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教学目的和要求:
帮助学生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并自觉践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教学内容: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理解和领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了解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二、难点:
1、引导同学们践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视频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案例1]:深圳商报讯(2007年5月6日)(游览大梅沙留下垃圾渣——节日期间每天垃圾量比平时增长10倍 市民呼吁请留下欢乐带走垃圾):“五一”黄金周期间,部分市民及游客随手丢弃垃圾的不文明行为,给原本美丽宁静的大梅沙海滩带来了种种不和谐音符。“5月1日,清理垃圾95吨;5月2日,清理垃圾100吨;5月3日,清理垃圾90吨,5月4日,清理垃圾65吨。”据介绍,“五一”长假前三天,因为天气晴朗,每天到大梅沙的人流量都超过22万人,车辆超过2万辆,5月4日因为下雨,人流量才有所下降。
记者在大梅沙海滩看到,很多游客都习惯于吃了东西后把垃圾留在原地,海滩上四处都是饮料罐、塑胶袋、玉米棒、糖纸、烟头、瓜子壳等。愿望塔下,游客随手丢弃在沙滩上的垃圾格外碍眼,孩子们在沙滩上垒“沙堆”时,不时还挖出来一些啤酒瓶盖类的“怪物”,不时皱皱眉头,甚至还有被碎玻璃片划破手的现象。
一位清洁人员告诉记者:“像塑料袋等稍大一点的垃圾,还能一个一个地捡起来,可很多人把瓜子壳这些小东西扔在沙滩上,却不知道这些东西会永远留在沙子里,根本清理不出来,时间一长,这么漂亮的沙滩就会被破坏掉!”“五一”前三天,政府有关部门每天出动120名清洁工,从早上一直忙到夜里,专门清理大梅沙的垃圾。一位开垃圾车的师傅说,现在每天垃圾量比平常至少多了10倍,“大梅沙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欢乐,难道人们不能给大梅沙留下一点清洁?”
[案例2]:深圳商报(5月6日)(豪门女为“豪放”行为“买单”——希尔顿酒店女继承人一再违法驾车被判入狱45天)
根据法庭文件,2006年9月7日,希尔顿酒店女继承人帕里斯希尔顿在好莱坞酒后驾车而被判入狱36个月,缓刑执行,但她要在今年2月12日前参加戒酒学习班,并缴纳罚款1500美圆。去年11月底,她的驾照被吊销。
然而,今年1月15日,她的车又被加州高速公路巡逻警察拦下,警官告知她,她的驾照已经无效,并让她签属文件声明自己不会再无照驾车。仅一个月后,她又因夜间超速驾车以及未开车头灯而被洛杉矶县治安官拦截。此外,她直至4月17日也没有参加戒酒学习班。
因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机一个检查官在结案陈词中说:一再触犯法律,公然蔑视判决,理应受到监禁惩罚。缓刑取消,入狱45天。并且禁止以缴纳罚款的方式代替服刑。出身豪门、行事大胆的帕里斯希尔顿5月4日一反常态,在法庭上潸然泪下,连声道歉。尽管如此,法官还是不为所动,判决因无效证件驾驶而入狱45天。这意味着,她的狂欢生活终于要告一段落。
案例分析:以上两个案例有哪些共同点?
