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李中发
制作 李中发
2003年 7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第 7章 基本放大电路
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
共射放大电路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分析方法
射极输出器基本特点,差动放大电路及功率放大电路工作原理
多级放大电路概念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组成及分析方法学习要点
7.1 半导体二极管
7.2 半导体三极管
7.3 三极管单管放大电路
7.4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放大电路
7.5 多级放大电路
7.6 差动放大电路
7.7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第 7章 基本放大电路
7.1 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器件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子器件。常用的半导体器件有二极管、三极管、
场效应晶体管等。半导体器件是构成各种电子电路最基本的元件。
7.1.1 PN结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如硅 (Si),锗 (Ge)。 硅和锗是
4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轨道上有 4个价电子。
热激发产生自由电子和空穴室温下,由于热运动少数价电子挣脱共价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同时在共价键中留下一个空位这个空位称为 空穴 。失去价电子的原子成为正离子,就好象空穴带正电荷一样。
在电子技术中,将空穴看成带正电荷的载流子。
每个原子周围有四个相邻的原子,原子之间通过 共价键 紧密结合在一起。两个相邻原子共用一对电子。
1.半导体的导电特征空穴运动 (与自由电子的运动不同)
有了空穴,邻近共价键中的价电子很容易过来填补这个空穴,这样空穴便转移到邻近共价键中。新的空穴又会被邻近的价电子填补。带负电荷的价电子依次填补空穴的运动,从效果上看,相当于带正电荷的空穴作相反方向的运动。
本征半导体中有两种载流子:带负电荷的自由电子和带正电荷的空穴热激发产生的自由电子和空穴是成对出现的,电子和空穴又可能重新结合而成对消失,称为 复合 。在一定温度下自由电子和空穴维持一定的浓度。
在纯净半导体中掺入某些微量杂质,其导电能力将大大增强。
在纯净半导体硅或锗中掺入磷、砷等 5价元素,由于这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 5个价电子,故在构成的共价键结构中,由于存在多余的价电子而产生大量自由电子,
这种半导体主要靠自由电子导电,称为电子半导体或 N
型半导体,其中自由电子为多数载流子,热激发形成的空穴为少数载流子。
N型半导体自由电子 多数载流子(简称多子)
空 穴 少数载流子(简称少子)
P型半导体在纯净半导体硅或锗中掺入硼,铝等 3价元素,由于这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只有 3个价电子,故在构成的共价键结构中,由于缺少价电子而形成大量空穴,
这类掺杂后的半导体其导电作用主要靠空穴运动,
称为空穴半导体或 P型半导体,其中空穴为多数载流子,热激发形成的自由电子是少数载流子 。
自由电子多数载流子(简称多子)空 穴少数载流子(简称少子)
P 型半导体N 型半导体












无论是 P型半导体还是 N型半导体都是中性的,对外不显电性。
掺入的杂质元素的浓度越高,多数载流子的数量越多。
少数载流子是热激发而产生的,其数量的多少决定于温度。
2,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PN结的形成
半导体中载流子有扩散运动和漂移运动两种运动方式。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运动称为 漂移运动 。在半导体中,如果载流子浓度分布不均匀,因为浓度差,载流子将会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运动,这种运动称为 扩散运动 。
将一块半导体的一侧掺杂成 P型半导体,
另一侧掺杂成 N型半导体,在两种半导体的交界面处将形成一个特殊的薄层 → PN结 。
P 区 空间电荷区 N 区
PN 结及其内电场内电场方向









P 区 N 区载流子的扩散运动









多子扩散形成空间电荷区产生内电场 少子漂移促使阻止扩散与漂移达到动态平衡形成一定宽度的 PN结
①外加正向电压(也叫正向偏置)
外加电场与内电场方向相反,内电场削弱,扩散运动大大超过漂移运动,N区电子不断扩散到 P区,P
区空穴不断扩散到 N区,形成较大的正向电流,这时称 PN结处于 导通 状态。
PN结的单向导电性空间电荷区变窄
E R
内电场外电场
P N
I
F



