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时间域理论
第5章线性反馈系统的时间域综合
分析:
综合与分析是相反的一个命题。
稳定性等)和定量的变化规律。
研究系统运动的定性行为(如能控性、能观测性、
已知系统结构和参数及外输入作用,
001
第五章
综合:
律及需要增加的结构和参数。
确定需要施加于系统的外输入作用,即控制作用的规
已知系统结构和参数及所期望的系统运动形式或某些
特征。
合问题。
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在时间域内讨论线性反馈系统的综
控制作用规律常取为反馈的形式。
抗扰动或抗参数变动,反馈系统优于非反馈系统。
综合是建立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
002
第五章
5.1 引言
u综合问题的提出
: 维状态向量, : 维输出向量, : 维输入向量,x
给定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0(0),0xAxBuxxt
yCx
=+=≥
=
&
y
矩阵 、 和 为常阵且为给定。
n u
给定:期望的性能指标、某些特征向量、或某种期望形式、
q p
A CB
或极小(或极大)值一个性能函数。
003
第五章
寻找一个控制作用 ,在其作用下系统的运动满足所给
uKxv=?+
所谓综合:
u
uFyv=?+
出的期望性能指标。
如果控制作用依赖于系统的实际响应:
输出反馈控制
有 状态反馈控制
其中: 为 常阵,状态反馈矩阵。
为参考输入向量。
pn×
为 常阵,输出反馈矩阵。
K
pq×F
v
004
第五章
u性能指标的类型
所导出的闭环结构的控制系统,分别称为状态反馈系统和
输出反馈系统。
综合:确定控制 的规律和形式。u
≥非优化型指标:不等式型的指标, 即可。
设计:还要考虑控制 的实现问题。u
优化型指标:一类极值型指标,所有值中取极值。
005
第五章
y
非优化型指标:
(1)以渐近稳定作为性能指标,镇定问题。
一个输出”作为性能指标,解耦问题。
0 ()yt
作为性能指标,跟踪问题。
(2)以一组期望的闭环极点作为性能指标,极点配置。
(3)以使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实现“一个输入只控制
(4)以使系统的输出 无静差地跟踪一个外部信号
006
第五章
优化型性能指标:
常取一个相对于状态 和控制 的二次型积分性能指标:
规定出加权矩阵 和 ,综合的任务,是确定一个控制
(())Ju?
为最优控制, 为最优性能。
其中: 为正定对称常阵, 为正定对称常阵或正半定对
称常阵且 为能观测。
,使指标 为极小值。
ux
R
0
(() ()TTJuxQxuRudt∞=+∫
Q
()u ?
RQ
1 2(,)AQ
(())Ju? ()u ?
007
第五章
(1)建立可综合条件
综合问题分解为两个性质不同的命题。
u研究综合问题的思路
给定的受控系统和指标,控制存在且实现综合的条件。
(2)建立相应的用以综合控制规律的算法
确定满足要求的控制律。
008
第五章
(1)状态反馈的构成问题
u控制系统工程实现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y利用可测输入 和输出 来构造出不能测的状态 。u
称为状态重构,观测器问题。
x
问题。
(2)系统模型的不准确和参数慑动问题
模型不准确和参数慑动,按理想模型得到的控制器组成的
控制系统中,是否产生达不到期望的性能指标或不稳定的
009
第五章
鲁棒性问题:参数的不精确误差或摄动出现在模型参数
的一个邻域内时,系统仍能稳定地运行或保持期望的性能
值,则是鲁棒性的。
(3)对外部扰动的影响的抑制问题
扰动抑制问题。
010
第五章
5.2 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
控制 取为状态 的线性函数,x
uKxv=?+
u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的构成形式
称为状态反馈,线性的直接状态反馈。
u
xAxBu
yCx
=+
=
&线性定常系统
011
第五章
控制 取为输出 的线性函数,y
uFyv=?+
称为输出反馈,线性非动态输出反馈,简称为输出反馈。
u
为参考输入。v
012
第五章
状态反馈的构成形式:
()xABKxBv
yCx
=?+
=
&
传递函数矩阵为:
1()()
KGsCsIABKB
?=?+
∫ yB
A
K
C++ xuv ?+
013
第五章
输出反馈的构成形式:
()xABFCxBv
yCx
=?+
=
&
传递函数矩阵为:
1()()
FGsCsIABFCB
?=?+
∫ yB
A
F
C++ xuv ?+
014
第五章
则
受控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1()()
oGsCsIAB
?=?
[ ] 10()()()FoGsGsIFGs?=+
或 [ ] 10()()()GsIGsFGs?=+
证: 1()()FGsCsIABFCB?=?+
11()()
FCGssIABFCB
??=?+
015
第五章
1()()
FsIABFCCGsB
??+=
1()()()
FFsIACGsBFGsB
? +=
11()()()()
FFGsCsIABFGsCsIAB
??+?=?
()()()()FoFoGsGsFGsGs+=
[ ]()()()oFoIGsFGsGs
证毕
[ ] 1()()()FooGsIGsFGs?=+
016
第五章
另证: sIABFCsIABFC?+=?+
11()()()IBFCsIAsIABFCsIA??+?=?+?
111()()()BBFCsIABsIABFCCCsIAB??+?=?
1() )()
ooBBFGssIABFCCGs
?=?+
111() )()()
oosIABFCBsIABFCBFGsCGs
????++?+=
11()()()()
ooCsIABFCBCsIABFCBFGsGs
???++?
