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6: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日本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个事实对理解日本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状况是重要的。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增长的关键。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停滞也是有作用的。高储蓄率意味着消费支出低。低消费支出变为低总需求并减少了GDP。
为什么日本人收入中的消费比例会大大低于美国人呢?一个原因是,在日本,家庭借贷较为困难。面临借贷限制约束的家庭的消费小于没有借贷限制的家庭。因此,一个借贷限制普遍的社会往往有较高的储蓄率。
另一个原因是,在美国,一个人通常可以首付10%以下的房款就能买下一所房子。日本的买房者首付40%的房款是常见的,而且,日本住房价格极高,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高。如果一个日本家庭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它就必须大量储蓄。
日本的税收体系通过对资本收入征收极低的税而鼓励储蓄。此外,文化差别也会引起消费者对现期与未来消费偏好的差别。一个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写道:日本人是与别人不同的,他们更加厌恶风险和更加节俭。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51页)
案例17: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倒闭与货币供给在1929年8月到1933年5月间,货币供给减少了28%。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货币供给的大幅度减少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并没有讨论为什么货币供给减少会如此之多。
下表表示1929年和1933年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基础货币、准备金-存款比率,以及通货-存款比率。你可以看出,货币供给的减少并不能归咎于基础货币的减少。实际上,在这一时间,基础货币增加了18%;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是由于货币乘数下降了38%。货币乘数下降是因为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都大幅度上升了。
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
1929年8月
1933年5月
货币供给
26.5
19.0
通货
3.9
5.5
活期存款
22.6
13.5
基础货币
7.1
8.4
通货
3.9
5.5
准备金
3.2
2.9
准备金-存款比率
0.14
0.21
通货-存款比率
0.17
0.41
大多数经济学家把货币乘数的下降归咎于30年代初的银行大量倒闭。从1930年到1933年,9000多家银行停止营业,拖欠了存款人的存款。银行倒闭通过改变了存款人和银行家的行为而引起货币供给减少。
银行倒闭降低了公众对银行的信心而提高了通货-存款比率。人们担心银行倒闭会持续下去,他们开始把通货而不是活期存款作为更合意的货币形式。当他们提取自己的存款时,他们就用尽了银行的准备金。当银行对准备金减少的反应是减少自己未被偿还的贷款余额时,货币创造过程就反过来了。
此外,银行倒闭使银行家更为谨慎而提高了准备金-存款比率。在看待许多银行的经营之后,银行家对用少量准备金经营感到担忧。因此,它们把自己准备金的持有量提高到法定最低限之上。正如家庭对银行危机的反应是相对于存款持有更多通货一样,银行的反应是相对于贷款持有更多准备金。
尽管解释货币供给减少的原因是容易的,但要决定是否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却是较为困难的。有人认为,基础货币并没有减少,因此不应该归罪于美联储。对美联储这个时期政策的批评提出了两种观点。第一,批评者们认为,美联储应该通过在银行经营中需要现金时起到最后贷款者的作用,而在防止银行倒闭中起更积极的作用。这将有助于维持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第二,他们指出,美联储可以通过比它所做的更多地增加基础货币。这两种行为都可以阻止货币供给的这种大幅度减少,而这又会降低大萧条的严重程度。
自30年代以来,已实行了许多政策,最重要的是联邦存款保险制,它维持了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从而防止了通货-存款比率的大幅度波动。但是,存款保险也是一项费用很高的政策。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联邦政府未来紧急援救许多无偿还能力的储蓄与机构而有大量支出。但存款保险有助于稳定银行体系和货币供给。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16-217页)
案例18:东亚危机及其教训开始于东亚的危机也许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影响最大一次危机。在危机之前,世界经济每年增长2.3%,而且,发展中国家每年增长3.1%。1998年,这种增长率分别急剧地下降到1.8%和2.0%。但发生急剧危机的国家所蒙受的损失更严重。例如,韩国的增长从危机前一年,即1996年的7.1%,骤然下降到危机以后一年,即1998年的-5.8%。失业急剧上升增加了3倍多,而且,实际工资大幅度下跌,不到一年下降了将近1/5。随着危机从一国扩大到另一国,人们日益认识到,即使那些有看似良好的经济政策的国家也会受到不利影响,而且他们需要制定出与国际市场不可预期的行为隔离开以保护自己的经济政策。中国完成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的工作,在1998年保持了将近8%的增长率。中国的成功和其他国家遇到的问题向全世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危机的教训是:第一是中国所采用的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助于稳定经济,而不是在经济衰退中的财政紧缩加剧了衰退。第二是广泛认识到短期资本流动会加剧不稳定性。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国都有限制这种资本流动的规定,这是避免了这次危机的两个大的兴旺市场。尽管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控制这种流动会越来越困难,但仍然是可能的。第三个教训是,软弱的金融机构和不良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样易于引起宏观经济不稳定。世界各国现在都努力加强自己的金融机构。过分依靠借债――像韩国那样,或者政府过分影响贷款(从而大部分贷款不能偿还)都会成为问题的根源。
注意力还集中在日益增加的透明性上,当债权人简单地收回所有资金时,债权人无法区分“良好的”和“不良的”债务人也许是引起严重衰退的原因。因此,可以使债权人确定它为之提供资金的企业真实状况的良好会计制度有助于稳定资本流动。同样,披露有关国家欠国外债务总量的数据也会有助于债权人更好地判断风险。国际讨论集中在改善信息获得上。要提前了解大多数相关信息,例如有关韩国企业高债务的信息的简要说明,但由于其他原因,人们也怀疑提高透明性的影响是否合意。