E R
内电场外电场空间电荷区变宽
P N
I
R









②外加反向电压(也叫反向偏置)
外加电场与内电场方向相同,增强了内电场,多子扩散难以进行,少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反向电流 IR,因为是少子漂移运动产生的,IR很小,这时称 PN结处于 截止 状态。
7.1.2 半导体二极管一个 PN结加上相应的电极引线并用管壳封装起来,就构成了半导体二极管,简称二极管 。
半导体二极管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点接触型和面接触型两类 。
点接触型二极管 PN结面积很小,结电容很小,多用于高频检波及脉冲数字电路中的开关元件 。
面接触型二极管 PN结面积大,结电容也小,多用在低频整流电路中 。
阳极 阴极
1,半导体二极管的结构与符号
- 60 - 40 - 20
0.4 0.8 U /V
40
30
20
10
I / m A
0
正向特性反向特性
2,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 1)正向特性外加正向电压较小时,外电场不足以克服内电场对多子扩散的阻力,PN结仍处于截止状态 。
正向电压大于死区电压后
,正向电流 随着正向电压增大迅速上升。通常死区电压硅管约为 0.5V,锗管约为 0.2V。
外加反向电压时,PN结处于截止状态,反向电流 很小。
反向电压大于击穿电压时,反向电流急剧增加。
( 2)反向特性
3,半导体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1)最大整流电流 IF,指管子长期运行时,允许通过的最大正向平均电流。
2)反向击穿电压 UB,指管子反向击穿时的电压值。
3)最大反向工作电压 UDRM,二极管运行时允许承受的最大反向电压(约为 UB 的一半)。
4)反向电流 IR,指管子未击穿时的反向电流,其值越小
,则管子的单向导电性越好。
5)最高工作频率 fm,主要取决于 PN结结电容的大小。
理想二极管,正向电阻为零,正向导通时为短路特性,
正向压降忽略不计;反向电阻为无穷大,反向截止时为开路特性,反向漏电流忽略不计。
7.1.3 稳压管稳压管是一种用特殊工艺制造的半导体二极管,稳压管的稳定电压就是反向击穿电压。稳压管的稳压作用在于:
电流增量很大,只引起很小的电压变化。
阳极 阴极稳压管的主要参数:
( 1) 稳定电压 UZ。 反向击穿后稳定工作的电压 。
( 2) 稳定电流 IZ。 工作电压等于稳定电压时的电流 。
( 3) 动态电阻 rZ。 稳定工作范围内,管子两端电压的变化量与相应电流的变化量之比 。 即,rZ=ΔUZ/ΔIZ
( 4) 额定功率 PZ和最大稳定电流 IZM。 额定功率 PZ是在稳压管允许结温下的最大功率损耗 。 最大稳定电流 IZM是指稳压管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PZ=UZIZM
7.2 半导体三极管
7.2.1 三极管的结构及类型半导体三极管是由两个背靠背的 PN结构成的。在工作过程中,两种载流子(电子和空穴)都参与导电,故又称为 双极型晶体管,
简称晶体管或三极管。
两个 PN结,把半导体分成三个区域。
这三个区域的排列,可以是 N-P-N,也可以是 P-N-P。 因此,三极管有两种类型,NPN
型 和 PNP型 。
集电结
B
发射结
N
P
N
集电区基区发射区
C
C
E
E
B
集电结
B
发射结
P
N
P
C
C
E
E
B
集电区基区发射区
NPN型
PNP型箭头方向表示发射结加正向电压时的电流方向
7.2.2 电流分配和电流放大作用
( 1)产生放大作用的条件内部,a) 发射区杂质浓度 >>基区 >>集电区
b) 基区很薄外部: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N
P
N
I
C
I
E
I
B
R
B
U
BB
U
CC
R
C
( 2)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过程
a) 发射区向基区注入电子
,形成发射极电流 iE
b) 电子在基区中的扩散与复合,形成基极电流 iB
c) 集电区收集扩散过来的电子,形成集电极电流 iC
( 3)电流分配关系:
iE = iC + iB
实验表明 IC比 IB大数十至数百倍,因而有。 IB虽然很小,但对 IC有控制作用,IC随 IB的改变而改变,即基极电流较小的变化可以引起集电极电流较大的变化,
表明基极电流对集电极具有小量控制大量的作用,这就是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
7.2.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I
C
I
B
R
B
U
BB
U
CC
R
C
V
V
μ A
mA
+
U
CE

+
U
BE
- 0.4 0.8 U BE / V
40
30
20
10
I
B
/mA
0
U
CE
≥ 1V
测量三极管特性的实验电路 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曲线
1,输入特性曲线 与二极管类似
4
3
2
1
I
B
=0
0
3 6 9 1 2 U
CE
/V
20 μ A
4 0 μ A
6 0 μ A
8 0 μ A
10 0 μ A饱和区截止区放大区
I
C
/ m A
2,输出特性曲线
( 1)放大区:发射极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
BECEBEB uuui,0,0
BC ii
0,0 CB ii
BC ii( 2)截止区:发射结反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
( 3)饱和区:发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正向偏置此时
7.2.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1、电流放大系数 β,iC= β iB
2、极间反向电流 iCBO,iCEO,iCEO=( 1+ β ) iCBO
3、极限参数
( 1)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 ICM,?下降到额定值 的
2/3时所允许的最大集电极电流。
( 2)反向击穿电压 U( BR) CEO,基极开路时,集电极、发射极间的最大允许电压。
( 3)集电极最大允许功耗 PCM 。
7.3 三极管单管放大电路
7.3.1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的实质:用较小的信号去控制较大的信号。
R
s R B
u
s
+

+
u
i

+

U
BB
R
L
+
u
o

+
U
CC

R
C
C
1
C
2
V
+
+
( 1) 晶体管 V。 放大元件,用基极电流 iB控制集电极电流 iC。
( 2) 电源 UCC和 UBB。 使晶体管的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晶体管处在放大状态,同时也是放大电路的能量来源,提供电流 iB和 iC。 UCC一般在几伏到十几伏之间 。
( 3) 偏置电阻 RB。 用来调节基极偏置电流 IB,使晶体管有一个合适的工作点,一般为几十千欧到几百千欧 。
( 4) 集电极负载电阻 RC。 将集电极电流 iC的变化转换为电压的变化,以获得电压放大,一般为几千欧 。
( 5) 电容 Cl,C2。 用来传递交流信号,起到耦合的作用
。 同时,又使放大电路和信号源及负载间直流相隔离,
起隔直作用 。 为了减小传递信号的电压损失,Cl,C2应选得足够大,一般为几微法至几十微法,通常采用 电解电容器 。
R
s
u
s
+

