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讲 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http://vzd.brim.ac.cn/database/bwwz.html
濒危和保护动物信息检索系统
2
哺乳动物(一级保护名录)
3
蜂猴( Nycticebus coucang)
Slow loris
生境:热带、亚热带森林。
捕食:用手和嘴在树干和树枝间
捕捉猎物或摘取果实。
食物:野果、昆虫、小鸟和鸟蛋。
体型:体长 32~ 35厘米。体重约
1000克。
习性:树栖性灵长类动物,喜单
独活动。白天卷曲成球状隐蔽在
大树的树洞里或树叶浓密的枝桠
间休息。夜晚外出觅食。平时运
动十分缓慢,因而叫 "懒猴 "。在捕
捉昆虫时出手动作迅速准确。与
平常慢吞吞的动作迥然不同。怀
孕期 5~ 6个月,每胎产一仔。幼
仔稍大后,会攀付在母亲背上随
母亲外出觅食活动。
分类:哺乳纲灵长目懒猴科
分布:云南南部。中国广西南部。
保护:中国 I级重点保护动物 。
4
5
6
倭蜂猴
别名风猴、小懒猴,属于懒猴科,学
名为 Bycticebus pygmaeus。
倭蜂猴与蜂猴十分相似而体型更小,
只有蜂猴的一半大,其身长 21-22.5厘
米,尾长 1.2厘米,体重 325-425克。
头圆,眼圆而大,无颊囊,口、鼻、
唇白色。体毛细绒状,多为橙色至赤
褐色。
从背部中央至头顶有一深色纹,腹部、
四肢有银灰色光泽。
栖息环境、食性与蜂猴相似。倭蜂猴
在中国分布的科学记录是 1986年,当
时从云南获得的几只活体曾被认为是
蜂猴幼体,但其中一只雌猴却产下 1仔。
倭蜂猴属于极为稀有而尚未深入进行
研究的低等猴类,其分布范围十分狭
窄,受人为活动干扰相当严重,亟待
加强保护。
只产于中国的云南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
熊 猴
别名蓉猴、山地猕猴、阿萨姆猴,属于猴
科( Macaca assamensis)。
熊猴个体略大于猕猴,雄性体重 8-15千克,
体长 55-65厘米;雌性较小,体重 5~9千克,
体长 42-62厘米。其憨态可搁,体胖如熊,
性情粗暴,故名熊猴。与一般灵长类不同,
熊猴的皮下脂肪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
猴类要强。体毛蓬松棕黄色,面部呈肉红
色。与猕猴相比,其头大、面长、吻部突
出。头顶具“发旋”,从中间向四周发散,
头、颈毛发为淡黄色,体毛稍具光泽,臀
部周围多毛。尾下垂,其长近体长的一半,
毛稀呈褐色。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高山森林。 为昼行
性动物,杂食,多以 20-30只结群。 啼声
有如犬吠且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
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产于云南、广西、西藏、贵州等地。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8
9
台湾猴
别名黑肢猴、岩栖猕猴,属于猴科,学
名为 Macaca cyclopis。
台湾猴体型与猕猴相似,雄性体长 44-
54厘米,雌性体长 36-45厘米,雄性成
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三
分之二。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
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
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厚毛,两颊密
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
故又名黑肢猴。
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
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
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岩壁和山
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
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
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
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
1仔。寿命可达 20岁。
产于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0
11
豚尾猴
别名平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nemestrina。
豚尾猴体长 54~ 62厘米,尾长不
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
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
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
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
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
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
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
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
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
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
色;腹面黄白或灰白。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
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
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
食昆虫和小鸟。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
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2
13
? 黑叶猴
? 别名乌猿,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bytis
francoisi。
? 黑叶猴体形纤瘦,四肢细长。头小尾巴
长,体长 50~ 60厘米,尾长 79~ 86厘米。
头顶有黑色直立的毛冠;两颊至耳基部
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体毛长而厚
密,有光泽。手、足具乌黑扁平指(趾)
甲;尾尖端白色。刚出生的小黑叶猴,
全身乳黄色,头部则为金黄色,尾为黑
色,30天左右全身变黑,但头部还是金
黄色。
?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树栖,喜
群居,每群有一首领带领猴群活动。黑
叶猴跳跃能力很强,一次可越出 10多米。
很少下地喝水,多饮露水和叶子上的积
水,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通常 2~ 3月份交配,8~ 9月份产仔,每
年产 1胎,每胎 1 仔,偶见 2仔。
? 黑叶猴是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仅
