课目
土地的基本概念
目的要求
1、了解土地的基本概念
2、明确学习土地管理学的意义
重点难点
土地管理学的概念
主要内容:
一、土地的涵义:
土地的涵义有广义、狭义之分。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赋予土地不同的含义,如:土地与土壤是同义词;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它是由泥土和砂石所堆成的固定场所;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还包括人类活动的成果;土地就是自然,土地的范围包括地球表面的水、陆、空气的自然物,及光、热引力等自然力;土地是指设置管辖权和所有权的地球陆地表面(含海岛和内陆水域)。
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还有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其中,土壤是指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水文是指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岩石是指地表岩石;植被是指地面植物覆盖层,人类活动成果是指人类投入土地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施肥、耕作、排灌、土地平整等),与土地结为一体,不可分离的部分。
二、土地的功能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资产,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主要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负载的功能
2、养育的功能
3、仓储的功能
4、提供景观的功能
5、储蓄和增殖的功能三、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是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主要生产资料,不仅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场所和活动空间,还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与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而在非生产部门,如工业、运输业等,提供厂房、道路的提供地基,为生产过程提供场地,为劳动者提供立足场所。所以,土地在非农业生产部门,只起一般生产资料的作用。
四、土地基本特征
1、土地是自然产物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4、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五、土地与人口的辨证关系六、土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七、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课目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目的要求
土地管理研究的对象
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一、土地管理的涵义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站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二、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的管理活动的规律性,它着重研究如何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才能实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学是将整个土地管理过程及管理过程中的一切职能、经济、法律、技术、行政等各种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是研究这一整体运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三、土地管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规律性,已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土地管理学的内容:
1、土地管理的原理:包括土地的概念和特征;土地管理的经济学原理;土地管理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现代管理原理。
2、土地管理内容和方法:
内容: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地籍管理包括土地调查和土地动态监测,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信息资料的管理、应用、维护、更新等内容。
土地权属管理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的审核和依法确认,土地权属变更管理,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依法查处有关侵犯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等内容。
土地利用管理是通过编制和实施全国、省、地(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土地用途管制、采取地租、价、税等经济杠杆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保护进行组织、监督和调控。
土地市场管理包括土地市场供需、土地交易、土地价格、土地市场化配置等管理。
这四个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管理内容体系。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
四、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综合分析法
2、系统分析法
3、比较研究法
4、模拟研究法
5、定性定量法
课目
人本管理原理、系统管理原理
目的要求
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原理
重点难点
土地管理原理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一、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概念: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的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配合。还需要动力推动管理,这就是由人本管理引申出来的行为原理和动力原理。
2、行为原理:
需要——动机——行为——目标,这是人的行为规律。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就是行为管理。
3、动力管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是根本动力,来自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以及对物质、金钱、财产等的占有愿望。
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
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竞争各方能够产生催人奋进的动力,通过努力工作、科技创新,达到预定管理目标。不公平的竞争,往往会引起消极作用。
二、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现代管理中,管理对象总是处于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系统中,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系统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佳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对系统的高效管理,必须遵循整分合原理和相对封闭原理。
2、整分合原理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只有充分了解系统整体及其运动规律,才能职责分明,才能构成有效的系统,没有分工的整体只是混沌的原始。
3、相对封闭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作用。
课目
动态管理原理、管理效益原理
目的要求
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原理
重点难点
土地管理基本原理的概念
主要内容:
一、动态管理原理
1、概念: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进行动态管理必须遵循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
2、动态相关原理进行动态管理,必须在管理系统的发展中,找出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相关关系,通过管理,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促进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变化,取得管理的整体效应。为了准确、及时的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相关关系,必须要做好信息传递、反馈和控制工作。