证毕
()()()()FFooGsGsFGsGs+=
[ ] 1()()()FooGsGsIFGs?=+
017
第五章
两者都可改变系统结构属性和实现性能指标。
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都可改变系统矩阵。
令: 则输出反馈达到的功能,必可找到相应的
状态反馈要优于输出反馈。
KFC=
一个状态反馈来实现。
F但 的解 通常不存在,则反之不成立。FCK=
018
第五章
反馈的引入对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影响。
结论1:状态反馈的引入,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但可能
FΣ
改变系统的能观测性。
结论2 :输出反馈的引入不改变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oΣ能控(能观)= 能控(能观)
u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019
第五章
反馈信息的性质:
状态 可完全地表征系统结构的信息,x
状态反馈是一种完全的系统信息反馈。
输出反馈是一种不完全的系统信息反馈。
为了使反馈系统获得良好的动态性能,必须采用完全信息
u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的比较
反馈系统,即状态反馈。
020
第五章
联补偿器,构成动态输出反馈系统。
欲使输出反馈也能达到满意的性能,引入串联补偿器和并
∫ yB
A
并联补偿器
C++ xuv ?+ 串联补偿器
021
第五章
u
()xt
输出变量可直接测量,状态反馈的工程构成,是引入状态
y观测器,利用可量测变量 和 作为其输入,以获得 的重
构量 ,来实现状态反馈。
t →∞
x
?x
时, 和 相等。
∫ yB
A
状态观测器
C++ xuv ?+
?xK
? ()xt
022
第五章
5.3 极点配置问题:可配置条件和算法
其中: 为 维状态向量, 为 维控制向量, 和 为x n
u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问题
相应维数的已知常阵。
u p
xAxBu=+&
线性定常受控系统
A B
n
{ }***12,,,nlllL
给定 个所期望的闭环系统的极点:
实数、或共轭复数。
希望闭环极点= 性能指标。
023
第五章
v
极点配置:
K
确定状态反馈控制:
为参考输入。
pn×
uKxv=?+
*()1,2,,
iiABKinll?==L
即确定一个 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使得状态
反馈闭环系统:
的极点为
()xABKxBv=?+&
{ }***12,,,nlllL
即成立
()l 表示 的特征值。( )
024
第五章
A
解决两个问题
K
条件:利用状态反馈任意地配置其闭环极点的条件。
算法:确定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的算法。
u极点可配置条件
循环矩阵:系统矩阵 的特征多项式等同于其最小多项式。
特性:
A(1) 为循环矩阵,当且仅当它的约当规范形中,相应于
每一个不同的特征值仅有一个约当块。
025
第五章
A(2)如果 的所有特征值为两两相异,则对应于每一个特
征值必仅有一个约当块,因此 必定是循环的。A
间,也即 为能控。
A(3)若 为循环矩阵,则其循环是指:必存在一个向量
,使向量组 可构成一个 维空b n{ }1,,,nbAbAb?L
{ },Ab
{ },AB(4)若 为能控,且 为循环,则对几乎任意的
实向量 ,单输入矩阵对 为能控。1p × { },ABrr
A
026
第五章
A(5)若 不是循环的,但 为能控,则对几乎任意
的 常阵 , 为循环。pn× ABK?K
{ },AB
结论:线性定常系统可通过线性状态反馈任意地配置其全
部极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此系统为完全能控。
u单输入极点配置问题的算法
算法:给定能控性矩阵对 和一组期望的闭环特征
*(),1,2,
iiAbkinll?==L使成立
1 n× k值 ,确定 的增益矩阵 ,{ }***12,,,nlllL
{,}Ab
027
第五章
第1 步:计算 的特征多项式,即A
1
10det()
nn
nsIAsssaaa
?
??=++++L
第2 步:计算由 所决定的特征多项式。
****1**
1 10()()()
nn
nnssssssallaaa
?
?=??=++++LL即
{ }***12,,,nlllL
第3 步:计算 ***001111,,,nnkaaaaaa????=?????L
028
第五章
第4 步:计算变换矩阵
11
11
,,,
1
nn
n
PAbAbb a
aa
??
?
??
??
??=??
??
OL
MOO
L
第5 步:求 1QP?=
第6 步:所求增益矩阵 KKQ=
029
第五章
***
1232,1,1jjlll=?=?+=??
例:给定单输入线性定常系统为:
0001
1600
01120
xxu
????
????=?+
??
????????
&
再给定期望的一组闭环特征值为:
解:系统为完全能控,故满足可配置条件。计算特征多项式
32
00
det()det1601872
0112
s
sIA sss
s
??
???=?+=++
?+??
030
第五章
计算 3
**32
1
()()(2)(1)(1)464i
i
ssssjsjsssal
=
=?=++?++=+++∏
可求得
[ ]***001122,,4,66,14k aaaaaa??=???=????
计算变换矩阵
2
2
12
100110072181
,,161018101210
110072181100
PAbAbb a
aa
????????
??????????==?=??
? ? ?
????????????????
031
第五章
求出逆矩阵
1
001
0112
118144
QP?
??
??==?
???
所求增益矩阵为
[][]
001
4,66,14011214,186,1220
118144
kkQ
??
??==???=??
?????
032
第五章
pn×
算法Ⅰ:给定能控性矩阵对 和一组希望的闭环特{ },AB
征值 ,要确定 的反馈增益矩阵 ,
1ABK?
AA=
u多输入极点配置问题的算法
若是,则表 。
1AABK=?
*(),1,2,,
iiABKinll?==L
K
第1 步:判断 是否为循环矩阵,若否,选取一个
1K
pn×A
常阵 ,使 为循环,并表 ,
使成立 。
{ }***12,,,nlllL
033
第五章
bBr=
配置问题的算法,求出增益向量 。
,Ab????
第2 步:对循环矩阵 ,通过适当选取一个 实常
r
1p ×A
向量 ,表 且 为能控。
,Ab????第3 步:对于等价单输入问题 ,利用单输入极点
r
k
和 的选取不是唯一的,有一定的任意性。
1KkKr=+
1K
第4 步:当 为循环矩阵时,所求的增益矩阵为
A
Kkr=A
当 为非循环矩阵时,所求的增益矩阵为 。
r从工程实现的角度而言,希望使得 和 的选取以达到1K
的各个元素为尽可能地小。K
但这种算法得到的 的各反馈增益往往偏大。K
035
第五章
第1 步:任选一个 常阵 ,使得满足
算法Ⅱ引入一个限制条件,即 *(),1,2,,iiAinll≠=L
nn×
测。一般均满足。
当 和 不具有等同的特征值时,对任意的矩阵 ,
F
*(),1,2,,
iiFinll==L
,FK????
KA
第2 步:选取一个 常阵 ,使 为能观pn× K
第3 步:求解矩阵方程
F
ATTFBK?=
此方程的 解阵 存在且唯一。nn× T
035
第五章
控且 为能观测。
多输入情形,解阵 为非奇异的必要条件是 为能T { },AB
步,若为奇异,重选 或 。
{ },FK
T
单输入情形,则为充分必要条件。
K
第4 步:判断 是否为非奇异。如果为非奇异,转入下
F
第5 步:所求的状态反馈增益矩阵为 , 为非
奇异。
1KKT ?= T
036
第五章
可得
由方程
11TFTABKTABK??=?=?
