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 本章概述
?
?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 19世纪中
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
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
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
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
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
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处于这一思潮早期的叔本华、克
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
第一节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 一,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 二者都把人的情感, 意志或人的精神
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 ( 理智 ) 之上, 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
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 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然相异
的哲学思维方式 。 但二者还是有差异的 。 首先, 前者偏重于认识论层次上的意义, 后
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其次, 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
有其他形式, 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 。
? 二,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 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
义思想观点来说, 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 。 在原始宗教和神
话中, 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 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
的激情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 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
置于理性之上, 普罗提诺的, 太一, 就是一种有意志的存在 。 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
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 。 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 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 因而信
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 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
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 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 仍有霍布斯, 休
谟, 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 康德, 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非
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 。 总之, 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
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 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 。
第一节(续 1)
? 三, 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
理性主义作为一种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在整个哲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 是随着 19
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 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 。
西方哲学发展中理性主义传统的片面性和内在矛盾的激化及随之而起的对它们的批判浪潮的兴起,
是促使非理性主义从作为各种哲学理论中的个别观点而发展成一种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哲学思潮
的直接原因 。
? 从文艺复兴以来, 理性取代信仰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轴 。 由理性所论证的 ( 资本主义 ) 社
会和国家被人们当作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然而到 19世纪中期英法德主要西方国家资本主义革命先
后结束, 资本主义制度先后确立后, 人们发现理性的社会和国家所带来的不是理性主义思想家所
约言的人的普遍幸福和人性的充分发挥, 而是种种痛苦和灾难以及人性的异化 。 从此, 理性的灿
烂光环变得越来越暗淡, 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讴歌的理性主义精神也越来越失去信念 。 正是在这
种背景下, 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个范围广泛, 表现强烈的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浪潮 。 现代西方哲
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这一批判浪潮的产物 。
?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活
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特征。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用
的强调是以使哲学复归于人、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的本真
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入, 人本主义, 哲学思潮。就这一哲学思潮
的早期发展说,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无论在当时及以后的影响都最为突出。
第二节 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
? 一, 叔本华的生平活动及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叔本华 ( Au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是
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 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
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 。 他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 从小孤僻, 傲慢, 有精神病气质, 终身未娶 。
年轻时他曾按父愿去英法学习经商, 后来弃商从学 。 1809年赴哥廷根大学学医, 次年改学哲学, 是
柏 。 拉图的崇拜者 。 1813年以论文,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获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 后来先后
居魏玛, 德累斯顿, 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 1820年任柏林大学哲学讲师 。 1831年因逃避瘟疫离开柏
林去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等地, 1833年起至死均孤栖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小旅店中 。
? 他的主要著作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1819),, 论自然意志, ( 1836),, 伦理学的
两个基本问题, ( 1841) 等 。 其中,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是他的代表作 。 该书出版后无人问津
1848年革命失败后, 以批判理性, 宣扬悲观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叔本华哲学受到极大欢迎, 他本人因
此声名大震 。 不过, 叔本华哲学对西方哲学发展的意义, 主要还不在于它适应了 1848年后德国的特
殊的社会环境, 而在于它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正好适应了即将到来的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潮流
成了这一潮流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
? 对叔本华影响最大的是康德, 柏拉图和佛教哲学, 他的哲学在基本框架上仍然是一种体系哲学
从形式上说, 他的世界体系类似康德, 即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 ( 表象 ) 和自在之物, 不过, 自在之
物在他看来总能是一种非理性的, 盲目的生存 ( 生活 ) 意志而已 。
第二节(续 1)
? 二, 作为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 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 而
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 即意识中的东西, 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 世界
是我的表象, 。 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 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 。 而
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是充足理由律 。 它有四种表现形式:物理理
由, 逻辑理由, 数学理由, 伦理理由 。 与之相应的四种表象能力 ( 四重根 ) 是:
直观, 思维, 感性现象, 独立 。 任何客体 ( 对象 ) 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
力及相应的先天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 。 这种观点与康德关于主体利用先天感性形
式和知性范畴来构造对象的观点很类似 。
? 叔本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反对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和客体当作独立存在的实
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既不是客体
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于一体的表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客体
和主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割裂主客体的统一,将认识论的问题等同于本体论
问题,使认识僵化,以至走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
第二节(续 2)
? 三, 作为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哲学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对作为世界的, 另一面,
的自在之物作了唯意志主义的解释 。 他认为存在的东西本身, 即自在之物, 只能是意
志 。
? 首先, 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 。 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 也就是意志 。 过去理
性派哲学家把思维 ( 理性 ) 看做是先于其情感意志的东西, 其实, 意志高于理性 。 人
首先有意志, 然后才认识所要认识的东西 。 人的理性, 思想等只不过是意志的体现方
式 。 理性和思想的目的不是其本身, 而是作为满足意志, 欲望的手段 。 其次, 整个世
界的本质也是意志, 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 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与作为世界
的本质是统一的 。
? 被叔本华当作自在之物的意志是无意识的, 即, 盲目的, 不可遏制的冲动, 。 其
特点是求生存, 故可称为生存 ( 生活 ) 意志 。 为了求生存就必须战胜死亡 。 战胜死亡
的办法是繁殖后代, 因此生存意志必伴有生殖意志 。 人的两性关系, 爱情, 婚姻无非
是实现生殖意志的工具 。 他把生活意志说成是宇宙意志, 它们对象化为不同等级的理
念, 这些理念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同等级的事物上表现自身 。 愈是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理
念愈能清晰而完整地表现意志 。 处于最高级的理念是人的理念 。 人与其他东西不同,
他能够发现自己, 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也知道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 天才
人物在其直觉中超脱了一切时间, 空间, 因果关系等现实关系, 他不再是一个特殊的
人, 而是作为理念的人, 他作为认识主体是纯粹主体, 是意志本身;而作为他的认识
对象的也不是一般事物, 不是现实事物, 而是事物的理念, 即意志本身 。 作为认识主
体的意志与客体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 二者实质上已融为一体 。 因此意志世界也就表
现为主体的意志世界,, 世界也就是我的意志,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叔本华不是把
意志当作某种精神实体, 而是当作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 。
第二节(续 3)
? 四, 理性和直觉 叔本华将认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的理性和概念的认识, 另一种是非
理性的, 非科学的认识 。 前者只能及于表象 ( 现象 ) 世界, 其主要作用是实践性的, 即充当生活
意志的工具, 但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要达到实在, 获得具有客观意义的真理只能通过非理性的
直觉 。 这种直觉发生于时空以外, 超出经验和思维的范围 。 它使人的整个意识沉浸在对当下的客
体的静观之中, 主体忘却了自己的个性和意志, 变成纯粹主体, 被直觉的客体也不复是具体的事
物, 而是理念, 永恒的形式, 意志在这个阶段上的直接的对象化 。 在这种融二为一的神秘境界中,
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 对自在之物的认识, 才能获得真理 。 叔本华为了不走向神秘主义而不得
不又肯定直觉不能完全与知觉的概念脱节, 相反它需要利用知觉和概念 。 直觉的感性知觉特征使
它面向具体事物, 直觉之利用抽象概念又使它超出具体事物 ( 现象 ) 而达到本体 。 但这样一来他
就陷入了与他对理性的批判自相矛盾的境地 。
? 五, 悲观主义伦理学 在叔本华看来, 由于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企图给自己去设定某种目的
和理想, 并企图通过认识和行动来使之实现 。 然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只能给他们带来痛苦 。 因为这
些目的和理想都受人的意志的支配, 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永不疲倦的冲动, 后者本身
就意味着痛苦 。 人生是在欲望不能满足时的痛苦和满足欲望后的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
着 。 愈强烈的意志意味着更大的痛苦, 意味着更少的自由和道德 。
? 减轻和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和有道德的人的根本方法是抑制人的欲望,否定人的生命
意志。他提出的主要途径是研究哲学、进行艺术直觉以致达到佛教所说的涅槃。人们应当摆脱一
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去除一切现实生活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观念以及以
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之境。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超脱现象世界而进入自在之
物、即意志世界。而自由和道德正是属于意志世界的,只有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本身的行动才是
自由的,而人直觉到自己作为意志本身的惟一的行动就是否定意志这个行动。
第三节 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
?
