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一章 绪论
学时
3
教学目的
绪论部分实际上是小总论,初步提出一些概念,供以下有关章节使用。概念主要有: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侵染循环、病害症状类型,从外部直观初步认识病害,使学生了解植物病害的重要性,介绍植物病理学的历史及本门课的性质、内容、增加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教学要求
了解植物病害的危害性、重要性;植物病理学的性质,内容。掌握概念,对植物病理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
重点难点
概念:植物病害、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侵染过程、侵染循环、病害症状类型。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2min
40min
40min
16min
2min
通过提问,首先了解学生对植物病理学有哪些感性认识。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
主要以概念为主,采取解剖、递进方法讲解。然后介绍病害三因素、本学的意义、病害的类型。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
在介绍几个概念后,采用图片着重讲解各种病害症状。然后介绍症状的几种变化及症状在诊断中的作用。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
着重介绍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几个概念,举例说明两者的相互关系。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实例教学方法。
2min
15min
15min
15min
3min
对上次课程内容进行回顾。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
采用递进方法着重介绍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的主要概念、侵染过程的几个阶段、病害循环的几个时期。
讲授第五节课程内容。
简单介绍植物抗病性的主要概念。
讲授第六节课程内容。
举例介绍植物病理学简史。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植物病理学概念,
第一节 植物病害植物病害概念:植物病害、植物病害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病因:病因概念,
三种病因:①生物因素,包括外来生物的因素和植物自身的因素;
遗传性疾病,病原生物,病原生物的种类。
②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包括各种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
③环境与生物相互配合的因素:包括病原生物与环境条件的配合,环境因素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配合,以及环境、病原物和植物三者的相互作用等。
病害三角、四角关系。(图)
非侵染性和侵染性病害。
三、植物病理学的意义:
四、植物病害的类型:
按照植物或作物类型分为:果树病害、蔬菜病害、大田作物病害、牧草病害和森林病害等;
按照寄主受害部位可分为:根部病害、叶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按照病害症状表理可分为:腐烂型病害、斑点或坏死型病害:花叶或变色型病害等;
按病原生物类型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
按传播方式和介体分为:有种传病害、土传病害、气传病害和介体传播病害等。
侵染性病害: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类菌原体、类立克次氏体、类螺质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非侵染性病害:遗传、物理、化学
第二节 病害的症状
症状概念:内部症状、外部症状、病状、病征
一、症状类型:1、变色:均匀变色:褪绿、黄化(图)
不均匀变色:花叶、斑驳、条纹、条斑、条点、脉带、脉明、白化苗
2、坏死:叶斑(穿孔、轮斑、环斑、橡叶纹、蚀纹)、叶烧、疮痂、猝倒、立枯、梢枯、溃疡(图)
3、腐烂:干腐、湿腐、软腐、流胶(图)
4、萎蔫:暂时性萎蔫、永久性萎蔫;青枯、枯萎、黄萎(图)
5、畸形:增生(肿瘤)、增大、减生(矮缩、矮化)、变态或变形(花变叶)叶变花、扁枝、蕨叶)(图)
二、症状的变化
综合症、并发症、颉颃现象、协生现象、隐症现象
三、症状在诊断中的作用
第三节 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寄生性
寄生性、寄生物、寄主、宿主、专性寄生物(活体营养型)、非专性寄生物(死体营养型)、腐生物、兼性寄生物、全寄生性类型、半寄生性类型的概念。
二、致病性
致病性、毒性、侵染力。
第四节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侵入途径。
二、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概念、初侵染、再侵染
第五节 植物的抗病性
抗逆性、抗病性;抗接触、抗侵入、抗扩展、抗损害。固有抗性或先天抗性、诱导抗性或后天抗性;
结构抗病性生化抗性;植物保护素。
抗病性的类型避病性、抗病性、耐病性
第六节 植物病理学简史早期的记载近代植物病理学历史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二章 非侵染性病害
学时
3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由各种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所引起的非侵染病害的致病原因及特点,并掌握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教学要求
学生应了解各种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所引起的非侵染病害的致病原因及特点,掌握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重点难点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发病原因及诊断。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5min
43min
2min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土壤农化》和《植物生理生化》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因为本次课内容与上述2门课程密切相关。
讲授第一节第一、二问题(植物营养失调、环境污染)课程内容
采用对比法由化学元素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机理。
小结本次课程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对比、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22min
52min
20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第三问题(植物的药害)课程内容
采用对比法由化学元素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机理。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采用对比法由物理元素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机理。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
系统讲授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非侵染性病害
第一节 化学因素
一、植物营养失调
包括营养缺乏、各种营养元素间的比例失调或营养过量;缺素症
(一)各元素的生物学功能
1、由植物下部组织向上输导的元素:N、P、K、Mg、Zn
2、不可由下向上运输的元素:Ca、B、S、Cu、Mo、Mn
(二)作物营养失调症状
(表7—1)
1、缺素症状往往因作物种类或品种的不同而异
2、甚至在同一种植物上,由于缺素的程度不同、植物的发育期不同而有差异。
3、某些矿质元素过量也会对植物造成毒害
4、不同种类的植物对这些微量元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土壤可溶性盐过量、硼过量、过量的锰、氟过量、缺硼、缺钾、富贵病
