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管理技能培训教程:第十三单元 哈佛经理弊病诊治 第一章 哈佛经理弊病诊治通则(下)
□ 中坚力量大换血
撤换主要干部时,要有相当的理由,才交代得过去。
比方说,董事长年事已高,而且接棒人已经可以随时接手了,那么董事长就可以功成身退。或是董事长在任期间一直辛苦的工作,该让他休息,以答谢他的辛劳。或是家族公司的第二代已有相当的能力,第一代董事长就可以放心的引退。或关系企业的董事长,被母公司另选派较有实力的董事长来接任等情形。
上述的各种情形,可说是顺理成章的人事变动。在同业间还足以告诉外人。如果是在其他情况下,突然地改选董事长,那就和中坚干部辞职一样,也是一种危险信号了。
自公司创立以来,一直与董事长同甘共苦的常务董事突然辞职,如果是因病辞职,就不会被同行业怀疑;否则,就是危险信号。原因可能有:常务董事看出公司的破绽,或者,他与公司同仁或董事长发生的冲突。
在公司刚成立时,大家都为了公司的业绩拼命努力,根本没有时间闹意见,但业绩达到某一程度时,就会为了红利分配、或争取职权等发生争执。如此一来,公司团体精神就受到影响,业绩当然也会开始下降。
公司里的重要职员,或对外有信用的人,不明不白的辞职时,就要注意了。同时也要观察,同事之间是否发生过冲突?冲绳市的新琉工业公司,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冷气工程公司,知名度颇高。1983年开始在那霸市投下巨资,经营公寓出租业。后来资金调度困难,继而公司职员争权,引起内部不和。加上关系企业中的新琉冷暖气机公司宣布倒闭,使公司业务更加恶化,对外信用扫地。终于在1984年6月因负债总额达20亿日元而宣布破产。
“只要三个人凑在一起,就可能成为小派系”,因此,每一个公司的办公室里,都会有几个小派系。在业务蒸蒸日上时,不会发生问题,可是一旦公司业绩走下坡时,上层领导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小派系之间就会开始争权夺利,用尽各种挑拨手段,弄得鸡犬不宁,扰乱整个经营方针。如此一来,公司又向倒闭的路上迈进了。
银行或客户撤出
如果好不容易才得到主力银行的协助,而经营者或董事长却不跟他交涉或应酬,没有进
一步的沟通,实是很可惜的事!因为银行特派员有特殊的经营技术、知识及资料,如果经营者不善加利用,实在是糟蹋人才。可是,这个社会上偏偏就有一些顽固不化的经营者,不肯采纳别人的意见,总认为银行特派员不是同行,不会了解自己的事,而不愿与他们协商。
不过,在现代企业界,因得到主力银行特派员协助而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尤其是在第一次能源危机及第二次能源危机,营业额降到前所未有谷底时,因得到主力银行特派员的协助,使公司业绩回升的例子更多。例如东洋工业公司,其主力银行是住友银行,派出四位职员协助。结果在资料充分的情况下,开发出一种广为一般家庭所接受的商品,扭转了公司的危急情况,使业绩回升,银行特派员也在完成任务后,满心欢喜的回总公司待命,
而相反的,理化工业公司在经营情况危急的时候,其主力银行是三井银行,除派员协助外,甚至还派了一位资深驻厂员担任公司的代理副社长。这已经充分的显示出主力银行的诚意了,没想到理化工业公司的董事长非常顽固,使特派员们无法深入了解公司业务,及各项作业症结所在,更无法发挥协助的特长。总公司发觉这种情况后,只好撤回驻在理化工业公司的特派员,并且缩减融资额。
对理化工业公司融资的银行虽然超过30家,但其他银行见三井银行撤回特派员,及其董事长顽固的情形,都相继停止融资,并且陆陆续续收回货款金额。就在三井银行撤回特派员的3个月后,1984年6月,理化工业公司以负债额高达27亿日元的情况下宣破产。
藤野棉业创业于1922年,在广岛是知名度很高的厂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制造的脱脂棉畅销全国。大战后,以生产女性卫生棉为主力产品,在业绩最盛时,包括脱脂棉的生产量,全日本第一。1981年3月期的营业额高达64亿日元。后来,因为该公司投资再整厂、建厂的设备费用过高,利息负担很重;加上产品销售的业绩骤减,经营开始恶化,资金也相继发生问题。
为了协助藤野棉业的业绩回升,其最大的原料供应商伊藤万公司和“东洋人造纤维公司”,派驻厂员到公司协助经营。但是在发觉公司缺点实在太多,无法重整的情况下,纷纷撤回驻厂员。撤回后,藤野棉业的业绩急速恶化,终于倒闭。
疏远关系企业
三井东庄化学公司独资成立了一家小公司——三井东庄温室农艺公司(东京),是专门设
计“果菜温室”的公司。在1983年3月因负债200亿日元而宣布破产。
这家小公司专门以半透明树脂木为原料,设计各类蕃茄、青椒、小黄瓜等蔬菜栽培室,从设计到施工,该公司一手包办。在1982年,营业额高达50亿日元。
1984年2月,该公司被其经销商长畸产业公司拖欠60亿日元,这是一家专卖营业用“塑胶布果菜栽培屋”的公司,在1983年宣布倒闭。东庄温室农艺公司受其拖累,也在3月后相继宣布破产。
母公司三井东庄化学公司,此时也是因负债累累,所以,对子公司的恶化无法伸手援助。像这种子公司经营不善,而母公司无法援助,任子公司倒闭的例子是常有的。东庄温室农艺公司是三井企业中第一家倒闭的公司。而三井企业是世界公认日本最大财团,所以这个倒闭案件被一般人认为是不可思方议的大事!
可是从此以后,只要业绩不振,或经营未达理想的子公司,都纷纷被母公司淘汰。虽然有的公司经营情况比东庄温室农艺公司还好些,但只要是无法帮母公司赚钱,或经营不相关行业的子公司,母公司都会尽量快裁决,以免被拖累。
石芝工业公司创立于1960年,是专门制造产业机械的厂商。在1984年8月以前,是由石川岛播磨工业公司投资成立的,并派员到该公司协助经营,所以,石芝公司可算是石川岛播磨工业公司投资成立的,并派员到公司协助经营,所以,石芝公司可算是石川岛播磨公司的特约公司,
刚开始时,该公司替母公司造船和建筑工程用的机械零件。渐渐因为造船业不景气,加
上各种工厂设备乏人问津,而改为经营整厂设备零件。1984年3月期的营业额高达230亿日元,业绩十分可观。
3月以后,因世界经济渐趋低迷,销售上遭到激烈竞争,营业净利日渐减少,融资利息提高。再遇上被倒帐,情况更恶化。加上社长又是个专制的顽固派,母公司——石川岛播磨公司也感到气馁。于是放弃对它的援助,而任其自生自灭。1984年8月,母公司将股份权利转让,撤回驻厂员。这下子石芝公司所面临的不只是资金短缺及周转困难,连工程业务来
源也断了,终于在1984年11月宣布倒闭,负债额达39亿日元。
上市商品不合格
前些时候有一家陶瓷工厂,推出一种新产品的马桶。结果陆续发生数次客户被割伤的事
件,这家公司在开发新产品上,已经花了不少开发费、原料费和广告宣传费,正待回收时,不料却发生这种意外事故。除了登报声明道歉外,还得付医疗赔偿费,及收回瑕疵货品的交通费等等;同时公司的信誉也泡汤了。
大阪的五十铃工业公司,在日本是制造减火器的权威,却在1984年初宣布破产,负债总额34亿元。这家公司在同年一月期的营业额尚有25亿日元,没想到发生减火器故障事件,客户纷纷要求退货交换,结果造成将近6亿日元的损失,此后渐渐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终致倒闭。
再如大和商事会社于1983年4月宣布破产,负债达52亿日元。
该公司创立于1976年,专门经营地毯生意,是地毯、窗帘的大批发商;鼎盛时期的营业额(1981年4月)为26亿日元。后来因为地毯销售情形不好,所以营业额节节下降,1982年4月只剩225亿日元,加上资金周围困难,已经有点捉襟见肘了。偏偏在1983年,卖出的地毯频频出现质量不好的情形,使得价值1亿日元的产品遭到追查,公司亏损7000万日元。一月底第一次跳票,于是同行业者对该公司信心动摇,当然免不了倒闭的命运!
另外,东京有一家著名的运输公司,于1984年宣布破产,负债额10亿日元。该公司以
运输业为主,1983年11月起,创下每年95亿日元的营业额,经营策略上正常。但是后来将资金转投资,设立“茨城日立环境保护公司”,在茨城县买了一大笔土地,供应该地区企业公司、工厂等倒垃圾用,又在焚化炉等设备上投下了不少资金。然而,向政府申请营业许可证时却未获批准。用高利贷借来的数亿资金的巨额利息,更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要求十几家债权人将支票延缓轧入银行;第一次要求虽然获债权人同意,但第二次却得不到债权人的谅解,最后只好宣布破产。
发生事故灾难
1984年,长野县中部发生地震,造成很严重的损害。据电视报导,灾区中有一家水泥
制造工厂因地盘下陷,厂房损坏得很厉害。此后,这个工厂就一直陷入困境直到倒闭!
“友井产业公司”是一个以重机械为主的土木工程营造商,于1984年8月宣布倒闭。原因是,所承包的“真岗乡村俱乐部”建筑工程,在施工期间有十二个工人死亡,因而造成公司的破产。
又如“木村地基工程公司”,是专门承包公家机构建筑工程的营建公司,在其所承包的工程中,公家机构占四成,民间工程占六成。其营业额在1978年3月间为54亿日元。1978年10月,因为周转困难,负债额达75亿日元,宣布破产。原因是,其所承包的京都市府下水道工程,施工期间因地基挖掘不慎,造成两旁房屋倾斜,于是居民提出上诉。此外施工期间死了三名员工,造成巨额的赔偿,这些意外事件,导致公司业绩下降,资金周转困难,不得不走上破产之途!
“三香公司”成立于1974年,以经营九州名产“辣莲藕”著名。刚开始时是个饼干公司,三年来稳定经营,业绩直线上升,直到1977年开发出新产品“辣莲藕”,营业额每年约达3亿日。没想到至1984年8月,有227人因食辣莲藕中毒,消息传出,该公司信用立即丧失,业绩下降。在要求厂商延缓交换支票时,又未获同意,于是支票跳票,负债8000万日元,宣布破产。
东京海上工程公司,于1984年6月,因支票跳票,宣布破产,负债额达15亿日元。这家公司备有高性能的拖船设备、探测海底石油的挖掘机、桥梁及浮船等海洋工程设备。1983年至9月份的营业额34亿日元。1976年,在阿根廷发生承包的石油探测吊车失事事件,损失了15亿日元,此后业绩连连受挫。
在石油产业不景气时,又投入庞大资金添置设备,造成资金大量冻结;加上庞大的维持费及人事费,周转十分困难。最致命的一击,是受到“东京海事公司”破产的影响,使其跟着倒闭。(“东京海事公司”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230亿日元。东京海上工程公司因收不到帐款,第三天也跟着宣布倒闭。)
政策法规变动
东京银座的雅达凯信用信托公司,创立于1966年,是由八谷光纪先生独资成立的。1997
年变更为雅达凯信用公司,此后专门从事高利贷的经营。1982年融资贷放金额高达100亿日元。在钱滚钱、利加利的情形下,一年后很快地增加到200亿日元的贷款额,是属于“高成长率”的企业,非常令人羡慕。
可是好景不常,自日本政府颁布“地下钱庄管理办法”之后,各银行马上收回地下钱庄的贷款,造成地下钱庄接二连三的倒闭,各钱庄的呆帐也因而提高。
1984年6月,雅达凯公司第一次发生跳票。虽然因为及时出面与持票人协议,而平息了风波,但其他中小型高利贷公司仍免不了一一倒闭。
东京半导体营销公司,在1984年8月发生跳票事件,宣布倒闭,负债额15亿日元。该
公司创立于1980年,是专门从事电动玩具、电视游乐器等半导体的零件制造,每年的营业额达3亿日元。
1981年,日本弹子房业者发展出以电子控制的机器之后,半导体的需要量增加,于是营业额激增。1983年度结算书上,更创下15亿日元的营业高峰。同年8月,公司变更为半导体销售公司。可是,不久被政府发现市面上的弹子房中暗藏赌博的行为,于是大力取缔弹子房经营,限定弹子房营业时间。此法规颁布后,弹子房生意一落千丈,半导体公司大受影响,营业额每年少了10亿日元。加上娱乐性机械生产业不景气,呆帐比例提高,又陆续发生多起倒帐事件,最后,在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下宣布倒闭。
位于宫畸市的新屋公司,于1984年3月宣布破产,负债额50亿日元。该公司专门营销
鱼类食品。1978年以前,每年营业额高达64亿日元,但到1982年时,降低到50亿元左右。这是因为受国际海运组织的“二百涅界线”的规定所影响;捕鱼范围缩小,造成鱼获量锐减,原料成本又提高,却无法转嫁于消费者身上,营业额也自然跟着减缩。
此外,政府又颁布“公海污水公害法规”,规定渔业公司必须有固定的特殊设备,处理海水污染情况。为了这批设备,又得投下大笔资金,加上高额利息的负担,日积月累,公司经营更日益困难了。
1983年时,该公司收购大批秋刀鱼,却不幸遇到秋刀鱼大减价,亏得血本无归;终于因资金短缺、周转不灵而宣布破产。
因此,由这些实例来看,一项法规的颁布,对某些行业来说,有时会严重到影响其生存呢。
□ 公司运营满五年
巴特维学术研究所,创立于1984年4月,以供应专业技术教科书及补习班、进修班的教材为主,并设有“东大学术研究所”,在全国各地附设42家补习班及进修班在日本是分支最多、组织最庞大的学术性机构。没想到,却在同年的11月,经营才不到一年,就以负债额13亿日元,宣布倒闭。
在日本,经营不到一年就倒闭的例子,巴特维学术研究所算是第一个。这种情况实在值得深入探讨,引以为戒的。
该研究所供应专业技术性教材和教学设备给全国进修班,再向各进修班收取该年度注册费的7%为佣金,平均一个月的收入为8000万日元。如果稳当的经营下去,情况应颇为乐观,但经营者却不安于现状。又在东京江户川区兴建教师研究所、在长野县建学生村、在畸玉县及东京葛饰区兴建现代化观光旅馆以及在福岛计划开发观光墓园。投资如此多的大工程,结果资金短缺、周转不灵,最后宣布破产。
为了分析巴特维失败的原因,笔者特别为各企业的生存年限作一统计表:
1983年倒闭的公司中,未满6年的占40.4%,6年至10年的占22.4%,10年至16年的占18.6%,16年至20年的占6.8%,20年以上的占11.8%。
成立不到一年就破产的还没有,占比率最多的是成立两三年的公司。可见一这公司成立两年以后,无论在资金周转、销售型态和营业情形之上都进入转换期。会产生明显的弱点;如果这段期间,经营者没有办法突破难关的话,就会出现破产危险了。
不过,公司年龄并非就是破产与否的条件,渡过了3年的公司,并非就一定不会破产,以1976年破产公司的比例而言,未满6年即倒闭的公司占59.3%,满16至20年的占3.3%
,满20年以上的占7.3%,由此可见,并非经营时间越久就越不会倒闭。近来,似乎站在领
导地位的老牌企业,也有逐渐退化的趋势,这就是社会型态和结构的变迁。老牌企业如果不
能采取适当的相应措施,也难逃倒闭或破产的厄运,不过,这种例子尚不多见。
总而言之,与未满6年的公司交易时,应特别注意该公司的内部组织和经营形态。尤其是,刚满五年即将进入第6年时,更应提高警觉。
劳资关系过分紧张
日本的企业重建专家大山梅雄说:“导致一家企业破产的主因是工会态度过于强硬。”有的工会要求高工资,或是生产量超过预定时,就要补加津贴。若有类似这种态度强硬
、锱铢必较的工会,就是再大的公司、再好的业绩成长,也会被劳方剥削光。但是,公司中所以会组成一个这么强硬的工会,往往经营者也要负一半责任。倘若公司没有妥善的管理办法,而董事长又过于顽固、独裁,尽量压低工资,不懂得爱惜员工,只知道个人享受,不准职员稍有休息,员工们才会为保障自己的权益,而组成一个劳工组织与之对抗。
工人们对劳工总会的指令无不信服,只要总会下一道命令,各公司分会就依令照行,即使造成自己服务的公司倒闭也在所不惜。其实一旦公司倒闭,自己失去保障,谁又替你负责呢?这种不明事理的行为当然也是不智之举。
虽然,工商社会中劳资发生纠纷是常有的,但若是争执得太过分,对双方都没好处。即使表面上因为调解而停止争执,但是心中的疙瘩仍在,私底下会形成小派系,因而严重影响工作开展及效率。
有一家从事销售的企业公司,每当向客户订货时,一定先去调查对方公司的工会组织是否健全,因为拥有健全的工会,劳资双方才能妥善的配合,则产品品质优良,出货稳定,公司营业才可靠。如果劳资双方互不协调,他就不向该公司订货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着眼点。 如果公司以前没有劳工组织,现在才开始组成的话,经营者应努力使劳资双方和睦相处,建立共识,才会有丰厚的营业成果。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公司,董事长管理公司的一切,有些大方的,会偶尔请公司员工一起吃吃饭,也有些小气的董事长一毛不拔。
假如劳资双方,都能为员工生活着想,互相检讨经营得失,彼此谅解,则纠纷自然减少。倘若顽固的董事长自认为:“公司是我的,我爱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纠纷会日益严重,而且公司的倒闭是指日可待的!所以,劳资纠纷也是促成公司破产的原因之一。
与某破产企业有密切关连
从开始创立一家公司,辛辛苦苦的经营,到有资格成为股票上市的大企业,是需要花一
段很长的时间和心血的。而从股票上市公司到发展成为人人认同的健全企业,更是需要一番努力奋斗。而一旦公司某一政策失败,使经营上发生危机,那么从公司基础动摇到宣布倒闭,往往只要很短的时间。尤其是有关系企业或连锁店的企业,依骨牌原理,只要有一家发生危险,很快地便会波及整个企业。
大泽商会,在1984年2月29日宣布倒闭,五天后,马米亚光机公司受其影响,也宣布破产,负债额250亿日元。这两家都是股票上市的公司,因此,等于是双重倒闭。
马米亚光机公司,自1965年起与大泽商事会社合作,从事照相机制造和营销,实际上等于是大津商会的生产部门。1982年10月期营业额达171亿日元。可是到了1983年同期营业额降到120亿日元。此时,听说内部这个时候已出现10亿日元以上的赤字。
短短一年,就发生这么重大的变化,原因在于照相机的电子化及商品大众化,别家厂商已经抢先一步,发展到精密的高性能产品,而它仍然是旧价旧产品。加上消费市场低迷,营业额自然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持公司的经营,在1984年2月3日大泽商会以增资方式招收新股东,某财团因而成为马米亚公司的新股东。这种吸收融资的方式,很显然已经是马米亚公司的危险信号了!因为,当时该公司被大泽商会拖欠日元51亿元,资金周转困难,才不得不
增资。
事后,仍无法解决困境。于是通过某财团的介绍,又要求另一财团以同样方式协助。经该财团调查的结果发现,马为亚公司尚需70亿日元的资金,才够维持营业,于是该财团拒绝融资。3月1日支票跳票,3月5日向法院申请重整,实际上就是宣布破产。
两天后,马米亚光机公司的另一家关系企业也宣布破产,负债额68亿日元。不久,另一家关系企业芝田公司也宣布破产。以上这些都是关系企业受牵连,造成连锁性倒闭的实例,
经营者应多加警惕。
主要客户开始变动
对于公司的主要客户,一旦发现对方的经营上有危险时,就应该马上停止与该公司的交
易。虽然,该公司会转向别家公司采购,但如果别的厂商也发觉这家公司的情况不稳时,他们也会拒绝交易的。如此一再更换厂商的情形,就是破产前兆!
