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莱姆病 【传播的昆虫种类】硬蜱 【流行病学特点】(一)传染源   患病和带菌动物是传染源。由于啮齿类动物中的鼠类数量多、分布广,并能耐受高水平的螺旋体血症,直接参与螺旋体的生活周期,因此是莱姆病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主要传染源。鸟类即可作为螺旋体的宿主和传染源,也可作为媒介,将蜱和螺旋体带到远距离的新地区传播。   (二)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媒介为多种硬蜱如丹明尼硬蜱(Ixodes dammini)、太平洋硬蜱(Ixodes pacificus)、蓖子硬蜱(Ixodes ricinus)及全沟硬蜱(Ixodes persalcatus)等。人因被携带螺旋体的硬蜱叮咬而感染。我国东北及西北广大森林地区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全沟硬蜱。 蜱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传播是在其叮吸动物或人的血液过程中实现的,但一般叮吸血液的时间需要持续24小时以上才能有效地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或动物。这是因为自然状况下螺旋体主要局限于饥饿蜱的中肠组织,只有在吸血过程中螺旋体才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继而进入其他组织和唾液腺。蜱传播螺旋体的具体方式为:通过含螺旋体的唾液传播及肠内容物反吐传播。另外,当宿主搔抓叮咬的蜱,使之破碎时,也可能因污染伤口而感染螺旋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进入或居住于林区及农村的人群中,男性略多于女性。人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后可表现为隐性感染或临床发病,后者有轻、重之分,可能与感染病原体的数量、毒力有关或个体免疫应答反应不同有关。   (四)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广泛,遍及世界五大洲,但以美国及欧美各国为多。我国黑龙江、新疆、吉林及河南等省区亦有本病发生的报告。发病季节为5~9月份。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被蜱叮咬后约有1%左右的发病率。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每年被蜱叮咬的人数达300万人以上,推算新患者每年有2~3万人,约10%的患者转为慢性,其病程大约为2~17年。 【与媒介相关的诊断技术】 一、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外周血象基本正常,血沉轻度增快,血清中冷沉淀免疫球蛋白可阳性,ALT、AST、LDT可升高。并发神经系统损害者脑脊液淋巴细胞及蛋白增加,糖正常或稍低。   (二)病原学检查   从血、脑脊液及病变皮肤等标本中可检出或培养出螺旋体,但阳性率很低,阴性结果不能否定诊断。采用免疫荧光、免疫转印等方法可在患者血中测出特异性抗体。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流行病学在发病季节曾进入或居住于疫区,有被蜱叮咬史。   (二)临床表现特征性的慢性游走性红斑以及在皮肤病变后出现神经、心脏或关节受累症状。   (三)病原体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检测具有确诊意义。   (四)本病需与多种其它病因引起的皮肤、心脏、关节及神经系统病变如风湿热、多形性红斑、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相鉴别。实验室检查亦需与梅毒等其它螺旋体感染相鉴别。 【如何有效控制生物媒介】  (一)加强检测,特别是对流行性地区及有疫区接触史的旅行者做莱姆病检查。   (二)当在森林和灌木丛中工作或旅游时,应注意自我保护,最好穿着长衣长裤,可以在衣物上涂一些驱虫剂或在皮肤上涂防蚊油等,防止蜱的侵袭。最好不要露宿在野外。外出回来后,要认真检查衣服,看看是否附着蜱虫,然后洗个澡,同时检查皮肤上是否有红斑。   (三)发现有虫叮咬,或者皮肤有红斑,并且一圈一圈向外扩大,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应用抗菌素,千万不要麻痹大意。   (四)搞好环境卫生,做好灭鼠工作,消灭蜱类滋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