+
u
i

R
L
+
u
o

+ U
CC
R
C
C
1
C
2
V
R
B
+
+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实用电路
7.3.2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静态 是指无交流信号输入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都不变的状态,静态时三极管各极电流和电压值称为静态工作点 Q( 主要指 IBQ,ICQ和 UCEQ) 。 静态分析主要是确定放大电路中的静态值 IBQ,ICQ和 UCEQ。
R
C
+ U
CC
V
R
B
+
U
C E Q

+
U
B E Q

I
CQ
I
BQ
B
B E QCC
BQ R
UU
I
BQCQ II
CCQCCC E Q RIUU
1,估算法直流通路,耦合电容可视为开路。
图解步骤,利用晶体管的特性曲线来表示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 1) 用估算法求出基极电流 IBQ( 如 40μA) 。
( 2) 根据 IBQ在输出特性曲线中找到对应的曲线 。
( 3) 作直流负载线 。 根据集电极电流 IC与集,射间电压 UCE的关系式 UCE=UCC- ICRC可画出一条直线,该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 UCC/RC,在横轴上的截距为 UCC,
其斜率为 - 1/ RC,只与集电极负载电阻 RC有关,称为直流负载线 。
( 4) 求静态工作点 Q,并确定 UCEQ,ICQ的值 。 晶体管的 ICQ和 UCEQ既要满足 IB=40μA的输出特性曲线,又要满足直流负载线,因而晶体管必然工作在它们的交点
Q,该点就是静态工作点 。 由静态工作点 Q便可在坐标上查得静态值 ICQ和 UCEQ。
2,图解法
I
B
=0
0
U
CE
/V
20 μ A
4 0 μ A
6 0 μ A
8 0 μ A
I
C
/ m A
Q
I
CQ
U
C E Q
U
CC
R
C
U
CC
IB=40μA的输出特性曲线由 UCE=UCC- ICRC所决定的直流负载线两者的交点 Q就是静态工作点过 Q点作水平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即为 ICQ
过 Q点作垂线,
在横轴上的截距即为 ICQ
7.3.3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动态 是指有交流信号输入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随输入信号作相应变化的状态。由于动态时放大电路是在直流电源 UCC和交流输入信号 ui共同作用下工作,
电路中的电压 uCE,电流 iB和 iC均包含两个分量。
R
s
R
B
u
s
+

+
u
i

R
L
+
u
o

V
R
C
i
b
i
c
交流通路,( ui单独作用下的电路 ) 。 由于电容 C1,C2
足够大,容抗近似为零 ( 相当于短路 ),直流电源 UCC
去掉 ( 短接 ) 。
电解电容器
1,图解法图解步骤:
( 1) 根据静态分析方法,求出静态工作点 Q。
( 2) 根据 ui在输入特性上求 uBE和 iB。
( 3) 作交流负载线 。
( 4) 由输出特性曲线和交流负载线求 iC和 uCE。
0
( a ) 输入回路 ( b ) 输出回路
u
CE
i
C
Q
I
CQ
U
CC
u
BE
i
B
0
u
BE
t
i
B
t
0
i
C
t
0
t




Q 'Q '
Q
Q "
Q "
I
BQ
U
B E Q
u
CE
U
C E Q
直流负载线交流负载线
00
从图解分析过程,可得出如下几个重要结论:
( 1) 放大器中的各个量 uBE,iB,iC和 uCE都由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两部分组成 。
( 2) 由于 C2的隔直作用,uCE中的直流分量 UCEQ被隔开,
放大器的输出电压 uo等于 uCE中的交流分量 uce,且与输入电压 ui反相 。
( 3) 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可由 uo与 ui的幅值之比或有效值之比求出 。 负载电阻 RL越小,交流负载电阻 RL'也越小
,交流负载线就越陡,使 Uom减小,电压放大倍数下降 。
( 4) 静态工作点 Q设置得不合适,会对放大电路的性能造成影响 。 若 Q点偏高,当 ib按正弦规律变化时,Q'进入饱和区,造成 ic和 uce的波形与 ib( 或 ui) 的波形不一致,输出电压 uo( 即 uce) 的负半周出现平顶畸变,称为 饱和失真;若 Q点偏低,则 Q"进入截止区,输出电压 uo的正半周出现平顶畸变,称为 截止失真 。 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统称为非线性失真 。
(a ) 饱和失真
0
u
CE
i
C
Q
I
CQ
i
C
t
0
t
Q '
Q "
u
CE
U
CE Q
0
(b) 截止失真
0
u
CE
i
C
Q
I
CQ
i
C
t
0
t
Q '
Q "
U
CE Q
0
u
CE
2,微变等效电路法把非线性元件晶体管所组成的放大电路等效成一个线性电路,就是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然后用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这种方法称为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等效的条件 是晶体管在小信号(微变量)情况下工作。
这样就能在静态工作点附近的小范围内,用直线段近似地代替晶体管的特性曲线。
( 1)基本思路
( 2)晶体管微变等效电路
U BE
I B
0
Δ I B
Δ U BE
Q
输入特性曲线在 Q点附近的微小范围内可以认为是线性的。当 uBE有一微小变化 ΔUBE时,基极电流变化
ΔIB,两者的比值称为三极管的动态输入电阻,用 rbe表示,即:
b
be
B
BE
be i
u
I
Ur?

