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本章概述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是指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通常把波普尔之前的诸科学哲学称作逻辑主义,其后的则为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是哲学史上头一个打起“科学哲学”旗号的哲学流派。但通常把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 主义、逻辑原子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流行于当代的日常语言学派,归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实证哲学、分析哲学或语言哲学。至于继波普尔之后的兴起的历史主义学派和科学实在论,由于着重历史考察的方法,着重于科学本身的探究,注重把哲学建立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则归属于科学哲学。这种科学哲学主要探讨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标准或选择问题,以及科学发展的模式问题,试图解释科学活动并为其提供方法论指导。本章主要介绍的是波普尔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科学实在论和反科学实在论。
第一节 波普尔的朴素否证论
波普尔( Karl Popper,1902-1994)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曾任伦敦大学的逻辑和科学哲学教授。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继逻辑经验主义衰落之后,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流派。主要著作有:,研究的逻辑,( 1933),,科学发现的理解,( 1956),,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945),,猜测与反驳,( 1963),,客观知识,( 1972)等。
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古典经验论把归纳法视为从有限的经验事实向普遍的理性知识扩展的惟一有效的通道。休谟提出著名的“归纳问题”后,这惟一的通道被打断,经验科学的基础出现了可怕的裂痕。现代经验论则借助于概率工具从归纳问题的挫败中复兴。波普尔则认为从逻辑上看归纳推理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1、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积中推出; 2、通过归纳作出的结论总是可错的; 3、作为归纳推理基础的归纳原理无法得到证明;否则必定陷入循环论或先验论。他对归纳逻辑的批判确实是击中了要害,但是归纳逻辑并没有被波普尔一劳永逸地驳倒,它在科学中仍然占有地位。
二、否证论 波普尔以否证论为旗帜登上哲学舞台的。其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其可否证性。不能为任何想象的事件所否证的理论是非科学的。可否证性概念是波普尔否证论的核心概念。首先,它被用来解决科学划界问题;其次,它用于解决归纳问题。
可否证性主要是指否证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说一个理论具有可否证 性,意识就是:对于从这个理论推导出来的陈述,在逻辑上总可以找到与之发生冲突的某种事件。
否证方法是科学方法和认识方法,其特点是科学家努力从各方面对所提出的试探性理论进行批判,找出其错误和弱点。否证论是波普尔哲学的一个整体性标记。否证方法以波普尔的四段图式为其公式化形式。而否证论则把这一图式不仅看做方法的图式,而且看做知识增长的模式、科学发展的图景,甚至还看作物种进化的图式。
第一节(续 1)
三、科学发展的模式 他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一般经历如下四个程序,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和假设;各种猜测或理论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否证,又出现新的问题。该认识图式还表示认识的逻辑和科学研究的逻辑。
科学方法的本质特点在于理性和批判。在上述四段图式的发展模式中,贯穿着三种科学精神:
1、从错误中学习和敢于犯错误的精神;敢于批判的精神;敢于“否定”或“批判的精神。
四、“三个世界”的理论,世界 1”为物理世界,“世界 2,为精神世界,“世界 3”为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它们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作用。他特别关心世界 3,
一方面它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超人类的。它的实在性包含着两重含义,
一是它们在世界 1 中的物质化;二是它们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世界 3 通过世界 2对世界 1产生巨大作用。
波普尔说,科学揭示的宇宙图景是:世界 1最先存在,然后出现精神世界,世界 3则出现在更高层次上。
在社会政治领域,波普尔还提出了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反对历史决定论。他提倡逐步的社会工程,即对社会进行逐步的、切实可行的改造。
第二节 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主义
拉卡托斯( Imre Lakatos,1922-1974),英籍匈牙利人,伦敦经济学院逻辑学教授,当代著名数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证明与反驳,( 1963- 1964),,否证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970)等。他是波普尔的学生,原则性地修改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汲取了库恩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一、精致否证主义 随着牛顿理论的垮台,科学家认识到科学的诚实性标准原来是乌托邦。拉卡托斯认为波普尔的可否证性标准并没有真正解决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因为它忽视了科学理论明显的坚韧性。实际上经验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证任何理论和陈述。因为理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对精致否证论来说,
