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级保护动物(爬行、两栖和鱼
类)
2
四爪陆龟
别名草原陆龟,属于陆龟科,学名为 Testudo horsfieldi。
爪陆龟是生活在内陆草原地区的龟类。背甲长 12~ 16厘米,宽 10~ 14厘米。头部与四肢均
具黄色;头小,顶部有对称的大鳞;喙缘锯齿状。盾片中央棕黑色,边缘黄色,并有同心
环纹。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间无蹼。前臂与胫部有坚硬大鳞,股后有一丛锥形大鳞。
生活在海拔 700~ 1000米的黄土丘陵地,常在蒿草丰富、土质湿润、螺壳较多的阴坡凹地
栖息。阴天或夜晚躲藏在洞穴中。喜食植物的花果及肉质叶片,好饮水。 4~ 5月份交配,
产卵 2~ 4枚,卵白色椭圆形,孵化期 60天左右。幼龟出壳后仍在土里,翌年春季才爬出来
活动。 7月下旬入洞穴夏眠,休眠洞较深,常在阳坡栖居。
产于新疆霍城县。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3

别名蓝团鱼、银鱼,属于鳖科,学名为
Pelochelys bibroni。
鼋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背甲长 33~
47厘米,宽 30~ 41厘米。背盘圆形,背甲
外包有柔软的革质皮肤,呈灰色,平坦,
裙边不发达。头小,吻突较短,鼻孔在吻
突前端。四肢具发达的蹼,内侧三趾具爪
。尾短,不露出裙边。头、颈可完全缩入
壳内,四肢不能缩入。头部为灰褐色,具
浅色不规则斑纹,颌黄白色,腹面白色。
瞳孔椭圆形。
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
生动物为食。
我国古代即开始饲养,常在庭院放养一两
只。由于鼋的背甲骨板可以入药,且肉味
鲜美,遭到了大量捕杀,现在野外的数量
已经不多。
产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浙
江、江苏。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
鳄蜥
别名懒蛇、睡蛇、雷公蛇、瑶山鳄蜥,属于
鳄蜥科,学名为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全长 3~ 3,6厘米,尾长超过体长。身体类
似蜥蜴,呈圆柱形,尾则侧扁,类似鳄,故
名“鳄蜥”。吻低钝,头高略呈方形,两侧
具明显的棱,一直延伸至尾部。体表粗糙,
背面为深棕色,体侧为土棕色,杂有黑纹。
腹面浅黄有短黑斑纹。尾部有黑与棕色相间
的横纹。四肢短小,指、趾端具尖锐而弯曲
的爪。
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
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每
年 6~ 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 3月
冬眠。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
鱼、蠕虫。
产于广西大瑶山。瑶山鳄蜥为我国特产,在
分类上为独科、独属、独种,除具有一般蜥
蜴的特征外,还有一些原始性,如头骨为古
腭形、具顶眼孔等,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需加强保护。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
鳄蜥
6
巨蜥
别名四脚蛇、圆鼻巨蜥,属于巨蜥科,学名为 Varanus salvator。
巨蜥是我国蜥蜴中最大的一种,全长近 2米,尾长约占五分之三。全身密被细小鳞片,头
窄长,吻较长,尾侧扁如带,四肢粗壮。鼻孔在近吻端处。舌较长,前端分叉较深。尾背
鳞片突起形成两列嵴。背面为黑色,杂有黄色斑纹。腹面为淡黄色或灰色,散有少数黑色
斑纹。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
生活于山区的溪流附近,常到水中游泳,亦能攀附矮树。以小型哺乳动物、鱼类和蛙类为
食。 6~ 7月份产卵 15~ 30枚于岸边洞穴或树洞中。
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海南。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

别名南蛇、蚺蛇、琴蛇,属于蟒科,学名为 Python molurus。
蟒是中国最大的蛇类,体长 6~ 7米,头颈分区明显。肛孔两侧有后肢残余,呈爪状。身体
背面为灰棕色至黄色,中央有一列棕红色、镶有黑边、略呈方形的大斑块,两侧又各有一
列较小的斑块镶嵌排列。头顶背面的斑块呈矛形。腹面为黄白色,具少数黑褐色斑。眼小
,瞳孔直立,呈椭圆形。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丛林中,善攀援,亦可栖于水中,夜间活动。以各种脊推动物为食,
有时可吞食几十千克重的小牛。捕食较大的猎物时,通常是把猎物缠紧,待窒息后吞食。
每年 4~ 6月份产卵,每窝数 10~ 100枚,雌蟒盘伏于卵上孵育。
产于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目前野外的数量已经很少。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8
扬子鳄
扬子鳄
别名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属于鼍科,学名为 Alligator sinensis。
成体全长可达 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
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
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
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
。 6月份交配,7~ 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 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
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 60天。具冬眠习性。
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它在生理上具有许多残
遗特征,分布上的不连续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探索扬子鳄的奥秘,我国已建立了扬子
