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法兰克福学派
? 本章概述
?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广泛吸取许多
著名的现代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并秉承浪漫主义传统,其社会
批判理论以拯救人类、使人类摆脱当下受剥削和受奴役的“异化”
状态为宏旨,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非常活跃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
影响的哲学流派。本章主要介绍法兰克福学派的概况以及霍克海
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人的重要思想。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概况
?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由来和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孕育于 1923年建立的德国美因河畔的法
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作为真正学派意义上的法兰克福学派却是在 50年代以后才出现。 50年代初是
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阿多诺等第一代理论家进行理论探索和社会批判,到 70年代
为止的这段期间是该派理论上的极盛、并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的时期,70年代以后,随着阿多诺、
霍克海默等相继去世,原先意义上作为一个旗帜鲜明、思想立场一致、队伍庞大、组织机构严密
的法兰克福学派已经开始解体。以施密特和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理论家之间出现了严重
分歧。尽管作为完整意义上的法兰克福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作为这一学派之传统的批判精神,
即 2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却没有完全放弃。
?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渊源和理论特征 1、法兰克福学派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马克思
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理论活动的,它的理论构建首先同马克思的著作、主要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有
密切联系。 2、该派与黑格尔哲学有密切联系。它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真理的学说和辩证法理论,
还吸取了黑格尔的理性原则,把理性当做哲学思维的基本范畴。 3、它虽然大体上继承了卢卡奇、
柯尔施的观点,但它极端重视个体性。这种个体主义立场与康德哲学有一定联系,但更重要的是
吸取了狄尔泰、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等现代西方哲学家的相关理论。该派成员反对个人生存的
标准化,关注个人的命运和处境,追求个人达到自主性、自发性、创造性、自由和解放。在这方
面,他们与存在主义最为接近。 4、它的社会批判理论深深地打上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
烙印。 5、该派作为一种哲学、社会学、美学思潮,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节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 一、霍克海默的生平 霍克海默( M?Horkheimer,1895-1971)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和社
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他生于德国的一个富有的犹太工厂主家庭。主要著作有, 传统理论与批判
理论, ( 1937),,极权国家, ( 1940,与人合著),,启蒙的辩证法, ( 1947,与阿多诺合
著),,理性之蚀, ( 1947),,工具理性批判, ( 1967)等。
? 二、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 霍克海默在,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一文中第一次使用
“批判理论”这一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为之制订了详尽的纲领。之所以称之为“批判
理论”,首先他表明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批
判”。其次是为了表明他的理论体系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努力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正义、
人道的社会。霍克海默所说的“传统理论”指的主要是近代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具有实证主
义倾向的那些哲学流派。该文被认为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它清楚、全面、系统地说明了什么
是社会批判理论,确定了其对象、性质、特征、方法和批判主体,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堪定“批判
理论”与“传统理论”的界限来完成的。
? 三、实证主义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一直把实证主义作为哲学上的主要批判对象,而霍克海
默是这一批判的理论先驱。他认为只有彻底否定以唯科学主义与肯定主义为核心的实证主义,才
能建立以人本主义和否定主义为核心的批判的社会理论,颠覆传统理论的长期统治。归结起来,
他主要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倾向、现象主义倾向、科学主义倾向、肯定主义倾向和反人道