? 一, 克尔凯郭尔的生平活动 索伦 · 阿拜 · 克尔凯郭尔 ( 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
1855) 是 19世纪上半期丹麦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和宗教神学家 。 他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
的家庭 。 他的父亲出生贫寒, 后经营羊毛致富 。 但他为早年诅咒过上帝以及有过通奸行为而自认
有罪, 后妻和五个子女先他而逝, 更使他备感震动, 深信这是上帝特意使他领受无穷的痛苦和孤
独 。 他的这种阴暗低沉的心态对他的小儿子索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索伦有先天生理缺陷 ( 驼背
跛足 ), 体弱多病;他虽然聪颖过人, 但生性孤僻内向, 行为怪诞, 以致他同其父一样终身都为
有罪和受惩的宗教情感所支配 。 1830年他进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 在此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文学
著作, 对戏剧和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 但恐惧, 颤栗和忧郁的情绪总是支配着他, 无论是 1836-
1837年间的放浪生活, 还是 1838年其父死后的独立生活, 如恋爱, 订婚与解除婚约等经历, 他感
到在献身上帝与婚姻之间只能二者择一 。 以后他的生活更为孤僻, 心态也更为反常, 甚至近乎疯
狂 。
? 他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从事哲学、神学及文学等研究和创作的。硕士毕业后没有谋求任何
职业,靠巨额遗产过活。其主要著作有:, 非此即彼, ( 1842),,恐惧与颤栗, ( 1843)、
,恐惧的概念, ( 1844),,人生道路上的各阶段, ( 1845),,<哲学片段 >一书最后的非科学
性附言, ( 1846)。他对传统宗教的反叛为卡尔 · 巴特等新正统派神学家所称道,他在心理学方
面的创新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赞许。他还被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者而在西方哲学界享有盛名。法
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也承认他们受到克尔凯郭尔的启迪。
第三节(续 1)
? 二, 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哲学的新方向 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使欧洲哲学发展发生方向
性转折的重要人物之一 。 他所实现的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孤独的, 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
物质和理性意识的存在来当作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 特别是厌烦, 忧郁,
绝望等悲观情绪代替对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认识的研究, 特别是代替黑格尔主义对纯思维, 理性
和逻辑的研究来作为其哲学的主要内容 。
? 克尔凯郭尔哲学观点的形成与他的生平有一定的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他受到欧洲, 特别是德
国哲学发展中的非理性主义潮流的影响, 他的哲学正是欧洲哲学和宗教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发展
的产物 。
? 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宗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起来, 特别是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
主义的批判当作自己哲学的根本方向 。 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逻辑必然性当作实在
的统一性的最高原则以及理性和实在的统一性的保证, 并由此而陷入了, 客观主义, 。 世界无非
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 一切具体的, 特殊的存在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例, 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
阶段中某一成分 。 这样, 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
可能性, 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 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发生的事件责任, 取消了个人从伦
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 。 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 使人非人化的哲学,
是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
? 他还认为黑格尔主义对基督教和宗教生活以及信仰本身的思辨论证完全是虚妄的 。 但他如同
黑格尔一样企图把具有单一性和偶然性的个别存在与绝对和上帝联系起来 。 在他看来, 真正作为
绝对存在的是超越理性思维和逻辑的上帝, 每一个人的真正自由是在上帝面前的存在和自由, 它
们的获得不是依靠理性和逻辑, 而是依靠人与上帝的直接 ( 没有中介 ) 接触, 即个人以宗教独特
的方式对上帝的内心体验, 或者说作为可能性存在的人自主和自由地趋向上帝的活动 。
? 总之, 克尔凯郭尔的批判是反对对理性和逻辑必然性的崇拜, 他在强调可能性优先的名义下
强调人的非理性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个性和自由 。 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的批判可谓改变了黑格尔
中所体现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 将西方哲学发展引向后黑格尔时代, 也就是现代哲学发展新时代 。
第三节(续 2)
? 三, 孤独的个人及其牵涉 克尔凯郭尔把孤独的个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 即
个人的生存当作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 他认为以往许多哲学家的失误在于只注意到人的
身体和理智, 而忽略了人的情感意志, 而恰恰是后者使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个性 。 在
他看来, 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世界都是他个人所体验到的世界, 不同于其他人所体验的
世界 。 而且个人以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无个性的存在, 它们不仅不能显露反而扼杀
人的个性 。 因此只有先撇开世界, 从每一个独特的个人出发才能了解这个人本身及其
所关联的世界 。
? 作为伦理主体的个人的基本特点在于有绝对自由 。 他既不受外部条件的的约束, 也
不受理性和逻辑规律及规则的约束, 而仅仅按照自己的愿望作出决定和选择, 自由即
实现于这种冒险之中 。
? 语言, 理性和逻辑无法揭示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 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 。 对于后
者, 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本身内在的独特的主观体验 。 他的个人是一种为恐惧, 颤栗,
悲观, 绝望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 。 这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是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的最
本真的体验 。 正是这种情绪驱使人采取行动, 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 。
? 克尔凯郭尔的个人是从属于上帝的个人 。 他认为人们作为人群, 集团, 社会中的一
分子都会被对象化, 失去其真实的存在, 只有在上帝面前才可以成为真实的存在, 个
人的最高的自我实现即存在于与上帝的关联之中 。 个人的生存是一个人不断进行的自
我体验 。 一个真正存在的个人必然经常感到自己是在上帝面前, 必然把上帝当作绝对
的对方, 在上帝这种永恒的力量中发现自己 。 个人的自由, 决定和选择都是面对着上
帝而发生的 。
第三节(续 3)
? 四, 人生道路的三阶段 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
段 。 它们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 境界, 是人的三种不同生活方式 。 第一阶段是审
美阶段 。 其特点是 人的生活为感觉, 冲动和情感所支配, 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 。 这
种生活必然会因不能长久满足或满足后的空虚和厌倦而使人痛苦 。 痛苦使人失望, 而
失望促使人追求第二阶段, 即伦理阶段的生活方式 。 伦理阶段的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
性所支配, 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 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 。 但道德义务
