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章 关系
4.1 集合的笛卡儿积
4.2 二元关系的概念及其特性
4.3 二元关系的运算
4.4 关系的闭包运算
4.5 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
4.6 偏序关系第 4章 关系关系是离散数学中刻画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关系数据库模型就是以关系及其运算作为理论基础的,
在诸多的关系中,最基本的涉及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即二元关系,本章主要讨论二元关系,先给出二元关系的定义和特性,
然后讨论关系的运算及关系的闭包运算,
最后给出最重要的二元关系 —— 等价关系和偏序关系,
4.1 集合的笛卡儿积
4.1.1 有序对的概念
4.1.2 笛卡儿积
4.1.1 有序对的概念给定一个集合,其成员之间往往存在某种关系,例如,
某一家庭集合,{父,母,儿,媳,孙 }这种成员的关系可以有多种,夫妻、上下辈份等,对于不同的两个集合,其成员之间也可能存在某种关系,例如,这个家庭集合中的成员与另一个家庭集合中的某成员是兄弟关系,两家的儿媳妇为姊妹关系等,
总之,可以将事物之间的结构联系抽象概括为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例如,A={a,b,c,d}表示男教师,B={x,y,z}表示女教师集合,如果 A,B的元素之间有夫妻关系,是 a和 y,
c和 z,那么
( 1) a和 y是成对出现,c和 z是成对出现,
( 2)根据谓词概念,这对元素具有一定顺序,
( 3)应该给出特定的表示方法表达这种关系,
4.1.1 有序对的概念定义 4.1-1 由两个元素,比如 x和 y,按照一定顺序构成的序列称为有序对,也称序偶或二元组,记作〈 x,y〉
(也可记作( x,y)),其中 x是它的第一元素,y是它的第二元素,且 x,y,可以相同,
例如,坐标系中点的坐标( 3,4),( -1,2)就是有序对,
一般说来有序对具有以下特点:
( 1) 当 x≠y时,〈 x,y〉 ≠〈 y,x〉,即在一个有序对中,
如果两个元素不相等,那么它们是不能交换次序的,例如,
〈 0,1〉与〈 1,0〉代表不同的有序对,
( 2) 两个有序对相等,即〈 x,y〉 =〈 u,v〉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x=u且 y=v.
4.1.1 有序对的概念定义 4.1-2 一个有序 n元组 (n≥3)是一个有序对,其中第一个元素是一个有序 n-1元组,一个有序 n元组记作
〈 x1,x2,…,x n〉,即
〈 x1,x2,…,x n〉 =〈〈 x1,…,x n-1〉,xn〉,
有序 3元组〈 x,y,z〉可以表示为〈〈 x,y〉,z〉,同样具有特点〈〈 x,y〉,z〉 =〈〈 u,v〉,w〉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x,y〉 =〈 u,v〉,z=w,即 x=u,y=v,z=w.例如,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 1,-1,3〉,〈 2,4.5,0〉等都是有序 3
元组,n维空间中点的坐标或 n维向量都是有序 n元组,
形式上也可以把〈 x〉看成有序 1元组,只不过这里的顺序性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以后提到有序 n元组,其中的 n
可以看成任何的正整数,
4.1.2 笛卡儿积定义 4.1-3 设 A,B为两个集合,称由
A中元素为第一个元素,B中元素为第二个元素的所有有序对组成的集合为 A与 B的笛卡儿积,记作 A× B.符号化表示为
A× B={〈 x,y〉 |x∈ A∧ y∈ B}.
4.1.2 笛卡儿积有穷集合的笛卡儿积运算满足下述性质:
( 1)若 A,B中有一个是空集,则它们的笛卡儿积是空集,即
A× B=A× B=φ,
( 2)当 A≠B且 A,B都不是空集时,有 A× B≠B× A.
( 3)当 A,B,C都不是空集时,有
(A× B)× C={〈〈 a,b〉,c〉 |(〈 a,b〉 ∈ A× B)∧ (c∈ C)},
A× (B× C)={〈 a,〈 b,c〉〉 |(a∈ A)∧ (〈 b,c〉 ∈ B× C)},
由于〈 a,〈 b,c〉〉不是有序 3元组,(A× B)× C ≠
A× (B× C).
如果 A,B,C中有一个是空集,那么上面式子的左右两边都是空集,这条性质说明笛卡儿积运算不适合结合律,
4.1.2 笛卡儿积
( 4)笛卡儿积运算对并和交运算满足分配律,即
A× (B∪ C)=(A× B)∪ (A× C),
(B∪ C)× A=(B× A)∪ (C× A),
A× (B∩C)=(A× B)∩(A× C),
(B∩C)× A=(B× A)∩(C× A).