主义倾向。霍克海默认为根本不存在完全独立于理论之外的、对一切人都直接和共同的“经验”。
经验总受到包含了描述它的那些语句的整个知识体系的调节,同时也根本不存在脱离思想的感觉
经验。除了逻辑和经验的规律外,还有理性的作用,而支配理性的原则显然不能由经验和逻辑来
证明。他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归结到一点,就是批判其反人道主义。在他看来,给人以规范性指导
的理论并不是基于人的经验事实,而是依赖于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充分信念,实证主义的要害就
是忽视人的主体性。他反复强调,经验事实不是纯粹被给予的,他实际上与人的活动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是人的全部感性活动的产物。
第二节(续 1)
? 四、启蒙精神批判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 启蒙的辩证法, 是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著作。它所表达的对人类文明史进行的辩证反思反映出“批判理论”的最高成就。整部著作是围绕着对
启蒙精神的论述和批判展开的。
? 1、“启蒙精神”如何由于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而走向了反面 这里的“启蒙精神”并非专指 18世纪启蒙
运动所推崇的那种精神,而是对浸透在人类文化中的根本精神的总称。启蒙的目标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
主,其纲领是使世界摆脱魔力,祛除神话,用知识来替代幻想。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启蒙成了一种自我毁灭的
启蒙,启蒙的胜利就是灾难性的胜利。由于启蒙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伴随着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的发展,计算理性的膨胀使文明越发展,野蛮的威胁也越大,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人类著作受
着这一辩证法无情的制约。
? 2、对作为“启蒙精神”集中体现的“知识就是力量”命题的批判 他们认为,作为“实验哲学之父”
的培根是启蒙运动的先锋,他所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旨在追求一种能够使人支配和统治自然的知识形式。
时至今日,这一命题的负面效应已远甚于其正面效应。全部关键在于培根把知识当做是人对自然权力的表现形
式。知识的本质就是技术。知识并不满足于向人们展示真理,只有操作,去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才是它的真
正目标。问题在于,技术的这种权力不仅仅表现为对自然的统治,更体现成对人的统治。他们的批判深刻地揭
示了启蒙的辩证过程,披露了启蒙精神给当代工业社会所造成的双重后果。但这一批判包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
幻想成分。
? 五、大众文化批判 现代大众文化是一种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现代文化形态。
其重要特征是商品化趋向、技术化趋向、标准化趋向和强迫化趋向。“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文化的
技术化意味着工具理性支配了文化领域;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导致人的异化按照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文化使
人也变成了同一模式的人,单调乏味的人倍感孤独和绝望;强迫性的文化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限制了人的
思想和想象力。霍克海默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对当代社会中文化价值危机的深刻反思。
? 六。工具理性的批判 霍克海默将理性区分为“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前者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
最高目标,对现实采取一种批判的、超越的态度,是“批判理性”、“解放理性”。后者以程序化的方式来测
量目的,目的对它来说仅仅具有主观上的意义,直接地服务于现存的秩序,它突出手段并强调手段与目的有可
能调和,它又称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它把世界理解为工具。它关心的是实用的目的。数达到原则、
技术合理化和文化工业是是在“工具理性”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三大因素。“工具理性”对人造成的最大危
害就是使其思维程式化。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这意味着人丧失自我,而自我的丧失也就等于自由的丧失。理
性的工具化会导致政治上的极权主义。
第三节 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 一、阿多诺的生平 阿多诺( T?W ?A dorno,1903-1969)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
克海默。他对该学派的理论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作为该学派理论基础的“否定所辩证法”。他还
在社会学界声名显赫。主要著作有:, 启蒙的辩证法, ( 1947,与霍克海默合著),,否定的辩
证法, ( 1966),,三棱镜:文化批判和社会, ( 1955),,美学理论, ( 1975)等。
? 二、否定的辩证法 它是个庞杂的理论体系,涉及到哲学的各个领域。以下分三个方面
介绍。 1、作为辩证法理论。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调和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不彻底,而
他的辩证法理论的彻底性在于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和用绝对否定代替否定之否定。 2、