3、弹性原理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事物往往在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同时,也随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效管理必须要依据系统内外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做到以变应变。这就要求管理必须留有余地,保持充分的弹性。
二、管理效益原理
1、概念:管理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从长远和整体的观点看是统一的,没有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很难想象会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所以,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从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就要在管理工作中注意运用整体效应原理和规律效应原理。
2、整体效应原理就是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
3、规律效应原理就是按客观规律管理所取得的效应。任何一个系统,其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他们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牵动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就会做出相应变化。
管理要获得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通过对各组成部分的合理组合、配置、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组成部分的积极作用,发挥各种部分的优势,从而使整体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课目
土地管理的目标设置、任务和原则、机构及其职责
目的要求
学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重点难点
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主要内容:
一、土地管理的目标设置土地管理的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管理活动预期达到的目的。按管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宏观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和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又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三种。
二、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是:
1、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2、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
3、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
4、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5、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土地管理的原则:
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原则
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
3、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三、土地管理组织机构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一般有三种模式,即单独设置机构,直属各级政府领导;在某一部门内设置土地管理机构;不单独设置机构,土地管理职能分属若干职能部门。
我国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经历了一段演变过程,从1954——现在,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四、土地管理机构的职责国土资源部主要负责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其中,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是国土资源部的重要职责。
在国土资源部下设的14个职能司(厅)中,有5各司(厅)主管机关日常工作、党务工作、财务工作、以及科技、教育工作;3个司主管地质矿产工作,6各司的主要职责是土地管理,他们是政策法规司、规划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和执法监察司。
课目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土地管理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土地管理的职能和管理方法
重点难点
土地管理的方法
主要内容:
土地管理活动过程就是管理者行使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和控制职能,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这三项基本职能相互关联交叉,形成连续往复的动态管理过程。
一、土地管理的计划职能计划职能是为实现土地管理目标而拟定方案和措施的过程。包括4个过程:
1、预测:主要是为管理者进行决策、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2、决策:是计划职能的核心,他是从多个方案中做出选择,对某问题作出最后的处理决定。决策的前提是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决策的方法有组合排列法、方面排除法、角色互换法、决策树法等。决策的程序: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制定方案、选择方案、执行与评价决策等。
3、计划的编排
4、计划的实施:通过计划的执行,使计划变成现实的过程二、土地管理的组织职能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二是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它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协调人群活动的一切工作的总称。所以,组织职能一般包括建立机构,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领导、监督、激励、协调部署的行动,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努力。
三、土地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过程:就是将现实工作与计划规定的目标相比较,并纠正偏差的过程。土地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有三个步骤组成,即确定标准、衡量级效、偏差的分析与纠正。
控制的类型:通常采用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后果控制三种类型相结合的方法。
四、土地管理方法
1、行政方法:指领导者(管理者)运用行政权利,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直接指挥管理对象,按照行政系统自上而下实施管理的方法。
2、经济方法:是指管理者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和引导土地利用活动,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法。
土地管理方面常采用的经济杠杆有:地租地价杠杆、财政杠杆、金融杠杆、税收杠杆
3、法律方法:主要使应用立法和司法手段,来巩固和调整各方面的土地关系。
4、技术方法:是管理者按照土地的自然、经济规律,运用科技手段(如3S技术、系统工程、土地规划等)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方法。
课目
地籍管理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籍的含义和分类
2、掌握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重点难点
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主要内容:
一、地籍与地籍管理
(一)地籍概述
1、地籍的涵义: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薄册(含图)。
2、地籍的作用:
(1)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2)为维护土地产权权益等提供基础资料
(3)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资料
(4)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3、地籍的分类:
(1)依据地籍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区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2)依据地籍的特点和任务不同,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