+
u
be

+
u
ce

i
c
i
b
C
B
E
r
be
+
u
ce

i
ci b
CB
E
+
u
be

β i
b
(a ) 三极管 ( b ) 三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
)mA(
m V )(26)1(300
EQ
be Ir
0
U
CE
I
C
Δ I
B
Δ I
C
Q
输出特性曲线在放大区域内可认为呈水平线,集电极电流的微小变化 ΔIC仅与基极电流的微小变化 ΔIB有关,而与电压 uCE无关,
故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可等效为一个受 ib控制的电流源,即:
bc ii
r be
+
o
U?

cI
bI
CB
E
+
i
U?

bI

R C R LR
B
R s
+
sU

( 3)放大电路微变等效电路( 见原图 )
R
s
R
B
u
s
+

+
u
i

R
L
+
u
o

V
R
C
i
b
i
c
r be
+
o
U?

cI
bI
CB
E
+
i
U?

bI

R C R LR
B
R s
+
sU

①电压放大倍数
be
L
bbe
bL
bbe
cLo
r
R
Ir
IR
Ir
IR
U
UA
i
u


式中 RL'=RC//RL。 当 RL=∞( 开路)时
be
C
r
RA
u

②输入电阻
beB // rRI
UR
i
i
i
r be
+
o
U?

cI
bI
CB
E
+
i
U?

bI

R C R LR
B
R s
+
sU

iI
Ri
输入电阻 Ri的大小决定了放大电路从信号源吸取电流
(输入电流)的大小。为了减轻信号源的负担,总希望 Ri越大越好。另外,较大的输入电阻 Ri,也可以降低信号源内阻 Rs的影响,使放大电路获得较高的输入电压。
在上式中由于 RB比 rbe大得多,Ri近似等于 rbe,在几百欧到几千欧,一般认为是较低的,并不理想。
③输出电阻
r be
+
U?

cI
bI
CB
E
bI

R CR
B
R s
I?
Co RI
UR
R o 的计算方法是:信号源 sU? 短路,断开负载 R L,在输出端加电压 U?,求出由 U? 产生的电流 I?,则输出电阻 R o 为:
对于负载而言,放大器的输出电阻 Ro越小,负载电阻 RL的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就越小,表明放大器带负载能力越强,因此总希望 Ro越小越好。上式中 Ro在几千欧到几十千欧,一般认为是较大的,也不理想。
例,图示电路,已知 V12
CC
U,300
B
R k Ω,
3
C
R k Ω,3
L
R k Ω,3
s
R k Ω,50,试求:
( 1 ) R
L
接入和断开两种情况下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uA;
( 2 )输入电阻 R
i
和输出电阻 R
o;
( 3 )输出端开路时的源电压放大倍数
s
us
U
U
A
o

R
s
u
s
+

+
u
i

R
L
+
u
o

+ U
CC
R
C
C
1
C
2
V
R
B
+
+
解:先求静态工作点
40A
300
12
B
CC
B
B E QCC
BQ

R
U
R
UU
I μ A
mA204.050
BQCQ
II?
V63212
CCQCCC E Q
RIUU
再求三极管的动态输入电阻
963
)mA(2
m V )(26
)501(300
)mA(
m V )(26
)1(300
EQ
be

I
r?
Ω
9 6 3.0?
k Ω
R
C
+ U
CC
V
R
B
+
U
C E Q

+
U
B E Q

I
CQ
I
BQ
( 1 ) R
L
接入时的电压放大倍数
u
A
为:
78
9 6 3.0
33
33
50
be
L



r
R
A
u
R
L
断开时的电压放大倍数
u
A
为:
156
963.0
350
be
C


r
R
A
u
( 2 )输入电阻 R
i
为:
96.0963.0//300//
beB
rRR
i
k Ω
输出电阻 R
o
为:
3
Co
RR
k Ω
( 3 ) 39)1 5 6(
13
1
oo


u
is
i
is
i
s
us
A
RR
R
U
U
U
U
U
U
A
7.3.4 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
1,温度对工作点的影响温度升高
UBE减小
ICBO增大
β增大
IC增大
2,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
R
s
u
s
+

+
u
i

R
L
+
u
o

+ U
CC
R
C
C
1
C
2
V
R
B1
R
B2 R
E C
E
+
+
+
+ U
CCR
C
V
R
B1
R
B2 R
E
U
B
I
1
I
2
I
CQ
I
BQ
U
E
+
U
C E Q

+
U
B E Q

条件,I2>>IB,则
CC
B2B1
B2B U
RR
RU

与温度基本无关。
温度 t ↑→ I C ↑→ I E ↑→ U E (= I E R E ) ↑→ U BE (= U B - I E R E ) ↓→ I B ↓
I C ↓
调节过程:
( 1)静态分析
)(
CQ
BQ
E
B E QB
EQ
CC
B2B1
B2
B
ECCQCCC E Q
CQ
RRIUU
I
I
R
UU
II
U
RR
R
U


( 2)动态分析
C
beBBi
u
RR
rRRR
r
R
A

o
21
be
L
////

例,图示电路 ( 接 CE),已知 UCC=12V,RB1=20kΩ,
RB2=10kΩ,RC=3kΩ,RE=2kΩ,RL=3kΩ,β=50。 试估算静态工作点,并求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R
s
u
s
+