4.1.2 笛卡儿积定义 4.1-4 设 A1,A2,…,A n为 n个集合 (n≥2),称集合
A1× A2× … × An={〈 x1,x2,…,x n〉 |xi∈ Ai,i=1,2,…,n}
为 n阶笛卡儿积,当 A1=A2=…=A n=A时,记 A生成的 n阶笛卡儿积为 An.
设 A1,A2,…,A n均为有限集合,并设 |Ai|=ni,i=1,2,…,n,
则 |A1× A2× … × An|=n1× n2× … × nn.
n维笛卡儿积的性质与二维笛卡儿积的性质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4.2 二元关系的概念及其特性
4.2.1 二元关系的概念
4.2.2 关系的表示法
4.2.3 关系的性质
4.2.1 二元关系的概念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种类是相当繁多的,我们只能研究其抽象定义,对于具体关系只是抽象定义下的一个指派,
显然这种指派仅是笛卡儿积的一个子集,
定义 4.2-1 若集合 R中的全体元素均为有序的 n(n≥2)
元组,则称 R为 n元关系,特别地,当 n=2时,称 R为二元关系,简称为关系,
对于二元关系 R,若〈 x,y〉 ∈ R,则记为 xRy,若
〈 x,y〉? R,则记为 xRy.规定空集 φ为 n元空关系,当然也是二元空关系,简称空关系,
4.2.1 二元关系的概念定义 4.2-2 设 A,B为两个集合,A× B得任何子集 R均称为从 A到 B的二元关系,特别地,称 A× A得子集 R为 A上的二元关系,
设 A={a1,a2},B={b},A× B得子集 φ,
{〈 a1,b〉 },{〈 a2,b〉 },{〈 a1,b〉,〈 a2,b〉 },为 A到 B的全部二元关系,φ,{〈 b,a1〉 },{〈 b,a2〉 },{〈 b,a1〉,〈 b,a2〉 }为 B到
A的全部二元关系,而 B上的二元关系有两个,φ,{b,b},A上的二元关系共有 16个二元关系,这里不一一列举,
4.2.1 二元关系的概念定义 4.2-3 对任何集合 A,称 EA={〈 x,y〉 |x∈ A∧ y∈ A}=A× A为 A
上的全域关系,称 IA={〈 x,x〉 |x∈ A}为 A上的恒等关系,
若 A是实数集或其子集,还可以定义下面的各种关系:
称 DA={〈 x,y〉 |x∈ A∧ y∈ A∧ x|y}为 A上的整除关系,其中 x|y为 x
整除 y.
称 LA={〈 x,y〉 |x∈ A∧ y∈ A∧ x≤y}为 A上的小于等于关系,
4.2.2 关系的表示法前面给出的关系都是用集合表达式来定义的,对于有穷集合 A上的关系 R,还可以用关系矩阵和关系图来给出,下面给出关系矩阵和关系图的一般定义,
定义 4.2-4 设 A={x1,x2,…,x n},R是 A上的关系,令
1,若 xiRxj
rij=,(i,j=1,2,…,n)
0,若 xiRxj
r11 r12 … r1n
则 (rij)= r21 r22 … r 2n
… … … …
rn1 rn2 … r nn
是 R的关系矩阵,并记作 MR.
4.2.2 关系的表示法定义 4.2-5 设 A={x1,x2,…,x n},R A× A是 A上的关系,
以 A的元素为结点,若〈 xi,xj〉 ∈ R,则从结点 xi向 xj引一条有向边,这样得到的有向图称为 R的关系图 GR.
例如,设 A={1,2,3,4},则 R={〈 1,1〉,〈 1,2〉,〈 2,3〉,
〈 2,4〉,〈 4,2〉 }是 A上的关系,R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表示为
1 1 0 0
0 0 1 1
0 0 0 0
0 1 0 0
4.2.3 关系的性质本小节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某个集合 A上的关系的性质,
有必要说明,本节内讨论的是非空集合上的二元关系的性质,
定义 4.2-6 设 R是集合 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 x∈ A均有 xRx,则称二元关系 R是自反的,即
R在 A (? x)(x∈ A→ 〈 x,x〉 ∈ R).
4.2.3 关系的性质定义 4.2-7 设 R是集合 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 x∈ A,均有〈 x,x〉? R,则称二元关系 R是反自反的,即
R在 A (? x)(x∈ A→ 〈 x,x〉? R).