产于广西、贵州,分布区域狭窄,数量
很少。
?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4
15
白头叶猴
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bytis leucocephalus。
外形酷似黑叶猴的白头叶猴是我国特
有种。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
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
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
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
援,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
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
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并有相对固定的
栖息地。一般栖息于峭壁的岩洞和石
缝内。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产于广西。白头叶猴分布狭窄,数量
稀少,现仅存数百只,需采取紧急保
护措施。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6
17
灰叶猴
别名菲氏叶猴、法氏叶猴,属于猴科,学名
为 Presbytis phayrei。
身披银灰色毛的灰叶猴,眼、嘴周围的皮肤
由于缺乏色素而显得苍白。其体长 55~ 71厘
米,尾长 60~ 80厘米,四肢细长,臀胝不甚
发达。头顶的毛浅银灰色,有时较长呈冠状;腹面淡灰色或浅白色;幼体金黄色。眉额
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密林中,喜群栖,每群
10余只至 20~ 30只,善于攀跳,极少下地,
活动时有一定路线,受惊时多按顺序逃走。
杂食,以嫩叶、花、果为食,也采食鸟卵和
捕食小鸟。
产于云南西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8
长尾叶猴
别名长尾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Presbytis entellus。
长尾叶猴体长约 70厘米,体重约 20千克,尾长超过体长,颊毛和眉毛发达。体毛灰黄褐
色;脸黑色;额、颊、颏、喉为灰白色。
栖息在海拔 30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营树上生活
,在地面上也能行走。出没于河谷两旁林间石崖上,常集群活动,一般数十只为一群,
多晨昏觅食,以树叶和野果为食。
长尾叶猴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在我国仅分布于西藏南部,目前,已在西藏建立了
江村、樟木沟自然保护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
川金丝猴 属于兽纲灵长目猴科。
嘴部突出,鼻孔斜向上翘,故也称仰鼻猴。脸部天蓝色,颈背至尾基部在浅灰褐色被
毛中夹有金黄色长毛,全身毛色艳丽。
栖息在海拔 2000— 3000米之间针阔混交林带,群居。以野果,嫩枝芽、树叶等为食。
仅分布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及湖北神农架山区。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级珍稀物种。
20
黔金丝猴
别名灰仰鼻猴、白肩仰鼻猴、牛尾猴,
属于猴科,学名为 Rhinopithecus
brelichi。
体形似金丝猴,鼻孔上仰,吻鼻部略向
下凹,不像金丝猴那样肿胀。脸部灰白
或浅蓝。头顶前部毛基金黄色,至后部
逐渐变为灰白,毛尖黑色。耳缘白色,
背部灰褐色。两肩之间有一白色块斑,
毛长达 16厘米。上肢的肩部外侧至手背
,由浅灰褐色逐渐变为黑色,下肢毛色
变化与上肢相同。有人认为是金丝猴的
一个亚种。
栖息于海拔 1700米以上的山地阔叶林中
,主要在树上活动,结群生活,有季节
性分群与合群现象。以多种植物的叶、
芽、花、果及树皮为食。
产于贵州梵净山。黔金丝猴分布范围十
分狭窄,总数仅几百只,现已建立梵净
山自然保护区,对其栖息环境进行保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1
滇金丝猴
别名黑金丝猴、黑仰鼻猴、雪猴,属于猴
科,学名为 Rhinopithecus bieti。
滇金丝猴头顶有尖形黑色冠毛,雌性个体
较雄性小。眼周和吻鼻部青灰色或肉粉色,
鼻端深蓝色。毛色比较单调,背、体侧、
四肢外侧和尾均为棕灰、灰黑色,毛长达
23厘米;喉、颈、上肢内侧、臀部为白色,
胸部乳白,腹部橘黄色。
栖息于海拔 3000米以上的高山暗针叶林带,
是猴类中栖息地海拔最高的种类。喜结群
生活,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冬季下到海拔
较低处活动。取食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的
嫩芽及松萝、竹笋等,在中午气温高时猴
群处于休息状态。
产于云南西北部、西藏西南部。滇金丝猴
是中国的特有种,其分布区狭小,各自然
种群成岛状分布,相互隔离。在比较集中
的分布区已建立白马雪山、哈巴雪山、盐
井等自然保护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2
黑长臂猿
? 别名黑冠长臂猿,属于猩猩科,学名为 Hylobates concolor。
? 雌雄体毛色迥异的黑长臂猿,体长 43~ 54厘米,细长的前肢比后肢还长。
雄猿通体黑色,头顶部的毛向上生长,形似黑冠;成年雌猿灰棕黄色,
头顶部黑褐色;幼猿不论性别都是黑色。雌雄均无尾,亦无颊囊。
?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茂密森林中,营家族式生活,每群 10只左右。性机
警,晨昏活动,在固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活动路线。攀援自如,很少下
地,在树上蜷曲而睡,有时也会在大树干上仰天而卧。食植物的嫩芽和
果实,也吃昆虫和鸟卵,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妊娠期
7~ 8个月,每年 1胎,每胎 1仔。雄性 9岁性成熟,寿命可达 30余年。
? 历史记载见于广西,甚至远至长江三峡地区,现仅见于云南、海南岛,
呈零星分布,数量稀少,已濒于灭绝,亟需采取保护措施。
?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3黑长臂猿
24
白颊长臂猿
别名黑猴,属于猩猩科,学名为 Hylobates leucogenys。
白颊长臂猿的体型细长,肩宽臀小。体长 40~ 65厘米,无尾,直立时两手可触地。与黑长
臂猿的最大区别是雄猿两颊具明显的白色块斑,体毛仍为黑色。头顶具尖形冠毛。雌性幼
体为黑色,成年后为灰黄色或金黄色,头顶也有黑色毛冠。
栖息于海拔 15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中,由一对成年猿和 2~ 3只不同年龄的子女组成小群,
营树栖生活。取食野果、树芽、嫩叶及花,特别喜食榕树果实,亦食昆虫。喜欢鸣叫,早
晨太阳初升时成年猿首先鸣叫,最后全体共鸣,声音悦耳,数里之内可闻。
产于云南南部。由于开垦种橡胶树,大面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白颊长臂猿的分布范围急
剧缩小,数量也十分稀少,亟待加强保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5
白眉长臂猿生活在印度东部到迈安马尔以及华南地区。
目前的数量正急剧减少它们已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白眉长臂猿是猿类中最细小的一种,也是行动最快捷、
