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学》习题答案部分 作业一 绪论 一、思考题 进行测量工作应遵守什么原则?为什么? 答:①“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误差积累,保证测图和放样的精度,而且可以分副测绘,加快测图速度。 ②“前一步测量工作没作检核不能进行下一步测量工作”,它可以防止错漏发生,保证测量成果的正确性。 地面点的位置用哪几个元素来确定?   答:水平距离、水平角、高程。 简述测量学任务? 答:测定与测设、变形观测。 测定是指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把地球表面的地形缩绘成地形图。 测设是指把图纸上规划设计好的建筑物的位置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为施工提供依据。 二、课后练习 (1) 解释下列名词。 地物:地面上的道路、河流、房屋等称为地物。 地貌:呈现的各种起伏态称为地貌。 地形:地物和地貌总称为地形。 高程:地面上的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绝对高程。 大地水准面:与平均海平面吻合,并向大陆岛屿内延伸而形成闭合曲面的水平面称大地水准面,它是测量工作的基准面。 (2) 在多大范围内,可以不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的影响,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而为什么在高程测量中必须考虑地球曲率的影响? 答: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的影响可用公式△D/D=D2/3R2计算相对误差。当距离D为10km时,相对误差为1/120万,小于目前最精密距离丈量允许误差1/100万。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可用公式△H= D2/2R来计算,据此式,就高程测量而言,即使距离很短,影响也很大,如当距离为100m时,在高程方面误差就接近1mm,所以应考虑其影响。 作业二 水准仪及水准测量 一、思考题 水准测量的原理是什么?计算高程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并借助水准尺来测定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然后推算高程的一种方法。 计算高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高差计算高程,一种是由视线高程计算高程。 水准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水准仪主要由望远镜、水准器和基座三部分组成。 望远镜是用来瞄准远方目标的,水准器有管水准器和圆水准器两种,管水准器是用来指示视准轴是否水平,圆水准器用来指示竖轴是否竖直。基座用来支承仪器的上部并与三脚架连接。 什么是视准轴?什么是望远镜的放大倍数? 答:望远镜中十字丝交点与物镜组合光心的连线称为视准轴。 用望远镜看到的放大的虚像与用眼睛直接看到目标大小的比值叫做望远镜的放大倍数。 什么是视差?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视差? 答: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微微移动时,若发现十字丝与目标影像有相对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 产生视差的原因是目标成像的平面和十字丝平面不重合。 消除的方法是重新仔细地进行目镜物镜对光,直到眼睛上下移动,十字丝与目标影像不发生相对运动为止。 长水准管轴和圆水准器轴是怎样定义的?何谓水准管分划值? 答:通过长水准管圆弧分划中点所作的切线称为长水准管轴,通过圆水准球面顶点的法线,称为圆水准器轴线。 对于长水准管来说,长水准管圆弧2mm所对的圆心角、称为水准管分划值,对于圆水准器,当气泡中心偏移零点(顶点)2mm,轴线所倾的角值,称为圆水准器的分划值。 水准仪的使用包括哪些操作步骤? 答:粗略整平、瞄准水准尺并消除视差,精平、读数。 试述水准测量的计算校核;其作用是什么? 答:在水准测量中,两点的高差等于这两点之间的各转点间高差的代数和,也等于后视读数之和减去前视读数之和。因此,计算校核是计算水准测量记录手簿中的∑h和∑a—∑b两项,如果Σh=∑a—Σb,说明计算正确,否则计算错误。计算校核的作用是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它并不能检验观测和记录是否正确。 简述水准测量中测站检核的方法。 答:测站检核通常采用变动仪器高法或双面尺法。变动仪器高法是在同一个测站,用两次不同的仪器高度,测得两次高差以相互比较进行检核,双面尺法是仪器高度不变,而立在前视点和后视点上的水准尺分别用黑面和红面各进行一次读数测得两次高差,相互进行检核,若两次高差之差不超过容许值,则认为符合要求,否则重测。 水准测量的内业工作有哪些? 答:①高差闭合差的计算;②闭合差的调整;③计算高差;④推算高程。 微倾水准仪有哪几条轴线?它们之间应满足什么条件? 答:微倾水准仪有:圆水准器轴L0L0、竖轴VV、水准管轴LL、视准轴CC;应该满足的条件:①圆水准轴L0L0应平行于仪器的竖轴VV②水准管轴LL应平行于视准轴CC。 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有哪些内容? 答: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有以下内容: 圆水准轴平行于仪器竖轴的检验校正; 十字丝横丝垂直于仪器竖轴的检验校正; 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检验校正。 为什么要把水准仪安置在前后视距大致相等的地点进行观测? 答:因为把水准尺安置在前后视距大致相等的地点进行观测可消除以下误差:①水准管轴不平行于视准轴引起的误差;②地球曲率引起的误差;③大气折光引起的误差。 水准测量中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答: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仪器误差;②整平误差;③读数误差和扶尺不直产生的误差;④尺垫下沉及仪器下沉产生的误差;⑤地球曲串及大气折光产生的误差。 二、课后练习 根据表中所列观测数据,计算高差、转点和BM4的高程并进行校核计算。 