例如,A={1,2,3},R={〈 2,1〉,〈 2,3〉,〈 3,2〉 },显然 x可以取 1,2,3,〈 x,x〉? R,按定义,R是反自反的,
4.2.3 关系的性质定义 4.2-8 设 R是定义在集合 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如果对于每一个 x,y∈ A,每当 xRy,则有 yRx,则称二元关系 R为 A上的对称关系,即
R在 A (? x)(? y)(x∈ A∧ y∈ A∧ xRy→ yRx).
定义 4.2-9 设 R是定义在集合 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如果对于每一个 x,y∈ A,每当 xRy且 yRx,则必有 x=y,称
R为 A上的反对称关系,即
R在 A
(? x)(? y)(x∈ A∧ y∈ A∧ xRy∧ yRx→x=y)
4.2.3 关系的性质定义 4.2-10 设 R是定义在集合 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对于任意 x,y,z∈ A.每当 xRy且 yRz时,就有 xRz,则称 R是
A上的传递关系,即
(? x)(? y)(? z)(x∈ A∧ y∈ A∧ z∈ A∧ xRy∧ yRz→ xRz)
关于定义中的条件理解,要特别注意每当有 xRy,yRz
时,就有 xRz.换句话说,若没有 xRy,yRz,就不必去考虑
xRz.若存在一个 xRy,yRz,而没有 xRz就不是传递的,
4.3 二元关系的运算
4.3.1 定义域与值域
4.3.2 关系的基本运算
4.3.3 关系的幂运算
4.3.1 定义域与值域定义 4.3-1 设 R为二元关系,R的定义域、值域和域分别记作 domR,ranR,fldR,其中
domR={x|? y(〈 x,y〉 ∈ R)},
ranR={y|? x(〈 x,y〉 ∈ R)},
fldR=domR∪ ranR.
由定义不难看出,定义域 domR是 R中所有有序对的第一元素构成的集合,值域 ranR是 R中所有有序对的第二元素构成的集合,域 fldR是 R中有序对涉及的全体元素的集合,
4.3.2 关系的基本运算定义 4.3-2 设 R为二元关系,R的逆记作 R,其中
R ={〈 y,x〉 |〈 x,y〉 ∈ R}.
不难看出,R 就是把 R的每个有序对的两个元素交换以后得到的关系,如果 R是整数集 Z上的小于关系,那么 R
就是 Z上的大于关系,类似地,整除关系的逆就是倍数关系,
定义 4.3-3 设 R,S为二元关系,R与 S的合成记作 R o S,
R o S={〈 x,z〉 |? y(〈 x,y〉 ∈ R∧ 〈 y,z〉 ∈ S)}.
-1
-1
-1
-1
SR?
4.3.2 关系的基本运算定理 4.3-1 设 F是任意的关系,则
( 1)( F ) =F;
( 2) domF =ranF,ranF =domF.
定理 4.3-2 设 F,G,H是任意的关系,则
( 1)( F o G) o H=F o (G o H);
( 2)( F o G ) =G o F,
定理 4.3-3 设 R为 A上的关系,则
R o IA=IA o R=R.
定理 4.3-2 说明合成运算满足结合律,对于多个关系的合成,只要不交换它们的次序,不管谁先参与合成,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1-1
-1 -1
SR?
-1 -1 -1
4.3.3 关系的幂运算由于关系合成满足结合律,因此可以定义关系的幂运算,这里的关系指的是集合 A上的关系,
定义 4.3-4 设 R为 A上的关系,n为自然数,则 R的 n次幂定义为
( 1) R ={〈 x,x〉 |x∈ A}=IA ;
( 2) R =R o R.
-1
SR?
0
n+1 n
4.3.3 关系的幂运算定理 4.3-4 设 A为 n元集,R是 A上的关系,则存在自然数 s和 t,使得 R =R,
定理 4.3-5 设 R是 A上的关系,m,n∈ N,则
( 1) R o R =R ;
( 2)( R ) =R,
定理 4.3-6 设 R是 A上的关系,若存在自然数 s,t(s<t),
使得 R =R,则
( 1)对任意 k∈ N,有 R =R ;
( 2)对任意 k,i∈ N,有 R =R,其中 p=t-s;
( 3)令 S={R,R,…,R },则对于任意的 q∈ N,有 R
∈ S.
s
SR?
m n m+n
t
mnm n
s t
s+k t+k
s+kp+i s+i
q0 1 t-1
4.4 关系的闭包运算设 R是集合 A上的关系,如果 R不具有某些性质,比如说对称性,那么可以通过在 R中加入最少数量的有序对来扩充 R,使得扩充后的 R′具有对称性,这种经过扩充的 R′称为 R的对称闭包,类似地也可以构造 R的自反和传递闭包,
关系的闭包运算是关系上的一元运算,是包含该关系且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关系,
SR?