最灵活的一种。它们的前臂特别长,身高还不到 1米,但
双臂展开却有 1.5米长,站起来时,手臂可以碰到地面,
故名长臂猿。长臂猿生活在高大的树林里,采用一种“臂
行法”行动,那就是用两条长臂钩住树枝,向前相互交叉
移动,像荡秋千一样从一棵树荡跃到另一棵树,一次可跨
越 3米左右,在连续荡跃时,加上树枝的反弹力,一次甚
至可跨越 8-9米,速度快得惊人。
白眉长臂猿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密林中,主要是生活在
树上。他们在丛林中分占地盘,以家庭方式聚居:一雄一
雌加上最多 4只幼猿组成一个小群体。它们通常喜欢在清
晨或午后觅食,食物主要是一些成熟的果实、嫩叶等,偶
尔也吃昆虫和鸟卵。
白眉长臂猿并没有特别的交配季节,每胎产一只幼猿。
刚生下来的幼猿毛是浅色的,但随着成长,雄猿的皮毛很
快便变成黑色,雌猿的变成棕色。幼猿 7— 8岁性成熟,寿
命一般为 20— 25年。
白眉长臂猿 BAI MEI
CHANG BI YUAN科,
长臂猿科
学名,
Hlobates hoolock英文
名,
Hoolock gibbon
26
27
别名红面猴,属于猴科( Macaca
arctoides)。
体型比猕猴大,体长 50-56厘米。
成体颜面鲜红色,老年紫红色,
幼体肉红色。耳较小,尾短
光秃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披毛
较长,腹面略浅;头顶毛较长,
由中央向两侧披开。
短尾猴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中,生活在树上,也常集群在地
面活动。食性较杂,既取食野果
、树叶、竹笋,也捕食蟹、蛙等
小动物。短尾猴的数量稀少。目
前人工饲养比较困难。
产于西南及广东、广西。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短尾猴
28
马来熊
别名狗熊、太阳熊,属于熊科,学名为
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是熊类中体型最小的种类,体长
100厘米左右,体重约 50千克。体胖颈短
,头部短圆,
眼小,鼻、唇裸露无毛,耳小而颈部宽。
全身毛短绒稀,乌黑光滑;鼻与唇周为棕
黄色,眼
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黄色的马蹄形块斑。
两肩有对称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个毛
旋。尾约
与耳等长;趾基部连有短蹼。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中,主
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缅甸等
地。 1972
年在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数
量极少。
产于云南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9
大 熊 猫
学 名, Ailuro Poda
melanoleucd
英 文 名, Giant Panda
30
紫貂
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属于鼬科,学名为 Martes zibellina。
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体长 40厘米左右,尾长 12厘米左右,体重
0.5~ 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 5趾。爪尖利弯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
松。体色黑褐,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
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
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多在夜间到
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以小型鼠类、鸟类、松子、野果、鸟卵
等为食,活动范围在 5~ 10平方公里之内。每年 4~ 5月份为发情期,妊娠期 9~ 10个月,每
胎 2~ 4仔,3岁后达到性成熟,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绒毛细密丰厚,皮板富弹性,颜色滑润为毛皮上品。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1
紫貂
32
貂熊
别名狼灌、飞熊、月熊,属于鼬科,学名为 Gulo
gulo。
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 80~ 100厘米,体
重 8~ 14千克,尾长 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
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
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
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
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
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
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
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
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
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
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
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
式之一。食胜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
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
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每
年 10~ 11月份发情,以吼声吸引异性,翌年 2~ 4
月份繁殖,每胎 1~ 5仔。
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
保护。
产于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3
熊狸
34
熊狸
别名熊灵描,属于灵猫科,学名为 Arctictis binturong。
貌似小黑熊的熊狸,长着一条与身长差不多长( 70~ 80厘米)的粗壮尾巴。其体毛
黑色蓬松,杂有浅棕黄色。耳端具长达 5厘米的簇毛,耳缘白色。四肢粗壮,五趾
有坚强锐利的爪;尾具有缠绕性。头、眼周、前额及下颏部呈暗灰色,唇旁长着白
色长须。
熊狸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尖锐的爪及能抓能缠的尾巴使其在高大树上攀爬
自如,成为典型的树栖动物。熊狸晨昏活动较频繁,主要以果实、鸟卵、小鸟及小
型兽类为食。常年可繁殖,每年 2~ 3月份交配,5月中旬产仔,每胎 2~ 3仔,寿命
力 10~ 15年。
产于云南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5云豹
别名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属