(3)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分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4)依据地籍行政管理的层次不同,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二)地籍管理概述
1、地籍管理的概念: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2、地籍管理的任务: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计划,制定有关土地政策、法律等,提供、保管、更新有关土地自然、经济、法规方面的信息。
二、地籍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一)内容:
1、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位置(界线、四至),利用类型、数量、质量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根据土地调查的内容侧重面不同,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地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
2、土地分等定级估价:是在土地利用条件调查与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为主要依据所确定的各类土地等级和基准地价。
3、土地登记:是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他项权利的登记
4、土地统计:是对土地数量、质量等级、权属、利用类型和分布等进行统计、汇总与分析,为国家提供土地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5、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估价、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册资料进行立卷归档、保管与提供利用等工作。
(二)地籍管理原则
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3、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
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课目
土地调查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籍调查的内容和工作程序
2、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的内容
重点难点
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的内容
主要内容:
一、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薄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登记。
(一)地籍调查的单元和内容地籍调查的单元是一宗地。所谓一宗地是指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位。
地籍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方面,其中权属调查又分为宗地权属状况调查、界址点认定调查、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等三项工作;地籍测量又分为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碎部测量、基本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等四项工作。
(二)地籍调查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资料收集、物质准备和技术设计
2、土地权属调查:以一宗地为单位,针对土地使用者的申请,对每宗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权源、利用类型、有无地权纠纷等进行实地核定、调查、丈量、记录,并绘制宗地草图,为地籍测量和权属审核发证提供文书凭据。
3、地籍测量:是为满足地籍调查中对确定宗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数量的地籍要素的水平投影的需要而进行的测量工作,是服务于地籍管理的一种专业测量。
4、面积量算:常用方法有解析法和图解法
5、绘制地籍图:地籍图的主要内容是地籍要素和地物要素两部分。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按完成的顺序及工作方式、内容,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八大步骤:
1、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包括组织准备、资料准备、仪器和用品准备等。
2、外业工作阶段:外业调绘与补测工作
3、内业工作阶段:包括航片转绘、土地面积量算、土地利用形状图和分幅土地权属界限图的编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的编写等四个相续步骤。
4、验收归档阶段:成果检查验收及成果资料归档。
三、土地条件调查:是指对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调查,并据此评定土地质量,进行土地分等定级和估价。
在自然条件方面,主要调查收集以下资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气候、主要农作物生物学特性、自然资源;在土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主要调查收集以下资料: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土地资源、人口、劳动力情况、土地利用的经济水平、耕地(林地、牧草地)的投入产出水平。
课目
土地分等定级
目的要求
掌握城镇和农用地分等定级
重点难点
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工作程序
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和对象
主要内容:
一、概述:
土地分等定级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成果等级化的过程,是以获得土地质量状况为目的的一项地籍管理。
1、土地分等定级的类型:按照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它可分为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农用地分等定级,其中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和划分城镇土地等级;农用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土地的质量或综合生产能力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评定和划分农用土地等级。
2、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2)主导因素原则
(3)地域分异原则
(4)定级与估价相结合的原则
3、土地分等定级方法体系: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级差收益测定法和地价分区定级方法二、城镇土地定级
(一)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程序
(二)土地定级因素选择及其权重的确定
1、土地定级因素选择:
定级因素是指对土地级别有重大影响,并能体现土地区位差异的经济、社会、自然因素。在定级因素的选择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素指标值的变化对土地级别有较显著的影响
(2)因素指标值有教大的变化范围
(3)因素覆盖面广在定级过程中可选择的定级因素有: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环境条件、人类状况
2、定级因素权重的确定:定级因素权重反映因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权重值与因素对土地质量影响的大小成正比,其数值在0~~1之间,各选定因素的权重值之和等于1。
(三)土地定级单元的划分:主导因素判定法、网格法三、农用土地分等定级
(一)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目的、任务和对象
1、目的:
2、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浓用地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级、级别。
3、对象:是行政区内出现有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用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程序
课目
土地登记
目的要求
掌握土地登记初始登记的内容和程序及土地变更登记的内容和程序
重点难点
初始土地登记和变更土地登记的程序
主要内容:
一、土地登记的概念和法律依据
1、土地登记的概念: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薄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2、土地登记的法律依据:从大的分类看,土地登记的实体法律依据和程序法律依据两大类。
二、土地登记的类型和原则
1、类型:按时间和任务不同,可分为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两种