当一家新公司开始要求订货时,就得先仔细探听、调查对方以前的往来情况,并深入调查其不动产担保的情形和经营者的行为正常与否。如果都没有不良情形,才可与之做长期性或大量的交易。
假如一家公司以前交易都很有信用,不知为何,忽然不再和以前的厂商采购,而前来洽商订货,此时就要慎重的考察对方。假如第二次交易量远比第一次超出太多,则应要求对方提出担保品做保证,对于其支票的兑现与否,付款情况良否,都必须谨慎调查,没有把握时,千万不可贸然的将货送去。
同样的器材、同样的原料或商品,明明可以向一家公司统一购买,却分别向数家采购,这也是危险的讯号。查查看,是否因其信用不良,大批发商不敢与他做大笔交易,所以他才以化整为零方式进货。如果对方纯粹是为比价,那就另当别论了。
名古屋市有一家闻名全日本的音响制造公司,于1983年9月以负债35亿日元,宣布
破产。
该公司专门生产录音带、伴唱机、音响等产品,在伴唱机销售达高潮时,他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制造商。但该公司经营者却非常顽固,与衡量工厂、材料及零件供应商,都处得不好,因此常常更换供应商。最近伴唱机市场已陷入低潮,业者都在倾销,他还以产品原价出售,当然卖不出去,业绩一落千丈。更糟的是,他又投入巨额资金去开发新式音响,造成流动资金冻结,周转不灵,最后只有倒闭。
库存货品有急激的变动
本田和三叶两家公司为了争夺机车市场,引起了令人瞩目的“H、Y战争”。本田公司
是日本最大的机车制造商,当其全力投入开发汽车的时候,营业额紧追其后的三叶公司,趁此空档全力加紧制造机车,抢走了不少本田的市场。当本田的汽车工业的开发告一段落后,就回头再来与三叶竞争。两家公司都从事于机车新型的改良,一时旧货堆满仓库,售价暴跌,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三叶公司的董事长还被迫改选。由此可见,库存货品的急速变动,也是危险讯号之一!
库存量,无论是制造商或批发商,都应平均化或合理化。不可过多,否则会造成积压资金。但假如是因季节变化则引起的,则另当别论。例如夏季来临前,布店、成衣专卖店或运动器材行等,早在数月前就开始存货了,就是为了适应夏季的大量需求,
一家企业公司经营得好坏与否,首先要看其营业额高低,其次就是公司的净利多寡,此外,还要看其货品库存量是否合理。倘若库存量有急增的变动时,不管对制造商或批发商,都是危险的讯号!
若是因签订大批订单,则库存量增加就无可厚非;但若是并无大批订单,却有大批存货,那就有问题了。不是恶意倒帐,就是公司销售力逐减的现象。
相反的,若库存减少得太离谱,那就是公司削价倾销的结果,这也是危险讯号!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在拜访客户时,一定会看看对方的库存量。一发现有疑问时,就立即进行调查,然后,再调整供应数量,才不致于吃亏。
广岛快速冲印公司,成立于1958年,是专卖照相机和快速冲洗照片的公司。总公司设在广岛市,日本有七家直营店及五家特约店,而全日本约有一万家连锁店。
该公司在经营初期会投下大笔的广告宣传费,后来单眼相机的消费市场低迷,造成庞大的库存量,积压资金太重,使得周转不灵。再加上营业额降低,年度决算书上出十四亿日元的赤字。经与债权人协调后,公司让出50%的股份给债权人登记,并向当地法院申请重整,但是各方面条件却谈不拢,无法达成决议。于是,在1984年8月宣布破产,负债额达日元23亿元。
所以,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固然可以很快地回收成本,但超额的库存量却会造成资金的囤积,弄得无法周转,这也是导致公司破产的陷阱。
市场上出现强劲对手
在商场上,被强劲对手击败而宣布破产的例子,多不胜数。因此“强劲对手的出现”也
就是一种危险信号。如果自己是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最好往海外去求发展,不要在国内打击各中、小企业。
久保田运动器材公司的董事长,曾经是日本六大棒球队成员之一,在职业棒球队中是非常活跃的人物。由于他的经验丰富,因此日本的职业棒球队如阪急、近铁、南海、西武、广岛、阪神等队,及业余棒球队如日本生命、松下电器、住友金属等队所使用的棒球器材大多都由他供应,并且还批发给全日本各运动器材零售商。
1984年3月期,营业额达10亿日元。但是,后来遇到另一家大企业的竞争,营业额马上一落千丈,转为亏本经营。1984年12月,宣布破产,负债额达10亿日元。
日新教图公司,专做地球仪和教育用品的批发买卖,在同业间是第四大企业。1981年3
月期的营业额为日元32亿元。该公司的成立,严重打击了日本教图公司,因为他们从那儿把60名员工挖角过来,造成日本教图公司在1981年宣布倒闭。该公司大力拓展业务、扩充设备,才有今日的规模。
但没想到1981年,又出现了一位强力对手,使它丧失了大部分客户,销售停滞;不及半年,负债达15亿日元。加上累积下来的营业赤字5亿日元,资金周转急速恶化,终于在1982年元月,宣布倒闭,负债额25亿日元。
北海道丸吉食品公司,专门经营调味料和一般食品的销售,是北海道地区的大批发商。他所销售的食品中,一般食品占70%,罐头食品占25%;每期的营业成长率为10~20%。1980
年7月期的营业额为31亿日元。翌年同期的营业额为325亿日元。
近年来,中小型超级市场林立,零售店也相继成立,因此营业略受影响。没想到又出现了一位资金雄厚的强力对手,客户被拉走很多。为了维持营业额就改用削价出售的方法;虽然营业额增加了,但是公司净利减少,收支无法平衡,只好靠借贷周转。后来利息负担过重,资金周转不灵,很快地就在1982年2月宣布倒闭,负债额16亿日元。
丸吉公司破产的实例,说明了并非大型企业就是稳固不败的企业。一旦其经营方针有漏洞,竞争对手就会针对这个漏洞加以打击。所以,公司规模虽然大,相对地其开销及维持费用也多,营业额就算很高,如果净利少的话,仍然无法生存!
不利舆论纷纷出现
因为一时业绩恶化或资金调度不顺,而被同行间称为“危险”的企业,如果,经营者及
时改进对策,挽回恶劣局面,仍然可使业绩蒸蒸日上。
这时可以将不切实用的不动产变卖,转换成资金;或者是裁员,以节约公司维持费;或者是同向主力银行交涉特别融资,来舒解困境。以上种种都是渡过难关的方法。
但如果渡过危险期后,又再度被同行间传出“危险”的不利风评时,与该公司有交易行为的厂商,就要特别留意了,应提高警觉,仔细调查。
为什么企业界会再度传出该公司的“危险”信号呢?是否该公司的制造技术有缺陷,没有改进,无法与别家新产品竞争市场?或是经营者采取的应急措施不当?再不然,就是工会要求太过份,双方未达成协议?或者是,外销环境不利,造成外销业绩下降。
总之,朝着这几方面而去查探“危险”产生的因素,一定是公司经营出现漏洞,否则不会再度传出不利的风评。同时,有不利风评的公司,也应朝着这几个方面,寻求改革之道。例如改变营业方式或向银行申请疏通融资等方法,力求稳住公司状况。
但是无论如何,对“危险”信号,都必须经过仔细调查,不可只凭猜测,更不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停止与该公司的交易。如果只是向有帐目往来的银行调查,还是不够,因为银行员只会答复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不良记录,支票来往正常,但不知明日会如何?”最好是亲自或派专员去调查,直到证实的确有“危险”时,才可放弃顾客。
有一家专营运动用品的厂商,在1975年宣布破产,负债13亿日元。在1976年时,同行间就传出风声,说该公司营业不振,且同行对其评价不好。但是当时经营者以减少生产量和裁员稳住了情况,暂时止住风波。后来又遭遇强劲对手竞争,造成市场萎缩,于是库存量大增,资金冻结,它却又将大笔资金投在关系企业上,终于造成周转不灵,支票跳票,于是同行间,再度传出不利于该公司的风评,使其很快就面临破产边缘。
经营运转危险症状
三季连续赤字
就个人经验来说,一家企业公司,如果第一季及第二季(一季三个月)连续出现营利赤字
,而在第三季却能挽回大局,使业绩上升,那么这家公司还能维持平衡,这种例子很常见。但若第三季的决算书上仍出现赤字,那么这家公司就很难继续经营下去了。
很多业务员向上级报告客户资料时,常说:“某某顾客的营业额不断地在增加”。上级因此会忽略了对该客户的警戒心,继续将原料或商品卖给客户。但若突然间被倒帐就措手不及了。这是因为该客户伪造营业额资料,隐瞒厂商。所以单看营业额是不够的,应该调查公司的营业纯利才正确。只有营业额而无净利的公司,如同没有营养的食物,对人体是没有作用的。像这种情形的企业,倒闭只是迟早的事。
对于现有商业往来的大客户,或营业额占高比率的厂商,一定要去仔细地了解他的营业预算表、损益表、年营业额和库存量等情况。如果无法暗中搜集这些资料的话,可以委托咨询调查公司代为分析、调查,以免被不实的数据所瞒蔽。
一家信誉不好的公司,不但和它有商业往来的人会注意它,就是平常无商业关系的人,也会略有耳闻。所以,探询消息的人,在了解对方与这家公司的关系后,进一步观察公司内的言论,再配合自己调查所得的资料,就可以对这公司充分的了解。
对于调查社所收集的来的资料,有时也不可全信,因为调查社也有可能与被调查的公司勾结,所以不防多询问几家调查社,再互相比较资料。如果,确信这家公司有连续三季决算书上出现赤字的情形,那么,以后在交易方面就应更慎重,才不会带来损失。
即使是股票上市的公司,若连续三季出现营利赤字,要想解决困境,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须经过一段长期的努力奋斗。所以,当发现对方信用降低,又不改进经营方式的话,最好停止和他的交易。
1984年2月,滨畸芳雄商店以负债100亿日元,宣布破产。他是鸟取地区最大的钢材批发商,也供应零售商各种材料,在建筑业不景气的时期,业绩直线下降,在连续三季出现庞大的营业赤字,同行间就传出对他不利的风评。主力银行派遣专员到该公司去协助重整,以降低员工工资、减少贷款利息等方法拯救公司业务,但仍无法起死回生,终遭到退票的厄运;在债权人协议失败下,宣布破产。
公司财务拮据
公司全部的资金都是靠自己筹措,没有向任何金融机关借贷,这当然很好。但是,遇到
经济高度成长时,向外借贷来扩充设备增加营业量,所得的得润,往往比保守性经营的利润高出很多,因此向外来借贷来经营的公司非常多。
反过来说,假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成长很缓慢,对外借款越少,利息负担也越少的公司,倒闭的机会也就越小。在暴利下的高利润固然很好,但如果利息的负担超过营业额的25%,情形就很不好了。如果在20%以内,或许还有药救,只是设备投资费用不可过多,否则财务情况仍会继续恶化。
例如,新技术的投资规模较大,而且冒险性大,投资者应做谨慎的评估。自1984年以来,在这方面投下巨额开发资本,因而倒闭的公司相当多。如专门制造隔热建材的厂商——三陆玻璃织维制造公司,就是因此负债80亿日元而宣布破产。家庭五金的大批发商——日本光学理研公司,也以负债30亿日元,宣布破产。制造高级烟具的世界化学织维公司,负债32亿日元,宣布破产。三善会医院,负债58亿日元,宣布破产。东京合板工业公司,负债90亿日元,宣布破产。以开设弹子房著称的木崎公司,负债30亿日元,宣布破产等。这些公司都是被庞大利息拖垮的实例。每一个制造商或生产厂,常发展到某一个程度时,就会设法扩充厂房、增加设备、淘汰旧机种、派购新机器,以增加生产量或发展新产品,这些都是必经的发展过程。而批发商或销售公司,也都尽力谋求扩大销售额、提高营业额、增加关系企业、增加投资设备等方式来扩充企业。但是要注意,若经济不景气或低成长率出现时,就不可扩充得太快,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1985年2月14日,朝日新闻会刊载一则有关三光汽船倒闭的新闻:“前年3月起,三光已经负债470亿日元;去年3月,负债550亿日元。像如此庞大的负债额,却还能继续营业下去的,大概只有三光汽船公司了!相信今年的营运情况,必定还在困境中,无法自拔.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结算为负债221亿日元,预估下半年的营业负债,也会在200亿日元以上,到年底,总负债额累积将超过1500亿日元!”
而三光汽船每月的营业额为200亿日元,如果换成普通中、小型企业,碰到这种情况,早就宣布倒闭了。但三光却还能继续营业,主要得力于各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1983年春,三光订购了125艘高性能小型散装货轮,其中就有83艘是由各大企业自己出钱建造,而由三光汽船公司以极低的租金,租用3年。像这种情况,别家公司恐怕就办不到。三光将近3000亿的贷款,乃是种金融机构以长期低利贷款借给该公司的。这一点又岂是发营企业能比拟的呢?像这么优越的经营条件,还能维持多久,谁也无法断定。
□ 贸然增加进货
通常进货量都是和业绩成正比的,如果突然不正常的大量进货,供应商就该仔细观察对方的动机,看看是不是因为支票的存款不足,而不得不用脱手求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方说,进价100元的货品,正常的售价是150元,如果以120元倾销,尚有可能。但如果以90元贱价赔本倾销,而且又订了比上一回多出数倍的量,如此的亏损法,其赤字金额会如雪球般越来越大,这就不是正常的经营方式。向此类厂商来往的话,就必须小心注意是否有诈骗的可能?
例如某企业公司,每月营业额500万元日元,在一个月内开出3000万元日元的支票。经过调查,才发现对方在暗中经营支票周转生意,为了欺人耳目,而以买卖货品为由,开出3000万元支票,以便争取高利贷公司的信任。让他们以为自己是正当的生意人,也有货款进出,所以才会先大量购进货品,再削价脱手求现。这种经营法,是非倒闭不可的。果然,当公司倒闭后,警方调查之下,才发现,所有职员对公司业务一点都不清楚,财务通通是董事长一人处理。不但没有帐簿,更没有进出货品登记本,资金流向不明白,职员们对进货、出货皆一无所知。这种情形是经者有计划的恶性倒闭,二三年后,这批人又会另组公司,重施故计。
专门制造机械出售的旭机械公司,1982年4月,因支票跳票,财务恶化,引起警方注意,开始深入调查。然后以欺诈罪嫌逮捕该公司的董事长及三位股东。
根据调查,在1981年8月,他们原从事鲜鱼的批发买卖,后来合作经营鱼丸搅拌器和海鲜食品加工机。在推销期间,收了五十几家客户购买机械的订金,每家收925万元日元,然后卷款潜逃。骗到这笔钱后,他们又从事期货买卖,以买空卖空方式进行欺诈计划,收了数亿元日元的支票,准备逃走时,被川内区的七家分公司告发,而逮捕归案。
因此,假如要向从未有的商业来往的客户订货时,最好先派人去调查该公司底细。最起码要了解,该公司原来的供应厂商为何不再和它作生意了?若是因为价钱谈不拢,就没关系,但若是因为不良信誉,就应立刻中止交易。
不动产被变动
要了解客户信誉情况,就必须调查其不动产资料登记簿。只要去资产事务所查询,缴少
量的手续费,数分钟内,就可以得到详细的土地和建筑物资料。根据资料上面的记载,有关客户的土地所有权,是否被设定、抵押?或曾向那一个金融机构贷款,设定多少钱?设定了多少顺位?马上可以一目了然。像这咱查询不动产的登记工作,每年至少要有几次。公司职员无论是否新进,都应对自己所接洽的客户随时做调查。
公司经营不善,资金周转困难,才会变卖不动产来调度现金。所以,一旦发现公司的不动产被某某银行抵押设定到第四、五顺位时,就表示危险了!例如,长野县半导体制造厂,不动产设定到第十二顺位,甚至在宣布倒闭前一个月,还有四位债权人联合去办理设定。
至于担保设定的顺位数和设定的债权人身份,也要仔细调查。如果债权人是某金融机构或银行,还可以放心,如果是某新兴公司或一些陌生的公司行号,就必须提高警觉。因为那可能是地下钱庄。一旦向地下钱庄借贷,那就表示公司财务方面必定发生严重亏损了。此外,在设定金额上也要调查。如果值100万元日元的不动产,却设定200万元,那一定是想恶性倒闭。
查阅土地登记的资料时,应牢记下列几点:
(1)土地的面积和建筑物的大小。
(2)债权人的身份,是董事长、公司或是股东?
(3)全部设定金额有多少?
若公司的业务员将资料查出后,公司应该请分析专家,综合各项资料,再参考该公司周期营业额、净利表等加以分析,才能正确地了解客户状况。万一客户宣布破产时,也知道应采取何种态度措施。
开始出现不动产
就算是一流的企业公司,也有可能将手上的不动产或股权,变卖转让,作资金调度之用
。但是,若并非因营业状况不好,大部分的公司是不会这么做的。
例如,从事百货销售的某企业公司,每月份的营业额不断上升,但因薄利多销方式经营,所以净利低,决算书上出现赤字;于是将办公大楼抵押给金融机构。这样,偶尔决算书上会出现营利平衡现象,股东或许也分到一些红利。但是,这并不是实际业绩所造成,而只是一时的变通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下一季的营业决算书仍会出现赤字,因此决非长远之计。
又如,近日有一家大型企业公司,要出售市中心的一栋豪华办公大楼,这个消息也就是这家公司经营上出现危险的讯号。
如果经营土地开发或建筑事业的公司,要将手中的土地转让或拍卖,这也是不好的现象。因为他们可以自己兴建工程,赚取利润。而今他们却要转售土地,一定是营业恶化、周转金利息超过负荷,这也就是倒闭的前兆。因此,当我们发现企业公司开始处理不动产,或公司开始大量裁员时,就要特别提高警觉了。
一家企业公司开始处理不动产时,同时也会开始裁员。通常是先裁掉高薪的职员,再重新分配其他人员的工作。董事长往往告诉他们:“努力工作,不会做的事要多学习。”不然,就是留下那些可以借钱给公司周转的人。当公司出现这些情况时,也正是倒闭的前兆。
三陆玻璃纤维公司,1984年2月宣布破产,负债额80亿日元。该公司是制造建筑用保
温材料的厂商,当业绩逐渐成长时,便在1972年投下巨额资金来改良设备,又在北海道宫崎、山口等地方设立新工厂。这些大笔投资造成资金冻结,周转不灵。1981年6月,决算书上开始出现赤字。1983年6月,累积负债额达174亿日元。后来不得不在1983年8月,将藤泽市的不动产变卖,重新订立营业政策,但是仍未见效。最后,在得不到债权人的谅解下,只好宣布破产。
更改银行支票兑现
无论大、中、小型企业公司,都有固定的付款日期。有的是订在月中,有的是订在月底
,这种的方式,比较不容易出差错,计算也方便,而且一般都是采取支票付款的方式。
一位经营批发生意的朋友,很高兴地对我说:“上次收的支票,日期是月底,这次收的支票,日期是15日,比上次提前15天,对我来说,真是莫大的帮助!”
