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P70.
13.1 一带电量为q,半径为rA的金属球A,与一原先不带电、内外半径分别为rB和rC的金属球壳B同心放置,如图所示,则图中P点的电场强度如何?若用导线将A和B连接起来,则A球的电势为多少?(设无穷远处电势为零)
[解答]过P点作一个同心球面作为高斯面,尽管金属球壳内侧会感应出异种,但是高斯面内只有电荷q.根据高斯定理可得
E4πr2 = q/ε0,
可得P点的电场强度为
.
当金属球壳内侧会感应出异种电荷-q时,外侧将出现同种电荷q.用导线将A和B连接起来后,正负电荷将中和.A球是一个等势体,其电势等于球心的电势.A球的电势是球壳外侧的电荷产生的,这些电荷到球心的距离都是rC,所以A球的电势为
.
13.2 同轴电缆是由半径为R1的导体圆柱和半径为R2的同轴薄圆筒构成的,其间充满了相对介电常数为εr的均匀电介质,设沿轴线单位长度上导线和圆筒的带电量分别为+λ和-λ,则通过介质内长为l,半径为r的同轴封闭圆柱面的电位移通量为多少?圆柱面上任一点的场强为多少?
[解答]介质中的电场强度和电位移是轴对称分布的.在内外半径之间作一个半径为r、长为l的圆柱形高斯面,根据介质中的高斯定理,通过圆柱面的电位移通量等于该面包含的自由电荷,即 Φd = q = λl.
设高斯面的侧面为S0,上下两底面分别为S1和S2.通过高斯面的电位移通量为
,
可得电位移为
D = λ/2πr,
其方向垂直中心轴向外.
电场强度为
E = D/ε0εr = λ/2πε0εrr,
方向也垂直中心轴向外.
13.3 金属球壳原来带有电量Q,壳内外半径分别为a、b,壳内距球心为r处有一点电荷q,求球心O的电势为多少?
[解答]点电荷q在内壳上感应出负电荷-q,不论电荷如何分布,距离球心都为a.外壳上就有电荷q+Q,距离球为b.球心的电势是所有电荷产生的电势叠加,大小为

13.4 三块平行金属板A、B和C,面积都是S = 100cm2,A、B相距d1 = 2mm,A、C相距d2 = 4mm,B、C接地,A板带有正电荷q = 3×10-8C,忽略边缘效应.求
(1)B、C板上的电荷为多少?
(2)A板电势为多少?
[解答](1)设A的左右两面的电荷面密度分别为σ1和σ2,所带电量分别为
q1 = σ1S和q2 = σ2S,
在B、C板上分别感应异号电荷-q1和-q2,由电荷守恒得方程
q = q1 + q2 = σ1S + σ2S,①
A、B间的场强为
E1 = σ1/ε0,
A、C间的场强为
E2 = σ2/ε0.
设A板与B板的电势差和A板与C板的的电势差相等,设为ΔU,则
ΔU = E1d1 = E2d2,②
即 σ1d1 = σ2d2,③
解联立方程①和③得
σ1 = qd2/S(d1 + d2),
所以
q1 = σ1S = qd2/(d1+d2) = 2×10-8(C);
q2 = q - q1 = 1×10-8(C).
B、C板上的电荷分别为
qB = -q1 = -2×10-8(C);
qC = -q2 = -1×10-8(C).
(2)两板电势差为
ΔU = E1d1 = σ1d1/ε0 = qd1d2/ε0S(d1+d2),
由于k = 9×109 = 1/4πε0,所以ε0 = 10-9/36π,因此
ΔU = 144π = 452.4(V).
由于B板和C板的电势为零,所以
UA = ΔU = 452.4(V).
13.5 一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A,带电量为q,在它的附近放一块与A平行的金属导体板B,板B有一定的厚度,如图所示.则在板B的两个表面1和2上的感应电荷分别为多少?