4.4 关系的闭包运算定义 4.4-1 设 R是 A上的二元关系,如果有另一个关系 R′,满足:
( 1) R′是自反的 (对称的、可传递的 );
( 2) R R′;
( 3) 对于任何自反的 (对称的、可传递的 )关系 R″,都有 R′ R″,
则称关系 R′为 R的自反 (对称,传递 )闭包,R的自反、对称和传递闭包分别记为 r(R),s(R)和 t(R).
定理 4.4-1 设 R为非空集合 A上的关系,则
(1) R是自反的,当且仅当 r(R)=R;
(2) R是对称的,当且仅当 s(R)=R;
(3) 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 t(R)=R.
SR?
4.4 关系的闭包运算定理 4.4-2 设 R为非空集合 A上的关系,则
(1) r(R)=R∪ IA;
(2) s(R)=R∪ R ;
(3) t(R)=∪ R =R ∪ R ∪ R ∪ ….
SR?
-1

i=1
i 21 3
4.4 关系的闭包运算下面给出有关关系闭包的各种性质,有兴趣的读者自己证明,
定理 4.4-3 设 R1,R2是集合 A上的关系,且 R1 R2,则
( 1) r(R1) r(R2);
( 2) s(R1) s(R2);
( 3) t(R1) t(R2).
定理 4.4-4 设 R1,R2是集合 A上的关系,则
( 1) r(R1∪ R2)=r(R1)∪ r(R2);
( 2) s(R1∪ R2)=s(R1)∪ s(R2);
( 3) t(R1∪ R2) t(R1)∪ t(R2).
定理 4.4-5 设 R是集合 A上的关系,则
( 1)若 R是自反的,则 s(R),t(R)也是自反的;
( 2)若 R是对称的,则 r(R),t(R)也是对称的;
( 3)若 R是传递的,则 r(R)也是传递的,
SR?
4.4 关系的闭包运算定义 4.4-2
( 1)集合 A上的关系的自反对称闭包定义为 rs(R)=r(s(R));
( 2)集合 A上的关系的自反传递闭包定义为 rt(R)=r(t(R));
( 3)集合 A上的关系的对称传递闭包定义为 st(R)=s(t(R)).
同上,还可定义 sr(R),tr(R),ts(R),….
定理 4.4-6 设 R是集合 A上的关系,则
( 1) rs(R)=sr(R);
( 2) rt(R)=tr(R);
( 3) st(R) ts(R).
上述( 3)只能保证是单方面的包含关系,而无法证明其相等
SR?
4.5 等价关系与集合的划分
4.5.1 等价关系
4.5.2 集合的划分
4.5.1 等价关系前面讨论了关系的性质及运算,若一个关系满足不同的性质,则构成不同类型特征的关系空间,事实上,五种关系性质(自反、反自反、
对称、反对称、传递)的组合状态是较多的,我们只研究其中几种具有特别重要的二元关系,
定义 4.5-1 设 R为非空集合 A上的关系,若 R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则称 R为 A上的等价关系,简称等价关系,对任何 x,y∈ A,如果 <x,y>∈ R (R为等价关系 ),则记作 x~ y.
SR?
4.5.1 等价关系定义 4.5-2 设 R是非空集合 A上的等价关系,? x∈ A,令
[ x] R={y|y∈ A∧ xRy},则称[ x] R为 x的关于 R的等价类,简称为 x的等价类,在不引起混乱时,可将[ x] R简记为[ x],
定理 4.5-1 设 R是非空集合 A上的等价关系,对于任意的 x,y∈ A,
下面的结论成立:
(1)[ x] R≠φ且[ x] R A;
(2) 若 〈 x,y〉 ∈ R,则[ x] R=[ y] R;
(3) 若 〈 x,y〉? R,则[ x] R∩ [ y] R= φ ;
(4)∪ {[ x] R |x∈ A}=A.
定义 4.5-3 设 R是非空集合 A上的等价关系,以关于 R的全体不同的等价关系类为元素的集合称作 A关于 R的商集,简称 A的商集,记作
A/R.
SR?