1,2,,in= L
即实现了期望的闭环极点配置。
则 矩阵 和 是相似的。
T
1*()()()
iiiiABKTFTFllll
??===
A
则
nn×
1ATBT ?=存在可逆矩阵 ,使得
B
ATTFBK?=
037
第五章
和 是相似矩阵,则有相同的特征多项式。A B
又:
另: 的特征多项式为
111
1
1
det()det()
det( ))
detdet()det()det()
ITF TITTFT
TIFT
TIFTIF
ll
l
???
?
?
?=?
=?
= =?
11det()det()detdet1IA AA??===
1TFT ?
det()detdetABAB=
det()det()IAIBll?=?
038
第五章
***
12,34,51,2,12jjlll=?=?±=?±
例:给定多输入线性定常系统为规范形:
0100000
0010 00
3101210
0000100
4311401
xxu
????
????
?
=+???
?
????
???????
&
再给定期望的一组闭环特征值为:
039
第五章
01000
00100
00010
00001
255 48247
ABK
??
??
?=
?????????
期望的闭环系统矩阵应为:
5
**5432
1
()()724485 25i
i
sssssssal
=
=?=+++++∏
解:先求出
040
第五章
则
利用矩阵 和上述得到的矩阵 ,可得()ABK?
31002
295849233K
??=
????
即为算法Ⅰ。
A
0000000
0000000
3100210
0000000
29584923301
BKK
????
????
???
==???
????
???
???????
041
第五章
状态反馈 配置闭环系统矩阵的特征值 配置闭环系
u状态反馈对传递函数矩阵的零点的影响
→
状态反馈:改变极点的同时,是否影响系统的零点。
单输入—单输出,完全能控的线性定常系统,
xAxbu
ycx
=+
=
&
→
统传递函数矩阵的极点。
042
第五章
其中:
引入适当的线性非奇异变换,将其化为能控规范形,
011
01 0
010
1n
Ab
aaa?
????
????
??==
??
????? ????
MO M
L
[ ]0,,,ncbbb?= L
xAxbu
ycx
=+
=
&
043
第五章
传递函数 为:
11
1
10
1
10
()()()
n
n
nn
n
gscsIAbcsIAb
ss
s
bbb
aaa
??
?
= =?
+++=
++++
L
L
任意给定期望的一组闭环极点
****1**
1 10()()()
nn
nnssssssallaaa
?
?=??=++++LL
相应的特征多项式为:
{ }***12,,,nlllL
()gs
044
第五章
反馈增益矩阵为 , 为使
由极点配置问题的算法可知:
{ },,Abc
P
化为能控规范形 的变换矩阵,而{ },,Abc
1,KKQQP?==
***
001111,,,nnKaaaaaa????=?????L
则状态反馈系统为:
()xAbKxbv
ycx
=?+
=
&
045
第五章
其中:
其能控规范形为:
***
011
01 0
010
1n
AbKb
aaa?
????
????
???==
??
????? ????
MO M
L
[ ]011,,,ncbbb?= L
()xAbKxbv
ycx
=?+
=
&
046
第五章
状态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 为:
11
1
10
*1**
10
()()()K
n
n
nn
n
gscsIAbKbcsIAbKb
ss
s
bbb
aaa
??
?
=?+=?+
+++=
++++
L
L
引入状态反馈,使 的极点移动,但不影响零点。
但是,移动极点与零点相重合而对消,也影响了零点,被对
()gs
()Kgs
消掉的极点成为不可观测的。
047
第五章
多变量线性定常系统: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情形
的零点有多种定义。
,np
q
xAxBuxRuR
yC yR
=+∈∈
=∈
&
1()()GsCsIAB?=?
其传递函数矩阵:
048
第五章
成为是,使
当 为能控且能观测时, 的零点可看{ },,ABC
s
利用复频率域方法,可以证明,状态反馈的引入不影响
min(,)0sIABranknpqC???<+??
??
()Gs
的所有 值。
但 的每个元传递函数 的零点将受状态反馈
的零点。
()ijgs
的影响。
()Gs
()Gs
049
第五章
传递函数矩阵为:
举例说明:双输入—双输出线性定常系统:
10010 102
020,01, 210
00311
ABC
???? ??
????===??
??? ??
????????
352
(1)(3)3()
21
12
s
sssGs
ss
???
?????
=
????
050
第五章
1231,2,3lll===系统的极点是:
引入状态反馈,状态反馈增益矩阵为:
状态反馈系统的各系数矩阵为:
61515
030K
????=
????
7151510 102
010,01, 210
6121211
ABKBC
????? ??
?????=?==??
??? ??
?????????
051
第五章
比较 和 ,状态反馈的引入,系统的极点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Gs
移动到 的同时,也改变
()Gs
()KGs ()Gs
系统 的元传递函数的零点。
23521217
(2)(3)(1)(2)(3)()
2(3)(3)(8)
(2)(3)(1)(2)(3)
K
sss
sssssGs
ss
sssss
???+?
??+++++
= ??+
+++++??
1231,2,3lll=?=?=?
了 的大部分元传递函数的零点。状态反馈影响受控
052
1
1()CsIABKB
??+
2K
反馈增益矩阵解的不唯一性。
相同极点配置的两个不同的反馈增益矩阵 和 ,1K
相应的闭环传递函数矩阵 和
第五章
将有不同的状态运动响应和输出响应。
应选取使元增益值较小且瞬态响应较好的反馈增益矩阵解。
1
2()CsIABKB
??+ 一般是不相同的。
053
第五章
u输出反馈的极点配置问题
( 为参考输入),不能任意地配置系统的全部极点。
uFyv=?+
xAxbu
ycx
=+
=
&
(1)一般地说,利用非动态输出反馈
v
其中: 为 维状态向量, 和 为标量输入和标量输出。x n u y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
054
第五章
其中: 为参考输入, 为标量反馈增益。
uvfyvfcx=?=?
1()()
fgscsIAbfcb
?=?+
取反馈控制
v
其特征多项式为:
()det()f ssIAbfca =?+
f
输出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055
第五章
2112det[()()]det[()()]IGsGsIGsGs+=+
注意:
利用:
1()()[()]sIAbfcsIAIsIAbfc??+=?+?
1
1
()det()det[()]
det()[1()]
fssIAIsIAbfc
sIAfcsIAb
a ?
?
=?+?
=?+?
可得:
056
第五章
()()()f ssfsaab=+?
