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概论
General Entomology
教 案
编写人:王丽艳
教 学 进 度 计 划周 次
学 时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2
绪论
2-4
14
昆虫外部形态
5-6
8
昆虫生物学
7-8
8
昆虫内部解剖及生理
9-10
8
昆虫生态学
第1次课课目
绪 论
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昆虫学的概念、在生物中的地位、内容与任务,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学研究概况。了解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重点难点
昆虫纲特征及与其它节肢动物的区别;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分钟
40分钟
一.自我介绍,认识学生。强调课堂纪律,介绍讲授课程特点等。
二.课程简介:总学时数、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课程总体介绍,向学生说明学生用书及教学参考书,考核办法。
绪论一.昆虫在生物中的地位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中的一个纲,即昆虫纲(Insecta或 Hexapoda)。所以,昆虫既具有节肢动物所共有的特征,又具有不同于节肢动物门中其它各纲的特征。
(一)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
2.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含几丁质的外骨骼;
3.多数体节上生有成对的分节附肢;
4.体腔即为血腔,循环器官——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面,以大动脉开口于头腔内管式血液循环;
5.中枢神经系统由一系列成对的神经节组成,脑位于头内消化道的背面,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二)昆虫纲的特征体躯的若干组成环节明显地分段集中,构成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
2.头部具有1对触角和3对口器附肢,通常还具有复眼和单眼,因而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着生有3对足,大多数昆虫在成虫期一般还生有2对翅,因而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因而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5.在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需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及外部体态上的变化(即变态),才能转变为性成熟的成虫,一般为3-4个虫态。
启发式、例举法、归纳总结式讲授
第1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三)昆虫纲与其它节肢动物的关系在节肢动物门中,除昆虫纲外,还有5个比较重要的纲,它们除缺少翅外,与昆虫纲的主要区别特征如下:(介绍五个纲的区别)
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一)昆虫发生的主要特点
1.种类最多;2.群体数量最大;3.分布范围最广
(二)昆虫成为动物界最繁荣类群的原因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类群;体相对较小;殖力强;历史悠久,适应性强
(三)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1.昆虫的有害方面:农业害虫 ;卫生害虫昆虫的有益方面,资源昆虫;传粉昆虫;天敌昆虫;药用昆虫;腐生昆虫;食用昆虫。
此外,昆虫还可作为遗传学、仿生学等科学研究的材料。如通过对果蝇唾腺巨型细胞的巨大染色体的研究,遗传学得以迅速发展;蜻蜓、蜉蝣可作为指示昆虫,用来检测水质污染的程度;家蝇可作为农药生物测定的重要材料;某些水生昆虫的流线型体型、蜻蜓的翅型、昆虫复眼的构造等,是轮船、汽车、飞机、照相机等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仿生材料。
三、昆虫学的内容和任务昆虫学(Entomology)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昆虫纲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普通昆虫学:
昆虫形态学(Insect morphology)
昆虫分类学(Insect taxonomy)
昆虫生物学(Insect biology)
昆虫行为学(Insect ethology)
昆虫生理学(1nsect physiology)
昆虫生态学(Insect ecology)
应用昆虫学:
农业昆虫学(Agricultural entomology)
昆虫毒理学(Insect toxicology)
昆虫病理学(Insect pathology)
植物化学保护(Chemical protection of plant)等。
文化昆虫学:
古昆虫学:
技术昆虫学:
讲授昆虫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动物界中种类数量最多、群体数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自然动物类群,是其在历史进化过程中,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归纳起来,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第2次课课目
第一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昆虫的体节、体面、头部的构造、头部的器官及功能。
重 点难 点
重点: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头壳的构造。
难点: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头部分节假说、头部的分区。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20分钟
20分钟
20分钟
第一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第一章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第一节 体躯一、昆虫体躯的分节和分段二、体节、体面、骨化区的划分三、体形和体向
(一)体形
(二)体向四、体躯的分节方式昆虫体躯的分节方式有两种:一种称为初生分节,另一种称为后生分节:
(一)初生分节
(二)后生分节五、昆虫的附肢附肢(appendaga):节肢动物身体两侧成对的分节的管状物。(介绍昆虫附肢的结构及与其它节肢动物的不同之处)。
第二节 昆虫的头部头部是昆虫最前面的一个体段。着生有一对复眼、一对触角,有的还有2-3个单眼等感觉器官和取食的口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一、头部的分节昆虫的头部是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头壳,外观上已看不出分节的痕迹。因此昆虫的头部究竟由几节组成,只能从胚胎发育和比较解剖中去寻找证据。但是,不同学者由于在研究工作中取材不一和对一些现象的解释不同,对昆虫头部的分节至今仍存在若干争议,因而提出了不同的学说,包括三节说(Ferris,1942)、四节说(Holmgren,1916;Hanstrom,1927— 1930;Snodgrass,1935)、六节说(Goodrich,1879;Tiegs,1940;Manton,1949;Rempel,1975)、七节说(Folson,1900;Weismann,1926)、八节说(Verhoeff,1904)、九节说(Janet,1899)等,其中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六节说和四节说。现主要介绍六节说和四节说如下。
利用课件或挂图讲授、板书、自学与讨论、提问。
第 2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40分钟
二、头壳的构造昆虫的头部是一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颅壳,没有分节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由于头壳上后生沟的存在,把头壳分成若干区。
昆虫的头部是一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颅壳,没有分节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由于头壳上后生沟的存在,把头壳分成若干区。
(一)头壳上的沟和线
1.额唇基沟:又叫口上沟,位于两个上颚前关节之间,是额与唇基的分界限。额和唇基统称额唇基区。沟上面部分为额区,沟下面部分为唇基。近沟的两端有两个陷口,称前幕骨陷。
2.额颊沟:由上颚前关节向上伸至复眼下的沟,为额和颊的分界线。两沟中间的区域为额区,沟的外侧部分为颊。此沟在高等昆虫中已消失。
3.后头沟:由两上颚的后关节向上环绕头孔的第二条马蹄形的沟。沟后的狭条骨片称后头,其颊后的部分称后颊。
4.次后头沟:是环绕头孔的第一条马蹄形沟,在近沟两侧下端的两个陷口称后幕骨陷,沟后的骨片称次后头,次后头与颈膜相连。
5、颊下沟:是由额唇基沟至次头沟间的一条横沟,沟下的部分称颊下区。
6.蜕裂线:是头顶中央的一条倒“Y”字形线,常为额的上界。此线在不同的昆虫中变异很大。
7.颅中沟:在有些昆虫(主要是幼虫)的头壳上,沿蜕裂线的中干还有一条沟,即颅中沟。由于颅中沟与蜕裂线中干重合,因此二者容易混淆,但颅中沟的颜色较深,且大多数昆虫的颅中沟往往超过蜕裂线的分叉点,据此可将二者区分开。
此外,头壳的上面部分为头顶,和颊合称为颅侧区,前面以额颊沟,后面以后头沟为界
(二)头壳的分区
1.额唇基区
2.颅侧区:包括头顶和颊
3.后头区
4.次后头区
5.颊下区
6.上唇和舌
讲授
第 3 次课课目
第一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触角的基本构造、功能和类型;眼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昆虫头部的内骨胳、昆虫的头式、昆虫头部的变化
重 点难 点
