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哲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学
? 本章概述
?
? 舍勒开创的哲学人类学以经验科学对人的研究为重要依据,从哲学角度探讨
人的本体论结构,揭示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力图描述人的完整形象,在世界
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舍勒等人的哲学人类学和卡西尔的人类
文化学。
第一节 哲学人类学概况
? 广义地说,“哲学人类学”可以泛指 19世纪下半期、特别是 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兴起的把
对人的研究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的哲学思潮。这种意义上的哲学人类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
主义、人类中心论等倾向的所指大体接近。狭义地说,它是指 20世纪 20 年代末由马克斯 舍勒最
早系统提出、后来又为其他哲学家从不同方面作了发挥的关于人的哲学。其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从
哲学角度来解释经验科学中关于人的知识。这种研究将为各种具体的人类学学科奠定统一的哲学
基础。它企图把经验科学对人的研究与形而上学对人的思考结合起来;从哲学的立足点出发,通
过对人的起源、进化以及人与动物、环境、世界宗教、社会、历史、文化的探讨,揭示人在宇宙
中的特殊地位,描述人的完整形象,抽象出人在人类学意义上的本体论结构。
? 哲学人类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理论的某种修正和发展。虽然存在主
义能在这个异己的、压抑的、动荡的世界中找到个人存在这个落脚点,但是由于它把人引向自己
的内心生活,忽视了自己所经历的世界,从而使人无法在社会中有意义地塑造世界。同时,由于
在存在主义的生存领域中没有生活过程的连续性、没有通过当前片刻来保持已达到的成就的可能
性,从而也就没有个体、人类乃至社会的进步,人也不可能过着真实的生活。在哲学人类学中,
生活中的每一现象都是一个基本的开放的单位,构成人本质的既有其丰富的内在性,亦有现实的
外在性;既是停留在内心生活里的东西,也是表现于外在历史的东西。人的这种开放和发展的存
在结构表明了人具有表现自身、改造自然、发展社会以及推动历史的自信和希望。与在存在主义
中绝望成为人存在结构的重要特征不同,在哲学人类学中,希望是人存在本体结构的基本特征。
这种以希望为特征的乐观主义成为哲学人类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节 舍勒和哲学人类学的创立
? 绝大多数哲学人类学的代表都把舍勒当做理论先驱,而把自己看做舍勒事业的继承者。
? 一、舍勒的思想历程及其哲学人类学的基本目标 舍勒( Max Scheler,1874-1928)是 20世
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与胡塞尔齐名的现象学者,价值伦理学的奠基人,哲学人类学的开创者。
主要著作有:, 先验的方法和心理的方法, ( 1900),,同情的形式和本质, ( 1913),,伦理
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 ( 1916),,论人的永恒性, ( 1921),,知识的诸形式与
社会, ( 1926),,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 928)等。
? 舍勒一生思想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897- 1913年,这时他受李普曼和奥伊肯的
影响,逻辑和伦理的关系问题是他研究的主题;第二阶段为 1913- 1922年,他把现象学推广到伦
理和宗教领域,形成了以应用现象学为特征的价值伦理学和宗教现象学;第三阶段为 1922- 1928
年,他逐渐放弃了现象学,强调经验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结合,建立了以生命冲动和精神本质为基
础的哲学人类学。
? 哲学人类学的基本主题是人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首先,他认为哲学人类学是以人为中心,
从人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展开对完整的人的研究。其次它探讨的上述问题是最终的哲学课题,它所
完成的是哲学所需要完成的最终任务,它所建立的是全部哲学的基础。换言之,哲学人类学不是
一般的哲学而是元哲学。最后,它不仅是元哲学,而且也是元科学,一种关于人的基础科学。
第二节(续 1)
? 二、人是生命冲动和精神的统一 具体说来,舍勒所建立的是以生命冲动和精神本质为
基础的二元论哲学。他把全部存在分为动力。生命和精神三个领域。动力领域指实在的物理世界
生命领域指包括人在内的实在所有机世界或与人关联的自然世界,它最终可还原为生命的欲望或
冲动。精神领域指具有精神的个人或人格与全能的上帝活动的场所。
? 生命冲动是一种自在和自为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四个层次:感性冲动、本能、习惯和实践智
能。感性冲动是生命最基本的表现,它指有机体自身内在的向外趋向性,无意识的需求,无规定
的运动。本能是生物体的某种适应自然需求的合目的的有效行为。具有专一性和定向性。习惯是
生物体具有联想记忆的能力,它通过条件反射形成新的心理动力定型。实践理智是生命冲动表现
的最高形式,它包括生物的选择能力以及在选择基础上活动。实践指生物通过某种活动能获得该
生物种中完全没有的特征或活动方式。理智指生物的新的活动方式不受本能和习惯支配,而为实
践理性所操纵。
? 人的本质特征是“精神”。它具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精神只存在于个人之中,每个人的
精神是惟一的。第二,精神是多元化的存在。第三,精神是个人本质上不同的、活动的、具体的
统一。第四,精神是对一切事物的开放态度。精神不是作为实在领域的事物,精神的意向性活动
使个人能超越自在世界达到自为世界,超越自己的生命领域以及心理的存在达到个人的精神存在。
最后,精神在纯形式中是无力的,虽然精神有自身的特征和规则,但它没有自身的原始动能。它
仅仅是一种动态的倾向性。
? 生命和精神互相补充。首先,二者是人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其次,生命作为一种盲目的
欲望和动能,需要精神的限制和引导;精神协调人的各种欲望和需要,引导生命冲动实现精神和
价值的目标。第三,精神作为一种动态的趋向性需要有实在的内容去充实它,精神需要从生命冲
动中汲取原始的力量、激情和欲望。精神和生命接触时,必然会产生一种紧张的状态和本能的冲
突而体现在人身上的不断克服紧张、冲突的过程也就是生命和精神互相补偿的过程。这一过程就
是生命精神化或精神生命化。
?