事实是20世纪后25年金融与通货危机日益频繁和严重,有将近百余个国家遇到了这种危机。日益达成的共识是,基本原因在于不得不应付极为迅速的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而没有失当的调控结构。这就是说,许多国家被劝说放弃了旨在稳定其金融市场并限制资本频繁流出与流入国内的管制。尽管许多国家有无助于有益目标的管制,但注意力也不应该放在取消放在取消管制上而应该放在寻找加强金融体系,提高其能力,并鼓励竞争的管制结构上。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16-217页)
案例19:克林顿经济学的调控作用自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之后,它就几乎成了国家干预主义的代名词。凯恩斯主义的具体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可以说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一是以凯恩斯本人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以摆脱大萧条和严重失业为己任,主张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目标、以需求管理为内容的扩张性财政和金融政策;二是由汉森首倡并以菲利普斯曲线为理论基础,主张实行周期平衡的补偿性财政和金融政策;三是以托宾等人为代表的、以就业空位与失业并存的结构性滞胀理论为基础,主张实行以就业培训、人力政策为中心的结构性或微观化的宏观经济政策;四是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并且新近成为克林顿政府官方经济学的新凯恩斯主义,采用了工资和物价粘性的说法,并引入了经济人和理性预期的假设,重新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的原因。从现实来看,新凯恩斯主义对于美国经济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是不能不引起人们重视的。
从理论上讲,新凯恩斯主义其实是一个将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进行了更为广泛“综合”的“新综合”。因而,所谓克林顿经济学不过就是人们对克林顿政府所主张和实施的一系列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的一个统称或代名词。克林顿经济学的基本要义就是既反对完全自由放任的政府,又反对过度干预的政府。用克林顿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将走第三条道路”。不仅如此,克林顿经济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产业政策的影响,吸收了其中许多有益的东西。克林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不仅仅是将重点放在总量的简单平衡上,而是在考虑总量平衡的同时,更为注重结构问题。因此可以说,新凯恩斯主义或克林顿经济学对经济乃至西方经济学本身就是极其讲究实用性的。
克林顿经济学从经济政策的实施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实施了较为合理的财政政策。克林顿上台后,大力削减财政赤字,同时,政府和国会达成协议,要在Z002年消灭财政赤字,实行平衡预算。因此,克林顿执政以来,联邦政府财政赤字稳步下降,1996年财政年度已减少到1073亿美元,1997年已降至千亿美元以下。政府预算赤字的减少实际上增加了市场的资本供应量,有利于促使长期利率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刺激企业投资。同时,财政赤字的稳定下降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促进了长期利率的下降,推动了投资市场的繁荣。近几年来,虽然美国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在于减少财政赤字,但它并不是采取以前各任总统所采取简单减少支出的办法,而是采用有增有减的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增加投资,经济转型和增长战略来增加财政收入;削减国防经费;取消非生产性开支,鼓励私人投资;削减联邦行政开支。财政赤字的减少也成为近年来美国股票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走势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投资市扬的繁荣对美国公司吸收资金和扩大投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也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货币政策,里根执政初期,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为了制止通货膨胀,不惜把美国经济再次拖进衰退,大幅度提高利率。1987年接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沿用沃尔克坚决反通货膨胀做法的同时,更加强调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在通货膨胀还没有明显苗头的情况下就实行紧缩政策,将通货膨胀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可以说,在货币政策上,克林顿政府所采用的是较为温和、谨慎的货币政策。这一点可以从过去几年美联储的数次利息升降中看出来。近些年来,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执行的是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低增长率和低通胀率的货币政策。每当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时,格林斯潘总是毫不手软地采取坚决措施,紧缩通币以对经济实行刹车。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对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由于私人消费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大幅度紧缩银根对美国的消费热起到了降温作用,保证了最近两年经济继续沿着低速而稳定增长的轨道运行。
迅速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高新技术迅速开发和应用使得美国的生产率得到了很太的提高。近几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脑技术的普遍运用使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库存的控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限制了物价的攀升。另一方面生产和市场信息的准确和快速的收集,也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有效地控制了库存的增长,降低了由于生产过剩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一些经济学家指出,1990年美国投到信息业的资本首次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美国已开始进入信息社会。据美国政府统计,1996年,美国用于计算机等信息处理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额达2028亿美元,比1996年的1832亿美元增加了12.5%,是其他工业设备投资的1.6倍,信息技术投资已占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的35.7%b白1993年以来,美国工业取得的增长中,约有45%是由电脑和半导体创造的。计算机技术带来更大的影响是彻底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随着公司内部电脑网络的普及,公司的科研人员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课题进行攻关,从而大大缩短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时间。网络化还使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对生产、销售和库存随时进行调整,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推迟了衰退到来的时间。