水准测量记录格式表 测点 后 视 (m) 前 视 (m) 高  差 高 程 (m) 备 注     + -    BM2 1.464    515.234   TP1 0.746 1.124 0.340  515.574   TP2 0.524 1.524  0.778 514.796   TP3 1.654 1.343  0.819 513.977   BM4  2.012  0.358 513.619   校核计算 Σa=4.388 Σb=6.003 Σ(+h)= 0.340 Σ(-h)= 1.955     Σa-Σb=-1.615 Σh=-1.615 HBM4-HBM2=-1.615   (2) 根据附合水准路线的观测成果计算下列表中的改正数、改正后高差及各点的高程:         Ⅰ    Ⅱ     Ⅲ    Ⅳ  点 号 测站数 测得高差 (m) 改正数 (m) 改正后高差 (m) 高 程 (m) 备 注  BM6 10 +0.748 -0.007 +0.741 46.215 △h允= ±59.16 Fh=23(mm)  Ⅰ     46.956    5 -0.432 -0.003 -0.435    Ⅱ     46.521    7 +0.543 -0.005 +0.538    Ⅲ     47.059    4 -0.245 -0.003 -0.248    Ⅳ     46.811    9 -1.476 -0.005 -1.481    BM10     45.330   Σ 35 -0.862 -0.023 -0.885 HBM10-HBM6 = -0.855   (3)设A、B两点相距80m,水准仪安置于中点C,测得A点尺上的读数a1为1.321m,B点尺上的读数b1为1.117m,仪器搬至B点附近,又测得B点尺读数b2=1.466m,A点尺上读数a2=1.695m,试问视准轴是否平行于水准管轴? 解:hAB真=a1-b1=1.321-1.117=+0.204(m) α2应=hAB真+b2=0.204+1.466=1.670(m) a2=1.695与正确值1.670的差值超出3mm,不平行。 作业三 经纬仪及其使用 一、课前思考题 什么叫水平角?测量水平角的仪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地面上两条方向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称为水平角。 观测水平角的仪器必须具备下列三个主要条件:①仪器必须安置在所测角度的角顶点上,其中心必须位于角顶点的铅垂线上;②必须有能安置成水平位置的刻度圆盘,用来测读角值;③必须有能在竖直和水平方向转动的瞄准设备及指示读数的设备。 经纬仅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答:经纬仪由基座,水平度盘和照准部三部分组成。基座用来支承整个仪器,并借助中心螺旋使经纬仪与脚架相连;水平度盘是玻璃制成的圆环,在其上刻有分划,0°~360°顺时针方向注记,用来测量水平角;照准部的望远镜用来瞄准目标,照准部上的管状水准器用来整平仪器。 观测水平角时,对中和整平的目的是什么?试述经纬仪整平的方法? 答:对中的目的是使仪器的中心与测站点位于同一铅垂线上,整平的目的是使照准部水准管气泡居中,从而导致竖轴竖直和水平度盘水平。 整平时,先转动照准部,使照准部水准管与任一对脚螺旋的连线平行,两手同时向里或向外转动这两个脚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将照准部旋转90°,使水准管与刚才的位置垂直,转动第3个脚螺旋,使水准管气泡居中,然后将照准部转回原位,检查气泡是否仍然居中,若不居中,则按以上步骤反复进行,直到照准部转至任意位置气泡皆居中为止。 简述光学对中器对中操作的过程。 答:第一步,首先目估或悬挂垂球大致对中;然后用脚螺旋对中; 第二步,伸缩仪器架腿大致整平,再用脚螺旋整平; 第三步,打开中心连接螺旋,在架头上平移仪器精确对中(旋转光学对中器的目镜使刻划圈清晰,再推进或拉出对中器的目镜管使地面点标志成象清晰;然后,在架头上平移仪器,直到地面标志中心与对中器刻划圈中心重合,最后旋紧连接螺旋),用脚螺旋精确整平; 第四步,重复第三步,直到精确对中和整平。 简述方向经纬仪与复测经纬仪对零操作的步骤。 答:方向经纬仪是先瞄准目标后对零,对零时首先精确瞄准目标,然后打开底部度盘拨动手轮护盖,拔动手轮,使度盘的读数对到所要求的读数上,然后关上护盖。 复测经纬仪是先对零后瞄准目标,复测扳手向上,使水平度盘与照准部分离,转动用准部,使度盘读数对到所要求的读数上,然后复测扳手向下,转动照准部进行瞄准,此时,照准部带动度盘一起转动,读数不变,当瞄准目标后,复测扳手向上。 简述经纬仪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步骤。 答:(1)将经纬仅安置在角顶点上,对中整平; (2)盘左位置瞄准左方目标,读取水平度盘读数,松开水平制动螺旋,顺时针转动照准右方目标,读取水平度盘读数。这称为上半测回,上半测回水平角值βL等于右方目标读数减去左方目标读数; (3)松开望远镜制动,纵转望远镜成盘右位置,先瞄准右方目标,读取水平度盘,然后再逆时针转照准部,瞄准左方目标读数,称为下半测回,下半测回水平角值βR等于右方目标读数减去左方目标读数; (4)上、下半测回合称一测回,一测回角值β=(βR+βL)/2。如果精度要求高时需测几个测回,为了减少度盘分划误差影响,各测回间应根据测回数按180/n配置度盘起始位置。 全圆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有哪些技术要求?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内的两倍照准误差的变动范围; 各测回同一方向归零值互差。 什么叫竖直角?观测水平角和竖直角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竖直角是同一竖直面内倾斜视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竖直角与水平角一样,其角值是度盘上两个方向读数之差,不同的是竖直角的两个方向中有一个是水平方向。 怎样建立竖直角的计算公式? 答:1,确定始读数:盘左位置,将望远镜大致水平,此时与竖盘读数最接近的90的整数倍,即为始读数; 2,定计算公式:将望远镜上仰,若读数增大,则盘左竖直角等于目标读数减去始读数,α=L-90°,若读数减小,则盘左竖直角等于始读数减去目标读数,即α=90°-L; 3,当盘左αL=L-90°则盘右αR=270°-R,当盘左αL=90°-L则盘右αR=R-270°; ; 4,一测回竖直角为α=(αL+αR)/2 什么是竖盘指标差x?怎样计算竖盘指标差x?   答:竖盘指标与正确位置相差一个小角度x,称为竖盘指标差。 竖盘指标差的计算公式为x=(R+L-360°)/2,或X=(α右-α左)/2。 式中:R为盘右读数,L为盘左读数。 观测水平角时引起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答:产生误差的因素有: 1.仪器误差,仪器误差的来源分为两方面,一是仪器制造加工不完善的误差,如度盘刻划的误差及度盘偏心的误差。二是仪器校正不完善的误差,如照准部水准管轴不垂直于竖轴、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横轴不垂直于竖轴的误差。 2.观测误差,对中误差、整平误差、目标偏心误差、照准误差、读数误差; 3.外界条件的影响。 经纬仪有哪些主要轴线?它们之间应满足什么几何条件? 答:主要轴线有:照准部水准管轴LL,仪器的竖轴VV,视准轴CC,横轴HH。 它们应满足的几何条件为:LL⊥LVV CC⊥HH HH⊥VV。 经纬仪的检校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照准部水准管轴应垂直于仪器竖轴的检验和校正; ②十字丝竖丝应垂直于仪器横轴的检验和校正; ③视准轴应垂直于横轴的检验和校正; ④横轴与竖轴垂直的检验和校正; ⑤竖盘指标差的检验和校正; 二、课后练习 (1) 根据下表观测数据计算表中所有数值。 