4.5.2 集合的划分定义 4.5-4 设 A为非空集合,若存在 A的一个子集族 π(π P(A))满足:
( 1) π≠ φ ;
( 2)? x? y∈ π且 x≠y,则 x∩y= φ ;
( 3) ∪ π=A,
则称 π是 A的一个划分,称 π中的元素为 A的划分块,
定理 4.5-2 设 A为非空集合,
(1) 设 R为 A上的任意一个等价关系,则对应 R的商集 A/R为 A的一个划分;
(2) 设 π为 A的任意一个划分,令 Rπ={〈 x,y〉 |x,y∈ A∧ x,y属于 π的同一划分块 },则 Rπ为 A上的等价关系,
定理 4.5-3 说明在划分和等价关系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即给定非空集合 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R,由 R可以唯一产生集合 A的一个划分 π=
A/R,反之,对非空集合 A的任一划分 π= {A1,A2,…,A k},可以唯一对应集合 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R =( A1× A1) ∪ ( A2× A2) ∪ … ∪ ( Ak× Ak),
SR?
4.6 偏序关系
4.6.1 偏序关系
4.6.2 哈斯图
4.6.3 特殊元素
4.6.1 偏序关系集合 A上除了等价关系之外,另一种重要的关系是偏序关系,也称为为部分序关系,顾名思义就是 A上部分元素之间的顺序关系,这种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广泛存在,比如,
通常的数之间的大于等于关系,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等都是偏序关系,下面给出偏序关系的定义,
定义 4.6-1 设 R是非空集合 A上的关系,若 R是自反的,
反对称和传递的,则称 R为 A上的偏序关系,简称偏序,
记作 ≤.称有序对 〈 A,R〉 为偏序集,
SR?
4.6.1 偏序关系定义 4.6-2 设〈 A,≤ 〉为偏序集,对于任意的 x,y∈ A,
如果 x ≤ y或者 y ≤ x成立,则称 x与 y是可比的;如果 x<y(即
x ≤ y∧ x≠y),且不存在 z∈ A使得 x<z<y,则称 y盖住 x.其中
x<y读作 x“小于” y,它是指在偏序中,x排在 y的前边,
定义 4.6-3 设 〈 A,≤〉 为偏序集,若对任意的 x,y∈ A,
x和 y都可比,则称 ≤为 A上的全序关系(或线序),且称
〈 A,≤〉 为全序集,或线序集,或链,
SR?
4.6.2 哈斯图对于有穷的偏序集 〈 A,≤〉 可以用哈斯图来描述,哈斯图的画法如下:
( 1)集合 A中的每个元素用一个结点表示,
( 2)结点位置按它们在偏序中的次序从底向上排列,如果 y盖住 x,
则在 x和 y之间连成一条线,
实际上哈斯图就是简化的关系图,与关系图相比,哈斯图舍弃了反映关系的自反性的每个元素的环,去掉了弧线的箭头,对于 A的任意两个元素 x和 y,只要在其哈斯图中,从 x到 y有路相通,就表示其间有偏序关系,因此,其传递性已得到显示,而由下至上的方向充分表现出其反对称性,
SR?
4.6.3 特殊元素定义 4.6-4 设 〈 A,≤ 〉 为偏序集,B A.
(1)若? y∈ B,使得?x(x∈ B→y ≤ x)成立,则称 y是 B的最小元,
(2)若? y∈ B,使得?x(x∈ B→ x ≤ y)成立,则称 y是 B的最大元,
(3)若? y∈ B,使得 x(x∈ B∧ x < y)成立,则称 y是 B的极小元,
(4)若? y∈ B,使得 x(x∈ B∧ y < x)成立,则称 y是 B的极大元,
SR?
4.6.3 特殊元素定义 4.6-5 设〈 A,≤ 〉为偏序集,B A.
(1)若? y∈ A,使得?x(x∈ B→ x ≤ y)成立,则称 y是 B的上界,
(2)若? y∈ A,使得?x(x∈ B→ y ≤ x)成立,则称 y是 B的下界,
(3)令 C={y|y为 B的上界 },则称 C的最小元为 B的最小上界或上确界,
(4)令 D={y|y为 B的下界 },则称 D的最大元为 B的最大下界或下确界,
SR?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讨论了:
(1) 有序对(序偶),n元组、笛卡儿积的概念及性质,
(2) 二元关系的定义与表示方法(集合表示、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及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
(3) 关系定义域,值域的概念,逆关系,合成关系等的概念及性质,
(4) 关系的自反、对称和传递闭包的概念及求法,
(5) 等价关系及划分,
(6) 偏序关系及偏序集,偏序关系的关系图用哈斯图来表示,
(7) 一些特殊的二元关系:空关系、恒等关系、全域关系等,
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