再表:
引入输出反馈后,反馈系统的极点即为方程 :
det()()sIAsa?=
1 ()()
()
scsIAb
s
b
a
??=
则:
()()0sfsab+?=的根。
057
第五章
极点和零点,则由根轨迹可知,闭环系统的极点只能分布于
由 和 的根分别为 的
输出反馈不可能把反馈系统的极点配置到根轨迹以外的位置
1()csIAb??()0sa =
以开环极点为始点和以开环零点为终点的一组根轨迹上。即,
()0sb =
非动态输出反馈不能任意地配置系统的全部极点。
上。
058
第五章
统的维数为 ,且 和 ,则采用
(2)对于能控和能观测的受控系统 ,令系{ },,ABC
非动态线性输出反馈 ,可对数目为:
个闭环极点进行“任意地接近”式
rankBp= rankCq=
uFyv=?+
{ }min,1npq+?
n
配置,即可使它们任意地接近于指定的期望极点位置。
(3)如果在引入输出反馈的同时,附加引入补偿器,那
么通过适当选取和综合补偿器的结构和特性,将可对所导出
的输出反馈系统的全部极点进行任意配置。
059
第五章
对于线性定常受控系统:
状态反馈律: , 为参考输入。
,npxAxBuxRuR=+∈∈&
则称系统实现了状态反馈镇定。
5.4 镇定问题:可镇定条件和算法
是渐近稳定的,也即其特征值均具有负实部,
u状态反馈的镇定条件
uKxv=?+
如,通过反馈构成的闭环系统:
()xABKxBv=?+&
v
060
第五章
开平面上,属于极点区域配置问题。
镇定问题:综合的目标不是使闭环系统的极点严格地配置
{ },AB
到任意指定的一组位置上,而是使其配置于复数平面的左半
K
u可镇定条件
如果系统 为能控,必存在增益矩阵 ,使得
()ABK? 的全部特征值配置到任意位置上,包括使
Re()0,1,2,,i ABKinl ?<=L
061
第五章
状态反馈镇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条件。
为能控是系统可由状态反馈实现镇定的一个充分{ },AB
结论:线性定常系统是由状态反馈可镇定的,当且仅当
其不能控部分是渐近稳定的。
题中综合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的计算可按下述步骤进行:
算法:给定 ,且知其满足可镇定条件,则镇定问{ },AB
K
062
第五章
{ },ccAB
第1 步:对 按能控性进行结构分解,导出{ },AB
111
2
0,
cccc
AAQAQBQB
A
????===??
??
%% %
%
,并求出变换矩阵 。P
11Re()0,(1,2,,)i Ainl ≥=
% L
{ },ccAB第2 步:对 求出约当规范形,
1A
%其中, 为 常阵,且11nn×
063
第五章
22Re()0,(1,2,,)i Ainl <=
% L
2A
% 为 常阵,且22nn×
12 cnnn+=cA% 为 矩阵,并有ccnn×
1Q ?同时,求出 。
1K
%
第3 步:利用极点配置问题算法,计算 的反馈
1111()(1,2,,)i ABKinl ?=
% %% L增益矩阵 ,使 均具有
1np×
负实部。
064
第五章
第4 步:所求的镇定反馈增益矩阵:
是通过把位于右半闭复数平面上的极点“调整”到左半开复
1
1 ,0KKQP
???=??%
数平面上而实现镇定的。
065
第五章
5.5 解耦控制问题:可解耦条件和算法
三个基本假定:
x u
问题的提出:多输入—多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
p qy
xAxBu
yCx
=+
=
&
n
(1)
其中, 为 维状态向量, 为 维控制向量, 为 维
输出向量。
066
第五章
(2)控制律采用状态反馈结合输入变换,取
为参考输入。
pq=(1) ,输出和输入具有相同的变量个数。
uKxLv=?+
det0L ≠
v
K L
L
pp×pn×为 反馈增益矩阵, 为 输入变换矩阵,
(3)输入变换矩阵 为非奇异,即 。
067
第五章
结构图如下:
∫ yB
A
C++ xuv ?+
K
L
状态空间描述为:
()xABKxBLv
yCx
=?+
=
&
(2)
068
第五章
pq=
传递函数矩阵为:
()KLGs,则 为 的有理分式矩阵。
1()()(3)
KLGsCsIABKBL
?=?+
解耦控制问题:对(1)式给出的多变量受控系统,寻找
pp×
1 22()((),(),,())
0,1,2,,
pp
ii
Gsdiaggsgsgs
gip
=
≠=
L
L
一个输入变换和状态反馈矩阵对 ,使由(3)式所定{ },LK
出的传递函数矩阵 为非奇异对角线有理分式阵,即()KLGs
069
第五章
两个问题:
()()()KLysGsvs=))关系式: 实现解耦后,存在
{ },LK
如下关系,输出变量和参考输入变量之间:
()()(),1,2,,iiiiysgsvsip==)) L
(1)受控系统的可解耦性,实现解耦的条件。
(2)解耦控制问题的算法,求 。
070
第五章
p
受控系统包含着变量间的耦合,通过外部的控制作用,
p可使一个 维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化为 个相互独立的
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
一个输出量仅由一个输入量所完全控制。
u传递函数矩阵的两个特征量
完全能观测的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
071
第五章
()igs i()Gs pp×为 的传递函数矩阵, 为它的第
12()(),(),,()iiiipgsgsgsgs??= ??L
()ijijgss =
id
个行传递函数向量,并有:
()ijgs
()Gs
{ }12min,,,1,1,2,,iiiipdipsss=?=LL
表的分母多项式的次数和 的分子
多项式的次数之差。
id
则 的第一个特征量 定义为:
必为非负整数。
{ }12,,,pdddL()Gs当 给定后, 为唯一确定。
072
第五章
1lim(),1,2,,id
iisEsgsip
+
→∞
==L
1 p×
()Gs iE的第二个特征量 定义为:
i
iE
ic
的常行向量。
{ },,ABC()Gs
C
两个特征量 和 的基本属性:
(1)如果 的相应的状态空间描述为 ,
id
且表 为 的第 个行向量。
073
第五章
id
iiECAB=
,0,0,1,,1
0
1,0,0,1,,1
k
i
ii
CABk
dCAB
nCABkn
m
mm?==?
?=≠
?
?==??
L
L
当
而
当
则有:
和
074
第五章
{ },LK det0L ≠
i状态反馈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 的第 个行
传递函数向量可表为:
()KLGs
(2)对于任意的矩阵对 ,其中 ,
1
10()det()
nn
nssIABKsssaaaa
?
?=?+=++++L
其中:
12
210
1()
()
nn
KLiiiniigsCBLsCRBLsCRBLsCRBLsa
??