测 站 测 回 数 目 标 盘左读数 (L) 盘右读数 (R) 2C=L-R ±180°  起始方 向 值 归零方 向 值 平均方 向 值 角 值     °′″ °′″ ″ °′″ °′″ °′″ °′″ °′″  0 1 1  0 00 06 180 00 06 0 0 00 00 0 00 08 0 00 00 0 00 00 41 47 23 49 31 54 268 40 43     2 41 47 36 221 47 30 6 41 47 33  41 47 25 41 47 23     3 91 19 24 271 19 24 00 91 19 24  91 19 16 91 19 17     1  0 00 12 180 00 06 6 00 00 09         6 0 6        2 1  90 00 12 270 00 06 6 90 00 09 90 00 12 0 00 00      2 131 47 36 311 47 30 6 131 47 33  41 47 21      3 181 19 36 1 19 24 12 181 19 30  91 19 18      1  90 00 18 270 00 12 6 90 00 15         6 6 6        (2) 经纬仪盘左视线水平,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时,指标所指读数为90°,视线向上倾斜时,读数减小,用盘左盘右观测,竖盘读数分别为94°24′30″和265°35′54″,求正确的竖直角α和竖盘指标差X。 α左=90°-L=90°-94°24′30″=-4°24′30″ α右=R-270°=265′35″54°-270°=-4°24′06″ α=(α左+α右)=-4°24′18″ x= (α右-α左)=+12″ (3) 根据下列观测水平角数据,完成测回法水平角记录和计算 测站 盘位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测回角值  0 左 A 120°12′18″ 74°32′48″ 74°32′34″    B 194°45′06″     右 A 300°12′40″ 74°32′20″     B 14°45′00″    (4) 用J6光学经纬仪进行竖直角测量,其观测数据填在表中,计算竖直角和指标差。(竖盘按顺时针注记,望远镜上仰读数减少) 测 站 测 点 镜 位 竖盘读数 角  值 正倒镜 平均值 °′ 指标差     °′ °′  ′  A B 左 85 54 + 4 06 + 4 07 1    右 274 08 + 4 08     C 左 93 50 - 3 50 - 3 49 1    右 266 12 - 3 48     作业四 直线定向及距离测量 一、课前思考题 为什么地面点之间的距离要丈量水平距离?按照所用仪器、工具不同,测量距离方法有哪几种? 答:距离是指两点间投影到水平面上的长度,如果测得的是倾斜距离,还必须推算为水平距离。 按照所用仪器、工具的不同,测量距离的方法有钢尺直接量距、光电测距仪测距、光学视距法测距。 何谓钢尺的名义长度和实际长度?钢尺检定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钢尺的名义长度:钢尺上标称长度; ②钢尺的实际长度:检定后的长度; ③钢尺检定的目的是因钢尺有制造误差,经常使用中的变形以及丈量时温度和拉力不同的影响,使得其实际长度往往不等于名义长度。因此,丈量之前必须对钢尺进行检定,求出它在标准拉力和标准温度下的实际长度,以便对丈量结果加以改正。钢尺检定后,应给出尺长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式即尺长方程式。 说出尺长方程式Lt=L0+△L+aL0(t-t0)中各符号的意义   答:式中:Lt—钢尺在温度t℃时的实际长度。 L0—钢尺名义长度; △L—尺长改正数; α—钢尺的线膨胀系数; t0—钢尺检定时的温度; t—钢尺量距时的温度。 钢尺精密量距中,应进行那些改正?写出改正公式?   答:每一尺段需进行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倾斜改正。 ①尺长改正公式 △La=(L′-L0)L/L0 式中:△La—任一尺段L的尺长改正数;    L′—钢尺在标准拉力、标准温度下的检定长度L′;    L0—钢尺的名义长度;    L—任一尺段长。 ②温度改正:△Lt=α(t-t0)L 式中:△Lt——温度改正数;    α——钢尺线膨胀系数,α=0.000012    t——丈量时温度;    t0——钢尺检定时温度; ③倾斜改正:△Lh=-h2/2L 式中:△Lt——倾斜改正数;    h——尺段两点间高差;    L——任一尺段长。 影响钢尺量距精度的主要误差有哪些?   答:①定线误差;②尺长误差;③温度误差;④拉力误差;⑤尺子不水平的误差;⑥测锥和垂球对点的误差;⑦风力影响的误差。 方位角是如何定义的?   答:从标准方向的北端开始,顺时针转到某一直线的水平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在测量中使用确定直线方位角的标准方向有哪些?方位角分为哪几类?   答:1.真子午线方向,真方位角; 2.磁子午线方向,磁方位角; 3.坐标纵轴方向,坐标方位角。 什么是坐标正算问题?什么是坐标反算问题?并写出计算公式。   答:坐标正算是指已知A点坐标XA、YA,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D和方位角αAB,求B点的坐标XB、YB。 坐标反算是指已知直线AB两点的坐标XA、YA和XB、YB,反过来计算直线的方位角αAB和两点间的距离DAB。 简述罗盘仪的作用和构成。   答:罗盘仪是测定直线磁方位角的一种仪器,罗盘仪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磁针②刻度盘③瞄准设备(望远镜)。 写出推算坐标方位角的公式,并说明其中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答: α前=α后+180°±β 式中:α前-前一条边的方位角;     α后-后一边的方位角;     β-前后两条边的夹角,当β为左角时取正号,β为右角时取负号。 什么是视距测量?视距测量所用的仪器工具有哪些?   答:视距测量是用望远镜内视距丝装置,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同时测定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操作方便,速度快,不受地面高低起伏限制等优点,虽精度较低,但能满足测定碎部点位置的精度要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碎部测量中。 视距测量所用的主要仪器、工具是经纬仪和视距尺。 写出视距测量斜视线时计算水平距离和初算高差的公式。   答:水平距离:D=Kncos2α 算高差:h′=Knsin2α 式中:K——视距乘常数,K=100;      n——视距间隔;     α——竖直角。 视距测量时为了减少误差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为减少垂直折光的影响,观测时应尽可能使视线离地面1m以上。 2.作业时,要将视距尺竖直,并尽量采用带有水准器的视距尺。 3.要严格测定视距常数,K值应在100±0.1之内,否则应加以改正; 4.视距尺一般应是厘米刻划的整体尺.如果使用塔尺,应注意检查各节尺的接头是否准确; 5.要在成像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观测。 二、课后练习 (1) 丈量两段距离,一段往、返测分别为126.78m、126.68m,另一段往返测分别为 357.23m、357.33m。问哪一段量得精确? D1=126.73,Kl=1/1267 D2=357.28,K2=1/3572,第二段丈量的精确 (2)何谓直线定向?