[解答]由于板B原来不带电,两边感应出电荷后,由电荷守恒得
q1 + q2 = 0,①
虽然两板是无限大的,为了计算的方便,不妨设它们的面积为S,则面电荷密度分别为
σ1 = q1/S、σ2 = q2/S、σ = q/S,
它们产生的场强大小分别为
E1 = σ1/ε0、E2 = σ2/ε0、E = σ/ε0.
在B板内部任取一点P,其场强为零,其中1面产生的场强向右,2面和A板产生的场强向左,取向右的方向为正,可得
E1 - E2 – E = 0,
即   σ1 - σ2 – σ = 0,
或者说   q1 - q2 + q = 0,②
解得电量分别为
q2 = q/2,q1 = -q2 = -q/2.
13.6 两平行金属板带有等异号电荷,若两板的电势差为120V,两板间相距为1.2mm,忽略边缘效应,求每一个金属板表面的电荷密度各为多少?
[解答]由于左板接地,所以σ1 = 0.
由于两板之间的电荷相互吸引,右板右面的电荷会全部吸引到右板左面,所以σ4 = 0.
由于两板带等量异号的电荷,所以
σ2 = -σ3.
两板之间的场强为
E = σ3/ε0,
而E = U/d,所以面电荷密度分别为
σ3 = ε0E = ε0U/d = 8.84×10-7(C·m-2),
σ2 = -σ3 = -8.84×10-7(C·m-2).
13.7 一球形电容器,内外球壳半径分别为R1和R2,球壳与地面及其他物体相距很远.将内球用细导线接地.试证:球面间电容可用公式表示.
(提示:可看作两个球电容器的并联,且地球半径R>>R2)
[证明]方法一:并联电容法.在外球外面再接一个半径为R3大外球壳,外壳也接地.内球壳和外球壳之间是一个电容器,电容为

外球壳和大外球壳之间也是一个电容器,电容为
.
外球壳是一极,由于内球壳和大外球壳都接地,共用一极,所以两个电容并联.当R3趋于无穷大时,C2 = 4πε0R2.并联电容为
.
方法二:电容定义法.假设外壳带正电为q,则内壳将感应电荷q'.内球的电势是两个电荷产生的叠加的结果.由于内球接地,所以其电势为零;由于内球是一个等势体,其球心的电势为
,
因此感应电荷为
.
根据高斯定理可得两球壳之间的场强为
,
负号表示场强方向由外球壳指向内球壳.
取外球壳指向内球壳的一条电力线,两球壳之间的电势差为


球面间的电容为
.
13.8 球形电容器的内、外半径分别为R1和R2,其间一半充满相对介电常量为εr的均匀电介质,求电容C为多少?
[解答]球形电容器的电容为
.
对于半球来说,由于相对面积减少了一半,所以电容也减少一半:
.
当电容器中充满介质时,电容为:
.
由于内球是一极,外球是一极,所以两个电容器并联:
.
13.9 如图所示,设板面积为S的平板电容器析板间有两层介质,介电常量分别为ε1和ε2,厚度分别为d1和d2,求电容器的电容.
[解答]假设在两介质的介面插入一薄导体,可知两个电容器串联,电容分别为
C1 = ε1S/d1和C2 = ε2S/d2.
总电容的倒数为
,
总电容为 .
13.10 圆柱形电容器是由半径为R1的导线和与它同轴的内半径为R2的导体圆筒构成的,其长为l,其间充满了介电常量为ε的介质.设沿轴线单位长度导线上的电荷为λ,圆筒的电荷为-λ,略去边缘效应.求:
(1)两极的电势差U;
(2)介质中的电场强度E、电位移D;
(3)电容C,它是真空时电容的多少倍?