???=++++??L
075
第五章
21()nnRABKIa??=?+
和
2
312()()nnnRABKABKIaa???=?+?+
LLL
12
011()()
nn
nRABKABKIaa
??
?=?+?++L
076
第五章
iE而 的两个特征量 和 可表为:
()KLGs
id
(),1,2,,idiiECABKBLip=?=L
,()0,0,1,,1
()0
1,()0,0,1,,1
1,2,,
k
i
ii
k
i
CABKBLk
dCABKBL
nCABKBLkn
ip
m
mm??==?
?=?≠
?
???==?
?
=
L
L
L
当
而
当
和
077
第五章
{ },LK det0L ≠
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的特征量之间存在如下
的关系式:
(3)对于任意的矩阵对 ,其中 ,
,1,2,,iiEELip==L
iidd=
078
第五章
{ },LK
结论:线性定常受控系统,可采用状态反馈和输入变换,
即存在矩阵对 进行解耦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如
u可解耦条件
1
p
E
E
E
??
??=
??
????
M
pp×
为非奇异。
下的 常阵:
079
第五章
()Gs
解耦后系统能正常运行,并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要求受控
系统是能控的,至少是能镇定的。
(1)能否实现解耦,由传递函数矩阵 的两组特征
(1,2,,)iEip= Lid
推论:
量 和 决定。
E(2) 可由传递函数矩阵组成,也可由状态空间描述组
成。
080
第五章
11,LEKEF??==
(3)一个可解耦的受控系统,当选取 为:
pn×
1 1
1
1p
d
d
p
CA
F
CA
+
+
??
??
??
??
M阵, 时,
{ },LK
使系统解耦,解耦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081
第五章
1 1
1
1
()
1
p
d
KL
d
s
Gs
s
+
+
??
??
=
??
??
O
均具有多重积分器的特性,称为积分型解耦。
解耦后,每个单输入—单输出闭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有一定的价值。
动态性能不好,没有实用价值,但作为一个中间步骤,
082
第五章
{ },LK
给定受控系统为:
其中: , 为能控。
u确定解耦控制矩阵对 的算法
xAxBu
yCx
=+
=
&
dim()dim()uyp==
系统要实现期望的极点配置。
{ },AB
实现解耦,同时对解耦后的每一个单输入—单输出控制
083
第五章
1 ,,
TTT
pEEE??= ??L判断, 是否为非奇异。
第1 步:计算 和
{ },1,2,,idiiECABip==L
{ },1,2,,idip= L
若是,可解耦,进入下一步。若否,不能解耦。
1E?第2 步:计算 和
1 1
1
1p
d
d
p
CA
F
CA
+
+
??
??
??
??
M
084
第五章
xAxBv
yCx
=+
=
&
导出积分型解耦系统
第3 步:取 为:
11,LEKEF??==
{ },LK
其中,
{ },AB且由 能控,知 为能控。
11,AABEFBBE??=?=
{ },AB
085
第五章
变换为如下的解耦规范形
第4 步:引入线性非奇异变换 ,把
1
11
0
0p
ccpp
A
A A
AAA+
??
??
=
??
??
%
OM%
%
%%%L
xQx=% { },,ABC
086
第五章
1
1
p
ccp
b
B b
bb
??
??
= ??
????
%
O%
%
%%L
1 0
0p
c
C
c
??
??=
??
%
% OM
%
( 不完全能观测,或状态反馈导致 不完全能
其中,虚线分块化表示按能观测性的结构分解形式,
{ },AC { },AC
观测)。
当 为能观测时,则 中不出现不能观测部分。{ },,ABC%%%{ },AC
087
第五章
此外,进而有:
0
0
0
000
**
i
ii
d
i
mm
I
A
×
??
??
= ??
??
M
%
L
(1)id + (1)iimd?+
(1)id +
(1)iimd?+
088
第五章
1211,iipmdmmmn+≥++++=L其中,
1
0
0
1
0
0
i
i
m
b
×
??
??
??
??
??=
??
??
??
??
????
M
%
M
(1)id +
[ ]
1
100
i
i
m
c
×
=% L
089
第五章
现解耦控制和解耦后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
第5 步:对解耦规范形 ,引入状态反馈,来实{ },,ABC%%%
其中,
状态反馈增益矩阵取为如下形式的 常阵:pn×
1 0
0p
k
K
k
??
??=
??
%
% OM
%
01
1
,,,,00
i
i
iiid
m
kkkk
×
??=% LL
090
第五章
并且,由此可以导出:
1
1
11111
1
()
()
()ppppp
CsIABKB
csIAbkb
csIAbkb
?
?
?
?+
???+
??=
?+??
%%%%%
%%%%%
O
%%%%%
091
第五章
和
01
0
0
0
**
i
ii
i
d
iii
mm
iiid
I
Abk
kkk×
??
??
?=
?????
??
M
%%%
L
092
第五章
的元则由解耦后的第 个单输入—单
表明, 的结构形式保证了解耦控制的实现,而K%
部特征值。
(1,2,,)ikip=% L
由于需保证实现解耦,状态反馈所能控制的不是 的全
输出控制系统的期望极点组所决定。
i
iA
%
093
第五章
使其实现解耦和对解耦后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进行期
第6 步:对于所讨论的受控系统:
{ },KL望的极点配置的 为:
111,KEFEKQLE???=+=%
xAxBu
yCx
=+
=
&
094
第五章
010000
300210
000100
020000
1000
0010
xxu
yx
????
????
?=+
???
???????
??=
????
&
解:系统能控且能观测。
例:给定双输入—双输出的线性定常受控系统为:
第五章
因为
①计算 和 (1,2)iEi=
[][]1
00
10100000
00
01
CB
??
??
==??
??
(1,2)idi=
[][]1
010000
300210100 10
000100
020001
CAB
????
????
???==
????
????????
096
第五章
[][]2
00
10001000
00
01
CB
??
??
==??
??
[][]2
010000
300210001 01
000100
020001
CAB
????
????
???
???
?????????
即可定出,
[ ] [ ]1210,01EE==
121,1dd==
097
第五章
②判断可解耦性
1
2
10
01
EE
E
????==
????????
可解耦性判别矩阵:
1 10
01E
? ??= ??
??
为非奇异,可进行解耦。
③导出积分型解耦系统
定出
098
第五章
2
1
2
2
3002
0200
CAF
CA
????==
?????????
取 1 10
01LE
? ??==??
??
1 3002
0200KEF
? ??==??
???