作为认识论。它把“辩证地思考”放在首位,其要旨首先在于使思维摆脱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其
次是消除对一切概念的崇拜,这是“否定的辩证法”的根本作用。 3、作为社会历史观。“否定
的辩证法”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历史观,其着眼点是否定、破坏和批判。
? 三、批判的社会学 阿多诺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判上,并和法兰克
福学派的其他成员一起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学,即“批判的社会学”。 1、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他认为,实证主义割裂对象、理论与方法,把自然科学的模式移植于社会学,片面追求精确性和
定量化,在“客观性”的外衣下推崇主观任意性,并且企图排除科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和价值因
素。 2、对“批判的社会学”的构建。其对象是社会总体及其运动规律方法是使经验服从于理论
思辨,任务是对社会、文化、世界观等方面展开批判,向往合理而公正的社会,其特征是强调社
会研究的综合性。
? 阿多诺的批判和构建是沿着霍克海默开辟的方向来工作的。他加强了社会学领域内批判经验
主义、实证主义的斗争,并赋予早期的“社会批判理论”以一种更肯定的或建设性的形式。但由
于他过分推崇抽象思辨的作用,从而未能将“社会批判理论”变成一种真正具有严格科学意义的
社会学理论。
第四节 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
? 一、哈贝马斯的生平 哈贝马斯( J?Habermas,1929-)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作为法兰克福学派
的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越来越不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理论活动,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不是恢复和改
造,而是重建。主要著作有:, 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 ( 1962),,理论和实践, ( 1963),,论社会科学的
逻辑, ( 1963),,认识与人的兴趣, ( 1968),,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 ( 1968),,文化与批判,
( 1973),,合法性危机, ( 1973),,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 1976),,交往行为理论, ( 1981)等。
? 二、认知兴趣结构理论 哈贝马斯早期致力于对先验哲学的批判和改造,提出了认知兴趣结构理论,企图
以指导认识的兴趣作为认识的基础来重建认识论。兴趣指的是求得满足的乐趣,这种乐趣和某个对象的存在或
某个行为的存在之观念相关联。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和理性的兴趣(纯粹的兴趣)。他认为,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理性的兴趣,因为它同时又是实践的兴趣。他认为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最根本的弊病是把兴趣与爱好视为主
观因素,将其驱逐出认识的宫廷。他把兴趣视为认识的组成要素,是内在于认识过程之中而不是从认识之外附
加给认识的东西。理性的兴趣和认识是高度统一的。兴趣对认识具有基础的作用以及指导作用。理性的兴趣可
分为三类: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它们分别引出自然科学、历史的解释的科学
和反思批判性的科学。
? 三、批判的解释学 如果说他的认知兴趣结构理论是为其社会批判理论提供认识论依据的话,他的批判
的解释学则旨在为其社会批判理论奠定方法论基础。他认为应把解释学的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他对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传统提出了一系列的批判,认为其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和唯心主义基础,把传统
凝固化了,把解释学的语言性在本体论上绝对化了等,哈贝马斯主张限制解释学的普遍性,反对源于海德格尔
的将解释学本体论化,反对伽达默尔把意识形态批判隶属于解释学。他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的
解释学”。强调哲学解释学的批判性质。认为其功能主要是摧毁传统社会科学自以为是的客观性,可以使自然
科学家在吴理论基准上的讨论取得理性的一致从而使使自然科学理论更加具有理性,以及 可以把有成果的科学
信息转变为社会生活世界的语言。他提出其任务就是要阐明解释学的反思所以可能的条件。具体说就是对语言
的反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为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服务。他赞同海德格尔的“前理解”观点,承认主观性本
身要受制于决定它的前理解,但他所说的前理解并不是海德格尔那里的先验的自在物,而是受文化意识形态变
迁影响着的思维状态。
第四节(续 1)
? 四、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 在一定意义上说,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分析,是其整个社会批
判理论的核心。哈贝马斯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成了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家。
其目的是揭露科学技术所产生的消极的社会政治效应,对之展开批判。之所以产生消极效应,主要在于它履行
意识形态功能。
? 哈贝马斯把人的行为分为两类: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它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
关系。后者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他认