都是个人的行为。
都是个人在公共场所中的行为。
都对公共场所和他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或留下隐患。
[案例3]:22岁的闫志是宁夏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学医的他知道,许多传染病的流行,与人们的不良卫生习惯有关。他想到在人员流动较大的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危害性很大,决定在暑假做一名志愿者,倡导人们抛弃随地吐痰的陋习。
闫志对父母说,他在网上看到,有人将中国称为“吐痰王国”,他深受刺激,觉得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改变这一面貌。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应该学会面对各种危险。
2007年夏天,6月23日,闫志以一个青年志愿者的身份“进驻”南门广场。他每天上午9时到达广场,下午5时回家,每天至少要在南门广场转七八圈。每圈最快也要45分钟。他不停地蹲下、站起、再蹲下、再站起……不但捡烟头、塑料袋、瓜皮果壳等,还清理痰渍、粘在地上的口香糖,有时还要清理草丛中的粪便。由于身穿白大褂,在夏季的高温下,每转完一圈都是大汗淋漓。不仅如此,闫志还不厌其烦地教育违规者,希望他们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闫志不但主动清理垃圾污垢,还用医学知识教育他们,一些人不好意思再违规了。闫志到来后不久,南门广场还办起了“纠正陋习学习班”,让闫志给违规者讲解医学常识。当闫志讲到非典病毒可以在人的唾液中存活38小时,结核病菌可存活半年时,许多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改变陋习已刻不容缓。
闫志告诉记者,有不少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还有一些人误认为他是捡垃圾的,当他礼貌地制止他们的陋习时,这些人态度蛮横,根本不听。面对这样的局面,闫志总是主动清理垃圾,并耐心说服教育。
8月7日是宁夏医学院开学的日子,闫志于8月6日下午结束了自己的志愿活动。闫志觉得,今年暑假的经历非常有意义,今后有时间,还会继续到公共场所义务捡垃圾。他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这项活动中,将银川市正在开展的“讲卫生、改陋习”活动进行到底。
(摘自:中国自愿者网)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引发我们这样的思考:
公共生活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
公共生活中的个人行为影响社会的公共秩序,从而会产生连锁的良性或恶性的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规范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从而使大家拥有有序、健康、和谐的公共生活,就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章教学内容概述:
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第三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社会生活有三大领域: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因此与之对应的就有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
1、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一个人如何对待和处理自己的私人生活,体现了个人对生活私德的独特理解和表达,以及个人的情感、个性与自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可以为所欲为,其行为也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既“私德”。
2、公共生活:作为社会的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与他人相联系,产生共同的活动,形成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领域是社会公共场所。公共生活具有开放性、透明性、与他人和社会的关联性。在公共生活中,正因为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会影响到他人,人们在公共场所的行为才必须遵守相应的规范,这就是社会公共道德,即“公德”。
二、当代公共生活的特征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学校、公园、图书馆、音乐厅、电影院、购物商场、饭店、酒吧、证劵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的虚拟世界等。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以往“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与陌生人打交道。熟人交往的特点是讲“人情”,感情的亲疏远近是办事的准则;现代社会突破了这种模式,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按规则办事。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和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是一致的。各种新的场所的出现,如何使用公共设施就成了问题。
三、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人们为什么需要秩序?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反面来探讨,即;如果生活中没有秩序会怎么样?首先混乱。强者占优势,弱者永远都占弱势,弱者恒弱。问题在于强也是相对的,势均力敌的人就会产生争夺,并由此产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可能就是流血、死亡,同时伴随仇恨、复仇。人们的安全、生存、尊严,所有与生俱来的需要与权力都会受到威胁。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寻求秩序的历史。秩序的本质是平等。有秩序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
1776年7月4日由托玛斯·杰斐逊起草,并由其它13个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的文件《独立宣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接连不断的伤天害理和强取豪夺的历史,这些暴行的唯一目标,就是想在这些州建立专制的暴政。”美国的《独立宣言》被马克思高度赞扬并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人权宣言以美国的《独立宣言》为蓝本,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第四条 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第五条 法津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凡未经法律禁止的行为即不得受到妨碍,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从事法律所未规定的行为。”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宣言》颁布后,大会要求所有会员国广为宣传,并且“不分国家或领土的政治地位,主要在各级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加以传播、展示、阅读和阐述。”《宣言》全文如下,序 言: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鉴于对人权的无视和侮蔑已发展为野蛮暴行,这些暴行玷污了人类的良心,而一个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予恐惧和匮乏的世界的来临,已被宣布为普通人民的最高愿望;鉴于为使人类不致迫不得已铤而走险对暴政和压迫进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权受法治的保护;鉴于有必要促进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发展;鉴于各联合国国家的人民已在联合国宪章中重申他们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的信念,并决心促成较大自由中的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鉴于各会员国业已誓愿同联合国合作以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行;鉴于对这些权利和自由的普遍了解对于这个誓愿的充分实现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现在,大会,发布这一世界人权宣言,作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以期每一个人和社会机构经常铭念本宣言,努力通过教诲和教育促进对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并通过国家的和国际的渐进措施,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在各会员国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辖下领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认和遵行。
(1)有序的公共生活能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的程度,除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更重要的表现在社会文明,即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尚上。否则,财富带来的可能是耻辱。
[案例4]:外国人不喜欢中国的什么?