099
第五章
则有:
1
0100
0000
0001
0000
AABEF?
??
??
=?=
????
1
00
10
00
01
BBE ?
??
??
==??
??
1000
0010CC
??==
????
100
第五章
则 保持为能观测,且 已为解耦规范形。{ },AC
无需再进一步引入变换,也即有 。
{ },,ABC
④相对于解耦规范形确定反馈增益矩阵 取为:
QI=
K%
1011
2021
00
00
kkK
kk
??=
????%
则: 1011
2021
01
01
kkABK
kk
?????=
????
%
101
第五章
指定解耦后的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期望特征值,分别
**
1 122,4ll=?=?为:
*2
1 ()(2)(4)68sssssa =++=++
101 20218,6,5,4kkkk====
2 222,2jj=?+=??
求:
2 ()(2)(2)45ssjsjssa =+?++=++
可定出:
8600
0054K
??=
????%则:
102
第五章
⑤定出对给定受控系统实现解耦控制和极点配置的控制
11 1 602
0254KEFEKFK
?? ??=+=+=??
???
%%
矩阵对 ,
1 10
01LE
? ??==??
??
{ },LK
⑥定出解耦后闭环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和传递函数
矩阵。
103
第五章
010000
860010()
000100
005401
xABKxBLvxv
????
??????
???=?+=+
???
??????????
&
21
2
1 0
68()()
10
45
KL
ssGsCsIABKBL
ss
?
??
??++=?+=
++??
1000
0010yCxx
??==
????
104
第五章
u静态解耦控制问题
xAxBu
yCx
=+
=
&
控制系统:
输出维数和输入维数相等的线性定常系统:
{ },KL
()xABKxBLv
yCx
=?+
=
&
如果存在状态反馈和输入变换 ,使得所导出的闭环
105
第五章
具有如下的属性:
1()()
KLGsCsIABKBL
?=?+(2) 一般为非对
(1)闭环控制系统是渐近稳定的。
0s →
11
0
(0)
lim(),0
(0)
KLiis
pp
g
Gsg
g
→
??
??=≠
??
O
角线矩阵,但是,当 时其为对角线非奇异常阵,即
则称受控系统是静态能解耦的。
前面所研究的解耦问题为动态解耦问题。
106
第五章
11()
()
1()p
t
vt
t
b
b
??
??=
????
M
信号的情况。
静态解耦的概念只适用于参考输入 的各个分量为阶跃
ib
v
令:
其中: 为非零常数, 为单位阶跃函数。1()t
利用拉普拉斯变换的终值定理,在系统为渐近稳定的前提
下,可得到系统为稳态时的输出为:
107
第五章
即有:lim()(0),1,2,,iiiitytgipb→∞ ==L
11
00
1 1111
1lim()lim()lim()
(0)(0)
()(0)
KLKLtss
pp
p pppp
ytsGsGss
gg
gsg
bb
bb
bb
bb
→∞→→
????
??????==
? ????
? ??????
??????
??????==
???
???????????
MM
OMM
108
第五章
表明,相对于分量为阶跃信号的参考输入,当系统实现
静态解耦时,可做到稳态下每个输出都只受同序号的一个
输入的完全控制。
但输出和输入间的交叉耦合关系并不能消除。
静态解耦与动态解耦的区别。
109
第五章
{ },KL结论:存在 ,可使受控系统静态解耦的充分必
是否能实现静态解耦的判据
0
ABranknp
C
??=+
????
要条件是:
n
(1)受控系统是用状态反馈能镇定的。
Lp
(2)受控系统的系数矩阵满足关系式:
其中, 为系统的维数, 为输出(和输入)的维数,且
为非奇异。
110
第五章
{ },AB
阵的秩条件是否成立。
静态解耦算法
()ABK?
第1 步:判断 是否能稳定或能控,判断系数矩
K算法,确定一个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使 的特征
第2 步:对于满足可静态解耦条件的系统,按极点配置
值均具有负实部。
111
第五章
(1,2,,)iidip=% L稳态增益要求,确定 的值,且取
第3 步:按照静态解耦后各单输入—单输出自治系统的
11(,,)ppDdiagdd=
%%% L
第4 步:取输入变换阵:
11()LCABKBD????=??
??%
则: (0)KFGD= %
112
第五章
5.6 跟踪问题:无静差性和鲁棒控制
控系统:
x u
问题的提出:考虑同时作用有控制和扰动的线性定常受
p qy
w
w
xAxBuBw
yCxDuDw
=++
=++
&
n
(1)
其中, 为 维状态向量, 为 维控制向量, 为 维
输出向量, 为 维扰动向量。w q
113
第五章
假定 为能控, 为能观测。
0 ()yt
0()()()etytyt=?
所谓跟踪问题,即讨论系统 ,在满足什么条件下可找
()yt受控系统的输出 所要跟踪的参考信号为 ,
{ },AC
跟踪的误差信号:
{ },AB
0 ()yt
(1)
()yt到适当的控制规律 ,来实现使 跟踪 的目标。u
114
第五章
相应的跟踪问题的系统结构框图如下。
∫ yB
A
C++ xu
0y
?