重点:触角的基本构造、功能和类型、昆虫的头式。
难点:头部的内骨骼,头部的变化。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分钟
10分钟
40分钟
第三节 头部的内骨骼昆虫头部的内骨胳称幕骨,是由体壁内陷而成,主要功能是加强头壳的支撑以承受口器肌肉的牵引和保护头内脑等器官。
1.幕骨前臂:是由额唇基沟两端内陷而成,外面的陷孔称前幕骨陷。可借此正确辨别额唇基沟的位置。
2.幕骨后臂:是由次后头沟下端内陷而成,外面所留的陷口称后幕骨陷,可用此辨别次后头的位置,两幕骨后臂通常相接形成幕骨桥,并和幕骨前臂相连合成“(”或“X”形。
3.幕骨背臂:幕骨前臂上又各生出一个突起,向背面伸到触角附近的头臂上。
第四节 昆虫头式及其适应昆虫的头式常以口器在头部着生的位置而分成三类:
1.下口式:口器向下,约与身体的纵轴垂直。如蝗虫、粘虫等。
2.前口式:口器向前,与身体纵轴平行。如步行虫、草蛉幼虫等。
3.后口式:口器向后斜伸。与身体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弯贴在身体腹面。如蝽象、蝉、蚜虫等。
第五节 头部的变化昆虫头部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额区、唇基区和后头区。此外,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和方向也有几种不同的变化。
1.额唇基区的变化额区和唇基区比较简单的变化是延长成“喙”或“象鼻状”,如象甲、蝎蛉等,又如尖头蚱蜢的额区向后倾斜,与头顶形成一锐角,额区的上端与头顶几乎延伸成一薄片。
鳞翅目幼虫的额区和唇基区变化较大,其颅中沟下伸至额唇基沟,唇基上移至头部正面,呈三角形骨片,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额区的位置,真正的额区变成了位于唇基两侧的窄片。有人把这种变化了的唇基称为“额”,把变窄了的额称为“傍额片”。但是根据前幕骨陷和肌肉的着生位置,可以断定所谓的“傍额片”实际上是额。
2.后头区的变化后头区的变化是口后片、口后桥、后颊桥及外咽片的形成。(具体介绍四种变化)
讲授。
第3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40分钟
第六节 头部的感觉器官昆虫的主要感觉器官大都着生在头部,其中最主要的是触角、复眼和单眼。此外,在口器附肢和舌上也生有各种类型的感觉器。
一、触角
1.触角的基本构造和功能除原尾目昆虫无触角以及高等双翅目和膜翅目幼虫的触角退化外,大多数昆虫都具有1对触角。触角一般着生在头部的额区,有的位于复眼之前,有的位于复眼之间。但多数幼虫和若干种类成虫的触角,前移到头部前侧方的上颚前关节附近。
(1)触角的构造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基部向端部通常可分为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
柄节:是触角基部的一节,短而粗大,着生于触角窝内,四周有膜相连。
梗节:是触角的第二节,较柄节小。
鞭节:是触角的端节,又由许多亚节组成,一般昆虫触角的变化是在梗节和鞭节上。
(2)触角的功能:触觉作用;嗅觉作用;听觉作用;抱握作用、保持身体平衡、吸收空气、捕食小虫等。
2.触角的类型:丝状(filiform)、念珠状(moniliform)、锯齿状(serrate)、栉齿状(pectiniform)、羽状(plumose),膝状(geniculate)、具芒状(aristate)、环毛状(whorled)、球杆状(clavate)、锤状(capitate)、鳃叶状(1ammellate)。
3.了解昆虫触角类型和功能的意义
(1)鉴别昆虫的种类
(2)鉴别昆虫的雌雄
(3)利用昆虫触角对某些化学物质有敏感的嗅觉功能,可进行诱集或驱避
如利用性信息素制成的性诱剂诱杀雄蛾,可用于害虫测报和防治;利用某些夜蛾对糖、醋、酒味的喜好,配制毒饵对其诱杀等。对某些储藏物害虫如蜚蠊、衣鱼等,可用樟脑球散发的气味进行驱避,在害虫防治上这类药剂称为拒避剂。
讲授
第4次课课目
第一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昆虫口器的不同变异进化类型;掌握咀嚼式口器的构造、刺吸式口器的构造。
重 点难 点
昆虫口器的不同变异进化类型及其各种口器与原始咀嚼式口器各部分的同源关系。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0分钟
二、复眼和单眼
1.复眼(compound eye):构造、特点、功能、成像原理。
2.单眼(ocellus):又可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第七节 昆虫的口器
口器(mouthparts)是昆虫的摄食器官,也称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口器。由于液体食物的来源不同,吸收式口器又分为: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虹吸式口器和舐吸式口器,吸食动植物体内的汁液或血液的刺吸式口器和锉吸式口器等。此外,还有兼食固体和液体两种食物的嚼吸式口器。
从比较形态学研究表明,咀嚼式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类型,其它类型口器都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在外形上有很大变化,但都可以从其基本构造的演变过程找到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一、咀嚼式口器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用以咬碎食物,并将其吞咽下去。直翅目昆虫的口器最为典型。口器的上唇、上颚、下颚与下唇围成的空隙称为口前腔。舌在口前腔的中央,将口前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部分称为食窦,前肠开口于此处,食物在此经咀嚼后送人前肠;后面部分称为唾窦,唾腺在此开口,唾液流出后,在口前腔与食物相混合。有些咀嚼式口器的昆虫也常有饮水的习惯,饮水时将舌紧贴唇基内壁,借食窦和咽喉的肌肉交替伸缩形成唧筒进行吸水。
现以飞蝗为例,说明咀嚼式口器的构造。
1.上唇(labrum):
2.上颚:
3.下颚,
4.下唇:
5.舌:
二、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不仅具有吮吸液体食物的构造,而且还具有刺入动植物组织的构造,因而能刺吸动物的血液或植物的汁液。半翅目、同翅目及双翅目蚊类等的口器属于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针状的构造,称为口针;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将口针包藏于其中,食窦和前肠
例举法(举出田间调查具体害虫时采取的具体方法,以黏虫为例)。
第4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的咽喉部分特化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咽喉唧筒。
(一)刺吸植物的刺吸式口器现以蝉的口器为例说明其构造和功能。
(二)刺吸血液的刺吸式口器(雌蚊为例)
三、嚼吸式口器嚼吸式口器兼有咀嚼固体食物和吸食液体食物两种功能,为一些高等蜂类所特有。这类口器的主要特点是上颚发达,可以咀嚼固体食物,下颚和下唇特化为可临时组成吮吸液体食物的喙。现以蜜蜂的工蜂为例说明其基本构造。
四、锉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为蓟马类昆虫所特有,能吸食植物的汁液或软体动物的体液,少数种类也能吸人血。
五、虹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为多数鳞翅目成虫所特有。其上唇为一条很狭的横片,上颚消失。下颚的轴节和茎节缩人头内,但1对外颚叶十分发达,组成一个卷曲呈钟表发条状的喙。每一外颚叶内壁各有一条纵沟,互相嵌合成一条食物道。有的还保留1对不发达的下颚须。下唇退化为一小的三角形区,但下唇须发达,通常3节。舌亦退化。
六、舐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为双翅目蝇类所特有,如家蝇、花蝇、食蚜蝇等。现以家蝇为例说明其构造和功能。
家蝇口器的上颚消失,下颚除保留1对下颚须外,其余部分也消失。在其头部下方可见一粗短的喙,喙是由基喙、中喙或喙和端喙3部分组成的。
图示直观教学。讲授。
第5次课课目
第一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昆虫口器与害虫防治的关系;昆虫胸部的构造。
重 点难 点
重点:昆虫口器与害虫防治的关系。背板的构造。
难点:具翅胸节的背板、侧板、腹板构造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30分钟
10分钟
60分钟
七、几种幼虫的口器
多种昆虫的幼期常常由于取食方式和生活环境与成虫不同,口器的构造也发生了变异。例如鳞翅目成虫取食花蜜、果汁和露水等,为虹吸式口器;而幼虫则取食固体食物,为咀嚼式口器。蝇类成虫口器为舐吸式,而其幼虫(蛆)的口器则十分退化。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幼虫口器。
1.鳞翅目幼虫的口器
2.脉翅目幼虫的口器
3.蝇蛆的口器八、口器的类型与害虫防治的关系昆虫的口器类型不同,为害方式也不同,因此对其采取防治的方法也应不同。掌握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了解害虫的为害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农药及合理施药也有重要意义。同时,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害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的类别。
(一)咀嚼式口器
(二)刺吸式口器
1.取食特点、被害状
2.选用的药剂及防治时期第八节 昆虫的颈部此部分自学。
第三章 昆虫的胸部胸部是昆虫的第2体段,位于头部之后。
第一节 胸节的构造
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一胸节各具足1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大多数昆虫在中、后胸上还各具有1对翅(wings),分别称为前翅(fore wings)和后翅 (hind wings)。中、后胸由于适应翅的飞行,互相紧密结合,内具发达的内骨和强大的肌肉。中、后胸又称为具翅胸节(pterothorax)或简称翅胸。足和翅是运动器官,所以胸部是运动的中心。
一、背板(tergum)
1.前胸背板
2.具翅胸节(中、后胸)的背板:结构相似,由3条次生沟将其分为几块骨片(图、具体说明沟和骨片的变化情况)。