只有当一个理论比它的先行理论有更丰富的经验内容,能预见更多的新事实,或者说能导致更多的新的事实的发现,它才是可接受的,或科学的。精致否证论的最关键特点是它以理论系列的概念取代了理论的概念来作为发现逻辑的基本概念。
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 任何科学研究纲领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理论系统,一般都由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由最基本的理论构成的“硬核”;由许多辅助假设构成的保护带;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规则--
“反面启示法”;改善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规则--“正面启示法”。
2、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 权衡一个理论的进化和退化的客观标准在于它的经验内容。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在经过调整辅助性假设后,其经验内容增加了,能对经验事实作出更多的预言和解释,它就是一个进化的或进步的研究纲领,否则就是一个退化的纲领。进步可分为理论上与经验上的进步。前者指在经过保护带的调整之后,理论上比调整前能作出更多的预言。后者指这种理论的预言经受了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拉卡托斯认为在否证和取代某一研究纲领时必须慎重和宽容。不要急于淘汰一个新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纲领;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也可能由正面启示法中一个小小的革命或创造性的转换,使之再次转化为进步的研究纲领。
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的科学发展模式承认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又承认其进步性。
三、科学史及其合理重建 拉卡托斯还把科学和科学史结合起来。他就此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科学哲学提供规范方法论,历史学家据此重建“内部历史”,并由此对客观知识的增长作出合理说明;借助于历史,可对相互竞争的方法论作出评价;对历史的任何重建都需要经验的(社会、心理学的)“外部历史”加以补充。
当代科学哲学中流行着的多种方法论都为科学史的合理重建提供了理论框架。拉卡托斯认为他的方法论模式比其他任何模式都更符合科学史,因而是当今最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第三节 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
继波普尔之后库恩着眼于科学的历史和现状,在科学中引进了科学以外的因素,如社会、科学家的心理、
科学家集团的要求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库恩( Thomas Sammal Kuhn,1922-1997)哲学的确立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库恩是当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曾就学于哈佛大学,先后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的结构,( 1962),,必要的张力,
( 1977)等。
一、“范式”理论 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
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范式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只有出现更好的范式替代它,并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时,
才会出现新旧范式替换的局面。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的转化和更替。库恩的范式理论归根到底是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性观点和方法在哲学上的反映。
二、科学发展的动态结构 库恩认为科学发展是共同体活动的结果,它表现为范式的不断完善和更迭。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历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四个阶段。整个科学史就是遵循从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周期运动规律,而向前推进和发展的。库恩提出,应该把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五个基本特征作为选择一种理论或范式的价值标准。
三、两种思维模式 库恩认为人的思维模式一般分为两种,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它们同样为科学进步所必不可少。这两种思想形式不可避免地处于矛盾中,形成一种必要的张力。科学的发展是与这两种思维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分不开的。
四、不可知论和约定主义 库恩认为科学范式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而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的心理信念。范式的变化也不是认识的深化,而是心理变化或格式塔转换。科学家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客观实在的世界,而是主观约定的世界。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和不可比较的。范式不是客观世界的知识,而仅仅是一种方便的假设。他把真理比喻为科学家集团共同使用的工具,