+
D
wB
w
e+ ++
+
wD
115
第五章
由于物理可实现性的限制,要找到使对于所有 均有:
0()()ytyt=
[ ]0lim()lim()()0(2)ttetytyt→∞→∞=?=
称为无静差跟踪。
一般只能做到使:
的控制 是不可能的。
t
u
116
第五章
系统为线性,且同时作用有参考信号 和扰动信号 。
0lim()lim()(3)ttytyt→∞→∞=
lim()0(4)w
t
yt
→∞
=满足关系式:
对 ,任意的 相应的输出 ,
()wt
()wt
0 ()yt
0 ()0yt=
(3)称 式为渐近跟踪,而 式为扰动抑制。
0 ()yt
(4)
()wyt
则: ,对任意的 有:()0wt =
117
第五章
如果参考信号 和扰动 ,当 时均趋
动抑制,即对任意的 和 , 式成立。
直观的情况。
()wt
t →∞
0 ()yt (2)
当系统实现无静差跟踪时,将可同时达到渐近跟踪和扰
0 ()yt
(2)u
成立。即无静差跟踪可自动地达到。
()wt
[ ]0lim()lim()()0(2)ttetytyt→∞→∞=?=
于零。只要寻找控制 使系统为渐近稳定, 式就自动地
118
第五章
设 和 ,当 时均不趋于零,且对
u参考信号和扰动的模型
和 lim()0
t
wt
→∞
≠
t →∞
0lim()0t yt→∞ ≠
下面的讨论中假定:
0 ()yt
实际情况大多如此。
()wt
它们的属性没有任何了解,则无从讨论系统的渐近跟踪问题
和扰动抑制问题。
119
第五章
u标量情况:
知振幅和初始相位的正弦函数,拉氏变换为:
10
22
s
s
bb
a
+
+
2222sincos
stt
ss
a
aa→→++
s
b
为了研究跟踪问题,需要对 和 的某些结构0 ()yt ()wt
设信号为未知幅值的阶跃函数,则拉氏变换为 ,未
性质有所了解,并建立起相应的信号模型。
120
第五章
可将标量的 和 的拉氏变换 和 分0 ()yt ()wt
别表示为:
0? ()ys ? ()ws
由于信号的函数结构为已知,多项式 和 是()yds ()wds
和0
()? ()
()
y
y
nsys
ds=
()? ()
()
w
w
nsws
ds=
已知的,又由于信号的非结构特性为未知,多项式 和()yns
()wns为未知和任意。对 和 的唯一限制是应保()yns ()wns
证 和 均为严格真的有理分式函数。0? ()ys ? ()ws
121
第五章
在时间域内,上述关系等价于把 和 分别看成0 ()yt ()wt
为是由信号模型:
0()
rrr
rr
xAx
ytcx
=
=
&
(0)rx相对于各自的未知初始条件 和 所产生的。
rA
(0)wx
并且, 和 的最小多项式即为 和 。wA
和 ()
www
ww
xAx
wtcx
=
=
&
()yds ()wds
122
第五章
u向量信号的情况:
参考信号 看成为是在未知的初始状态下,由其模型
所产生。
0 ()yt
()wt
所产生。
0()
rrr
rr
xAx
ytcx
=
=
&
()
www
ww
xAx
wtcx
=
=
&
而扰动 看成为是在未知的初始状态下,由它的模型
123
第五章
再令 和 分别是 和 的最小多项式。()r sf ()w sf
跟踪问题中只需考虑 和 的当 时不趋
rA wA
0 ()yt ()wt
于零的部分,所以只需考虑 和 中根均位于右半闭
t →∞
s平面的部分。
()r sf ()w sf
现表多项式 和 的位于右半闭 平面上的根因s
式的最小公倍式为 :
()r sf ()w sf
()sf
1
10()
mm
mssssfaaa
?
?=++++L
124
第五章
显然 的所有根均具有非负实部。
1()
gsIf
?
e
于是, 可导出 和 的当 时不
cccc
cc
xAxBe
yx
=+
=
&
(5)
0 ()yt()wt
有:
t →∞
跟踪误差 作为它的输入,
趋于零的部分的共同模型,且将其和受控系统相串联,即把
()0sf =
125
第五章
[ ],,,c
qmqm q
Ablockdiag
×
=ΓΓΓL
重
其中:
1
011
0 0
,0 0
1
m
m
I b
aaa
?
?
????
????
??Γ==
??
????? ????
M M
L
而:
(5)由 式所描述的动态系统就是对 和 所建立的信
[ ],,,c
qmq q
Bblockdiag bbb
×
= L
重
号模型。
0 ()yt ()wt
126
第五章
u无静差跟踪控制系统的综合
现考虑由受控系统 和信号模型 顺序串联组成的系
统,容易导出此串联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1) (5)
0
00w
ccccccwc
xAxBBuwy
xBCAxBDBDB
????????????=+++
???????????????????????????
&
&
127
第五章
wxAxBuBw=++&
0
0
0
()
()
ccccccwc
cccw
cccccc
xAxBCxBDuBDwBy
AxByCxDuDw
AxByyAxBe
=???+
=+???
=+?=+
&
u将 取为状态反馈控制律:
则可得到实现无静差跟踪的闭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
[],c
c
xuKK
x
??=?
????
的结构图如下所示。
128
第五章
cx y
ccccxAxBe=+&
K
wxAxBuBw=++&?
+ xu 0y
? +cK
w
e
wyCxDuDw=++
从上结构图,给出受控系统可实现无静差跟踪所需满足
的条件。
129
第五章
结论1 :受控系统 可按上图所示的控制方式实现无静(1)
dim()dim()uy≥
差跟踪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il
,1,2,,iIABranknqimCDl ???=+=??
??
L
q
(1)
(2)对 的每一个根 ,成立:
最小公倍式, 输出维数。()sf
()0sf =
130
第五章
把上图所示的无静差跟踪控制系统表示为更一般的形式。
1u y伺服补偿器
镇定补偿器
?
+
x
u 0y
? +
e 受控系统
2u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无静差跟踪控制系统,实质上是一
个包含补偿器的输出反馈系统。
131
第五章
伺服补偿器的基本功能是使系统实现渐近跟踪和扰动抑
1
cccc
cc
xAxBe
uKx
=+
=
&
2uKx=
制,它也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动态方程可表示为:
而镇定补偿器的功能在于使整个反馈系统实现镇定,它
是一个非动态的状态反馈,即:
132
第五章
结论2 :设受控系统 满足结论1 中所给出的条件,则(1)
()wt
可使上图的控制系统实现无静差跟踪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引入
0 ()yt
(1)可对系统实现镇定。
(2)伺服补偿器中必须包含 和 的不稳定信号
系统的补偿器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模型。
133
第五章
()wt0 ()yt
称这个引入系统的不稳定信号模型为内模。
利用在系统内部复制一个 和 的不稳定信号模型,
来达到完全的渐近跟踪和扰动抑制的原理,称之为内模原理。
内模原理实现无静差跟踪控制的一个重要优点,是对除了
内模以外的受控系统和补偿器的参数的变动不敏感。
当参数出现摄动时,只要闭环控制系统仍为渐近稳定,则
必仍具有无静差跟踪的属性。
称控制系统为鲁棒的。
134
第五章
()sfcA但是,内模的参数的变化,即 的最小多项式 (
公倍式)的系数的变化则是不允许的。
内模原理的实质,就是依靠 的根与 和 的
破坏了渐近跟踪和扰动抑制。
()sf
内模参数的任何摄动,都将破坏这种精确的对消,从而
()wt0 ()yt
不稳定振型实现精确的对消来达到渐近跟踪和扰动抑制的。
135
第五章
()yt
实际工程问题中, 和 总是有界的,即使
的系数有变动或工程实现中不够精确,输出 仍能跟踪
参考信号 ,即只有有限的稳态跟踪误差。
()sf()wt0 ()yt
0 ()yt
结论3 :利用内模原理来实现的无静差跟踪控制,即前
图的控制方式,对除了内模以外的系统各部分的参数而言,
是一种鲁棒控制。
136
第五章
例:给定受控系统为
0 ()yt ()wt
[]
010000
001014
000100
0011016
1000
wxAxbub xuw
ycxx
??????