(三)植物营养状况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二、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空气污染,其他还有水源和土壤的污染、酸雨等空气污染:(表7-2)
三、植物的药害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浓度过高,或用量过大,或使用时期不适宜急性药害、慢性药害
1、不同种类的植物对农药毒害的敏感性
2、不同植物药害的发生和环境温度也有关系
3、同一植物不同生育期对农药的敏感性也不同,
4、不适当地使用除草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也会引起药害。
第二节 物理因素
一、温度不适包括高温、低温、变温,具体讲又有气温、土温和水温三个方面的变化。
高温:灼伤、立枯、开花和结实的异常。在自然条件下,高温往往与强光照相结合。
低温:主要是冷害和冻害。
土温过低、低水温剧烈变温:
高温和低温危害植物的机制二、水分、湿度不适
长期水分供应不足、水分过多、水分的骤然变化、湿度过低、土壤湿度过大、空气湿度过低三、光照不适光照的影响包括光强度和光周期。
光照不足、光照过强、光照时间非病原生物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1、病害的现场观察和调查:
2、排除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
①无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
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
③无传染性,田间无发病中心。
④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在遇到新病害或难于区分的病害时,应采用柯赫法则证明病害是否有侵染性。
3、治疗性诊断: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三章 侵染过程
学时
4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病害发展的动态过程,从微观方面了解病害发生的过程,本章是病理学中重要章节。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侵染过程的概念、四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
重点:侵入期和潜育期 难点:侵入前阶段与侵入期的界线不清,容易混淆。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47min
10min
47min
3min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
采用举例、系统法讲解。这部分是研究的前沿内容,需要查阅大量文献。
课间休息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启发性讲解侵染期的内容。利用坐标图介绍侵染剂量与侵染概率的关系。
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对比、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47min
10min
37min
10min
3min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
系统讲授潜育期的相关内容。
课间休息。
继续讲解第三节内容。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三章 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概念、侵染过程一般分为侵入前期(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等四个时期。
第一节 接触期
一、病原物在接触期的活动
1、病原物在侵入前的活动
2、接触前期
3、病原物在与寄主接触以前
4、病原物与寄主接触后
二、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识别作用
1、物理学识别。包括寄主表皮的作用,水和电荷的作用。
2、关于生化识别,即趋化性。营养刺激物质才能萌发和侵入。植物的分泌物也将影响病原物的生长,
三、在接触期影响的环境因素对接触期病原物的影响以湿度、温度关系最大,其次有光照、营养刺激物质、植物的分泌物等。
第二节 侵入期一、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1.直接侵入
2.自然孔口侵入
3.伤口侵入二、侵入所需要的时间和接种体的数量侵染剂量、侵染概率三、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主要是湿度和温度、其次是光照第三节 潜育期一、潜育期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进行斗争的时期:潜伏侵染二、病原物和寄主植物在潜育期中的相互关系:在病原物和寄主的关系中,营养关系是最基本的。
三、病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营养物质的方式:死体营养型、活体营养型;死体营养寄生物、活体营养寄生物;
无论是专性寄生物或非专性寄生物,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关的是寄主细胞渗透性的改变。
四、各种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蔓延:局部侵染、系统侵染;
真菌:
细菌:
病毒和类病毒:
类菌原体:
五、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六、植物病害潜育期的时间七、影响潜育期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其次是营养状况。
第四节 发病期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四章 病害循环
学时
3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循环的概念,病原物的越冬、传染、传播。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植物病害循环的概念、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病害循环的过程。
重点难点
植物病害循环的概念,病害循环的过程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20min
7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采用图示方法讲解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用实例说明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系统介绍植物病原物的传播方式,说明病原物的传播在病害发生展中作用。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 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的概念;病害循环分为四个阶段。
由于个体发病阶段在病害侵染循环一节中做了重点介绍,群体发病阶段和病害延续阶段将在后面章节作重点介绍,所以本章节主要介绍病害发生前阶段及一些相关内容。
主要牵涉到三个问题:即①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②病原物的越夏和越冬;③病原物的传播途径。
第一节 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初次侵染;再次侵染;
第二节 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有各种越夏或越冬的方式:休眠、腐生和寄生。
植物病原物的主要越冬和越夏场所:
一、田间病株
1、在田间正在生长的病株体内或体外越冬或越夏:
2、在温室等保护地越冬或越夏:
3、在一年生植物上异地越冬和越夏:
4、其他作物、野生寄主或转主寄主越冬或越夏:
二、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1、病原物可以它的休眠体和种子混杂在一起:
2、病原物附着在种子表面:
3、在种子表面有明显的病斑:
4、病原物潜伏在种皮内部或胚部:
三、土 壤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影响因素。
四、病株残体五、肥 料六、昆虫媒介七、温室与窖贮第三节 病原物的传播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