第二节(续 2)
? 三、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舍勒在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以后,试图从完整的人出发,考
察人与世界、历史、上帝的关系,借助这三个主题来确定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
? 舍勒通过人与动物的比较来说明人与环境世界的关系。人是以精神为本质,以生命为基础同
环境世界发生关系的,这构成了人向世界的开发性。人是一个能够向世界开放的 X。历史既是生
命冲动的历史,又是精神发展的历史。生命冲动在历史发展中起动力作用。人的精神为历史发展
提供了一个无限开放的可能性。由于精神的变化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历史的发展没有预定的目
标和计划,发展是多元化的,并呈现出无限丰富、多样而又复杂的发展样式。历史发展的结构本
质上是精神的结构。完整的人和上帝有密切关系。上帝被体验、被理解为生命与精神的统一。人
和上帝互相独立,也互相包含。上帝通过人的生命精神化和精神生命化不断趋向自身的完美,历
史达到的是两者暂时的统一,在上帝那里,两者才达到真正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完整的人。人通
过上帝看到自身的完整性。
? 总之,人是生命和精神本质的双重结构,人在宇宙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向世界开放,推动和
引导历史发展,与上帝同生共存。这就是舍勒描述的完整的人的形象和哲学人类学的图景。他的
思想在哲学人类学的发展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三节 哲学人类学的几种新形态
? 哲学人类学到当代已形成多个派别,如生物哲学人类学、心理哲学人类学、宗教以及文化哲
学人类学等等。
? 一、生物哲学人类学 生物哲学人类学把生物学领域对人的研究作为出发点,把人的未特
定化和非确定性作为人的根本特征,以此来解释完整的人的意义及其创造性活动,并以生物性为
基础来确定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生物学家社会心理学家阿尔诺德 格伦。
? 生物哲学人类学的首要问题是确定人本身存在的领域是什么,然后才能从这个领域出发来理
解人。人仅仅是有机界发展链条和的一环,只能存在于人自身的生物领域。从人的生物学领域来
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未特定化。正是由于人的未特定化,人才有能力在活动中补偿自己的
缺陷,才能超越拥有特定化的动物。显然人在生物学领域中已是一个先验结构的整体。人注定要
碰到以奋斗求生存的难题。人要把不完备、不确定的前提转变为保存生命以及再生产的因素。尔
这种补偿人生物性不足的活动,又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全部前提。格伦把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活动
所产生的巨大成果称为文化。文化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指人在活动中产生的主体经验结构,
包括知觉、意识、语言等;另一方面是指与人相关的历史条件,它包括法律、科学、艺术、伦理、
国家等等。文化能补偿人的自然缺陷、生物匮乏,文化是人的第二本性,也是人能实现自身本质
的惟一领域。但文化世界一旦形成又有其自主的客观性,它作为人类经验的中心为个人超越自身
的狭隘经验、为人类摆脱本能的限制以及为人类获得自由创造了前提。
? 格伦把人的生物性与文化性联系起来考察。他把伦理看做沟通人的生物领域和文化世界的中
介,从人的第一本性过渡到第二本性的桥梁,人弥补不完备性达到完整性的手段。
? 生物哲学人类学试图克服舍勒的精神和生命的二元论人类学,在人的生物学领域中以人的未
特定化和未确定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的活动性以及向世界开发性的条件,
由此出发人从事精神文化活动。这样,人的完整性已在生物领域确立了。但由于格伦过分强调了
生物性对文化性的作用,使得他对人类文化生活的解释显得牵强附会。他忽视了人类文化生活的
独特规律,他所描绘的人仅仅是生物人。
?