于猫科,学名为 Neofelis nebulosa。
云豹比金猫略大,体重 15~ 20千克,体长
1米左右,比豹要小。体侧由数个狭长黑
斑连接成云块
状大斑,故名之为,“云豹”。云豹体毛
灰黄,眼周具黑环。颈背有 4条黑纹,中
间两条止于肩部,外侧两条则继续向后延
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
具暗褐色条纹;尾长 80厘
米左右,未端有几个黑环。
云豹属夜行性动物,清晨与傍晚最为活跃
。栖息在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毛色与周围
环境形成良好的保护及隐蔽效果。爬树本
领高,比在地面活动灵巧,尾巴成了有效
的平衡器官,在树上活动和睡眠。发情期
多在晚间交配,孕期 90天左右,每胎 2~ 4
仔。
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及陕西、甘肃、台湾。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6
云豹
37

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属于猫科,学名
为 Panthera pardus。
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为大中型食肉兽类
。体重 50千克左右,体长在 1米以上,尾长
超过体长之半。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
,爪锐利伸缩性强。豹全身颜色鲜亮,毛色
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形成古钱状斑
纹,故称之为“金钱豹”。其背部颜色较深
,腹部为乳白色。
豹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
森林、灌丛均有分布,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
巢穴。豹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灵敏异常
,性情机警,既会游泳,又善于爬树,成为
食性广泛、胆大凶猛的食肉类。繁殖时争雌
行为激烈,3~ 4月份发情交配,6~ 7月份产
仔,每胎 2~ 3仔,幼豹于当年秋季就离开母
豹,独立生活。
产于广东山地森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8
39
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
体大头圆,四肢粗大,体魄强健。通体毛色橘黄,有横列的黑色条纹;腹白色,黑纹
明显;尾部黑纹横列,尾尖黑色。
生活于山地森林,多夜间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善于游泳。以部分草食性动物为食。
我国有几个亚种,分别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华南部分地区及云南。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0
虎 华 南 虎
学 名,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英 文 名, South Chinese Tiger
41雪豹
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
全身毛色灰白,通体布满黑色斑点;尾长,尾毛长且蓬松,是豹类中最美丽的一
种。
栖息地海拔在 2000— 6000米以上,常活动于高山裸岩。性凶猛、机敏,行动灵巧
,以岩 羊、盘羊等为主食,也捕食野兔、旱獭及雉类等小动物。
在我国分布于青藏高原、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2
儒艮
别名美人鱼,属于儒艮科,学名为 Dugong dugong。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型,长约 3米,体重 300~ 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
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
并列于头顶前端;无外耳廓,耳孔位于眼后。无背鳍,鳍肢为椭圆形。尾鳍宽大,左
右两侧扁平对称,后缘为叉形,无缺刻。鳍肢的下方具一对乳房。背部以深灰色为主
,腹部稍淡。
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其分布与水温、海流以及作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关
系。多在距海岸 20米左右的海草丛中出没,有时随潮水进入河口,取食后又随退潮回
到海中,很少游向外海。以 2~ 3头的家族群活动,在隐蔽条件良好的海草区底部生活
,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认作“美人鱼”浮出水面,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

儒艮是由陆生草食动物演化而来的海生动物,曾遭到严重捕杀,资源受到破坏,亟待
加强保护。
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南部沿海。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3
44
白暨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
白暨豚是一种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湖中的淡水哺
乳动物,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
长吻,眼小而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
中探测和识别物体。背鳍呈钝三角形,鳍肢与尾
鳍均向水平方向平展。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
,新生幼兽的体色比成体深。雌体腹部生殖裂两
侧各有一个乳裂,雄体肛门前方有一个盲状小孔
。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雌性个体长 253厘米,
重 237千克;最大雄性个体长 216厘米,重 125千克

白暨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边滩并有
大、小支流与干流相连的地段。喜欢群居,尤
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
般 2~ 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
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
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
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 1仔,出生时体
长 80厘米左右。
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
类,亟待加强保护。
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5
46
中华白海豚
47
中华白海豚体长为 220— 250厘米,体重为 250— 235千克。身体浑圆,呈现优美的流线型体态。
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 32一 36枚圆锥形的牙齿,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