是一般的, 个人的行为是特殊的, 用一般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个人的问题, 当二者发
生冲突时, 伦理的人会因为自己不能满足道德律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有罪 。 而有罪感超
出了伦理阶段所属的理性范围 。 为了解决有罪问题, 不能依靠伦理, 而只有依靠忏悔 。
于是就由第二种生活方式转向第三种生活方式, 即宗教 。 宗教阶段的生活为信仰所支
配 。 人在此是作为自己而存在, 他所面对的只有上帝 。 不过, 克尔凯郭尔并不认为每
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均依次经历这三个阶段 。 三个阶段只是三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而
各人的选择可以不同 。 它们有时重叠交错, 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第三阶段 。
? 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生道路三阶段的学说与他所谓的辩证法密切相关。他称黑格尔
的辩证法为客观的和量的,而他的辩证法是主观的和质的,只存在于孤独的、非理性
的个人的主观体验之中。这种体验不能对象化(客观化)、不能计量,无法用语言表
达,不能作逻辑论证。黑格尔的, 量的辩证法, 可以作为科学认识的工具,而他的
,质的辩证法, 则只是与上帝保持关系的手段
第四节 尼采的权力意志
一, 尼采的生平活动及其思想的基本倾向 尼采 (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890)
是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当代转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 。 他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
早年在一所贵族子弟学校上学热衷于希腊文化, 对诗和音乐感兴趣, 后来进波恩和莱比锡大学学
习语言和神学 。 1869- 1879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 。 由于厌倦教授生涯和疾病缠绕,
1880年辞去教职, 并到许多地方求医 。 1889年他完全疯狂, 被送到疯人院 。 后来到魏玛休养, 直
至逝世 。
? 尼采的主要著作有, 悲剧的诞生, ( 1872),, 人性的, 太人性的, ( 1878),, 快乐的知
识, ( 1882),, 札拉图士特拉如此说, ( 1883- 1891,亦译, 苏鲁支语录, ),, 超越善恶,
( 1886),, 道德的谱系, ( 1887),, 偶像的黄昏, ( 1888),, 看哪这人, ( 1888), 以及
未完成的, 死后由他妹妹整理出版的, 权力意志: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 尼采的著作往往缺乏
系统的, 合乎逻辑的论证, 而是通过散文诗式的抒发, 格言警句式的隐喻来表达作者的种种思绪,
其中不少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 尼采是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直接继承者 。 他与叔本华一样用非理性的意志来解释世界和人生
及激烈抨击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 。 但他认为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存在于现象
世界之中, 人的意志就存在于人的具体的活动之中 。 他以权力意志取代叔本华的生存意志, 由此
建立了意志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诉诸行动的, 实践哲学, 。 他虽也认为人生本质上
是痛苦的, 但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 在奋斗中寻求人生的意义, 从而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
悲观主义 。
? 尼采哲学形成于 19世纪 70- 80年代,当时主要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开始暴
露,过去被奉为神圣的理性的秩序和道德观念已弊端百出,越来越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对以往
一切重新评价,给未来发展指出新道路,已是时代的需要。他明确指出 19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人
们精神生活的堕落和虚无主义,它使人丧失了对自己的生命力的信念,使人被禁锢于异己的力量
之中,使人麻木、软弱,而这一切都是理性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的过错。
第四节(续 1)
? 二, 重估一切价值,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著名口
号, 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 道德观念, 破除它
们的权威, 这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 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
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 。 在它的影响下, 人必须服从普遍的, 纯粹的理性及作
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 遵循奴隶道德, 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 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 。
? 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 。 他从酒神狄俄尼索
斯 ( Dionysus) 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 。 他认为代表真实, 破坏, 疯狂和本能的狄俄尼索斯精
神比代表幻想, 追求, 理性和道德的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 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 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 。 狄俄尼索斯的世
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 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 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
是个人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 。 这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 是哲学的真正世界, 真
正的哲学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
? 三, 认识和真理 正是从狄俄尼索斯精神出发, 尼采认为哲学不应当译认识论为中心, 而应
以人的生活和行为为中心, 使哲学成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 。 他认为世界的问题与人的问题
密切相关, 只有从人出发才能认识世界 。 人们的任何概念, 判断和表象都是出于人们的需要, 激
情, 本能, 倾向, 是非理性的主体加工改造的结果 。 认识不可能是纯粹的, 总是与人的某种利益
和需要相关 。 理性派的认识论的根本错误正在于把认识看做是无关于人的利害的 。 即将获得纯粹
和绝对真理的过程, 并把这种抽象的, 纯粹的真理当做进一步的认识以及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 。
真理在他看来无非是主体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目的的工具, 手段, 并无客观和实在意义, 真理和
实在被他归结为主体的只有的伪造和虚构 。 他由批判理性派出发而走向了极端的主观主义 。
? 但与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观主义的不同在于, 他对作为主体的人作了非理性主义的解释 。 他
认为人的精神 ( 内心 ) 生活很大而且最重要部分是在意识以外发生的, 即不自觉地, 无意识地发
生的 。 因此, 把意识, 思维看做是主体, 表示主体的各种状态的统一或者说基质, 这不过是一种
方便的虚构 。 尼采根本否定实体 。 基质的概念, 他认为真实存在的只能是倾向, 活动, 冲动, 激
情, 过程, 只能是永无止境地在流动, 变化的东西 。 正因为如此, 它们无法用任何理性, 逻辑,
概念的工具去把握 。
第四节(续 2)
? 四,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基督教
以及与基督教教义密切相关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 。 尼采认为基督教所宣扬的绝对和永恒的道德
观念与理性主义的绝对和永恒的理性原则一致 。 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欧洲文化是基督教观念统治
的产物, 它们正是从基督教取得诚实, 服从命运, 同情和怜悯弱者, 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等观念 。
理性派传统的道德观念实质上就是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 它们扼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
始的本能冲动, 扼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以及人的创造性, 使人消沉颓废, 麻木不仁, 因而应予以
反对, 代之以新的道德观念 。
