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5.1
5.2 系统的性能指标
5.3 系统的设计返回主目录
5.1
光纤大容量数字传输目前都采用 同步时分复用 (TDM)技术 。
复用又分为若干等级,先后有两种传输体制:
准同步数字系列 (PDH)
同步数字系列 (SDH)
随着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展,PDH遇到了许多困难 。
美国提出了 同步光纤网 (SONET)。
1988年,ITU-T(原 CCITT) 提出了被称为 同步数字系列 (SDH)
的规范建议 。
SDH解决了 PDH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比较完善的传输体制,
现已得到大量应用 。 这种传输体制不仅适用于光纤信道,也适用于微波和卫星干线传输 。
5.1.1 准同步数字系列 PDH
准同步数字系列有两种基础速率:
以 1.544 Mb/s为第一级 (一次群,或称 基群 )基础速率,
采用的国家有北美各国和日本;
以 2.048 Mb/s为第一级 (一次群 )基础速率,采用的国家有西欧各国和中国 。
六次群
/( Mb?S-1)
五次群
/( Mb?S-1)
四次群
/( Mb?S-1)
三次群
/( Mb?S-1)
二次群
/( Mb?S-1)
北美日本中国西欧基群
/( Mb?S-1)
国家或地区
ch30
048.2
ch120
448.84?
ch480
368.344?
ch1920
264.1394?
ch7680
992.5644?
ch
ch
3 0 7 2 0
4.24
1 5 3 6 0
13.12
ch24
544.1
ch96
312.64?
ch480
064.325?
ch1440
728.973?
ch5760
20.3974?
ch23040
5888.14?
ch24
544.1
ch96
312.64?
ch672
736.447?
ch
ch
ch
6048
432
9
8064
992.564
12
4032
176.274
6
ch
sGb
sGb
32256
/4.24
16128
/13.12
表 5.1 世界各国商用光纤通信制式
对于以 2.048 Mb/s为基础速率的制式,各次群的话路数按 4
倍递增,速率的关系略大于 4倍 。
对于以 1.544 Mb/s为基础速率的制式,在 3次群以上,日本和北美各国又不相同,看起来很杂乱 。
PDH各次群比特率相对于其标准值有一个规定的容差,而且是异源的,通常采用正 码速调整 方法 实现准同步复用 。
1次群至 4次群接口比特率早在 1976年就实现了标准化,并得到各国广泛采用 。
PDH主要适用于中,低速率点对点的传输 。
在这种形势下,现有 PDH的许多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
(1) 北美,西欧和亚洲所采用的三种数字系列互不兼容 。
(2) 各种复用系列都有其相应的帧结构,没有足够的开销比特,使网络设计缺乏灵活性 。
(3) 复接 /分接设备结构复杂,上下话路价格昂贵 。
5.1.2 同步数字系列 SDH
1,SDH传输网
SDH不仅适合于点对点传输,而且适合于多点之间的网络传输 。
图 5.1示出 SDH传输网的拓扑结构 。
SDH传输网 由 SDH终接设备 (或称 SDH终端复用器 TM)、
分插复用设备 ADM,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DXC等网络单元以及连接它们的 (光纤 )物理链路构成 。
图 5.1 SDH传输网的典型拓扑结构
TM ADM DXC ADM TM
TM
TM ADM
STM- n
STM- n
DXC ADM TM
STM- N
STM- N
STM-N
STM- N
STM- N STM- N STM- N
STM- n
STM- n
低速信号低速信号
……
低速信号低速信号
(n<N)
SDH终端 的主要功能是,
复接 /分接和提供业务适配
SDH终端的 复接 /分接 功能主要由 TM设备完成。
MUX
E
1
E
1

STM-N
同步复接
DMX
E
1
E
1

STM-N
同步分接图 5.2 SDH传输网络单元 (a) 终端复用器 TM;
ADM是一种特殊的复用器它利用分接功能将输入信号 所承载的信息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直接转发
一部分卸下给本地用户然后信息又通过复接功能将转发部分和本地上送的部分合成输出
DMX MUX
中继线
STM-N
中继线
STM-N
Add
STM-n
分接 复接Drop
STM- n
本地图 5.2(b) SDH传输网络单元分插复用设备 ADM(Add/DropMultiplexer)
DXC类似于交换机,它一般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通过适当配置可提供不同的端到端连接。
1,m
1,m

m:1
m,1
复接交叉连接矩阵分接
1
n
1
n
配置管理图 5.2 (c) SDH传输网络单元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DXC
图 5.3 (a) 传输通道的结构传输通道连接模型通道终接设备线路终接设备
TM ADM/DXC 再生段
Section
再生段 再生段线路终接设备通道终接设备
E1