2、原则:
(1)土地登记要依法进行,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确定土地权属,办理登记手续
(2)土地登记一般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其手续由土地管理机关统一办理
(3)土地登记工作按申请、审核、注册登记和发证的程序进行
(4)土地登记的对象是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权源等。
(5)土地登记申请书、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归户卡、土地证书式样由国家土地管理部门统一制定,以保证土地登记资料的统一性。
三、土地初始登记的内容、程序和主要文件
1、内容:土地登记单位、土地位置、土地权属、土地总面积和地类面积、土地用途、土地等级
2、程序: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颁发土地证书
3、主要文件:土地登记申请书、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卡、土地归户卡、土地证书等。
四、土地变更登记的内容、程序
1、土地变更登记的内容:分为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设定登记,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变更登记,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及注销登记四种类型。
2、程序:变更土地登记申请——变更地籍调查——审核——注册登记——换发或更改土地证书或核发他项权利证明五个阶段。
由于土地变更的内容和性质不同,一些土地权属变更要求变更土地登记申报前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的审批权限,报人民政府批准后,再申请办理变更土地的登记手续;另一类土地变更则由申请人直接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土地登记手续。
课目
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土地统计的任务及相关知识
2、了解地籍档案管理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重点难点
土地统计分析
主要内容:
一、土地统计
1、主要任务:是为维护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和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等,系统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更新一切有关土地的自然、法律和经济方面的资料。
2、类型:据统计时间和任务的不同,它分为初始土地统计和年度土地统计(或日常土地统计)。
3、统计表:可以看成是填有土地统计指标的表格,土地统计指标由两个部分构成: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一个科学的土地统计指标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统计指标要有科学的概念
(2)统计指标要有一个科学计算方法
4、土地统计图
5、土地统计分析:是土地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通过土地统计数据找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服务。土地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横向分析法,二是纵向分析法。
土地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是:
(1)农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
(2)农用地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如耕地的季度、年度变化等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比率和城镇土地分类面积比率
(4)建设用地占耕地面积及土地总面积的比率
(5)农业结构调整情况,如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在农用地中占多大的比例二、地籍档案管理
1、概念:以地籍管理为对象而进行的收集整理、分类编目、归档保管、提供利用等各项活动的总称。
2、基本任务:贯彻地籍档案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地籍档案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地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地籍档案,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土地的科学管理服务。
3、地籍档案的收集:指将分散在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那里的地籍档案,按照土地管理的有关法规和《档案法》的有关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别集中到各级土地管理机关档案室
4、地籍档案的管理
5、地籍档案的分类:根据地籍档案的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分成若干类或案卷在地籍档案分类中,采用的分类法有:按专题分类、按地区分类、按时间分类
6、地籍档案的鉴定、统计、利用
课目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现行制度
2、掌握土地制度的特点及所有权、使用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重点难点
我国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主要内容:
一、土地制度概述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1、土地所有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拥有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序的规定。他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土地使用制度:是整个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一定的土地所有制下使用土地的形式、条件和程序的规定,它表明人们怎样对土地加以利用和取得收益,谁享有土地使用权及责、权、利。
二、我国土地制度及其特点
1、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度: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点:坚持城镇土地的国家所有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实现土地有偿使用并将土地使用权作为商品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通过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并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的特点: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也可以有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
三、土地产权及其基本属性 土地产权是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基本特性:
(1)具有排他性
(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
(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四、我国土地所有权主体、客体和内容我国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唯一主体是国家;客体是一切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内容指依照法律规定,国家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农民集体;客体是一切国家所有的土地;内容指农民集体在行使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五、我国土地使用权主体、客体和内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任何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客体是国家依法提供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内容是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在依法行使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是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客体是使用权主体依法取得的承包地、自留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内容指集体土地使用主体在行使土地使用权的过程中依法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课目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