第三节(续 1)
? 二、心理哲学人类学 它以心理学为基础,把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特征(如笑和哭,
爱和恨,高兴和沮丧等)还原为人的本质结构,并赋予它超越人的内在性和向外开放的特征,由
此出发来解释与人相关的生物和文化领域,从而达到对人自身存在或完整的人的理解。主要代表
人物有宾斯万格和普列斯纳。
? 普列斯纳是德国心理学家、现象学者和哲学人类学者,他对哲学人类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一
是把舍勒的经验方法和形而上学方法的结合具体化为现象学的方法和释义学的方法,二是运用这
一方法开创了心理哲学人类学。他采纳了狄尔泰的见解,即人的生命必须在精神科学领域中获得
释义。因为人在自己所编织的以语言和文化为中心的网络中过着超出动物的生活。
? 全部心理状态的中心是人的失常态度,只有通过它才能理解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人,人的精
神本质也就表现在人的失常性之中。所谓“失常态度”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它是指人由于碰
到无法解释、不知如何对待的情况,而丧失自制力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或反应。失常态度的典型
表现是笑和哭。人的失常态不与任何生物合目的性有关,它是精神的人的特有的古怪行为,人通
过这些反应来达到人与外界的平衡。笑是当存在的多义性带有积极含义的心境;哭是当人的独创
性被否定的命运所推翻时的心境。人通过失常态超越了自我,超越环境而居于环境之上,从环境
中区分出与其对立的自我。失常态与精神相关是指失常态只是精神的人才有的行为,一切精神活
动的最终依据是失常态。人作为生物的存在、心理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是互相冲突和对立的。这
种冲突是通过人的失常态表现出来的,同时也是借助失常态得以调节的。
? 普列斯纳通过失常态所建立的不是人的某种固定的本质,失常态只是标志着一种持续不断实
现着的动态概念。它既表现了人的肉体和精神,又说明人的内在性和外在性的联系。它意味着人
在生物和文化生活中,人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我与他人的冲突中,缺乏平衡同时又试图
达到平衡的一种张力和摇摆。人在不断地遭到危险又不断地调节自身和发展自己。因此,不应该
对人作出任何理论限定,人既是无限开放的,又是变化莫测和无限矛盾的,最终也是不可理解的。
第三节(续 2)
? 三、文化人类学 它是现代哲学人类学发展中的一种主要思潮。它吸收了生物哲学人类学的积极成果,
把人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和传统中加以思考,从人的活动性和创造性出发,来解释人对文化的超
越性以及文化对人的制约性。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特哈特和兰德曼,前者是德国哲学家,后者是德国文化人类学
者。
? 兰德曼认为,只有从精神文化领域出发,不仅把肉体与精神,而且把整个文化世界都视为人的存在,才能
建立完整的人的形象。未特定化和创造性相加才能类似于动物的特定化而使人生存下来。完整的人必然包含肉
体的未特定化和精神的创造性。而恰恰是创造性使人决定自己的行动,使人从本能中解放出来获得生存的权力,
使人超出动物的特定化生活而获得自由。因此创造性决定了人的本质。只有立足于人的精神创造这一基础,才
能去重新理解人的未完成、人的未开发性、人的活动性以及人的内在无限性。作为人的存在结构的创造性有两
层含义。第一,人能通过创造性确定自己的存在方式,实现自我完善。第二,人能通过创造性产生丰富的个体
存在样式,个人能高于或低于自己种的生活样式。动物的生活仅仅是在歌唱种内已谱成的歌曲。
? 在文化哲学人类学中创造性与自由是等价的,没有自由也就没有创造性,而缺乏创造性的人也没有自由可
谈。创造性既是人能决定自己,而能决定自己就意味着是自由的。人在双重意义上是自由的,即摆脱本能限制
的自由和产生决定自我的自由。因此创造性的实质是指人有天赋的自由。兰德曼认为与人的创造能力并驾齐驱
的还有人的保存文化的能力。
? 如果说人的创造力是一种主观精神的话,那么凝结着人类创造力的沉淀就是客观精神。后者作为历史和现
实的存在,是独立于我们之外而不依赖于我们的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最初由个体产生尔后又为集体的思想、情
感和活动所仿效和遵循的规范。客观精神是主观精神的前提,而主观精神反之是它的凝聚点和显示点。对人来
说,文化世界才是更加本质的。人一开始就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同时为必然和自由所
统治。必然是指人为所生存的文化世界所决定,自由是指人能通过创造力去确定文化的形式他在文化创造中形
成自己的存在和本质。因此,完整的人是创造文化的人和为文化所塑造的人。而这两者又是被统摄在客观精神
之中。创造文化的人是客观精神的显示,为文化所塑造的人则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 人作为文化的产物是社会的存在,作为文化的创作者是个体的存在。人只有生活在社会团体中,他的文化、
心理才能发展,他的创造力才能显示。一旦脱离了社会,得不到客观精神的影响,他的文化才智必然泯灭。人
的文化性包含了人的历史性。人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限制。由于文化随不同时期而变化,但创造文化的能力和
过程是永恒的,所以人的本质既有变异性又有永恒性。人是文化的存在包含了人是传统的存在。人受传统制约
又超越传统。
第四节 卡西尔的人类文化哲学
? 一、卡西尔及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卡西尔( Ernst Cassirer,1874-1945)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商
人家庭,曾就学于柏林。莱比锡和海德堡大学,1896年获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先后在柏
林大学和汉堡大学教哲学。 1930- 1933年任汉堡大学校长,此后长期流亡国外。曾在英国牛津大
学和瑞典哥德堡大学任教,1941年应邀到美国,先后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主要著作
有:, 认识问题, ( 1906- 1940),,实体与功能, ( 1910),,康德的生平和学说, ( 1918)、
,语言与神话, ( 1925),,符号形式的哲学, ( 1923- 1929),,文化科学的逻辑, ( 1942)、
,人论, ( 1944),,符号、神话、文化, ( 1979)等。
? 卡西尔是作为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而在西方哲学界崭露头角的,后来他在现
象学、解释学和实用主义等流派的影响下所建立的文化哲学体系不仅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
强调人的生活和实践在哲学中的决定意义,而且既不排斥理性和科学对人的解释,又力图超越理
性和科学的界限来解释人的精神和文化活动。这既相似于、又超越了上述的哲学人类学。
? 二、对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超越 受康德哲学巨大影响的卡西尔认为,在哲学中重要的
事情不是追问对象本身,而是探索人如何在意识中重新构建对象。他在接受康德的先验原则(概
念、范畴)学说时又对之作了重大改造,认为这些原则并非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固定不变,而是不
断地被创造,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所涉及的经验事实的性质和方面不同,所运用的先验原则也
不同。二者不可分离。
? 卡西尔早期的哲学可以说与柯亨一脉相承,强调数学和自然科学在哲学中的重要性。后来他
认识到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并不限于理性和科学,还包括了人类文化的各种形态。因此应当把康德
的主体性扩大和推广到人类文化的一切领域。他还明确地提出要以功能性的关系概念取代传统哲
学的实体概念来作为哲学的基点。任何概念、范畴的意义都不是固定的和绝对的,都同样取决于