一、主动传播二、被动传播
1、气流传播
2、雨水和流水传播
3、生物介体:昆虫、螨和某些线虫
4、土壤传播和肥料传播
5、人为因素传播三、各种病原物传播的方式: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五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学时
5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生理小种的概念,掌握各类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掌握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教学要求
了解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掌握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变异。重点掌握生理小种的概念。
重点难点
生理小种的概念,病原物致病性变异途径。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10min
37min
3min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共生、共栖、寄生。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采用分类法讲授寄生物的划分。采用递进法讲授致病性、毒性、侵袭力。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比较、递进、分类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三节(第一、二、三个问题)课程内容本节课程内容是前沿科学,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对本课程内容加深理解。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三节(第四、五个问题)课程内容本节课程内容是前沿科学,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对本课程内容加深理解。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五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第一节 共生、共栖和寄生共生关系、共栖关系、寄生关系。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寄生性、致病性寄生物从寄主植物获得养分的方式:死体营养----死体营养的病原物;活体营养----活体营养的病原物。
专性寄生物、兼性寄生物、腐生物。
植物病原物都是寄生物。
亲和性、不亲和性。
毒性或毒力、侵染力。
生理小种、专化型、变种、生物型。
第三节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病原物的致病因素一、攫寄主的生活物质二、机械压力三、酶四、毒素:寄主选择性毒素亦称寄主专化性毒素,寄主非选择性毒素亦称寄主非专化性毒素五、生长调节物质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六章 寄主的抗病性
学时
7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寄主抗病性的概念、类别、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化选择、植物抗病性的抗性机制。了解植物受侵染后的一般生理生化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植物受侵染后的一般生理生化变化、寄主的抗性机制。掌握寄主抗病性的概念、类别。重点掌握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理论、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化选择。
重点难点
寄主抗病性的概念、类别、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化选择。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讲解各个概念,采用比较、分类法讲解各种抗性,利用图表讲解基因对基因学说和稳定化选择。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递进、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图表讲解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三节(第一至四个问题)课程内容用实例、图片讲解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42min
5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三节(第五、六个问题)课程内容用实例、图片讲解本节内容。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六章 植物的抗病性第一节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一、植物的抗病性抗病性是植物的遗传潜能。主效基因抗病性、微效基因抗病性。
病原物的寄生专化性越强,则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分化也越明显。小种专化抗病性、小种非专化抗病性。
植物抗病性的表达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被动抗病性、主动抗病性、避病、耐病、诱导抗病性。
二、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三、基因对基因学说寄主植物与其病原物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四、稳定化选择第二节 植物被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一、呼吸作用二、光合作用三、核酸和蛋白质四、酚类物质和相关酶五、水分关系第三节 植物的抗病机制一、物理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二、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三、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四、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五、植物避病和耐病的机制六、植物的诱发抗病性及其机制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七章 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
学时
6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病害流行条件、基本规律及病害测报方法 。
教学要求
掌握病害流行的类型,病害测报方法。重点掌握病害流行条件、基本规律。
重点难点
病害流行条件、基本规律。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45min
2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第一个问题)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讲解各个概念,采用图表法讲解分级、计算方法。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第二、三、四个问题)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讲解各个概念,采用比较、分类法讲解流行类型、利用图表讲解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47min
47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第五个问题)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讲解病害流行因素。
讲授第二节(第一、二个问题)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讲解。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42min