即一种用以解除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难题的工具。新旧范式的更替仅仅是信念的更替,就像宗教信仰的更换一样,
它们之间不存在继承性和连续性。他仅仅是从实用主义立场来理解进步的,认为后继的理论在应付环境变化或解决难题方面总比早期的理论好。
第四节 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和相对主义
将历史主义学派推行极端的是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 Paul Karl Feyerabend,1924-1994)。他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伯克利大学、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反对方法,
( 1975),,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1078),,与理性告别,( 1987)等。
一、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 首先,他认为科学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是逻辑经验主义,然而它却存在着最严重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其次,他在两个问题上对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展开批判。一是理论以问题开始的进化模式;二是否证的方法论原则。他指出,制度、观念、事业等方面的进展常常不是从问题开始的,而是从游戏等某些不相关的活动开始。事实可能完全是假的、非本质的。观察、事实、理论不像方法论规则讲的那样是各自孤立的、确定的,而常常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二、多元方法论 他在方法论上的原则是“怎么都行”。其他方法都是围绕这一方法论原则展开的。 1、
选择法。他的“增多原则”认为传统方法论的“一致性原则”由于强调一致,消除了许多可供选择的事实,排除了许多有价值的试验,大大减少了理论的经验内容,因而实质上也是减少了证明理论的事实总量。而选择并不减少理论和事实的总量。选择主要是 通过选择对象的对比和比较。 2、历史回复法。许多最优秀的科学理论、
观点都并非现代所生,而是早就以含糊的形式包含在古老的观念中。通过回复倒退的方式,从古老的观念中焕发青春,这是取得科学进步的惟一方式。 3、非理性方法。与各种说明科学发展的“理性规律”相比,松散、
混沌、机会主义在科学发现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科学和神话、宗教、形而上学等非科学形态常常是相互渗透的。总之,他的“怎么都行”原则,认为只要能开发人的创造力、能形成一种学术民主的气氛,能促使理论不断增生,并在增生过程中允许人们自由抉择,而不是强行人们接受某一种理论和规则,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途径都可以使用。
三、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他认为科学被普遍接受是通过力量而不是通过论据。“科学之外无知识”的说法不过是另一种最方便的神话。在所有时代,人们都用广阔开放的感官和丰富旺盛的智力来探索环境,都取得了令人惊异的发现。现代科学之所以会远远超过其他意识形态和生活形式,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是由于机巧,
二是由于国家和科学精密结合在一起。科学的不民主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自由抉择。如果人们是自由地选择了科学,那么它就会获得更多理性,从而克服科学沙文主义,成为真正的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四、“与理性告别” 他认为传统理性概念存在教条主义等弊病,它要求人们在接受一种观点时本能再接受与之对立的观点,并坚持确定不移的程序或规则,否则就被视为非理性。理性缺少多样化,也就缺少自由。
而真正能破坏理性、迫使理性告别的哲学只能是相对主义,只有它才能公平、宽容地对待各种传统、理论和文化。科学也要被作为诸多传统中的一种来看待,而不要作为判断是非曲直和可接受性的标准。他的目的并不是取消一切理性,只是想摧毁令人生厌的经验论和教条主义,敦促人们创立生动活泼的思维形式和方法论原则。
然而,由于他对理性的批判依然是单纯的否定,结果还是没能塑造出一个完美的理性形象,而是把相对主义推到极端。,
第五节 劳丹与历史主义尾声
美国哲学家劳丹( Larry Laudan,1941-)是新历史主义学派的后起之秀。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进步及其问题,( 1977)等。
一、对库恩和拉卡托斯的批判 劳丹对科学哲学的突出贡献,就是在扬弃库恩的范式概念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研究 传统概念和科学进步当代理性重组思想。
二、研究传统 一个研究传统就是指导具体理论发展的一套准则。其主要特征是:都是由若干个专门理论构成;都体现了某种形而上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都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有意义的历史时期以及公式化与形式化的过程。
为了克服范式和研究纲领内部结构的僵死性,劳丹把研究传统和所属理论之间的关系调整得十分灵活。若干个不一致的理论可以共同效忠于一个研究传统。若干个不同的研究传统也可以在原则上为任何特定的理论提供推测的基础。但决定的一方仍然是研究传统。研究传统本身是在连续的发展中进化。科学革命的发生是以某种方式把旧传统的成分重新加以组合而提出一个新传统。
三、科学进步的模式 劳丹的科学进步模式,把科学描绘成为人类解决问题的活动,而问题又被认为是形成科学思想的关键。他把科学问题分为经验问题和理论问题两大类。解决问题的工具是理论。理论有两类,一类是具体的专门性的理论,另一类是层次更高的普遍性理论。
他认为科学进步一般通过三种途径:一是增加解决经验问题的数目,二是消除所谓“反常”,
三是恢复冲突理论间的概念一致性。在科学进步的方式上,他赞同库恩的见解:新理论替换旧理论。
他的研究传统和科学进步模式都不过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的一点修补工作。表面上,历史主义学派在这里得到完善和发展,实质上他的理论标志着历史主义的终结。
第六节 科学实在论