? 尼采在, 超越善恶, 中指出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 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
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 下等人, 所遵奉的道德 。 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 没有奋发
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 他们把获得功利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 把怜悯, 同情, 仁
慈, 宽恕等品性赞为美德, 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 。 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
道德, 以之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 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丧失了
人的本真的自我的个人, 也就是被异化了个人 。 尼采由此认为欧洲文明的堕落, 颓废正是这种道
德原则支配的产物 。 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 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 。
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 不受任何确定的, 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 超出
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 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 制定道德观念 。 高贵的
人把一切高尚的, 威严刚毅和值得骄傲的东西, 即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生命力和本能, 发挥个
人的创造性, 能动性的东西当作善 。 把一切卑劣的, 柔弱平庸, 循规蹈矩, 没有创造新神的东西,
一切乞求同情, 怜悯之类的东西当作恶 。 总之, 主人道德是一种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为出
发点的道德原则 。
第四节(续 3)
? 五, 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 。 后者不
是来自上帝或者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 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 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 冲力, 创造力, 或者说一
种不断自我表现, 自我创造, 自我扩张的倾向, 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生命的愿望, 意志, 认为哪里有
生命, 哪里就有意志 。 生命意志就是表现, 释放, 改善, 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 即, 权力意志, ( Der Wille
Zur Macht) 。
? 尼采由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 进而推论出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 。 生物有机体摄取营养就是为了表
现其生命力而去占有和吞噬环境 。 不仅具有生命的有机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 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的本质
也都是权力意志 。 人和世界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而权力意志又内在于人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之中 。 因此, 人作
为权力意志或者说作为非理性的生命力与人的现实存在不是分裂的 。 人的欲望, 激情, 本能冲动与人的肉体存
在及人的思想和行动是构成个人存在的统一整体 。 这样的个人是完全独立自主的, 不受其本身以外的任何力量
支配 。 尼采认为人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积极主动的人, 人不能满足于, 已经如此,, 而要代之以
,我愿如此, 。 尼采之提出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也正是基于对人生的能动性, 创造性的一种肯定, 因为重估意
味着重建, 而重建正意味着人的奋发有为 。 人是评价者, 他最先给事物以意义 ―― 一种人类的意义, 而人之给
予事物以意义, 意味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也就给了自己以意义 。
?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 但他又强调权力意志不是一种目的论的本原, 它并不朝向某种
确定的目的, 它作为一种不断改善, 扩张, 增长的生命力, 冲力并无确定的终极的方向 。 它永远不是作为一种
确定的存在物, 实体而存在, 而是作为一种不断的生成, 变化的活动, 倾向而存在 。 权力意志的存在就是这种
活动 。 倾向的展开 。 尼采因此不满意达尔文的进化论, 因为进化论把生命理解为自我保存, 并且过分地强调了
外在因素的作用 。
?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与他的永恒轮回说密切相关 。 他认为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世界的图景
就是权力意志在其永恒轮回中三各种表现 。 尼采以当时科学已经确定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的学说为依据, 认
为权力意志在全体上是永恒同一的, 就是说其总量是确定的, 但在它表现的局部的质的方面却是流动变化的 。
它不会永远停留于某种状态中, 除了不断地流动, 不断地变化本身以外, 它没有任何永恒的的东西 。 权力意志
永远是生生不已, 自强不息的, 永远是自己破坏, 自己创造 。 尼采永恒轮回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理性派哲
学和基督教对某种绝对的, 彼岸的目标的追求, 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 。 因为既然宇宙的一切即是权力意志的
永恒轮回, 那么它们的活动必然是圆圈式的, 其中任何一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都具有同等的意义和价值, 这
就排除了任何超越的彼岸的目的和存在 。
? 尼采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 特别是理性派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为己任 。 从他把权力意志当作一种活动, 倾
向, 过程而不当作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 甚至也不当做现象之后的的自在之物来说, 他的权力意志论与传统形
而上学的确有所不同 。 然而, 他又将整个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权力意志的存在, 将整个世界的发展归结为权力意
志的流转易形, 永恒轮回, 这无异于是在破坏形而上学的同时又在构建另一种形而上学 。 海德格尔在高度评价
第四节(续 4)
? 六, 超人哲学 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关于人的哲学, 而超人则是人的目
标和理想, 因此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哲学 。 从一种意义上说, 尼采的超人是用来
取代基督教的上帝和传统理性派哲学的绝对理性概念的 。 他一再宣布, 上帝死了, 来
意指以上帝或绝对理性概念为基础的基督教和理性派哲学的终结 。 19世纪是西方传统
文明和价值体系濒于崩溃, 虚无主义抬头的时代 。 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被压抑和扼
杀, 人们处于一种麻木, 无目标, 无标准, 失去依靠和理想, 从而也失去价值和意义
的状态 。 尼采把处于现实世界的, 有血有肉的, 超人, 当作新的上帝, 当作挽救人类
免于堕落和退化的力量 。
? 超人是生命力 ( 权力意志 ) 得到充分发扬的人, 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
是具有超群的智力, 坚强的意志, 绝对的自主性, 高昂的激情的人, 超人是自然和社
会的立法者, 是道德和真理的准绳, 但本身不受法律, 道德和真理的约束和制约 。 总
之, 超人是人的生命力即权力意志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是与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传统
所确立的人的价值相反的新的价值观念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或者说是狄饿尼索斯精神
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
? 尼采可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叛逆者, 他在哲学上要求打倒偶像, 重新评价一切价值,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生命力等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 然而, 尼采把个人的生命力和本
能的作用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由他的这些理论出发极易得出非常极端的社会政治
结论 。
? 本章概述
?