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
长。鳍肢上具有 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
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
中华白海豚是热带、亚热带靠近海岸生活的种类,也游弋于内海的港湾及河口一带,分布
区从非洲的好望角附近沿非洲东岸向北,到红海、苏伊士运河口、阿拉伯湾、波斯湾以及印度
尼西亚、澳大利亚、几内亚等地的沿海海域。
中华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 3— 5只在一起,或者单独活动。性情活泼,在风和日丽的天气
,常在水面跳跃嬉戏,有时甚至将全身跃出水面近 1米高。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时可达每小时
12海里以上。呼吸的时间间隔很不规律,有时为 3一 5秒钟,有时为 10一 20秒,也有时长达 1一 2
分钟以上。主要以鱼类为食,包括鲻科和石首鱼科鱼类的幼体,也吃小黄鲷和小鲳鱼等。它的
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达 7千克以上。
中华白海豚每年主要在 6一 7月间在水中交配,雌兽的怀孕期为 10个月左右,产仔于翌年
3— 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产出,头部最后露出。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长大约为 100厘米,是雌兽
体长的 1/ 3左右,背面为灰黑色,腹面为白色并带有粉红色,牙齿尚未露出,吻部生有 10多根
感觉毛。哺乳期约为 1年,这时感觉毛全部脱落,牙齿完全长出,2一 3年达到性成熟。寿命一
般为 25一 35岁。中华白海豚是厦门的唯一一种国家 I级保护动物,厦门人称其为“妈祖鱼”、
“镇港鱼”,因为在春天朝拜神圣“妈祖”期间也正是中华白海豚大群出现在厦门海域的时候
,而且每逢它们出现的时候,海面上总是风平浪静,所以从前渔民们在海上作业时如果遇到,
都要烧香叩头以求保佑。但是,近年来由于围海筑堤、捕捉和误捕,以及缺乏生态保护的海洋
工程建设,使原来常见的中华白海豚的数量明显减少。
中华白海豚在分类学上隶属于海豚科、白海豚属。白海豚属共有 4种,即中华白海豚、铅
色白海豚、花白海豚和西非白海豚,共同特点是体长都在 200一 250厘米之间,多数种类的上、
下颌都是每侧有 30一 35枚牙齿。喙的长度小于宽度的 2.5倍。头骨的长度大于宽度的 2倍。下颌
联合大于下颌骨长的 1/ 5。身体都是银灰色或象牙色,体侧没有深色的带。
48
斑海豹
别名海豹、港海豹,属于海豹科,学名为 Phoca
largha。
斑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体重 20~ 30千克。全身被
短毛,背部蓝灰色,腹部乳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点
。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
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 5趾,趾间有
蹼,形成鳍状,具锋利爪;后鳍肢大,向后延伸,
尾短小而扁平。雌性有一对乳房。毛色随年龄和季
节发生变化,幼兽色深,成兽色浅。初生仔有一层
具保护作用的白色绒毛。
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
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
泳、取食或嬉戏。斑海豹在冰上产仔,当冰融化之
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繁殖期不集群,
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
束。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
上产仔。斑海豹食物以鱼类为主,也食甲壳类及头
足类。
主要产于渤海、黄海,东海也有发现,个别远达南
海。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9
斑海豹
50
亚洲象
别名印度象、大象、野象,属于象科,学名
为 Elephas maximus。
象是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最为引人注目的特证,也是
最富传奇色彩的就是那根长约二米、弯曲、缠卷自如、
感觉十分灵敏的肉质长鼻,鼻端有一个肉突。长达 1米多
的象牙,是雄象上颌突出口外的门齿,也是强有力的防
卫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向后可遮盖颈部两侧。四
肢粗大强壮,前肢 5趾,后肢 4趾。尾短而细,皮厚多褶
皱,全身被稀疏短毛。头顶为最高点,体长 5~ 6米,身
高 2,5米,体重达 4~ 6吨。
亚洲象栖息于热带地区。常在海拔 1000米以下的沟谷、
河边、竹林、阔叶混交林中游荡。营群居生活,每群数
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公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
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主食竹笋、嫩
叶、野芭蕉和棕叶芦等。大象对破坏其生存环境,伤害
其同类及冒犯其尊严的挑衅部有自卫、报复行为。妊娠
期 600~ 640天,每胎产 1仔,8~ 12岁才能达到性成熟。
寿命 50~ 60岁。
野生象现已很少,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驯养的家象、役象
很多。我国的野生象仅分布于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
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屡遭措杀,破坏十分
严重。在其分布地区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对随意猎
杀野象的凶手,国家按法律予以严厉制裁。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1
52
蒙古野驴
别名亚洲野驴、饿驴子、野驴,属于马科,学名
为 Equus hemionus。
大型有蹄类。外形似骡,体长可达 260厘米,肩高约
120厘米,尾长 80厘米左右,体重约 250千克。吻部
稍细长,耳长而尖。尾细长,尖端毛较长,棕黄色
。四肢刚劲有力,蹄比马小但略大
于家驴。颈背具短鬃,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浅
黄棕色,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
部,颈下、胸部、体侧、腹部黄白色,与背侧毛色
无明显的分界线。
属典型荒漠动物,生活于海拔 3800米左右的高原开
阔草甸和半荒漠、荒漠地带。营游荡生活,耐干渴
,冬季主要吃积雪解渴。以禾本科、莎草科和百合
科草类为食。叫声像家驴,但短促而嘶哑。 8~ 9月
份发情交配,雄驴间争雌激烈,胜者拥有交配权。
怀孕期约 11个月,每胎 1仔。
产于甘肃、新疆、内蒙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3
54
西藏野驴
别名野驴、骞驴,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kiang。
大型有蹄类。外形与蒙古野驴相似,颈的背侧、肩部、背部为黄
棕色,在冬季则变成浅棕色或棕褐色;颈的腹侧、胸、体侧、腹
均为白色,与背侧毛色有明显的分界线。
生活于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到海拔 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