科学实在论作为当代科学哲学中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既是古代实在论的延续和继承,又是作为当代科学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对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范式论和费耶阿本德的不可知论及相对主义进行了激烈批判,并由此在 20世纪 60年代之后特别引人注目。其创始人是美国哲学家塞拉斯( Wilfred Sellars.1912-)。曾就读于密执安大学和牛津大学。主要著作有,科学、知觉与实在,( 1963),,哲学的前景,( 1967),,科学和形而上学,( 1968),,哲学及其历史论文集,
( 1974)等。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普特南、夏皮尔和本格等。普特南是美国的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家。夏皮尔是美国科学哲学家,他提出的“信息域”理论举世瞩目。本格是加拿大籍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实在论基本上是围绕科学、实在和真理三个主要概念展开论述的。
一、科学观问题 科学实在论者普遍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他们一反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认为科学研究的前提、方法、推论规则和元科学概念等都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化。夏皮尔认为科学进步和进化就是“信息域”的发展和进化。信息域是指在科学的形成 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信息逐渐集合而形成的一个领域,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信息的集合依据于各信息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如此集结的信息域蕴含着某个令人深思的且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当前的科技水平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总之,夏皮尔认为科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获得的信息是不断丰富和变化着的,而且总是有新的“信息域”不断产生和涌现。
二、本体论问题 在本体论上,科学实在论基本上持唯物主义立场,反对各种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但夏皮尔的理论不预先假设存在某种特征的客观世界。普特南把科学实在论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唯物主义的、
形而上学的和趋同的。本格以“科学唯物主义”为旗号。
三、认识论问题 在认识论上,塞拉斯从唯物主义反映论出发,主张知识或认识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映象分为常识映象和科学映象两类。前者是科学的基础,但只有后者才是真实的。只有科学理论中所假设的实体
(如原子等)才将被证实是构成世界的成分。普特南坚持“真理符合说”,决定科学陈述的真假既不是人们的感觉,也不是人的内心结构或语言,而是外部事物。夏皮尔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和人们获得真理的可能性。他试图把客观性和理性与预先假设的前提和背景知识一致起来。为此他提出“背景信念”的问题。指出他的任务就是在承认背景信念的前提下,如何把科学的变化和发展看成是客观的。他指出哲学史上曾经提出过符合论、一致论和实用论三种真理观。他提出真理应同时符合“成功性”、“无怀疑性”和“相关性”这三个要求。他讲的真理不是绝对真理。认为科学只能拥有获得知识和达到真理的可能性,却不能保证一定达到。根据一切都可以修正和拒斥的原则,不能达到真理的可能性也应保留。
第七节 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至少从 20世纪 80年代起,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就围绕着科学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展开激烈争论。
一、科学表达的世界是否实在 当代反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库恩、劳丹、经验结构论者范?弗拉森、以及日本的日常实在论者黑崎宏等,围绕科学能否表达外部世界的实在问题向持肯定观点的科学实在论发起进攻。劳丹说,一个理论之所以是成功的,仅仅因为它是有效的,或者说它是使用的很好,但却不一定具有真理性。黑崎宏认为,理论世界只是为捕捉日常世界结成的概念之网,理论不能评判自身描述对象的真伪。真正实在的是日常世界。范?弗拉森认为科学的证实也只是限于经验之内,不能说明经验之外的问题。对于理论的接受至多只能凭借它与经验的适合度,以及由适合度提供的信任度,而不能认为它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在以库恩为代表的建构论者看来,在科学史上,由科学共同体集体约定的符号概括和心理信念,即科学范式并不表达客观世界。总之,科学活动是一种构造和想象,不是发现。所谓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类主观虚设的。规律本质上类似于人类社会中“由统治者所强加的有关引导和仲裁的法典”。
二、争论双方的折衷与退让 双方都出现了让步趋向。普特南主张由“强实在论”转向
“弱实在论”和“内在实在论”,认为“符合论‘太幼稚。他从以实在论为基础的本体实在论转向以经验为基础的的方法实在论,从注重本体论的”一致性“转变到注重方法论的”逻辑性“立场来看待真理问题。他认为科学概念都有确定的指谓,显示出客观实在性,但也不能否认解释的主观性。他已从早期的客观实在论转向主观渗透论。 法国物理学家德?斯帕纳特提出“隐实在论”。其首要特征是超越人类的测量范围,永远是因此着的。在微观领域内,正如在生命系统中一样,存在基本上是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哲学家詹宁斯的“准科学实在论”则认为,科学判断暗含的本体论并不是来自这个世界,而是对该世界的投射。
总之,现在的争论建立在对当代最新科学成果进行反思之上的争论,更带有实证性和经验性;
围绕“科学所描绘的世界,即理论实体是否客观实在”的问题;新的争论是相对论的和多元论的,
试图超越以往的心物之争,将争论主要限于对科学功能的认识和评价;新的争论是后现代思潮的产物,带有诸多反理性、反科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