为人类奋斗的目标不是使工具行为合理化,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因为前者意味着技术控制力的扩大,而后
者意味着人的解放,个体化,不受控制。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并执行意识形态职能,
人的劳动完全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技术的合理性变成了对人的统治的合理性。与此同时,交往行为被吸收到
工具行为的功能范围中来,导致正常的交往变得不合理,受到控制。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的消极的社会作用
是由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完全不同意马尔库塞将其归结于社会环境的观点。
? 五、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的所有学说中最有特色、随吸引人、最有影响的理论。该
理论也构成了他与老一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他认为他们的发展到 60年代已陷入绝境的关键原因在于其社
会批判理论基础是主体意识哲学、形而上学的理性观。而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重建理论基础,即应以一个说话
者和至少一个听者构成的互为主体关系为基础的言语行为、交往行为作为出发点。这是理性的转移,因为不再
把理性仅理解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的能力,而是理解为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
? 哈贝马斯所追求的是“社会的合理化”,而在他看来对于实现这一目标惟一有决定性意义达到是“交往行为
的合理化”。交往行为包含着三重关系: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关系;处于互动中的实践主体与其他主
体的关系;一个成熟而痛苦的主体(费尔巴哈意义上的)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自身的主体性、他者的主体性
的关系。这三重关系实际上构成了传统哲学所说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审美知识。交往行为是是基本的人类
行为,是原生性的,以实现行为双方一致为目的,而工具行为是非基本的人类行为,是从前者派生出来的,以
个人的私利为目的。
? 阿哈贝马斯看来,人类奋斗的目标是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他提出的基本措施有:( 1)选择恰当的语言
对话。他把语言视为交往行为的杠杆。但凡是言语行为受阻和被歪曲的地方,便不会有合理的交往。交往技术
对话。对话双方必须选择一种能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他还提出了“普遍语用学”。
( 2)承认和尊重共同的规范标准。哈贝马斯把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寄托在社会全体成员对共同的规范标准的
认可上,为此提出“普遍化原则,”它应是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能被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循。他还提出“商谈
伦理学”,试图向现代社会提供一个相互理解,并为各交往共同体成员所同意的道德规范体系。
? 本章概述
?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广泛吸取许多
著名的现代西方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并秉承浪漫主义传统,其社会
批判理论以拯救人类、使人类摆脱当下受剥削和受奴役的“异化”
状态为宏旨,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非常活跃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
影响的哲学流派。本章主要介绍法兰克福学派的概况以及霍克海
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人的重要思想。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概况
? 一、法兰克福学派的由来和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孕育于 1923年建立的德国美因河畔的法
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作为真正学派意义上的法兰克福学派却是在 50年代以后才出现。 50年代初是
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阿多诺等第一代理论家进行理论探索和社会批判,到 70年代
为止的这段期间是该派理论上的极盛、并走向广阔的国际舞台的时期,70年代以后,随着阿多诺、
霍克海默等相继去世,原先意义上作为一个旗帜鲜明、思想立场一致、队伍庞大、组织机构严密
的法兰克福学派已经开始解体。以施密特和哈贝马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理论家之间出现了严重
分歧。尽管作为完整意义上的法兰克福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作为这一学派之传统的批判精神,
即 2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却没有完全放弃。
?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渊源和理论特征 1、法兰克福学派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马克思
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理论活动的,它的理论构建首先同马克思的著作、主要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有
密切联系。 2、该派与黑格尔哲学有密切联系。它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真理的学说和辩证法理论,
还吸取了黑格尔的理性原则,把理性当做哲学思维的基本范畴。 3、它虽然大体上继承了卢卡奇、