处于何种关系中,也就是说它们在相关的认识系统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第四节(续 1)
? 三、人的研究在哲学中的地位与哲学人类学的危机 卡西尔之要求把哲学研究从理性和
科学范围扩及人类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他之主张以功能概念取代实体概念作为哲学的出发点,
都源于他对人的本质、本性以及人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的基本概念。他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符
号形式的哲学, 实际上讲的就是关于人的哲学。
? 卡西尔认为认识自我是哲学 研究的最高目标。西方哲学发展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
人如何认识自己的进步。苏格拉底一方面明确地把“人是什么”的问题当做哲学的根本问题,另
一方面又以答问的方式探讨人的本性。卡西尔认为要理解人,就必须在实际上面对面 地与人来往。
哲学不应是一种理智的独白,而应是一种对话。只有靠着对话,亦即辩证的思想活动,我们才能
达到对人类本性的认识。在苏格拉底那里,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
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
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
? 近代以前人们关于人的哲学的历史的研究显得相当薄弱。近现代之交,由于生物进化论等关
于生命的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在关于人的研究方面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材料。形而上学家、
神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种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专家都企图从自己的角度对人的
问题作出回答,然而他们无不陷入了各种不同的片面性。这样,在对人的研究方面,出现了“完
全的无政府状态”,或者说出现了“真正的危机”。怎样摆脱人的研究的这种危机和困境呢?卡
西尔认为根本问题是改变对人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建立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自然科学的方法都
有所不同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续 2)
? 卡西尔认为,在西方哲学史上,早已有人企图把对人的研究与外部世界的研究区分开来,建
立一种与后者的研究方法不同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维柯在, 历史哲学, 中提出历史的方
法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的问题。不过,所有这些哲学家都还只是把对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论
述作为他们的理论体系中的个别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在当时西方哲学中尚未占显要地位。
? 19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比较神话学等各门人文科学的兴起,关于人文
科学的方法论及其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关系问题才开始被突现出来。文德尔班在, 历史与自然科
学, 中最早明确提出历史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对立的问题。卡西尔认为,历史主义和心理主义的
方法在阐释历史和人文科学问题上都有很大片面性。人文科学的方法应当是现象学的方法,以描
绘人类意识由神话思维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卡西尔现象学的主要特征是将对事物的感知与对
人的感知既相区分、又相融合,将自然科学方法、历史的方法以及心理学的方法统一起来。而这
也是他所谓人为科学方法的根本特征。
? 卡西尔认为真正的人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人类学应当是一种关于人类文化的哲学。因为人与
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本性即在于人能创造文化。而符号形式正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态,人可以
说是符号的动物,所以人类文化哲学也就是符号形式的哲学。人与自然的联系具有间接性,二者
之间存在一个由语言、神话、艺术和知识等符号形式构成的中介。借助于这个中介,人类得以按
照自己的预想和选择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使自己的行动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人不再生活在一
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中。因此从哲学上研究人应着力于人的文
化创造活动,着力于作为这种创造活动的物化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和科学等符号形式。
? 卡西尔认为,他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不同于现代非理性主义,因为他肯定理性能力确实是一切
人类活动固有的特性,但它又克服了传统理性主义忽视了人的非理性方面的片面性。
第四节(续 3)
? 五、人的生活和实践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卡西尔非常强调人的生活、实践、创造、发
展和进步。其符号形式虽然是观念的存在,但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功能性的,也就是一个活动所
过程,而这也是通向人的自我解放的历程。
? 语言的运用是人的智慧的起点,但语言不是某种现成已有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人的自
我创造的过程。语言既是人进行自我创造的工具,又在这一创造过程中得到更新和发展。神话是
早期人类与其环境发生关系的实际的四小虎生活方式。神话具有先于逻辑和理性的隐喻思维的意
义,而隐喻思维蕴含着在外在和现实世界的制约下超越这种制约的意向,体现了人的意识和精神
活动的原始结构和方向。
? 卡西尔之强调语言、神话等符号形式的功能性,也正是肯定人的本性的功能性。人和动物一
样在物质上不能超越自然,但人在功能上却可以超越自然,获得自由。而他之肯定人的本性的功
能性也正是在一种意义上肯定其实践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或本质不能是实体性的定义,而只能是
功能性的定义。人的突出特征是人的劳作,即生活、行动、实践。而语言、神话等符号形式正是
人的劳作的表现形态。符号思维就是通过人的劳作、实践连接理想与事实、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桥
梁。
? 他认为人类文化的世界是一个功能性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种文化形态都体现了人的
一种从可能性(理想)趋向现实的力量,展现了人性的一个方面,从而各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整个
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而这种发展和进步正是人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的体现。“作为一
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 本章概述
?