像这种情况,先不必高兴,因为这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如果开立支票的公司,是因为这一期营运好、资金周转充裕,所以可以提前付款给有长期交易的老客户,这当然是很好的事。但如果不是上述的情况,没有事先通知,就自动变更付款日期,那就不是好现象了。
比方说,因为现金周转困难,向高利贷公司借款,而高利贷公司常会说:“如果没有客票担保的话,开公司支票也可以,不过,要指明日期。”为了避免与原定的付款日期撞在一起,造成短期内支付太多的情况,不得不更改原订的付款日,因此提前付款。另一种情况是资金周转困难,而向地下钱庄借款,所开立的支票太多,日期混乱,只好在分散付款的原则下,更改付款日期。
除了注意更换原订付款日的公司外,对更换兑现银行的公司,也要提高警觉。因为公司如果开立太多的支票,而向地下钱庄借款的话,兑现银行是一定会先知道的,而且银行往往缩减所发的空白支票张数。那么,公司在空白支票不敷使用的情况下,只好到别家银行另开户头。这就值得注意了!因此,短期内一再更换兑现银行的公司,就有破产的危险。遇到这种情形,去问银行员是没有用的;银行对于往来的客户,除非是很熟的朋友,否则不会轻易透露信息,所以必须自己仔细的去判断。
拖延货款期限
一家经稳定的公司,除非有意,否则不会开出比以前长期的支票。如果因业务员得罪了
客户,客户有意刁难,则另当别论;否则就是即将破产,被银行列为描绘往来户的前兆。
大部分拖延付款的情况如下:
(1)以前都是付现金,现在却改付支票。
(2)时限延长了一个月。
(3)只付一部分款项。
这些情况,如果只是短期间如此,那还可以。但若持续发生好几回,就表示该公司内部有危机存在,必须仔细调查。一般企业,若有短期性的资金短缺,主力银行都会代为融资,不致于有积欠货款的情形。因为货款延期支付,对公司的信誉影响很大,更是各个公司极力避免的事,即使发生,一般都会先向厂商解释。
若收到的货款支票,比原来付现的时间长了3个月,那是表示对方有意节省4个月的高利贷利息,这是资金短缺的讯号。如果延长4个月,就是想省四个月利息;若是延长5个月以上时,表示公司经营上陷入严重困境,已不再是破产“前兆”,而是“随时”会倒闭了! 另外有一种情况,以前每次收钱都很顺利,现在却推托会计科长不在或付款印章有其他用途,无法开票。不然,就是说会计人员请假等等,其实这都只是借口,要千万注意。
货款,对每一家公司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被某一家延误,势必也误了自己支付别人货款的日期。所以非不得已,大部分的公司不会拖延付款日,都会尽量一次付清,以维持公司的信誉。
严格来说,“董事长不在!”这句话并不是正当的理由。因为,像付款日这么重要的日子,董事长怎么会忘记呢?倘若公司临时付不出,也应该事先通知,否则这种行为常会令人反感。其实,钱不够的话,主力银行也可能会代垫,因为银行都了解客户的付款日,若不是公司业务发生危机了,否则是不可能延期付款的!
“换票”现象发生
在支票到期的前一天向债权人说:“无法如期支付,是否可以延缓日期,再补付利息呢?”这种方式,已经是老套的借贷法了。现在的商场上,如果公司资金短缺时,银行会先行
支援。除非连银行都信不过他,倒闭已经在所难免,才会说出这种话。而大部分说这种话的企业经营者,都还要费番唇舌,才能让对方了解。据统计数字显示,讲这种话的公司,有90%是在一星期后,甚至于一天之后就倒闭了。
1985年3月,东京的双叶贸易公司向地主法院申请重整,实际上等于是破产,负债额400亿日元,是当时在日本最大的一件破产案。该公司成立于1948年,董事长是以前曾任职于“三菱商事”的喜安先生。幕后参与的股东都是一些财经界的知名人士,最近三菱商事更投资了10%的股份合作。这是专门从事非铁金属、钢铁原料和机械制造的公司。其生产比率,非铁金属占72%,钢铁占15%,机械生产占13%。
1984年3月,营业额高达550亿元日元。后来受到世界性铝业不景气的影响,使得
非铁金属生产锐减,消费市场冷淡,又遭到强烈竞争,输出朝鲜的22亿日元货款被倒帐
,使得经营发生困难。
此外,1984年初,被某某地下钱庄分别倒了2亿及3亿元日元的帐款。而输入钢铁材料方面,在外汇比率变动下也损失不少。用途不明的付款,高达65亿日元。
在以上种种因素这下,1984年3月,累计达100亿日元负债额。年底,向三菱商事公司要求支票延缓兑现。三菱商事虽然答应,但因双叶内部发生股东和董事长为了经营权的问题起争执,三菱商事也对他们丧失信心,而全面停止支援。最后,双叶公司只有宣布倒闭。 一般企业公司,如果遇到资金短缺时,都会先向银行求援;如果银行认为该公司信誉不好,不予融资,公司就会转向高利贷公司贷款;如果又被拒绝,这时才以高利贷向民间借款。 这种情况即使只发生一次,也是大势已去了!因为地下钱庄及民间高利贷的借款,利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最后会越陷越深,不堪负荷;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时,只有宣布破产。
至于客票交换的货款,其影响如同骨牌原理。同行往往以自己的支票与客户交换,然后当作买卖贷款支票,交给地下钱庄抵押。万一有一张未能兑现,会连带的牵累其他换票者,就像骨牌一样,一张倒了,其他的也都跟着倒。
所以,开远期支票的情形,大部分是资金周转困难。虽然这也算是有价证券,但是信用性很差。例如A公司向B公司借票,而如果B公司并没有向A公司借票,则属“单向票据”。拿B公司的票向银行融资的话,银行会拒收。因为银行会知道A公司与B公司并无交易行为,而支票不是货款,所以银行会拒绝融资。
如果B公司也向A公司借支票,双方有互借行为时,称为“双向票据”。为了使银行相信支票是货款时,A、B公司会职络好C公司,由A、B、C三家公司互开支票交换。现在渐渐的出现更多类似的这种情形,公司互相牵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团。这些都是公司资金周转短缺时,为取得银行信任及支援而想出的权宜之策。因为都不是实际经营所得,所以会很快倒闭;也可以说“持远期支票兑现,就是破产的前兆”!
例如:电视广告上常见的S海苔公司,以前了是一个庞大的支票交换集团中的一份子。 有人形容“远期支票如同恶性传染者”,就是指支票交换集团而言公司中没有营业业绩,
却一样有资金收入,像这么好赚的生意要到那里去找?因此会让人越陷越深,有一张支票跳
票,则会全军覆没。
有一位服务于某公司的会计科长,为了想致富,于是趁董事长不在时,偷开一张公司的支票,向朋友借钱。第一张到期后,又开第二张支票换回第一张,在利息加利息的情形下,使公司连续亏损了不少钱。这就是远期支票容易使人迷惑上当的最好例子。
第一次开出的100万元支票,第二次就得开130万元支票换回;第三次就得开180万元支票。以此类推,自然支票面额越开越大,而越发不可收拾,这真是像恶性传染病般的
可怕!
向地下钱庄调现,一般都是按支票金额打折方式进行。例如:票面100万元,实际借款仅70万元。地下钱庄的人常会说:“我不会把你的钱轧入银行,不过到期前10天,一定要拿钱来换回支票”。开地下钱庄的人其实都晓得,那些来向他们调现的人都是银行不信任的客户,也就是交换来的支票,信用度很低,因此才利用这种方式赚取高额利息。
有一位开地下钱庄的朋友,亲口告诉我说:“其实我们这个行业,是给在商场上真正急需资金周转的企业公司解危。他们多半是因为到处借不到钱,或是银行不予融资,走投无路了,才来地下钱庄借钱。但就是因为他们信誉不好,所以我们也必需提高利息来保障自己。要担这么大的风险,因此加些利息,其实也不为过呀!”
所谓“银行拒收”的支票,就是指交换来的远期支票。通常持远期支票调现的公司,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一定会宣布破产的,所以这也是个危险的讯号。地下钱庄所收的利息金额不一,不过大部分相差不多,一个月皆以本金的6-8%为准,但也有每月达10%以上的利息,
例如,想向地下钱庄调现一张面额200万元日元,期限四个月的支票,以最便宜的6%利息来算,也要支付48万日元的利息,因此实际只有152万日元而已。再景气的行
业,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净利的营业额,所以经营者一旦走投无路,只有向地下钱庄调现时,就表示大势已难以挽回了。
如果A公司的经理向B公司的经理说:“借我一张支票好吗?到期我一定来兑现。”B公司假如看在平常两家公司交情不错的份上,答应借他;认为“反正只是一张支票而已,公司又不缺钱,不防借他好了。”却不知,B公司就因为这张支票,已经担上风险了,一旦A公司发生问题,B公司迟早也会有受到牵连的。
地下钱庄对收来的支票,也会暗中调查其信用度。他或许会打电话到B公司问说:“我有一张贵公司的支票在此抵押,是不是正确?”当B公司接到这通电话时,应该当场说明是A公司借用的。否则有一部分来咨询调查的人,会将信息传出去,以为是B公司资金调度困难,向高利贷公司借钱了。那么,此后B公司的信用也被破坏,不但其他公司会怀疑B公司的信用不好,连银行也会将其列为拒绝往来户,因而使公司的业务影响很大。
因此,即使公司需要资金周转,但是无论有多危急,也千万不能找地下钱庄借钱。
高利贷行为出现
一家公司如果面临资金周转困难时,公司中就会时常出现一些陌生人与董事长或会计主任接洽。这些人多半是高利贷的掮客(中间人)。
刚开始时资金短缺,大半是董事长或会计主任自行暗中调度。如果业务和财务情况好转,这固然很好,但若是情况一直恶化时,只好委托中间人代为介绍财主(有钱的金融界人物)。
所谓“中间人”、“掮客”,就是指专门介绍财主,再赚取佣金的人。在同行向银行借不到钱,也无处可周转的情况下,他们会协助经营者借到大笔钱,但是抽成也相当高。
这时经营者要特别小心,尤其是“黑吃黑”和“讨债公司”。
所谓“黑吃黑”,就是有黑社会分子介入其间的掮客集团。他们非常了解各公司的经营内幕。一旦找到猎物(资金短缺或经营困难的公司)以后,掮客就会自己到公司去找董事长。鼓动其三寸不烂之舌,说能代为介绍有庞大资金,可以协助企业重整及解困的财主。当说服董事长开出高额支票以后,这些人就卷款潜逃,不见踪影,使该公司的经营更加倍困难!
至于“讨债公司”,简言之,是指一个暴力集团,专门骗取被黑吃黑套牢资金的公司,做落井下石的勾当。例如,他们会自动上门问董事长。
“你是不是有张支票,在某某人手中,被黑吃黑吞掉?我们可以替你讨回来。尽管放心!”他们以诚实的态度,亲切的口吻,骗取董事长的信任,而先付他们佣金,然后拿了钱,也逃之夭夭,或是怕被企业界知道公司发生资金困难,而让黑社会暴力分子有机可乘,受他们勒索。
其次,“黑吃黑”和“讨债公司”都是一丘之貉,常常彼此在演戏,其实是同党。有时讨债公司会说:
“你再开一张支票出来,我替你去换回那张被骗走的支票。”
结果公司白白损失两张支票,真是祸不单行!
累积赤字增加两倍
在还没有达到使业绩复生的转折点之前,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相应对策的话,该公
司要想恢复昔日的健全经营,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累积赤字达到每月营业额的两倍时,就是严重的倒闭前兆。
在这段时期,公司的业务大概呈现的情形及特征如下:
(1)经营者每天都忙于筹款,以支付当天必须兑现的支票,根本无暇计划未来的新产品或改善营业策略。
(2)将握在手里的所有支票通通拿出去调现仍嫌不够;因此只要能延缓轧入,就尽量延缓,使公司信誉动摇。
(3)因急需现金周转而削价脱货求现;只要有现金,就不考虑商品价格,赔本生意也做。 (4)向经销商预支货款,或预支远期支票。
(5)以前都以现金支付的小额货款,现在却改用支票付款。连交际费也都以支票付款。 (6)大部分贷款都向主力银行以外的银行支借。
下面是被累积赤字所迫,而倒闭的公司实例:鸟取县中最大的合作社——鸟取县西部生活协同合作社,该社在米子市内设有十个分社。1983年3月期营业额高达71亿日元。
近几年来,由于大型超级市场到处林立,加上销售情况差,公司营业额持续下降。为了总社的重新装修,又花费了18亿日元,造成庞大的负债额(44亿日元),终于在累积亏损达
到日元54亿元后,宣布破产。
全日本各地的“生活协同合作社”,以前都被认为组织是坚实的公司。可是缺点在于各分公司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所以在大型超级市场的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拥有20年历史的童装制造厂商——东京史达托公司,于1984年3月宣布破产,负债总
额达37亿日元,年营业额为30亿日元。该公司将女童装分别发包给所属的七家卫星工厂制造,再将制造品全部批发给各地区的大百货公司销售。去年,因行业竞争激烈的影响,退货量突增,造成严重亏损,终致倒闭。
因此,累积的赤字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像是一个背在身上的大包袱,赤字愈积愈多,包袱也就是愈压愈严重,最后终于承受不了而被压倒。
月报表不按时公开
当赤字累积到每个月营业额的两倍时,付款开始困难,因此会发生下面的情况。
(1)支票上的兑现日期,延后为原来的两倍。
(2)变更付款日。因为延长付款日越久,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筹借资金。
(3)远期支票也拖延。平常收货后,开120天的款到票,现在变成150天。多延31天就
有30天的周转资金可以利用,这是财务困难时期,最常发生的情况。但是付款超过同业间习惯的期限,信用度就会降低,这样对本身很不利,
(4)每个月无法按时结帐,当然各种会计报表,也无法制作。在周转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该付 项无法支出;帐簿、传票也都无法算。而董事长为了调度资金,整天在处奔波,他所花的交通费等,到底用了多少,也无法入帐。这些都是使会计人员在处理时感到困难的地方。
(5)往来的原料供应商,其交货态度开始转变,交易越久的厂商,越容易了解公司的内幕,因为员工与员工之间会互相透露消息,尤其是财务经营状况恶化之事。
(6)向高利贷公司贷款。
以下实例,可供参考:
东京的初梦棉本铺,于1983年4月寒布破产。该公司为弹簧床的制造兼批发商,并且高有棉被和枕头的加工厂,规模和生产量均相当大。立川第一百货公司内,也高有零售部,一年的营业额5亿日元。
可是因同行的竞争激烈,使利益减少,呆帐年年增加。为了降低成本,在改良高备方面投下大量资金;但因为无法在短期内收回成本,导致周转发生困难.于是在1987年改选负责人,实施新的相应对策。改组后,在营业上虽有起色,但在财务上依然拮据。因为会计帐目
不清,积几十年来的陋习,财务乱成一堆。资金大量外流,以致周转不灵,实在无法改善。
再加上消费低迷,业积继积恶化,不得不依靠高利货公司的借货来维持经营,最后终于走上倒闭之路,负债总额高达20亿日元。
没有向高利货公司借钱,就不了解其中的利害,借高利贷的钱,如果俐其在利滚利的情况下发展,后果实在不堪主相!借100万日元,会变成1000万日元的债务,甚至1亿日元;困为本金在加速度中做幅度的膨胀。所以向高利货借钱的公司,十家有九家都迟早会倒闭!
董事长头绪混乱
在稳定中经营的企业,假如董事长本身是业务专家,又正值壮年,整天坐镇办公室中指
挥一切业务,这是正常的。如果董事长本身是懂技术,也许就会把精神投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可是在累积赤字,超过月营业额两倍以上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董事长有40%的办公时间都花在金融问题上,不是到银行去拜托提高对本公司的融
资额,就是找客户商量借钱问题;或找朋友帮忙借钱来解决问题。
总之,董事长坐镇办公室的时间少,也没有心情指挥业务。所以,本来该由董事长指挥
的营业策略,也没有时间来进行,整天被逼得走投无路。
(2)缺乏一贯的制度来管理公司,常常朝令夕改,令员工不知所措。
董事长突然出差,公司同仁都不知道,也没有说明回来的时间。又如下午出去时,交待说下午五时以前一定赶回来处理急件公文。但是到下午四点半才打电话回来说:“因临时有客人,商量重要事情,不能赶回来了。”有关急件公文盖章之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3)对投机性生意产生兴趣。本来对买奖券之事,董事长一点兴趣也没有,如今却开始动用公款去买奖券,而且一次就买了好多钱。
(4)对本行的生意失去信心。心理以为所以会陷入困境的原因,就是固守本行的关系。因此,很容易对某种新事业或新产品发生兴趣,而想改行。
(5)同行间传出该公司经营不善的风声。这种情形可分为两方面来说:一是资金周转不顺;二是业绩不好,经营上发生困难。前者称为“金融不安”,也就是资金短缺,除非有奇迹出现,否则倒闭就在眼前。
问题在于这些信息平时要如何收集?又怎么去印证呢?首先,业务员可利用每天与客户接触的机会,多注意客户的动态和同行间流传的消息与批评。
但业务员有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他们客户之间常建立了感情。除非有明显的证据,否则业务员往往会往好的方面去想,或为客户掩饰。所以,经营者一定要常常亲自去拜访客户,或分析资料,才不会被蒙在鼓里。
累积赤字增加至每月营业额的三倍
无论如何,在公司的财务上,如果累积赤字超过每月营业额的三倍或更多时,在资金周
转和业务经营上,都会出现相当严重的危机,这时倒闭的征兆已很明显了。如前面所述,通常会出现下列情形:
(1)为了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不得不削价脱货求现。这样虽然能解决一时的困难,但是如果原料进价或人事费用依旧不变,其经营的利益等于零,甚至亏本。这种情况下,累积赤字永远无法解决。
(2)互相交换支票,当做客票使用的次数越来越多。在交易银行未发现前,或许还可以。一旦银行发现该公司没有持实际交易的期票前来兑现,就会对这些支票产生怀疑,如果不提出交易证明,就会拒绝对该公司继续融资。
(3)变更交易银行。因为原来往来的银行,发觉公司没有实际交易的远期支票,当做客票拿来融资。在此情况下,往往会停止贷款给该公司,因此不得不找其他银行去重新开户。 (4)急着催收客户的应收款。本来每个月的月底才通知客户付款,现在都改在每月25日
就通知,而且越来越紧迫;最后甚至发生付现款就有回扣的情形。
(5)开始经营以前未做过的营业项目。比如说:专营食品批发的公司,现在也开始批发塑胶原料。这就可能有赊帐进货用现金脱售的嫌疑。
例如东京诚之印刷公司,以印刷各种杂志、广告海报和代客装订为主要业务。1981年1月期间,年营业额为32亿日元。
因为太过依赖国外订货,且管理和人事费用也高,以致与同业间的竞争力显得很薄弱,加上呆帐逐年增加。终于在经营困难,周转资金短缺下,于1981年春,开始使用和别人交换得来的远期支票,向地下钱庄调度现款;并且伪造假帐,后来公司信誉受损,终于在1982
年4月,以负债29亿元日元宣布破产。
福井县的敦贺木材公司,于1982年5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为60亿日元。该公司进口
北洋木材,年成交量高达33万立方米,在福井、敦贺两个港口,占起货量的40%。但因受过去数年来原木业的不景气影响,在1982年的决算书上显示,年营业额65亿日元中,亏损了25亿元,而累积赤字也高达日元21亿元,终招致倒闭的命运。
付款情况渐渐恶化
使用远期支票向外界调换现款的情况,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交易银行很难发现,除非
当事人泄漏消息,否则,很少人会发觉。
在这种资金困境下,使用支票的张数必然会越来越多,范围也会越扩大。这时,董事长或会计主任的私人支票会不敷使用。因此,这时会开始委托介绍人,付租金给他,由他拿去调换现款。
(1)在清款单上找借口拖延付日期。在交通发达、邮政系统良好的今天,除了变更地址以外,邮递先生投递错误的情形,可说极少。即使延迟投递,也只不过是一、两天,所以对于“尚未接到贵公司的请领货款通知,(或请领工程款通知书)”的理由,已不可能被人接受。 (2)故意延长付款日期。有些独资公司的董事长,生性小气,其实身边不缺钱,该付的钱仍要延迟几天才付款。如果对方每个月都说:“董事长不在,所以……。”这种公司一定是财务困难而付不出款的公司,要小心。
向外借款的利息,慢慢升高。比如原本月息二分的,把它升高为二分二厘,甚至于
二分五厘,或是三分等。这是为了讨好债权人,怕他们索回本金的策略,
(4)请求客户不要把到期支票轧进银行兑现。
皈阜的日本磁砖工业公司,于1982年7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达37亿日元。该公司
专门制造高级磁砖,经营方针是出口占40%、内销占60%。早在1962年该公司就以第二类
资格获准在股票市场上市。1982年2月期的营业额达27亿日元。
1971年以后,因出口业务受美元贬值影响,业绩直线下降。不久就出现债务超过原有资金的现象,引起投资大众恐慌。于是在1979年6月,被名古屋证券交易所禁止该公司的
股票上市。
在这段期间,该公司的相应对策为标售多治见本工厂,提高可儿工厂的生产量,全体员工同心协力为拯救公司经营而努力。结果,1976年11月期的亏损额减少至137亿日元。但是累积赤字仍超过20亿日元。同时被税务员查出26亿元的假帐,公司员工将此事透露给外界,立即影响到公司信誉,最后还是逃不掉倒闭的命运。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论股票上市与否,如果债务负荷太大时,就已经是财务恶化的明显征兆了。
董事长唉声叹气
公司的累积赤字,如果达到每月营业额的三倍以上时,董事和一定无法安坐在办公室
,因为他每天的工作时间至少有一半必定是花在调度资金上。
而综合来说,不外乎有下述几种情形,
(1)晚上加班时数增加,在办公时间内,大大方方地到银行去交涉融资,而且很快得到贷款承诺的情形,早已成为过去。换句话说,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就是已被银行看出破绽,不予贷款造成的后果。既然银行贷款行不通,只有向民间想办法,而与贷方见面最理想的时间就是“晚饭时间”。约他出来吃晚饭,先闲话家常,然后再提出借款的事。
(2)在办公室的时间很短。晚上与贷方的交涉,如果顺利则罢,假使没有结论,第二天只好另谋他法了。因此早上到办公室打个电话后,也没有交待去那里,就又出去了。
(3)脸上气色大不如昔。被金钱逼得走头无路,那有心情坐在办公室与职员谈天;虽然地下钱庄的人尚未来讨债,不过已有些自杀、或犯罪的倾向了。
所以,陷入财务困难的经营者常常失眠、做恶梦。既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后悔又有何用?