5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二节(第三个问题)课程内容依据实例,讲解植物病害测报方法。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七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植物病害流行学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一、植物病害的计量发病率、病害严重度、病情指数。
二、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的流行特点不同。
三、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季节流行动态和逐年流行动态。
季节流行曲线。
多循环病害的流行曲线。指数增长期、逻辑斯蒂增长期、衰退期。
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表现侵染速率。
单循环病害。
四、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传播过程传播距离。近程传播、中程传播、远距离传播。
多循环气传病害流行的田间格局。中心式、弥散式。
中心式传播或中心式流行。病害梯度五、病害流行的因子
1.感病寄主植物
2.寄主植物大面积集中栽培
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
4.病原物数量巨大
5.有利的环境条件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各种栽培管理措施,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测、预报、预报(测)量、预报(测)因子。
一、预测的种类。
临界期、负预测、损失估计、经济损害水平、经济阈值。
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报二、预测的依据
1.根据菌量预测
2.根据气象条件预测
3.根据菌量和气象条件预测
4.根据菌量、气象条件、栽培条件和寄主植物生育状况预测三、预测方法病害的预测可以利用经验预测模型或者系统模拟模型。
综合分析预测法数理统计预测法系统模拟预测模型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八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学时
9
教学目的
通这讲授,使学生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柯赫氏法则。掌握植物病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各种防治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树立综合防治的思想。
教学要求
了解“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理论。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柯赫氏法则;各种防治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树立综合防治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柯赫氏法则。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各种防治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注意事项,。难点:综合防治的原理。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45min
2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简明植物病害病害的意义,介绍诊断的程序、柯赫氏法则和诊断要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40min
5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图表,系统介绍植物病害防治原理。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简要介绍植物检疫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60min
3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本节内容。
讲授第五节(第一个问题)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47min
47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五节(第二、三个问题)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本节内容。
讲授第六节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10min
82min
5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七节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简要讲解本节内容。
讲授第八节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本节内容。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要内容:
第八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诊断的意义二、诊断的程序三、柯赫氏法则四、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一)侵染性病害
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
2.线虫病害
3.真菌病害
4.细菌病害
5.植原体病害
6.病毒病害
7.复合侵染的诊断
(二)非侵染性病害
(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
(3)有明显的枯斑或灼伤
(4)出现明显的缺素症状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防治通常区分为回避(avoidance)、杜绝(exclusion)、铲除(eradication)、保护(protection)、抵抗(resistance)和治疗(therapy)六个方面。
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植物病害管理”
第三节 植物检疫植物检疫概念。
人为传播。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检疫性有害生物。
植物检疫主要采取下述措施:
1.禁止进境
2.限制进境
3.调遣检疫
4.产地检疫
5.国外引种检疫
6.旅客携带物、邮寄和托运物检疫
7.紧急防治第四节 农业防治一、使用无病繁殖材料二、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轮作三、保持田园卫生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多种植物病毒及其传毒昆虫介体深耕深翻拔除田间病株,摘除病叶和消灭发病中心四、加强栽培管理播种期、播种深度或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第五节 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一、植物抗病性鉴定二、植物抗病育种三、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
抗病品种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因机械混杂、天然杂交、突变以及遗传分离诸多原因搭配使用多个抗病品种、轮换使用、聚合品种第六节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概念一、微生物防治的机制二、生物防治措施及其应用第八节 化学防治一、防治病害的农药种类和剂型二、施药方法
1.喷雾法
2.喷粉法
3.种子处理
4.土壤处理
5,熏蒸法
6,烟雾法三、合理使用农药为了充分发挥药剂的效能,做到安全、经济、高效,必须合理使用农药。
要科学地确定用药量、施药时期、施药次数和间隔天数。
提倡合理混用农药。
药剂使用不当,可使植物受到损害。
长期连续使用单一杀菌剂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农药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或口腔进入人体,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