? 舍勒开创的哲学人类学以经验科学对人的研究为重要依据,从哲学角度探讨
人的本体论结构,揭示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力图描述人的完整形象,在世界
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舍勒等人的哲学人类学和卡西尔的人类
文化学。
第一节 哲学人类学概况
? 广义地说,“哲学人类学”可以泛指 19世纪下半期、特别是 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兴起的把
对人的研究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的哲学思潮。这种意义上的哲学人类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
主义、人类中心论等倾向的所指大体接近。狭义地说,它是指 20世纪 20 年代末由马克斯 舍勒最
早系统提出、后来又为其他哲学家从不同方面作了发挥的关于人的哲学。其最主要特征之一是从
哲学角度来解释经验科学中关于人的知识。这种研究将为各种具体的人类学学科奠定统一的哲学
基础。它企图把经验科学对人的研究与形而上学对人的思考结合起来;从哲学的立足点出发,通
过对人的起源、进化以及人与动物、环境、世界宗教、社会、历史、文化的探讨,揭示人在宇宙
中的特殊地位,描述人的完整形象,抽象出人在人类学意义上的本体论结构。
? 哲学人类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理论的某种修正和发展。虽然存在主
义能在这个异己的、压抑的、动荡的世界中找到个人存在这个落脚点,但是由于它把人引向自己
的内心生活,忽视了自己所经历的世界,从而使人无法在社会中有意义地塑造世界。同时,由于
在存在主义的生存领域中没有生活过程的连续性、没有通过当前片刻来保持已达到的成就的可能
性,从而也就没有个体、人类乃至社会的进步,人也不可能过着真实的生活。在哲学人类学中,
生活中的每一现象都是一个基本的开放的单位,构成人本质的既有其丰富的内在性,亦有现实的
外在性;既是停留在内心生活里的东西,也是表现于外在历史的东西。人的这种开放和发展的存
在结构表明了人具有表现自身、改造自然、发展社会以及推动历史的自信和希望。与在存在主义
中绝望成为人存在结构的重要特征不同,在哲学人类学中,希望是人存在本体结构的基本特征。
这种以希望为特征的乐观主义成为哲学人类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节 舍勒和哲学人类学的创立
? 绝大多数哲学人类学的代表都把舍勒当做理论先驱,而把自己看做舍勒事业的继承者。
? 一、舍勒的思想历程及其哲学人类学的基本目标 舍勒( Max Scheler,1874-1928)是 20世
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与胡塞尔齐名的现象学者,价值伦理学的奠基人,哲学人类学的开创者。
主要著作有:, 先验的方法和心理的方法, ( 1900),,同情的形式和本质, ( 1913),,伦理
学中的形式主义和实质价值伦理学, ( 1916),,论人的永恒性, ( 1921),,知识的诸形式与
社会, ( 1926),,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 928)等。
? 舍勒一生思想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897- 1913年,这时他受李普曼和奥伊肯的
影响,逻辑和伦理的关系问题是他研究的主题;第二阶段为 1913- 1922年,他把现象学推广到伦
理和宗教领域,形成了以应用现象学为特征的价值伦理学和宗教现象学;第三阶段为 1922- 1928
年,他逐渐放弃了现象学,强调经验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结合,建立了以生命冲动和精神本质为基
础的哲学人类学。
? 哲学人类学的基本主题是人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首先,他认为哲学人类学是以人为中心,
从人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展开对完整的人的研究。其次它探讨的上述问题是最终的哲学课题,它所
完成的是哲学所需要完成的最终任务,它所建立的是全部哲学的基础。换言之,哲学人类学不是
一般的哲学而是元哲学。最后,它不仅是元哲学,而且也是元科学,一种关于人的基础科学。
第二节(续 1)
? 二、人是生命冲动和精神的统一 具体说来,舍勒所建立的是以生命冲动和精神本质为
基础的二元论哲学。他把全部存在分为动力。生命和精神三个领域。动力领域指实在的物理世界
生命领域指包括人在内的实在所有机世界或与人关联的自然世界,它最终可还原为生命的欲望或
冲动。精神领域指具有精神的个人或人格与全能的上帝活动的场所。
? 生命冲动是一种自在和自为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四个层次:感性冲动、本能、习惯和实践智
能。感性冲动是生命最基本的表现,它指有机体自身内在的向外趋向性,无意识的需求,无规定
的运动。本能是生物体的某种适应自然需求的合目的的有效行为。具有专一性和定向性。习惯是
生物体具有联想记忆的能力,它通过条件反射形成新的心理动力定型。实践理智是生命冲动表现
的最高形式,它包括生物的选择能力以及在选择基础上活动。实践指生物通过某种活动能获得该
生物种中完全没有的特征或活动方式。理智指生物的新的活动方式不受本能和习惯支配,而为实
践理性所操纵。
? 人的本质特征是“精神”。它具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精神只存在于个人之中,每个人的
精神是惟一的。第二,精神是多元化的存在。第三,精神是个人本质上不同的、活动的、具体的
统一。第四,精神是对一切事物的开放态度。精神不是作为实在领域的事物,精神的意向性活动
使个人能超越自在世界达到自为世界,超越自己的生命领域以及心理的存在达到个人的精神存在。
最后,精神在纯形式中是无力的,虽然精神有自身的特征和规则,但它没有自身的原始动能。它
仅仅是一种动态的倾向性。
? 生命和精神互相补充。首先,二者是人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其次,生命作为一种盲目的
欲望和动能,需要精神的限制和引导;精神协调人的各种欲望和需要,引导生命冲动实现精神和
价值的目标。第三,精神作为一种动态的趋向性需要有实在的内容去充实它,精神需要从生命冲
动中汲取原始的力量、激情和欲望。精神和生命接触时,必然会产生一种紧张的状态和本能的冲
突而体现在人身上的不断克服紧张、冲突的过程也就是生命和精神互相补偿的过程。这一过程就
是生命精神化或精神生命化。
?