实行以开拓国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克林顿政府将一直以提倡“自由贸易”为荣的美国贸易传统转变到目前更体现实用主义的“公平贸易”上来。鉴于经济竞争已成为冷战后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扩大已成为支撑美国经济扩展的重要因素,克林顿政府前所未有地把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对外贸易置于对外战略的优先地位。为此,美国政府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确定了六大重点出口产业。
强调供给政策是克林顿经济学中很独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供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吸收了里根经济学中的供给管理政策的有益成分,同时又吸收了日本等东亚国家过去30年经济快速成长的经验。这一政策包括:(1)继续保持较低的税率,以刺激商品和劳务的供给;(2)政府机构开始加强对技术开发的投入。1994年,美国成立了由总统任主席的国家科学委员会,其地位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平等,从而把科技工作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2)大幅度增加了对技术改造项目的奖励,设立专门的投资税收信贷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购置高效率的机器设备;对开创性的技术公司提供长期信贷税收基金。(3)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提倡终身教育。(4)提高能源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克林顿政府几年来一直提倡减少能源消耗,加强防止空气和水污染,保护环境,鼓励废物的回收和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益。
尽管新凯恩斯主义和克林顿经济学的实践在前些年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并在今后两三年内仍将继续影响美国经济,使其继续保持低速稳定的增长态势,但它们是否能够使美国政府完全摆脱周期性危机的阴影,还是值得怀疑灼。
(资料来源:胡希宁《文汇报》2001年10月9日)
案例20: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商品的价格是由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共同决定的。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会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也会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同时发生变化,也会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区别什么原因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是由于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还是由于货币的价值和商品的价值同时发生变化,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只有搞清楚什么原因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才能正确的对待商品价格的变化。
货币的供求失衡,将会使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当货币供大于求时,货币的价值将下降。商品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货币的价值下降,商品的价格将上涨。货币供大于求,使货币的价值下降,商品的价格趋向于上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完全属于货币现象。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完全是由于货币供求失衡,使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造成商品的价格变化的现象。在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在任何商品市场中,货币的价值下降或上升幅度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所有商品的价值都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将以相同比例上涨或下跌。不会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大些,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小些。更不会同时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不变,有些商品的价格下跌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对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在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会严重的威胁经济健康的发展。通货紧缩也会对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会造成经济发展困难,失业问题严重等问题。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要采取措施避免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完全属于货币现象,完全是由于货币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只要避免出现货币供求失衡,就可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出现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只要改变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求恢复平衡,就可以解决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