?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 19世纪中
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
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
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
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
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
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处于这一思潮早期的叔本华、克
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
第一节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 一,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 二者都把人的情感, 意志或人的精神
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 ( 理智 ) 之上, 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
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 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然相异
的哲学思维方式 。 但二者还是有差异的 。 首先, 前者偏重于认识论层次上的意义, 后
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其次, 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
有其他形式, 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 。
? 二,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 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
义思想观点来说, 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 。 在原始宗教和神
话中, 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 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
的激情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 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
置于理性之上, 普罗提诺的, 太一, 就是一种有意志的存在 。 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
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 。 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 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 因而信
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 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
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 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 仍有霍布斯, 休
谟, 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 康德, 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非
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 。 总之, 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
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 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 。
第一节(续 1)
? 三, 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
理性主义作为一种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在整个哲学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哲学思潮, 是随着 19
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 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 。
西方哲学发展中理性主义传统的片面性和内在矛盾的激化及随之而起的对它们的批判浪潮的兴起,
是促使非理性主义从作为各种哲学理论中的个别观点而发展成一种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哲学思潮
的直接原因 。
? 从文艺复兴以来, 理性取代信仰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轴 。 由理性所论证的 ( 资本主义 ) 社
会和国家被人们当作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然而到 19世纪中期英法德主要西方国家资本主义革命先
后结束, 资本主义制度先后确立后, 人们发现理性的社会和国家所带来的不是理性主义思想家所
约言的人的普遍幸福和人性的充分发挥, 而是种种痛苦和灾难以及人性的异化 。 从此, 理性的灿
烂光环变得越来越暗淡, 人们对启蒙思想家所讴歌的理性主义精神也越来越失去信念 。 正是在这
种背景下, 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个范围广泛, 表现强烈的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的浪潮 。 现代西方哲
学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正是这一批判浪潮的产物 。
?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以批判和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活
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为其最一般的特征。由于它对人的情感意志等的作用
的强调是以使哲学复归于人、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在所异化的境况,重新发现人的本真
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命力等为旗号,因而往往被列入, 人本主义, 哲学思潮。就这一哲学思潮
的早期发展说,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无论在当时及以后的影响都最为突出。
第二节 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
? 一, 叔本华的生平活动及其哲学的基本倾向 叔本华 ( Au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 是
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 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
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 。 他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 从小孤僻, 傲慢, 有精神病气质, 终身未娶 。
年轻时他曾按父愿去英法学习经商, 后来弃商从学 。 1809年赴哥廷根大学学医, 次年改学哲学, 是
柏 。 拉图的崇拜者 。 1813年以论文,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获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 后来先后
居魏玛, 德累斯顿, 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 1820年任柏林大学哲学讲师 。 1831年因逃避瘟疫离开柏
林去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等地, 1833年起至死均孤栖于法兰克福的一个小旅店中 。
? 他的主要著作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1819),, 论自然意志, ( 1836),, 伦理学的
两个基本问题, ( 1841) 等 。 其中,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是他的代表作 。 该书出版后无人问津
1848年革命失败后, 以批判理性, 宣扬悲观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叔本华哲学受到极大欢迎, 他本人因
此声名大震 。 不过, 叔本华哲学对西方哲学发展的意义, 主要还不在于它适应了 1848年后德国的特
殊的社会环境, 而在于它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正好适应了即将到来的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潮流
成了这一潮流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
? 对叔本华影响最大的是康德, 柏拉图和佛教哲学, 他的哲学在基本框架上仍然是一种体系哲学
从形式上说, 他的世界体系类似康德, 即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 ( 表象 ) 和自在之物, 不过, 自在之
物在他看来总能是一种非理性的, 盲目的生存 ( 生活 ) 意志而已 。
第二节(续 1)
? 二, 作为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认为, 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 而
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 即意识中的东西, 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 世界
是我的表象, 。 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 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 。 而
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是充足理由律 。 它有四种表现形式:物理理
由, 逻辑理由, 数学理由, 伦理理由 。 与之相应的四种表象能力 ( 四重根 ) 是:
直观, 思维, 感性现象, 独立 。 任何客体 ( 对象 ) 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
力及相应的先天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 。 这种观点与康德关于主体利用先天感性形
式和知性范畴来构造对象的观点很类似 。
? 叔本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反对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和客体当作独立存在的实
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既不是客体
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于一体的表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客体
和主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割裂主客体的统一,将认识论的问题等同于本体论
问题,使认识僵化,以至走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
第二节(续 2)
? 三, 作为意志的世界 叔本华哲学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对作为世界的, 另一面,
的自在之物作了唯意志主义的解释 。 他认为存在的东西本身, 即自在之物, 只能是意
志 。
? 首先, 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 。 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 也就是意志 。 过去理
性派哲学家把思维 ( 理性 ) 看做是先于其情感意志的东西, 其实, 意志高于理性 。 人
首先有意志, 然后才认识所要认识的东西 。 人的理性, 思想等只不过是意志的体现方
式 。 理性和思想的目的不是其本身, 而是作为满足意志, 欲望的手段 。 其次, 整个世
界的本质也是意志, 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 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与作为世界
的本质是统一的 。
? 被叔本华当作自在之物的意志是无意识的, 即, 盲目的, 不可遏制的冲动, 。 其
特点是求生存, 故可称为生存 ( 生活 ) 意志 。 为了求生存就必须战胜死亡 。 战胜死亡
的办法是繁殖后代, 因此生存意志必伴有生殖意志 。 人的两性关系, 爱情, 婚姻无非
是实现生殖意志的工具 。 他把生活意志说成是宇宙意志, 它们对象化为不同等级的理
念, 这些理念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同等级的事物上表现自身 。 愈是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理
念愈能清晰而完整地表现意志 。 处于最高级的理念是人的理念 。 人与其他东西不同,
他能够发现自己, 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也知道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 天才
人物在其直觉中超脱了一切时间, 空间, 因果关系等现实关系, 他不再是一个特殊的
人, 而是作为理念的人, 他作为认识主体是纯粹主体, 是意志本身;而作为他的认识
对象的也不是一般事物, 不是现实事物, 而是事物的理念, 即意志本身 。 作为认识主
体的意志与客体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 二者实质上已融为一体 。 因此意志世界也就表
现为主体的意志世界,, 世界也就是我的意志,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 叔本华不是把
意志当作某种精神实体, 而是当作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 。
第二节(续 3)
? 四, 理性和直觉 叔本华将认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的理性和概念的认识, 另一种是非
理性的, 非科学的认识 。 前者只能及于表象 ( 现象 ) 世界, 其主要作用是实践性的, 即充当生活
意志的工具, 但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要达到实在, 获得具有客观意义的真理只能通过非理性的
直觉 。 这种直觉发生于时空以外, 超出经验和思维的范围 。 它使人的整个意识沉浸在对当下的客
体的静观之中, 主体忘却了自己的个性和意志, 变成纯粹主体, 被直觉的客体也不复是具体的事
物, 而是理念, 永恒的形式, 意志在这个阶段上的直接的对象化 。 在这种融二为一的神秘境界中,
才能达到对事物的本质, 对自在之物的认识, 才能获得真理 。 叔本华为了不走向神秘主义而不得
不又肯定直觉不能完全与知觉的概念脱节, 相反它需要利用知觉和概念 。 直觉的感性知觉特征使
它面向具体事物, 直觉之利用抽象概念又使它超出具体事物 ( 现象 ) 而达到本体 。 但这样一来他
就陷入了与他对理性的批判自相矛盾的境地 。
? 五, 悲观主义伦理学 在叔本华看来, 由于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企图给自己去设定某种目的
和理想, 并企图通过认识和行动来使之实现 。 然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只能给他们带来痛苦 。 因为这
些目的和理想都受人的意志的支配, 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永不疲倦的冲动, 后者本身
就意味着痛苦 。 人生是在欲望不能满足时的痛苦和满足欲望后的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
着 。 愈强烈的意志意味着更大的痛苦, 意味着更少的自由和道德 。
? 减轻和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和有道德的人的根本方法是抑制人的欲望,否定人的生命
意志。他提出的主要途径是研究哲学、进行艺术直觉以致达到佛教所说的涅槃。人们应当摆脱一
切世俗的利益和要求,去除一切现实生活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观念以及以
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之境。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超脱现象世界而进入自在之
物、即意志世界。而自由和道德正是属于意志世界的,只有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本身的行动才是
自由的,而人直觉到自己作为意志本身的惟一的行动就是否定意志这个行动。
第三节 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
?