目的要求
1、掌握土地权属的任务和内容
2、了解我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
重点难点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主要内容:
一、土地权属管理任务土地权属管理是国家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关系而依法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科学管理。它是土地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基本任务:
1、巩固、维护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2、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不断改善土地使用条件的积极性。
3、调整土地关系二、土地权属管理的内容
1、依法确认土地权属
2、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
3、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三、国有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
(一)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产生途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针对不同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形式,分阶段,分别采取接管、没收、赎买、征用和法律宣布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国有土地所有权。
1、接管和没收:指将地主、官僚资本、敌伪政府和反革命分子等占有的城市土地无偿归国家所有。
2、赎买:通过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私营房地产公司及房地产业主拥有的城市地产,用赎买的办法将他们转化为国有土地。
3、征用土地:指国家依法定的条件,将原有私人所有的土地或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
4、法律宣布:通过法律将城市中尚未国有化的土地变为国家所有。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和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有以下几种方式:
1、有偿取得方式
2、无偿取得方式
3、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回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的规定,收回用地单位和个人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五、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建立
1、通过土改,建立农民个体土地所有权
2、通过农业合作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集体土地所有权
3、通过人民公社化建立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收回
课目
城镇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目的要求
掌握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重点难点
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概念、特征和内容
主要内容:
一、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管理
(一)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是指市、县人民政府代表国家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即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规划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有偿让与用地单位使用;二是集体土地征用后出让。
(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基本原则
1、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原则
2、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3、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4、充分合理有计划利用土地原则
(三)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方式和程序
1、年限:必须根据用途确定其使用年限
2、方式:一是以协议方式出让,二是以招标方式出让,三是以拍卖方式
3、程序:预报和正式报批两套程序
(四)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
1、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概念:是指出让方式取得的自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在转移的行为,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基本形式有出售、交换和赠与
2、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特征:
3、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条件、内容和程序三、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管理
1、概念: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使用,承租人为此支付租金的行为。
2、土地使用权出租合同:
四、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管理
1、概念:
2、抵押合同五、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1、土地使用权流转形式:转包、租赁、“四荒”拍卖、承租转包或返包转让、入股
2、流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自愿原则
(3)平等、有偿原则
3、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措施
课目
土地征用和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目的要求
1、掌握土地征用的概念
2、怎样处理土地权属纠纷
重点难点
1、掌握土地征用的概念、程序
2、土地纠纷的概念及调处的原则
主要内容:
一、土地征用:
1、概念: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的过程,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
2、特征:
(1)是一种政府权利 (2)具有强制性
(3)具有补偿性
3、土地征用程序:建设项目预审——用地申请与审查——制定征地方案——上报审批——批复——实施——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4、征地补偿费的构成:
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二、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1、概念:指有关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依法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受到侵害时引起的权属纠纷;二是对现有权属界线的争议。
2、纠纷调处的原则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2)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实事求是的原则
(3)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
(4)远期证据服从近期证据的原则
3、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的程序
(1)当事人协调解决:指土地权属纠纷发生后,由当事人在自愿、互谅基础上,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在不世上他人权益的前提下,直接进行磋商,自行解决纠纷的方法。
(2)人民政府调处一般采用调解和裁决两种方式调处。
调节是由第三者从中调停,促使当事人和解的一种方式;行政仲裁是仲裁的一种形式,是有关机关以第三者身份,依照法律对纠纷做出公正的具有约束力的处理决定。
课目
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
目的要求
1、熟悉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2、掌握土地利用与土地理论管理的概念、内容和原则
重点难点
1、土地利用的概念和原则
2、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内容
主要内容:
一、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1、土地肥力原理:指土地提供或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空气、光能和热能的能力,肥力是土地(农业土地)的本质属性和质量标志。