横滨一家工具批发商的董事长,因周转不灵,每天为调度资金奔波,有一天突然因脑溢血而住进医院。该批发商是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店,其营业额每年高达15亿日元。近年来,因经济低迷,消费不振,又困同业间的竞争激烈,不得不走薄利多销的路线。在利润微薄的情形下,呆帐增加,造成了将近2亿日元的累积赤字。资金周转日益恶化,负责人每天忙着调度资金,最后终于累垮了。家属们则以“负债人住院”为借口,宣布破产,负债金额为10亿日元。
根据1985年最新的倒闭状况资料显示,倒闭公司的负债金额有日渐增高的倾向。
例如高森建设公司(千叶),负债总额55亿日元。在千叶县内,该公司被公认为排名第16的中坚建筑商,信用卓著。近年来,受不景气的影响,承包工程减少,业绩下降。于是高森建设全力给予支援。结果造成20亿日元的资金被冻结,财务状况解随之恶化,终于宣布破产。
其它还有像广岛的上野产业、宫城的东部开发公司、冈山的钓钟工学公司等等,这些知名企业宣布破产时,负债额都高达日元40亿以上。
决算书上出现赤字
如果是一家股票上市的企业公司,可以很容易取得其决算书。即使自己不想去分析,也
也可从“日本会社四季报”或其它资料中,得到分析报告。
假使不是股票上市的企业公司,也可以向该公司要“会计试算表”和“损益表”资料。因为单从营业额上是无法得知该公司的详细财务状况。虽然决算书他可以造假,但如果长时间观察的话,一定可以看出破绽来。
“财务比率”的分析法,是从事分析最基础的原理,所以不必在此重述,不过对于一些基本上的重点特别叙述如下:
(1)负债比率:(负债对原有资金之比率),最理想的数字为10%,越高越危险。
(2)流动比率:流动负债(一年以内必须支出的负债)对流动资产(一年以内可以收回的资产)的比例,应该是一比二。也就是说,希望有流动负债两倍的流动资产,当然比率越高越好。
(3)存款比率:也就是存款资产(随时可变现款的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越低越不好,最
(4)固定比率:亦即固定资产对原有资金的比率。原则上,在100%以下最理想。
气工社(神奈川)于1983年5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为日元50亿元。该公司自1976
年开始,就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二类资格的股票上市公司。从1974年以后,业绩连续下降,决算书上连续出现赤字。1978年,股票被禁止上市。因为东京证券交易所认为该公司连续赤字经营,对证券投资人的保障构成威协,因而采取断然措施,此后气工社的经营的情况更加恶化,终致倒闭。
某机械制造公司,创立于1982年,以制造“砂石粉碎工厂设备”、“公害防治设备”和其他产业机构为主。业绩很好,年营业额高达32亿日元。
但是1965年起,业务状况衰退,一直延续好几年,财务上均出现赤字。从1972年开始,由同业A公司以现金增资方式,加入股东行列,并协助改革经营,可是业绩依然不振以至无法挽回。在1982年9月期的决算书上,累积赤字已高达153亿日元,资本亏空了日元973亿(该公司登记资本额为日元4亿)。
在1983年8月,又发生5亿日元的不良债款,也就是说有5亿日元之应收货款被倒帐,这是该公司倒闭的最大致命伤.如此庞大的赤字数目,即使形势再好,也很难起死回生,更何况在经济低迷期,所以宣布破产根本是董事会预料中的事。
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内容,以及各种数据,都要随时深入分析。掌握这些数据,才能和其他同业比较,如果在平均水准以下,就要警戒了。
在此特举出几种重要数据,以供参考:
(1)营业额总利率:决算期间内对毛利总营业额的比率,越高越好。
(2)营业额营业费率:营业费用(一般管理费、销售费用等),当然是越低越好。
(3)营业额营业利益率:从毛利中扣掉营业费用后的营业利益,当然越高越好。
(4)营业额纯利益率:不必说,当然也是越高越大。
(5)流动资金周转率:(对营业额)越高表示收益越大。
(6)变动债权周转率:(对营业额)周转率越高,表示呆帐或不良债权越少。
(7)存货资产周转率:(营业额除债务支出)周转率越高,资金周转就越好,资金使用效率也越高。
(8)债务支出周转率:(营业额除债务支出)越高表示支出能力越强。
东京的玻璃公司,于1982年9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高达370亿日元。1950年,该公司以日本玻璃公司之名申请设立登记,其实它的前身是1915年设立的日本玻璃工。是日本第一家采用自动制瓶机,大量生产酒瓶的厂商。
近年来,该公司业绩一直不太理想,因消费低迷,自1975年以后,每年都出现赤字。虽然1981年的营业额,高达330亿日元,但在决算书上,还是有245亿日元的赤字。
在这期间,该公司的大股东“美国东方伊利诺公司”,在资金无以大力支持。并由美国派来经营专家,负责计划产销。为了节省经费,裁掉490名员工,并推行节省能源政策,改
良生产设备等因应措施,但仍无法改善情况,最后还是宣布倒闭。其实,在长期连续赤字经
营的情况下,该公司能维持这么久,也实在是个奇迹。
所以,虽然有股东上市,知名度也颇高的公司,如果连续长期的赤字经营,迟早也会遭到 倒闭的命运。要知道,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在财务上不够健全的话,又拿不出有效的补救措施,那么倒闭只是迟早的事。
回天之术,无药可救
当办积赤字超过每月营业额的四倍以上时,即使全公司的职员都来为公司调度资金,但
最后还是非得靠借高利贷和远期支票来周转不可,弄得每人拿着公司支票,靠自己的关系去调钱,若到了这种地步时,公司的倒闭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
所以会落到这种地步的原因,可分述如下:
(1)不顾成本,大量降价抛售,来换取现金。如果成本是100元,而以100元的价格卖出还说得过去。但是,以70元的价格卖出,而数量又很大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赤字当然会增加。
这样做如果只向客户预收1个月的货款,有的客户还会基于同情心而帮忙。但如果预收3个月或6个月的话,就一定是破产前兆了!除非客户有很大的利益可图,否则谁会愿意先付货款呢?
(2)每天跑三点半,其实每天都在五点钟左右才把钱送到银行(当然需预先得到银行的勉强同意才行)。
(3)随意开立远期支票,舆论及信用都很差。
(4)以高利贷向民间吸收资金。
(5)对预收货款采取高额回扣。
(6)黑社会人士在公司进出。
(7)借用他人支票,向往来客户调钱。
(8)业绩不振,且向地下钱庄贷款的高额利息负担过重,使营业赤字不断升高。
(9)要求对方不要把到期支票提出交换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遭致对方的反感,并怀疑公司信用。
(10)公司付款日期纷乱,每月至少延后10天。
(11)小额现金也付不起。
(12)第一次跳票。
北海道的“北日本铝门窗工业公司”,于1984年1月宣布破产。该公司的年营业额达28亿日,但累积赤字也达10亿日元。很显然地,超过月营业额4倍以上。
从公司名称上,可看出该公司主要产品为铝门窗、铁门及铁窗的制造和批发。建筑业不景气,使得该公司的业绩也随着每月下降。自1980年,创造了最高营业额记录后,每年的营业额都一直下降。虽然已采取相应对策,却无法挽回大势,终于倒闭。负债总额达日元35
亿。
五、经营场所危险症状
厕所臭气熏天
在娱乐场所,假若厕所脏乱,就不能称为一流的场所;再豪华的餐厅,如果厕所脏乱
,即使该餐厅的菜肴很好,也会觉得食不下咽。所以三星级的餐厅,一旦厕所不干净就会失去其三颗星的资格。
评估服务业成绩的时候,厕所的设备和清洁往往排在第一项。同样的,对一家公司的评价也应从小地方着眼。
有一位大企业公司的业务员,对我说:“我去拜访顾客的时候,每次总先向他们借用厕所。因为不管董事长气派十足,或营业科长如何夸示他们公司辉煌的业绩,也不能代表该公司经营状况很好。一家一流水准的企业公司,一定不会把厕所的清扫用具乱放,更不会对公司的环境清洁问题掉以轻心”。
厕所的清洁工作,有的公司是包给外面的清洁公司处理;或许有的是大楼管理员来负责。但是不管如何,脏乱是看得见的事实,不能不管。但若被外人看到,总觉得公司管理松懈,造成不好的印象。
此外如职员的服装,也能影响别人对公司的印象。男女职员若不穿公司制服,那么只要简单清洁即可,式样不要太老旧。因为今日社会进步,爱美又是人的天性,若是穿着太随便的话,会被误认为这家公司的员工很懒散,办事马马虎虎的。要是穿得太寒酸,也会被人认为这家公司不赚钱,职员工资太少,而买不起好服装。
关于女职员的服装,如果公司没有指定,也不可穿得太过时麾,或标新立异;这样会被人误会是在风尘中生活的人,缺乏端庄的气质。尤其应避免摆首弄姿,或做出怪异的动作,而引人侧目。如果公司的职员中真有这种情况,那也是危险的征兆。
男职员如果没有穿公司制服,那也要注意平常的穿着,不要穿太破太旧的衣服;最好是整齐清洁,能显得精神抖擞,并适合自己的身份即可。
当拜访某家公司时,如果不是在休息时间,却见职员都在聊天,谈话的内容又是批评公司内幕或不满自己的工作,逢人就埋怨。或者见到一些女职员老是在谈论时下流行的服装或电影明星的私生活,谈得兴高采烈,而忘了自己原本该做的工作。有上述情况发生时,公司的前途会如何,当然可想而知了。所以,经营者对这些“小地方”、“小事情”的管理也要特别的注意。
吃便餐人数增加
长期在外奔波的业务员,大部分对于他所服务的顾客总有一份亲切感。这种行为,是人
类社会很自然的现象,如果,他的顾客在业务上偶而发生了困难,相信业务员也会很关心的。 例如有一家塑胶家庭用品的制造商,经营不善。有一家与它有来往的化学药品公司的业务员,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在听到这家塑胶工厂经营困难时,仍然把货物追加给工厂。他以为这家工厂的困难只是短期性的,结果这家塑胶工厂倒闭了;货款再也收不回来,使得公司损失不少。
所以,如果一味相信公司业务员的报告,是不可靠的。最好还是和这家公司交往几次以后,主管再亲自去了解一下实际状况。甚至可以亲自去调查一番,免得公司白白吃亏。
关于调查客户,常用的一个方法是,亲自到客户的公司附近的某家餐厅里去,随便吃点东西,然后慢慢从这家店主口中得到一些有关这家公司的信息,这样时常可以听到店主在无意中透露出这家公司的一些状况。只是问话时要略施谈话技巧,比方说可以这样打开话题:“是这样的,我有一个侄子想要到这家公司做事……”。
也可以这么说:“我侄女的男朋友在这家公司上班……”。
这样说的时候,表情要镇定自然,表现出只是聊天的样子,言语之间不能太迫切,才能有所收获。
他们的回答如果是:“最近,那家公司的职员来吃饭,多半点的是速食面和阳春面之类,其他很少。”
“听说经营不太顺利,生意也不太好。”
这就是“信息”!当然,对于所得到的消息,还要加以求证。
如果业务员回来报告的情形和调查的资料有出入时,当然需要到公司去探视一下,以“陪业务员到公司拜访”为理由。然后,再参观他们的工厂作业情形和仓库存货等。
如果发现他们仓库内的货品原封不动,存货还相当多的话,就表示生意不好,货品滞销。照这情形看来,就必须更进一步调查公司的真正财务状况,否则如果公司一旦倒闭,自己才不致于被拖累。
业务会议剧增
最近建筑业竞争得非常激烈,有关的公共投资也受到限制,就因为这种趋势严重,导致
很多建筑业者陷入困境。
每次要去拜访这些公司时,总会碰到他们在开会。业务员聚在一起讨论如何争取业绩,或是用什么对策解开目前公司的僵局?甚至连董事长和总经理也参加讨论。这时你想要找董事长的话,就会碰到他老是关在会议室里不出来。你是没有办法找到他的。像这样,公司的营业政策会议如此频繁,就显示出公司已有危机存在,因此要提高警觉了。
业务员的职责是对外接洽生意,收集商业信息,了解客户经营情况和研究如何提高业绩。如果只是让他们整天坐在会议室中提出口头报告,连最起码的拜访、联络客户和信息分析都不能做的话,公司业绩不能提升则是可以想见的。有必要的时候才开公司会议,一些不值得讨论的事项,就不必浪费时间。畅销的商品不是光靠开会就能想出来的,大工程的承包,也不是在营业会议中产生的。这些都要靠积极的营业活动,因此,业务员勤于奔走,才是上策。
大都理化游乐园创立于1965年,在1983年5月宣布负债60亿日元。公司初创时,兴建了一栋“那须高原别墅”,1970年又兴建“伊豆绿色新村”,同时也开发“三岛新屯”的用地。业务鼎盛时期,每年营业额为100亿日元。
但是从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机起,业务开始衰退。1974年时计划建设长崎县高尔夫
球场,及“长崎绿色乡村俱乐部”,这期间因为资金不足,在1976年停工。当时打算将
公司的不动产——千叶县鸭川市区内,价值20亿日元土地出让,结果并不理想。1976年5月,三和银行和飞岛建设等债权人,劝董事长召开公司重整会议,清算一下资产,裁减公司职员,进行不动产处理事宜。
1983年4月期的营业额只有9亿,比起鼎盛时期还不到一成。鸭川的土地、长崎的高尔夫球场有地皆卖不出去,公司无法重整,只好宣布倒闭。但是债权人建议开重整检讨会议以前,公司已经召开了无数次的“营业对策会议”,也就是所谓的“业务会议”。结果还是不能挽回颓势。
公司步调开始混乱
公司内的步调不协调,是引起员工纷争的最大原因。譬如罢工,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影
响最大。公司制度一旦失去规律,想重新再改进,就要费一番苦心了。如果制度越来越乱,那更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柜台小姐,等于是公司的一面招牌。虽然公司的负责人是董事长,而她只是公司的一个小职员,但却代表着公司的形象。
各行各业中,每家公司柜台小姐的仪容神态,大部分都是和蔼可亲,有礼热心。如果她的态度强悍,对拜访的客人板着眼,爱理不理的;要通报的事不立刻去通知,只顾自己和同事谈话,让客人久等;甚至做事故意拖拖拉拉,随随便便。像类似的这些行为,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其中必定有原因。
公司有这种情况发生时,可能是柜台小姐对于公司抱着不满的心情,或是公司内有不可告人的事情发生。平常上班时间,公司职员一定不敢迟到。可是最近到了上班时间,公司职员都还没来,一个钟头后才姗姗来迟。要是真有这种情形,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就值得注意了。又如公司职员一个一个相继辞职,办公室内,其他的职员每天迟到也不觉得难为情,总是若无其事地大摇大摆走进来。有这种情形的公司,这就是破产前兆。
时代变动急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人都不太愿意呆坐在办公室里。不过这有工作性质上的差别,有的是因为工作呆板单调,必须坐在办公室;有的工作则较富变化,进出办公室的次数很多,气氛自然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但一般来说,如果公司内,男女职员常常打情骂俏,谈话举止不守规矩,这也是令人产生反感的事,总觉得不像个办公室。若职员老是在聊天,将正常业务忘得一干二净,把工作场所变成聊天聚会所,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 而最严重的是职员们挪用公款或将公司的库存货品偷卖出去。而且次数越来越多,这是公司最大的损失,会加速公司的倒闭。但是,一般偷东西的职员却认为这只是小事。而所以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回,多半是工资太低,发放迟延。虽然,他们知道那是犯罪行为,但是仍然照偷不误,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心想:“反正是公司的钱,公司的商品拿来用,又有什么关系?”
以上种种现象的发生,大都是公司的经营方法错误,造成制度混乱,董事长以下的职员不肯认真工作。这样下去,不倒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也是危险的讯号。
职员怨声载道
业务不振,公司每月亏损,经营者当然明了公司的状况,却束手无策。
上层人员焦心地忙于公司资金周转,而内部管理方面必然会松懈。业务员虽然也是忙进忙出,不过,他们心中却想:“现在生意这么坏,再跑也是白跑。”因此“营业活动”变成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大家整天到咖啡馆去消磨时间,还不断的批评上司的作法不对。结果把时间白白浪费掉,并没有为公司赚一毛钱,当然业绩就一直走下坡了。
会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大致如下:
(1)要再重新训练这些业务员几乎已不可能了,因为平时太过放纵,缺乏管理。
(2)公司的实情被干部知道。职员们因为明了公司底细,信心动摇,于是辞职的辞职,批评的更大放厥辞。
(3)公司对职员无法实行再教育。俗话说:“倒闭的公司是因为没有教育好员工。”这样会使职员不再听命于公司。虽然,每个月公司的亏损超过收入的两倍,但如果经营者能拿出勇气做彻底改革,那要想重振业绩,也是很有可能的。
(4)部分职员看透公司未来的前途之后,做出不正当的行为。例如乱报帐、从中取利和收佣金等等事情就会发生。
有一家在照相机行业很有信用的公司,平时专门办理照相机分期付款。后来因为经营高
利贷的生意发生问题,于1984年10月宣布破产,负债226亿日元。
“照相机分期付款公司”是联合各地方的同业公司,共同出资创立的。包括:佳能照相机、米诺达照相机等,制造工厂有25家,用品工厂约50家,其他零售店也有1000家左右。
营业项目包括:复印机出租和代办各类相机分期付款等。1984年7月的营业额约167亿日元。后来,因为照相机销售很差,总经理在没有经过公司会议通过前,自作主张将资金放高利贷图利,金额为80亿日元,结果被倒帐,公司损失惨重,经营上更加困难了!