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商品的价格将发生变化。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的价值下降,商品的价格将下跌;当商品的价值上升,商品的价格将上涨。我们把商品的价值变化,造成商品价格的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在所有商品的价值都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将以相同比例上涨或下跌。不会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大些,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小些。更不会同时出现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不变,有些商品的价格下跌的现象。在现实经济中,经常会存在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大些,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小些。同一时期里,有些商品的价格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不变,有些商品的价格下跌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现象存在,都是由于存在着商品正常价格调整所造成的。
有多种原因都会造成商品的价值变化,即造成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如商品供求变化,原油等原始原料的价值变化,工资变化,生产率水平变化等都会造成商品的价值变化,即造成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其中工资变化和生产率水平变化,是造成商品的价值变化,即造成商品正常价格调整的最重要的原因。工资上升将使商品的生产成本上升,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上升。生产率水平上升,生产相同的商品所需的劳动力减少,将使商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下降。
一个国家的国民人均工资收入占国民人均总收入的比例,一般是不会随经济发展有明显变化的。即当一个国家的国民人均总收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两千美元时,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了一倍,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也将上升一倍左右。当一个国家的国民人均总收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五千美元或一万美元时,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了五倍或十倍,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也将上升五倍或十倍左右。这就是说,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国民人均总收入将不断的上升,国民人均工资收入将不断的上升。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不断的上升,将使商品的生产成本不断的上升,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不断的上升。同时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生产率水平也在不断的上升。生产率水平不断的上升,生产相同的商品所需的劳动力不断的减少,将使商品的生产成本不断的下降,使商品的价值趋向于不断的下降。但是,各种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上升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长期基本不变;有些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较少幅度的上升;有些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较大幅度的上升;有些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成倍的上升;有些商品生产由手工生产到全自动化生产,生产率水平上升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由于各种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上升程度不同,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变化将不同。一个国家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不断的上升,那些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长期基本不变商品的价值将以相对最大的幅度上升;那些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较少幅度上升商品的价值将以相对较大的幅度上升;那些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较大幅度上升商品的价值将以相对较少的幅度上升;当出现如工资上升一倍,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同时也上升一倍时,即出现工资上升使商品的价值上升的程度和生产率水平上升使商品的价值下降的程度基本相同时,商品的事实价值将基本不变;当出现如工资上升一倍,商品生产中生产率水平上升一倍以上时,即出现工资上升使商品的价值上升的程度少于生产率水平上升使商品的价值下降的程度时,商品的事实价值将有所下降。因此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不断的上升,货币的价值长期保持不变,有些商品的价格会较大幅度的不断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会较少幅度的不断上涨;有些商品的价格会基本不变;有些商品的价格会所下降。美国和中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相差三十多倍,美国有些商品的价格是中国的几十倍,美国有些商品的价格是中国的几倍,美国有些商品的价格与中国基本相同;美国有些商品的价格略比中国低些,这就是长期的商品正常价格调整的结果。当中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上升到与美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相同的水平,中国各种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也上升到美国各种商品生产的生产率水平时,中国各种商品的价格将和美国各种商品的价格基本相同。按照现在的统计方法,美国和中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相差三十多倍,美国现在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应该是中国的十多倍。