+
u
i

R
L
+
u
o

+ U
CC
R
C
C
1
C
2
V
R
B1
R
B2 R
E C
E
+
+
+
解,( 1) 用估算法计算静态工作点
V75.3)23(65.112
)(
A33mA
50
65.1
mA65.1
2
7.04
V412
1020
10
ECCQCCC E Q
CQ
BQ
E
B E QB
EQ
CC
B2B1
B2
B





RRIUU
I
I
R
UU
II
U
RR
R
U
CQ
( 2) 求电压放大倍数
68
1.1
33
33
50
k1.11100
65.1
26
)501(300
26
)1(300
be
L
EQ
be




r
R
A
I
r
u
( 3)求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k3
k9 9 4.01.1//10//20////
o
beB2B1
C
i
RR
rRRR
ECQCCEEQCCC E Q
BQCQ
EB
B E QCC
BQ
EBQB E QBBQEEQB E QBBQCC
)1(
)1(
RIURIUU
II
RR
UU
I
RIURIRIURIU



7.3.5 射极输出器
R
s
u
s
+

+
u
i

R
L
+
u
o

+ U
CC
C
1
C
2
V
R
B
R
E
+
+
+ U
CC
V
R
B1
R
E
I
CQ
I
BQ
+
U
C E Q

+
U
B E Q

( 1)静态分析
( 2)动态分析 r be
+
o
U

c
I
b
I
CB
E
+
i
U

b
I
R
E R L
R
B
R
s
+
s
U

射极输出器的微变等效电路
1
I
e
I
i
I
Lbe
Lo
Lbbebobeb
LbLo
)1(
)1(
)1(
)1(
Rr
R
U
U
A
RIrIUrIU
RIRIU
i
u
i
e







① 求电压放大倍数
② 求输入电阻
])1(//[
)1(
LbeB
LbeB
b1
RrR
I
U
R
Rr
U
R
U
III
i
i
i
ii
i





r
be
+
o
U

c
I
b
I
CB
E
+
i
U

b
I
R
E R L
R
B
R
s
+
s
U

射极输出器的微变等效电路
1
I
e
I
i
I
计算输出电阻的等效电路
I
r
be
+
U

c
I
b
I
CB
E
b
I
R
E
R
B
R
s
e
I
③ 求输出电阻






1
// beEo
Ebebe
bb
s
ss
e
Rr
R
I
U
R
R
U
Rr
U
Rr
U
IIII


射极输出器的特点:
①电压放大倍数小于 1,但约等于 1,即电压跟随。
②输入电阻较高。
③输出电阻较低。
射极输出器的用途:
射极跟随器具有较高的输入电阻和较低的输出电阻,这是射极跟随器最突出的优点。射极跟随器常用作多级放大器的第一级或最末级,也可用于中间隔离级。用作输入级时,其高的输入电阻可以减轻信号源的负担,提高放大器的输入电压。用作输出级时,其低的输出电阻可以减小负载变化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并易于与低阻负载相匹配,向负载传送尽可能大的功率。
例,图示电路,已知 UCC=12V,RB=200kΩ,RE=2kΩ,
RL=3kΩ,RS=100Ω,β=50。 试估算静态工作点,并求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
R
s
u
s
+

+
u
i

R
L
+
u
o

+ U
CC
C
1
C
2
V
R
B
R
E
+
+
V26.8287.112
mA87.10374.050
A3 7,4mA0374.0
2)501(200
7.012
)1(
ECQCCC E Q
BQCQ
EB
B E QCC
BQ






RIUU
II
RR
UU
I
解,( 1) 用估算法计算静态工作点
( 2 )求电压放大倍数
u
A
、输入电阻 R
i
和输出电阻 R
o

1 0 0 9
87.1
26
)501(3 0 0
26
)1(3 0 0
EQ
be

I
r? Ω 1? k Ω
98.0
2.1)501(1
2.1)501(
)1(
)1(
Lbe
Lo





Rr
R
U
U
A
i
u
式中
2.13//2//
LEL
RRR
k Ω
4.47]2.1)501(1/ / [2 0 0])1(/ / [
LbeB
RrRR
i
k Ω
22
50
1 0 01 0 0 0
be
o