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9
一类保护动物 鱼纲
10
新疆大头鱼 Aspiorhymchus
laticeps
大头鱼学名扁吻鱼,俗称新疆大头鱼,虎鱼、龙鱼。大头鱼形体长,背部灰褐色多斑点,腹
部白色,腹膜灰黑色,头大,吻扁平楔形,口宽大,下颌长于上唇,无角质缘,有 1对 1~2厘
米短须,眼小,椭圆形,在头上部,近于吻端,下咽部骨窄,长为宽的五至六倍,咽牙柱状,
顶端有尖,具钩,鳃稀疏而短,为四片鳃,全身鳞软可食,吃食不必刮鳞,侧线完全,从头
部至尾部,胸鳍、腹鳍、臂鳍皆浅澄红中带白色,尾鳍叉形,浅红色。 4 月底至 5月初产卵,
卵黄色,有毒,人不能食。
大头鱼在 60年代以前是博斯腾湖、开都河、孔雀河主要鱼种,其是生长快、产卵量多、产
期早,为冷水性鱼类,适应性好,游泳能力强,肌肉结实,味道鲜美,尤其是个体体形大,
其中最大的可达 100多公斤,1,2米长,所以有龙鱼之称。当时的水域内,大头鱼很多,当地
群众不用网具都能捉到鱼。
1970年以后,不慎随引进鱼混进几条赤鲈鱼,这种鱼欺负土著鱼老实平和,几乎把大头鱼
吞吃殆尽,一条一公斤的土著大头鱼被十几条五、六两重的赤鲈鱼缠住,只需几分钟之内就
能咬死,撕碎吞吃完毕。动物实验观察,赤鲈鱼动作之凶狠,攻击之激烈,打斗之猛快,使
大头鱼是防不胜防,躲不胜躲,逃不胜逃,现大头鱼经 30年变迁,已逐渐减少,已近绝迹,
国家将其列为一类濒危保护动物。
大头鱼是我国的特有鱼种,是我国古鱼类,古鳍类的一个极其珍稀的品种。其历史悠久,
生存于石碳纪和二叠纪,起源3亿年前。几亿年来,无论经过多么惨烈的自然变迁,它都奇
迹般地生存下来。而在今日搜遍开都河、孔雀河、塔里木河所有的水库和支流,搜遍博斯腾
湖所有的湖塘河流,再也捕不上几条大头鱼,人们猛醒之时,科学家们大声呼吁之时,各级
人大立法之时,还为时不晚,巴音郭楞人民也许能夺回3亿年前这古老鱼类的化石。
11
新疆大头鱼 ―― 扁吻鱼
扁吻鱼( Aspiorhynchus laticep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吻鱼属。俗称:大头鱼、老虎鱼。英文名
,Big head schizothracin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 Ⅰ 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修长而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圆。头大。吻宽平。口宽大,斜裂,下颌前端厚,略长于上颌,其边缘无角
质。须 1对,位于口角。眼小。鳃孔大,鳃峡窄。侧线鳞 105-115个。胸部裸露,腹部鳞片埋于皮下,臀鳍发达,
背鳍硬刺强,后缘具锯齿,背、腹鳍起点相对。体背侧蓝灰色,腹部银白色,胸、腹、臀鳍浅橙红色,尾鳍浅红
色。
一种生活在湖泊、河流水体中的大型底栖鱼类,栖息环境静水、缓流均可。为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类和水
生昆虫等为食。 4月底,5月初溯河产卵。个体较大,最大个体长可达 2米。
扁吻鱼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特有鱼类,仅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海拔 800-1200米之间。
扁吻鱼原为产区捕捞对象之一,有一定数量。自 20世纪 70年代始,数量剧减,至今存活量极少,已成为濒危
物种。濒危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成熟龄大、繁殖力低、行动不敏捷而掠食不力,以及
对生活和产卵环境要求高等,造成本种的种群数量少、分布狭窄。近年来的水利建设隔绝了本种的产卵洄游通道
,影响群体数量的补充。此外,由于保护不力,捕捞过度、引进外来物种、农业用水使水位降低和水量减少等,
直接破坏资源的补充。
12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Chinese sturgeon
生境,中华鲟为回游或半回游型鱼类,在近海生长,性成熟后进入江河。
捕食与食物,捕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和鱼类等食物。
识别特征与习性,体长似梭型,吻长呈犁状,基部宽厚,顶端尖,稍向上翘,口小,长在
头的侧面,呈一横裂,能向外自由伸缩,眼小,吻部腹面中央有 2对等长的须,排成横裂
,全身无鳞,只有 5行宽大的坚硬骨板,背部正中 1行最大,看似古代武士所用的盾牌,尾
鳍歪形,上叶发达。此鱼个体较大,300--500千克的个体常见。堪称鱼类中的巨人。每年
10--11月,成熟个体上溯至金沙江产卵。产卵场多在河床陡峭,水流湍急,流态紊乱的江
河地段,卵甚大,沉性,具粘性,粘附于砾石上孵出。性成熟晚,要 11-14龄才成熟,怀
卵量大,约有 50-100万粒,但幸存后代仅 1%左右,所以就显得特别珍贵,此种鱼类个体大
,寿命长,是大型经济鱼类,其肉味鲜美,鱼卵加工后为极其珍贵食品。因此,鱼类资源
破坏也十分严重。
分类,鲟形目、鲟科。
分布,世界鲟科鱼类中分布最南的一种,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目前大多
数江河已绝迹,仅长江现存数量略多。
保护,国家 I级野生保护动物,IUCN(1996)EN.CITES(1997)附录 II。
13
达氏鲟 Acipenser dabryanus
14
达氏鲟( Acipenser dabryanu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俗称:沙腊子、小腊子、鲟鱼、鰉鱼。英文名,River
sturgeon,Dabry’s sturgeon 。
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 Ⅰ 级保护野生动物。
IUCN(1996)CR CITES(1997)附录 Ⅱ 。
体长呈梭形。头呈楔形,背面粗糙。吻较短,前端尖细。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吻腹面具须 2对。眼小
(较中华鲟相对为大)。鼻孔、鳃孔均大。鳃盖膜与鳃峡相连。左右鳃孔分离。体被 5行骨板状硬鳞,鳞间表皮粗
糙。尾歪形。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鳃耙呈三角形薄片状,33-54枚。体背及侧面青灰色
。腹面灰白色。鳍青灰色,边缘白色。
达氏鲟是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常在江河中下层活动,在长江的湖北沙市以上至金沙江下游较习见,亦进入大
型湖泊。尤喜栖息于流速较缓、富腐植质和底栖生物的沙质底或卵石碛坝的河湾或深沱中。生长速度较快。生殖群
体雄性 4-7龄、雌性 5-8龄达性成熟,一般体长 0.8-1.0米,体重 5-10公斤。产卵季节在 10-11月,少数延至 12月。性成