最后各股东——如佳能照相机、
□ 中坚力量大换血
撤换主要干部时,要有相当的理由,才交代得过去。
比方说,董事长年事已高,而且接棒人已经可以随时接手了,那么董事长就可以功成身退。或是董事长在任期间一直辛苦的工作,该让他休息,以答谢他的辛劳。或是家族公司的第二代已有相当的能力,第一代董事长就可以放心的引退。或关系企业的董事长,被母公司另选派较有实力的董事长来接任等情形。
上述的各种情形,可说是顺理成章的人事变动。在同业间还足以告诉外人。如果是在其他情况下,突然地改选董事长,那就和中坚干部辞职一样,也是一种危险信号了。
自公司创立以来,一直与董事长同甘共苦的常务董事突然辞职,如果是因病辞职,就不会被同行业怀疑;否则,就是危险信号。原因可能有:常务董事看出公司的破绽,或者,他与公司同仁或董事长发生的冲突。
在公司刚成立时,大家都为了公司的业绩拼命努力,根本没有时间闹意见,但业绩达到某一程度时,就会为了红利分配、或争取职权等发生争执。如此一来,公司团体精神就受到影响,业绩当然也会开始下降。
公司里的重要职员,或对外有信用的人,不明不白的辞职时,就要注意了。同时也要观察,同事之间是否发生过冲突?冲绳市的新琉工业公司,是当地最有名气的冷气工程公司,知名度颇高。1983年开始在那霸市投下巨资,经营公寓出租业。后来资金调度困难,继而公司职员争权,引起内部不和。加上关系企业中的新琉冷暖气机公司宣布倒闭,使公司业务更加恶化,对外信用扫地。终于在1984年6月因负债总额达20亿日元而宣布破产。
“只要三个人凑在一起,就可能成为小派系”,因此,每一个公司的办公室里,都会有几个小派系。在业务蒸蒸日上时,不会发生问题,可是一旦公司业绩走下坡时,上层领导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小派系之间就会开始争权夺利,用尽各种挑拨手段,弄得鸡犬不宁,扰乱整个经营方针。如此一来,公司又向倒闭的路上迈进了。
银行或客户撤出
如果好不容易才得到主力银行的协助,而经营者或董事长却不跟他交涉或应酬,没有进
一步的沟通,实是很可惜的事!因为银行特派员有特殊的经营技术、知识及资料,如果经营者不善加利用,实在是糟蹋人才。可是,这个社会上偏偏就有一些顽固不化的经营者,不肯采纳别人的意见,总认为银行特派员不是同行,不会了解自己的事,而不愿与他们协商。
不过,在现代企业界,因得到主力银行特派员协助而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尤其是在第一次能源危机及第二次能源危机,营业额降到前所未有谷底时,因得到主力银行特派员的协助,使公司业绩回升的例子更多。例如东洋工业公司,其主力银行是住友银行,派出四位职员协助。结果在资料充分的情况下,开发出一种广为一般家庭所接受的商品,扭转了公司的危急情况,使业绩回升,银行特派员也在完成任务后,满心欢喜的回总公司待命,
而相反的,理化工业公司在经营情况危急的时候,其主力银行是三井银行,除派员协助外,甚至还派了一位资深驻厂员担任公司的代理副社长。这已经充分的显示出主力银行的诚意了,没想到理化工业公司的董事长非常顽固,使特派员们无法深入了解公司业务,及各项作业症结所在,更无法发挥协助的特长。总公司发觉这种情况后,只好撤回驻在理化工业公司的特派员,并且缩减融资额。
对理化工业公司融资的银行虽然超过30家,但其他银行见三井银行撤回特派员,及其董事长顽固的情形,都相继停止融资,并且陆陆续续收回货款金额。就在三井银行撤回特派员的3个月后,1984年6月,理化工业公司以负债额高达27亿日元的情况下宣破产。
藤野棉业创业于1922年,在广岛是知名度很高的厂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制造的脱脂棉畅销全国。大战后,以生产女性卫生棉为主力产品,在业绩最盛时,包括脱脂棉的生产量,全日本第一。1981年3月期的营业额高达64亿日元。后来,因为该公司投资再整厂、建厂的设备费用过高,利息负担很重;加上产品销售的业绩骤减,经营开始恶化,资金也相继发生问题。
为了协助藤野棉业的业绩回升,其最大的原料供应商伊藤万公司和“东洋人造纤维公司”,派驻厂员到公司协助经营。但是在发觉公司缺点实在太多,无法重整的情况下,纷纷撤回驻厂员。撤回后,藤野棉业的业绩急速恶化,终于倒闭。
疏远关系企业
三井东庄化学公司独资成立了一家小公司——三井东庄温室农艺公司(东京),是专门设
计“果菜温室”的公司。在1983年3月因负债200亿日元而宣布破产。
这家小公司专门以半透明树脂木为原料,设计各类蕃茄、青椒、小黄瓜等蔬菜栽培室,从设计到施工,该公司一手包办。在1982年,营业额高达50亿日元。
1984年2月,该公司被其经销商长畸产业公司拖欠60亿日元,这是一家专卖营业用“塑胶布果菜栽培屋”的公司,在1983年宣布倒闭。东庄温室农艺公司受其拖累,也在3月后相继宣布破产。
母公司三井东庄化学公司,此时也是因负债累累,所以,对子公司的恶化无法伸手援助。像这种子公司经营不善,而母公司无法援助,任子公司倒闭的例子是常有的。东庄温室农艺公司是三井企业中第一家倒闭的公司。而三井企业是世界公认日本最大财团,所以这个倒闭案件被一般人认为是不可思方议的大事!
可是从此以后,只要业绩不振,或经营未达理想的子公司,都纷纷被母公司淘汰。虽然有的公司经营情况比东庄温室农艺公司还好些,但只要是无法帮母公司赚钱,或经营不相关行业的子公司,母公司都会尽量快裁决,以免被拖累。
石芝工业公司创立于1960年,是专门制造产业机械的厂商。在1984年8月以前,是由石川岛播磨工业公司投资成立的,并派员到该公司协助经营,所以,石芝公司可算是石川岛播磨工业公司投资成立的,并派员到公司协助经营,所以,石芝公司可算是石川岛播磨公司的特约公司,
刚开始时,该公司替母公司造船和建筑工程用的机械零件。渐渐因为造船业不景气,加
上各种工厂设备乏人问津,而改为经营整厂设备零件。1984年3月期的营业额高达230亿日元,业绩十分可观。
3月以后,因世界经济渐趋低迷,销售上遭到激烈竞争,营业净利日渐减少,融资利息提高。再遇上被倒帐,情况更恶化。加上社长又是个专制的顽固派,母公司——石川岛播磨公司也感到气馁。于是放弃对它的援助,而任其自生自灭。1984年8月,母公司将股份权利转让,撤回驻厂员。这下子石芝公司所面临的不只是资金短缺及周转困难,连工程业务来
源也断了,终于在1984年11月宣布倒闭,负债额达39亿日元。
上市商品不合格
前些时候有一家陶瓷工厂,推出一种新产品的马桶。结果陆续发生数次客户被割伤的事
件,这家公司在开发新产品上,已经花了不少开发费、原料费和广告宣传费,正待回收时,不料却发生这种意外事故。除了登报声明道歉外,还得付医疗赔偿费,及收回瑕疵货品的交通费等等;同时公司的信誉也泡汤了。
大阪的五十铃工业公司,在日本是制造减火器的权威,却在1984年初宣布破产,负债总额34亿元。这家公司在同年一月期的营业额尚有25亿日元,没想到发生减火器故障事件,客户纷纷要求退货交换,结果造成将近6亿日元的损失,此后渐渐发生资金周转困难,终致倒闭。
再如大和商事会社于1983年4月宣布破产,负债达52亿日元。
该公司创立于1976年,专门经营地毯生意,是地毯、窗帘的大批发商;鼎盛时期的营业额(1981年4月)为26亿日元。后来因为地毯销售情形不好,所以营业额节节下降,1982年4月只剩225亿日元,加上资金周围困难,已经有点捉襟见肘了。偏偏在1983年,卖出的地毯频频出现质量不好的情形,使得价值1亿日元的产品遭到追查,公司亏损7000万日元。一月底第一次跳票,于是同行业者对该公司信心动摇,当然免不了倒闭的命运!
另外,东京有一家著名的运输公司,于1984年宣布破产,负债额10亿日元。该公司以
运输业为主,1983年11月起,创下每年95亿日元的营业额,经营策略上正常。但是后来将资金转投资,设立“茨城日立环境保护公司”,在茨城县买了一大笔土地,供应该地区企业公司、工厂等倒垃圾用,又在焚化炉等设备上投下了不少资金。然而,向政府申请营业许可证时却未获批准。用高利贷借来的数亿资金的巨额利息,更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要求十几家债权人将支票延缓轧入银行;第一次要求虽然获债权人同意,但第二次却得不到债权人的谅解,最后只好宣布破产。
发生事故灾难
1984年,长野县中部发生地震,造成很严重的损害。据电视报导,灾区中有一家水泥
制造工厂因地盘下陷,厂房损坏得很厉害。此后,这个工厂就一直陷入困境直到倒闭!
“友井产业公司”是一个以重机械为主的土木工程营造商,于1984年8月宣布倒闭。原因是,所承包的“真岗乡村俱乐部”建筑工程,在施工期间有十二个工人死亡,因而造成公司的破产。
又如“木村地基工程公司”,是专门承包公家机构建筑工程的营建公司,在其所承包的工程中,公家机构占四成,民间工程占六成。其营业额在1978年3月间为54亿日元。1978年10月,因为周转困难,负债额达75亿日元,宣布破产。原因是,其所承包的京都市府下水道工程,施工期间因地基挖掘不慎,造成两旁房屋倾斜,于是居民提出上诉。此外施工期间死了三名员工,造成巨额的赔偿,这些意外事件,导致公司业绩下降,资金周转困难,不得不走上破产之途!
“三香公司”成立于1974年,以经营九州名产“辣莲藕”著名。刚开始时是个饼干公司,三年来稳定经营,业绩直线上升,直到1977年开发出新产品“辣莲藕”,营业额每年约达3亿日。没想到至1984年8月,有227人因食辣莲藕中毒,消息传出,该公司信用立即丧失,业绩下降。在要求厂商延缓交换支票时,又未获同意,于是支票跳票,负债8000万日元,宣布破产。
东京海上工程公司,于1984年6月,因支票跳票,宣布破产,负债额达15亿日元。这家公司备有高性能的拖船设备、探测海底石油的挖掘机、桥梁及浮船等海洋工程设备。1983年至9月份的营业额34亿日元。1976年,在阿根廷发生承包的石油探测吊车失事事件,损失了15亿日元,此后业绩连连受挫。
在石油产业不景气时,又投入庞大资金添置设备,造成资金大量冻结;加上庞大的维持费及人事费,周转十分困难。最致命的一击,是受到“东京海事公司”破产的影响,使其跟着倒闭。(“东京海事公司”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230亿日元。东京海上工程公司因收不到帐款,第三天也跟着宣布倒闭。)
政策法规变动
东京银座的雅达凯信用信托公司,创立于1966年,是由八谷光纪先生独资成立的。1997
年变更为雅达凯信用公司,此后专门从事高利贷的经营。1982年融资贷放金额高达100亿日元。在钱滚钱、利加利的情形下,一年后很快地增加到200亿日元的贷款额,是属于“高成长率”的企业,非常令人羡慕。
可是好景不常,自日本政府颁布“地下钱庄管理办法”之后,各银行马上收回地下钱庄的贷款,造成地下钱庄接二连三的倒闭,各钱庄的呆帐也因而提高。
1984年6月,雅达凯公司第一次发生跳票。虽然因为及时出面与持票人协议,而平息了风波,但其他中小型高利贷公司仍免不了一一倒闭。
东京半导体营销公司,在1984年8月发生跳票事件,宣布倒闭,负债额15亿日元。该
公司创立于1980年,是专门从事电动玩具、电视游乐器等半导体的零件制造,每年的营业额达3亿日元。
1981年,日本弹子房业者发展出以电子控制的机器之后,半导体的需要量增加,于是营业额激增。1983年度结算书上,更创下15亿日元的营业高峰。同年8月,公司变更为半导体销售公司。可是,不久被政府发现市面上的弹子房中暗藏赌博的行为,于是大力取缔弹子房经营,限定弹子房营业时间。此法规颁布后,弹子房生意一落千丈,半导体公司大受影响,营业额每年少了10亿日元。加上娱乐性机械生产业不景气,呆帐比例提高,又陆续发生多起倒帐事件,最后,在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下宣布倒闭。
位于宫畸市的新屋公司,于1984年3月宣布破产,负债额50亿日元。该公司专门营销
鱼类食品。1978年以前,每年营业额高达64亿日元,但到1982年时,降低到50亿元左右。这是因为受国际海运组织的“二百涅界线”的规定所影响;捕鱼范围缩小,造成鱼获量锐减,原料成本又提高,却无法转嫁于消费者身上,营业额也自然跟着减缩。
此外,政府又颁布“公海污水公害法规”,规定渔业公司必须有固定的特殊设备,处理海水污染情况。为了这批设备,又得投下大笔资金,加上高额利息的负担,日积月累,公司经营更日益困难了。
1983年时,该公司收购大批秋刀鱼,却不幸遇到秋刀鱼大减价,亏得血本无归;终于因资金短缺、周转不灵而宣布破产。
因此,由这些实例来看,一项法规的颁布,对某些行业来说,有时会严重到影响其生存呢。
□ 公司运营满五年
巴特维学术研究所,创立于1984年4月,以供应专业技术教科书及补习班、进修班的教材为主,并设有“东大学术研究所”,在全国各地附设42家补习班及进修班在日本是分支最多、组织最庞大的学术性机构。没想到,却在同年的11月,经营才不到一年,就以负债额13亿日元,宣布倒闭。
在日本,经营不到一年就倒闭的例子,巴特维学术研究所算是第一个。这种情况实在值得深入探讨,引以为戒的。
该研究所供应专业技术性教材和教学设备给全国进修班,再向各进修班收取该年度注册费的7%为佣金,平均一个月的收入为8000万日元。如果稳当的经营下去,情况应颇为乐观,但经营者却不安于现状。又在东京江户川区兴建教师研究所、在长野县建学生村、在畸玉县及东京葛饰区兴建现代化观光旅馆以及在福岛计划开发观光墓园。投资如此多的大工程,结果资金短缺、周转不灵,最后宣布破产。
为了分析巴特维失败的原因,笔者特别为各企业的生存年限作一统计表:
1983年倒闭的公司中,未满6年的占40.4%,6年至10年的占22.4%,10年至16年的占18.6%,16年至20年的占6.8%,20年以上的占11.8%。
成立不到一年就破产的还没有,占比率最多的是成立两三年的公司。可见一这公司成立两年以后,无论在资金周转、销售型态和营业情形之上都进入转换期。会产生明显的弱点;如果这段期间,经营者没有办法突破难关的话,就会出现破产危险了。
不过,公司年龄并非就是破产与否的条件,渡过了3年的公司,并非就一定不会破产,以1976年破产公司的比例而言,未满6年即倒闭的公司占59.3%,满16至20年的占3.3%
,满20年以上的占7.3%,由此可见,并非经营时间越久就越不会倒闭。近来,似乎站在领
导地位的老牌企业,也有逐渐退化的趋势,这就是社会型态和结构的变迁。老牌企业如果不
能采取适当的相应措施,也难逃倒闭或破产的厄运,不过,这种例子尚不多见。
总而言之,与未满6年的公司交易时,应特别注意该公司的内部组织和经营形态。尤其是,刚满五年即将进入第6年时,更应提高警觉。
劳资关系过分紧张
日本的企业重建专家大山梅雄说:“导致一家企业破产的主因是工会态度过于强硬。”有的工会要求高工资,或是生产量超过预定时,就要补加津贴。若有类似这种态度强硬
、锱铢必较的工会,就是再大的公司、再好的业绩成长,也会被劳方剥削光。但是,公司中所以会组成一个这么强硬的工会,往往经营者也要负一半责任。倘若公司没有妥善的管理办法,而董事长又过于顽固、独裁,尽量压低工资,不懂得爱惜员工,只知道个人享受,不准职员稍有休息,员工们才会为保障自己的权益,而组成一个劳工组织与之对抗。
工人们对劳工总会的指令无不信服,只要总会下一道命令,各公司分会就依令照行,即使造成自己服务的公司倒闭也在所不惜。其实一旦公司倒闭,自己失去保障,谁又替你负责呢?这种不明事理的行为当然也是不智之举。
虽然,工商社会中劳资发生纠纷是常有的,但若是争执得太过分,对双方都没好处。即使表面上因为调解而停止争执,但是心中的疙瘩仍在,私底下会形成小派系,因而严重影响工作开展及效率。
有一家从事销售的企业公司,每当向客户订货时,一定先去调查对方公司的工会组织是否健全,因为拥有健全的工会,劳资双方才能妥善的配合,则产品品质优良,出货稳定,公司营业才可靠。如果劳资双方互不协调,他就不向该公司订货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着眼点。 如果公司以前没有劳工组织,现在才开始组成的话,经营者应努力使劳资双方和睦相处,建立共识,才会有丰厚的营业成果。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公司,董事长管理公司的一切,有些大方的,会偶尔请公司员工一起吃吃饭,也有些小气的董事长一毛不拔。
假如劳资双方,都能为员工生活着想,互相检讨经营得失,彼此谅解,则纠纷自然减少。倘若顽固的董事长自认为:“公司是我的,我爱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纠纷会日益严重,而且公司的倒闭是指日可待的!所以,劳资纠纷也是促成公司破产的原因之一。
与某破产企业有密切关连
从开始创立一家公司,辛辛苦苦的经营,到有资格成为股票上市的大企业,是需要花一
段很长的时间和心血的。而从股票上市公司到发展成为人人认同的健全企业,更是需要一番努力奋斗。而一旦公司某一政策失败,使经营上发生危机,那么从公司基础动摇到宣布倒闭,往往只要很短的时间。尤其是有关系企业或连锁店的企业,依骨牌原理,只要有一家发生危险,很快地便会波及整个企业。
大泽商会,在1984年2月29日宣布倒闭,五天后,马米亚光机公司受其影响,也宣布破产,负债额250亿日元。这两家都是股票上市的公司,因此,等于是双重倒闭。
马米亚光机公司,自1965年起与大泽商事会社合作,从事照相机制造和营销,实际上等于是大津商会的生产部门。1982年10月期营业额达171亿日元。可是到了1983年同期营业额降到120亿日元。此时,听说内部这个时候已出现10亿日元以上的赤字。
短短一年,就发生这么重大的变化,原因在于照相机的电子化及商品大众化,别家厂商已经抢先一步,发展到精密的高性能产品,而它仍然是旧价旧产品。加上消费市场低迷,营业额自然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持公司的经营,在1984年2月3日大泽商会以增资方式招收新股东,某财团因而成为马米亚公司的新股东。这种吸收融资的方式,很显然已经是马米亚公司的危险信号了!因为,当时该公司被大泽商会拖欠日元51亿元,资金周转困难,才不得不
增资。
事后,仍无法解决困境。于是通过某财团的介绍,又要求另一财团以同样方式协助。经该财团调查的结果发现,马为亚公司尚需70亿日元的资金,才够维持营业,于是该财团拒绝融资。3月1日支票跳票,3月5日向法院申请重整,实际上就是宣布破产。
两天后,马米亚光机公司的另一家关系企业也宣布破产,负债额68亿日元。不久,另一家关系企业芝田公司也宣布破产。以上这些都是关系企业受牵连,造成连锁性倒闭的实例,
经营者应多加警惕。
主要客户开始变动
对于公司的主要客户,一旦发现对方的经营上有危险时,就应该马上停止与该公司的交
易。虽然,该公司会转向别家公司采购,但如果别的厂商也发觉这家公司的情况不稳时,他们也会拒绝交易的。如此一再更换厂商的情形,就是破产前兆!