(1)沟:这3条次生沟是:前脊沟、前盾沟、盾间沟。
(2)骨片:由上述3条次生沟将具翅胸节背板划分成4块骨片,即:
图示直观教学,趣味教学(举例),讲授。
第5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端背片、前盾片、盾片、小盾片。
(二)侧板侧板是胸部体节两侧背、腹板之间的骨板。侧板起源于足基节背面的两块和腹面的一块骨片。背面上方的一块为主侧片,下方的为基侧片,腹面的小骨片与腹板合并成腹侧片。低等有翅昆虫的基侧片仍保留为一游离小骨片,称为基外片。高等有翅昆虫背面的两骨片合并扩大到整个侧面,形成侧板。侧板有 1条深的侧沟,将侧板分为前面的前侧片和后面的后侧片。具翅胸节的侧板很发达,侧沟下方形成顶接足基节的侧基突,为基节的运动支点,上方形成侧翅突顶在翅的第2腋片下方,成为翅运动的支点。
侧翅突的前后,在前、后侧片上方的膜中,各有分离的小骨片,即前上侧片和后上侧片,统称为上侧片。连于上侧片的肌肉控制翅的转动和倾折。此外,侧板在足基节臼的前、后与腹板并接,分别形成基前桥和基后桥。这些构造均与加强胸节、形成翅与足的运动机械有关(图)
(三)腹板(sternum)
腹板为胸节腹面两侧板之间的骨板。多数昆虫的前胸腹板一般都不发达,多为一块小形的骨片。有些蝗虫的前胸腹板具一锥状突起。
叩头甲和吉丁甲的前胸腹板上有1个向后延伸的楔状突起,插在中胸相应的凹陷中。具翅胸节的腹板,被节间膜划分为膜前方的间腹片和膜后方的主腹片。间腹片包括前脊沟前方的端腹片和沟后方至膜质带之间的1块较小的狭窄骨片,多数昆虫的间腹片常向前移至前一节,成为该节腹板后面的一个组成部分。间腹片较小,前内脊常退化成一刺状突起,通常称为内刺突,因此间腹片又称具刺腹片。中胸间腹片常与主腹片合并,后胸间腹片受到限制或形成第1腹节的端腹片。主腹片上有1条腹脊沟,将主腹片划分为前面的基腹片和后面的小腹片 (图),基腹片的前面还有1条次生沟,称为前腹沟,沟前的狭片称为前腹片。在基腹片的两侧与前侧片之间常具有侧腹片 (图)。
图示直观教学。
讲授
。
第 6 次课课目
第一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昆虫胸足的构造和类型、翅的起源和发生、翅的基本构造。
重 点难 点
胸足的构造和类型、翅的起源和发生、翅的基本构造。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分钟
60分钟
胸部的内骨骼胸部体壁向内陷入的内脊和内突,统称为内骨骼。(介绍种类)
第三节 胸足的构造和类型一、昆虫胸足(thoracic legs)的构造成虫的胸足一般由6节组成,自基部向端部依次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图)。
(分别介绍各节的特点)
二、胸足的类型
昆虫胸足的原始功能为行动器官,但在各类昆虫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而特化成了许多不同功能的构造。胸足的构造类型可以作为分类和了解昆虫生活习性的依据之一。常见的昆虫胸足类型有以下几种(图):
1.步行足:步行足是昆虫中最普通的一类胸足。一般比较细长,适于步行。步行足虽无显著的特化现象,但在功能上仍表现出一些差异。如蝽、瓢虫、叶甲的足适于慢行走;蜚蠊、步甲的足适于疾走和奔跑;蛾类的足在静止时可以用来抓住物体,而很少用于行走。
2.跳跃足:跳跃足的腿节特别发达,胫节细长而健壮,末端距发达。跳跃足多为后足所特化,用于跳跃。如蝗虫、螽斯等的后足。
3.开掘足:开掘足形状扁平,粗壮而坚硬。胫节外缘具坚硬的齿,状似钉耙,适于掘土。如蝼蛄、金龟子等在土中活动的昆虫的前足。
4.捕捉足:捕捉足的基节通常特别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铡刀,用以捕捉猎物。有的在腿节和胫节上还生有成列的刺,以抓紧猎物,防止其逃脱。如螳螂、螳蛉、猎蝽等的前足。
5.携粉足:携粉足是蜜蜂类用以采集和携带花粉的构造,由工蜂后足特化而成。胫节宽扁,两边生有长毛,构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篮”,
第1跗节长而扁,其上生有 10-12排横列的硬毛,用以梳集体毛上粘附的花粉,称“花粉刷”。 胫节末端有一凹陷,与第 1跗节的瓣状突构成“压粉器”。采集花粉时,两后足互相刮集第1跗节上的花粉于“压粉器”内,压成小花粉团。由于跗节折向胫节,而将花粉团挤入花粉篮基部。
6.游泳足:游泳足多见于水生昆虫的中、后足,呈扁平状,生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如龙虱、仰蝽、负子蝽等的后足。
7.抱握足:抱握足为雄性龙虱所特有,雄性龙虱的前足第1—3
图示直观教学。讲授。
第6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30分钟
跗节特别膨大,其上生有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用以抱持雌虫身体。
8.攀悬足:攀悬足为虱类所特有。跗节仅1节,前跗节为一大形钩状的爪,胫节外缘有一指状突,当爪向内弯曲时,尖端可与胫节的指状突密接,以夹住寄主毛发。
第四节 翅(The wings)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翔的动物,也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翅的类群。翅的获得不仅扩大了昆虫活动和分布的范围,也加强了昆虫活动的速度,使昆虫在觅食、求偶、寻找产卵和越冬越夏场所以及逃避敌害等多方面获得了优越和竞争能力,是昆虫纲成为最繁荣的生物类群的重要条件。在各类昆虫中,翅有多种多样的变异,所以翅的特征就成了研究昆虫分类和演化的重要依据。
一、翅的起源和发生
昆虫的翅和鸟类及蝙蝠的翅不同,不是由前肢改变功能而来,所以昆虫的翅与附肢的演化无关。翅最先是由胸部背板两侧向外扩展,再与侧板近背面扩展部分形成侧背叶,再由侧背叶发展成翅。侧背叶不能活动,仅起滑翔作用(图)。在进化过程中,侧背叶基部膜质化,并形成关节,通过背纵肌和背腹肌收缩而活动,形成飞行器官。前胸的侧背叶不能发育成为飞行器官,是由于前胸前方没有供背纵肌着生的内脊,所以只在中、后胸上各发生1对翅,即前翅和后翅。(内生翅类和外生翅类)。
二、翅的基本构造昆虫的翅通常呈三角形,具有3条边和3个角。(详细介绍)。
翅上常发生一些褶线,将翅面分为若干区域。(分区的名称)。
图示直观教学。
第7 次课课目
第一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翅的连锁、翅的关节、翅的折叠与飞行;掌握翅的类型、翅脉和脉序。
重 点难 点
重点:翅的类型、翅脉相极其变化。
难点:翅的连锁、翅的关节、翅的折叠与飞行。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0分钟
三、翅的变化
1.翅的有无或退化(四种情况)
2.翅的形状(特化)
3.翅的类型(质地变化)
昆虫翅的主要作用是飞行,一般为膜质。但不少昆虫由于长期适应其生活条件,前翅或后翅发生了变异,或具保护作用,或演变为感觉器官,质地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翅的质地类型是昆虫分目的重要依据之一。翅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膜翅 膜翅的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蜻蜓等的前后翅;甲虫、蝗虫、蝽等的后翅。
(2)复翅 复翅的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多可见,但一般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用。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
(3)鞘翅 鞘翅的质地坚硬如角质,翅脉不可见,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甲虫类的前翅属此类型,故甲虫类在分类上统称为鞘翅目。
(4)半鞘翅 半鞘翅的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蝽类的前翅属此类型,故蝽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半翅目。
(5)鳞翅 鳞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有密集的鳞片。
如蛾、蝶类的前、后翅,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鳞翅目。
(6)毛翅 毛翅的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如石蛾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毛翅目。
(7)缨翅 缨翅的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如蓟马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缨翅目。
(8)平衡棒 平衡棒为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而成,形似小棍棒状,无飞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
四、翅脉和脉序
(一)翅脉翅脉在翅面上的分支与排列形式称为脉序或脉相(venation)。
昆虫的脉序有多种变化,但它们都是由一个原始的脉序演变而来的。
趣味式
启发式
直观式
第 7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早在1898年美国昆虫学家Comstock和Needham将昆虫的脉序归纳成假想的原始脉序,这一命名系统被称为康-尼脉系(Comstock-Needham system)。
翅脉可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种。纵脉是从翅基部伸向翅边缘的脉;横脉是两条纵脉之间的短脉,与早期气管分布无关。纵脉、横脉包括以下的翅脉(图示)。
(二)翅脉的变化:包括增多和减少两种情况(详细介绍)。
(三)翅室:闭室和开室(解释)。
五、翅的连锁昆虫前、后翅之间的连锁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图)。
六、翅的关节(图示)
七、翅的折叠与飞行
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学生先自学翅的折叠与飞行,然后提问,教师归纳总结)。
图示直观教学。
第 8 次课课目
第一篇 昆虫的外部形态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昆虫腹部的构造,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腹部的附肢的变化情况
重 点难 点