第二节(续 2)
? 三、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舍勒在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以后,试图从完整的人出发,考
察人与世界、历史、上帝的关系,借助这三个主题来确定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
? 舍勒通过人与动物的比较来说明人与环境世界的关系。人是以精神为本质,以生命为基础同
环境世界发生关系的,这构成了人向世界的开发性。人是一个能够向世界开放的 X。历史既是生
命冲动的历史,又是精神发展的历史。生命冲动在历史发展中起动力作用。人的精神为历史发展
提供了一个无限开放的可能性。由于精神的变化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历史的发展没有预定的目
标和计划,发展是多元化的,并呈现出无限丰富、多样而又复杂的发展样式。历史发展的结构本
质上是精神的结构。完整的人和上帝有密切关系。上帝被体验、被理解为生命与精神的统一。人
和上帝互相独立,也互相包含。上帝通过人的生命精神化和精神生命化不断趋向自身的完美,历
史达到的是两者暂时的统一,在上帝那里,两者才达到真正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完整的人。人通
过上帝看到自身的完整性。
? 总之,人是生命和精神本质的双重结构,人在宇宙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向世界开放,推动和
引导历史发展,与上帝同生共存。这就是舍勒描述的完整的人的形象和哲学人类学的图景。他的
思想在哲学人类学的发展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三节 哲学人类学的几种新形态
? 哲学人类学到当代已形成多个派别,如生物哲学人类学、心理哲学人类学、宗教以及文化哲
学人类学等等。
? 一、生物哲学人类学 生物哲学人类学把生物学领域对人的研究作为出发点,把人的未特
定化和非确定性作为人的根本特征,以此来解释完整的人的意义及其创造性活动,并以生物性为
基础来确定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生物学家社会心理学家阿尔诺德 格伦。
? 生物哲学人类学的首要问题是确定人本身存在的领域是什么,然后才能从这个领域出发来理
解人。人仅仅是有机界发展链条和的一环,只能存在于人自身的生物领域。从人的生物学领域来
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未特定化。正是由于人的未特定化,人才有能力在活动中补偿自己的
缺陷,才能超越拥有特定化的动物。显然人在生物学领域中已是一个先验结构的整体。人注定要
碰到以奋斗求生存的难题。人要把不完备、不确定的前提转变为保存生命以及再生产的因素。尔
这种补偿人生物性不足的活动,又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全部前提。格伦把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活动
所产生的巨大成果称为文化。文化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指人在活动中产生的主体经验结构,
包括知觉、意识、语言等;另一方面是指与人相关的历史条件,它包括法律、科学、艺术、伦理、
国家等等。文化能补偿人的自然缺陷、生物匮乏,文化是人的第二本性,也是人能实现自身本质
的惟一领域。但文化世界一旦形成又有其自主的客观性,它作为人类经验的中心为个人超越自身
的狭隘经验、为人类摆脱本能的限制以及为人类获得自由创造了前提。
? 格伦把人的生物性与文化性联系起来考察。他把伦理看做沟通人的生物领域和文化世界的中
介,从人的第一本性过渡到第二本性的桥梁,人弥补不完备性达到完整性的手段。
? 生物哲学人类学试图克服舍勒的精神和生命的二元论人类学,在人的生物学领域中以人的未
特定化和未确定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的活动性以及向世界开发性的条件,
由此出发人从事精神文化活动。这样,人的完整性已在生物领域确立了。但由于格伦过分强调了
生物性对文化性的作用,使得他对人类文化生活的解释显得牵强附会。他忽视了人类文化生活的
独特规律,他所描绘的人仅仅是生物人。
?