礼仪之邦不礼仪:老外到了中国,从机场到市区的路上,搞不明白为什么一路上有那么多的车要插到他们前面来,也困惑他自己乘坐的那辆车的司机又为什么死活不让对方进来。从一个老外穿中国马路的熟练程度,能准确地判断他在中国生活的时间。
有位外国朋友惊讶于上海公交巴士的漂亮,里面还有可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车载无线数字电视节目。但有一天他到终点站人民广场,公交车刚刚停稳,乘客正在下车,突然从前后门冲进来两股人,气势如蛟龙入水。“我当时真的吓坏了,”他事后说,“我以为他们是上来打架的。”但他最终意识到这些中国人的目标是座位而不是他时,这才发现出了一身汗。
讨价还价:老外在家里难得有讨价还价的机会。就是小摊贩和菜市场也是卖方说了算。经济学上把因交易而付出的代价称之为交易成本。到处都要讨价还价无疑会增加交易成本。老外因此觉得在中国生活特别累。
过分热闹:一个国际会议上一位中国学者中午吃饭时听几个老外议论:“中国人说话把我的耳朵都震痛了。”;“可能是他们都有轻微耳聋的缘故。”;“中国人特别喜欢热闹。”一个在中国居住了多年的美国人向刚来的美国人介绍,他把热闹翻译成noisy。一个外国朋友说,“中国人害怕安静。比如,无论在室外搞什么活动,中国人一定要弄两个大喇叭,把声音开得震天响,连说话都听不见。我知道,这是追求人气。可是上中国人家里做客,他们为什么总喜欢把电视开着?这时也需人气吗?”
“中国人评价餐厅的标准和我们也不一样,中国人说一家餐厅不错,一定是指这家餐厅顾客很多,热闹。”
不管别人:一个老外叙述他在中国的“历险记”,“我到中国第一天进门的时候,前面那个中国人还回头看看我,却把手一放,弹簧门一下子打在我头上。当然,后来我知道那个人绝对不是故意的。”“我骑自行车上街,任何人超车,都是‘嗖’的一声过去了,根本不管其他人。要不是我反应灵活,早就没命了。”“你是不是夸张了一些?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自行车撞死人的。”我安慰道。“所以说是个奇迹。”“不过你说得对。中国人是不太管别人。”“什么叫不管?是当别人根本不存在。别人也不是都不存在。中国人把别人分成三类:陌生人、熟人和领导。不存在的只是第一类,请别忘了把其中的领导除掉。“
厕所里没有纸:
学会排队:有“四不”原则。不贴身、不越线、不扎堆、不穿越。排队时要离前面的人至少半米的距离,贴身或太近了是无礼的行为;在有划线的地方不要越线,否则会有偷窥别人隐私的嫌疑;排队时要一字形站开,不要扎堆,否则后来者不知该跟随前面的哪一位;别人排队时,其他人最好不要从队列之间穿越。排队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在排队这点上,我们应该向美国人学习“四点”精神。
“四点”精神:首先是学习美国人的耐心。在美国机场,可以见到人们排着长龙耐心地等待安检,毫无怨言地“宽衣解带”,脱鞋掏兜,让安检人员搜身和经过X光透视,程序既耗时,又繁琐,但秩序井井有条,大家配合十分默契。在美国,还可以经常看到人们排队就餐。生意好的餐馆前,美国人会排队等待入座,他们或静静地看报,或低声聊天,慢慢地往前移动。当餐厅内出现空座时,没有人一拥而上,而是耐心地等待服务员来领座。
其次是学习美国人的平和。美国人能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突然的变故。有一次记者排队等候乘机,突然广播说,因为目的地气候突变,航班要推迟数小时,等候已久的美国乘客很平静地散去,没有牢骚抱怨,更没有大吵大闹,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再次是学习美国人的执着。美国人排队不“投机取巧”。有一次在洛杉矶的环球影城,游客们排队等候进入“水世界”景点参观。当时正值中午,烈日炎炎。在靠近门口的地方有遮阳帆布,往后一点则暴露在烈日之下。但游客井然有序地排着一字形长队,后面的人没有因为被阳光暴晒而往前面挤。
最后学习美国人的认真。在美国人眼里,排队不能“偷工减料”。一次记者到超市采购了满满的一手推车的货物,在排队付款时,看到后面一个美国人手中只拿着两件商品,于是对他说,“你东西少,可以在我前面先付款”。他婉言谢绝道,“你比我先到,再说我没有急事”。听其言,似乎排队是其必须完成的一项神圣使命,即便是别人礼让,也不能破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死关头,美国人也没有放弃排队。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困在世贸大楼里的人面前只有一条生路,那就是从楼梯迅速逃离。他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谁先一秒钟逃离,就多一分活下来的希望。但没有人为了逃生而争先恐后,而是按着顺序、排着队往下走,秩序井然。试想,如果当时有人惊慌失措,抢道逃生,势必造成秩序混乱而把楼梯堵住,许多人不仅逃生无望,而且会被踩死,那么当时死亡的人恐怕就不止现在这个数。在生死关头美国人尚且能坚守排队的习惯,这表明美国人对排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样看来,排队还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节”吗?如果一个人在平时连排队都做不到,如何指望他在关键时刻讲规矩、守秩序呢?