E3
E1

E3
ADM/DXC TM
复接段 (Line)
传输通道 (Path)
再生中继器
SDH传输网的连接模型通过 DXC的交叉连接作用,在 SDH传输网内可提供许多条传输通道,每条通道都有相似的结构,其连接模型如图 5.3(a)。
每个 通道 (Path)由一个或多个 复接段 (Line)构成,而每一复接段又由若干个 再生段 (Section)串接而成。
Path Path
Line Line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Photonic Photonic Photonic
再生中继器图 5.3 (b) 传输通道的结构分层结构
SDH传输网的分层结构与 PDH相比,SDH
(1) SDH采用世界上统一的标准传输速率等级 。 最低的等级也就是最基本的模块称为 STM-1,传输速率为 155.520 Mb/s;
4个 STM-1 同步复接组成 STM-4,传输速率为 622.080 Mb/s;
16个 STM-1 组成 STM-16,传输速率为 2488.320 Mb/s,以此类推 。
(2) SDH各网络单元的光接口有严格的标准规范 。 因此,
光接口成为开放型接口,这有利于建立世界统一的通信网络 。
标准的光接口综合进各种不同的网络单元,简化了硬件,降低了网络成本 。
(3) 在 SDH帧结构中,丰富的开销比特用于网络的运行,
维护和管理,便于实现性能监测,故障检测和定位,故障报告等管理功能 。
(4) 采用数字同步复用技术,其最小的复用单位为字节,
不必进行码速调整,简化了复接分接的实现设备,由低速信号复接成高速信号,或从高速信号分出低速信号,不必逐级进行 。
(5) 采用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DXC可以对各种端口速率进行可控的连接配置,对网络资源进行自动化的调度和管理,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增强了网络的抗毁性和可靠性 。
SDH采用了 DXC后,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及对各种业务量变化的适应能力,使现代通信网络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
图 5.4 分插信号流程的比较光
/
电光信号分接分接分接
140/34 Mb/s
34/8 Mb/s
8/2 Mb/s
复接复接复接电
/
光光信号
2/8 Mb/s
8/34 Mb/s
34/140 Mb/s
2 Mb/s (电信号 )
SDH
ADM 155 Mb/s光接口155 Mb/s光接口
2 Mb/s (电信号 )
PDH
PDH和 SDH分插信号流程的比较采用 SDH分插复用器 (ADM),可以利用软件一次直接分出和插入 2 Mb/s支路信号,十分简便 。
2,SDH
SDH帧结构是实现数字同步时分复用,保证网络可靠有效运行的关键 。
图 5.5 给出 SDH帧一个 STM-N帧有 9行,每行由 270× N个字节组成 。
这样每帧共有 9× 270× N个字节,每字节为 8 bit。
帧周期为 125μs,即每秒传输 8000帧 。
对于 STM-1 而言,传 输速率 为 9× 270× 8× 8000=155.520
Mb/s。
字节发送顺序为:由上往下逐行发送,每行先左后右 。
图 5.5 SDH帧的一般结构
S O H
1
2
A U - P TR
3
4
5
S O H