柯尔施的观点,但它极端重视个体性。这种个体主义立场与康德哲学有一定联系,但更重要的是
吸取了狄尔泰、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等现代西方哲学家的相关理论。该派成员反对个人生存的
标准化,关注个人的命运和处境,追求个人达到自主性、自发性、创造性、自由和解放。在这方
面,他们与存在主义最为接近。 4、它的社会批判理论深深地打上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
烙印。 5、该派作为一种哲学、社会学、美学思潮,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节 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
? 一、霍克海默的生平 霍克海默( M?Horkheimer,1895-1971)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和社
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他生于德国的一个富有的犹太工厂主家庭。主要著作有, 传统理论与批判
理论, ( 1937),,极权国家, ( 1940,与人合著),,启蒙的辩证法, ( 1947,与阿多诺合
著),,理性之蚀, ( 1947),,工具理性批判, ( 1967)等。
? 二、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纲领 霍克海默在,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 一文中第一次使用
“批判理论”这一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为之制订了详尽的纲领。之所以称之为“批判
理论”,首先他表明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批
判”。其次是为了表明他的理论体系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努力使其成为一个更加正义、
人道的社会。霍克海默所说的“传统理论”指的主要是近代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中具有实证主
义倾向的那些哲学流派。该文被认为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它清楚、全面、系统地说明了什么
是社会批判理论,确定了其对象、性质、特征、方法和批判主体,而这一切又是通过堪定“批判
理论”与“传统理论”的界限来完成的。
? 三、实证主义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一直把实证主义作为哲学上的主要批判对象,而霍克海
默是这一批判的理论先驱。他认为只有彻底否定以唯科学主义与肯定主义为核心的实证主义,才
能建立以人本主义和否定主义为核心的批判的社会理论,颠覆传统理论的长期统治。归结起来,
他主要批判了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倾向、现象主义倾向、科学主义倾向、肯定主义倾向和反人道
主义倾向。霍克海默认为根本不存在完全独立于理论之外的、对一切人都直接和共同的“经验”。
经验总受到包含了描述它的那些语句的整个知识体系的调节,同时也根本不存在脱离思想的感觉
经验。除了逻辑和经验的规律外,还有理性的作用,而支配理性的原则显然不能由经验和逻辑来
证明。他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归结到一点,就是批判其反人道主义。在他看来,给人以规范性指导
的理论并不是基于人的经验事实,而是依赖于对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充分信念,实证主义的要害就
是忽视人的主体性。他反复强调,经验事实不是纯粹被给予的,他实际上与人的活动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是人的全部感性活动的产物。
第二节(续 1)
? 四、启蒙精神批判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 启蒙的辩证法, 是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著作。它所表达的对人类文明史进行的辩证反思反映出“批判理论”的最高成就。整部著作是围绕着对
启蒙精神的论述和批判展开的。
? 1、“启蒙精神”如何由于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而走向了反面 这里的“启蒙精神”并非专指 18世纪启蒙
运动所推崇的那种精神,而是对浸透在人类文化中的根本精神的总称。启蒙的目标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
主,其纲领是使世界摆脱魔力,祛除神话,用知识来替代幻想。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启蒙成了一种自我毁灭的
启蒙,启蒙的胜利就是灾难性的胜利。由于启蒙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伴随着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的发展,计算理性的膨胀使文明越发展,野蛮的威胁也越大,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人类著作受
着这一辩证法无情的制约。
? 2、对作为“启蒙精神”集中体现的“知识就是力量”命题的批判 他们认为,作为“实验哲学之父”
的培根是启蒙运动的先锋,他所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旨在追求一种能够使人支配和统治自然的知识形式。
时至今日,这一命题的负面效应已远甚于其正面效应。全部关键在于培根把知识当做是人对自然权力的表现形
式。知识的本质就是技术。知识并不满足于向人们展示真理,只有操作,去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才是它的真
正目标。问题在于,技术的这种权力不仅仅表现为对自然的统治,更体现成对人的统治。他们的批判深刻地揭
示了启蒙的辩证过程,披露了启蒙精神给当代工业社会所造成的双重后果。但这一批判包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
幻想成分。
? 五、大众文化批判 现代大众文化是一种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现代文化形态。