这就是说,当中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上升到与美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相同的水平,中国的平均价格指数将上升十多倍。经济不断发展,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不断上升,商品正常价格调整使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不断上涨,是正常的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现代西方经济学把货币的价值下降造成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和商品的价值上升造成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混为一谈,这是完全错误的。在现实经济中,如在货币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上升造成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时,采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进行干涉,这种错误经常出现,就是因为不区别货币的价值变化和商品的价值变化所造成的。当代经济学对中国1993年,1994年的经济统计是:年经济增长率是50%左右,通货膨胀率是25%左右,事实上1993年,1994年中国货币的价值下降幅度估计不超过5%,甚至有可能当时中国货币的价值完全没下降,即当时中国的通货膨胀估计不超过5%,甚至有可能当时中国是零通货膨胀率。我可以肯定地说,当时中国平均价格指数上升25%左右,主要是由于商品的价值上升造成的,即是由于商品正常价格调整造成的,并非主要是由于货币的价值下降造成的,即并非主要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主张采取工资物价指导或工资物价控制的措施,来控制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工资变化是造成商品的价值,是属于商品正常价格调整,不是通货膨胀。采取工资物价指导或工资物价控制的措施,来控制商品正常价格调整造成的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做法。象中国要想使国民人均总收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一万美元,即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十倍,中国的国民人均工资收入将必然要上升十倍左右,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将必然造成商品平均价格指数上升四倍左右。不管是20年,50年,还是100年,200年,要想使中国的国民人均总收入从一千美元上升到一万美元,即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十倍,中国的国民人均工资收入都将必然要十倍上升左右,商品正常价格调整将必然造成商品平均价格指数上升四倍左右。只是在越短的时间里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十倍,经济变化将越激烈;在越长的时间里国民人均总收入上升十倍,经济变化将越温和。日本在二战后,从1945年国民人均总收入几十美元,到1985年上升到二万美元。日本只用了40年时间,国民人均总收入和国民人均工资收入上升了一百多倍。在二战后,日本如果采取工资物价指导或工资物价控制的措施,不让工资物价随意上升,现在的日本将不会是一个富裕的日本,可能是一个贫穷的日本。(作者:江勇)
案例21:美国政府的债务与赤字
20世纪80年代以来,预算赤字一直是美国经济的一个长期问题。当里根总统入主白宫时,他承诺要缩小政府支出并减税。但他发现减少政府支出在政治上要比减税困难。结果就开始了大量预算赤字时期,预算赤字不仅在里根时期一直持续,而且还持续到乔治·布什和克林顿执政时期。
下表1表示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在美国GDP中的百分比。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债务与GDP的比率在下降。虽然政府在一些年份有预算赤字,但当时赤字相当小,以至于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小于整个经济增长速度。由于GDP是政府税收收入的大致衡量,所以,债务与GDP的比率下降表明,在某种意义上说,经济能靠其税收来维持。与此相比,当20世纪80年代初预算赤字剧增时,政府债务的增加开始快于整个经济。结果,债务与GDP的比率开始上升。
表1 美国联邦债务在GDP中的百分比

表1表示这种赤字政策对各种储蓄指标的影响。在2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时,美国政府开始有巨大预算赤字,公共储蓄占GDP的百分比下降了2.4%。同时,私人储蓄率也略有下降。国民储蓄下降了约2.9%。国民储蓄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通过用私人部门储蓄来为预算筹资,政府拿走了用于新资本投资的资源,从而压低了子孙后代的生活水平。
两个政党的决策者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把长期预算赤字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当克林顿1993年入主白宫时,减少赤字成为他的第一个主要目标。同样,当共和党1995年控制了国会时,减少赤字也在其立法议程中占有显要位置。这两种努力大大减少了政府预算赤字的规模。
在如何减少赤字问题上,两党还是有不少分歧的。克林顿总统支持增税,特别是对较富裕的纳税人增税,并主张较为温和地减少支出。国会中的共和党反对增税,而且还想减税,以刺激私人储蓄。他们希望通过政府支出的大规模减少来平衡预算。
案例2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宏观经济各国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差异很大,美国的中央银行是最为独特的,它是由12家地区联邦储备银行所组成的联邦储备体系。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大多由原来的一家商业银行演变而来。因为组织形式的差异和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各个国家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表2 代表性国家中央银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率比较

虽然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或总裁是由政府任命的(加拿大是个例外,它的中央银行行长由该行的管理委员会任命),但在美国,美联储总裁任期长达重4年。在有的国家,行长或总裁由政府任命后往往不对政府负责,而是对国会或独立承担政策责任,保持着类似美国那样的独立性。在部分国家,中央银行几乎完全被政府控制,独立性较差。在一些国家,如日本、法国,以政府角色出现的财政部拥有向中央银行的建议权。除此之外,许多国家中央银行有向政府提供透支、方便政府借款的义务。
