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莱姆病 人兽共患性传染病。1977年在美国被首次报道,1982年从病原学上获得证实。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链接: http://www.who.int/topics/lyme_disease/zh/ 【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蜱(我国亦有广泛分布) 2.传播途径 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通过蜱叮咬动物或人传染。 3.易感动物群 人兽共患 4.流行特征 莱姆病是美国最常见的虫媒传播疾病。每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接受约15,000例报告。此并主要见于3个地区:东北部从缅因州(Maine)到马里兰(Maryland),中西部的威斯康星州(Wisconsin)和明尼苏达州(Minnesota),以及西部的北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在东北和美国中部的北方,感染主要在春末和夏季由肩胛硬蜱(Ixodes scapularis)幼虫传播。高峰在6月底和7月初,即夏至左右。蜱常常需附着24~48小时才能传播螺旋体。由于肩胛硬蜱幼虫甚小,很多人都不能够察觉被蜱叮咬。在过去30年,该病在部分东海岸地区引起局部暴发流行。尤其是岛屿地区,包括南塔基特岛(Nantucket)、马撒葡萄园岛和避难岛(Shelter Island)。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莱姆病研究课题组,1985年开始在国内专业从事莱姆病的调查研究工作。目前调查发现我国至少29个省(市、自治区)的山林地区人群中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19个省(市、自治区)的山林地区为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长白山、天山、祁连山、六盘山、太行山和武夷山等,都有莱姆病疫源地。 中国台湾的报道见此链接: http://64.233.187.104/search?q=cache:fSTYqJhlicoJ:www.epochtimes.com/gb/5/3/18/n853435.htm+%E8%8E%B1%E5%A7%86+%E7%97%85&hl=zh-CN&ie=UTF-8&inlang=zh-CN%20target=_blank 5.临床表现 莱姆病的表现在未治疗的患者可分数期,各期表现不同。至少80%的患者开始表现为蜱叮咬处缓慢扩展的皮肤损害,即游走性红斑(第一期)。随着损害的发展其中心渐趋正常,外缘呈鲜红色边界的皮损。常伴一些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如疲劳不适、头痛、关节痛、肌痛、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蜱叮咬后数周内,伯氏疏螺旋体常血行播散(第二期)。本期15%的未经治疗的患者会发生急性神经螺旋体病,常发生于7月或8月。可能的临床特征包括表现为间断头痛和颈强直的淋巴细胞性脑膜炎,伴有认知障碍的轻微脑炎、颅神经病变(尤其是单侧或双侧面瘫)、运动或感觉神经根炎、多发单神经炎、小脑性共济失调或脊髓炎。 有时,面瘫可作为莱姆病起病的表现。在一项为检出人群所有莱姆病患者的疫苗试验中,每269例患者中就有1例(0.4%)以面瘫起病。神经螺旋体病动物模型研究已证实,伯氏疏螺旋体首先侵犯脑膜,然后扩散至面神经周围的结缔组织。 在急性神经螺旋体病发生后数月内,未治疗的患者通常会发生间断发作或慢性寡关节炎(oligoarticular orthritis)(第三期)。典型表现是每次发作时有1个或数个大关节肿胀和疼痛,以膝关节为甚,而发作间隔期则完全缓解。膝关节往往肿胀很明显,肿胀程度与疼痛不相符。到出现关节炎时,感染似乎常常局限在关节,全身症状变得轻微。关节炎常在数年中反复发作,或呈慢性持续数年。然而,即使不用抗生素治疗,复发性或慢性关节炎数年后也会自行缓解。 在寡关节炎期后,5%的未治疗患者会出现莱姆病慢性神经系统表现。轻度脑病十分罕见,主要表现为轻度记忆障碍。脑脊液无炎性改变,但用酶联免疫法常能检出针对伯氏疏螺旋体的鞘内抗体。此外,也可发生轴索性多发神经病,主要表现为脊神经根性疼痛或肢端感觉异常。这类患者的典型肌电图显示近端和远端神经节段的弥漫性病变。 【莱姆病国家监督病例定义】 1.临床医生所见的游走性红斑 在数日或数周内缓慢扩散为大的圆形皮损,通常中心色淡。监测要求,一个孤立皮损至少要5cm大小。 2.至少具备一项晚期临床表现和感染的实验室证据 神经系统:淋巴细胞性脑膜炎、颅神经炎、神经根病变或少见的脑脊髓炎,单发或合并出现。监测要求,脑脊髓炎的诊断必须有脑脊液中发现抗伯氏疏螺旋体的鞘内抗体的依据。 心血管系统:急性起病的高度(II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数日至数周恢复,有时伴发心肌炎。 肌肉骨骼系统:一个或数个关节反复发作、短期的(数周至数月)可以观察到的关节肿胀,有时会发展为一个或数个关节的慢性关节炎。 3.实验室依据: 从组织液或体液中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或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以及美国国家公共卫生协会实验指南的标准用ELISA和免疫印迹二步检测法发现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达诊断水平。 病程少于1个月的急性期患者,必须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中IgM和IgG抗体滴度。用免疫印迹法检测IgM,23、39和41kd三条带中至少出现两条带则为阳性。用免疫印迹法检测IgG,18、23、28、30、39、41、45、58、66和93kd十条带中至少出现五条带则为阳性。 在感染1个月后,只有IgG阳性才支持莱姆病的诊断。因1个月以后单独IgM反应可能为假阳性。 【相关的诊断技术】 伯氏疏螺旋体 菌体细长,大小为(0.2~0.5μm)×(3~20μm),有3~10个不规则而疏松的螺旋,革兰染色阴性。临床标本(感染早期的皮肤组织,淋巴液和血液等)直接涂片镜检,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可见到以滚动、翻转等形式活泼运动的疏螺旋体;瑞氏染色可见螺旋弯曲的菌体。 鉴定方法 1.暗视野检到运动的疏螺旋体 2.BSK培养基:生长 3.血清学试验:ELISA法或间接荧光抗体法阳性 4.PCR检测:检到标本中特异性伯氏疏螺旋体的DNA片段。 【如何有效控制生物媒介】 1.远离疾病分布特殊地区森林草地以及蜱剩发时期。 2.民众在郊外散心,应全程穿着鞋袜,避免赤脚,若到郊外返家出现不适症状,身上又有蚊虫叮咬的新痕,且又痒又痛,应尽快就医检查。 3.注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