9
S T M - N 载荷
(含 P O H )
9× N 2 6 1 × N
2 7 0 × N
发送顺序
SDH帧的三个部分:
(1) 段开销 (SOH)。 段开销是在 SDH帧中为保证信息正常传输所必需的附加字节 (每字节含 64 kb/s的容量 ),主要用于运行,维护和管理,如帧定位,误码检测,公务通信,自动保护倒换以及网管信息传输 。
(2) 信息载荷 (Payload)。 信息载荷域是 SDH帧内用于承载各种业务信息的部分 。
在 Payload中包含少量字节用于通道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这些字节称为 通道开销 (POH)。
根据图 5.3(a)的传输通道连接模型,段开销又细分为 再生段开销 (SOH)和 复接段开销 (LOH)。 前者占前 3行,后者占 5~ 9
行 。
(3) 管理单元指针 (AU PTR)。 管理单元指针 是一种指示符,
主要用于指示 Payload第一个字节在帧内的准确位置 (相对于指针位置的偏移量 )。
采用指针技术是 SDH的创新,结合 虚容器 (VC)的概念,解决了低速信号复接成高速信号时,由于小的频率误差所造成的载荷相对位置漂移的问题 。
3.
将低速支路信号复接为高速信号,通常有两种传统方法:
正码速调整法 和 固定位置映射法 。
正码速调整法 的 优点,容许被复接的支路信号有较大的频率误差; 缺点,复接与分接相当困难 。
固定位置映射法 是让低速支路信号在高速信号帧中占用固定的位置 。
这种方法的 优点,复接和分接容易实现,但由于低速信号可能是属于 PDH的或由于 SDH网络的故障,低速信号与高速信号的相对相位不可能对准,并会随时间而变化 。
SDH采用载荷指针技术结合了 正码速调整法 和 固定位置映射法 的优点,付出的代价是要对指针进行处理 。
图 5.6 示出载荷包络与 STM-1帧的一段关系与指针所起的作用 。 通过指针的值,接收端就可以确定载荷的起始位置 。
ITUT规定了 SDH的一般 复用映射结构 。
所谓 映射结构,是指把支路信号适配装入虚容器的过程,
其实质是使支路信号与传送的载荷同步 。
图 5.6 载荷包络与 SDH
S D H 帧 1
( 1 2 5? s)
S D H 帧 2
( 1 2 5? s)
2 6 1字节
9 字节开销
9 行载荷包络
A U P TR
这种结构可以把目前 PDH的绝大多数标准速率信号装入
SDH帧 。
图 5.7示出 SDH一般复用映射结构,图中 C-n是 标准容器,用来装载现有 PDH的各支路信号,并完成速率适配处理的功能 。
在标准容器的基础上,加入少量 通道开销 (POH)字节,即组成相应的 虚容器 VC。
VC的包络与网络同步,但其内部则可装载各种不同容量和不同格式的支路信号 。
引入虚容器的概念,使得不必了解支路信号的内容,便可以对装载不同支路信号的 VC进行同步复用,交叉连接和交换处理,
实现大容量传输 。
图 5.7 SDH的一般复用映射结构
S T M - N A U G AU - 4 VC - 4
TU - 2 VC - 2 C - 2
TU - 12 VC - 12 C - 12
TU - 11 VC - 11 C - 11
TU G - 2
×1
×3
×4
C - 3
VC - 3TU - 3
VC - 3
TU G - 3
×1
×7
×7
×3
C - 4
1 3 9 2 6 4 k b / s
4 4 7 3 6 k b / s
3 4 3 6 8 k b / s
6 3 1 2 k b / s
2 0 4 8 k b / s
1 5 4 4 k b / s
AU - 3
× N ×1
×3
指针 处理复用定位 校准映射由于在传输过程中,不能绝对保证所有虚容器的起始相位始终都能同步,所以要在 VC 的前面加上管理 单元指针 (AU
PTR),以进行定位校准 。
加入指针后组成的信息单元结构分为 管理单元 (AU)和 支路单元 (TU)。
AU由高阶 VC(如 VC-4)加 AU指针组成,TU由低阶 VC加 TU
指针组成 。
TU经均匀字节间插后,组成 支路单元组 (TUG),然后组成
AU-3或 AU-4。
3个 AU-3或 1个 AU-4组成 管理单元组 (AUG),加上段开销
SOH,便组成 STM-1同步传输信号; N个 STM-1 信号按字节同步复接,便组成 STM-N。
举例:由 PDH的 4次群信号到 SDH的 STM-1的复接过程把 139.264 Mb/s的信号装入容器 C-4,经速率适配处理后,
输出信号速率为 149.760 Mb/s; 在虚容器 VC-4内加上 通道开销
POH(每帧 9 Byte,相应于 0.576 Mb/s)后,输出信号速率为
150.336 Mb/s;
在管理单元 AU-4内,加上管理单元指针 AU PTR(每帧 9
Byte,相应于 0.576 Mb/s),输出信号速率为 150.912 Mb/s; 由 1个
AUG加上段开销 SOH(每帧 72 Byte,相应于 4.608 Mb/s),输出信号速率为 155.520 Mb/s,即为 STM-1。
4,数字交叉连接设备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DXC)相当于一种自动的数字电路配线架 。
图 5.2 表示的是 SDH的 DXC(也适合于 PDH),其核心部分是可控的 交叉连接开关 (空分或时分 )矩阵 。
参与交叉连接的基本电路速率可以等于或低于端口速率,
它取决于信道容量分配的基本单位 。
一般每个输入信号被分接为 m个并行支路信号,然后通过时分 (或空分 )交换网络,按照预先存放的交叉连接图或动态计算的交叉连接图对这些电路进行重新编排,最后将重新编排后的信号复接成高速信号输出 。
DXC的表示通常用 DXC X/Y来表示一个 DXC的配置类型,其中第一个数字 X表示输入端口速率的最高等级,第二个数字 Y表示参与交叉连接的最低速率等级 。
数字 0表示 64 kb/s电路速率;数字 1,2,3,4 分别表示 PDH
的 1至 4 次群的速率,其中 4 也代表 SDH 的 STM-1 等级; 数字 5
和 6 分别代表 SDH的 STM-4 和 STM-16等级 。
交叉连接设备与交换机的区别有:
(1) DXC 的输入输出不是单个用户话路,而是由许多话路
(2) 两者都能提供动态的通道连接,但连接变动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 。 前者按大量用户的集合业务量的变化及网络的故障状况来改变连接,由网管系统配置;后者按照用户的呼叫请求来建立或改变连接,由信令系统实现呼叫连接控制 。
DXC在干线传输网中的主要用途是:
实现自动化的网络配置管理 。
主要功能有:
( 1) 分离本地交换业务和非本地交换业务,为非本地交换业务迅速提供可用路由;
( 2) 为临时性重要事件 (如运动会,发生地震等 )迅速提供通信电路;当网络发生故障 (如某些干线中断 )时,能迅速提供网络的重新配置;
( 3) 根据业务流量的季节变化使网络配置最佳化;当网络中混合使用 PDH和 SDH时,可作为 PDH与 SDH的网关 。
5,SDH的应用
SDH可用于点对点传输 (图 5.8),链形网 (图 5.9)和环形网 (图
5.10)。
SDH环形网 的一个突出 优点 是具有,自愈,能力 。
当某节点发生故障或光缆中断时,仍能维持一定的通信能力 。
当然,SDH通过 ADM和 DXC等网络单元可以构成更为复杂的 网形网 (如图 5.1 所示 )。
网形 SDH网络 的 主要特点 是:
端到端之间存在一条以上的路径,可同时构成一条以上的传输通道,通过 DXC的灵活配置,使网络具有更好的抗毁性和更高的可靠性 。
图 5.8 SDH用于点对点传输
SDH
TM
SDH
TM
… 支路信号
…支路信号
STM- N
再生中继器图 5.9 SDH链形网
SDH
TM
SDH
TM
… 支路信号
…支路信号
SDH
ADM
STM-n
(n< N)
STM- N STM-N
STM-n
图 5.10 SDH环形网 (双环 )
SDH
ADM
SDH
ADM
SDH
ADM
SDH
ADM
… 支路信号