在发达国家,以德国、瑞士、加拿大、荷兰和美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最强;独立性最低的为卢森堡、希腊和西班牙。新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也被设计得高度独立。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一国宏观经济间的关系值得研究。中央银行独立的鼓吹者认为,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可以改善宏观经济的运行。因为这样,中央银行可以独立地制定货币政策,把货币稳定的作为政策的惟一目标。独立性差的中央银行可能为顾及其他目标而牺牲货币稳定目标。表2的内容较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
案例23: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实践第一阶段(1988年9月 1990年9月),“紧财政紧货币”的双紧政策。从1988年初开始,中国经济进人过热状态,表现为经济高速增长(工业产值增幅超过20%)、投资迅速扩张(198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87年增长18.5%)、物价上涨迅速(1988年10月物价比上年同期上升27.1%)、货币回笼缓慢(流通中的货币增加了46.7%)和经济秩序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于1988年9月开始实行“双紧”政策。具体措施有:收缩基本建设规模、压缩财政支出、压缩信贷规模、严格控制现金投放和物价上涨、严格税收管理等等。
“双紧政策”很快见效,经济增长速度从20%左右跌至5%左右,社会消费需求大幅下降,通货膨胀得到遏制,1990年第三季度物价涨幅降到最低水平,不到1%。
第二阶段(1990年9月至1991年重2月),“紧财政松货币”的一紧一松政策。在“双紧政策”之后,中国经济又出现了新的失衡。表现为市场销售疲软,企业开工不足,企业资金严重不足,三角债问题突出,生产大幅下降。
针对上述情况,从1991年初开始,实行了松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陆续多次调低存贷款利率,以刺激消费、鼓励投资。这些政策在实施之初效果并不显著,直到1991年下半年,市场销售才转向正常。
第三阶段(1992年1月至1993年6月),“松财政松货币”的双松政策o 1992年,财政支出4426亿元,其中财政投资1 670亿元,分别比年初预算增长107%和108%o信贷规模也大幅度增长,货币净投放额创历史最高水平。
“双松政策”的成效是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992年GDP增长12.8%,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收人增长5.9%。但是“双松政策”又带来了老问题。即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指数再次超过两位数;短线资源再度紧张。
第四阶段(1993年7月至1996年底),“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具体措施有:控制预算外投资规模;控制社会集资搞建设;控制银行同业拆借;提高存贷利率等等。与1988年的紧缩相比,财政没有大动作,但货币紧缩力度较缓。
适度的“双紧政策”使我国的宏观经济终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1996年GDP的增长率为9.7%,通货膨胀率降为6.1%;外汇储备达到1000多亿美元。这次政策配合实施被认为是中国治理宏观经济成效较好的一次,为中国以后实施经济政策积累了正面的经验。
第五阶段(1997年至今),适度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1997年到1998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冲击。经济问题表现为通货紧缩式的宏观失衡,经济增长的力度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失业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不振等。面临新形势,中国政府实施了较有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其措施是大量发行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实施适当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改革商业银行体系等。这些政策使中国经济成功地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案例2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历了一次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超速通货膨胀。在战争结束时,同盟国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这种支付引起德国财政赤字,德国支付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的货币和物价都以惊人的比率上升。例如,每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直到1923年9月的1000马克。在1923年秋季,价格实际上飞起来了:一份报纸价格10月1日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直到11月17日7000万马克。1923年12月,货币供给和物价突然稳定下来。
正如财政引起德国的超速通货膨胀一样,财政改革也结束了超速通货膨胀。在1923年底,政府雇员的人数裁减了1/3,而且,赔款支付暂时中止并最终减少了。同时,新的中央银行德意志银行取代了旧的中央银行德国国家银行。政府要求德意志银行不要通过发行货币为其筹资。
根据我们对货币需求的理论分析,随着持有货币成本的下降,超速通货膨胀的结束会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增加。随着通货膨胀上升,德国的实际货币余额减少,然后,随着通货膨胀下降,实际货币余额又增加。但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并不是即刻的。也许实际货币余额对持有货币成本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使德国人民相信通货膨胀已真正结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预期的通货膨胀比实际通货膨胀下降得要慢一点。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16-217页)
案例25: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增长理论和关于增长的实证工作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可以做什么以加快增长呢?其中一些成分是属于供给方面的分析的:
1.通过减少预算赤字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和提供税收激励来增加投资。
2.减少不必要的管制。
3.鼓励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即在教育和培训上花费更多的资源和努力。
4.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
5.为研究与开发支出提供税收激励。
明显的问题是如果一切都如此简单,为什么增长的加快并没有发生。部分原因在于这些措施要求为未来收益而作出现期牺牲。削减预算赤字是痛苦的:它要求更高的税收或更低的支出,而美国的政治体制已有整整十年不能这样做了。更进一步说,削减赤字意味着开始要放慢增长速度。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听起来像是一个好主意,但考虑到美国的预算赤字,它将需要通过更高的税收或以牺牲其他优先考虑事项为代价来进行融资。