? 一, 克尔凯郭尔的生平活动 索伦 · 阿拜 · 克尔凯郭尔 ( 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
1855) 是 19世纪上半期丹麦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和宗教神学家 。 他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
的家庭 。 他的父亲出生贫寒, 后经营羊毛致富 。 但他为早年诅咒过上帝以及有过通奸行为而自认
有罪, 后妻和五个子女先他而逝, 更使他备感震动, 深信这是上帝特意使他领受无穷的痛苦和孤
独 。 他的这种阴暗低沉的心态对他的小儿子索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索伦有先天生理缺陷 ( 驼背
跛足 ), 体弱多病;他虽然聪颖过人, 但生性孤僻内向, 行为怪诞, 以致他同其父一样终身都为
有罪和受惩的宗教情感所支配 。 1830年他进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神学, 在此阅读了大量哲学和文学
著作, 对戏剧和音乐也有浓厚的兴趣, 但恐惧, 颤栗和忧郁的情绪总是支配着他, 无论是 1836-
1837年间的放浪生活, 还是 1838年其父死后的独立生活, 如恋爱, 订婚与解除婚约等经历, 他感
到在献身上帝与婚姻之间只能二者择一 。 以后他的生活更为孤僻, 心态也更为反常, 甚至近乎疯
狂 。
? 他正是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从事哲学、神学及文学等研究和创作的。硕士毕业后没有谋求任何
职业,靠巨额遗产过活。其主要著作有:, 非此即彼, ( 1842),,恐惧与颤栗, ( 1843)、
,恐惧的概念, ( 1844),,人生道路上的各阶段, ( 1845),,<哲学片段 >一书最后的非科学
性附言, ( 1846)。他对传统宗教的反叛为卡尔 · 巴特等新正统派神学家所称道,他在心理学方
面的创新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赞许。他还被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者而在西方哲学界享有盛名。法
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也承认他们受到克尔凯郭尔的启迪。
第三节(续 1)
? 二, 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哲学的新方向 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使欧洲哲学发展发生方向
性转折的重要人物之一 。 他所实现的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孤独的, 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
物质和理性意识的存在来当作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 特别是厌烦, 忧郁,
绝望等悲观情绪代替对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认识的研究, 特别是代替黑格尔主义对纯思维, 理性
和逻辑的研究来作为其哲学的主要内容 。
? 克尔凯郭尔哲学观点的形成与他的生平有一定的关系, 但更重要的是他受到欧洲, 特别是德
国哲学发展中的非理性主义潮流的影响, 他的哲学正是欧洲哲学和宗教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发展
的产物 。
? 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宗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起来, 特别是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
主义的批判当作自己哲学的根本方向 。 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逻辑必然性当作实在
的统一性的最高原则以及理性和实在的统一性的保证, 并由此而陷入了, 客观主义, 。 世界无非
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 一切具体的, 特殊的存在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例, 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
阶段中某一成分 。 这样, 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
可能性, 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 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发生的事件责任, 取消了个人从伦
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 。 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 使人非人化的哲学,
是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
? 他还认为黑格尔主义对基督教和宗教生活以及信仰本身的思辨论证完全是虚妄的 。 但他如同
黑格尔一样企图把具有单一性和偶然性的个别存在与绝对和上帝联系起来 。 在他看来, 真正作为
绝对存在的是超越理性思维和逻辑的上帝, 每一个人的真正自由是在上帝面前的存在和自由, 它
们的获得不是依靠理性和逻辑, 而是依靠人与上帝的直接 ( 没有中介 ) 接触, 即个人以宗教独特
的方式对上帝的内心体验, 或者说作为可能性存在的人自主和自由地趋向上帝的活动 。
? 总之, 克尔凯郭尔的批判是反对对理性和逻辑必然性的崇拜, 他在强调可能性优先的名义下
强调人的非理性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个性和自由 。 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的批判可谓改变了黑格尔
中所体现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 将西方哲学发展引向后黑格尔时代, 也就是现代哲学发展新时代 。
第三节(续 2)
? 三, 孤独的个人及其牵涉 克尔凯郭尔把孤独的个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 即
个人的生存当作全部哲学的出发点 。 他认为以往许多哲学家的失误在于只注意到人的
身体和理智, 而忽略了人的情感意志, 而恰恰是后者使每一个人具有独特的个性 。 在
他看来, 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世界都是他个人所体验到的世界, 不同于其他人所体验的
世界 。 而且个人以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无个性的存在, 它们不仅不能显露反而扼杀
人的个性 。 因此只有先撇开世界, 从每一个独特的个人出发才能了解这个人本身及其
所关联的世界 。
? 作为伦理主体的个人的基本特点在于有绝对自由 。 他既不受外部条件的的约束, 也
不受理性和逻辑规律及规则的约束, 而仅仅按照自己的愿望作出决定和选择, 自由即
实现于这种冒险之中 。
? 语言, 理性和逻辑无法揭示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 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 。 对于后
者, 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本身内在的独特的主观体验 。 他的个人是一种为恐惧, 颤栗,
悲观, 绝望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 。 这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是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的最
本真的体验 。 正是这种情绪驱使人采取行动, 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 。
? 克尔凯郭尔的个人是从属于上帝的个人 。 他认为人们作为人群, 集团, 社会中的一
分子都会被对象化, 失去其真实的存在, 只有在上帝面前才可以成为真实的存在, 个
人的最高的自我实现即存在于与上帝的关联之中 。 个人的生存是一个人不断进行的自
我体验 。 一个真正存在的个人必然经常感到自己是在上帝面前, 必然把上帝当作绝对
的对方, 在上帝这种永恒的力量中发现自己 。 个人的自由, 决定和选择都是面对着上
帝而发生的 。
第三节(续 3)
? 四, 人生道路的三阶段 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
段 。 它们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 境界, 是人的三种不同生活方式 。 第一阶段是审
美阶段 。 其特点是 人的生活为感觉, 冲动和情感所支配, 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 。 这
种生活必然会因不能长久满足或满足后的空虚和厌倦而使人痛苦 。 痛苦使人失望, 而
失望促使人追求第二阶段, 即伦理阶段的生活方式 。 伦理阶段的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
性所支配, 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 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 。 但道德义务
是一般的, 个人的行为是特殊的, 用一般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个人的问题, 当二者发
生冲突时, 伦理的人会因为自己不能满足道德律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有罪 。 而有罪感超
出了伦理阶段所属的理性范围 。 为了解决有罪问题, 不能依靠伦理, 而只有依靠忏悔 。