支路信号

支路信号
…支路信号
5.2
5.2.1 参考模型为进行系统性能研究,ITUT(原 CCITT)建议中提出了一个数字传输参考模型,称为 假设参考连接 (HRX),见图 5.11。
最长的 HRX是根据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的性能要求和
64 kb/s信号的全数字连接来考虑的 。
假设在两个用户之间的通信可能要经过全部线路和各种串联设备组成的数字网,而且任何参数的总性能逐级分配后应符合用户的要求 。
图 5.11 标准数字假设参考连接 HRX
LE PC SC TC I S C I S C I S C I S C I S C TC SC PC LE
本地国内国际 本地国内
2 7 5 0 0 k m
T 参考点 T 参考点
LE 本地 交换
PC 一级 中心
SC 二级 中心
TC 三级 中心
I S C 国际 交换中 心数字 链路数字 交换如图 5.11 所示,最长的标准数字 HRX为 27 500 km,它由各级交换中心和许多假设 参考数字链路 (HRDL)组成 。 标准数字 HRX 的总性能指标按比例分配给 HRDL,使系统设计大大简化 。
建议的 HRDL长度为 2500 km,但由于各国国土面积不同,
采用的 HRDL长度也不同 。
HRDL由许多 假设参考数字段 (HRDS)组成 (见图 5-12所示 ),
在建议中用于长途传输的 HRDS长度为 280 km,用于市话中继的 HRDS长度为 50 km。
我国用于长途传输的 HRDS长度为 420 km(一级干线 )和 280
km(二级干线 )两种 。
假设参考数字段 的性能指标从假设参考数字链路的指标分配中得到,并再度分配给线路和设备 。
图 5.12 假设参考数字段 HRDS
X b / s
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
X b / s
Y k m
*,Y,的合适值取决于网的应用 。目前
5 0 k m和 2 8 0 k m被认定是必需的。
5.2.2 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误码率 (BER)
误码率 是衡量数字光纤通信系统传输质量优劣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在数字传输过程中信息受到损害的程度 。
BER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传输码流中出现误码的概率,
它对话音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编码方法 。 对于 PCM而言,误码率对话音的影响程度如表 5.2 所示 。
由于误码率随时间变化,用长时间内的平均误码率来衡量系统性能的优劣,显然不够准确 。 在实际监测和评定中,应采用误码时间百分数和误码秒百分数的方法 。
几乎听不懂5× 10-2
强烈干扰,听懂程度明显下降10-2
在各种话音电平范围内都察觉到有干扰10-3
在低话音电平范围内有个别“喀喀”干扰
10-4
在低话音电平范围内刚察觉到有干扰10-5
感觉不到干扰10-6
受话者的感受误码率表 5.2 误码率对话音影响程度图 5.13 误码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5.13 所示,规定一个较长的监测时间 TL,例如几天或一个月,并把这个时间分为,可用时间,和,不可用时间,。
在连续 10 s时间内,BER劣于 1× 10-3,为,不可用时间,,或称 系统处于故障状态 ;故障排除后,在连续 10 s时间内,BER优于 1× 10-3,为,可用时间,。
对于 64 kb/s的数字信号,BER=1× 10-3,相应于每秒有 64
个误码 。 同时,规定一个较短的取样时间 T0和误码率门限值
BERth,统计 BER劣于 BERth的时间,并用劣化时间占可用时间的百分数来衡量系统误码率性能的指标 。
<1.3 10-6<8%BER 的秒数误码秒( ES)
<3 10-6<0.2%BER劣于 10-3的分数严重误码秒( SES)
<6.2 10-7<10%BER劣于 10-6的分数裂化分( DM)
长期平均误码率指标定义误码率参数
表 5.3 误码率参数和 HRX的误码率指标对于目前的电话业务,传输一路 PCM电话的速率为 64 kb/s。
研究分析表明,合适的误码率参数和假设参考连接 HRX的误码率指标如表 5.3 所示。
对三种误码率参数和指标说明如下:
劣化分 (DM) 误码率为 1× 10-6时,感觉不到干扰的影响,选为 BERth。 每次通话时间平均 3~ 5 min,选择取样时间
T0为 1 min是合适的 。
监测时间以较长为好,选择 TL为 1个月 。 定义误码率劣于 1× 10-6的分钟数为 劣化分 (DM)。 HRX指标要求劣化分占可用分 (可用时间减去严重误码秒累积的分钟数 )的百分数小于 10%。
严重误码秒 (SES) 由于某些系统会出现短时间内大误码率的情况,严重影响通话质量,因此引入严重误码秒这个参数 。
选择监测时间 TL为 1个月,取样时间 T0为 1 s。 定义误码率劣于 1× 10-3的秒钟数为 严重误码秒 (SES)。 HRX指标要求严重误码秒占可用秒的百分数小于 0.2%。
误码秒 (ES) 选择监测时间 TL为 1个月,取样时间 T0为 1s,
误码率门限值 BERth=0。 定义凡是出现误码 (即使只有 1 bit)的秒数称为 误码秒 (ES)。 HRX指标要求误码秒占可用秒的百分数小于 8%。 相应地,不出现任何误码的秒数称为 无误码秒 (EFS),
指标要求无误码秒占可用秒的百分数大于 92%。
表 5.3列出的是标准数字假设参考连接 HRX(27500 km)的误码率总指标 。 为了设计需要,必须把总指标按不同等级的电路质量分配到各部分 。
图 5.14示出最长 HRX的电路质量等级划分,图中高级和中级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 我国长途一级干线和长途二级干线都应视为高级电路,长途二级以下和本地级合并考虑 。
本地交换本地交换中级本地级 中级 本地级
1 2 5 0 k m 2 5 0 0 0 k m 1 2 5 0 k m
2 7 5 0 0 k m
T 参考点T 参考点高级图 5.14 最长 HRX的电路质量等级划分表 5.4 HRX误码率总指标按等级分配
2 1.2%3.2%ES <8%
2 0.015%2 0.015%0.04%SES <0.1%
2 1.5%2 1.5%4%DM<10%
本地级电路中级电路高级电路误码率指标
2 1.2%
3.6 10-2%5.4 10-2%1.28 10-4%ES
4.5 10-4%6.7 10-4%1.6 10-6%SES
4.5 10-2%6.7 10-2%1.6 10-4%DM
420km280km1km误码率