2、什么是公共秩序?是指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商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公共秩序是由一系列的规则来规范的。比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开车要限速等;在音乐厅、图书馆要保持安静;在商场要排队买单等。
3、谁来实现和维护公共秩序?公共生活的主体,每一个人。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6 年度人物,2006年年度人物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1、道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点,强调人的“自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广泛的,它引导人们通过道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意识,产生自律,自觉把行为保持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 道德调节具有广泛性,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美国排队不需经过专门教育,更不会靠行政手段强迫去实现。排队已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是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使然。在这种道德氛围内,人们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排队成为了一种行为文化。这种行为文化的结果就是:“循规蹈矩”者受到尊重,无礼粗俗者被人不齿。
2、法律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特点:强调“他律”。在公共生活中,法律发挥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它主要是针对那些危害公共生活秩序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的限制和惩处,警戒人们遵守规范。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法律直接干涉的只是极少数人的“自律”失效、越出基本规范的行为。
3、道德与法律追求目标的一致性: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它们的目标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道德需要法律为支撑,法律需要道德为补充。 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道德与法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更清晰地体现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明确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即,如果仅用政令、刑罚来威慑、禁止民众作坏事,那么,民众充其量能做到不触犯法律,但不会有善恶、羞耻之心。如果运用道德的力量,使之融入民众的内心,用礼节来规范民众的行为,民众就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逐渐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人格。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在当时知识阶层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孔门弟子如孟子等,都以此为治国理想,奔走、游说于当时的统治阶层,希骥实践仁政、德治。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案例1]:《无极》毁天池是对社会公德的挑战
电影《无极》中那些令人神往的青山绿水、碧草鲜花,有些人们再也看不到了,毁掉它们的正是这些美丽画面的制作者。 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地处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池水清澈澄明,池畔遍布罕见的杜鹃花,周边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草地。 电影《无极》剧组的到来使美丽的天池犹如遭遇了一场毁容之灾,不仅饭盒、酒瓶、塑料袋、雨衣等垃圾遍地,天池里还被打了一百多个桩,天池边禁伐区的一片高山杜鹃被推平,用沙石和树干填出一条简陋的公路,一个混凝土钢架怪物耸立湖边,一座破败木桥将天池截成了两半。
原本是高尚美好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为社会公德的践踏者、环境的破坏者。
因为拍摄影视剧而破坏当地环境,近年来时有耳闻,
[案例2]:你会打手机吗?
怎么打手机,很多时候全凭一个人的自觉意识和基本文明素质。无论是在公交车上,还是在看演出、开会或上课时,旁若无人地打手机的大有人在,不是说着不该让人听到的话,就是扯着嗓子高声嚷嚷,很是招人反感,也是对公共环境的一种声音污染。 同样,校园里,有序的课堂、严肃的会议室、静谧的图书馆、寂静的自习室,因为有了手机,这些本该宁静的地方多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打手机要讲究场合、方式,说到底,即要求一个人要分清什么是公共场合,什么是私人场合。在私人场合也许可以随心所欲的事,到了公共场合,必须有所顾忌。这种顾忌就是一种文明、教养,就是一种公德意识。我们应该在自习室里、课堂上关上手机;应该在安静的公共场所使用手机通话时,轻声细语,顾及他人,因为这是你我文明与修养的象征;应该在开会的时候,关上手机,因为给予别人尊重的同时,也尊重了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在收到不健康或有明显恶意成分的短信时,立即删除,不要传播,更不要成为此类短信的制造者。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社会公德的定义及内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的内涵: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助人为乐;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我们可以对照这几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行为。
2、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社会公德是人类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人的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社会关系的反映。它具有以下4个特点,
(1)继承性,列宁说:社会公德就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列宁选集》第3卷,第247页)。 人类公共生活规则,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随着共同生活的发展,逐渐积累起来和流传下来的,它反映了人类维持公共生活秩序的愿望和要求。它凝聚着无数代人的心血,表现为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和传统习惯。
(2)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
(3)广泛性:社会公德的适用范围最为广泛,每个社会成员,无论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要遵守社会公德。
(4)简明性:正因为社会公德的适用范围是针对一切人的,所以它在内容上必须是能够为所有人理解、接受的,不需要更多说明就能明了它的要求。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1、文明礼貌:
礼:(1)什么是礼?