直线定向的方法有哪几种? 确定一条直线的方向称为直线定向。 直线定向常用方位角来表示。根据标准方向方位角分为真方位 角。磁方位角和坐标方位角。 (3)如图所示,测得直线AB的方位角αAB=81°30′, B点的角度∠B=124°38′,求直线BC的方位角αBC为多少? αBC=αab +180-β=136°52′ (4)已知xA=515.98m,yA=972.14m,αAB=313°46′12″,DAB=197.38m,按方位角绘草图并计算出xB、yB的值。 XB=652.541、YA=829.627 (5) 根据下表数据计算平距、高差和高程(经纬仪竖盘为顺时针注记)。  仪器高i=1.36m      测站A点高程=47.64m     定向点:B    指标差:0  测 点 编 号 尺上读数(m) 视距 间隔 n 水平角 竖直 读数 竖直角 初算 高差 h′ (m) 改正数 i-s (m) 高差 h (m) 水平 距离 (m) 测点 高程 (m)   上丝 中丝 s 下丝  °′ °′ °′       1 1.766 1.36 0.902 0.864 42 36 84 32 5 28 8.194 0 8.194 85.616 55.834  2 2.165 1.36 0.555 1.160 56 45 97 25 -7 25 -20.609 0 -20.609 158.317 27.031  3 2.221 1.50 0.780 1.441 175 11 90 28 -0 28 1.174 -0.14 1.034 144.090 48.814  4 2.871 2.00 1.128 1.743 82 22 86 13 +3 47 11.476 -0.64 10.836 173.541 58.476  5 2.570 2.00 1.428 1.142 125 33 93 45 -3 45 -7.453 -0.64 -80.93 113.712 39.547                                                           (6) 根据下表观测数据,完成各测站的计算和校核。 K1=4.787 K2=4.687 测 站 编 号 后 尺 下丝 前 尺 下丝 方向及尺号 水准尺读数(m) K+黑-红 高差中数    上丝  上丝       后 距 前 距  黑 面 红 面     视距差d 累积差 Σd       1 1.691 (1) 0.859 (4) 后 1 1.504 (3) 6.291 (8)  0 (13)    1.317 (2) 0.483 (5) 前 2 0.671 (6) 5.359 (7) -1 (14) +0.8325(18)   37.400 (9) 37.600(10) 后一前 0.833 (16) 0.932 (17) +1 (15)    -0.200(11) -0.200(12)       2 2.271 2.346 后 2 2.084 6.771 0    1.897 1.971 前 1 2.158 6.946 -1 -0.0745   37.400 37.500 后一前 -0.074 -0.175 +1    -0.100 -0.300       3 1.684 1.852 后 1 1.496 6.283 0    1.309 1.448 前 2 1.636 6.324 -1 -0.1405   37.500 40.400 后一前 -0.140 -0.041 +1    -2.900 -3.200       4 1.655 1.831 后 2 1.522 6.209 0    1.390 1.564 前 1 1.697 6.483 +1 -0.1745   30.500 26.700 后一前 -0.175 -0.274 -1    3.800 0.600        校核计算:                  -0.443 0.443       总距离=285.000 作业五 观测误差的基础知识 一、课前思考题 简述什么是过失误差?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 答:过失误差:是粗枝大叶造成的观测误差,也称粗差,通过认真操作检核是可消除的。 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在大小、方向、符号上表现出系统性并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为常数,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作一系列的观测,如果误差表现出偶然性,单个误差的数值、大小和符号变化无规律性,事先不能预知,产生的原因不明显,这种误差为偶然误差。 什么是真误差?什么是似真误差?什么是最或是值? 答:真误差是观测值与真值之差;似真误差是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最或是值是真值的最优估值。 什么是等精度观测?什么是非等精度观测?什么是权? 答:等精度观测是指观测条件(仪器、人、外界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 非等精度观测是指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 权是非等精度观测时衡量观测结果可靠程度的相对数值,权越大,观测结果越可靠。 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 答:①在一定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界限(有限性); ②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单峰性); ③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机会相等,(对称性); ④偶然误差的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近于零,(抵偿性)。 为什么算术平均值是真值的最优估计值? 答:这是因为:设对某量进行了n次观测,其观测值分别为Ll,L2,……Ln ①其算术平均值为=(Ll+L2+……+Ln)/n=[L]/n,设该量的真值为X; ②真误差为:△1=L1-X,△2=L2-X,……△n=Ln-X,等式两边相加并各除以n,即: [△]/n=[L]/n-X; ③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加时.有[△]/n=0; ④所以:=X; 所以说算术平均值是真值的最优估值。 写出衡量误差精度的指标。 答:①平均误差:在一定条件下的观测系列中,各真误差的绝对值的平均数,   即:θ=[|△|]/n ②中误差:在一定条件下的观测系列中,各真误差平方和的平均数的平方根:    m=± ③允许误差(极限误差):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某一定限值,通常以三倍中误差或二倍中误差为极限值,称此极限值为允许误差。 ④相对误差:是误差的绝对值与相应观测值之比。 写出误差传播定律的公式,并说明该公式的用途。 答:设一般函数,Z=(Xl,X2,……Xn),式中X1,X2,……X。为可直接观测的量,m1,m2,……mn为各观测量相应的中误差,则:函数Z的中误差为计算式: mZ=± 此式就是误差传播定律。 试推导求n次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计算公式。 