于是就由第二种生活方式转向第三种生活方式, 即宗教 。 宗教阶段的生活为信仰所支
配 。 人在此是作为自己而存在, 他所面对的只有上帝 。 不过, 克尔凯郭尔并不认为每
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均依次经历这三个阶段 。 三个阶段只是三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而
各人的选择可以不同 。 它们有时重叠交错, 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第三阶段 。
? 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生道路三阶段的学说与他所谓的辩证法密切相关。他称黑格尔
的辩证法为客观的和量的,而他的辩证法是主观的和质的,只存在于孤独的、非理性
的个人的主观体验之中。这种体验不能对象化(客观化)、不能计量,无法用语言表
达,不能作逻辑论证。黑格尔的, 量的辩证法, 可以作为科学认识的工具,而他的
,质的辩证法, 则只是与上帝保持关系的手段
第四节 尼采的权力意志
一, 尼采的生平活动及其思想的基本倾向 尼采 (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890)
是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当代转型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 。 他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
早年在一所贵族子弟学校上学热衷于希腊文化, 对诗和音乐感兴趣, 后来进波恩和莱比锡大学学
习语言和神学 。 1869- 1879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 。 由于厌倦教授生涯和疾病缠绕,
1880年辞去教职, 并到许多地方求医 。 1889年他完全疯狂, 被送到疯人院 。 后来到魏玛休养, 直
至逝世 。
? 尼采的主要著作有, 悲剧的诞生, ( 1872),, 人性的, 太人性的, ( 1878),, 快乐的知
识, ( 1882),, 札拉图士特拉如此说, ( 1883- 1891,亦译, 苏鲁支语录, ),, 超越善恶,
( 1886),, 道德的谱系, ( 1887),, 偶像的黄昏, ( 1888),, 看哪这人, ( 1888), 以及
未完成的, 死后由他妹妹整理出版的, 权力意志: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 尼采的著作往往缺乏
系统的, 合乎逻辑的论证, 而是通过散文诗式的抒发, 格言警句式的隐喻来表达作者的种种思绪,
其中不少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 尼采是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直接继承者 。 他与叔本华一样用非理性的意志来解释世界和人生
及激烈抨击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 。 但他认为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存在于现象
世界之中, 人的意志就存在于人的具体的活动之中 。 他以权力意志取代叔本华的生存意志, 由此
建立了意志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诉诸行动的, 实践哲学, 。 他虽也认为人生本质上
是痛苦的, 但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 在奋斗中寻求人生的意义, 从而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
悲观主义 。
? 尼采哲学形成于 19世纪 70- 80年代,当时主要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开始暴
露,过去被奉为神圣的理性的秩序和道德观念已弊端百出,越来越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对以往
一切重新评价,给未来发展指出新道路,已是时代的需要。他明确指出 19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人
们精神生活的堕落和虚无主义,它使人丧失了对自己的生命力的信念,使人被禁锢于异己的力量
之中,使人麻木、软弱,而这一切都是理性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的过错。
第四节(续 1)
? 二, 重估一切价值,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著名口
号, 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 道德观念, 破除它
们的权威, 这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 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
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 。 在它的影响下, 人必须服从普遍的, 纯粹的理性及作
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 遵循奴隶道德, 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 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 。
? 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 。 他从酒神狄俄尼索
斯 ( Dionysus) 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 。 他认为代表真实, 破坏, 疯狂和本能的狄俄尼索斯精
神比代表幻想, 追求, 理性和道德的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 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 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 。 狄俄尼索斯的世
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 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 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
是个人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 。 这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 是哲学的真正世界, 真
正的哲学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
? 三, 认识和真理 正是从狄俄尼索斯精神出发, 尼采认为哲学不应当译认识论为中心, 而应
以人的生活和行为为中心, 使哲学成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 。 他认为世界的问题与人的问题
密切相关, 只有从人出发才能认识世界 。 人们的任何概念, 判断和表象都是出于人们的需要, 激
情, 本能, 倾向, 是非理性的主体加工改造的结果 。 认识不可能是纯粹的, 总是与人的某种利益
和需要相关 。 理性派的认识论的根本错误正在于把认识看做是无关于人的利害的 。 即将获得纯粹
和绝对真理的过程, 并把这种抽象的, 纯粹的真理当做进一步的认识以及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 。
真理在他看来无非是主体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目的的工具, 手段, 并无客观和实在意义, 真理和
实在被他归结为主体的只有的伪造和虚构 。 他由批判理性派出发而走向了极端的主观主义 。
? 但与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观主义的不同在于, 他对作为主体的人作了非理性主义的解释 。 他
认为人的精神 ( 内心 ) 生活很大而且最重要部分是在意识以外发生的, 即不自觉地, 无意识地发
生的 。 因此, 把意识, 思维看做是主体, 表示主体的各种状态的统一或者说基质, 这不过是一种
方便的虚构 。 尼采根本否定实体 。 基质的概念, 他认为真实存在的只能是倾向, 活动, 冲动, 激
情, 过程, 只能是永无止境地在流动, 变化的东西 。 正因为如此, 它们无法用任何理性, 逻辑,
概念的工具去把握 。
第四节(续 2)
? 四, 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基督教
以及与基督教教义密切相关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 。 尼采认为基督教所宣扬的绝对和永恒的道德
观念与理性主义的绝对和永恒的理性原则一致 。 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欧洲文化是基督教观念统治
的产物, 它们正是从基督教取得诚实, 服从命运, 同情和怜悯弱者, 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等观念 。
理性派传统的道德观念实质上就是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 它们扼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
始的本能冲动, 扼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以及人的创造性, 使人消沉颓废, 麻木不仁, 因而应予以
反对, 代之以新的道德观念 。
? 尼采在, 超越善恶, 中指出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 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