此外,在一些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的领域,比之继续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可能更需要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例如,美国在教育上有大量支出,所以可能比投入更多资金更需要进行教育。税制已经为研究和开发支出提供了激励,这种激励通过在其他方面的更少支出或更高的税收来得以融资,可能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多了。
在讨论增长政策时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是中心。第一,预算赤字的规模显然由经济和政治因素-起决定。第二,许多人认为美国政府应像日本和韩国一样,在通过产业政策扶植特定产业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但批评者认为,在美国任何这样的政策企图都将迅速地被利益集团所利用,从而仅仅导致更大程度的非效率。第三.在一本有影响力的著作中,马里兰大学的曼柯·奥尔森指出,在稳定的社会中利益集团都趋于攫取权力,这样逐步使经济包上了数层(有利于这些集团的)限制的"外壳",从而放慢了经济增长的步伐。以奥尔森的看法,那些经过巨大动荡诸如战败(明显适用于日本和德国)或革命的国家方有机会在数年中沿着更为理性的路线重建经济。
当然,要恢复增长所花费的远比二次革命多。新政府还不得不建立起一个合理稳定的经济结构,执行促进增长的政策,并准许私人的积极性得以自由发挥。对美国而言,奥尔森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否可以不用经历诸如大萧条之类的动荡或冲击就可有效地进行改革。
案例26,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13个月美国当前一轮经济增长始于1991年3月,到2000年8月持续了113个月。这样,一举打破了60年代创造的106个月战后最长经济增长记录。
克林顿政府执政之初曾预计,1993年到199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2.7%,但实际达到了3.4%。同时,2000年美国失业率处于近30年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率为10多年来的最低记录,财政盈余也正不断增加。
日前,美国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首先,他们认为,过去20年经济政策的变化刺激了美国经济。80年代初,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措施遏止了通货膨胀上升的势头,并促使通货膨胀率下降。随后,美国政府对经济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措施,先是放松了对金融市场、运输、石油和天然气等部门的管制,目前又开始实施对电信和电力部门的松绑。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公司改变经营方式,提高了它们的灵活性和竞争力。另外,美国政府推行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也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竞争。1993年采取的增税和其他一些措施,则为联邦政府财政收支最终扭亏为盈奠定了基础。由于政府支出的增长得到控制,私人部门获得更多的资金。
其次,他们指出,美国经济结构负面发生的一些根本变化减弱了经济的周期性。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带动下,美国企业界普遍采取了即时库存管理方法。这一管理方式意味着企业可随时掌握市场对其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变化情况,以便迅速对生产进行调整。历史上,美国经济衰退期间产值下降的一半归因于库存的调整,但现在这一因素的影响已越来越小。此外,美国经济比以往更加开放,这使得当美国国内的需求增加或下降时,美国企业不必承受全部的负担,对外贸易可及时充当美国内需波动的减震器。
此外,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收益于“天时”之利。90年代初冷战结束,使美国得以将大量的军费开支转投给私人部门。过去几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正好美国需要给经济降温的时候,而来自海外的冲击规模对美国经济来说也正合适。也就是说,这些冲击既足以使美国经济放慢增长速度,同时又不会把美国经济推入衰退。
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减弱,由此带来了更多的投资。而投资增加使得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加快,这既帮助抑制了通货膨胀,同时优给政府带来了更多的税收,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第9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案例 季节性周期和季节性调整
由于实际GDP和其他收入衡量指标反映了经济运行状况,所以,经济学家关注研究这些变量在不同季节的波动。但是,当我们开始这些研究时,所出现的一个事实是:所有这些收入衡量指标都表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季节形式。美国许多年来经济中产出的增加在每年第四季度达到顶点,然后在下一年的第一季度下降。这些有规律的季节性变动是相当大的。从第四季度到第一季度,实际GDP平均下降8%左右。
实际GDP遵循一种季节性周期并不奇怪。这些变动中有一些是由于我们生产能力的变动:例如,在寒冷的冬天,建筑房屋要比其它季节困难。此外,人们具有季节性嗜好:他们喜欢在冬天休假和圣诞节采购这样的活动。
当经济学家研究实际GDP和其他经济变量的波动时,他们通常想消除由于可预期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那部分波动。你会发现,报纸上刊登的大部分经济统计数字都进行了季节性调整。准确的统计程序十分复杂,但本质上包括减去收入中可以根据季节变动而预期到的那部分收入变动。因此,当你观察到实际GDP或任何其它数字系列上升或下降时,你必须注意在解释时要超脱季节性周期。
案例,绿色”GDP
传统的GDP衡量不排除污染成本和向森林这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也不对耗尽了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收费”。一些评论家认为如此一来,GDP高估了经济福利。美国政府曾采取一些试验性措施来纠正这些因素的影响。此项研究的第一阶段就发现了令人吃惊的现象。
统计学家估价了1958到1991年美国年矿产资源存量,目的是测算消费量。尽管美国经济在这33年中使用了大量的矿产资源,统计学家们发现被证实的资源供给几乎没有下降。这是怎么回事?
当然从纯粹物理学角度这是不可能的。美国1991年的地下矿藏储量当然比1958年的少。然而同一时期里,新的矿产资源不断被发现,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某些原先难以得到的或不经济的矿产资源变得可供利用。考虑到上述因素,被证实的储备在33年中并没有下降。因此,对矿产资源消耗的调整就几乎不对官方的GDP数据产生任何影响。
第10章(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 美国三次需求管理(1964-1984)