第三节(续 1)
? 二、心理哲学人类学 它以心理学为基础,把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特征(如笑和哭,
爱和恨,高兴和沮丧等)还原为人的本质结构,并赋予它超越人的内在性和向外开放的特征,由
此出发来解释与人相关的生物和文化领域,从而达到对人自身存在或完整的人的理解。主要代表
人物有宾斯万格和普列斯纳。
? 普列斯纳是德国心理学家、现象学者和哲学人类学者,他对哲学人类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一
是把舍勒的经验方法和形而上学方法的结合具体化为现象学的方法和释义学的方法,二是运用这
一方法开创了心理哲学人类学。他采纳了狄尔泰的见解,即人的生命必须在精神科学领域中获得
释义。因为人在自己所编织的以语言和文化为中心的网络中过着超出动物的生活。
? 全部心理状态的中心是人的失常态度,只有通过它才能理解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人,人的精
神本质也就表现在人的失常性之中。所谓“失常态度”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它是指人由于碰
到无法解释、不知如何对待的情况,而丧失自制力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或反应。失常态度的典型
表现是笑和哭。人的失常态不与任何生物合目的性有关,它是精神的人的特有的古怪行为,人通
过这些反应来达到人与外界的平衡。笑是当存在的多义性带有积极含义的心境;哭是当人的独创
性被否定的命运所推翻时的心境。人通过失常态超越了自我,超越环境而居于环境之上,从环境
中区分出与其对立的自我。失常态与精神相关是指失常态只是精神的人才有的行为,一切精神活
动的最终依据是失常态。人作为生物的存在、心理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是互相冲突和对立的。这
种冲突是通过人的失常态表现出来的,同时也是借助失常态得以调节的。
? 普列斯纳通过失常态所建立的不是人的某种固定的本质,失常态只是标志着一种持续不断实
现着的动态概念。它既表现了人的肉体和精神,又说明人的内在性和外在性的联系。它意味着人
在生物和文化生活中,人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我与他人的冲突中,缺乏平衡同时又试图
达到平衡的一种张力和摇摆。人在不断地遭到危险又不断地调节自身和发展自己。因此,不应该
对人作出任何理论限定,人既是无限开放的,又是变化莫测和无限矛盾的,最终也是不可理解的。
第三节(续 2)
? 三、文化人类学 它是现代哲学人类学发展中的一种主要思潮。它吸收了生物哲学人类学的积极成果,
把人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和传统中加以思考,从人的活动性和创造性出发,来解释人对文化的超
越性以及文化对人的制约性。主要代表人物有罗特哈特和兰德曼,前者是德国哲学家,后者是德国文化人类学
者。
? 兰德曼认为,只有从精神文化领域出发,不仅把肉体与精神,而且把整个文化世界都视为人的存在,才能
建立完整的人的形象。未特定化和创造性相加才能类似于动物的特定化而使人生存下来。完整的人必然包含肉
体的未特定化和精神的创造性。而恰恰是创造性使人决定自己的行动,使人从本能中解放出来获得生存的权力,
使人超出动物的特定化生活而获得自由。因此创造性决定了人的本质。只有立足于人的精神创造这一基础,才
能去重新理解人的未完成、人的未开发性、人的活动性以及人的内在无限性。作为人的存在结构的创造性有两
层含义。第一,人能通过创造性确定自己的存在方式,实现自我完善。第二,人能通过创造性产生丰富的个体
存在样式,个人能高于或低于自己种的生活样式。动物的生活仅仅是在歌唱种内已谱成的歌曲。
? 在文化哲学人类学中创造性与自由是等价的,没有自由也就没有创造性,而缺乏创造性的人也没有自由可
谈。创造性既是人能决定自己,而能决定自己就意味着是自由的。人在双重意义上是自由的,即摆脱本能限制
的自由和产生决定自我的自由。因此创造性的实质是指人有天赋的自由。兰德曼认为与人的创造能力并驾齐驱
的还有人的保存文化的能力。
? 如果说人的创造力是一种主观精神的话,那么凝结着人类创造力的沉淀就是客观精神。后者作为历史和现
实的存在,是独立于我们之外而不依赖于我们的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最初由个体产生尔后又为集体的思想、情
感和活动所仿效和遵循的规范。客观精神是主观精神的前提,而主观精神反之是它的凝聚点和显示点。对人来
说,文化世界才是更加本质的。人一开始就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同时为必然和自由所
统治。必然是指人为所生存的文化世界所决定,自由是指人能通过创造力去确定文化的形式他在文化创造中形
成自己的存在和本质。因此,完整的人是创造文化的人和为文化所塑造的人。而这两者又是被统摄在客观精神
之中。创造文化的人是客观精神的显示,为文化所塑造的人则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 人作为文化的产物是社会的存在,作为文化的创作者是个体的存在。人只有生活在社会团体中,他的文化、
心理才能发展,他的创造力才能显示。一旦脱离了社会,得不到客观精神的影响,他的文化才智必然泯灭。人
的文化性包含了人的历史性。人决定历史又为历史所限制。由于文化随不同时期而变化,但创造文化的能力和
过程是永恒的,所以人的本质既有变异性又有永恒性。人是文化的存在包含了人是传统的存在。人受传统制约
又超越传统。
第四节 卡西尔的人类文化哲学
? 一、卡西尔及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卡西尔( Ernst Cassirer,1874-1945)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商
人家庭,曾就学于柏林。莱比锡和海德堡大学,1896年获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先后在柏
林大学和汉堡大学教哲学。 1930- 1933年任汉堡大学校长,此后长期流亡国外。曾在英国牛津大
学和瑞典哥德堡大学任教,1941年应邀到美国,先后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主要著作
有:, 认识问题, ( 1906- 1940),,实体与功能, ( 1910),,康德的生平和学说, ( 1918)、
,语言与神话, ( 1925),,符号形式的哲学, ( 1923- 1929),,文化科学的逻辑, ( 1942)、
,人论, ( 1944),,符号、神话、文化, ( 1979)等。
? 卡西尔是作为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而在西方哲学界崭露头角的,后来他在现
象学、解释学和实用主义等流派的影响下所建立的文化哲学体系不仅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
强调人的生活和实践在哲学中的决定意义,而且既不排斥理性和科学对人的解释,又力图超越理
性和科学的界限来解释人的精神和文化活动。这既相似于、又超越了上述的哲学人类学。
? 二、对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的超越 受康德哲学巨大影响的卡西尔认为,在哲学中重要的
事情不是追问对象本身,而是探索人如何在意识中重新构建对象。他在接受康德的先验原则(概
念、范畴)学说时又对之作了重大改造,认为这些原则并非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固定不变,而是不
断地被创造,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所涉及的经验事实的性质和方面不同,所运用的先验原则也
不同。二者不可分离。
? 卡西尔早期的哲学可以说与柯亨一脉相承,强调数学和自然科学在哲学中的重要性。后来他
认识到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并不限于理性和科学,还包括了人类文化的各种形态。因此应当把康德