答:设对某量进行了n次观测,观测值为L1,L2,……Ln,为相互独立的等精度观测值,观测中误差为m,则算术平均值; ①L=(L1+L2+L3+…Ln)/n=L1/n+L2/n+L3/n…Ln/n; ②上式全微分d=(dLl)/n+(dL2)/n+(dl3)/n…(dLn)/n; ③根据误差传播定律有:=m2/n2+m2/n2+…m2/n2; 式中为算术干均值中误差; ④所以:=m/; 试写出白塞尔公式,并说明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答:白塞尔公式为:m=± 式中:m-观测值中的中误差;     V-似真误差(改正数);   n-等精度观测次数。 二、课后练习 (1)用钢尺丈量某一距离,丈量结果为312.581m、312.546m。312.551m,312.532m、312.537m、312.499m,试求该组观测值中误差与算术平均值中误差,及最后的结果。 答:观测值中误差:m=±=±0.0268; 算术平均值中误差:=m/±0.011(m);最后结果:312.541±0.011 (2)用某经纬仪测量水平角,一测回的中误差m=±15″,欲使测角精度达到土5″问需要观测几个测回? 答:n= m/,则n=9,需测9个测回 (3)同精度观测一个三角形的两内角α、β,其中误差:mα=mβ=±6″,求三角形的第三角γ的中误差mγ? γ=180°-α-β; 答:应用误差传播定理有,mγ=±=±8.5″ (4)在水准测量中,设一个测站的中误差为5mm,若lkm有15个测坫,求lkm的中误差和Kkm的中误差? 答:应用误差传播定律,有m1=±5,mK=±5 (5)设量得A、B两点的水平距离D=206.26m,其中误差mD=±0.04m,同时在A点上测得竖直角α=30°00′,其中误差mα=±10″。试求A,B两点的高差(h=Dtgα)及其中误差mh? 解: h=Dtanα=119.08(m)  h=119.08±0.03m (6)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值为a=b =c=60°,测角中误差为±10″;AB的边长DAB =150.000m,其中误差为±0.050m,试求AC和BC的边长及其中误差。 答:DAC=DBC=150.00m ==±0.05m (7)用同一架经纬仪,以不同的测回数观测某一角度,其观测值为:β1=24°13′36″(4个测回),β2=24°13′30″(6个测回),β3=24°13′24″(8个测回),试求单位权观测值的中误差,加权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答:(1)Pl=4,P2=6,P3=8,或P1=1,P2=1.5,P3=2 (2)β平=(P1βl+P2β2+P3β3)/(P1+P2+P3)=24°13′29″ (3)单位数中误差μ=±14″ (4)加权平均值中误差为±3.3″ 所以β=24°13′29″±3.3″ (8)同—个角度有甲、乙两组观测值如下;     甲:83°23′50″,    83°24′03″,    83°23′55″     乙:83°24′11″,    83°23′30″,    83°23′28″ 试求甲、乙两组观测值的中误差与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以及观测结果,并比较哪组精确? 答:(1)观测值中误差 m甲≈±6.6″    m乙≈±24.3″ (2)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3.8″   ≈±14.0″ (3)计算结果:甲组 83°23′56″±3.8″   乙组 83°23′43″±14.0″ 甲组观测精度高 作业六 平面控制测量 一、课前思考题 附合导线计算与闭合导线计算有何不同? 答:不同之处:角度闭合差和增量闭合差计算公式不同; 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fβ=α′终-α终,α′终=α始+n × 180°—∑β测 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fβ=∑β测-∑β理,∑β理=(n-2)·180° 附合导线增量闭合表:fx=∑△x测-(x终-x始) fy=∑△y测-(y终-y始) 闭合导线增量闭合差:fx=∑△x测 fy=∑△y测 控制网分为哪几种?国家控制网有哪几个等级? 答: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两种,测定控制点平面位置(X,Y)的工作称为平面控制测量;测定控制点高程的工作称为高程控制测量,国家控制网是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方法依照施测精度按一、二、三、四等四个等级建立的,它的低级点受高级点逐级控制。 直接用于测图的图根平面控制有哪些布设形式?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 答:直接用于测图的图根平面控制布置形式有导线测量和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用于场地平缓,通视差的城市区域,小三角测量适用于山区,它要求通视条件好,但测边任务轻,测量任务重。 导线有哪几种布设形式,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答:导线的形式有: ①闭合导线;自某一已知点出发经过若干连续的折线仍回到原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闭合导线适用于块状辖区。 ②附合导线:自某一高级的控制点出发,附合到另一个高级控制点上的导线,附合导线适用于带状测区。 ③支导线;仅是一端连接在高级控制点上的伸展导线,支导线不能校核,故只允许引测1~2点。它适用于加密控制测量。 简述实地选择导线点时应注意的事项。 答:选点非常重要,应注意争取:①图形良好②通视良好③控制良好④便于测角、量边⑤便于保存⑥便于扩展。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答:内容有:①选点及建立标志②量边③测角④连测(导线边定向或测连接角)以获得导线网的起算数据,即一条边的方位角和一个点的坐标。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目的和步骤是什么? 答: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内业计算的步骤是; ①资料准备; ②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③导线边方位角的推算; ④坐标增量计算; ⑤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⑥导线点的坐标计算。 什么是三角点?小三角网的布设形式有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测区? 答:将测区内各控制点组成相互连接的若干个三角形而构成三角网,这些三角形的点称为三角点。小三角网可布设成以下几种形式: ①单三角锁:适用于带状地区; ②中点多边形:适用于块状地区; ③线形三角锁:介于二者之间,要有高级控制点。 小三角测量的外业工作有哪些? 答:小三角测量的外业工作有1.踏勘选点建立标志;2.测量基线;3.观测水平角;4.测定基线的方位角或连接角。 小三角测量的内业工作有哪些? 答:1.外业成果的整理和检查,包括绘制计算略图;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3.