其重要特征是商品化趋向、技术化趋向、标准化趋向和强迫化趋向。“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文化的
技术化意味着工具理性支配了文化领域;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导致人的异化按照一个模子铸造出来的文化使
人也变成了同一模式的人,单调乏味的人倍感孤独和绝望;强迫性的文化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限制了人的
思想和想象力。霍克海默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对当代社会中文化价值危机的深刻反思。
? 六。工具理性的批判 霍克海默将理性区分为“客观理性”和“主观理性”。前者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
最高目标,对现实采取一种批判的、超越的态度,是“批判理性”、“解放理性”。后者以程序化的方式来测
量目的,目的对它来说仅仅具有主观上的意义,直接地服务于现存的秩序,它突出手段并强调手段与目的有可
能调和,它又称为“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它把世界理解为工具。它关心的是实用的目的。数达到原则、
技术合理化和文化工业是是在“工具理性”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三大因素。“工具理性”对人造成的最大危
害就是使其思维程式化。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这意味着人丧失自我,而自我的丧失也就等于自由的丧失。理
性的工具化会导致政治上的极权主义。
第三节 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
? 一、阿多诺的生平 阿多诺( T?W ?A dorno,1903-1969)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
克海默。他对该学派的理论贡献是系统地阐述了作为该学派理论基础的“否定所辩证法”。他还
在社会学界声名显赫。主要著作有:, 启蒙的辩证法, ( 1947,与霍克海默合著),,否定的辩
证法, ( 1966),,三棱镜:文化批判和社会, ( 1955),,美学理论, ( 1975)等。
? 二、否定的辩证法 它是个庞杂的理论体系,涉及到哲学的各个领域。以下分三个方面
介绍。 1、作为辩证法理论。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调和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不彻底,而
他的辩证法理论的彻底性在于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和用绝对否定代替否定之否定。 2、
作为认识论。它把“辩证地思考”放在首位,其要旨首先在于使思维摆脱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其
次是消除对一切概念的崇拜,这是“否定的辩证法”的根本作用。 3、作为社会历史观。“否定
的辩证法”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历史观,其着眼点是否定、破坏和批判。
? 三、批判的社会学 阿多诺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判上,并和法兰克
福学派的其他成员一起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学,即“批判的社会学”。 1、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他认为,实证主义割裂对象、理论与方法,把自然科学的模式移植于社会学,片面追求精确性和
定量化,在“客观性”的外衣下推崇主观任意性,并且企图排除科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和价值因
素。 2、对“批判的社会学”的构建。其对象是社会总体及其运动规律方法是使经验服从于理论
思辨,任务是对社会、文化、世界观等方面展开批判,向往合理而公正的社会,其特征是强调社
会研究的综合性。
? 阿多诺的批判和构建是沿着霍克海默开辟的方向来工作的。他加强了社会学领域内批判经验
主义、实证主义的斗争,并赋予早期的“社会批判理论”以一种更肯定的或建设性的形式。但由
于他过分推崇抽象思辨的作用,从而未能将“社会批判理论”变成一种真正具有严格科学意义的
社会学理论。
第四节 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
? 一、哈贝马斯的生平 哈贝马斯( J?Habermas,1929-)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作为法兰克福学派
的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越来越不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进行理论活动,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不是恢复和改
造,而是重建。主要著作有:, 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 ( 1962),,理论和实践, ( 1963),,论社会科学的
逻辑, ( 1963),,认识与人的兴趣, ( 1968),,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 ( 1968),,文化与批判,
( 1973),,合法性危机, ( 1973),,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 1976),,交往行为理论, ( 1981)等。
? 二、认知兴趣结构理论 哈贝马斯早期致力于对先验哲学的批判和改造,提出了认知兴趣结构理论,企图
以指导认识的兴趣作为认识的基础来重建认识论。兴趣指的是求得满足的乐趣,这种乐趣和某个对象的存在或
某个行为的存在之观念相关联。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和理性的兴趣(纯粹的兴趣)。他认为,作为认识基础的
是理性的兴趣,因为它同时又是实践的兴趣。他认为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最根本的弊病是把兴趣与爱好视为主
观因素,将其驱逐出认识的宫廷。他把兴趣视为认识的组成要素,是内在于认识过程之中而不是从认识之外附
加给认识的东西。理性的兴趣和认识是高度统一的。兴趣对认识具有基础的作用以及指导作用。理性的兴趣可