[解答]介质中的电场强度和电位移是轴对称分布的.在内外半径之间作一个半径为r、长为l的圆柱形高斯面,侧面为S0,上下两底面分别为S1和S2.通过高斯面的电位移通量为
,
高斯面包围的自由电荷为
q = λl,
根据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Φd = q,
可得电位为
D = λ/2πr,
方向垂直中心轴向外.
电场强度为
E = D/ε = λ/2πεr,
方向也垂直中心轴向外.
取一条电力线为积分路径,电势差为
.
电容为
.
在真空时的电容为
,
所以倍数为C/C0 = ε/ε0.
13.11 在半径为R1的金属球外还有一层半径为R2的均匀介质,相对介电常量为εr.设金属球带电Q0,求:
(1)介质层内、外D、E、P的分布;
(2)介质层内、外表面的极化电荷面密度.
[解答](1)在介质内,电场强度和电位移以及极化强度是球对称分布的.在内外半径之间作一个半径为r的球形高斯面,通过高斯面的电位移通量为

高斯面包围的自由电荷为
q = Q0,
根据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Φd = q,
可得电位移为
D = Q0/4πr2,
方向沿着径向.用矢量表示为
D = Q0r/4πr3.
如果Q0 > 0,D的方向沿着径向向外.
电场强度为
E = D/ε0εr = Q0r/4πε0εrr3,
方向沿着径向向外.
由于
D = ε0E + P,
所以
P = D - ε0E = .
方向也沿着径向向外.
在介质之外是真空,真空可当作介电常量εr = 1的介质处理,所以
D = Q0r/4πr3,E = Q0r/4πε0r3,P = 0.
(2)方法一:用场强关系.在介质层内靠近金属球处,自由电荷Q0产生的场为
E0 = Q0r/4πε0r3;
极化电荷q1'产生的场强为
E' = q1'r/4πε0r3;
总场强为
E = Q0r/4πε0εrr3.
由于
E = E0 + E',
解得极化电荷为
,
介质层内表面的极化电荷面密度为
.
在介质层外表面,极化电荷为
,
面密度为
.
方法一:用极化强度关系.介质内表面的极化电荷的面密度为
σ = P·n.
其中,极化强度P的方向沿径向向外.
介质在内表面的极化强度大小为
,
而介质内表面的法向方向与极化强度的方向相反,所以极化电荷的面密度为
.
介质在外表面的极化强度大小为
,
介质外表面的法向方向与极化强度的方向相同,所以极化电荷的面密度为
.
13.12 两个电容器电容之比C1:C2 = 1:2,把它们串联后接电源上充电,它们的静电能量之比为多少?如果把它们并联后接到电源上充电,它们的静电能之比又是多少?
[解答]两个电容器串联后充电,每个电容器带电量是相同的,根据静电能量公式W = Q2/2C,得静电能之比为
W1:W2 = C2:C1 = 2:1.
两个电容器并联后充电,每个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是相同的,根据静电能量公式W = CU2/2,得静电能之比为
W1:W2 = C1:C2 = 1:2.
13.13 一平行板电容器板面积为S,板间距离为d,接在电源上维持其电压为U.将一块厚度为d相对介电常量为εr的均匀介电质板插入电容器的一半空间内,求电容器的静电能为多少?
[解答]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
C = ε0S/d,
当面积减少一半时,电容为
C1 = ε0S/2d;
另一半插入电介质时,电容为
C2 = ε0εrS/2d.
两个电容器并联,总电容为
C = C1 + C2 = (1 + εr)ε0S/2d,
静电能为
W = CU2/2 = (1 + εr)ε0SU2/4d.
13.14 一平行板电容器板面积为S,板间距离为d,两板竖直放着.若电容器两板充电到电压为U时,断开电源,使电容器的一半浸在相对介电常量为εr的液体中.求:
(1)电容器的电容C;
(2)浸入液体后电容器的静电能;
(3)极板上的自由电荷面密度.
[解答](1)如前所述,两电容器并联的电容为
C = (1 + εr)ε0S/2d.