基线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4.三角形边长的计算; 5.计算各三角点的坐标。 二、课后练习 (1)已知下列表中数据(测站编号按反时针),计算出闭合导线各点的坐标。 测 站 水 平 角(β) 方位角() 边长(D) 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增量 坐标值   观测值 改正后角值   △x′ (m) △y′ (m) △x (m) △y (m) x (m) y (m)   °′″ °′″ °′″         1 87 50 06 87 49 54       1000.00 1000.00     224 32 00 449.00 -320.07 -314.90 -319.97 -314.83    2 89 14 12 89 14 00       680.03 685.17     133 46 00 358.76 -248.16 259.08 -248.08 259.14    3 87 30 18 87 30 06       431.95 944.31     41 16 06 359.84 270.47 237.35 270.55 237.41    4 125 06 12 125 06 00       702.50 1181.72     346 22 06 144.87 140.79 -34.17 140.82 -34.15    5 150 20 12 150 20 00       843.32 1147.57     316 42 06 215.22 156.64 -147.60 156.68 -147.57    1  (87 49 54)       1000.00 1000.00     (224 32 00)                                                                     总和 540 01 00 540 00 00  1527.69 -0.33 -0.24 0 0     fβ=1′00″         f x=-0.33      f y=-0.21 fβ允=±40″±89″    f s=0.39      K=1/3846   K允=1/2000   (2)已知下列表中数据,计算出附合导线各点的坐标。 测 站 折 角(β) 方位角() 边长(D) 增量计算值 改正后增量 坐标值   观测值 改正后角值   △x′ (m) △y′ (m) △x (m) △y (m) x (m) y (m)   °′″ °′″ °′″         A   274 30 00         B 165 50 24 165 50 18       509.60 377.85     260 20 18 63.10 -10.92 -62.20 -10.57 -62.21    1 136 34 30 136 34 24       499.03 315.64     216 54 42 59.75 -47.77 -35.88 -47.75 -35.88    2 186 14 36 186 14 30       451.28 279.76     223 09 12 52.95 -38.63 -36.22 -38.61 -36.22    3 64 34 30 64 34 24       412.67 243.54     107 43 36 37.70 -11.48 35.91 -11.47 35.91    C 163 34 30 163 34 24       401.20 279.45     91 18 00         D                         716 48 30 716 48 00          总和             fβ=Σβ-(α终-α始)-n·180°=30″   f x=-0.07      f y=0.01 fβ允=±40″=±89″       f s=0.005     K=1/43478 < K允=1/2000   (3) 根据下列草图数据进行近似平差计算并算出各三角点的坐标。 计算简图: 外业资料: a1=81°12′42″  b1=58°19′36″  c1=40°27′36″ a2=58°11′24″  b2=71°48′36″  c2=50°00′06″ a3=41°42′18″  b3=85°39′18″  c3=52°38′24″ a4=52°29′30″  b4=68°19′54″  c4=19°10′30″ a5=64°33′00″  b5=51°26′06″  c5=64°00′54″ 起算数据: 基线长度: αAB=31°21′  XA=1000.00 YA=500.00 d0=224.284    dn=153.216 两基线间单三角锁近似平差计算 三 角 形 编 号 点 名 角度观测值 第改 一正 次数 - 后的角度 第一次改正 正 弦 余 切 第 二 次 改 正 数 改 正 后 的 角 度 改 正 后 的 正 弦 边 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Ⅰ A B C a1 c1 b1 81 12 42 40 27 36 58 19 36 +2″ +2″ +2″ 81 12 44 40 27 38 58 19 38 0.998 0.851 0.154 0.617 2″ -2″ 81 12 46 40 27 38 58 19 36 0.988 0.649 0.851 260.44 171.01 224.28    Σ 179 59 54  180 00 00    180 00 00    Ⅱ B C D a2 c2 b2 58 11 24 50 00 06 71 48 36 -2″ -2″ -2″ 58 11 22 50 00 04 71 48 34 0.850 0.950 0.603 0.329 2″ -2″ 58 11 24 50 00 04 71 48 32 0.850 0.766 0.950 232.97 210.01 260.44    Σ 180 00 06  180 00 00    180 00 00    Ⅲ C D E a3 c3 b3 41 42 18 52 38 24 85 39 18 0 0 0 41 42 18 52 38 24 85 39 18 0.665 0.997 1.122 0.076 2″ -2″ 41 42 20 52 38 24 85 39 16 0.665 0.795 0.997 150.44 185.70 232.97    Σ 180 00 00  180 00 00    180 00 00    Ⅳ D E F a4 c4 b4 52 29 30 59 10 30 68 19 54 +2″ +2″ +2″ 52 29 32 59 10 32 68 19 54 0.793 0.929 0.768 0.397 +2″ -2″ 52 29 34 59 10 32 68 19 52 0.793 0.857 0.929 132.68 143.63 155.44    Σ 179 59 54  180 00 00    180 00 00    Ⅴ E F G a5 c5 b5 64 33 00 64 00 54 51 26 06 0 0 0 64 33 00 64 00 54 51 26 06 0.903 0.782 0.476 0.797 +2″ -2″ 64 33 02 64 00 54 51 26 04 0.903 0.899 0.782 153.23 152.54 132.68    Σ 180 00 00  180 00 00    180 00 00     -0.00657m 1.6″   三角锁各点坐标计算表 计 算 顺 序 已知点1 A A B B C C   待求点2 B C D   (1) (2) α0 β1 31.350° 31.350° 81.213° 211.350° 40.461° 170.889° 58.190° 350.889° 50.001° 40.890° 41.706°  (3) α12 31.35 112.563 170.889 112.7003 400.890 82.592  (13) x平均 1191.540 934.385 1110.496   (11) x2 1191.540 934.385 934.385 1110.496 1110.496 958.318  (9) (7) x1 △x12 1000.00 191.540 1000.00 -65.615 1191.540 -257.154 1191.540 -81.044 934.385 176.110 934.385 23.933  (5) (4) (6) cosα12 s12 sinα12 0.85401 224.284 0.520265 -0.38370 171.013 0.92346 0.98739 260.440 0.15834 -0.385911 210.009 0.922536 0.755961 232.966 0.65462 0.12888 185.703 0.99166  (8) (10) △y12 y1 116.6860 500.000 157.925 500.000 412.238 616.687 193.739 616.687 152.501 657.925 184.152 657.925  (12) y2 616.687 657.925 657.925 810.426 810.426 842.077  (14) y平均 616.687 657.925 810.426   续表 计 算 顺 序 已知点1 D D E E F    待求点2 E F G   (1) (2) α0 β1 220.891 52.640 168.251 52.493 348.251 59.176 47.4261 64.551 227.426 64.015   (3) α12 168.250 115.7587 407.4261 901.9758 163.411   (13) x平均 958.318 1048.078 901.240   (11) x2 958.318 1048.078 1048.078 958.318 901.240   (9) (7) x1 △x12 1110.496 -152.178 1110.496 -62.417 958.318 89.760 958.318 -57.079 1048.078 -146.839   (5) (4) (6) cosα12 s12 sinα12 -0.9791 155.438 0.2036 -0.43458 143.631 0.90063 0.676541 132.683 0.73641 -0.37422 152.539 0.92734 -0.95838 153.216 0.2855   (8) (10) △y12 y1 31.651 810.426 129.354 510.426 97.703 842.077 141.446 842.077 43.744 939.780   (12) y2 842.077 939.780 939.780 983.524 983.524   (14) y平均 842.077 939.780 983.524    作业七 高程控制测量 一、课前思考题 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一个测站上观测哪些数据? 答:观测数据有: 后视尺黑面:下丝、上丝、中丝; 前视尺黑面:下丝、上丝、中丝; 前视尺红面:中丝; 前视尺红面:中丝。 用双面水准尺进行四等水准测量,一个测站上有哪些技术要求? 答:技术要求有: 1.视距小于100m; 2.前后视距差小于3m; 3.视距累积差小于10m; 4.黑红面读数差小于3mm; 5.黑红面高差之差小于5mm。 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是什么?三角高程测量应用在什么场合? 答:三角高程测量是根据两点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角计算两点的高差,三角高程测量适用于地面起伏变化较大,进行水准测量比较困难,而此时三角点之间距离已测算求得,可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两点间的高差,推算高程。 作业八 地形图的测绘 一、课前思考题 什么是地图?什么是地形图? 答:按一定法则,在平面上表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图通称地图。按内容,地图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地形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地物、地貌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正射投影图。 什么是地形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有哪些种类? 答:地形图上任意线段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实际水平长度之比,称为地形图比例尺。 比例尺有数字比例尺和图示比例尺。 何谓比例尺的精度?它在测绘工作中有何用途? 答:通常把图上0.1mm所表示的实地水平长度,称为比例尺的精度。根据比例尺的精度,可以确定在测图时量距应准确到什么程度;根据比例尺的精度,可以确定测图比例尺。 什么是地物、地貌、地形?地形图上表示地貌、地物的方法?地物符号按特性和大小的分类类型? 答:地面上的道路、河流,岩层等称为地物,地面上高低起伏的状态称为地貌,地物和地貌统称地形。 用等高线表示地貌; 表示地物的符号有:1.比例符号 2.非比例符号3.注记符号4.半比例符号。 什么是等高线?什么是等高距?什么是等高线平距? 答: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点所连接而成的连续闭合曲线; 等高距是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 什么是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和助曲线? 答:在同一幅图上,按规定的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首曲线,也称基本等高线 为了读图方便,凡是高程能被5倍基本等高距整除的等高线加粗描绘,称为计曲线。 当首曲线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按二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 有时为了显示局部地貌的需要,可以按四分之一基本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 等高线有哪些特性? 答:等高线的特性有: 1.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程相等; 2.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 3.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4.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表示坡度缓; 5.