重点: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
难点: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40分钟
第四章 昆虫的腹部腹部(abdomen)是昆虫体躯的第3个体段,紧连于胸部之后。消化、排泄、循环和生殖系统等主要内脏器官即位于腹腔内,其后端还生有生殖附肢,因此是昆虫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第一节 腹部的基本构造昆虫腹部的原始节数应为12节,但在现代昆虫的成虫中,除原尾目为12节外,至多为 11节,一般成虫腹节10节,较进化的类群节数有减少的趋势。第1腹节常趋向退化,后部几节缩人体内。如弹尾目腹节不超过6节,膜翅目的青蜂科(Chrysididae)只能见到3—5个腹节。腹部多为纺锤形、圆筒形、球形、扁平或细长。成虫腹节均由次生分节形成,后一节的前缘套叠在前一节的后缘内。唯软体幼虫仍保留初生分节。腹部节间膜和背、腹板之间的侧膜都比较发达,因此能伸缩自如,并可膨大和缩小,以帮助呼吸、脱皮、羽化、交配、产卵等活动。有些昆虫节间膜具有较大韧性,如蝗虫产卵时腹部可延长几倍借以插入土中。
腹节有发达的背板和腹板,但没有象胸节那样发达的侧板在多数种类的成虫中,腹部的附肢大部分都已退化,但第8、9腹节常保留有特化为外生殖器(genitalia)的附肢。具有外生殖器的腹节,称为生殖节;生殖节以前的腹节,称为生殖前节或脏节;生殖节以后的腹节多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或合并.称为生殖后节。
具体介绍各节的特点:
第二节 腹部的附肢一、昆虫的外生殖器外生殖器(genitalia)是昆虫生殖系统的体外部分,是用以交配、授精、产卵器官的统称,主要由腹部生殖节上的附肢特化而成。雌虫的外生殖器称为产卵器(ovipositor),雄性外生殖器称为交配器。(图示)
(一)雌性外生殖器
1.构造
2.类型
3.产卵方式和产卵习性
(二)雄性外生殖器
1.基本构造
2.交配器的类型
二、尾须
讲授
利用课件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
第 8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分钟
尾须(cerci)是由第11腹节附肢演化而成的1对须状外突物,存在于部分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中的蜉蝣目、蜻蜓目、直翅类及革翅目等较低等的昆虫中。尾须的形状变化较大,有的不分节,呈短锥状,如蝗虫;有的细长多节呈丝状,如缨尾目、蜉蝣目;有的硬化成铗状,如革翅目。尾须上生有许多感觉毛,具有感觉作用。但在革翅目昆虫中,由尾须骨化成的尾铗,具有防御敌害和帮助折叠后翅的功能。
在缨尾目和蜉蝣目昆虫中,1对尾须之间还有1条与尾须相似的细长分节的丝状外突物,它不是由附肢演化而来的,而是末端腹节背板向后延伸而成的,称为中尾丝(mediancaudalfiliament)。有些昆虫的尾须有时向前移位,移到了第 10腹节上,如蝗虫等。
三、无翅亚钢腹部的附肢无翅亚纲昆虫除了外生殖器和尾须外,在腹部的脏节上还生有一些退化或特化的附肢,这是无翅亚纲区别于有翅亚纲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反应了这类昆虫的原始性。
1.弹尾目的腹部附肢(图示)
2.缨尾目腹部的附肢(图示)
此外,双尾目昆虫也具有与缨尾目相同的刺突和泡,它们都是附肢的遗迹。
四、幼虫的腹足广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长翅目、膜翅目等的一些幼虫腹部,具有可行动的附肢,称为腹足。
鳞翅目和膜翅目叶蜂类幼虫具有典型的腹足。
鳞翅目幼虫通常有5对腹足,分别着生在第3-6和第10腹节上。第10腹节的腹足又称为臀足。幼虫的腹足呈筒状,构造简单,由亚基节、发达的基节和端部能伸缩的囊泡即趾所组成。鳞翅目幼虫腹足末端生有成排的小钩,称为趾钩。
膜翅目叶蜂类幼虫的腹足为6—8对,有的可多达10对。叶蜂科的幼虫无趾钩,借此可以与鳞翅目幼虫相区别。
总结第一篇重点,指出课后复习参考题
利用课件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
介绍附肢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先回忆头、胸部附肢,再过渡到此部分。
第9 次课课目
第二篇 昆虫生物学
目 的要 求
了解昆虫的各种繁殖方法、卵的构造及产卵方式。胚胎发育过程。
重 点难 点
昆虫的各种主要生殖方式;
血腔胎生,腺养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胚胎发育过程。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0分钟
第二篇 昆虫的生物学第一章 昆虫的生殖方法绝大多数昆虫雌雄异体,雌雄同体者为数甚少。雌雄异体的昆虫,主要是两性生殖。此外还有若干特殊的生殖方式,如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和多胚生殖等,这些特殊的生殖方式,反应了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不同生态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种类分化的多样性。
一、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
(一)两性生殖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和卵生。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必须经过雌雄两性交配,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结合(即受精)之后,方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两性生殖与其它各种生殖方式在本质上的区别是,卵通常必须接受了精子以后,卵核才能进行成熟分裂(减数分裂);而雄虫在排精时,精子已经是进行过减数分裂的单倍体生殖细胞。这种生殖方式在昆虫纲中最为常见,为绝大多数昆虫所具有。
(二)孤雌生殖
孤雌生殖也称为单性生殖。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卵不经过受精也能发育成正常的新个体。一般又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偶发性孤雌生殖 偶发性孤雌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正常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雌成虫偶而产出的未受精卵也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常见的如家蚕、一些毒蛾和枯叶蛾等,都能进行偶发性的孤雌生殖。
2.经常性孤雌生殖 经常性孤雌生殖也称永久性孤雌生殖。其特点是,雌成虫产下的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前者发育成雌虫,后者发育成雄虫。如膜翅目的蜜蜂和小蜂总科的一些种类。有的昆虫在自然情况下,雄虫极少,甚至尚未发现雄虫,几乎或完全行孤雌生殖,如一些竹节虫、粉虱、蚧、蓟马等。
3.周期性孤雌生殖 周期性孤雌生殖也称循环性孤雌生殖。这种生殖方式的特点是,昆虫通常在进行1次或多次孤雌生殖后,再进行1次两性生殖。这种以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交替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现象,又称为异态交替(heterogeny) 或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如棉蚜从春季到秋末,没有雄蚜出现,行孤雌生殖10—20余代,到秋末冬初则出现雌、雄两性个体,并交配产卵越冬。
孤雌生殖是某些昆虫对恶劣环境和扩大分布的一种有利适应。因为即使只有1个雌虫个体被偶然带到新的地区,就有可能在这个地区繁殖和蔓延起来;
对比式教学法介绍两性生殖及其它生殖方式。
第 9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在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造成大量死亡时,行孤雌生殖的昆虫也更容易保留其种群。
二、多胚生殖
多胚生殖(polyembryony)是指1个卵内可产生两个或多个胚胎,并能发育成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现象多见于膜翅目一些寄生蜂类,如小蜂科、茧蜂科、姬蜂科、细蜂科、螯蜂科及捻翅目中的部分种类等。
三.胎生和幼体生殖
(一)胎 生
多数昆虫为卵生,但一些昆虫的胚胎发育是在母体内完成的,由母体所产出来的不是卵而是幼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胎生(viviparity)。根据幼体离开母体前获得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将昆虫的胎生分为以下4种类型。
1.卵胎生
2.腺养胎生
3.血腔胎生
4.伪胎盘生殖
(二)幼体生殖
少数昆虫在幼虫期就能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这类昆虫因在幼虫期即已具备生殖能力,又行腺养胎生,所以幼体生殖又属孤雌生殖和胎生。
第二章 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对行两性生殖和卵生的绝大多数昆虫来说,卵是个体发育的第1个虫态,胚胎发育是在卵内进行的。
一、昆虫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昆虫卵的大小、形状、产卵方式因种类不同而异,因而在鉴别昆虫种类和害虫防治上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昆虫卵的大小种间差异很大,较大者如蝗卵,长6—7mm,而葡萄根瘤蚜的卵则很小,长度仅0.02— 0.03mm。
1.卵的类型:昆虫卵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 (图6—2)。最常见的为卵圆形和肾形,此外还有半球形、球形、桶形、瓶形、纺锤形等。草蛉类的卵有一丝状卵柄,蜉蝣的卵上有多条细丝,蝽的卵还具有卵盖(opemulum)。有些昆虫在卵壳表面有各种各样的脊纹,或呈放射状(如一些夜蛾),或在纵脊之间还有横脊(如菜粉蝶),以增加卵壳的硬度。
2.产卵方式:昆虫的产卵方式有单个分散产的,有许多卵粒聚集排列在一起形成各种形状的卵块的。有的将卵产在物体表面,有的产在隐蔽的场所甚至寄主组织内。
二、卵的基本构造卵的基本构造图说明卵的构造各部分特点。