表 5.5 HRDS高级电路误码率指标表 5.5的误码率三项指标监测时间为 1个月,在工程验收时执行存在一定困难,通常采用长期平均误码率来衡量,监测时间为 24 h。
假设误码为泊松分布,误码率三项指标都可以换算为 长期平均误码率 。
根据原 CCITT的建议,对于 25000 km高级电路长期平均误码率 BERav至少为 1× 10-7,按长度比例进行线性折算,得到每公里 BERav=4× 10-12/km。 所以 280 km和 420 km数字段的
BERav分别为 1.12× 10-9和 1.68× 10-9,因此取 1× 10-9作为标准 。
我国长途光缆通信系统进网要求中规定,长度短于 420
km时,按 1× 10-9计算;长度长于 420 km时,先按长度比例进行折算,再按长度累计附加进去 。
设计值应比实际要求高 1 个数量级,即短于 420 km数字段按 BERav=1× 10-10设计,50 km中继段按 BERav=1× 10-11设计 。
2.
抖动 是数字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瞬时不稳定现象 。
抖动 的定义是:数字信号在各有效瞬时对标准时间位置的偏差 。
偏差时间范围称为 抖动幅度 (JPP),偏差时间间隔对时间的变化率称为 抖动频率 (F)。
这种偏差包括输入脉冲信号在某一平均位置左右变化,和提取时钟信号在中心位置左右变化,见图 5.15所示 。
图 5.15 抖动示意图输入信号提取时钟抖动现象相当于对数字信号进行相位调制,表现为在稳定的脉冲图样中,前沿和后沿出现某些低频干扰,其频率一般为 0~ 2 kHz。 抖动单位为 UI,表示单位时隙 。
当脉冲信号为二电平 NRZ时,1 UI等于 1bit信息所占时间,
数值上等于传输速率 fb的倒数 。
抖动严重时,使得信号失真,误码率增大 。 完全消除抖动是困难的,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提出容许最大抖动的指标 。
表 5.6 各次群入口对抖动的要求
3500kHZ
800kHZ
400kHZ
100kHZ
F4
10kHZ
10kHZ
3kHZ
18kHZ
F3
500HZ
1kHZ
400HZ
2.4kHZ
F2
200HZ
100HZ
20HZ
20HZ
F1
0.075
0.15
0.2
0.2
A2
1.5
1.5
1.5
1.5
A1 F0A0
223-1139264
223-134368
215-11.2 10-5HZ1528448
215-11.5 10-5HZ36.92048
伪随机测试信号序列调制数字信号的正弦信号频率
JP.P/UI参数速率
( kb s-1)?
光纤通信系统各次群输入口对抖动容限的要求如表 5.6所示
0.075( 0.075)
0.15( 0.15)
0.2( 0.2)
0.2( 0.2)
A2
3500kHZ
800kHZ
400kHZ
100kHZ
F4
10kHZ
10kHZ
3kHZ
18kHZ
F2F1A1
200HZ1.5( 0.75)139264
100HZ1.5( 0.75)34368
20HZ1.5( 0.75)8448
20HZ1.5( 0.75)2048
测量带通滤波器带宽:低频截止频率为 F1或 F2,高频截止频率为 F4
输出口最大抖动容限值
JP.P/UI
参数速率
( kb s-1)?
表 5.7 全程和数字段各次群输出口对抖动的要求全程各次群输出口对抖动容限的要求如表 5.7所示,表中括号内的数值是对数字段的要求。
图 5.16 表 5.6和表 5.7的图解说明
J
p - p
/ U I
A
0
A
1
A
2
0 F
0
F
1
F
2
F
3
F
4
2 0 d B / 1 0 倍频程下降
f
表 5.6 和表 5.7各符号的意义如图 5.16 所示。
5.2.3 可靠性可靠性是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使用,
维护和经济效益 。 对光纤通信系统而言,可靠性包括光端机,
中继器,光缆线路,辅助设备和备用系统的可靠性 。
确定可靠性一般采用故障统计分析法,即根据现场实际调查结果,统计足够长时间内的故障次数,确定每两次故障的时间间隔和每次故障的修复时间 。
(5.1))e x p ( tR
1,可靠性表示方法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条件和时间内系统无故障工作的概率,
它反映系统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 可靠性 R通常用故障率 表示,两者的关系为:
(1) 可靠性 R和 故障率 。
n
i
is
1