s
Rr
R
Ω
式中
100100//10200//
3
sBs
RRR
Ω
7.4 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 (选讲)
7.4.1 绝缘栅型场效应管
N 沟道
P 型硅衬底
N + N +
源极 S 栅极 G 漏极 D S i O
2
绝缘层金属铝
D
S
G
衬底
D
S
G
衬底
N 沟道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的结构
N 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的符号
N 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的符号
P 沟道
N 型硅衬底
P + P+
源极 S 栅极 G 漏极 D S i O
2
绝缘层金属铝
D
S
G
衬底
D
S
G
衬底
P 沟道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的结构
P 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的符号
P 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的符号耗尽型,UGS=0时漏,源极之间已经存在原始导电沟道 。
增强型,UGS=0时漏,源极之间才能形成导电沟道 。
无论是 N沟道 MOS管还是 P沟道 MOS管,都只有一种载流子导电,均为单极型电压控制器件。
MOS管的栅极电流几乎为零,输入电阻 RGS很高
16
12
8
4
0
3 6 9 12 U
DS
/V
- 2V
U
GS
= 0V
放大区
I
D
/ m A
(b) 漏极特性曲线
- 4 - 2 0 2 4 U
GS
/V
I
D
/ m A
U
G S( o f f )
16
12
8
4
I
D SS
(a ) 转移特性曲线可变电阻区
2V
U
DS
= 常数
N沟道耗尽型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耗尽型场效应管存在原始导电沟道,UGS=0时漏、源极之间就可以导电。这时在外加电压 UDS作用下的漏极电流称为漏极饱和电流 IDSS。 UGS>0时沟道内感应出的负电荷增多,沟道加宽,沟道电阻减小,ID增大。 UGS<0时会在沟道内产生出正电荷与原始负电荷复合,沟道变窄,沟道电阻增大,ID减小。 UGS达到一定负值时,沟道内载流子全部复合耗尽,沟道被夹断,ID=0,这时的 UGS称为夹断电压 UGS(off)。
16
12
8
4
0
3 6 9 12 U
DS
/V
U
GS
= 2V
4V
放大区
I
D
/ m A
(b) 漏极特性曲线
0 2 4 6 U
GS
/V
I
D
/ m A
U
G S( t h )
16
12
8
4
I
D SS
(a ) 转移特性曲线可变电阻区
6V
U
DS
= 常数增强型场效应管不存在原始导电沟道,UGS=0时场效应管不能导通,ID=0 。 UGS>0时会产生垂直于衬底表面的电场。
P型衬底与绝缘层的界面将感应出负电荷层,UGS增加,负电荷数量增多,积累的负电荷足够多时,两个 N+区沟通,
形成导电沟道,漏、源极之间有 ID出现。在一定的漏、源电压 UDS下,使管子由不导通转为导通的临界栅、源电压称为开启电压 UGS(th)。 UGS< UGS(th)时,ID=0; UGS> UGS(th)时,
随 UGS的增加 ID增大。
N沟道增强型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按场效应管的工作情况可将漏极特性曲线分为两个区域。在虚线左边的区域内,漏、源电压 UDS相对较小,
漏极电流 ID随 UDS的增加而增加,输出电阻 ro较小,且可以通过改变栅、源电压 UGS的大小来改变输出电阻 ro
的阻值,这一区域称为可变电阻区。在虚线右边的区域内,当栅、源电压 UGS为常数时,漏极电流 ID几乎不随漏、源电压 UDS的变化而变化,特性曲线趋于与横轴平行,输出电阻 ro很大,在栅、源电压 UGS增大时,漏极电流 ID随 UGS线性增大,这一区域称为放大区。
常数
DSGS
D
m
UU
I
g
综上所述,场效应管的漏极电流 ID受栅、源电压 UGS的控制,即 ID随 UGS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场效应管是一种电压控制器件。场效应管栅、源电压 UGS对漏极 ID控制作用的大小用跨导 gm表示:
7.4.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场效应管共源极放大电路
R
G
R
G1
R
G2 R S
R
D
R
L
+ U
DD
C
1
C
2
C
S
+
u
i

+
u
o

G
D
S
V
+
+
+
1,静态分析设 UGS=0,则:
DD
G2G1
G2
GS URR
RUU

)( SDDDDDS
S
G
S
S
D
RRIUU
R
U
R
UI


微变等效电路
R
G
R G1 R G2
R D R L
G D
S
+
iU

+
gsU

+
oU

gsm Ug
2.动 态分析
( 1 )电压放大倍数。
Lm
gs
Lgsm
gs
Ldo
Rg
U
RUg
U
RI
U
U
A
i
u




( 2 )输入电阻。
G2G1G
// RRRR
i

R
G
一般取几兆欧。可见 R
G
的接入可使输入电阻大大提高。
( 3 )输出电阻。
Do
RR?
R
D
一般在几千欧到几十千欧,输出电阻较高。
例,图示电 路,已知 V20DD?U,5D?R k Ω,
5S?R k Ω,5L?R k Ω,1G?R M Ω,300G1?R k Ω,
100G2?R k Ω,m A / V5m?g 。求静态工作点及电压放大倍数 uA
、输入电阻 R i 和输出电阻 R o 。
R
G
R
G1
R
G2 R S
R
D
R
L
+ U
DD
C
1
C
2
C
S
+
u
i

+
u
o

G
D
S
V
+
+
+
解,静态工作点:
V10)55(120)(
mA1
5
5
V520
100300
100
SDDDDDS
S
G
S
S
D
DD
G2G1
G2
G



RRIUU
R
U
R
U
I
U
RR
R
U
电压放大倍数:
5.25//5//
LDL
RRR
k Ω
5.125.25
Lm
RgA
u
输入电阻:
1 0 7 51 0 0//3 0 01 0 0 0//
G2G1G
RRRR
i
k Ω
输出电阻:
5
Do
RR
k Ω
7.5 多级放大电路
7.5.1 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
R
s
u
s
+

+
u
i

R
C1
C
1
C
2
V
1
R
B 1 1
R
B 1 2
C
E1
R
L
+
u
o

+ U
CC
R
C2
C
3
V
2
R
B 2 1
R
B 2 2
C
E2
R
E1 R E2
+
u
o1

+
+
+
+
+
各极之间通过耦合电容及下级输入电阻连接。优点:各级静态工作点互不影响,可以单独调整到合适位置;且不存在零点漂移问题。缺点:不能放大变化缓慢的信号和直流分量变化的信号;且由于需要大容量的耦合电容,因此不能在集成电路中采用。
1,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分析
( 1)静态分析:各级单独计算。
( 2)动态分析
① 电压放大倍数等于各级电压放大倍数的乘积。
21
o1
oo1o
uu
ii
u AAU
U
U
U
U
UA