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 下等人, 所遵奉的道德 。 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 没有奋发
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 他们把获得功利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 把怜悯, 同情, 仁
慈, 宽恕等品性赞为美德, 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 。 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
道德, 以之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 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丧失了
人的本真的自我的个人, 也就是被异化了个人 。 尼采由此认为欧洲文明的堕落, 颓废正是这种道
德原则支配的产物 。 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 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 。
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 不受任何确定的, 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 超出
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 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 制定道德观念 。 高贵的
人把一切高尚的, 威严刚毅和值得骄傲的东西, 即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生命力和本能, 发挥个
人的创造性, 能动性的东西当作善 。 把一切卑劣的, 柔弱平庸, 循规蹈矩, 没有创造新神的东西,
一切乞求同情, 怜悯之类的东西当作恶 。 总之, 主人道德是一种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为出
发点的道德原则 。
第四节(续 3)
? 五, 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 。 后者不
是来自上帝或者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 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 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 冲力, 创造力, 或者说一
种不断自我表现, 自我创造, 自我扩张的倾向, 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生命的愿望, 意志, 认为哪里有
生命, 哪里就有意志 。 生命意志就是表现, 释放, 改善, 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 即, 权力意志, ( Der Wille
Zur Macht) 。
? 尼采由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 进而推论出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 。 生物有机体摄取营养就是为了表
现其生命力而去占有和吞噬环境 。 不仅具有生命的有机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 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的本质
也都是权力意志 。 人和世界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 而权力意志又内在于人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之中 。 因此, 人作
为权力意志或者说作为非理性的生命力与人的现实存在不是分裂的 。 人的欲望, 激情, 本能冲动与人的肉体存
在及人的思想和行动是构成个人存在的统一整体 。 这样的个人是完全独立自主的, 不受其本身以外的任何力量
支配 。 尼采认为人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积极主动的人, 人不能满足于, 已经如此,, 而要代之以
,我愿如此, 。 尼采之提出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也正是基于对人生的能动性, 创造性的一种肯定, 因为重估意
味着重建, 而重建正意味着人的奋发有为 。 人是评价者, 他最先给事物以意义 ―― 一种人类的意义, 而人之给
予事物以意义, 意味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也就给了自己以意义 。
?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 但他又强调权力意志不是一种目的论的本原, 它并不朝向某种
确定的目的, 它作为一种不断改善, 扩张, 增长的生命力, 冲力并无确定的终极的方向 。 它永远不是作为一种
确定的存在物, 实体而存在, 而是作为一种不断的生成, 变化的活动, 倾向而存在 。 权力意志的存在就是这种
活动 。 倾向的展开 。 尼采因此不满意达尔文的进化论, 因为进化论把生命理解为自我保存, 并且过分地强调了
外在因素的作用 。
?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与他的永恒轮回说密切相关 。 他认为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世界的图景
就是权力意志在其永恒轮回中三各种表现 。 尼采以当时科学已经确定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的学说为依据, 认
为权力意志在全体上是永恒同一的, 就是说其总量是确定的, 但在它表现的局部的质的方面却是流动变化的 。
它不会永远停留于某种状态中, 除了不断地流动, 不断地变化本身以外, 它没有任何永恒的的东西 。 权力意志
永远是生生不已, 自强不息的, 永远是自己破坏, 自己创造 。 尼采永恒轮回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理性派哲
学和基督教对某种绝对的, 彼岸的目标的追求, 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 。 因为既然宇宙的一切即是权力意志的
永恒轮回, 那么它们的活动必然是圆圈式的, 其中任何一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都具有同等的意义和价值, 这
就排除了任何超越的彼岸的目的和存在 。
? 尼采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 特别是理性派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为己任 。 从他把权力意志当作一种活动, 倾
向, 过程而不当作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 甚至也不当做现象之后的的自在之物来说, 他的权力意志论与传统形
而上学的确有所不同 。 然而, 他又将整个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权力意志的存在, 将整个世界的发展归结为权力意
志的流转易形, 永恒轮回, 这无异于是在破坏形而上学的同时又在构建另一种形而上学 。 海德格尔在高度评价
第四节(续 4)
? 六, 超人哲学 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关于人的哲学, 而超人则是人的目
标和理想, 因此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哲学 。 从一种意义上说, 尼采的超人是用来
取代基督教的上帝和传统理性派哲学的绝对理性概念的 。 他一再宣布, 上帝死了, 来
意指以上帝或绝对理性概念为基础的基督教和理性派哲学的终结 。 19世纪是西方传统
文明和价值体系濒于崩溃, 虚无主义抬头的时代 。 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被压抑和扼
杀, 人们处于一种麻木, 无目标, 无标准, 失去依靠和理想, 从而也失去价值和意义
的状态 。 尼采把处于现实世界的, 有血有肉的, 超人, 当作新的上帝, 当作挽救人类
免于堕落和退化的力量 。
? 超人是生命力 ( 权力意志 ) 得到充分发扬的人, 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
是具有超群的智力, 坚强的意志, 绝对的自主性, 高昂的激情的人, 超人是自然和社
会的立法者, 是道德和真理的准绳, 但本身不受法律, 道德和真理的约束和制约 。 总
之, 超人是人的生命力即权力意志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是与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传统
所确立的人的价值相反的新的价值观念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或者说是狄饿尼索斯精神
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
? 尼采可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叛逆者, 他在哲学上要求打倒偶像, 重新评价一切价值,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生命力等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 然而, 尼采把个人的生命力和本
能的作用夸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由他的这些理论出发极易得出非常极端的社会政治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