当一家新公司开始要求订货时,就得先仔细探听、调查对方以前的往来情况,并深入调查其不动产担保的情形和经营者的行为正常与否。如果都没有不良情形,才可与之做长期性或大量的交易。
假如一家公司以前交易都很有信用,不知为何,忽然不再和以前的厂商采购,而前来洽商订货,此时就要慎重的考察对方。假如第二次交易量远比第一次超出太多,则应要求对方提出担保品做保证,对于其支票的兑现与否,付款情况良否,都必须谨慎调查,没有把握时,千万不可贸然的将货送去。
同样的器材、同样的原料或商品,明明可以向一家公司统一购买,却分别向数家采购,这也是危险的讯号。查查看,是否因其信用不良,大批发商不敢与他做大笔交易,所以他才以化整为零方式进货。如果对方纯粹是为比价,那就另当别论了。
名古屋市有一家闻名全日本的音响制造公司,于1983年9月以负债35亿日元,宣布
破产。
该公司专门生产录音带、伴唱机、音响等产品,在伴唱机销售达高潮时,他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制造商。但该公司经营者却非常顽固,与衡量工厂、材料及零件供应商,都处得不好,因此常常更换供应商。最近伴唱机市场已陷入低潮,业者都在倾销,他还以产品原价出售,当然卖不出去,业绩一落千丈。更糟的是,他又投入巨额资金去开发新式音响,造成流动资金冻结,周转不灵,最后只有倒闭。
库存货品有急激的变动
本田和三叶两家公司为了争夺机车市场,引起了令人瞩目的“H、Y战争”。本田公司
是日本最大的机车制造商,当其全力投入开发汽车的时候,营业额紧追其后的三叶公司,趁此空档全力加紧制造机车,抢走了不少本田的市场。当本田的汽车工业的开发告一段落后,就回头再来与三叶竞争。两家公司都从事于机车新型的改良,一时旧货堆满仓库,售价暴跌,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三叶公司的董事长还被迫改选。由此可见,库存货品的急速变动,也是危险讯号之一!
库存量,无论是制造商或批发商,都应平均化或合理化。不可过多,否则会造成积压资金。但假如是因季节变化则引起的,则另当别论。例如夏季来临前,布店、成衣专卖店或运动器材行等,早在数月前就开始存货了,就是为了适应夏季的大量需求,
一家企业公司经营得好坏与否,首先要看其营业额高低,其次就是公司的净利多寡,此外,还要看其货品库存量是否合理。倘若库存量有急增的变动时,不管对制造商或批发商,都是危险的讯号!
若是因签订大批订单,则库存量增加就无可厚非;但若是并无大批订单,却有大批存货,那就有问题了。不是恶意倒帐,就是公司销售力逐减的现象。
相反的,若库存减少得太离谱,那就是公司削价倾销的结果,这也是危险讯号!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在拜访客户时,一定会看看对方的库存量。一发现有疑问时,就立即进行调查,然后,再调整供应数量,才不致于吃亏。
广岛快速冲印公司,成立于1958年,是专卖照相机和快速冲洗照片的公司。总公司设在广岛市,日本有七家直营店及五家特约店,而全日本约有一万家连锁店。
该公司在经营初期会投下大笔的广告宣传费,后来单眼相机的消费市场低迷,造成庞大的库存量,积压资金太重,使得周转不灵。再加上营业额降低,年度决算书上出十四亿日元的赤字。经与债权人协调后,公司让出50%的股份给债权人登记,并向当地法院申请重整,但是各方面条件却谈不拢,无法达成决议。于是,在1984年8月宣布破产,负债额达日元23亿元。
所以,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固然可以很快地回收成本,但超额的库存量却会造成资金的囤积,弄得无法周转,这也是导致公司破产的陷阱。
市场上出现强劲对手
在商场上,被强劲对手击败而宣布破产的例子,多不胜数。因此“强劲对手的出现”也
就是一种危险信号。如果自己是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最好往海外去求发展,不要在国内打击各中、小企业。
久保田运动器材公司的董事长,曾经是日本六大棒球队成员之一,在职业棒球队中是非常活跃的人物。由于他的经验丰富,因此日本的职业棒球队如阪急、近铁、南海、西武、广岛、阪神等队,及业余棒球队如日本生命、松下电器、住友金属等队所使用的棒球器材大多都由他供应,并且还批发给全日本各运动器材零售商。
1984年3月期,营业额达10亿日元。但是,后来遇到另一家大企业的竞争,营业额马上一落千丈,转为亏本经营。1984年12月,宣布破产,负债额达10亿日元。
日新教图公司,专做地球仪和教育用品的批发买卖,在同业间是第四大企业。1981年3
月期的营业额为日元32亿元。该公司的成立,严重打击了日本教图公司,因为他们从那儿把60名员工挖角过来,造成日本教图公司在1981年宣布倒闭。该公司大力拓展业务、扩充设备,才有今日的规模。
但没想到1981年,又出现了一位强力对手,使它丧失了大部分客户,销售停滞;不及半年,负债达15亿日元。加上累积下来的营业赤字5亿日元,资金周转急速恶化,终于在1982年元月,宣布倒闭,负债额25亿日元。
北海道丸吉食品公司,专门经营调味料和一般食品的销售,是北海道地区的大批发商。他所销售的食品中,一般食品占70%,罐头食品占25%;每期的营业成长率为10~20%。1980
年7月期的营业额为31亿日元。翌年同期的营业额为325亿日元。
近年来,中小型超级市场林立,零售店也相继成立,因此营业略受影响。没想到又出现了一位资金雄厚的强力对手,客户被拉走很多。为了维持营业额就改用削价出售的方法;虽然营业额增加了,但是公司净利减少,收支无法平衡,只好靠借贷周转。后来利息负担过重,资金周转不灵,很快地就在1982年2月宣布倒闭,负债额16亿日元。
丸吉公司破产的实例,说明了并非大型企业就是稳固不败的企业。一旦其经营方针有漏洞,竞争对手就会针对这个漏洞加以打击。所以,公司规模虽然大,相对地其开销及维持费用也多,营业额就算很高,如果净利少的话,仍然无法生存!
不利舆论纷纷出现
因为一时业绩恶化或资金调度不顺,而被同行间称为“危险”的企业,如果,经营者及
时改进对策,挽回恶劣局面,仍然可使业绩蒸蒸日上。
这时可以将不切实用的不动产变卖,转换成资金;或者是裁员,以节约公司维持费;或者是同向主力银行交涉特别融资,来舒解困境。以上种种都是渡过难关的方法。
但如果渡过危险期后,又再度被同行间传出“危险”的不利风评时,与该公司有交易行为的厂商,就要特别留意了,应提高警觉,仔细调查。
为什么企业界会再度传出该公司的“危险”信号呢?是否该公司的制造技术有缺陷,没有改进,无法与别家新产品竞争市场?或是经营者采取的应急措施不当?再不然,就是工会要求太过份,双方未达成协议?或者是,外销环境不利,造成外销业绩下降。
总之,朝着这几方面而去查探“危险”产生的因素,一定是公司经营出现漏洞,否则不会再度传出不利的风评。同时,有不利风评的公司,也应朝着这几个方面,寻求改革之道。例如改变营业方式或向银行申请疏通融资等方法,力求稳住公司状况。
但是无论如何,对“危险”信号,都必须经过仔细调查,不可只凭猜测,更不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停止与该公司的交易。如果只是向有帐目往来的银行调查,还是不够,因为银行员只会答复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不良记录,支票来往正常,但不知明日会如何?”最好是亲自或派专员去调查,直到证实的确有“危险”时,才可放弃顾客。
有一家专营运动用品的厂商,在1975年宣布破产,负债13亿日元。在1976年时,同行间就传出风声,说该公司营业不振,且同行对其评价不好。但是当时经营者以减少生产量和裁员稳住了情况,暂时止住风波。后来又遭遇强劲对手竞争,造成市场萎缩,于是库存量大增,资金冻结,它却又将大笔资金投在关系企业上,终于造成周转不灵,支票跳票,于是同行间,再度传出不利于该公司的风评,使其很快就面临破产边缘。
经营运转危险症状
三季连续赤字
就个人经验来说,一家企业公司,如果第一季及第二季(一季三个月)连续出现营利赤字
,而在第三季却能挽回大局,使业绩上升,那么这家公司还能维持平衡,这种例子很常见。但若第三季的决算书上仍出现赤字,那么这家公司就很难继续经营下去了。
很多业务员向上级报告客户资料时,常说:“某某顾客的营业额不断地在增加”。上级因此会忽略了对该客户的警戒心,继续将原料或商品卖给客户。但若突然间被倒帐就措手不及了。这是因为该客户伪造营业额资料,隐瞒厂商。所以单看营业额是不够的,应该调查公司的营业纯利才正确。只有营业额而无净利的公司,如同没有营养的食物,对人体是没有作用的。像这种情形的企业,倒闭只是迟早的事。
对于现有商业往来的大客户,或营业额占高比率的厂商,一定要去仔细地了解他的营业预算表、损益表、年营业额和库存量等情况。如果无法暗中搜集这些资料的话,可以委托咨询调查公司代为分析、调查,以免被不实的数据所瞒蔽。
一家信誉不好的公司,不但和它有商业往来的人会注意它,就是平常无商业关系的人,也会略有耳闻。所以,探询消息的人,在了解对方与这家公司的关系后,进一步观察公司内的言论,再配合自己调查所得的资料,就可以对这公司充分的了解。
对于调查社所收集的来的资料,有时也不可全信,因为调查社也有可能与被调查的公司勾结,所以不防多询问几家调查社,再互相比较资料。如果,确信这家公司有连续三季决算书上出现赤字的情形,那么,以后在交易方面就应更慎重,才不会带来损失。
即使是股票上市的公司,若连续三季出现营利赤字,要想解决困境,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须经过一段长期的努力奋斗。所以,当发现对方信用降低,又不改进经营方式的话,最好停止和他的交易。
1984年2月,滨畸芳雄商店以负债100亿日元,宣布破产。他是鸟取地区最大的钢材批发商,也供应零售商各种材料,在建筑业不景气的时期,业绩直线下降,在连续三季出现庞大的营业赤字,同行间就传出对他不利的风评。主力银行派遣专员到该公司去协助重整,以降低员工工资、减少贷款利息等方法拯救公司业务,但仍无法起死回生,终遭到退票的厄运;在债权人协议失败下,宣布破产。
公司财务拮据
公司全部的资金都是靠自己筹措,没有向任何金融机关借贷,这当然很好。但是,遇到
经济高度成长时,向外借贷来扩充设备增加营业量,所得的得润,往往比保守性经营的利润高出很多,因此向外来借贷来经营的公司非常多。
反过来说,假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成长很缓慢,对外借款越少,利息负担也越少的公司,倒闭的机会也就越小。在暴利下的高利润固然很好,但如果利息的负担超过营业额的25%,情形就很不好了。如果在20%以内,或许还有药救,只是设备投资费用不可过多,否则财务情况仍会继续恶化。
例如,新技术的投资规模较大,而且冒险性大,投资者应做谨慎的评估。自1984年以来,在这方面投下巨额开发资本,因而倒闭的公司相当多。如专门制造隔热建材的厂商——三陆玻璃织维制造公司,就是因此负债80亿日元而宣布破产。家庭五金的大批发商——日本光学理研公司,也以负债30亿日元,宣布破产。制造高级烟具的世界化学织维公司,负债32亿日元,宣布破产。三善会医院,负债58亿日元,宣布破产。东京合板工业公司,负债90亿日元,宣布破产。以开设弹子房著称的木崎公司,负债30亿日元,宣布破产等。这些公司都是被庞大利息拖垮的实例。每一个制造商或生产厂,常发展到某一个程度时,就会设法扩充厂房、增加设备、淘汰旧机种、派购新机器,以增加生产量或发展新产品,这些都是必经的发展过程。而批发商或销售公司,也都尽力谋求扩大销售额、提高营业额、增加关系企业、增加投资设备等方式来扩充企业。但是要注意,若经济不景气或低成长率出现时,就不可扩充得太快,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1985年2月14日,朝日新闻会刊载一则有关三光汽船倒闭的新闻:“前年3月起,三光已经负债470亿日元;去年3月,负债550亿日元。像如此庞大的负债额,却还能继续营业下去的,大概只有三光汽船公司了!相信今年的营运情况,必定还在困境中,无法自拔.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结算为负债221亿日元,预估下半年的营业负债,也会在200亿日元以上,到年底,总负债额累积将超过1500亿日元!”
而三光汽船每月的营业额为200亿日元,如果换成普通中、小型企业,碰到这种情况,早就宣布倒闭了。但三光却还能继续营业,主要得力于各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1983年春,三光订购了125艘高性能小型散装货轮,其中就有83艘是由各大企业自己出钱建造,而由三光汽船公司以极低的租金,租用3年。像这种情况,别家公司恐怕就办不到。三光将近3000亿的贷款,乃是种金融机构以长期低利贷款借给该公司的。这一点又岂是发营企业能比拟的呢?像这么优越的经营条件,还能维持多久,谁也无法断定。
□ 贸然增加进货
通常进货量都是和业绩成正比的,如果突然不正常的大量进货,供应商就该仔细观察对方的动机,看看是不是因为支票的存款不足,而不得不用脱手求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方说,进价100元的货品,正常的售价是150元,如果以120元倾销,尚有可能。但如果以90元贱价赔本倾销,而且又订了比上一回多出数倍的量,如此的亏损法,其赤字金额会如雪球般越来越大,这就不是正常的经营方式。向此类厂商来往的话,就必须小心注意是否有诈骗的可能?
例如某企业公司,每月营业额500万元日元,在一个月内开出3000万元日元的支票。经过调查,才发现对方在暗中经营支票周转生意,为了欺人耳目,而以买卖货品为由,开出3000万元支票,以便争取高利贷公司的信任。让他们以为自己是正当的生意人,也有货款进出,所以才会先大量购进货品,再削价脱手求现。这种经营法,是非倒闭不可的。果然,当公司倒闭后,警方调查之下,才发现,所有职员对公司业务一点都不清楚,财务通通是董事长一人处理。不但没有帐簿,更没有进出货品登记本,资金流向不明白,职员们对进货、出货皆一无所知。这种情形是经者有计划的恶性倒闭,二三年后,这批人又会另组公司,重施故计。
专门制造机械出售的旭机械公司,1982年4月,因支票跳票,财务恶化,引起警方注意,开始深入调查。然后以欺诈罪嫌逮捕该公司的董事长及三位股东。
根据调查,在1981年8月,他们原从事鲜鱼的批发买卖,后来合作经营鱼丸搅拌器和海鲜食品加工机。在推销期间,收了五十几家客户购买机械的订金,每家收925万元日元,然后卷款潜逃。骗到这笔钱后,他们又从事期货买卖,以买空卖空方式进行欺诈计划,收了数亿元日元的支票,准备逃走时,被川内区的七家分公司告发,而逮捕归案。
因此,假如要向从未有的商业来往的客户订货时,最好先派人去调查该公司底细。最起码要了解,该公司原来的供应厂商为何不再和它作生意了?若是因为价钱谈不拢,就没关系,但若是因为不良信誉,就应立刻中止交易。
不动产被变动
要了解客户信誉情况,就必须调查其不动产资料登记簿。只要去资产事务所查询,缴少
量的手续费,数分钟内,就可以得到详细的土地和建筑物资料。根据资料上面的记载,有关客户的土地所有权,是否被设定、抵押?或曾向那一个金融机构贷款,设定多少钱?设定了多少顺位?马上可以一目了然。像这咱查询不动产的登记工作,每年至少要有几次。公司职员无论是否新进,都应对自己所接洽的客户随时做调查。
公司经营不善,资金周转困难,才会变卖不动产来调度现金。所以,一旦发现公司的不动产被某某银行抵押设定到第四、五顺位时,就表示危险了!例如,长野县半导体制造厂,不动产设定到第十二顺位,甚至在宣布倒闭前一个月,还有四位债权人联合去办理设定。
至于担保设定的顺位数和设定的债权人身份,也要仔细调查。如果债权人是某金融机构或银行,还可以放心,如果是某新兴公司或一些陌生的公司行号,就必须提高警觉。因为那可能是地下钱庄。一旦向地下钱庄借贷,那就表示公司财务方面必定发生严重亏损了。此外,在设定金额上也要调查。如果值100万元日元的不动产,却设定200万元,那一定是想恶性倒闭。
查阅土地登记的资料时,应牢记下列几点:
(1)土地的面积和建筑物的大小。
(2)债权人的身份,是董事长、公司或是股东?
(3)全部设定金额有多少?
若公司的业务员将资料查出后,公司应该请分析专家,综合各项资料,再参考该公司周期营业额、净利表等加以分析,才能正确地了解客户状况。万一客户宣布破产时,也知道应采取何种态度措施。
开始出现不动产
就算是一流的企业公司,也有可能将手上的不动产或股权,变卖转让,作资金调度之用
。但是,若并非因营业状况不好,大部分的公司是不会这么做的。
例如,从事百货销售的某企业公司,每月份的营业额不断上升,但因薄利多销方式经营,所以净利低,决算书上出现赤字;于是将办公大楼抵押给金融机构。这样,偶尔决算书上会出现营利平衡现象,股东或许也分到一些红利。但是,这并不是实际业绩所造成,而只是一时的变通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下一季的营业决算书仍会出现赤字,因此决非长远之计。
又如,近日有一家大型企业公司,要出售市中心的一栋豪华办公大楼,这个消息也就是这家公司经营上出现危险的讯号。
如果经营土地开发或建筑事业的公司,要将手中的土地转让或拍卖,这也是不好的现象。因为他们可以自己兴建工程,赚取利润。而今他们却要转售土地,一定是营业恶化、周转金利息超过负荷,这也就是倒闭的前兆。因此,当我们发现企业公司开始处理不动产,或公司开始大量裁员时,就要特别提高警觉了。
一家企业公司开始处理不动产时,同时也会开始裁员。通常是先裁掉高薪的职员,再重新分配其他人员的工作。董事长往往告诉他们:“努力工作,不会做的事要多学习。”不然,就是留下那些可以借钱给公司周转的人。当公司出现这些情况时,也正是倒闭的前兆。
三陆玻璃纤维公司,1984年2月宣布破产,负债额80亿日元。该公司是制造建筑用保
温材料的厂商,当业绩逐渐成长时,便在1972年投下巨额资金来改良设备,又在北海道宫崎、山口等地方设立新工厂。这些大笔投资造成资金冻结,周转不灵。1981年6月,决算书上开始出现赤字。1983年6月,累积负债额达174亿日元。后来不得不在1983年8月,将藤泽市的不动产变卖,重新订立营业政策,但是仍未见效。最后,在得不到债权人的谅解下,只好宣布破产。
更改银行支票兑现
无论大、中、小型企业公司,都有固定的付款日期。有的是订在月中,有的是订在月底
,这种的方式,比较不容易出差错,计算也方便,而且一般都是采取支票付款的方式。
一位经营批发生意的朋友,很高兴地对我说:“上次收的支票,日期是月底,这次收的支票,日期是15日,比上次提前15天,对我来说,真是莫大的帮助!”
