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
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液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附红细胞体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主要出现发热、乏力、易出汗、嗜睡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等。
【传播的昆虫种类】
吸血昆虫如伊蚊、库蚊、猪虱、鳞虱、蚤、吸血蝇、蠓等动物可通过叮咬而发生传播。
【流行病学特点】
(1)流行季节:夏秋季是各种吸血昆虫活动繁殖的高峰期,也是本病的高发季节。
(2)流行地区:附红体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并已在人、多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中发现。我国于1981年在畜、禽中发现,1991年内蒙古发现首例人附红体病,1992年以后,我国又陆续报道了一些人附红体病的个案病例。江苏、广东、广西、甘肃、宁夏、云南、新疆、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的许多地区都有此病流行。在牲畜中,牛和猪的附红体感染率最高,有些地区达50%~90%;驴和羊的感染率较低,家禽中也有感染。在人群中,有些地区的附红体感染率高达40%,青少年中甚至可达70%以上,一些献血员的感染率也相当高。
(3)传染源: 附红体病患者及附红体的携带者均是此病的传染源,包括绵羊、山羊、牛、猪、马、驴、骡、狗、猫、兔、鼠、鸟类和人等。人在患附红体病而治愈后数年内仍可携带一定数量的附红体。附红体可长时期寄居于动物体内,病愈后的动物可终生携带。
【与媒介相关的诊断技术】
1.流行特点: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雨后湿度大时,患者多有与病畜接触史。
2.临床表现:患者有发热、乏力、出汗、嗜睡、关节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进行性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及浅表的淋巴结肿大。
3.实验室诊断:采集患者外周血作血涂片,用瑞士或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油镜下检查有无虫体。必要时作骨髓涂片检查。
4.病原学检查:
(1)直接涂片镜检:
是诊断人、畜附红体病的主要手段。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00倍)下计数100个红细胞,凡染有附红体的红细胞<30个为轻度感染;30~60个为中度感染;>60个为重度感染。
(2)电镜检查:
主要用于研究附红体的形态、结构、繁殖与红细胞的关系、对红细胞造成的破坏、影响等,也可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进行确诊。
(3)生物学诊断:
用疑患附红体病的人、畜血接种于健康小动物(如小鼠、兔、鸡等)或鸡胚,接种后观察其表现,并采血检查附红体。用此法诊断耗时较长,但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4)血清学诊断方法:
用血清学方法检查,不仅可以诊断附红体病,还可以做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但对附红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国内研究甚少。
(5)分子生物学技术:
目前国际上已建立了诊断附红体病的DNA杂交和PCR技术。
5.本病应注意与疟疾、黑热病、贫血等疾病鉴别。
【如何有效控制生物媒介】
人附红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而且主要在牲畜中流行。流行的高峰为夏秋季,这可能是因为雨水较多,蚊虫滋生的原因。目前没有附红体疫苗,附红体病的预防主要是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在饲养牲畜和家禽的农村和牧区要注意预防附红体病的流行,及时发现动物中的流行情况,并加以控制。对感染附红体的畜、禽及时治疗;定期消毒和驱虫灭蚊,尽量减少传播媒介;对疫区的血液进行筛查,防止血液传播;医疗器械严格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
经常接触牲畜的人,尤其是儿童,出现发热、贫血等症状时,应注意想到感染附红体的可能,在轻症感染时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重症患者。治疗人附红体病最有效的药物是都是一些非常古老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和强力霉素。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病人会很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