三、胚胎发育(六个阶段)
利用对比法、归纳分析法讲授。(板书)
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直观讲授卵的构造。
利用自学、讨论、提问方式讲授胚胎发育的六个阶段。
第 10 次课课目
第二篇 昆虫生物学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胚后发育的各个阶段及特点,变态及其类型,幼虫的类型。
重 点难 点
变态类型及特点,幼虫类型及特点,蛹的类型及特点。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70分钟
第三章 昆虫的胚后发育昆虫自卵内孵出开始,到成虫羽化并达到性成熟为止的整个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
第一节 孵 化
昆虫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幼虫或若虫冲破卵壳而出的现象(过程),称为孵化。鳞翅目幼虫多用上颚咬破卵壳而出,双翅目蝇科幼虫的口钩也有类似作用。有些昆虫具有特殊的破卵结构,如刺、骨化板,翻缩囊等,这些结构统称为破卵器。
第二节 生长和蜕皮一、蜕皮(moulting)
二、生长与蜕皮的关系:介绍虫龄、龄期、生长脱皮和变态脱皮的区别。
三、脱皮的原因四、脱皮过程第三节 变态及其类型一、变态定义:昆虫自卵中孵出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现象叫变态。
二、变态类型
(一)增节变态增节变态是昆虫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其主要变态特点是,幼期与成虫期之间除身体大小和性器官发育程度存在着差异外,腹部的节数随着脱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初孵化幼体腹节为9节,至性成熟时增加到12节,这种变态在昆虫纲中仅见于低等的无翅亚纲中的原尾目昆虫。
(二)表变态表变态也属于原始变态类型。其变态特点是,幼体与成虫之间除身体大小、性器官发育程度及附肢节数等有所变化(随着脱皮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发育完善)外,其它生物学特性并无明显差别,故又常称为无变态。此类变态至性成熟的成虫期仍能继续脱皮,因而也保留了节肢动物祖先遗留的特征。此类变态类型包括无翅亚纲中的弹尾目、双尾目和缨尾目昆虫。
(三)原变态原变态是有翅亚纲中最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昆虫。其变态特点是,从幼虫期(稚虫)转变为真正的成虫期需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在外形上与成虫相似,性已发育成熟,翅已展开,并也能飞翔,但体色较浅,足较短,多呈静止状态。
讲授
第 10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30分钟
(四)不全变态定义: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期、幼虫期(若虫期)和成虫期三个虫期。幼虫期与成虫期在身体的形状、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大体相似。又可分为以下3个类型。
1.渐变态:
2.半变态,
3.过渐变态
(五)全变态全变态是有翅亚纲内生翅类各目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定义: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虫期。幼虫期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生活习性与成虫截然不同。幼虫期的翅在体内发育。
(六)复变态有些全变态昆虫的幼虫期各龄之间的生活方式不同,在体形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这种变化比一般全变态更为复杂,特称为复变态。鞘翅目的芫菁科是该类变态的典型例子。
第四节 幼虫期一、幼虫的类型幼虫属于何种类型,主要取决于其胚胎发育终止于原足期、多足期或寡足期(消足期),此外还与适应食性分化及生活环境所产生的形态变异有关。郭郛(1965)、管致和(1980)根据诸家学说,将幼虫综合为下列几种类型。(五种类型)。
二、幼虫的生长
对比法讲授
第 11 次课课目
第二篇 昆虫生物学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蛹的类型,成虫的生物学,世代和年生活史。
重 点难 点
蛹的类型,成虫的生物学,世代和年生活史。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30分钟
30分钟
第五节 蛹 期一、蛹期蛹(pupa)是全变态类昆虫在后胚发育过程中,由幼虫转变为成虫时,必须经过的一个特有的静息虫态。蛹的生命活动虽然是相对静止的,但其内部却进行着将幼虫器官改造为成虫器官的剧烈变化。
二、蛹的类型
1.离蛹 离蛹又称为裸蛹。其特点是翅和附肢除在基部着生外与蛹体分离,而不紧贴于蛹体上,可以活动,腹部各节间也能自由扭动,脉翅目和毛翅目、长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的蛹均为此种类型。
2.被蛹 被蛹的特点是翅和附肢都紧贴于身体上,不能活动,大多数腹节或全部腹节不能扭动。鳞翅目、鞘翅目的隐翅虫、双翅目的虻、瘿蚊等的蛹均属此种类型,其中以鳞翅目的蛹最为典型。
3.围蛹 围蛹为双翅目蝇类所特有。围蛹体实为离蛹,但是在离蛹体外被有末龄幼虫未脱去的蜕。
三、蛹的保护物第六节成虫的形成此部分采取自学、提问、讨论的方式。
第七节 成虫期的生物学一、成虫期成虫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一个虫态和最高级阶段,主要任务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
二、成虫的生物学
1.羽 化
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蛹或末龄若虫和稚虫)脱皮而出的现象,称为羽化(emergence)。
2.性成熟和补充营养性成熟是指成虫体内的性细胞——精子和卵发育成熟。一般刚羽化的成虫,其性细胞尚未完全成熟,但不同种类或同种昆虫的不同性别,性成熟的早晚也有差别。
3.雌雄二型及多型现象
(1)雌雄二型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内、外生殖器官(第1性征)不同外,许多种类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构造等(第2性征)方面也常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称为雌雄二型(sexual dimorpism)。如蚧类、蓑蛾、一些尺蛾雄虫有翅,雌虫无翅;蚧类雄虫口器退化;蓑蛾雌虫呈幼体状的蠕虫型;蚊的雄虫触角发达,羽毛状,雌虫则为环毛状;
例举法讲授
第11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40分钟
(2)多型现象
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的个体中出现不同类型分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成虫期,但有时也可以出现在幼虫期。
第四章 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第一节 世代和年生活史一、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generation),简称为一代或一化。
二、昆虫的年生活史
1.年生活史昆虫的生活史(life history)又称为生活周期(life cycle),是指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农业昆虫学常考虑在一年中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称为年生活史(指昆虫由当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止的发育过程。举例生活史图。
昆虫的年生活史,常用图、表来表示。图、表的种类很多,现以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情况为例,介绍常用的一种年生活史表。
局部世代:
越冬代:
第一代:
2.研究昆虫年生活史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对比法讲授世代和年生活史。
例举法讲授
第 12 次课课目
第二篇 昆虫生物学
目 的要 求
了解昆虫的休眠和滞育、在自然界的各种习性。
重 点难 点
休眠和滞育的特点,昆虫的食性及趋性。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40分钟
50分钟
三、休眠和滞育
1.休眠 休眠(dormancy)是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因受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常出现形态变化上和生理机能上的相对静止状态,这种现象叫休眠。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2.滞育 滞育(diapause)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在自然情况下,当不良环境到来之前,生理上已经有所准备,即已进入滞育。一旦进入滞育必需经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的刺激,否则既使恢复到适宜环境也不能恢复生长发育。滞育性越冬和越夏的昆虫一般有固定的滞育虫态。滞育一般又可区分为专性滞育和兼性滞育两种类型。
(1)专性滞育 专性滞育又称确定性滞育。
(2)兼性滞育 兼性滞育又称任意性滞育。
3.引起和解除滞育的条件
(1)光周期:根据昆虫滞育对光周期的反应,可将昆虫分为以下4种滞育类型。
短日照滞育型
长日照滞育型中间型
(2)温度
(3)食物
(4)激素的调控作用
4.休眠和滞育的区别四、世代交替第五章 昆虫的习性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二、昆虫的食性不同种类的昆虫,取食食物的种类和范围不同,同种昆虫的不同虫态也不会完全一样,甚至差异很大。昆虫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食物形成的一定选择性,称为食性(feeding habits)。
1.根据昆虫所取食的食物性质,可将其食性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4类。