则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好集群生活,善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
吃茅草、苔草和蒿类。在于旱的环境中会找到合适的地方用蹄刨
坑挖出水来饮用,还可以供藏羚等有蹄类动物饮水。
产于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和四川。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5
56
野马
别名普氏野马,属于马科,学名为 Equus
przewalskii。
大型有蹄类,体长 220~ 280厘米,肩高 120厘米以
上,体重 200多千克。头部长大,颈粗,其耳比驴
耳短,蹄宽圆。整体外形象马,但额部无长毛,
颈鬃短而直立。夏毛浅棕色,两侧及四肢内侧色
淡,腹部乳黄色;冬毛略长而粗,色变浅,两颊
有赤褐色长毛。
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条件略好
的沙漠、戈壁。野马性机警,善奔驰;一般由强
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 5~ 20只马群,营游移生活。
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线到泉、溪边饮水。
喜食芨芨草、梭梭、芦苇,冬天能刨开积雪觅食
枯草。 6月份发情交配,次年 4~ 5月份产仔,每胎
1仔,幼驹出生后几小时就能随群奔跑。
野马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
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最后一次发现
野马是在 1957年,估计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目前
还有一定数量的野马生活在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
态下,80年代末期以来,野马从欧洲引回我国新
疆奇台、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
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
原产于新疆北部,甘肃、内蒙古交界处。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7
58
野骆驼
别名双峰驼、野驼,属于骆驼科,学名
为 Camelus bactrianus。
大型偶蹄类。体躯高大,和家养双峰驼十分
相似。头小,耳短,上唇中央有裂,鼻孔内
有瓣膜可防风沙。背具双驼峰,尾较短。四
肢细长,脚掌下有宽厚的肉垫。全身被以细
密而柔软的绒毛,毛色多为淡棕黄色,吻部
毛色稍灰,肘关节处的毛尖棕黑色,尾毛棕
黄色。
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骆驼性情温顺,机警
顽强,反应灵敏,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
,能耐饥渴及冷热,故有“沙漠之舟”的称
号。野骆驼有季节性迁移及昼夜游移现象。
主要采食红柳、骆驼刺、芨芨草、白刺等植
物,吃饱后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卧息反刍
。发情期在 3月份,孕期 13个月,每胎 1仔。
早在二千多年前,家养双峰驼就是我国著名
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产于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9
鼷鹿
别名小鼷鹿,属于鼷鹿科,学名为 Tragulus
javanicus。
偶蹄类中最小的动物,大小似兔,体长 47厘
米左右,体重仅二千克左右。两性均无角,
雄性有发达的撩牙。四肢细长,主蹄尖窄。
喉部有白色纵行条纹,腹部为白色。背、腿
侧及体侧等阳光能直射到的部位,毛色黄褐

生活在热带次生林、灌丛、草坡,常在河谷
灌丛和深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进入农田。性
情孤独,在草、灌丛中十分灵敏,善于隐蔽
,一般不远离栖息地。主要在晨昏活动,以
植物嫩叶、茎和浆果为食。全年繁殖,孕期
5~ 6个月,每胎 1仔,偶尔也产 2仔,幼仔出
生半小时后就能活动。
鼷鹿是保留着许多原始特征的鹿类动物,在
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很有价值。
产于云南南部勐腊县。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60
黑麂
别名红头青麂、乌金麂、蓬头麂,属于鹿科,
学名为 Muntiacus crinifrons。
黑麂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 100~ 110
厘米,肩高 60厘米左右,体重 21~ 26千克。雄
性具角,角柄较长,头顶部和两角之间有一簇
长达 5~ 7厘米的棕色冠毛。冬毛上体暗褐色;
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一般超过 20厘米
,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
醒目。
栖息在山地丛林中。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
多营独居生活。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
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以乔、灌木
嫩枝叶、花果或草本植物为食。繁殖期不固定
。孕期约 6个月,每胎 1仔。
黑鹿是我国特产动物,有较高的研究、经济价
值。
产于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61
62
白唇鹿
别名岩鹿、白鼻鹿、黄鹿,属于鹿科,学名为 Cervus albirostris。
白唇鹿的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头骨泪窝大而深。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
“白唇鹿”,为我国特产动物。成年雄鹿角的直线长可达 1米,有 4~ 6个分叉,雌性无
角。蹄较宽大。通体呈黄褐色,臀斑淡棕色,没有黑色背线和白斑。
栖息在海拔 3500~ 5000米的高寒灌丛或草原上。白天常隐于林缘或其他灌木丛中,也攀
登流石滩和裸岩峭壁,善于爬山奔跑。喜欢集群生活。主要采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
植物,也吃多种树叶,有食盐的习性。发情交配多在 9~ 11月份,雄性间有激烈的争偶
格斗,孕期 8个月左右,每胎 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材。
产于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63
64
坡鹿
别名海南坡鹿、泽鹿,属于鹿科,学
名为 Cervus eldi。
体型与梅花鹿相似而稍小,但颈、躯
体和四肢更为细长,显得格外矫健。
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向前侧平
伸出,与主干几乎成弯弓形。毛被黄
棕、红棕或棕褐色,背中线黑褐色。
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白色斑点,仔鹿的
斑点尤为明显,成年鹿冬毛斑点不明
显。
栖息在海拔 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
区。性喜群居,但长茸雄鹿多单独行
动。坡鹿喜集聚于小