像这种情况,先不必高兴,因为这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如果开立支票的公司,是因为这一期营运好、资金周转充裕,所以可以提前付款给有长期交易的老客户,这当然是很好的事。但如果不是上述的情况,没有事先通知,就自动变更付款日期,那就不是好现象了。
比方说,因为现金周转困难,向高利贷公司借款,而高利贷公司常会说:“如果没有客票担保的话,开公司支票也可以,不过,要指明日期。”为了避免与原定的付款日期撞在一起,造成短期内支付太多的情况,不得不更改原订的付款日,因此提前付款。另一种情况是资金周转困难,而向地下钱庄借款,所开立的支票太多,日期混乱,只好在分散付款的原则下,更改付款日期。
除了注意更换原订付款日的公司外,对更换兑现银行的公司,也要提高警觉。因为公司如果开立太多的支票,而向地下钱庄借款的话,兑现银行是一定会先知道的,而且银行往往缩减所发的空白支票张数。那么,公司在空白支票不敷使用的情况下,只好到别家银行另开户头。这就值得注意了!因此,短期内一再更换兑现银行的公司,就有破产的危险。遇到这种情形,去问银行员是没有用的;银行对于往来的客户,除非是很熟的朋友,否则不会轻易透露信息,所以必须自己仔细的去判断。
拖延货款期限
一家经稳定的公司,除非有意,否则不会开出比以前长期的支票。如果因业务员得罪了
客户,客户有意刁难,则另当别论;否则就是即将破产,被银行列为描绘往来户的前兆。
大部分拖延付款的情况如下:
(1)以前都是付现金,现在却改付支票。
(2)时限延长了一个月。
(3)只付一部分款项。
这些情况,如果只是短期间如此,那还可以。但若持续发生好几回,就表示该公司内部有危机存在,必须仔细调查。一般企业,若有短期性的资金短缺,主力银行都会代为融资,不致于有积欠货款的情形。因为货款延期支付,对公司的信誉影响很大,更是各个公司极力避免的事,即使发生,一般都会先向厂商解释。
若收到的货款支票,比原来付现的时间长了3个月,那是表示对方有意节省4个月的高利贷利息,这是资金短缺的讯号。如果延长4个月,就是想省四个月利息;若是延长5个月以上时,表示公司经营上陷入严重困境,已不再是破产“前兆”,而是“随时”会倒闭了! 另外有一种情况,以前每次收钱都很顺利,现在却推托会计科长不在或付款印章有其他用途,无法开票。不然,就是说会计人员请假等等,其实这都只是借口,要千万注意。
货款,对每一家公司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被某一家延误,势必也误了自己支付别人货款的日期。所以非不得已,大部分的公司不会拖延付款日,都会尽量一次付清,以维持公司的信誉。
严格来说,“董事长不在!”这句话并不是正当的理由。因为,像付款日这么重要的日子,董事长怎么会忘记呢?倘若公司临时付不出,也应该事先通知,否则这种行为常会令人反感。其实,钱不够的话,主力银行也可能会代垫,因为银行都了解客户的付款日,若不是公司业务发生危机了,否则是不可能延期付款的!
“换票”现象发生
在支票到期的前一天向债权人说:“无法如期支付,是否可以延缓日期,再补付利息呢?”这种方式,已经是老套的借贷法了。现在的商场上,如果公司资金短缺时,银行会先行
支援。除非连银行都信不过他,倒闭已经在所难免,才会说出这种话。而大部分说这种话的企业经营者,都还要费番唇舌,才能让对方了解。据统计数字显示,讲这种话的公司,有90%是在一星期后,甚至于一天之后就倒闭了。
1985年3月,东京的双叶贸易公司向地主法院申请重整,实际上等于是破产,负债额400亿日元,是当时在日本最大的一件破产案。该公司成立于1948年,董事长是以前曾任职于“三菱商事”的喜安先生。幕后参与的股东都是一些财经界的知名人士,最近三菱商事更投资了10%的股份合作。这是专门从事非铁金属、钢铁原料和机械制造的公司。其生产比率,非铁金属占72%,钢铁占15%,机械生产占13%。
1984年3月,营业额高达550亿元日元。后来受到世界性铝业不景气的影响,使得
非铁金属生产锐减,消费市场冷淡,又遭到强烈竞争,输出朝鲜的22亿日元货款被倒帐
,使得经营发生困难。
此外,1984年初,被某某地下钱庄分别倒了2亿及3亿元日元的帐款。而输入钢铁材料方面,在外汇比率变动下也损失不少。用途不明的付款,高达65亿日元。
在以上种种因素这下,1984年3月,累计达100亿日元负债额。年底,向三菱商事公司要求支票延缓兑现。三菱商事虽然答应,但因双叶内部发生股东和董事长为了经营权的问题起争执,三菱商事也对他们丧失信心,而全面停止支援。最后,双叶公司只有宣布倒闭。 一般企业公司,如果遇到资金短缺时,都会先向银行求援;如果银行认为该公司信誉不好,不予融资,公司就会转向高利贷公司贷款;如果又被拒绝,这时才以高利贷向民间借款。 这种情况即使只发生一次,也是大势已去了!因为地下钱庄及民间高利贷的借款,利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最后会越陷越深,不堪负荷;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时,只有宣布破产。
至于客票交换的货款,其影响如同骨牌原理。同行往往以自己的支票与客户交换,然后当作买卖贷款支票,交给地下钱庄抵押。万一有一张未能兑现,会连带的牵累其他换票者,就像骨牌一样,一张倒了,其他的也都跟着倒。
所以,开远期支票的情形,大部分是资金周转困难。虽然这也算是有价证券,但是信用性很差。例如A公司向B公司借票,而如果B公司并没有向A公司借票,则属“单向票据”。拿B公司的票向银行融资的话,银行会拒收。因为银行会知道A公司与B公司并无交易行为,而支票不是货款,所以银行会拒绝融资。
如果B公司也向A公司借支票,双方有互借行为时,称为“双向票据”。为了使银行相信支票是货款时,A、B公司会职络好C公司,由A、B、C三家公司互开支票交换。现在渐渐的出现更多类似的这种情形,公司互相牵连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团。这些都是公司资金周转短缺时,为取得银行信任及支援而想出的权宜之策。因为都不是实际经营所得,所以会很快倒闭;也可以说“持远期支票兑现,就是破产的前兆”!
例如:电视广告上常见的S海苔公司,以前了是一个庞大的支票交换集团中的一份子。 有人形容“远期支票如同恶性传染者”,就是指支票交换集团而言公司中没有营业业绩,
却一样有资金收入,像这么好赚的生意要到那里去找?因此会让人越陷越深,有一张支票跳
票,则会全军覆没。
有一位服务于某公司的会计科长,为了想致富,于是趁董事长不在时,偷开一张公司的支票,向朋友借钱。第一张到期后,又开第二张支票换回第一张,在利息加利息的情形下,使公司连续亏损了不少钱。这就是远期支票容易使人迷惑上当的最好例子。
第一次开出的100万元支票,第二次就得开130万元支票换回;第三次就得开180万元支票。以此类推,自然支票面额越开越大,而越发不可收拾,这真是像恶性传染病般的
可怕!
向地下钱庄调现,一般都是按支票金额打折方式进行。例如:票面100万元,实际借款仅70万元。地下钱庄的人常会说:“我不会把你的钱轧入银行,不过到期前10天,一定要拿钱来换回支票”。开地下钱庄的人其实都晓得,那些来向他们调现的人都是银行不信任的客户,也就是交换来的支票,信用度很低,因此才利用这种方式赚取高额利息。
有一位开地下钱庄的朋友,亲口告诉我说:“其实我们这个行业,是给在商场上真正急需资金周转的企业公司解危。他们多半是因为到处借不到钱,或是银行不予融资,走投无路了,才来地下钱庄借钱。但就是因为他们信誉不好,所以我们也必需提高利息来保障自己。要担这么大的风险,因此加些利息,其实也不为过呀!”
所谓“银行拒收”的支票,就是指交换来的远期支票。通常持远期支票调现的公司,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一定会宣布破产的,所以这也是个危险的讯号。地下钱庄所收的利息金额不一,不过大部分相差不多,一个月皆以本金的6-8%为准,但也有每月达10%以上的利息,
例如,想向地下钱庄调现一张面额200万元日元,期限四个月的支票,以最便宜的6%利息来算,也要支付48万日元的利息,因此实际只有152万日元而已。再景气的行
业,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净利的营业额,所以经营者一旦走投无路,只有向地下钱庄调现时,就表示大势已难以挽回了。
如果A公司的经理向B公司的经理说:“借我一张支票好吗?到期我一定来兑现。”B公司假如看在平常两家公司交情不错的份上,答应借他;认为“反正只是一张支票而已,公司又不缺钱,不防借他好了。”却不知,B公司就因为这张支票,已经担上风险了,一旦A公司发生问题,B公司迟早也会有受到牵连的。
地下钱庄对收来的支票,也会暗中调查其信用度。他或许会打电话到B公司问说:“我有一张贵公司的支票在此抵押,是不是正确?”当B公司接到这通电话时,应该当场说明是A公司借用的。否则有一部分来咨询调查的人,会将信息传出去,以为是B公司资金调度困难,向高利贷公司借钱了。那么,此后B公司的信用也被破坏,不但其他公司会怀疑B公司的信用不好,连银行也会将其列为拒绝往来户,因而使公司的业务影响很大。
因此,即使公司需要资金周转,但是无论有多危急,也千万不能找地下钱庄借钱。
高利贷行为出现
一家公司如果面临资金周转困难时,公司中就会时常出现一些陌生人与董事长或会计主任接洽。这些人多半是高利贷的掮客(中间人)。
刚开始时资金短缺,大半是董事长或会计主任自行暗中调度。如果业务和财务情况好转,这固然很好,但若是情况一直恶化时,只好委托中间人代为介绍财主(有钱的金融界人物)。
所谓“中间人”、“掮客”,就是指专门介绍财主,再赚取佣金的人。在同行向银行借不到钱,也无处可周转的情况下,他们会协助经营者借到大笔钱,但是抽成也相当高。
这时经营者要特别小心,尤其是“黑吃黑”和“讨债公司”。
所谓“黑吃黑”,就是有黑社会分子介入其间的掮客集团。他们非常了解各公司的经营内幕。一旦找到猎物(资金短缺或经营困难的公司)以后,掮客就会自己到公司去找董事长。鼓动其三寸不烂之舌,说能代为介绍有庞大资金,可以协助企业重整及解困的财主。当说服董事长开出高额支票以后,这些人就卷款潜逃,不见踪影,使该公司的经营更加倍困难!
至于“讨债公司”,简言之,是指一个暴力集团,专门骗取被黑吃黑套牢资金的公司,做落井下石的勾当。例如,他们会自动上门问董事长。
“你是不是有张支票,在某某人手中,被黑吃黑吞掉?我们可以替你讨回来。尽管放心!”他们以诚实的态度,亲切的口吻,骗取董事长的信任,而先付他们佣金,然后拿了钱,也逃之夭夭,或是怕被企业界知道公司发生资金困难,而让黑社会暴力分子有机可乘,受他们勒索。
其次,“黑吃黑”和“讨债公司”都是一丘之貉,常常彼此在演戏,其实是同党。有时讨债公司会说:
“你再开一张支票出来,我替你去换回那张被骗走的支票。”
结果公司白白损失两张支票,真是祸不单行!
累积赤字增加两倍
在还没有达到使业绩复生的转折点之前,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相应对策的话,该公
司要想恢复昔日的健全经营,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累积赤字达到每月营业额的两倍时,就是严重的倒闭前兆。
在这段时期,公司的业务大概呈现的情形及特征如下:
(1)经营者每天都忙于筹款,以支付当天必须兑现的支票,根本无暇计划未来的新产品或改善营业策略。
(2)将握在手里的所有支票通通拿出去调现仍嫌不够;因此只要能延缓轧入,就尽量延缓,使公司信誉动摇。
(3)因急需现金周转而削价脱货求现;只要有现金,就不考虑商品价格,赔本生意也做。 (4)向经销商预支货款,或预支远期支票。
(5)以前都以现金支付的小额货款,现在却改用支票付款。连交际费也都以支票付款。 (6)大部分贷款都向主力银行以外的银行支借。
下面是被累积赤字所迫,而倒闭的公司实例:鸟取县中最大的合作社——鸟取县西部生活协同合作社,该社在米子市内设有十个分社。1983年3月期营业额高达71亿日元。
近几年来,由于大型超级市场到处林立,加上销售情况差,公司营业额持续下降。为了总社的重新装修,又花费了18亿日元,造成庞大的负债额(44亿日元),终于在累积亏损达
到日元54亿元后,宣布破产。
全日本各地的“生活协同合作社”,以前都被认为组织是坚实的公司。可是缺点在于各分公司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所以在大型超级市场的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
拥有20年历史的童装制造厂商——东京史达托公司,于1984年3月宣布破产,负债总
额达37亿日元,年营业额为30亿日元。该公司将女童装分别发包给所属的七家卫星工厂制造,再将制造品全部批发给各地区的大百货公司销售。去年,因行业竞争激烈的影响,退货量突增,造成严重亏损,终致倒闭。
因此,累积的赤字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像是一个背在身上的大包袱,赤字愈积愈多,包袱也就是愈压愈严重,最后终于承受不了而被压倒。
月报表不按时公开
当赤字累积到每个月营业额的两倍时,付款开始困难,因此会发生下面的情况。
(1)支票上的兑现日期,延后为原来的两倍。
(2)变更付款日。因为延长付款日越久,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筹借资金。
(3)远期支票也拖延。平常收货后,开120天的款到票,现在变成150天。多延31天就
有30天的周转资金可以利用,这是财务困难时期,最常发生的情况。但是付款超过同业间习惯的期限,信用度就会降低,这样对本身很不利,
(4)每个月无法按时结帐,当然各种会计报表,也无法制作。在周转资金短缺的情况下
,该付 项无法支出;帐簿、传票也都无法算。而董事长为了调度资金,整天在处奔波,他所花的交通费等,到底用了多少,也无法入帐。这些都是使会计人员在处理时感到困难的地方。
(5)往来的原料供应商,其交货态度开始转变,交易越久的厂商,越容易了解公司的内幕,因为员工与员工之间会互相透露消息,尤其是财务经营状况恶化之事。
(6)向高利贷公司贷款。
以下实例,可供参考:
东京的初梦棉本铺,于1983年4月寒布破产。该公司为弹簧床的制造兼批发商,并且高有棉被和枕头的加工厂,规模和生产量均相当大。立川第一百货公司内,也高有零售部,一年的营业额5亿日元。
可是因同行的竞争激烈,使利益减少,呆帐年年增加。为了降低成本,在改良高备方面投下大量资金;但因为无法在短期内收回成本,导致周转发生困难.于是在1987年改选负责人,实施新的相应对策。改组后,在营业上虽有起色,但在财务上依然拮据。因为会计帐目
不清,积几十年来的陋习,财务乱成一堆。资金大量外流,以致周转不灵,实在无法改善。
再加上消费低迷,业积继积恶化,不得不依靠高利货公司的借货来维持经营,最后终于走上倒闭之路,负债总额高达20亿日元。
没有向高利货公司借钱,就不了解其中的利害,借高利贷的钱,如果俐其在利滚利的情况下发展,后果实在不堪主相!借100万日元,会变成1000万日元的债务,甚至1亿日元;困为本金在加速度中做幅度的膨胀。所以向高利货借钱的公司,十家有九家都迟早会倒闭!
董事长头绪混乱
在稳定中经营的企业,假如董事长本身是业务专家,又正值壮年,整天坐镇办公室中指
挥一切业务,这是正常的。如果董事长本身是懂技术,也许就会把精神投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可是在累积赤字,超过月营业额两倍以上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董事长有40%的办公时间都花在金融问题上,不是到银行去拜托提高对本公司的融
资额,就是找客户商量借钱问题;或找朋友帮忙借钱来解决问题。
总之,董事长坐镇办公室的时间少,也没有心情指挥业务。所以,本来该由董事长指挥
的营业策略,也没有时间来进行,整天被逼得走投无路。
(2)缺乏一贯的制度来管理公司,常常朝令夕改,令员工不知所措。
董事长突然出差,公司同仁都不知道,也没有说明回来的时间。又如下午出去时,交待说下午五时以前一定赶回来处理急件公文。但是到下午四点半才打电话回来说:“因临时有客人,商量重要事情,不能赶回来了。”有关急件公文盖章之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3)对投机性生意产生兴趣。本来对买奖券之事,董事长一点兴趣也没有,如今却开始动用公款去买奖券,而且一次就买了好多钱。
(4)对本行的生意失去信心。心理以为所以会陷入困境的原因,就是固守本行的关系。因此,很容易对某种新事业或新产品发生兴趣,而想改行。
(5)同行间传出该公司经营不善的风声。这种情形可分为两方面来说:一是资金周转不顺;二是业绩不好,经营上发生困难。前者称为“金融不安”,也就是资金短缺,除非有奇迹出现,否则倒闭就在眼前。
问题在于这些信息平时要如何收集?又怎么去印证呢?首先,业务员可利用每天与客户接触的机会,多注意客户的动态和同行间流传的消息与批评。
但业务员有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他们客户之间常建立了感情。除非有明显的证据,否则业务员往往会往好的方面去想,或为客户掩饰。所以,经营者一定要常常亲自去拜访客户,或分析资料,才不会被蒙在鼓里。
累积赤字增加至每月营业额的三倍
无论如何,在公司的财务上,如果累积赤字超过每月营业额的三倍或更多时,在资金周
转和业务经营上,都会出现相当严重的危机,这时倒闭的征兆已很明显了。如前面所述,通常会出现下列情形:
(1)为了解决资金周转的困难,不得不削价脱货求现。这样虽然能解决一时的困难,但是如果原料进价或人事费用依旧不变,其经营的利益等于零,甚至亏本。这种情况下,累积赤字永远无法解决。
(2)互相交换支票,当做客票使用的次数越来越多。在交易银行未发现前,或许还可以。一旦银行发现该公司没有持实际交易的期票前来兑现,就会对这些支票产生怀疑,如果不提出交易证明,就会拒绝对该公司继续融资。
(3)变更交易银行。因为原来往来的银行,发觉公司没有实际交易的远期支票,当做客票拿来融资。在此情况下,往往会停止贷款给该公司,因此不得不找其他银行去重新开户。 (4)急着催收客户的应收款。本来每个月的月底才通知客户付款,现在都改在每月25日
就通知,而且越来越紧迫;最后甚至发生付现款就有回扣的情形。
(5)开始经营以前未做过的营业项目。比如说:专营食品批发的公司,现在也开始批发塑胶原料。这就可能有赊帐进货用现金脱售的嫌疑。
例如东京诚之印刷公司,以印刷各种杂志、广告海报和代客装订为主要业务。1981年1月期间,年营业额为32亿日元。
因为太过依赖国外订货,且管理和人事费用也高,以致与同业间的竞争力显得很薄弱,加上呆帐逐年增加。终于在经营困难,周转资金短缺下,于1981年春,开始使用和别人交换得来的远期支票,向地下钱庄调度现款;并且伪造假帐,后来公司信誉受损,终于在1982
年4月,以负债29亿元日元宣布破产。
福井县的敦贺木材公司,于1982年5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为60亿日元。该公司进口
北洋木材,年成交量高达33万立方米,在福井、敦贺两个港口,占起货量的40%。但因受过去数年来原木业的不景气影响,在1982年的决算书上显示,年营业额65亿日元中,亏损了25亿元,而累积赤字也高达日元21亿元,终招致倒闭的命运。
付款情况渐渐恶化
使用远期支票向外界调换现款的情况,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交易银行很难发现,除非
当事人泄漏消息,否则,很少人会发觉。
在这种资金困境下,使用支票的张数必然会越来越多,范围也会越扩大。这时,董事长或会计主任的私人支票会不敷使用。因此,这时会开始委托介绍人,付租金给他,由他拿去调换现款。
(1)在清款单上找借口拖延付日期。在交通发达、邮政系统良好的今天,除了变更地址以外,邮递先生投递错误的情形,可说极少。即使延迟投递,也只不过是一、两天,所以对于“尚未接到贵公司的请领货款通知,(或请领工程款通知书)”的理由,已不可能被人接受。 (2)故意延长付款日期。有些独资公司的董事长,生性小气,其实身边不缺钱,该付的钱仍要延迟几天才付款。如果对方每个月都说:“董事长不在,所以……。”这种公司一定是财务困难而付不出款的公司,要小心。
向外借款的利息,慢慢升高。比如原本月息二分的,把它升高为二分二厘,甚至于
二分五厘,或是三分等。这是为了讨好债权人,怕他们索回本金的策略,
(4)请求客户不要把到期支票轧进银行兑现。
皈阜的日本磁砖工业公司,于1982年7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达37亿日元。该公司
专门制造高级磁砖,经营方针是出口占40%、内销占60%。早在1962年该公司就以第二类
资格获准在股票市场上市。1982年2月期的营业额达27亿日元。
1971年以后,因出口业务受美元贬值影响,业绩直线下降。不久就出现债务超过原有资金的现象,引起投资大众恐慌。于是在1979年6月,被名古屋证券交易所禁止该公司的
股票上市。
在这段期间,该公司的相应对策为标售多治见本工厂,提高可儿工厂的生产量,全体员工同心协力为拯救公司经营而努力。结果,1976年11月期的亏损额减少至137亿日元。但是累积赤字仍超过20亿日元。同时被税务员查出26亿元的假帐,公司员工将此事透露给外界,立即影响到公司信誉,最后还是逃不掉倒闭的命运。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论股票上市与否,如果债务负荷太大时,就已经是财务恶化的明显征兆了。
董事长唉声叹气
公司的累积赤字,如果达到每月营业额的三倍以上时,董事和一定无法安坐在办公室
,因为他每天的工作时间至少有一半必定是花在调度资金上。
而综合来说,不外乎有下述几种情形,
(1)晚上加班时数增加,在办公时间内,大大方方地到银行去交涉融资,而且很快得到贷款承诺的情形,早已成为过去。换句话说,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就是已被银行看出破绽,不予贷款造成的后果。既然银行贷款行不通,只有向民间想办法,而与贷方见面最理想的时间就是“晚饭时间”。约他出来吃晚饭,先闲话家常,然后再提出借款的事。
(2)在办公室的时间很短。晚上与贷方的交涉,如果顺利则罢,假使没有结论,第二天只好另谋他法了。因此早上到办公室打个电话后,也没有交待去那里,就又出去了。
(3)脸上气色大不如昔。被金钱逼得走头无路,那有心情坐在办公室与职员谈天;虽然地下钱庄的人尚未来讨债,不过已有些自杀、或犯罪的倾向了。
所以,陷入财务困难的经营者常常失眠、做恶梦。既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后悔又有何用?
