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鼠疫 【传播的昆虫种类】跳蚤 【流行病学特点】4.1病原: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8~30℃。我国鼠疫杆菌共17个型,均以地方命名,如祁连山型、北天山东段型等。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死亡,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4.2传染源: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患者最为重要;败血症型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4.3传播途径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4.4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并可为隐性感染,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轻症鼠疫容易被治愈,病后免疫不充分。 4.5流行性及季节性 本病多由疫区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份流行,肺鼠疫多在10月份以后流行。 【与媒介相关的诊断技术】1 诊断原则 1.1 患者具有流行病学线索。 1.2 患者除具有鼠疫临床症状和3.1外,必须具有鼠疫细菌学诊断或被动血凝试验(PHA)血清F1抗体诊断阳性结果方可确诊。 2 诊断标准 2.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2.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2.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2.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2.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2.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2.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2.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2.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2.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2.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如何有效控制生物媒介】 农村应改善住宅防鼠条件,特别是茅草房的改造、建设防鼠粮仓、家园畜圈硬底化等;城镇应重点治理脏、乱、差,特别是农贸市场、饮食服务行业、物资仓储场所、家居环境卫生等。整治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彻底改变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的生存环境, 有效控制鼠、蚤密度指数,限制其生存或控制其数量;药物灭蚤也有一定的作用,做好消毒杀虫等爱国卫生工作,尽最大努力,预防疾病发生。 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旱獭等野生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发现死鼠、死獭要及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