故障率 是系统工作到时间 t,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 (功能失效 )的概率 。 的单位为 10-9/h,称为菲特 (fit),1 fit等于在 109
h内发生一次故障的概率 。
Rs=R1× R2× … × Rn=exp(- t) (5.2)
s?
式中,Ri和 分别为系统第 i个部件的可靠性和故障率。
i?
如果通信系统由 n个部件组成,且故障率是统计无关的,
则系统的可靠性 Rs可表示为:
(3) 可用率 A和失效率 PF。 可用率 A是在规定时间内,系统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的概率,它可以表示为:
M T B F
1 ( 5.3)
%1 0 0%1 0 0 MTTRMTB FMTB FA 总工作时间 可用时间
(5.4)
MTTR 为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不可用时间 )。
(2) 故障率 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 两者的关系为?
失效率 PF可以表示为:
PF= (5.7)
式中 m和 n分别为主用系统数和备用系统数,P=MTTR/MTBF。
)1()!1(! )!( nPnm nm
%100%100 M T TRM T B FM T B FP F 总工作时间不可用时间
( 5.5)
由式 (5.4)和式 (5.5)得到
PF=(1-A)× 100% (5.6)
在有备用系统的情况下,失效率为:
2,可靠性指标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具有主备用系统自动倒换功能的数字光缆通信系统,容许 5000 km双向全程每年 4次全阻故障,对应于 420 km和 280 km数字段双向全程分别约为每 3年 1次和每 5年
1次全阻故障 。
市内数字光缆通信系统的假设参考数字链路长为 100 km,容许双向全程每年 4次全阻故障,对应于 50 km数字段双向全程每半年 1次全阻故障 。 此外,要求 LD光源寿命大于 10× 104 h,PIN-
FET寿命大于 50× 104 h,APD寿命大于 50× 104 h。
99.98599.97799.83699.726A/%
0.0150.0230.1640.274F/%
1.3442.01614.424MTTR/h
2557038358373970456620/fit
391072607036502190MTBF/h
0.2240.3362.44双向全程故障次数
28042030005000链路长度 /km
表 5.8 数字光缆通信系统可靠性指标根据上述标准,以 5000 km为基准,按长度平均分配给各种数字段长度,相应的全年指标如表 5.8所示,假设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MTTR=6 h。
5707(一端 )20四次群设备
28539(一端 )4中继器
28539(一端 )4光端机
200(每 km)1.35( 420km)光纤(双向)
/fitMTBF/年可靠性?
表 5.9 某些国产设备的可靠性指标
5.3 系 统 的 设对数字光纤通信系统而言,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
根据用户对传输距离和传输容量 (话路数或比特率 )及其分布的要求,按照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和当前设备的技术水平,
经过综合考虑和反复计算 。
选择最佳路由和局站设置,传输体制和传输速率以及光纤光缆和光端机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以使系统的实施达到最佳的性能价格比 。
在技术上,系统设计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中继距离,尤其对长途光纤通信系统,中继距离设计是否合理,对系统的性能和经济效益影响很大 。
中继距离的设计有三种方法:
最坏情况法 (参数完全已知 )
统计法 (所有参数都是统计定义 )
半统计法 (只有某些参数是统计定义 )
这里我们采用最坏情况设计法,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
设计的可靠性为 100%,但要牺牲可能达到的最大长度 。
中继距离受光纤线路损耗和色散 (带宽 )的限制,明显随传输速率的增加而减小 。 中继距离和传输速率反映着光纤通信系统的技术水平 。
T′,T:
Tx:
Rx:
C1,C2:
S,靠近 Tx的连接器 C1
R,靠近 Rx的连接器 C2
SR,光纤线路,包括接头 。
5.3.1 中继距离受损耗的限制图 5.17示出了无中继器和中间有一个中继器的数字光纤线路系统的示意图,
图 5.17
(a) 无中继器; (b) 一个中继器
T
x
R
x
C
1
S
R
( a )
T′ T
T
x
R
x
C
1
S R
( b )
T′ T
R C
2
中继器
C
1
S
C
2
C
2
如果系统传输速率较低,光纤损耗系数较大,中继距离主要受光纤线路损耗的限制 。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 S和 R两点之间光纤线路总损耗必须不超过系统的总功率衰减,
式中,Pt 为 平均发射光功率 (dBm),Pr为 接收灵敏度 (dBm),
αc 为 连接器损耗 (dB/对 ),Me 为 系统余量 (dB),αf为 光纤损耗系数 (dB/km),αs为 每 km光纤平均接头损耗 (dB/km),αm为每 km光纤线路损耗余量 (dB/km),L为中继距离 (km) 。
ecrtmsf MppL 2