注意:计算前级的电压放大倍数时必须把后级的输入电阻考虑到前级的负载电阻之中 。 如计算第一级的电压放大倍数时,其负载电阻就是第二级的输入电阻 。
② 输入电阻就是第一级的输入电阻 。
③ 输出电阻就是最后一级的输出电阻 。
2,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的频率特性和频率失真
A
u
A
um
0.70 7 A
um
f
H
f
L
f
通频带共发射级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中频段,电压放大倍数近似为常数 。
低频段,耦合电容和发射极旁路电容的容抗增大,以致不可视为短路,因而造成电压放大倍数减小 。
高频段,晶体管的结电容以及电路中的分布电容等的容抗减小,以致不可视为开路,也会使电压放大倍数降低 。
除了电压放大倍数会随频率而改变外,在低频和高频段
,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相位移也要随频率而改变 。 所以在整个频率范围内,电压放大倍数和相位移都将是频率的函数 。 电压放大倍数与频率的函数关系称为 幅频特性,相位移与频率的函数关系称为 相频特性,二者统称为 频率特性或频率响应 。 放大电路呈现带通特性 。 图中 fH
和 fL为电压放大倍数下降到中频段电压放大倍数的 0.707
倍时所对应的两个频率,分别称为 上限频率 和 下限频率
,其差值称为 通频带 。
一般情况下,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都是非正弦信号,其中包含有许多不同频率的谐波成分 。 由于放大电路对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放大倍数不同,相位移也不一样,所以当输入信号为包含多种谐波分量的非正弦信号时,若谐波频率超出通频带,输出信号 uo波形将产生失真 。 这种失真与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有关,故称为 频率失真 。
+
u
i

R
C1
V
1
R
B1
+
u
o

+ U
CC
R
C2
V
2
R
E2
+
u
o1

7.5.2 直接耦合多级放大电路优点:能放大变化很缓慢的信号和直流分量变化的信号;
且由于没有耦合电容,故非常适宜于大规模集成。
缺点:各级静态工作点互相影响;且存在零点漂移问题。
零点漂移,放大电路在无输入信号的情况下,输出电压 uo
却出现缓慢、不规则波动的现象。产生零点漂移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影响。
7.6 差动放大电路
7.6.1 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抑制零漂的方法有多种,如采用温度补偿电路、稳压电源以及精选电路元件等方法。最有效且广泛采用的方法是输入级采用差动放大电路。
R
C R C
R
E
- U
EE
+ U
CC
V
1 V 2
+
u
i 1

+ u
o

+
u
i 2

+
u
o1

+
u
o2

o2o1o
21
uuu
uuu iii


温度变化时两个单管放大电路的工作点都要发生变动,
分别产生输出漂移 Δuol和 Δuo2。 由于电路是对称的,所以
Δuol=Δuo2,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出漂移 Δuo= Δuol- Δuo2 =
0,即消除了零点漂移 。
1,抑制零点漂移的原理
2,差模输入
iiii uuuu 2
1
2
1
21
差模信号:两输入端加的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反。
idiid
idid
uAuuAuuu
uAuuAu


)(
21o2o1o
2o21o1
因两侧电路对称,放大倍数相等,电压放大倍数用 Ad表示,则:
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d
i
AuuA od
可见差模电压放大倍数等于单管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 差动放大电路用多一倍的元件为代价,换来了对零漂的抑制能力 。 所谓差动,就是两个输入端之间有差别,输出端才有变动 。
3,共模输入共模信号:两输入端加的信号大小相等、极性相同。
iii uuu 21
0o2o1o
o2o1


uuu
uAuu iu
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0oc
iu
uA
说明电路对共模信号无放大作用,即完全抑制了共模信号。
实际上,差动放大电路对零点漂移的抑制就是该电路抑制共模信号的一个特例 。所以差动放大电路对共模信号抑制能力的大小,也就是反映了它对零点漂移的抑制能力。
共模抑制比:
c
d
C M R lg20 A
AK?
共模抑制比越大,表示电路放大差模信号和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越强。
在发射极电阻 RE的作用,是为了提高整个电路以及单管放大电路对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
负电源 UEE的作用,是为了补偿 RE上的直流压降,使发射极基本保持零电位。
R
C
R
C
+ U
CC
V
1
V
2
+ u
o

(a ) 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
u
i 2u
i 1
V
3
R
1
R
2 R
E
- U
EE
R
C
R
C
+ U
CC
V
1
V
2
+ u
o

u
i 2u
i 1
- U
EE
(b) 图 (a ) 的简化电路
I
恒流源比 发射极电阻 RE对共模信号 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7.6.2 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方式(选讲)
(a ) 双端输入双端输出
R
C R C
+ U
CC
V
1
V
2
+
u
o

- U
EE
(b )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I
R
C R C
+ U
CC
V
1
V
2
+ u
o