政府可以用税收和其他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私人支出决策。因为美国消费支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消费者成了具有诱惑力的研究对象。
1964年对经济学家来说是个好年份。他们年复一年的宣称消减个人所得税是刺激经济的一个绝妙高招。但政府对他们的呼声充耳不闻,直到肯尼迪总统接受他们观点中的基本逻辑,事情才有所改观。肯尼迪德后继者约翰逊促使国会立法。1964年减税的目的是刺激消费支出,结果很成功。消费者的反应像书中所预期的那样,经济快速明显地改善了,经济学家们心满意足的笑了。
第二次试图刺激经济的重大减税行动远不如前一次成功。1975年春,经济跌入谷底,福特总统和国会达成了一项临时减税方案以刺激消费支出:它们返还了每一个纳税人在1974年前交纳的部分税款,并降低了1975年的所得税率。然而,消费者没有花掉多余的钱,而是将它们存入银行,给了总统和国会的一腔热情以沉重的打击。
里根总统1980年当选时,它首先做的事就是促成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消减个人所得税的法案。从1981年到1984年,税率下降了约23%,消费支出的增加或多或少与经济学家预期一致,因而维持了80年代长期的经济扩张。
案例 堪萨斯州如何做到这一点
1989年,堪萨斯州立法机构投票表决,准备在接下来了几年中花费26亿美元在135 000英里长的公路上进行早该进行的维修。人人知道这样大规模的投资会大大推进本州的建筑业。但堪萨斯州却得到了意外的惊喜。在三年中,堪萨斯州的各类产业,包括许多和公路建设有明显关系的产业,都蓬勃发展起来了。该州个人收入的增长是全国平均增长的二倍,州的失业率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四。
第11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案例 最低工资的修正主义观点
虽然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最低工资的提高减少了那些缺乏技能和经验的工人的就业,但最近的研究对这个结论提出了怀疑。
这项研究考察了美国新泽西州提高了本州的最低工资时快餐店的雇佣情况。快餐店理所当然地成为所考察的企业类型是因为它雇佣了许多低工资工人。为了控制其它影响,例如,整体经济状况,把新泽西州的餐馆与对岸宾州类似的餐馆进行了对比。宾州并没有同时提高最低工资。根据标准理论,相对于宾州餐馆的就业而言,新泽西州餐馆的就业应该减少。与这种假说相反,数据表明新泽西州餐馆的就业增加了。
怎么会引起这种反常的结果呢?一种解释是,那些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有某种市场势力。正如你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所学到的,卖方垄断企业要以低于竞争企业的工资购买较少的劳动。企业减少就业是为了压低它们所支付的工资。最低工资增加使买方垄断企业无法实行这种战略,因此(在到某一点时)反而可以增加就业。
这种有关最低工资的新观点是有争议的。但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政策争论。凯兹是克林顿政府时期劳工部的第一位首席经济学家,后来他的这份工作由克鲁格尔接替。二人都是这项研究的参与者。因此,毫不奇怪,克林顿总统支持增加名义最低工资。
案例 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的恶性通胀在80年代,阿根廷年通胀率平均达到450%,1990年初之前的12个月其通胀率更飙升至20 000%。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只是避免通胀吞噬一切。一位阿根廷商人约格这样描述道:
通胀使你终日战战兢兢。我们公司所在的产业只能给你4天到5天的赊账。人们不再关心生产力乃至技术,保护你的流动资产比包括技术在内的长期目标更重要,尽管你希望两者兼顾。这是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的恶果,即货币疾病。你的钱分崩离析,将像癌症。
你得过且过。当通货膨胀率超过每天1%,你别无选择。你放弃计划,只要可以支撑到周末就会感到满足。然后我就会待在公寓里阅读有关古代板球比赛的书籍。
人均而言,目前我们比1975年贫穷25%。真正的受害者是你看不见的穷人、老人和年轻人。他们被赶出大型火车站......那些人是阿根廷生活中的弃儿,像大海的浪花。阿根廷的高通胀终于出现一个充满希望的转机。1989年刚刚当选总统的梅内姆宣布了反通胀计划。此外,它还支持许多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包括在1991年初任命由哈佛大学培养的经济学家卡瓦洛为经济大臣。在90年代初期,通胀已降为每年30%左右。
第12章(经济周期理论)
案例 里根经济学及其后果
当罗纳德·里根总统1981年1月宣誓就职时,美国经济已出现复苏迹象,但通货膨胀率似乎总徘徊在19%左右。新总统宣称用一整套称作“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以改变现状。
开始,情况的确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但不是里根总统所期望的方式。当通胀率在1982年显著地降至4%,达到10年终的最低点时,经济发生严重衰退,成为大萧条后最糟糕的一年。当1981-1982年的衰退达到谷底时,失业率接近11%,金融市场混乱,“萧条”再度进入美国词汇。美国政府的巨额预算赤字可能比上一年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大。
1982-1983年冬天开始的经济复苏是我们历史上最强有力、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失业率稳定地下降了6年,最终停在低于5.5%的水平上。同时,通胀缓和。所有这些为乔治·布什取代里根,继续里根的政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经济舞台。
布什总统很不幸,好时光没有继续下去。在他上任后不久,通胀有所加速,经济增长开始不稳定。1990-1991年,美国经济突然滑入另一个衰退,据说这是海湾战争前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引起的。
尽管1990-1991年的衰退相对缓和,但是到了1992年总统大选年的时候经济还没有恢复。事实上,乔治·布什在职期间,是美国经济在二战后增长最无力的4年。这一事实没有逃过候选人比尔·克林顿的眼睛,他抨击1989-1992年无生气的美国经济表现。许多观察家相信薄弱的经济是乔治·布什连任失败最主要的原因。
案例 1990年的衰退
当1993年克林顿总统入主白宫时,美国从开始于1990年的最近一次衰退中恢复过来。失业从1990年6月的5.1%上升到1992年6月的7.7%。虽然按历史标准来看并不严重,但这次衰退是决策者极为关心的。高失业在整个1992年中存在,经济状况便成那一年总统竞选的中心问题。
衰退的一个早期原因是由于货币供给引起的LM曲线的紧缩性移动。80年代后期失业率低于自然率,而且,通货膨胀看来在上升。这就引起美联储放慢货币增长。短期利率从1988年中期的6%一年后上升到9%,这就压低了投资支出,从而压低了总需求。
在美联储紧缩之后不久,1990年夏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支出减少。此外,多种因素引发的“信用危机”使得银行“惜贷”,企业贷款变得更为困难,从而减少了投资品需求。这两方面对IS曲线的冲击加剧了衰退。
为了遏制衰退,美联储降低了利率,短期利率1992年降到3%左右。但是,美联储采取这种政策太晚,以至于衰退已经无可避免。
1990年的衰退表明了短期稳定政策的一些困难。由于决策者只有在相当长的时滞之后才能认识到并抵消对经济的冲击力量,所以,他们稳定经济的能力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