等高线与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地形图应用有哪几方面? 答:应用地形图可确定以下内容: 1.求图上某点的坐标和高程; 2.确定图上直线的长度、坐标方位角及坡度; 3.按一定方向绘制纵断面图; 4.在地形图上搐限制的坡度选定最短线路; 5.确定汇水面积; 6.平整插地时计算挖填方量。 作业九 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 一、课前思考题 简述测设已知水平距离的一般方法。 答:测设已知距离时,线段起点和方向是已知的,在给定的方向上根据给定的距离值,从起点用钢尺丈量,得到线段的另一端,为了检核起见,应往返丈量测设的距离,往返丈量的误差,若在限差之内,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简述测设已知水平角的一般方法。 答:1.当测设水平角的精度要求不高时,可用盘左,盘右取中数的方法。如图: 2.将经纬仪安置在0点,用盘左瞄A,读取度盘数值; 3.松开水平制动螺旋,旋转照准部,使度盘读数增加β角值,在此视线方向定出C′点。 4.为了消除仪器误差和提高测设精度,用盘右重复上述步骤,再侧设一次,得C″,取C′和C″的中点C,则∠AOC就是要测设的β角。 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有哪几种方法? 答:1、直角坐标法    2、极坐标法 3、角度交会法     4、距离交会法 5、方向交汇法 简述测设圆曲线的方法。 答:圆曲线的测设通常分两步进行:1.先测设曲线上起控制作用的主点(曲线起点、曲线中点和曲线终点);2.依据主点再测设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的加密细部点,详细标定圆曲线的形状和位置。 写出圆曲线要素,切线长、曲线长、外矢距和圆曲线弦长的计算公式。 答:1.切线长:T=Rtg 2.曲线长:L=Rαπ/180° 3.外矢距E=R(sec-1) 4.圆曲线弦长:S=2Rsin 式中:R:圆曲线半径 α:圆曲线转折角  :待求弦所对的园心角 测设圆曲线的三主点需知道哪些要素?它们是怎样确定的? 答:1.测设圆曲线的三主点,要知道下面五个元素: a.转折角 b.圆曲线半径R c.切线长T d.曲线长L e.外矢距E 2.转折角。是实地测得的,半径R是根据地形和工程需要选定的,其他三个元素是计算得到的。 T=Rtg  T=Rαπ/180° E=R(sec-1) 怎样测设圆曲线的三主点? 答:1.将经纬仪置于转折点P,沿两个转折方向各测设距离T(切线长)就可以定出曲线起点B和终点E的位置; 2.再将经纬仪瞄准B点为零方向,将照准部转动(180°-α)/2的角度,得出外矢距的方向,在此方向上量取外矢距E的长度,就得到曲线中点M的位置。 用偏角法测设园曲线细部点的原理是什么?写出偏角和弦长的计算公式。 答:偏角法的原理与极坐标法相似,曲线上点的位置,是由切线与弦线的夹角(称为偏角)和规定的弦长测定的,设L为曲线上相邻两点的弧长,其所对的弦长为s,则弦线与切线的夹角及弦长为:  S=2Rsin 用偏角法测设园曲线细部点有何特点?为提高其测设精度可采用什么方法? 答:1.用偏角法测设园曲线灵活性较大,但存在测点误差累积的缺点。 2.为提高测设精度,可将经纬仪安置在起点和终点.分别向中点测设曲线,以减少误差的累积。 施工测量的目的是什么? 答:把图纸上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设计要求的精度测设在地面上,作为施工的依据,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工作,以衔接指导各个工序间的施工。 施工测量的特点是什么? 答:将图纸上的建筑物、构筑物按其设计位置测设到相应的地面上。测设的精度要求取决于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大小、材料、用途和施工方法等因素。施工测量工作与工程质量及进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因施工现场工种多,交叉作业频繁,并有大量土、石方填挖,地面变动大。各种测量标志必须摆设在稳固,且不易破坏的位置。 施工测量的原则是什么? 答:施工测量也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即先在施工现场建立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然后以此为基础,测设出各个建筑物和构筑物位置。施工测量的检核工作也很重要,必须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强外业和内业检核工作。 二、课后练习 (1)已知:α=18°20′,R=100m和R=50m,转折点里程桩号为1+268.48。 要求: 1)算出曲线元素与三主点的桩号。 设曲线半径 R=100m R=50m  R=100m R=50m  切线长 16.14 8.07 曲线起点的桩号 1+252.34 0+260.41  曲线长 16.00×2 8.00×2 曲线终点的桩号 1+284.34 1+276.41  外矢距 1.29 0.65 曲线中点的桩号 1+268.34 1+268.41  2)计算用偏角法详细测设曲线时各标定点的桩号、偏角和弦长。 设R=100m取L=10m 曲线起点桩号 1+252.34 起点的偏角 0°00′00″ 弦 弦 长  曲线上第l点的桩号 1+260.00 点1的总偏角 2°11′40″ 起点—1点 7.66  曲线上第2点的桩号 1+270.00 2的点总偏角 5°03′33″ 1点—2点 9.996  曲线上第3点的桩号 1+280.00 点3的总偏角 7°55′26″ 2点—3点 9.996  曲线上终点的桩号 1+284.34 终点的偏角 9°10′00″ 3点—终点 4.34  设R=50m取L=5m 曲线起点桩号 1+260.41 起点的偏角 0°00′00″ 弦 弦 长  曲线上第l点的桩号 1+265.00 点1的总偏角 2°38′29″ 起点—1点 4.61  曲线上第2点的桩号 1+270.00 2的点总偏角 5°30′22″ 1点—2点 4.998  曲线上第3点的桩号 1+275.00 点3的总偏角 8°22′15″ 2点—3点 4.998  曲线上终点的桩号 1+276.41 终点的偏角 9°10′00″ 3点—终点 1.41  说明 1)圆曲线上细部点桩号应该为整数(即10m、5m的整倍数)。 2)曲线终点的总偏角应等于圆心角α之半,但因计算中凑整关系不能完全相等,不过对测量成果无甚影响。 (2) 如图所示,已知水准测量中视线高程Hi=242.144m,要将设计高程为241.200m的一点测设在B点桩上,问B点的水准尺(前视)读数是多少时,尺底高程才为241.200m?已知点A的高程又是多少?(后视α=1.324m) HA=240.820m b=0.944m (3) 如图所示,已知导线点E、F的坐标为XE=189.000m,YE=102.000m,XF=185.165m,YF=126.702m,房角的坐标X1=200.000m,Y1=100.000m,X2=200.000m,Y2=124.000m,试求放样用的数据  β1,β2,D1,D2。 αEF=98°49′29″ αE1=349°41′42″ αF2=349°40′39″ βl=109°07′47″ β2=70°51′10″ D1=11.180m D2=15.07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