分为三类: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它们分别引出自然科学、历史的解释的科学
和反思批判性的科学。
? 三、批判的解释学 如果说他的认知兴趣结构理论是为其社会批判理论提供认识论依据的话,他的批判
的解释学则旨在为其社会批判理论奠定方法论基础。他认为应把解释学的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他对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传统提出了一系列的批判,认为其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和唯心主义基础,把传统
凝固化了,把解释学的语言性在本体论上绝对化了等,哈贝马斯主张限制解释学的普遍性,反对源于海德格尔
的将解释学本体论化,反对伽达默尔把意识形态批判隶属于解释学。他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的
解释学”。强调哲学解释学的批判性质。认为其功能主要是摧毁传统社会科学自以为是的客观性,可以使自然
科学家在吴理论基准上的讨论取得理性的一致从而使使自然科学理论更加具有理性,以及 可以把有成果的科学
信息转变为社会生活世界的语言。他提出其任务就是要阐明解释学的反思所以可能的条件。具体说就是对语言
的反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为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服务。他赞同海德格尔的“前理解”观点,承认主观性本
身要受制于决定它的前理解,但他所说的前理解并不是海德格尔那里的先验的自在物,而是受文化意识形态变
迁影响着的思维状态。
第四节(续 1)
? 四、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 在一定意义上说,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分析,是其整个社会批
判理论的核心。哈贝马斯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成了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家。
其目的是揭露科学技术所产生的消极的社会政治效应,对之展开批判。之所以产生消极效应,主要在于它履行
意识形态功能。
? 哈贝马斯把人的行为分为两类: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它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
关系。后者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他认
为人类奋斗的目标不是使工具行为合理化,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因为前者意味着技术控制力的扩大,而后
者意味着人的解放,个体化,不受控制。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并执行意识形态职能,
人的劳动完全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技术的合理性变成了对人的统治的合理性。与此同时,交往行为被吸收到
工具行为的功能范围中来,导致正常的交往变得不合理,受到控制。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的消极的社会作用
是由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完全不同意马尔库塞将其归结于社会环境的观点。
? 五、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的所有学说中最有特色、随吸引人、最有影响的理论。该
理论也构成了他与老一代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他认为他们的发展到 60年代已陷入绝境的关键原因在于其社
会批判理论基础是主体意识哲学、形而上学的理性观。而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重建理论基础,即应以一个说话
者和至少一个听者构成的互为主体关系为基础的言语行为、交往行为作为出发点。这是理性的转移,因为不再
把理性仅理解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的能力,而是理解为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
? 哈贝马斯所追求的是“社会的合理化”,而在他看来对于实现这一目标惟一有决定性意义达到是“交往行为
的合理化”。交往行为包含着三重关系: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关系;处于互动中的实践主体与其他主
体的关系;一个成熟而痛苦的主体(费尔巴哈意义上的)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自身的主体性、他者的主体性
的关系。这三重关系实际上构成了传统哲学所说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审美知识。交往行为是是基本的人类
行为,是原生性的,以实现行为双方一致为目的,而工具行为是非基本的人类行为,是从前者派生出来的,以
个人的私利为目的。
? 阿哈贝马斯看来,人类奋斗的目标是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他提出的基本措施有:( 1)选择恰当的语言
对话。他把语言视为交往行为的杠杆。但凡是言语行为受阻和被歪曲的地方,便不会有合理的交往。交往技术
对话。对话双方必须选择一种能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他还提出了“普遍语用学”。
( 2)承认和尊重共同的规范标准。哈贝马斯把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寄托在社会全体成员对共同的规范标准的
认可上,为此提出“普遍化原则,”它应是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能被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循。他还提出“商谈
伦理学”,试图向现代社会提供一个相互理解,并为各交往共同体成员所同意的道德规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