《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意思是说礼就是通过使用一定的器皿,按照一定的仪式来祭祀神灵以乞求福祉。可见,礼源于我们祖先祭祀神灵的原始仪式,并逐渐演化定型为以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为思想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人际交往的礼节。礼的内容很丰富。从大的方面来看,有邦国之礼,治世之礼;从人际关系来看,有尊老敬长之礼,待人接物之礼;从个人角度来看,有仪态之礼、言谈举止之礼;从日常生活来看,有婚丧庆典之礼等等。可以说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到治国安邦,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历朝历代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民行为举止的重要法宝。
礼的核心内容是敬与让,但并不是无原则的敬与让。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像民族尊严,国家主权问题就要寸土必争,寸步不让。对于任何妄图分裂祖国的企图,我们不仅不能让步,而且要奋起反击,坚决制止。对于国际上一切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我们要坚决斗争到底。对于一切坏人坏事我们也要做不懈的斗争,绝不能姑息迁就。
[资料]《礼记》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2、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与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如果说文明礼貌是举手之劳,自己改变认识和不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做到,助人为乐有时则需要付出时间、体力、精力、心血、财富,甚至生命。如果不是以慈悲为怀,有巨大的仁爱之心,如罗素所说:对苦难的怜悯,对最苦难人民灵魂的触摸,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可以看一串名字:白礼芳、丛飞、余彭年、比尔 盖茨、巴菲特、波诺……
[案例1]:感动中国2005年:白芳礼 蹬车56年,支教18年。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
[案例2]:丛飞:视频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案例3]:美国《时代》周刊12月18日公布了2005年度人物,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夫妇和爱尔兰著名摇滚乐队U2主唱、社会活动家波诺同时当选。
《时代》周刊称,比尔·盖茨夫妇和波诺分别因巨资捐助疟疾治疗和组织参与“现场八方”音乐会等慈善活动而荣膺《时代》年度人物称号。《时代》描写波诺的评语是“使减轻穷国债务变得性感的摇滚歌手”。波诺和U2乐队其他成员在今年7月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现场八方”音乐会,号召减少世界上最贫困国家债务,增强了世界人民同贫穷作斗争的意识。《时代》执行主编凯利称,因为他们找到了根除非洲的疟疾、遏制每年造成800万人死亡的艾滋病和贫穷在世界范围蔓延的最有效方法,所以三人当选。该杂志中有关评语中这样写着:“比尔·盖茨夫妇和波诺因行善方法灵活,激活政治和给正义提供动力,使仁慈更加精明,希望更加坚定,激励人们前行,被评为年度人物。”
比尔·盖茨夫妇创建了盖茨基金会。盖茨基金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捐赠金额达到290亿美元。“我将把全部财富用于捐赠,而不是留给自己的3个孩子”。盖茨对于自己的决定曾有过这样的解释,“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好的使用方式”。
新华网华盛顿2006年6月26日,世界第二大富豪、美国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签署捐款意向书,正式决定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其财富的85%,约合375亿美元。这是美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慈善捐款。
巴菲特准备将捐款中的绝大部分、约300亿美元捐给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及其妻子建立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而就在不久前,盖茨宣布他将在今后两年内淡出微软公司日常事务,以便把主要精力用在卫生及教育慈善事业上。盖茨夫妇已为他们的基金会捐赠近300亿美元,用于贫困国家的卫生和教育事业。
“我不是对王朝财富的热衷者,特别是当世界上60亿人还比我们穷得多的时候,”巴菲特这样评价自己的义举。
从当年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钢铁大王”卡内基,到当代的盖茨和巴菲特,在美国,关心慈善事业,捐献大笔善款,早已成为富豪们义不容辞的一项义务。正如盖茨本人曾说的,巨额财富对他来讲,“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
如何用好财富,也成为富豪们的一项责任。他们热心慈善事业的义举,背后则是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美国富豪中,慈善是一种传统。对于富豪们来说,当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财富本身也就只剩下一个数字。与其守着这个数字,还不如让这个数字发挥更大的作用。许多富豪认同卡内基的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他们都把回馈社会、帮助穷人作为自己的一项义务和道德要求。