河谷活动,警觉性高,每吃几口便抬
头张望,稍有动静便疾走狂奔,几米
宽的沟壑一跃而过。
取食草和嫩树枝叶,也喜欢到火烧迹
地舔食草木灰。发情交配多在 4~ 5月
份。在发情期,雄性
之间为独霸雌鹿群而发生激烈格斗。
孕期 7~ 8个月,每胎 1仔。
产于海南岛。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很
少。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65
66
梅花鹿
别名花鹿、鹿,属于鹿科,学名为 Cervus nippon。
梅花鹿是一种中型鹿,体长 140~ 170厘米,肩高 85~ 100厘米,成年体重
100~ 150千克,雌鹿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
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
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故称“梅花鹿”。臀斑白色。
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雄鹿平
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 9~
11月份发情交配,雄鹿间争雌很激烈,各自占有一定的地盘范围,次年 4~
6月份产仔,每胎 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
产于东北、安徽、江西和四川。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历史上捕捉
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现人工养殖种群己达数十万只。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67
梅花鹿
68
豚鹿
别名芦蒿鹿,属于鹿科,学名为 Cervus
porcinus。
矮小粗壮的豚鹿,体长 100~ 115匣米,肩
高 60~ 70厘米,尾长约 17厘米,体重 35~
50千克,雄性有三叉型角;四肢相对较短
。全身淡褐色,腹部灰色,夏毛背脊两侧
具灰白色斑点,体侧斑点不规则。臀部钝
圆且较低,看似猪臀部,故名“豚鹿”。
栖息于沿河两岸的湿地。昼伏夜出,既善
穿越灌草丛,也能跳跃障碍。多单独活动
,在发情交配期临时集成小群。喜欢吃烧
荒后再生的嫩草,也吃芦苇叶和其他水生
的植物,偶尔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类等
作物。 9~ 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 7~ 8个
月,每胎 1仔,偶产二仔,幼仔身上有白
斑点。
产于云南南部。我国的野生种群已濒临灭
绝,亟侍加强保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69
麋鹿
别名四不象,属于鹿科,学名为
Elaphurus davidianus。
体长约 200厘米,体重 100(雌)
~ 200(雄)千克,因其头似马、
角似鹿、尾似驴、蹄似牛而俗称四
不象。仅雄鹿有角,颈和背比较粗壮,四肢粗大。主蹄宽大能分开,趾间有皮健膜,侧蹄
发达,适宜在沼泽地行走。夏毛红棕色,冬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红,并有白斑。
由化石资料推测,麋鹿原产于我国东部湿润的平原、盆地,北起辽宁,南到海南,西自山
西、湖南,东抵东海都有分布。为草食动物,取食多种禾草、苔草及鲜嫩树叶。喜群居,
发情期一雄多雌;通常 7月份开始交配,怀孕期 315~ 350天,每胎产 1仔。
原产于辽宁、华北、黄河和长江中下游。 18世纪我国野生糜鹿种群已经灭绝,仅在北京南
苑养着专供皇家狩猎的鹿群,后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盗运国外。 1985年以来,我国分批
从国外引回 80多只,饲养于北京南苑和江苏大丰县。在散放的江苏省大丰县已建立麋鹿自
然保护区,为麋鹿在自然界恢复野生种群而开展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0
野牛
别名白袜子、白肢野牛,属于牛科,学名为 Bos gaurus。
野牛体型巨大,体长 200厘米左右,体重 1500千克左右。两角粗大而尖锐呈弧形。头额
上部有一块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个像瘤子一样的隆起。体毛大部是棕褐色、黑
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竹林或稀树草原,通常每群 10余头。一般在晨昏活动,
也有的在夜间活动。嗅觉灵敏,性情凶猛,遇见敌害时毫不畏惧。以各种草、树叶、
嫩枝、树皮等为食。 4岁时性成熟,交配期一般在 9~ 10月份,孕期 9个月左右,每胎 1
仔。
产于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1
72
野牦牛
别名牦牛,属于牛科,学名为 Bos mutus。
体型似家牦牛,但要大得多,肩部也特别高耸。体长 200~ 280厘米,肩高 160~ 180厘
米,体重在 500千克以上,雌雄均具角,四肢粗短,蹄大而圆,蹄甲尖小,但特别强硬
。头和躯体背面的毛短而光滑,喉、颈、腹、体侧及尾部均具长毛,腹毛可长达 70厘
米。除鼻吻部周围有少许白毛以外,全身呈暗褐黑色。
典型的高原动物,生活于海拔 3000~ 6000米的高原地带。冬季到较低的地方,夏季又
回到高山地带。集群生活,数十头一群,有时甚至达几百头,晨昏活动。既耐寒,又
耐饥,以草和地衣为食。 9月份发情交配,这时公牛间为争夺母牛发生激烈的格斗。孕
期 9个月左右,每胎 1仔。发情期时有雄野牦牛闯入家牦牛群中进行交配,并可产犊。
有时乘机“拐”走家牦牛,使之野化。
产于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3
74
普氏原羚
? 普氏原羚又叫滩原羚、滩黄羊等,体形比黄羊稍小,体长大约为 110厘米左右,肩高约
50厘米,体重约 15千克。尾巴较短,不足 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黄色,并略带
储石色,喉部、腹部和四肢内侧均为白色,臀斑为白色。冬季毛色较浅,略呈棕黄色
或乳白色。角长约 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
相对钩曲,这点与朝内后方弯曲的黄羊角不同。
?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产动物,分布于青海、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甘肃北部、
宁夏等地。栖息在比较平坦的半荒漠草原地带,一般海拔高度在 3400米以下,从不到
达更高的山峦,也不到纯戈壁地带活动,所以被称为“滩黄羊”。它有季节性水平迁
移现象,集群活动,冬季成群向南迁移,到植被较丰富、雪薄和有水源的地方,夏季
复又北返。性喜群居,行动迅速而敏捷,疾驰如飞。虽然嗅觉较差,但视觉和听觉却
很发达,所以十分机警,能够在大范围内活动觅食、饮水,也能逃避敌害。主要以禾
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为食,冬季则啃食干草茎和枯叶,忍耐
干旱的能力较强。
? 普氏原羚的发情交配期是 12月至翌年 1月,雄兽之间的争雌斗争不算激烈。产仔期
间群体暂时解散,雄兽结成小的群体或者单独活动,雌兽则单独到山凹的高草丛或灌
本丛等较为僻静的地方分娩,每胎产 1仔,偶尔为 2仔。
?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产动物,皮毛及肉品质均佳,但数量极为极少,应该对它进行
深入的科学考察,摸清种群分布与资源数量,为制定保护管理方案,规划自然保护区
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严禁猎杀。
75
藏羚