(5.8)
msf
ecrt MppL



2
平均发射光功率 Pt取决于所用光源,对单模光纤通信系统,LD的平均发射光功率一般为 -3~ -9dBm,LED平均发射光功率一般为 -20~ -25 dBm。
光接收机灵敏度 Pr取决于光检测器和前置放大器的类型,
并受误码率的限制,随传输速率而变化 。 表 5.10示出长途光纤通信系统 BERav≤1× 10-10时的接收灵敏度 Pr。
-30
-33
PIN-FET
APD
13104 139.264
-37
-42
PIN-FET
APD
1310139.264
-41PIN-FET131034.368
-49PIN13108.448
灵敏度 Pr/dBm光检测器标称波长 /nm传输速率 /( Mb s-1)
表 5.10 BERav 1 10-19时的接收灵敏度 Pr
连接器损耗一般为 0.3~ 1 dB/对 。 设备余量 Me包括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发射光功率和接收灵敏度下降,以及设备内光纤连接器性能劣化,Me一般不小于 3 dB。
光纤损耗系数 αf取决于光纤类型和工作波长,例如单模光纤在
1310 nm,αf为 0.4~ 0.45 dB/km; 在 1550 nm,αf为 0.22~ 0.25
dB/km。
光纤损耗余量 αm一般为 0.1~ 0.2 dB/km,但一个中继段总余量不超过 5 dB。 平均接头损耗可取 0.05 dB/个,每千米光纤平均接头损耗 αs可根据光缆生产长度计算得到 。
最大色散 /ps nm-1最大损耗 /Db
120(多纵模)24
24
1310
1550
4 139.264
300(多纵模)28
28
1310
1550
139.264
不要求(多纵模)35131034.368
不要求4013108.448
S和 R之间的容限BER 1 10-10标称波长
/nm
标称速率
/( Mb s-1)
表 5.11 S和 R之间数字光纤线路的容限

根据 ITU-T(原 CCITT)G.955建议,用 LD作光源的常规单模光纤 (G.652)系统,在 S和 R之间数字光纤线路的容限如表
5.11 所示 。
5.3.2 中继距离受色散 (带宽 )
如果系统的传输速率较高,光纤线路色散较大,中继距离主要受色散 (带宽 )的限制 。
为使光接收机灵敏度不受损伤,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必须 对光纤线路总色散 (总带宽 )进行规范 。
对于数字光纤线路系统而言,色散增大,意味着数字脉冲展宽增加,因而在接收端要发生码间干扰,使接收灵敏度降低,
或误码率增大 。 严重时甚至无法通过均衡来补偿,使系统失去设计的性能 。
g(t)=exp (5.9)
)2( 2
2
t?
由式 (5.10)得到 a和 δ的数值关系,并列于表 5.12
)
)/1ln (2
1(

Ta
(5.10)
式中 ζ为 均方根 (rms)脉冲宽度 。 把 ζ/T=a rms脉冲宽度,码间干扰 δ的定义如图 5.18所示 。 由式 (5.9)和图 5.18
设传输速率为 fb=1/T,发射脉冲为半占空 归零 (RZ)码,
输出脉冲为高斯波形,如图 5.18 所示。高斯波形可以表示为:
图 5.18 高斯波形的码间干扰
)(tg
t
T
1
2
1
13.5 10-24.4 10-21.7 10-23.9 10-33.4 10-4
0.500.400.350.300.25a = /T?

表 5.12 相对 rms脉冲宽度 a和码间干扰 的关系
美国 Bell实验室 S.D.Personick的早期研究中,曾建议采用下列标准来考查光纤线路色散对系统传输性能的限制 。
当 a=0.25时,码间干扰 δ只有峰值的 0.034%,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 当 a=0.5时,δ增加到 13.5%,此时功率代价为 7~ 8dB,
难以通过均衡进行补偿 。 一般系统设计选取 a=0.25~ 0.35,功率代价不超过 2 dB。
为确定中继距离和光纤线路色散 (带宽 )的关系,把输出脉冲用 半高全宽度 (FWHM)τ 表示,即
22 )()
2( f?

( 5.11)
式中,η=ζ/0.4247,ζ=aT,a为相对 rms脉冲宽度,T=1/fb,fb为系统的比特传输速率。 Δηf为 光纤线路 (FWHM)脉冲展宽,取决于所用光纤类型和色散特性。
对于多模光纤系统,色散特性通常用 3dB带宽表示,如式
(2.47b)所示 。 因此,Δηf=0.44/B,B为长度等于 L的光纤线路总带宽,它与单位长度光纤带宽的关系为 B=B1/Lγ。
B1为 1km光纤的带宽,通常由测试确定 。 γ=0.5~ 1,称为串接因子,取决于系统工作波长,光纤类型和线路长度 。 把这些关系代入式 (5.11),并取 a=0.25~ 0.35,得到光纤线路总带宽
B和速率 fb的关系为:
B=(0.83~ 0.56)fb (5.12)
中继距离 L与 1km光纤带宽 B1的关系 为 B1=BLγ,所以
L=[( 1.21~ 1.78) B 1/fb] 1/γ (5.13)
以 fb为参数,B1与 L的关系示于图 5.19,图中取 ζ/T=0.3,γ=0.75。
由此可见,中继距离 L与传输速率 fb的乘积取决于 1 km光纤的带宽 (色散 ),这个乘积反映了光纤通信系统的技术水平 。
或写成
Lγfb=(1.21~ 1.78)B1 (5.14)
图 5.19 1km光纤带宽 B1与中继距离 L的关系对于单模光纤系统,Δηf=2.355ζf,ζf为光纤线路 rms脉冲展宽 。
由式 (2.55b)取一级近似,得到 ζf=|C0|ζλL,C0=C(λ0)为在光源中心波长 λ0光纤的色散 (ps/(nm·km)),ζλ为 光源谱线宽度 (nm),
L为 光纤线路长度 (km)。
把这些关系式代入式 (5.11),同样得到一个简明的公式 。 设取 a=ζ/T=0.25,得到中继距离:
L= (5.15)
0
6102 2 6.0
cf b
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原 CCITT建议,对于实际的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受色散限制的中继距离 L可以表示为:

0
610
CF
L
b
( 5.16)
式中,是 线路码速率 (Mb/s),与系统比特速率不同,它要随线路码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 C0是
(ps/(nm·km)),它取决于工作波长附近的光纤色散特性 。 σλ为光源谱线宽度 (nm),对 多纵模激光器 (MLM-LD),为 rms宽度,
对 单纵模激光器 (SLM-LD),为峰值下降 20dB的宽度 。 ε是与功率代价和光源特性有关的参数,对于 MLMLD,ε=0.115,
对于 SLM-LD,ε=0.306。
bf
由于光纤制造工艺的偏差,光纤的零色散波长不会全部等于标称波长值,而是分布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 。
同样,光源的峰值波长也是分配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并不总是和光纤的零色散波长度相重合 。
对于 G.652规范的单模光纤,波长为 1285~ 1330 nm,色散系数 C不得超过 ± 3.5 ps/(nm·km)),波长为 1270~ 1340 nm,
C不得超过 6 ps/(nm·km)。
S和 R两点之间 最大色散 CL(ps/nm)的容限如表 5.11所示 。
由表可知,在 140 Mb/s以上的单模光纤通信系统中,色散的限制是不可忽视的 。
5.3.3 中继距离和传输速率光纤通信系统的中继距离受损耗限制时由式 (5.8)确定;中继距离受色散限制时由式 (5.13)(多模光纤 )和式 (5.15)或式
(5.16)(单模光纤 )确定 。
从损耗限制和色散限制两个计算结果中,选取较短的距离,
作为中继距离计算的最终结果 。
以 140 Mb/s单模光纤通信系统为例计算中继距离设系统平均发射功率 Pt=-3 dBm,接收灵敏度 Pr=-42 dBm,
设备余量 Me=3 dB,连接器损耗 αc=0.3dB/对,光纤损耗系数
αf=0.35 dB/km,光纤余量 αm=0.1 dB/km,每 km光纤平均接头损耗 αs=0.03 dB/km。把这些数据代入式 (5.8),得到中继距离
)(741.003.035.0 3.023)42(3 kmL
又设线路码型为 5B6B,线路码速率F b=140× (6/5)=168
Mb/s,|C0|=3.0 ps/(nm·km),ζλ=2.5 nm。 把这些数据代入式
(5.16),得到中继距离:
)(911.20.3168 10115.0
6
kmL
在工程设计中,中继距离应取 74 km。 在本例中中继距离主要受损耗限制 。
但是,如果假设 |C0|=3.5 ps/(nm·km),ζλ=3 nm,而上述其他参数不变,根据式 (5.16)计算得到的中继距离 L≈65 km,
则 此时中继距离主要受色散限制,中继距离应确定为 65 km。
图 5.20 示出各种光纤的中继距离和传输速率的关系,包括损耗限制和色散限制的结果 。
图 5.20 各种光纤的中继距离和传输速率的关系
1
2
4
6
8
10
20
40
60
80
1 0 0
2 0 0
4 0 0
8 0 0
1 0 0 0
0,0 0 0 1 0,0 0 1 0,0 1 0,1 1 10 1 0 0
距离
/
k
m
单模光纤
1,5 5? m( 量子限制 )
1,5 5?
m
1,3? m
0,8 5? m
突变型多模光纤同轴渐变型多模光纤单模光纤色散移位光纤
6 0 0
由图 5.20可见,对于波长为 0.85 μm的多模光纤,由于损耗大,中继距离一般在 20 km以内 。
传输速率很低,SIF光纤的速率不如同轴线,GIF光纤的速率在 0.1 Gb/s以上就受到色散限制 。 单模光纤在长波长工作,
损耗大幅度降低,中继距离可达 100~ 200 km。
在 1.31μm零色散波长附近,当速率超过 1 Gb/s时,中继距离才受色散限制 。
在 1.55 μm波长上,由于色散大,通常要用单纵模激光器,
理想系统速率可达 5 Gb/s,但 实际系统由于光源调制产生 频率啁啾,导致谱线展宽,速率一般限制为 2 Gb/s。 采用色散移位光纤和外调制技术,可以使速率达到 20 Gb/s以上 。
0.85μm,SIF光纤,fb× L~ 0.01× 1=0.01 (Gb/s)·km
0.85μm,GIF光纤,fb× L~ 0.1× 20=2.0 (Gb/s)·km
1.31 μm,SMF光纤,fb× L~ 1× 125=125 (Gb/s)·km
1.55μm,SMF光纤,fb× L~ 2× 75=150 (Gb/s)·km
1.55μm,DSF光纤,fb× L~ 20× 80=1600 (Gb/s)·km
现在可以把反映光纤传输系统技术水平的指标,速率 ×
距离 (fb×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