富豪们更看重积极奋斗的精神。对于这次捐出大笔财产,巴菲特就表示,他的子女们并没有感到失望。因为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他们更看重积极奋斗,白手起家,经历失败和成功。即使是亿万富翁的子女,许多人并不看重家族的财富,他们年轻时仍喜欢靠自己打工挣钱来赚取生活费。
国家和社会的鼓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对超过一定限额的遗产要征收遗产税,对于富豪捐助慈善事业,则有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而从社会层面来讲,为慈善事业捐助所带来的美誉度,也鼓励更多富豪向慈善事业慷慨解囊。
因此,2001年当布什总统签署旨在逐步削减并最终废除遗产税的法案时,作为最大“受益者”的富豪们反而予以最强烈的反对。包括盖茨父亲老威廉、巴菲特等在内的120名美国大富豪联名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请对我们征税。”
富豪们指出,取消遗产税将使美国百万富翁、亿万富翁的孩子不劳而获,使富人永远富有,穷人永远贫穷,这将伤害穷人家庭和社会的平衡。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富豪都有慈善之心。对于盖茨热心慈善事业的义举,有美国人曾这样评价:“他将让那些醉心于购买飞机、游艇、豪宅供个人享乐的暴发户们汗颜。”而巴菲特26日在签署捐款意向书时也说,他希望自己的举动,能带动更多的富豪为慈善事业慷慨捐献。
钢铁大亨卡内基曾有一句名言,“有钱人在道义上有责任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因为所有超过家用之外的个人财产都应该被认为是让社会受益的信托基金。”排名世界前两位的富豪,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金钱是什么,赚钱为什么。也许,他们不是完美的人,但至少,他们不是异化的人。
据介绍,中国每年有近6000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有2200多万城市低收入人口享受低保,有75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另外还有6000万残疾人和1.4亿60岁以上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帮助。
不久前,一份慈善组织的公益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意味着有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这份调查让公众把“缺乏责任感”的帽子戴到了中国企业的头上。这令很多企业感到“太委屈”。
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200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人均捐款只有0.92元人民币,共计10多亿,大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02,398万亿元)的万分之一。和美国相比,2003年美国人均捐款828.7美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10,139万亿美元)的2.19%。中美人均慈善捐款相差了7300多倍。
“虽然国情不同,但中国捐款份额之少值得我们深思。”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徐永光说。
北方 综合消息/京华时报
[案例4]:无国界医生组织,(Doctors Without Borders) 于1971年12月20日在巴黎成立,是一个由各国专业医学人员组成的国际性的志愿者组织,是全球最大的独立人道医疗救援组织。该组织的资金主要由私人捐助。该组织的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五个行动中心分别位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日内瓦、巴塞罗那、巴黎。行动中心负责管理和监察全球八十多个地方的援助项目,中心的人员亦会留意各地发生天灾人祸,并在最短时间内动员紧急支持人员及物资协助救灾。此外,全球亦设有18个分部,负责招募义工、筹款和推广该组织的工作。
该组织派出志愿医护和后勤人员到受到天灾、战乱、发生疫症的地区,为战争、疫症及天灾的受害者、提供紧急医药救援,亦为一些医疗设施不足甚至完全缺乏的地区提供基本医疗和手术、重建医院和药房、推动营养和卫生项目及培训当地医护人员。
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宪章是:无国界医生的救援行动无分种族﹑政治及宗教目标为受天灾、人祸及战火影响的受害者提供援助。无国界医生严格遵守国际医疗守则,及坚守提供人道援助的权利,并且保持中立不偏之立场。无国界医生亦要求在进行救援行动时不受到任何阻挠。无国界医生之志愿工作者同意遵守其专业操守,并坚守政治、经济及宗教的中立场。作为志愿工作者,无国界医生的成员明了执行任务时自身面对的危险,并且不会要求无国界医生作多于该组织所能提供的赔偿。无国界医生组织存在的权利并不是基于某种官方委托或国际上的委任,而是基于人道主义和全世界240万捐助者的委托和数千名志愿人员的热心工作。
该组织在世界许多国家共有几千名志愿人员,他们由医生、护士、麻醉师、实验室技术人员、后勤人员、助产士、行政人员组成。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协助那些受战火及自然灾害蹂躏的灾民脱离困境。所有的志愿工作者都遵从“无国界医生组织”宪章。他们贡献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平等地对待不同种族及宗教背景的人士。1999年10月15日,该组织因“一直坚持使灾难受害者享有获得迅速而有效的专业援助的权利”而获得当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在12月10日──本世纪最后一次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给“无国界医生”的颁奖辞称:“他们专业地、有效率地帮助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代表那伸出来的援助的手,进入一切冲突和混乱之中。……从不放弃这个超越一切的使命。他们自我牺牲的贡献,给我们所有的人一个信心:下一个世纪将会比我们经历的这个冲突激烈的世纪更好、更和平。……”