熟个体在繁殖季节上溯至上游、江河主河道产卵,卵为沉性和粘着性。卵粘着在产卵场的石砾滩底发育。食性以底
栖无脊椎动为主,也食水生植物、藻类和腐植质等。幼鱼以水生寡毛类、蜻蜓幼虫、双翅目幼虫、摇蚊幼虫和小鱼
等为食;较大幼鱼和成鱼以腐植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产卵期一般停食。
分布于中国的长江干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系产于长江上游的大型经济鱼类,天然产量不大,而在产区的渔业
中尚占有一定位置。近二十年来,数量大减,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已受到长江上游各省的重视,与中华鲟同样受到
有效保护。
15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16
体型最长的淡水鱼 ―― 白鲟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属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俗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 Ⅰ 级保护野生动物。
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 Ⅱ 。
体长,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吻呈剑状,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
阔且肥厚。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古书上有“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的记载,将白鲟的生态特征作了精练的概括。上下颌有尖细的小齿;吻须一对
,短小,位于腹面。眼细小。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鳃孔大,体光滑无鳞。在尾鳍上叶具有 8个稜形鳞板,向后延至尾鳍
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发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肠管短,肠内有 7-8个螺旋瓣。头、体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
部白色。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
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白鲟是否象中华鲟那样需要出海肥育生长,目前尚不清楚;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还不能肯定
它是一种进行江海洄游的鱼类。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白鲟同时还是一种大型的鱼类。初次性成熟年
龄为 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 2米左右,重量在 25公斤以上。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 7米长重数千斤的个体,迄今为止它仍
是世界淡水鱼类身体长度的最高记录。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说法。白鲟的生殖季节约在 3-4月,产卵场所在四川省泸州以上,
水流较急流速约 0.49米/秒、水深 10米以内、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的河段,比较集中的产卵场在江安县附近的长江河段和宜宾柏树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
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随水漂流发育,幼鱼至长江口肥育生长。
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过去在浙江的钱塘江曾有发现,可能是绕过长江口而进入的。年产量约为二万五千公斤左右。
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其它原因,资源日趋下降,现已临濒危。
白鲟个体大,肉味鲜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 17.18%,脂肪为 5.64%,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 8.71%,脂肪为 8.20%;卵巢中蛋白质含量
为 13.47%,脂肪为 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测定的 17种常见氨基酸,其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与中华鲟相同。由于营养丰富,历来被视为食用珍品,江苏、
上海一带把鲥、枪(白鲟)、鮠和甲(中华鲟)列为淡水四大名鱼。此外白鲟的药用价值也与中华鲟相同。
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
在古地质上由于第四纪冰期产生的环境剧烈变化,使原来比较广泛分布的匙吻鲟科鱼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两个种在上述两条尚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河流中
遗存下来。白鲟这一刼后余生的孑遗动物,在科学研究上显得极为珍贵;加之现存的种群数量极少。为此,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 1983年和 1987年两次发布的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中将其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虽然目前科学研究部门正着手进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没能大量人工养殖之前,还须严格
禁止捕杀亲、幼鱼,大力提倡幼鲟还江,以保护和拯救此珍稀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