横滨一家工具批发商的董事长,因周转不灵,每天为调度资金奔波,有一天突然因脑溢血而住进医院。该批发商是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店,其营业额每年高达15亿日元。近年来,因经济低迷,消费不振,又困同业间的竞争激烈,不得不走薄利多销的路线。在利润微薄的情形下,呆帐增加,造成了将近2亿日元的累积赤字。资金周转日益恶化,负责人每天忙着调度资金,最后终于累垮了。家属们则以“负债人住院”为借口,宣布破产,负债金额为10亿日元。
根据1985年最新的倒闭状况资料显示,倒闭公司的负债金额有日渐增高的倾向。
例如高森建设公司(千叶),负债总额55亿日元。在千叶县内,该公司被公认为排名第16的中坚建筑商,信用卓著。近年来,受不景气的影响,承包工程减少,业绩下降。于是高森建设全力给予支援。结果造成20亿日元的资金被冻结,财务状况解随之恶化,终于宣布破产。
其它还有像广岛的上野产业、宫城的东部开发公司、冈山的钓钟工学公司等等,这些知名企业宣布破产时,负债额都高达日元40亿以上。
决算书上出现赤字
如果是一家股票上市的企业公司,可以很容易取得其决算书。即使自己不想去分析,也
也可从“日本会社四季报”或其它资料中,得到分析报告。
假使不是股票上市的企业公司,也可以向该公司要“会计试算表”和“损益表”资料。因为单从营业额上是无法得知该公司的详细财务状况。虽然决算书他可以造假,但如果长时间观察的话,一定可以看出破绽来。
“财务比率”的分析法,是从事分析最基础的原理,所以不必在此重述,不过对于一些基本上的重点特别叙述如下:
(1)负债比率:(负债对原有资金之比率),最理想的数字为10%,越高越危险。
(2)流动比率:流动负债(一年以内必须支出的负债)对流动资产(一年以内可以收回的资产)的比例,应该是一比二。也就是说,希望有流动负债两倍的流动资产,当然比率越高越好。
(3)存款比率:也就是存款资产(随时可变现款的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越低越不好,最
(4)固定比率:亦即固定资产对原有资金的比率。原则上,在100%以下最理想。
气工社(神奈川)于1983年5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为日元50亿元。该公司自1976
年开始,就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二类资格的股票上市公司。从1974年以后,业绩连续下降,决算书上连续出现赤字。1978年,股票被禁止上市。因为东京证券交易所认为该公司连续赤字经营,对证券投资人的保障构成威协,因而采取断然措施,此后气工社的经营的情况更加恶化,终致倒闭。
某机械制造公司,创立于1982年,以制造“砂石粉碎工厂设备”、“公害防治设备”和其他产业机构为主。业绩很好,年营业额高达32亿日元。
但是1965年起,业务状况衰退,一直延续好几年,财务上均出现赤字。从1972年开始,由同业A公司以现金增资方式,加入股东行列,并协助改革经营,可是业绩依然不振以至无法挽回。在1982年9月期的决算书上,累积赤字已高达153亿日元,资本亏空了日元973亿(该公司登记资本额为日元4亿)。
在1983年8月,又发生5亿日元的不良债款,也就是说有5亿日元之应收货款被倒帐,这是该公司倒闭的最大致命伤.如此庞大的赤字数目,即使形势再好,也很难起死回生,更何况在经济低迷期,所以宣布破产根本是董事会预料中的事。
公司的财务和经营内容,以及各种数据,都要随时深入分析。掌握这些数据,才能和其他同业比较,如果在平均水准以下,就要警戒了。
在此特举出几种重要数据,以供参考:
(1)营业额总利率:决算期间内对毛利总营业额的比率,越高越好。
(2)营业额营业费率:营业费用(一般管理费、销售费用等),当然是越低越好。
(3)营业额营业利益率:从毛利中扣掉营业费用后的营业利益,当然越高越好。
(4)营业额纯利益率:不必说,当然也是越高越大。
(5)流动资金周转率:(对营业额)越高表示收益越大。
(6)变动债权周转率:(对营业额)周转率越高,表示呆帐或不良债权越少。
(7)存货资产周转率:(营业额除债务支出)周转率越高,资金周转就越好,资金使用效率也越高。
(8)债务支出周转率:(营业额除债务支出)越高表示支出能力越强。
东京的玻璃公司,于1982年9月宣布破产,负债总额高达370亿日元。1950年,该公司以日本玻璃公司之名申请设立登记,其实它的前身是1915年设立的日本玻璃工。是日本第一家采用自动制瓶机,大量生产酒瓶的厂商。
近年来,该公司业绩一直不太理想,因消费低迷,自1975年以后,每年都出现赤字。虽然1981年的营业额,高达330亿日元,但在决算书上,还是有245亿日元的赤字。
在这期间,该公司的大股东“美国东方伊利诺公司”,在资金无以大力支持。并由美国派来经营专家,负责计划产销。为了节省经费,裁掉490名员工,并推行节省能源政策,改
良生产设备等因应措施,但仍无法改善情况,最后还是宣布倒闭。其实,在长期连续赤字经
营的情况下,该公司能维持这么久,也实在是个奇迹。
所以,虽然有股东上市,知名度也颇高的公司,如果连续长期的赤字经营,迟早也会遭到 倒闭的命运。要知道,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在财务上不够健全的话,又拿不出有效的补救措施,那么倒闭只是迟早的事。
回天之术,无药可救
当办积赤字超过每月营业额的四倍以上时,即使全公司的职员都来为公司调度资金,但
最后还是非得靠借高利贷和远期支票来周转不可,弄得每人拿着公司支票,靠自己的关系去调钱,若到了这种地步时,公司的倒闭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
所以会落到这种地步的原因,可分述如下:
(1)不顾成本,大量降价抛售,来换取现金。如果成本是100元,而以100元的价格卖出还说得过去。但是,以70元的价格卖出,而数量又很大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赤字当然会增加。
这样做如果只向客户预收1个月的货款,有的客户还会基于同情心而帮忙。但如果预收3个月或6个月的话,就一定是破产前兆了!除非客户有很大的利益可图,否则谁会愿意先付货款呢?
(2)每天跑三点半,其实每天都在五点钟左右才把钱送到银行(当然需预先得到银行的勉强同意才行)。
(3)随意开立远期支票,舆论及信用都很差。
(4)以高利贷向民间吸收资金。
(5)对预收货款采取高额回扣。
(6)黑社会人士在公司进出。
(7)借用他人支票,向往来客户调钱。
(8)业绩不振,且向地下钱庄贷款的高额利息负担过重,使营业赤字不断升高。
(9)要求对方不要把到期支票提出交换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遭致对方的反感,并怀疑公司信用。
(10)公司付款日期纷乱,每月至少延后10天。
(11)小额现金也付不起。
(12)第一次跳票。
北海道的“北日本铝门窗工业公司”,于1984年1月宣布破产。该公司的年营业额达28亿日,但累积赤字也达10亿日元。很显然地,超过月营业额4倍以上。
从公司名称上,可看出该公司主要产品为铝门窗、铁门及铁窗的制造和批发。建筑业不景气,使得该公司的业绩也随着每月下降。自1980年,创造了最高营业额记录后,每年的营业额都一直下降。虽然已采取相应对策,却无法挽回大势,终于倒闭。负债总额达日元35
亿。
五、经营场所危险症状
厕所臭气熏天
在娱乐场所,假若厕所脏乱,就不能称为一流的场所;再豪华的餐厅,如果厕所脏乱
,即使该餐厅的菜肴很好,也会觉得食不下咽。所以三星级的餐厅,一旦厕所不干净就会失去其三颗星的资格。
评估服务业成绩的时候,厕所的设备和清洁往往排在第一项。同样的,对一家公司的评价也应从小地方着眼。
有一位大企业公司的业务员,对我说:“我去拜访顾客的时候,每次总先向他们借用厕所。因为不管董事长气派十足,或营业科长如何夸示他们公司辉煌的业绩,也不能代表该公司经营状况很好。一家一流水准的企业公司,一定不会把厕所的清扫用具乱放,更不会对公司的环境清洁问题掉以轻心”。
厕所的清洁工作,有的公司是包给外面的清洁公司处理;或许有的是大楼管理员来负责。但是不管如何,脏乱是看得见的事实,不能不管。但若被外人看到,总觉得公司管理松懈,造成不好的印象。
此外如职员的服装,也能影响别人对公司的印象。男女职员若不穿公司制服,那么只要简单清洁即可,式样不要太老旧。因为今日社会进步,爱美又是人的天性,若是穿着太随便的话,会被误认为这家公司的员工很懒散,办事马马虎虎的。要是穿得太寒酸,也会被人认为这家公司不赚钱,职员工资太少,而买不起好服装。
关于女职员的服装,如果公司没有指定,也不可穿得太过时麾,或标新立异;这样会被人误会是在风尘中生活的人,缺乏端庄的气质。尤其应避免摆首弄姿,或做出怪异的动作,而引人侧目。如果公司的职员中真有这种情况,那也是危险的征兆。
男职员如果没有穿公司制服,那也要注意平常的穿着,不要穿太破太旧的衣服;最好是整齐清洁,能显得精神抖擞,并适合自己的身份即可。
当拜访某家公司时,如果不是在休息时间,却见职员都在聊天,谈话的内容又是批评公司内幕或不满自己的工作,逢人就埋怨。或者见到一些女职员老是在谈论时下流行的服装或电影明星的私生活,谈得兴高采烈,而忘了自己原本该做的工作。有上述情况发生时,公司的前途会如何,当然可想而知了。所以,经营者对这些“小地方”、“小事情”的管理也要特别的注意。
吃便餐人数增加
长期在外奔波的业务员,大部分对于他所服务的顾客总有一份亲切感。这种行为,是人
类社会很自然的现象,如果,他的顾客在业务上偶而发生了困难,相信业务员也会很关心的。 例如有一家塑胶家庭用品的制造商,经营不善。有一家与它有来往的化学药品公司的业务员,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在听到这家塑胶工厂经营困难时,仍然把货物追加给工厂。他以为这家工厂的困难只是短期性的,结果这家塑胶工厂倒闭了;货款再也收不回来,使得公司损失不少。
所以,如果一味相信公司业务员的报告,是不可靠的。最好还是和这家公司交往几次以后,主管再亲自去了解一下实际状况。甚至可以亲自去调查一番,免得公司白白吃亏。
关于调查客户,常用的一个方法是,亲自到客户的公司附近的某家餐厅里去,随便吃点东西,然后慢慢从这家店主口中得到一些有关这家公司的信息,这样时常可以听到店主在无意中透露出这家公司的一些状况。只是问话时要略施谈话技巧,比方说可以这样打开话题:“是这样的,我有一个侄子想要到这家公司做事……”。
也可以这么说:“我侄女的男朋友在这家公司上班……”。
这样说的时候,表情要镇定自然,表现出只是聊天的样子,言语之间不能太迫切,才能有所收获。
他们的回答如果是:“最近,那家公司的职员来吃饭,多半点的是速食面和阳春面之类,其他很少。”
“听说经营不太顺利,生意也不太好。”
这就是“信息”!当然,对于所得到的消息,还要加以求证。
如果业务员回来报告的情形和调查的资料有出入时,当然需要到公司去探视一下,以“陪业务员到公司拜访”为理由。然后,再参观他们的工厂作业情形和仓库存货等。
如果发现他们仓库内的货品原封不动,存货还相当多的话,就表示生意不好,货品滞销。照这情形看来,就必须更进一步调查公司的真正财务状况,否则如果公司一旦倒闭,自己才不致于被拖累。
业务会议剧增
最近建筑业竞争得非常激烈,有关的公共投资也受到限制,就因为这种趋势严重,导致
很多建筑业者陷入困境。
每次要去拜访这些公司时,总会碰到他们在开会。业务员聚在一起讨论如何争取业绩,或是用什么对策解开目前公司的僵局?甚至连董事长和总经理也参加讨论。这时你想要找董事长的话,就会碰到他老是关在会议室里不出来。你是没有办法找到他的。像这样,公司的营业政策会议如此频繁,就显示出公司已有危机存在,因此要提高警觉了。
业务员的职责是对外接洽生意,收集商业信息,了解客户经营情况和研究如何提高业绩。如果只是让他们整天坐在会议室中提出口头报告,连最起码的拜访、联络客户和信息分析都不能做的话,公司业绩不能提升则是可以想见的。有必要的时候才开公司会议,一些不值得讨论的事项,就不必浪费时间。畅销的商品不是光靠开会就能想出来的,大工程的承包,也不是在营业会议中产生的。这些都要靠积极的营业活动,因此,业务员勤于奔走,才是上策。
大都理化游乐园创立于1965年,在1983年5月宣布负债60亿日元。公司初创时,兴建了一栋“那须高原别墅”,1970年又兴建“伊豆绿色新村”,同时也开发“三岛新屯”的用地。业务鼎盛时期,每年营业额为100亿日元。
但是从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机起,业务开始衰退。1974年时计划建设长崎县高尔夫
球场,及“长崎绿色乡村俱乐部”,这期间因为资金不足,在1976年停工。当时打算将
公司的不动产——千叶县鸭川市区内,价值20亿日元土地出让,结果并不理想。1976年5月,三和银行和飞岛建设等债权人,劝董事长召开公司重整会议,清算一下资产,裁减公司职员,进行不动产处理事宜。
1983年4月期的营业额只有9亿,比起鼎盛时期还不到一成。鸭川的土地、长崎的高尔夫球场有地皆卖不出去,公司无法重整,只好宣布倒闭。但是债权人建议开重整检讨会议以前,公司已经召开了无数次的“营业对策会议”,也就是所谓的“业务会议”。结果还是不能挽回颓势。
公司步调开始混乱
公司内的步调不协调,是引起员工纷争的最大原因。譬如罢工,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影
响最大。公司制度一旦失去规律,想重新再改进,就要费一番苦心了。如果制度越来越乱,那更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柜台小姐,等于是公司的一面招牌。虽然公司的负责人是董事长,而她只是公司的一个小职员,但却代表着公司的形象。
各行各业中,每家公司柜台小姐的仪容神态,大部分都是和蔼可亲,有礼热心。如果她的态度强悍,对拜访的客人板着眼,爱理不理的;要通报的事不立刻去通知,只顾自己和同事谈话,让客人久等;甚至做事故意拖拖拉拉,随随便便。像类似的这些行为,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其中必定有原因。
公司有这种情况发生时,可能是柜台小姐对于公司抱着不满的心情,或是公司内有不可告人的事情发生。平常上班时间,公司职员一定不敢迟到。可是最近到了上班时间,公司职员都还没来,一个钟头后才姗姗来迟。要是真有这种情形,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就值得注意了。又如公司职员一个一个相继辞职,办公室内,其他的职员每天迟到也不觉得难为情,总是若无其事地大摇大摆走进来。有这种情形的公司,这就是破产前兆。
时代变动急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人都不太愿意呆坐在办公室里。不过这有工作性质上的差别,有的是因为工作呆板单调,必须坐在办公室;有的工作则较富变化,进出办公室的次数很多,气氛自然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但一般来说,如果公司内,男女职员常常打情骂俏,谈话举止不守规矩,这也是令人产生反感的事,总觉得不像个办公室。若职员老是在聊天,将正常业务忘得一干二净,把工作场所变成聊天聚会所,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 而最严重的是职员们挪用公款或将公司的库存货品偷卖出去。而且次数越来越多,这是公司最大的损失,会加速公司的倒闭。但是,一般偷东西的职员却认为这只是小事。而所以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回,多半是工资太低,发放迟延。虽然,他们知道那是犯罪行为,但是仍然照偷不误,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心想:“反正是公司的钱,公司的商品拿来用,又有什么关系?”
以上种种现象的发生,大都是公司的经营方法错误,造成制度混乱,董事长以下的职员不肯认真工作。这样下去,不倒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也是危险的讯号。
职员怨声载道
业务不振,公司每月亏损,经营者当然明了公司的状况,却束手无策。
上层人员焦心地忙于公司资金周转,而内部管理方面必然会松懈。业务员虽然也是忙进忙出,不过,他们心中却想:“现在生意这么坏,再跑也是白跑。”因此“营业活动”变成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大家整天到咖啡馆去消磨时间,还不断的批评上司的作法不对。结果把时间白白浪费掉,并没有为公司赚一毛钱,当然业绩就一直走下坡了。
会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大致如下:
(1)要再重新训练这些业务员几乎已不可能了,因为平时太过放纵,缺乏管理。
(2)公司的实情被干部知道。职员们因为明了公司底细,信心动摇,于是辞职的辞职,批评的更大放厥辞。
(3)公司对职员无法实行再教育。俗话说:“倒闭的公司是因为没有教育好员工。”这样会使职员不再听命于公司。虽然,每个月公司的亏损超过收入的两倍,但如果经营者能拿出勇气做彻底改革,那要想重振业绩,也是很有可能的。
(4)部分职员看透公司未来的前途之后,做出不正当的行为。例如乱报帐、从中取利和收佣金等等事情就会发生。
有一家在照相机行业很有信用的公司,平时专门办理照相机分期付款。后来因为经营高
利贷的生意发生问题,于1984年10月宣布破产,负债226亿日元。
“照相机分期付款公司”是联合各地方的同业公司,共同出资创立的。包括:佳能照相机、米诺达照相机等,制造工厂有25家,用品工厂约50家,其他零售店也有1000家左右。
营业项目包括:复印机出租和代办各类相机分期付款等。1984年7月的营业额约167亿日元。后来,因为照相机销售很差,总经理在没有经过公司会议通过前,自作主张将资金放高利贷图利,金额为80亿日元,结果被倒帐,公司损失惨重,经营上更加困难了!
最后各股东——如佳能照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