(2)电容器充电前的电容为
C0 = ε0S/d,
充电后所带电量为
Q = C0U.
当电容器的一半浸在介质中后,电容虽然改变了,但是电量不变,所以静电能为
W = Q2/2C = C02U2/2C = ε0SU2/(1 + εr)d.
(3)电容器的一半浸入介质后,真空的一半的电容为
C1 = ε0S/2d;
介质中的一半的电容为
C2 = ε0εrS/2d.
设两半的所带自由电荷分别为Q1和Q2,则
Q1 + Q2 = Q,①
由于C = Q/U,所以
U = Q1/C1 = Q2/C2,②
解联立方程得
,
真空中一半电容器的自由电荷面密度为
.
同理,介质中一半电容器的自由电荷面密度为
.
13.15 平行板电容器极板面积为200cm2,板间距离为1.0mm,电容器内有一块1.0mm厚的玻璃板(εr = 5).将电容器与300V的电源相连.求:
(1)维持两极板电压不变抽出玻璃板,电容器的能量变化为多少?
(2)断开电源维持板上电量不变,抽出玻璃板,电容器能量变化为多少?
[解答]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
C0 = ε0εrS/d,
静电能为
W0 = C0U2/2.
玻璃板抽出之后的电容为
C = ε0S/d.
(1)保持电压不变抽出玻璃板,静电能为
W = CU2/2,
电能器能量变化为
ΔW = W - W0 = (C - C0)U2/2 = (1 - εr)ε0SU2/2d = -3.18×10-5(J).
(2)充电后所带电量为
Q = C0U,
保持电量不变抽出玻璃板,静电能为
W = Q2/2C,
电能器能量变化为
= 1.59×10-4(J).
13.16 设圆柱形电容器的内、外圆筒半径分别为a、b.试证明电容器能量的一半储存在半径的圆柱体内.
[解答]设圆柱形电容器电荷线密度为λ,场强为
E = λ/2πε0r,
能量密度为
w = ε0E2/2,
体积元为
dV = 2πrldr,
能量元为
dW = wdV.
在半径a到R的圆柱体储存的能量为
.
当R = b时,能量为
;
当时,能量为
,
所以W2 = W1/2,即电容器能量的一半储存在半径的圆柱体内.
13.17 两个同轴的圆柱面,长度均为l,半径分别为a、b,柱面之间充满介电常量为ε的电介质(忽略边缘效应).当这两个导体带有等量异号电荷(±Q)时,求:
(1)在半径为r(a < r < b)、厚度为dr、长度为l的圆柱薄壳中任一点处,电场能量体密度是多少?整个薄壳层中总能量是多少?
(2)电介质中总能量是多少(由积分算出)?
(3)由电容器能量公式推算出圆柱形电容器的电容公式?
[解答](1)圆柱形内柱面的电荷线密度为
λ = Q/l,
根据介质是高斯定理,可知电位移为
D = λ/2πr = Q/2πrl,
场强为
E = D/ε = Q/2πεrl,
能量密度为
w = D·E/2 = DE/2 = Q2/8π2εr2l2.
薄壳的体积为
dV = 2πrldr,
能量为
dW = wdV = Q2dr/4πεlr.
(2)电介质中总能量为
.
(3)由公式W = Q2/2C得电容为
.
13.18 两个电容器,分别标明为200PF/500V和300PF/900V.把它们串联起来,等效电容多大?如果两端加上1000V电压,是否会被击穿?
[解答]当两个电容串联时,由公式
,

.
加上U = 1000V的电压后,带电量为
Q = CU,
第一个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
U1 = Q/C1 = CU/C1 = 600(V);
第二个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为
U2 = Q/C2 = CU/C2 = 400(V).
由此可知:第一个电容器上的电压超过它的耐压值,因此会被击穿;当第一个电容器被击穿后,两极连在一起,全部电压就加在第二个电容器上,因此第二个电容器也接着被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