的主体性扩大和推广到人类文化的一切领域。他还明确地提出要以功能性的关系概念取代传统哲
学的实体概念来作为哲学的基点。任何概念、范畴的意义都不是固定的和绝对的,都同样取决于
处于何种关系中,也就是说它们在相关的认识系统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第四节(续 1)
? 三、人的研究在哲学中的地位与哲学人类学的危机 卡西尔之要求把哲学研究从理性和
科学范围扩及人类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他之主张以功能概念取代实体概念作为哲学的出发点,
都源于他对人的本质、本性以及人在哲学研究中的地位的基本概念。他的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符
号形式的哲学, 实际上讲的就是关于人的哲学。
? 卡西尔认为认识自我是哲学 研究的最高目标。西方哲学发展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
人如何认识自己的进步。苏格拉底一方面明确地把“人是什么”的问题当做哲学的根本问题,另
一方面又以答问的方式探讨人的本性。卡西尔认为要理解人,就必须在实际上面对面 地与人来往。
哲学不应是一种理智的独白,而应是一种对话。只有靠着对话,亦即辩证的思想活动,我们才能
达到对人类本性的认识。在苏格拉底那里,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
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
在于这种审视中,存在于这种对人类生活的批判态度中。
? 近代以前人们关于人的哲学的历史的研究显得相当薄弱。近现代之交,由于生物进化论等关
于生命的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在关于人的研究方面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材料。形而上学家、
神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种学家等各个领域的专家都企图从自己的角度对人的
问题作出回答,然而他们无不陷入了各种不同的片面性。这样,在对人的研究方面,出现了“完
全的无政府状态”,或者说出现了“真正的危机”。怎样摆脱人的研究的这种危机和困境呢?卡
西尔认为根本问题是改变对人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建立一种与传统形而上学、自然科学的方法都
有所不同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续 2)
? 卡西尔认为,在西方哲学史上,早已有人企图把对人的研究与外部世界的研究区分开来,建
立一种与后者的研究方法不同的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例如维柯在, 历史哲学, 中提出历史的方
法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方法的问题。不过,所有这些哲学家都还只是把对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论
述作为他们的理论体系中的个别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在当时西方哲学中尚未占显要地位。
? 19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比较神话学等各门人文科学的兴起,关于人文
科学的方法论及其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关系问题才开始被突现出来。文德尔班在, 历史与自然科
学, 中最早明确提出历史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对立的问题。卡西尔认为,历史主义和心理主义的
方法在阐释历史和人文科学问题上都有很大片面性。人文科学的方法应当是现象学的方法,以描
绘人类意识由神话思维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卡西尔现象学的主要特征是将对事物的感知与对
人的感知既相区分、又相融合,将自然科学方法、历史的方法以及心理学的方法统一起来。而这
也是他所谓人为科学方法的根本特征。
? 卡西尔认为真正的人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人类学应当是一种关于人类文化的哲学。因为人与
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本性即在于人能创造文化。而符号形式正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态,人可以
说是符号的动物,所以人类文化哲学也就是符号形式的哲学。人与自然的联系具有间接性,二者
之间存在一个由语言、神话、艺术和知识等符号形式构成的中介。借助于这个中介,人类得以按
照自己的预想和选择来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使自己的行动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人不再生活在一
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中。因此从哲学上研究人应着力于人的文
化创造活动,着力于作为这种创造活动的物化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和科学等符号形式。
? 卡西尔认为,他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不同于现代非理性主义,因为他肯定理性能力确实是一切
人类活动固有的特性,但它又克服了传统理性主义忽视了人的非理性方面的片面性。
第四节(续 3)
? 五、人的生活和实践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卡西尔非常强调人的生活、实践、创造、发
展和进步。其符号形式虽然是观念的存在,但不是实体性的,而是功能性的,也就是一个活动所
过程,而这也是通向人的自我解放的历程。
? 语言的运用是人的智慧的起点,但语言不是某种现成已有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人的自
我创造的过程。语言既是人进行自我创造的工具,又在这一创造过程中得到更新和发展。神话是
早期人类与其环境发生关系的实际的四小虎生活方式。神话具有先于逻辑和理性的隐喻思维的意
义,而隐喻思维蕴含着在外在和现实世界的制约下超越这种制约的意向,体现了人的意识和精神
活动的原始结构和方向。
? 卡西尔之强调语言、神话等符号形式的功能性,也正是肯定人的本性的功能性。人和动物一
样在物质上不能超越自然,但人在功能上却可以超越自然,获得自由。而他之肯定人的本性的功
能性也正是在一种意义上肯定其实践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或本质不能是实体性的定义,而只能是
功能性的定义。人的突出特征是人的劳作,即生活、行动、实践。而语言、神话等符号形式正是
人的劳作的表现形态。符号思维就是通过人的劳作、实践连接理想与事实、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桥
梁。
? 他认为人类文化的世界是一个功能性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种文化形态都体现了人的
一种从可能性(理想)趋向现实的力量,展现了人性的一个方面,从而各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整个
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而这种发展和进步正是人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的体现。“作为一
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