追踪这些年轻医生们的事迹是令人激动的。那些大都是来自欧美各国的白人医生,几乎是准备好自己的骨灰盒后冲向人道救援的前沿阵地。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无国界医生”看作一个救死扶伤的慈善机构,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救助者。相反,他们是保守传统的反叛者。在反叛之中,他们创新了人权理念,并身体力行。
他们知道有更多的难民死于凄惨和痛苦,死于世界的沉默和冷漠之中。就是在这种沉默之中催生了胚芽──“无国界医生”脱离红十字会独立诞生。他们决定成立这样一个救援组织:不把援救工作当作施舍,而是帮助人们重新获得人的权利和价值;因此,绝不对任何侵犯人权的事情闭上眼睛。对于红十字会长期标榜的“中立原则”,无国界医生批评说:“沉默是对中立原则的误解。……我们不能确证呼吁总是能拯救生命,但是我们知道沉默就意味着杀人。”为了不重蹈红十字会的覆辙,无国界医生组织内部实行经常的人员调动制度。他们不让任何人呆在办公室变得僵化,而是不断地让年轻人负起重任,以保持这个组织的民主作风和永久的青春活力。除了反对红十字会组织的保守作风之外,无国界医生的另一个最具现代精神的反叛,是无视各国国界的存在,而把“有权干预”和“干涉的义务”等词常挂在口中。每时每刻,“无国界医生”的医生、护士以及其他援救人员都做好准备,要求在一昼夜之内开动,前往世界上任何危机地区,而不顾当地政府是否许可。因为每一分钟都会有人死去,所以他们只听从受难者的呼唤,而不承认国界可以阻碍他们的人道救助责任。当其他援助组织申请正式许可而不可得,或者行动缓慢无力时,无国界医生早已用各种方式第一时间偷渡国界,率先进入需要抢救的地区,坚持到最后才离开。这种近乎粗鲁的做法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当然也就为制造灾难的各国政府所仇视和防范。1999年,无国界医生在救援东帝汶和车臣的行动中都被当局驱逐出境。为此,法国分部的年轻主席──一位来到挪威领奖的代表,痛苦地告诉记者说,他希望是那些等待他们救助而不得的人获诺贝尔奖。由于有一半的国界冲不过去,因此他们觉得对不起那些等待救援的受难者。在世纪末的黯然之中,无国界医生们强烈的世界公民意识、正义感和责任心,以及他们高扬的反叛精神和“人权高于国界”的宗旨,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理想主义的一片星光。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若:尽已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3、爱护公物
公物的意义在于其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即让更多需要的人使用它。爱护公共物品就是对他人平等使用权利的尊重与他人需要的关怀。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尊重、珍惜和爱护;爱护好公物,使其物尽其用、用有所值,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保护环境
是对全人类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
爱护环境,举手之劳 。我的环保理念:在环保问题上我们能做什么:
(1)朴素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攀比,不虚荣,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把时间和金钱用在追求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丰富上。
(2)个人日用自然资源最小化:食物等于或小于基本需求,控制水流量,随手拧紧滴漏的水龙头,随手关闭电源,谨慎处理重污染的垃圾。
(3)影响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是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会一生保持。而且,一个持理性、节俭消耗资源的人无论如何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尊敬。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和自然息息相通的默契与慰籍。这意味着我们感知到了自然的恩赐,同时也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回应着自然的的关怀与照顾。在这样做的同时,人与自然是相通的。
(4)思考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对大自然要心怀爱与感激之情。(视频:世界环境保护日之生活篇。)
5、遵纪守法
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视频:遵纪守法)
三、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道德也成为了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越来越感到了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
我国网络使用量居世界第二位
(二)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你在使用网络时遇到过哪些不良现象的侵扰?