2.根据昆虫所取食食物范围的广狭,可将其食性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3类。
例举法讲授
第 12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分钟
三、昆虫的趋性趋性(taxis)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如光、温度、湿度和某些化学物质等)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趋向活动称为正趋性,背向活动称为负趋性。昆虫的趋性主要有: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等。
四、昆虫的群集性:可分为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两种类型临时性群集是指昆虫仅在某一虫态或某一阶段时间内行群集生活,过后分散。如天幕毛虫、一些毒蛾、刺蛾、叶蜂等的低龄幼虫行群集生活,老龄后即行分散生活;榆蓝叶甲和多种瓢虫越冬时,其成虫常群集在一起,当度过寒冬后即行分散生活。
永久性群集往往出现在昆虫的整个生育期,一旦形成群集后,很久不会分散,趋向于群居型生活。如东亚飞蝗卵孵化后,蝗蝻可聚集成群,集体行动或迁移,蝗蝻变为成虫后仍不分散,往往成群远距离迁飞;
五、拟态和保护色(自卫性)
1.拟 态:一种动物“模拟”其它生物的姿态,得以保护自己的现象,称为拟态(mimicry)。
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拟态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1)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其特点是被“模拟”者不是捕食动物的食物,而拟态者则是捕食动物的食物。
(2)缪氏拟态(Mullerian mimicry),即“模拟”者和被“模拟”者都是不可食的,捕食动物只要误食其中之一,则以后两者就都不受其害。
2.保护色:保护色(protective coloration)是指一些昆虫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以不被天敌发现的现象。
警戒色:有些昆虫既有保护色,又有与背景形成鲜明对照的体色,称为警戒色(warning coloration)
4.装死逃生
5.施放瓦斯
6.断足自救六、昆虫的扩散和迁飞
(一)昆虫的扩散扩散(dispersal)是指昆虫个体经常的或偶然的、小范围内的分散或集中活动,也称为蔓延、传播或分散等。昆虫的扩散一般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完全靠外部因素传播、由虫源地(株)向外扩散、由于趋性所引起的分散或集中。
(二)昆虫的迁飞迁飞昆虫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无固定繁育基地的连续性迁飞型、有固定繁育基地的迁飞型、越冬或越夏迁飞型、蚜虫迁飞类型。
总结第二篇重点,指出课后复习参考题。
例举法讲授
第 13 次课课目
第三篇 昆虫的内部解剖及生理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昆虫体壁的功能、体壁的组成、体腔的划分及消化道各部分组成、区分和机能。
重 点难 点
昆虫体壁的功能、体壁的组成,消化道各部分组成、区分和机能。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第三篇 昆虫的内部解剖及生理第一章 昆虫的体壁第一节 体壁一、体壁的功能
1.保护性屏障作用
2.起骨骼作用
3.营养物质的贮存库
4.特化成各种感觉器官和腺体
5.色彩和斑纹的载体二、体壁的构造:由里向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
1.底膜
2.皮细胞层
3.表皮层
(1)上表皮:各层特点及其特性。
(2)外表皮:各层特点及其特性
(3)内表皮:各层特点及其特性
4.孔道第二节 昆虫体壁的色彩一、色素色二、结构色三、混合色第三节 脱皮作用和脱皮机理一、脱皮二、脱皮液的作用三、脱皮过程第四节 昆虫体壁的蒸腾作用和通透性及其与杀虫剂的关系第五节 昆虫的外胚层或皮细胞层特化结构一、昆虫体壁的外长物区分为细胞性外长物和非细胞性外长物
1.细胞性外长物:单细胞性外长物和多细胞性外长物。
2.非细胞性外长物:
二、皮细胞腺第二章 昆虫的内部解剖第一节 血窦和隔膜一、体腔
讲授
第 13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二、体腔的区分第二节 内部器官和生理系统的位置(图示)
一、循环系统:主要器官为背血管(主要搏动器,推动血液循环),位于背血窦,所以背血窦又可以称为围心窦。
二、消化系统:主要器官为消化道,位于围脏窦的中央。
三、排泄系统:主要器官为马氏管,位于围脏窦。与排泄功能有关的脂肪体主要位于背血窦和围脏窦中,包围在内脏器官的周围。
四、呼吸系统:主要器官为气管,分布于围脏窦中。
五、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位于头壳内;腹神经索位于腹血窦。因此腹血窦又称为围神经窦。交感神经系统分布在各内脏器官上,主要位于围脏窦。
六、分泌系统:位于头部和前胸内(咽喉及气门气管附近)。
七、生殖系统:位于围脏窦,主要在消化道的背、侧面上。
第三章消化系统和消化生理昆虫的消化系统,其主要器官是一条从口到肛门的消化道,以及同消化功能有关的腺体。
第一节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一、前肠的组织、区分和机能
1.组织
2.区分:前肠包括口、咽喉、食道、嗉囊和前胃几部分(图示)
3.机能二、中肠的组织、区分和机能三、后肠的组织、超微结构和机能(图示)
第二节 与消化道有关系的腺体及机能第三节 各类消化道变异第四节 消化道的消化作用和消化机制一、消化作用二、吸收机制第五节 昆虫的肠外消化第六节 消化作用及中肠酸碱度对药剂发挥毒效的影响
利用课件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讲授。
第14 次课课目
第三篇 昆虫的内部解剖及生理
目 的要 求
了解昆虫循环系统组成及功能,昆虫的排泄系统的组成器官及机能。
重 点难 点
血液循环过程,血液的功能; 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及主要排泄物,马氏管的排泄机制。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第四章 昆虫的循环系统和循环生理昆虫的循环系统与脊椎动物相比的特点:(两点)
循环系统的组成:背血管、搏动器、血液。
第一节 背血管的构造由动脉和心脏组成。(图)
一、动脉二、心脏:心室、心门瓣、翼肌。
第二节 心脏的搏动与血液循环一、心脏的搏动
1.心搏
2.影响心脏搏动的因素
3.辅搏动器官二、血液循环:介绍循环途径。
第三节 昆虫的血液及其功能昆虫血液的生理特点。
一、血液的组成
1.血浆(主要成分)
2.血细胞:类型。
二、血液的功能
1.吞噬及免役作用
2.储藏水分
3.运输功能
4.中间代谢和储藏营养
5.机械作用
6.防御作用
7.伤口愈合
8.合成代谢的环境和场所
9.形成结缔组织,解毒等功能第四节 杀虫剂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一、破坏血细胞二、对背血管的影响三、血液酸碱度对杀虫效力的影响第五章 昆虫的排泄器官及排泄生理排泄器官(Excretory organ):用以移除新陈代谢产物所产生的含氮废物,并调节体液中水分和离子平衡的作用,从而提供各组织进行正常活动的生理环境。
利用课件或挂图直观讲授。
第14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主要的排泄器官是马氏管。其它如体壁、消化道、脂肪体、下唇肾和围心细胞等。
昆虫的排泄物:气体、固体和液体三大类。
第一节 马氏管极其排泄机能一、马氏管(Malpighiantubules)
1.马氏管的数目和表面积
2.类型
3.马氏管的组织结构二、马氏管的排泄机制(吸血蝽为例)
三、马氏管的排泄物:以尿酸形式排除。
四、马氏管的其它机能第二节 马氏管在昆虫脱皮和变态过程中的变化(自学)
第三节 其它排泄器官一、下唇肾二、储存排泄器官三、围心细胞四、脂肪体五、消化道六、体壁第四节 杀虫剂对排泄器官的影响
讲授(举例)
第15 次课课目
第三篇 昆虫的内部解剖及生理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昆虫的呼吸系统及呼吸机制,昆虫肌肉的类型及构造性能,神经系统组成及感受原理。
重 点难 点
气管系统构造、呼吸代谢。神经系统的组成与构造,神经传导冲动的机制。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第六章 昆虫的呼吸系统及呼吸生理昆虫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管及其在体壁上的开口机构——气门。昆虫呼吸作用的特点是直接通过气管系统进行气体交换(吸收O2,排出CO2)。
第一节 气管系统和气管呼吸气管系统 由气管、支气管及微气管等组成,在昆虫的飞行中还有气囊。
一、气管的组织由外胚层内陷而成.组织和理化特性与体壁相同。
二、气管的排列三、微气管和气囊四、气门
1.气门的构造:包括六部分。
根据气门结构和开闭肌的有无进、将气门归为两类:外闭式气门和内闭式气门。
2.气门的类型根据气门的数目极其在体节上的分布方式不同分为以下几类:(举例说明特点)
(1)多气门式:有全气门式、周气门式、半气门式。
(2)寡气门式:两端气门式、后气门式、前气门式。
(3)无气门式:
五、气门腺第二节 气管系统的呼吸机制和控制通风作用和扩散作用。
一、微气管中的呼吸机制二、呼吸代谢第三节 昆虫的体温和对体温的调节
第四节 杀虫剂对昆虫呼吸代谢的影响第五节 昆虫的其它适应性呼吸方式一、体壁呼吸二、气管鳃三、气泡和气膜呼吸四、内寄生昆虫的特殊呼吸方式
图示讲授
第15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10分钟
40分钟
第七章 昆虫的肌肉系统和生理重点介绍第一节,其它各节简介。
第一节 肌肉的发生和类型一、来源二、类型第二节 肌肉与体壁的联系第三节 肌肉的解剖和组织第四节 肌肉收缩和滑行学说第五节 肌肉的生理性状和能量代谢第六节 昆虫肌肉的力量第八章 昆虫的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二、神经原及其类型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一、脑二、腹神经索第三节 交感神经系统第四节 周缘神经系统第五节 神经原传导冲动的机制(重点介绍)
一、神经纤维内的传导二、神经原间突触的传导
第二节至第六节采取自学提问的方式。
利用图或课件直观教学。
第16 次课课目