2、土地报酬原理: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稳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续追加劳动和资金时,起初,追加部分的报酬逐渐增多,在投入的劳动和资金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地报酬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也呈递减趋势的现象。
3、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形式,并且以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条件。
4、区位理论:区位指社会、经济等活动在空间上分布的位置。
5、生态经济学原理:
土地生态系统是个立体的概念,它可分为三层: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包括地上的气候因子、地表形态(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
土地生态系统的构成:土地是一个完整的大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核心。它的组成是由绿色植物、光合藻类、光合细菌等生产者;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等消费者;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分解者以及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等构成的环境因素。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制:
(1)物流的运行机制 (2)能流的运行机制
(3)价值流的运行机制 (4)信息流的运行机制二、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管理
1、概念: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它包括的内容:
(1)确定土地的用途
(2)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和各行业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
(3)采取各种措施开发、整治、经营、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果
2、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地质条件等,他们制约着人们对土地的利用(2)社会经济因素:指社会制度、政策、城市化与工业化、土地所处的位置、交通条件、成本、效益、土地利用现状等
(3)人的文化因素:人们的知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性、长远性的认识,都会给土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3、土地利用的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 (2)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3)节约原则
4、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
5、指导思想
6、主要内容
课目
农用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
目的要求
掌握土地利用管理的特点和如何管理,以及土地监督与调控
重点难点
1、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管理的特点
2、土地监督与调控
主要内容:
一、农用地利用管理
(一)耕地利用管理
1、特点:
(1)利用周期较短
(2)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
(3)集约利用程度较高
(4)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2、耕地利用管理
(1)保护耕地供需平衡
(2)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3)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度,合理利用耕地,提高耕地质量
(4)多为综合利用
(二)林地利用管理
1、特点:
2、林地利用管理
(三)养殖水面利用管理
1、特点:
2、养殖水面利用管理二|、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
(一)建设用地利用管理
1、特点:
2、建设用地利用管理
(二)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
1、特点:
2、原则:
3、利用管理:
三、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
(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1、特点和作用
2、目的:
3、内容:
(二)土地利用调控
1、土地利用监测分析
2、土地利用调控的任务和措施
课目
土地信息和土地数据的类型
目的要求
1、掌握土地信息的内容和质量特点
2、了解土地数据的类型
重点难点
土地信息的概念、内容和质量
主要内容:
一、土地信息
(一)土地信息与土地信息管理
1、土地信息:就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件、声音、软盘等不同形式定性、定量、定位、定时、可视化的表示土地的位置和依附于土地位置上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特征。
2、土地信息管理:是解决如何有效的组织信息资源,以实现土地信息管理的一系类目标。
(二)土地信息的内容和质量
1、内容:
按土地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地籍管理信息、土地权属管理信息、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城市土地市场管理信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按照土地各种特性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环境信息、基础建设等建设信息、地籍信息与土地信息有关的社会经济信息;按照获取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野外实地测量信息、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现场专题考察与调查信息、调查与统计信息、已有信息
2、土地信息的质量:它决定了土地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好的土地信息具有以下特征:现势性、精确性、准确性、一致性、可检验性、明晰性、可量化性、易取性、客观性、完整性、适应性二、土地数据的类型
1、土地数据的类型
(1)土地的空间定位数据必须具有统一的坐标系统
(2)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相结合
(3)土地数据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4)土地数据具有时效性
(5)土地数据的严肃性
2、土地数据的类型与数据表达数据可分为三类:定位或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文档数据定位数据在系统中解决表达“土地资源或资产在哪里,形状大小如何”的问题,而属性数据解决表达“这一资源或这宗资产质量如何,由谁来使用”的问题。两者各有各的任务,但又相互依存。属性数据失去了定位数据界定空间位置,则没有对象,不知所指;而定位数据失去了属性数据,则没有内容,只是一具空洞的框架,没有意义。定位数据可用矢量格式表达,也可用网格格式表达;属性数据是描述具体研究单元土地的各种属性。
课目
土地信息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组成
重点难点
土地信息系统的结构
主要内容:
一、土地信息系统的定义
1、概念: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简称土地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以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为工作对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主要任务是将遥感、地面测绘、土地调查以及历年保存的文档中得到的土地信息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快速、便捷、存贮量大的优势,并根据专家的经验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土地管理的工作模式,辅助土地管理人员完成土地管理的各项业务。
2、土地信息系统(LI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内涵比较广泛,提供较全面的计算机空间分析功能,特别是在自然地理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上有强大的功能。
LIS强调的是从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工作的实际流程、专业技术的规程和规范、以及土地管理要求的各种数据、图件、表册与文档,提供对应的功能模块。
二、土地信息系统的结构
(一)土地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
1、采用通过CAD平台和关系型数据库建立起来的系统结构