[资料]:网络“黑客”
长期沉迷网络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长时间在网上聊天或者玩网络游戏,容易导致出现持续的心理问题。来自汉诺威高等医科学校的心理学家贝尔特·维尔特在名为《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研究进展》的专业杂志上报告说,“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与虚拟的数字生活结合在一起。这带来的一个危险因素是,人们常常会被越来越多地‘拉’出现实世界。”“如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太大的话,就容易给人带来压力。” 维尔特认为,那些长期进行在线聊天,或者沉迷于网络游戏并满足于在游戏中扮演英雄形象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回到现实将会变得非常苦涩,让人感到失望,产生心理压力。某些人可能由于这些压力而变得易怒或者富有攻击性,最终出现极端行为。” 他说,网络提供了匿名登陆以及扮演另外角色的可能,这也可能带来长期的人格干扰。“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将会导致人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如果这些不同的性格特点之间差异很大,将可能给人们带来长期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健全网络道德规范
中国互联网协会2006年4月19日发布《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公约全文如下:
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提倡先进文化,摒弃消极颓废,促进网络文明健康;
提倡自主创新,摒弃盗版剽窃,促进网络应用繁荣;
提倡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
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促进网络安全可信;
提倡社会关爱,摒弃低俗沉迷,促进少年健康成长;
提倡公平竞争,摒弃尔虞我诈,促进网络百花齐放;
提倡人人受益,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四)大学生应当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 络工具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道德规范:“应当或不应当怎样”; 说服、教育、劝诫、示范;信念、舆论、习惯。
法律规范:“必须或不准许怎样”; 保护、确认、引导、维护;警戒、预防、制裁。
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1、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的关系
法律是最有权威的规则,具有国家强制性,具有普通约束力,一方面确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生活准则,引导人们自觉守法,自觉维护公共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制裁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强制人们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
2、法律规范的作用
(1)指引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的首要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地行为,合法地从事社会生活。
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义务性指引。
(2)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的行为趋向与后果。依据《集会示威法》,人们可以相当准确地预见到组织非法游行的后果。 依据《合同法》,经济活动主体可以预见什么样的合同是有效的或无效的,违反合同将导致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等等。
(3)评价作用,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 法律评价的标准:合法与不合法。
(4)强制作用,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它作用的保障。法律的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等。制裁的形式:宪法中的对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弹劾、罢免等;民法中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支付违约金等;刑法中的管制、拘役、有(无)期徒刑、死刑等。
(5)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和实施,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教育的三种方式:通过学习和了解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的法律制裁;通过对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
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
《治安管理处罚法》
《集会游行示威法,
《环境保护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共6章119条。
1、立法目的及基本原则
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立法原则: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是指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
国务院1992年颁布的《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细则》,是关于集会游行示威的行政法规。
《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原则,政府依法保障;权利义务一致;和平进行原则。
(三)《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由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包括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附则,共6章47条。
我国还制定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及有关的法规和规章。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案例]: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现行《环境保护法》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在规范政府环境行为方面,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缺乏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法律体系中缺乏调整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法规。在规范企业环境行为方面,对违法行为处罚软弱无力,缺少量化标准。
(四)《道路交通安全法,
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一。2005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0万人。其中,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0.4万人;2005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印度、美国、俄罗斯分别为8.6万人、4万人和2.6万人。 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全国总死亡人数中居第7位,而全世界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总死亡人数中居第10位;
建国50年来,我国的交通事故基本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上升的。至99年底,死亡人数已超过8.4万人(美国约为3.9万),万车死亡人数是发达国家6~18倍,成为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汽车与交通安全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
而西方发达国家从90年代以来,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下降。因驾驶员行为的改善,公路和车辆设计优化以及交通法规的完善,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保持下去。 据预测,至2020年中国、印度、巴西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机动车数量将翻番,全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将达200万。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安全形势极其严峻。所以全社会公民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是降低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
《道路交通安全法》由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包括:总则,车辆和驾驶人,道路通行条件,道路通行规定,交通事故处理,执法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共8章124条。 国务院配套的《道路交通安全实施条例》同时生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原则:依法管理;以人为本,与民方便。 主要规定及法律责任,道路通行规则;交通事故处理规则; 对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
(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立法目的及基本原则: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课后作业:
每个班分成5个组,每个组以社会公共道德规范中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网络行为规范为主题写一篇:校园社会公共道德行为观察与分析之文明礼貌篇(之助人为乐篇,之爱护公物篇,之保护环境篇,之网络行为规范篇)。5个组5个题目。每组推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统筹,每个组员要有具体的分工。要有观察,记录观察的时间、地点、表现,要有分析,不好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能造成的后果,应该如何改进或发扬等。
作业的基本格式:
题目:校园社会公共道德行为观察与分析之文明礼貌篇观察:
1、
2、
3、
4、
分析:
1、
2、3、
小组成员与分工:组长:班级:时间:其他:设计封面,双面打印,可以用图片,不少于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