第三篇 昆虫的内部解剖及生理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昆虫内激素与外激素的主要种类与作用,昆虫的感受器官种类及行为,昆虫雌雄生殖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重 点难 点
主要激素及各自产生器官,主要激素对生长变态的控制作用,激素类似物的应用;昆虫感觉器感受刺激的机理;昆虫雌雄生殖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第九章 昆虫的激素(Hormones)
昆虫分泌的激素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大类。
第一节 昆虫的内分泌器官及其激素一、脑神经分泌细胞及脑激素二、心侧体三、咽侧体四、前胸腺和脱皮激素五、食道下神经节第二节 与变态有关的激素及其对生长发育控制一、脑激素二、保幼激素三、蜕皮激素第三节 激素的作用过程一、活化过程二、激素的分泌、综合和运转过程三、激素对靶子器的作用过程第四节 几种主要激素对昆虫生长发育和变态的控制机理包括六个方面。
第五节 昆虫的外激素与化学通讯昆虫的外激素主要有:性抑制外激素、性外激素、集结外激素和告警外激素等。
一、性外激素和性引诱剂二、昆虫对外激素的感应性和专一性(自学)
第六节 昆虫激素类似物的应用第十章 昆虫的感觉器官和行为第一节 昆虫感觉器感受刺激的机理第二节 感触器或机械感觉器一、定义二、种类第三节 听觉器一、定义二、类型第四节 化感器一、定义二、类型
讲授
第16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第五节 视觉器一、定义二、类型三、结构四、复眼(复习)。
五、昆虫视觉的清晰度(复习)。
六、单眼的视觉(复习)。
第十一章 昆虫的生殖系统和生理昆虫生殖系统属于种的繁殖器官与上面介绍的各类个体生命器官有所不同,当昆虫个体生命器官受到抑制或破坏时,个体便会死亡,而当个体生殖器官受到抑制或破坏时,虫体不会死亡,只是不能产生后代。这在害虫防治上具有实践意义。
第一节 雌性生殖器官雌成虫的生殖器官包括一对卵巢、二根输卵管、一根中输卵管、生殖腔、受精囊以及雌性附腺等。
一、卵巢的结构和卵的形成过程
1.卵巢管的结构和类型
2.卵母细胞获取营养的方式
3.卵巢管内卵子的形成过程(自学)
二、侧输卵管三、中输卵管四、生殖腔及其附属结构第二节 雄性生殖器官一、睾丸管的一般结构二、精子的形成和移动三、输精管和贮精囊四、射精管五、雄性附腺第三节 昆虫的交配和受精一、受精的方式二、雌虫的排卵三、受精过程四、产卵五、影响受精和生殖力的几个因素第四节 昆虫卵巢的生理活动及环境因素与成虫滞育的关系总结本章重点内容,提出复习参考题。
讲授
第17 次课课目
第五篇 昆虫生态学
目 的要 求
了解昆虫的生活环境中温度的影响及规律。
重 点难 点
有效积温法则,昆虫有效积温法则在预测预报中的应用,温区的划分。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昆虫生态学昆虫生态学(insect ecology)是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昆虫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按对象的层次可分为:
(1)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 of insects),是以昆虫个体为对象,研究某种昆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以及环境因素对其形态、生长发育、繁殖、存活、习性、行为等的影响。
(2)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s),是以昆虫种群为对象,研究在一定环境和时间、空间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变动的原因。
(3)昆虫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of insects),是以群落为对象,研究在一定区域和时间、空间内,昆虫所处群落的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原因等。
(4)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是以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昆虫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环境因素分析构成昆虫生存环境条件总体的各种生态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即气侯因素,或称为无机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降水、光、风及土壤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即有机因素,主要包括昆虫的食物和天敌以及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昆虫产生的影响。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于昆虫种群,但各种生态因子中对昆虫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有些因子对昆虫有很大的影响但不是生存所必须的,称为作用因子(天敌、人的活动)。
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降雨、光照、气流(风)、气压等。这些因素在自然界中常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昆虫。气候因素可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存活、分布、行为和种群数量动态等,也能通过对昆虫的寄主(食物)、天敌等的作用而间接影响昆虫。
一、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温度是气候因素中对昆虫影响最显著的的一个因素,由于昆虫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一)温区的划分(昆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
1.适温区 适温区也称为有效温区。在温带地区,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温范围,一般为8—40℃。在此温区内,昆虫的生命活动都可正常进行,但其发育的速度则有所差异,所以又可分为3个温区。
讲授
第 17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1)高适温区 温度约为30—40℃。在此温区内,昆虫的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慢。此温区的上限,称为最高有效温度,达此温度,昆虫的繁殖力就会受到抑制。
(2)最适温区 一般为20-30℃。在此温区内,昆虫发育速度适宜,并随着温度升高而加速,寿命适中,繁殖力最大。
(3)低适温区 一般为8—20℃。在此温区内,昆虫的发育速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减慢,繁殖力也随之下降。此温区的下限,称为最低有效温度,只有高于这一温度,昆虫才开始发育,故称为发育始点温度。
2.临界致死高温区 也称为亚致死高温区,一般为40-45℃。在此温区内,由于不适宜的高温,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明显抑制。如高温持续时间过长,昆虫呈热昏迷状态或死亡;昆虫的死亡取决于高温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
3.致死高温区 一般为45—60℃。在此温区内,昆虫经过较短的时间后便死亡。
4.临界致死低温区 也称为亚致死低温区,一般为8—10℃。在此温区内,昆虫呈冷昏迷状态。如持续时间较短,当温度恢复正常时,昆虫可恢复正常状态;如持续时间过长,也可造成死亡。昆虫的死亡取决于低温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
5.致死低温区 一般为 -10~40℃。在此温区内,昆虫一般经一定时间便会死亡。
温区划分应注意几个问题:
(二)适温区内温度与生长发育速度的关系
1.范特—荷夫定律
2.逻辑斯蒂曲线模式
(三)有效积温法则:定义、公式、应用、局限性。
(四)低温引起昆虫死亡的原因
(五)温度与生殖的关系
讲授
第18 次课课目
第五篇 昆虫生态学
目 的要 求
了解昆虫的生活环境中湿度、降雨、风、光及土壤环境对昆虫的影响。
重 点难 点
昆虫获得水分的方式、昆虫散失水分的途径及对失水的控制,温湿系数。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30分钟
10分钟
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二、湿度、降水对昆虫的作用湿度实质上就是水的问题。水分是昆虫维持生命活动的介质;同时水也是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环境因素。
1.昆虫获得水分的方式
(1)昆虫主要从食物中获得水分;
(2)昆虫也可直接饮水;
(3)通过体壁或卵壳从环境中吸收水分;
(4)昆虫还可利用代谢水。
2.昆虫散失水分的途径及对失水的控制
(1)通过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作用而失水;。
(2)通过体壁失水;
(3)通过消化、排泄系统和外分泌腺排水。
昆虫对水分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虫体结构、生理和行为活动等。如昆虫的体壁构造具有良好的保水机制;消化道后肠中的直肠垫可以回收食物残渣和排泄物中的水分;某些昆虫可以通过气门的开闭或改变栖息场所等调节体内水分的蒸发。
3.昆虫对环境湿度要求的特点
4.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5.降水对昆虫的影响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在自然界中,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温度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有主有次,但两者是互相影响并综合作用于昆虫的。
1.温湿系数:
温湿系数(Q)是降雨量(M)与平均温度总和(∑T)的比值(即降雨量与积温比)公式为:Q=M/∑T。
在生态学上温湿系数也用相对湿度(R.H)与温度的比值来计算温湿度系数(Qw)。公式为:Qw= R.H/T。