- U
EE
I
+
u
i 1

+
u
i 1

+
u
i 2

+
u
i 2

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式电路的输出 uo与输入 ui1极性(或相位)相反,而与 ui2极性(或相位)相同。所以 uil输入端称为反相输入端,而 ui2输入端称为同相输入端。双端输入单端输出方式是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输入输出方式。
(c ) 单端输入双端输出
R
C R C
+ U
CC
V
1
V
2
+
u
o

- U
EE
(d ) 单端输入单端输出
I
R
C R C
+ U
CC
V
1
V
2
+ u
o

- U
EE
I
+
u
i 1

+
u
i 1

单端输入式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只加到放大器的一个输入端,另一个输入端接地。由于两个晶体管发射极电流之和恒定,所以当输入信号使一个晶体管发射极电流改变时,另一个晶体管发射极电流必然随之作相反的变化,情况和双端输入时相同。此时由于恒流源等效电阻或发射极电阻 RE的耦合作用,两个单管放大电路都得到了输入信号的一半,但极性相反,即为差模信号。所以,单端输入属于差模输入。
单端输出式差动电路,输出减小了一半,所以差模放大倍数亦减小为双端输出时的二分之一。此外,由于两个单管放大电路的输出漂移不能互相抵消,所以零漂比双端输出时大一些。由于恒流源或射极电阻 RE对零点漂移有极强烈的抑制作用,零漂仍然比单管放大电路小得多。
所以单端输出时仍常采用差动放大电路,而不采用单管放大电路。
7.7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选讲)
7.7.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及类型
1,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功率放大电路的任务是向负载提供足够大的功率,这就要求 ① 功率放大电路不仅要有较高的输出电压,还要有较大的输出电流。因此功率放大电路中的晶体管通常工作在高电压大电流状态,晶体管的功耗也比较大。对晶体管的各项指标必须认真选择,且尽可能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因为功率放大电路中的晶体管处在大信号极限运用状态,② 非线性失真也要比小信号的电压放大电路严重得多。此外,功率放大电路从电源取用的功率较大,
为提高电源的利用率,③ 必须尽可能提高功率放大电路的效率。放大电路的效率是指负载得到的交流信号功率与直流电源供出功率的比值。
2,功率放大电路的类型
(a ) 甲类 ( b ) 乙类 ( c ) 甲乙类
0
u
CE
i
C
u
CE
i
C
00 u CE
i
C
甲类功率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设置在交流负载线的中点
。 在工作过程中,晶体管始终处在导通状态 。 这种电路功率损耗较大,效率较低,最高只能达到 50% 。
乙类功率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设置在交流负载线的截止点,晶体管仅在输入信号的半个周期导通 。 这种电路功率损耗减到最少,使效率大大提高 。
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介于甲类和乙类之间,
晶体管有不大的静态偏流 。 其失真情况和效率介于甲类和乙类之间 。
7.7.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1,OCL功率放大电路
R
L
V
1
V
2
+ U
CC
- U
CC
+
u
i

+
u
o

i
c1
i
c2
静态 ( ui=0) 时,UB=0,UE=0,偏置电压为零,V1,V2均处于截止状态,负载中没有电流,电路工作在乙类状态 。
动态 ( ui≠0) 时,在 ui的正半周 V1导通而 V2截止,V1以射极输出器的形式将正半周信号输出给负载;在 ui的负半周 V2
导通而 V1截止,V2以射极输出器的形式将负半周信号输出给负载 。 可见在输入信号 ui的整个周期内,V1,V2两管轮流交替地工作,互相补充,使负载获得完整的信号波形,故称互补对称电路 。
由于 V1,V2都工作在共集电极接法,输出电阻极小,可与低阻负载 RL直接匹配。
u
i
0 t
u
o1
0 t
u
o2
0 t
u
o
0 t
交越失真从工作波形可以看到,在波形过零的一个小区域内输出波形产生了失真,这种失真称为交越失真 。 产生交越失真的原因是由于
V1,V2发射结静态偏压为零,放大电路工作在乙类状态 。 当输入信号 ui小于晶体管的发射结死区电压时,两个晶体管都截止,
在这一区域内输出电压为零,使波形失真 。
R
L
V
1
V
2
+ U
CC
- U
CC
+
u
i

+
u
o

R
1
R
2
R
3
D
1
D
2
为减小交越失真,可给 V1、
V2发射结加适当的正向偏压,以便产生一个不大的静态偏流,使 V1,V2导通时间稍微超过半个周期,
即工作在甲乙类状态,如图所示。图中二极管 D1、
D2用来提供偏置电压。静态时三极管 V1,V2虽然都已基本导通,但因它们对称,UE仍为零,负载中仍无电流流过。
R
L
V
1
V
2
+ U
CC
+
u
i

+
u
o

R
1
R
2
R
3
D
1
D
2
C
+
2,OTL功率放大电路因电路对称,静态时两个晶体管发射极连接点电位为电源电压的一半,负载中没有电流。动态时,在 ui的正半周
V1导通而 V2截止,V1以射极输出器的形式将正半周信号输出给负载,同时对电容 C充电;在 ui的负半周 V2导通而 V1
截止,电容 C通过 V2,RL放电,
V2以射极输出器的形式将负半周信号输出给负载,电容 C
在这时起到负电源的作用。
为了使输出波形对称,必须保持电容 C上的电压基本维持在 UCC/2不变,因此 C的容量必须足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