别名藏羚羊、长角羊、羚羊,属于牛科,学名为 Pantholops hodgsoni。
藏羚为我国特有动物,体长 135厘米,肩高 80厘米左右,体重达 45~ 60千克。形体健
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一般长约 60厘米,雌性无角。
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
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
栖息在 4000~ 5300米的高原地带。特别喜欢在有水源的草滩上活动。营群居生活,平
时雌雄分群活动,一般 2~ 6只或 10余只结成小群,或数百只以上的大群。晨昏活动。
性怯懦机警,听觉和视觉发达,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极难接近。有长距离季节
迁移现象。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发情期为冬未春初,雄性间有激烈的争
雌现象,1只雄羊可带领几只雌羊组成一个家庭,6~ 8月份产仔,每胎 1仔。
产于四川、青海、新疆和西藏。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6
高鼻羚羊
别名赛加羚羊、大鼻羚羊,属于牛科,学名为 Saiga tatarica。
体长 100~ 150厘米,肩高 63~ 83厘米,雄性成年体重 37~ 60千克,雌性 29~ 37千克。雄性
具角,长 28~ 37厘米,基部约 3/4具环棱,呈琥珀色。因鼻部特别隆大而膨起,向下弯,
鼻孔长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体毛浓密棕黄色,腹部和四肢内侧带白色,冬
毛灰白色。生活于荒漠、半荒漠地带。结成小群生活。有时也有成百上千只的大群迁移。
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动。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阳的温暖
山坡地带。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称为“长跑健将”。食物以草和灌丛为主。于秋未
冬初发情交配。雄性间有激烈的争雌现象,但时间不长。孕期 6个多月,每胎 1~ 2仔。我
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现已引种回国,在甘肃和新疆半散养,为恢复野外种群进行实验
和研究。人们通常所说的名贵药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
原产新疆准葛尔盆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7
扭角羚
别名羚牛、金毛扭角羚、牛羚,属于牛科,学名
为 Budorcas taxicolor。
体型粗壮,体长 200厘米左右,肩高 150厘米左右
,体重 250千克左右。雌雄均具角,角形弯曲特殊
,呈扭曲状,故而称之“扭角羚”。其吻鼻部裸
露,并以一明显的鼻中缝分开,前额隆起。尾短
,四肢强健,前肢特发达,肩高大于臀高。被毛
短而松,但体侧下方披毛特长。我国分布的四个
亚种毛色均不同,秦岭亚种为白色或金黄色;不
丹亚种则为浅棕色,且有一明显的黑色背中线,
初生牛犊为咖啡色。
栖息于海拔 1500~ 4000米的山地森林中。营群居
生活,少者 3~ 5只,多者数十只或上百只。群中
都有“哨牛”,职责是站在高处警戒。扭角羚看
上去又粗又笨,但反应很敏锐,攀爬能力较强。
以各种树枝、树叶、竹叶、青草等为食,随着季
节和食物基地的变化而迁移。繁殖期 6~ 8月份,
孕期 8个月左右,每胎 1仔。
产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及西藏。
78
扭角羚
79
台湾鬣羚
? 台湾鬣羚 Capricornis crispus
英名 Taiwan serow
特征 体型较鬣羚小,体长仅 80~ 114cm,尾很短。全身毛短,
不蓬松,黑褐色,脊背部黑色。颌、喉部和颈背有黄色斑块。两
性都有锥型角,尖锐的角尖略向后弯。
习性 栖息于海拔 1000~ 3000m的裸岩或陡峭的山区林中,多单
独活动,清晨和夜间最活跃,以植物的幼叶为食。
繁殖 10~ 11月发情,妊娠期约 7个月,每胎 1仔。
分布 台湾较为原始的森林中,数量稀少。
80
赤斑羚
别名红青羊、红山羊、红斑羚,属于牛科,
学名为 Naemorhedus cranbrooki。
我国是 1979年发现赤斑羚的。体长 95— 105
厘米,肩高 60~ 70厘米。雌雄均具一对黑色
角。四肢粗壮,蹄较大。体型与斑羚相似,
但头部、颈、体背以及四肢(除外侧上段污
白色外)均为红棕色,腹面黄褐色,体侧稍
显浅淡。上、下唇灰白色。尾褐黑色,长度
不超过 10厘米。是典型的林栖动物,多生活
在海拔 1500~ 4000米林内较空旷处或林缘多
巨岩陡坡的地方。活动范围较固定,性机警
,步履轻盈,受惊后迅速窜入附近躲藏。多
成对或集群活动,早晨和午后觅食,主要以
植物的嫩芽、绿叶为食。冬季为繁殖期,6
~ 8月份产仔,每胎 1~ 2仔。数量极稀少。
产于云南西部及西藏东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81
赤斑羚
82
喜马拉雅塔尔羊
别名长毛羊、塔尔羊,属于牛科,学名为 Hemitragus
jemlahicus。
我国是在 1974年发现塔尔羊的。其体型粗壮,体长 120~
140厘米,肩高 84~ 101厘米,雄性体重可达 90千克。整
个头形狭长,雌雄具灰褐色的角,但雄羊角比雌羊角粗
大,正面观二角呈倒“人”字形。颌下无胡须,尾短而
腹面裸露。雌羊比雄羊体小。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色
或褐色。雄羊颈部、肩部和臀部被毛可长达 12~ 18厘米

主要栖息于海拔 3000~ 4000米的喜马拉稚山南坡,常活
动于崎岖的裸岩山地及林缘,适应严寒多雨的气候。晚
上在高山灌丛带或多岩石地区隐蔽。多为几十只集群,
活动范围较固定。性机警,难以接近。以草本植物为主
食,也吃灌木的嫩叶。一般冬未春初交配,孕期 6~ 7个
月,6月份产仔,每胎 1仔,有时产 2仔。
产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在我国属边缘分布,数量稀
少。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83
喜马拉雅塔尔羊
84
北山羊
别名亚洲羚羊、悬羊,属于牛科,学名为
Capra ibex。
北山羊形似家山羊而体型较大,体长 115~
170厘米,肩高约 100厘米,体重 50千克左右
。雌雄体都有角,但雄羊角特别长大,达
140多厘米,呈弧形向后弯曲。颏部有须,
雄性长,雌性短。夏毛棕黄色,腹部及四肢
内侧白色;冬毛长而色浅淡。尾长 10~ 20厘
米,尾尖棕黑色。
夏天栖息于高山草甸及裸岩区,冬春迁至海
拔较低的地区活动。多在晨昏活动,采食各
种野草。常十余只集群活动,有时可达数十
只。性机警,视、听、嗅觉都很灵敏。 11~
12月份发情交配,次年 5~ 6月份产仔,每胎
1~ 2仔。我国北山羊的数量很少。
产于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85
北山羊
86
河狸
别名海狸,属于河狸科,学名为 Castor fiber。
河狸是我国最大的啮齿动物,营半水栖生活,体长 74~ 100厘米,体重 25千克左右。头小
,眼小,颈、四肢和耳短,外耳壳能折起,以防水灌入。体毛棕黄至褐色,厚而多绒毛;
后足趾间到爪有蹼,适于划水;尾宽大扁平,长约 40厘米,覆盖角质鳞片,具有舵的作用
。在肛腺前方有一对能分泌“河狸香”的麝腺。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林缘的河边,穴居。善游泳和潜水,主要在夜间活动。
洞穴常挖在河边树根下,以鲜嫩的树皮、树枝及芦苇为食。
产于新疆北部。河狸在欧亚大陆北部曾有较广的分布,因其皮毛珍贵而长期遭到无节制的
捕猎,分布范围缩小,我国仅产于布尔根河一带,现己建立自然保护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