2.气候图以月(或旬)平均相对湿度或降雨量为座标纵轴,以月(或旬)平均温度为座标横轴,将各月(或旬)的温度、相对湿度或温度、降雨量组合为座标点,然后用线条顺序将各月(或旬)的座标点连接起来,绘成多边形不规则的封闭曲线,这种图象称为气侯图。然后,将某种昆虫各代发生的适宜温湿范围,以方框在图上绘出,就可以分析比较年际间温湿度组合与这种昆虫发生数量的关系(举例)。
举例,板书讲授。
第18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20分钟
10分钟
30分钟
四、光在昆虫活动中的意义
(一)光的辐射热:影响昆虫的体温。
(二)光的强度:光强度主要影响昆虫昼夜的活动节律和行为(举例)。
(三)光的波长:昆虫的趋光性与光的波长关系密切。许多昆虫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趋光性,并对光的波长具有选择性。
(四)光周期:光周期主要是对昆虫的生活节律起着一种信息反应。
昆虫对光周期变化节律的适应所产生的各种反应,称为光周期反应,或光周期现象。许多昆虫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年生活史、滞育特性、行为以及蚜虫的季节性多型现象等,都与光周期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五、风对昆虫的影响风对昆虫的体温、飞翔和分布有影响,也常会引起昆虫的死亡。
第二节 土壤环境对昆虫的影响土壤对昆虫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既能通过生长的植物对昆虫发生间接的影响,又是一些昆虫生活的场所。有的昆虫终生生活在土壤内,或仅个别发育阶段或时期在土外生活、活动,有的昆虫仅某一发育阶段在土壤内生活。
土壤内环境与地上环境虽然密切相关,但也有其特殊性,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土壤的温度、湿度(含水量)、机械组成、化学性质、生物组成,以及人类的农事活动等综合地对昆虫发生作用。
一、土壤温度对昆虫的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对土壤昆虫的潜土深度或垂直活动有直接的影响。
二、土壤湿度对昆虫的影响土壤湿度包括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空隙间的空气湿度,其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灌溉。
土壤含水量与地下害虫的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土壤湿度也影响一些地下害虫的分布;
三、土壤理化性质对昆虫的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机械组成、通气性、团粒结构、土壤的酸碱度、含盐量、施肥情况等,对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影响。
四、土壤生物
第19 次课课目
第五篇 昆虫生态学
目 的要 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重 点难 点
食物和天敌对昆虫的影响,抗虫三机制。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由于其生命活动,而对某种生物(某种昆虫)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该种生物(昆虫)个体间的相互影响。其中食物和天敌是生物因素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生物因素对昆虫影响的特点:
1.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是比较均匀的,对昆虫种群中每一个个体的影响是基本一致的;生物因素在一般情况对每一个个体的作用不尽相同。
2.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与昆虫种群个体数量无关,而生物因素对昆虫影响的程度,则与昆虫种群个体数量关系密切。
3.非生物因素一般只是单方面对昆虫发生影响,而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则是相互之间的。
4.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不但涉及本身的两个个体,而且对整个生物群落中的其它种群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非生物因素的作用遍及整个生物群落的各个种群,对不同种群之间的影响不同。
一、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昆虫,取食食物的种类和范围不同,同种昆虫的不同虫态,其食性也常有很大差异。
1.按食物的性质来分:
2.按取食范围(食性专门化的不同程度)分:
3.食物对昆虫的影响:不同食物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和存活发生影响。
4.昆虫对植物的选择性和植物对害虫的抗性
(1)昆虫对植物的选择:四个阶段。
(2)植物的抗虫性:表现为不选择性、抗生性和耐害性三方面,称为“抗虫三机制”。
不选择性:不选择性(nonpreference)是指植物使昆虫不趋向其上栖息、产卵或取食的一些特性。或者由于植物的物侯特性,使其某些生育期与昆虫产卵期或为害期不一致;或者由于植物的生长特性,所形成的小生态环境不适合昆虫的生存等,从而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为害。
抗生性:抗生性(antibiosis)是指有些植物或品种含有对昆虫有毒的化学物质,或缺乏昆虫生长发育所必要的营养物质,或虽有营养物质而不能为昆虫所利用,或由于对昆虫产生不利的物理、机械作用等,而引起昆虫死亡率高、繁殖力低、生长生育延迟或不能完成发育的一些特性。
对比法、例举法讲授
第19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50分钟
耐害性:耐害性(tolerance)是指植物受害后,具有很强的增殖和补偿能力,而不致在产量上有显著的影响。
二、天敌因素对昆虫的影响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由于其它生物的捕食或寄生而死亡,这些生物称为昆虫的天敌。昆虫的天敌主要包括致病微生物、天敌昆虫和食虫动物3类,它们是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
(一)致病微生物致病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和病毒,但习惯上也将病原线虫、病原原生动物归于致病微生物中,此外立克次体等对昆虫也有致病作用。
1.细菌:昆虫病原细菌(insect pathogenic bacteria)已知约有90余种,分属于芽孢杆菌科、肠杆菌科、假单胞菌科。研究和应用较多的是芽孢杆菌,如苏云金杆菌和日本金龟芽孢杆菌等。
2.真菌:昆虫病原真菌也称虫生菌,种类繁多,已记载有900余种,其中主要有:接合菌亚门的虫生霉,子囊菌亚门的虫草菌,半知菌亚门的白僵菌、绿僵菌、多毛孢、轮枝孢等属。
3.病毒:常见的昆虫病毒主要属于有包含体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颗粒体病毒(GV),是研究和开发应用的重点。
4.立克次体
5.原生动物
6.线虫
(二)天敌昆虫天敌昆虫一般可分为捕食性天敌昆虫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两大类。
1.捕食性天敌昆虫
2.寄生性天敌昆虫
(1)按寄生物在寄主上的寄生部位可以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
(2)按被寄生寄主的发育期可以分为:
单期寄生:卵寄生、幼虫寄生、蛹寄生和成虫寄生;
跨期寄生:指寄生性昆虫需要经过寄主的2个或3个发育阶段才能完成其发育。
(3)按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寄生形式分:单寄生、多寄生、共寄生、重寄生。
(三)其它捕食性天敌主要包括蛛形纲、鸟纲和两栖纲等一些动物。
举例讲授。
第 20 次课课目
第五篇 昆虫生态学
目 的要 求
了解昆虫地理区划及害虫的为害地带
重 点难 点
害虫的为害地带。
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60分钟
第二章 昆虫的地理分布和害虫的为害地带在讨论昆虫的地理分布和害虫的为害地带时,必须对世界动物地理分布有基本的了解。
第一节 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区划一般将世界陆地动物地理区划分为下列六大区:
1.古北区(界):
2.印度—马来亚区(界):
3.非洲界:
4.澳洲界:
5.新北界:
6.新热带界:
一、地球上大陆的移动历史二、动物的发展历史
(一)元古代
(二)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三)中生代:保罗纪、白垩纪
(四)新生代:第三纪、第四纪、
昆虫发展历史过程:五个阶段。
三、陆地动物区系与大陆移动历史的联系四、我国动物地理分区概述从上述得出,我国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区系。动物地理区划分为七个区:
1.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东北区)
2.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动物群(华北区)
3.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华南区)
4.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华中区)
5.温带草原动物群(蒙新区)
6.温带荒漠、半荒漠动物群(蒙新区)
7.高地森林草原—草原寒漠动物群(青藏区)
第二节 我国昆虫的地理区系我国昆虫地理区系与我国动物地理区划的七个大区又有所不同,据马世骏的昆虫区划草案中所述,也是分为七个区。但从起源上分为五个系统。
一、中国喜马拉雅区系二、中亚细亚区系
举例讲授
第20 次课时 间
教学主要内容(时间分配)
教学方法
20分钟
20分钟
三、欧洲—西伯利亚区系四、马来亚区系五、印度区系第三节 影响昆虫地理分布及害虫为害地带形成的环境条件一、地形条件二、气候条件三、土壤条件四、生物因素五、人类活动第四节 害虫的为害地带一、分布区可以发现害虫的区域,包括为害区和严重为害区。
二、为害区种群分布密度教大,成为造成产量损失的为害地区。
三、间歇性严重为害区(黏虫)
四、严重为害区(大豆食心虫)
举例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