2、采用GIS平台开发的侧重于空间分析与处理的系统
3、基于自己标准独立开发的土地信息系统
4、基于超大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GIS平台上的LIS
(二)土地信息系统的硬件设备基本硬件包括数据存储和处理设备、图件输入和输出设备以及相关的辅助设备、硬件配置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平台性能/价格比较高,可维护性好,可靠性高
2、硬件的速度及容量方面能满足系统及用户的要求,并且扩展方便
3、硬件销售商有较好的售后服务及技术实力
(三)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1、输入子系统(INS)
2、数据库管理子系统(DBMS)
3、系统管理子系统(SMS)
4、专家子系统(ES)
5、输出子系统(OUTS)
三、土地管理信息化和土地信息系统化管理
(一)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内容
1、管理对象的数量化
2、管理模式的城市化
3、管理决策的计算机化
(二)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系统管理包括建立文档资料的管理,硬、软件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计算机机房以及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制度,把好系统输入、输出的关口,作好系统维护,使用人员的工作,提高他们工作素质与技术水平等。
课目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目的要求
掌握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重点难点
土地信息系统设计
要内容:
一、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1、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概述:
土地信息系统集土地管理业务、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遥感(RS)、网络(NETWORK)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技术含量高,投资力度大的系统工程。
2、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1)系统建设的数据条件:指数据类型、完备程度和质量能否满足系统建设的要求
(2)系统建设的技术条件:根据系统建设的规模和目标,系统应有的功能以及系统建设方案,分析现有的技术环境能否满足系统建设的需要,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方案
(3)系统建设的经济条件:若前两项均可行,就根据系统建设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
(4)成本/效益分析
(5)项目进度计划二、土地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一)调查研究
(二)工作流程分析:指对现有的土地管理工作模式和运作过程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概括的形式表达对现有系统的认识,以此作为确定系统功能的依据
(三)数据流程分析:研究分析数据在土地管理业务中流动和处理的情况,通常用数据流图来表示
(四)数据结构框架设计:通常包括软件功能模块图、系统的数据结构框架和系统软、硬件配置框图三、土地信息系统设计
(一)系统总体设计
1、设计方法: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法
2、功能设计:首先是结构设计,然后是过程设计
3、数据结构设计
4、界面设计
(二)系统详细设计
1、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2、数据库结构设计
3、数据字典四、土地信息系统测试五、土地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立与维护
(一)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系统数据库建立包括以下过程:系统数据库建立包括以下过程:源数据的获得和预处理、数据录入、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价、数据维护
(二)土地信息系统维护:系统日常维护、系统软硬件维护、系统再开发与系统软件移植六、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文档规范
周次
学时
教学内容
备注
2
土地的基本概念
2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2
人本管理和系统管理原理
2
动态管理和管理效益原理
2
土地管理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2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和土地管理的方法
2
地籍管理概述
2
土地调查
2
土地分等定级
2
土地登记
2
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管理
2
土地制度和土地产权
2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2
城镇国有土地和农村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2
土地征用和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2
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2
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开发用地利用管理
2
土地信息和土地数据
2
土地信息系统
2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
合计
40
实验
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条件调查
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监测
地籍管理子系统建设
20
总计
60
名称
绪论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此课所要讲述的内容
2、掌握土地管理学的概念、任务和内容
重点难点
土地管理的特征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学时
1、由浅入深的讲解土地的基本内涵
2、从现有的土地状况和人口之间的矛盾讲到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3、在以上基础上讲解土地管理学所要讲述的内容和知识
采用问答方式和具体讲解相结合
名称
土地管理原理
目的要求
掌握土地管理基本原理
重点难点
土地管理原理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学时
通过例证讲解土地管理的几个基本原理: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和效益原理
讲授
名称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目的要求
掌握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及土地管理的各项职能和方法
重点难点
1、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2、土地管理的职能和方法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2学时
土地管理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及土地管理组织机构、职责土地管理职能运作、土地管理方法
名称
地籍管理
目的要求
掌握地籍管理的原则及如何进行地籍管理
重点难点
地籍管理概念、内容、原则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地籍管理概述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管理
名称
土地权属管理
目的要求
掌握城镇、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及管理和转让
重点难点
土地权属管理的基本知识,城镇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集体土地征用的一般知识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城镇国有土地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土地征用和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名称
土地利用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2、土地利用的相关知识
重点难点
土地利用管理的概念、内容及各种类型土地利用原理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2学时
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土地利用管理农用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管理
名称
土地信息管理
目的要求
如何建立和实施土地信息系统
重点难点
1、土地信息系统的定义、结构
2、如何建立土地信息系统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土地信息和土地数据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