???????
?????=++=++
??????
????????????
==
&
u使系统实现无静差跟踪的控制律 。
给定参考信号 和扰动 均为阶跃函数,要综合
(4,1,1)npq===
137
第五章
0 ()yt ()wt
由 和 均为阶跃函数,可知:
解:(1)建立 和 的不稳定信号模型,
0 ()yt ()wt
(),()rwssssff==
从而可导出它们的最小公倍式为:
并且,由 即可导出, 和 的不稳
定信号模型为:
0 ()yt ()wt
()ssf =
其中, 。
[ ] [ ]01cccccxAxbexe=+=+&
0 ()()eytyt=?
1 1()s
sf
? =
138
第五章
dim()dim()1uy==考虑到 ,结论1 条件1 成立。
(2)判断受控系统是否可实现无静差跟踪。
1 0l =
01000
00101
5000100
001 01
10000
Abrankranknq
c
???
??
???===+?
?????
????
???
再因 只有一个根 ,容易判断:()0sf =
条件2 成立,受控系统可实现无静差跟踪。
139
第五章
u
配置极点。根据镇定要求,取期望的闭环极点为:
(3)综合控制律
****
123,451,1,1,2jllll=?=?=?±=?
0
00
00
w
ccccc
xAxbbuwy
xb Axb
????? ??????=+++
????? ??????? ????????? ??
&
&
首先,由受控系统和信号模型来导出其串联系统的状态方程:
由受控系统满足结论1 的条件可知,此系统为能控,故可任意
140
第五章
*2
5432
()(1)(1(1)(2)
61320144
sssjsjs
sssss
a =++?+++
=+++++
从而可定出:
[][]1234,,,,ccxxukkkkkkk????=????=?????
????
取状态反馈控制律为:
141
第五章
增广系统的闭环矩阵为:
1234
1234
01000
1
00010
11
10000
c
c
cc
c
kkkkkAbkbk
A bcA
kkkkk
??
???????
???==
????
+???
??
142
第五章
543
2413
2
21
()det()()(11)
(10)1010cc
ssIAskkskks
kksksk
a=?=+?+??
+???
特征多项式为:
*()sa由 和 的各对应系数相等,可定出:()sa
12340.4,1.4,2.04,27.4,8.04ckkkkk=?=?=?=?=?
得到: [ ]1.4,2.04,27.4,8.04
0.4c
k
k
=????
=?
143
第五章
[ ] [ ]
1
01
0.4
cc
ccc
xxee
ukxx
=+=
==?
&
(4)定出伺服补偿器和镇定补偿器:
对给定受控系统,使其实现无静差跟踪的伺服补偿器和镇定
补偿器分别为:
[ ]2 1.4,2.04,27.4,8.04ukxx==????和
控制律:
[ ]12 0.41.4,2.04,27.4,8.04cuuu=?=?+
144
第五章
5.8 状态重构问题和状态观测器
状态反馈的优越性。
状态重构问题:
极点配置、镇定、解耦控制、无静差跟踪,都引入适当的
状态反馈才能实现。
不易直接测量,或经济性上的限制,不能实际获得系统的
全部状态变量,状态反馈的物理实现不可能。
145
第五章
通过重构系统的状态,用重构状态代替系统的真实状态,来
状态反馈的优越性与物理上的不能实现性,形成了矛盾,
实现所要求的状态反馈。
状态重构问题,就是重新构造一个系统。
利用原系统中可直接量测的变量,如输出向量和输入向量
作为它的输入信号,并使其输出信号 在一定的提法下,?()xt
等价于原系统的状态 。()xt
146
第五章
称 为 的重构状态或估计状态,而称这个用以实?()xt
现状态重构的系统为观测器。
()xt
一般, 和 间的等价性常采用渐近等价提法,即?()xt
使得两者仅成立:
()xt
?lim()lim()(1)
tt
xtxt
→∞→∞
=
147
第五章
∫ yB
A
C++ xu
obΣ状态观测器
?x
表征状态重构问题含义的直观说明如下图所示。
状态观测器是一个线性定常系统。
148
第五章
输出 渐近等价于原系统状态 的观测器,即以?()xt
观测器按功能可分为状态观测器和函数观测器。
()xt
为性能指标综合得到的观测器,称为状态观测器。(1)
输出 渐近等价于原系统状态的一个函数 的观()tw ()Kxt
测器,也即以: 为常阵,lim()lim(),
tt
tKxtKw
→∞→∞
=
为性能指标来构成的观测器,称为函数观测器。
函数观测器的维数要低于状态观测器。
149
第五章
状态观测器,按其结构分为全维观测器和降维观测器。
维数等同于原系统的状态观测器称为全维观测器。
维数小于原系统的状态观测器称为降维观测器。
降维观测器在结构上较为简单。
u全维状态观测器
维线性定常系统
其中, 和 分别为 和 实常阵。
n
C
0,(0),0xAxBuxxt
yCx
=+=≥
=
&
,AB qn×,nnnp××
150
第五章
以利用的。
状态 不能直接加以量测,输出 和输入 是可()xt ()yt ()ut
的一个 维线性定常系统。
?()xt输出 满足如下关系式:
n
?lim()lim()
tt
xtxt
→∞→∞
=
所谓全维状态观测器,就是以 和 为输入,且其()ut()yt
151
第五章
相同的结构形式,复制出一个基本系统。取原系统输出
全维状态观测器可按不同方法来进行设计
,AB C
L矩阵 馈送到复制系统中积分器的输入端,而构成一个闭环
和复制系统输出 之差值信号作为修正量,并将其经增益
方法Ⅰ:根据已知的系数矩阵 和 ,按和原系统
?()yt
()yt
系统,如下图所示。
152
第五章
∫ yB
A
C++ xu
∫B
A
C
+
+ ?x
L ? +
+
?y
Σ
153
第五章
个 维线性定常系统,待确定的系数矩阵 。
u y
L
适当地选取增益矩阵 ,可使这个重构系统成为给定系统的
论证:被估计系统 ,满足一定的条件下,通过
重构系统:以原系统的可量测变量 和 为输入的一
[ ],,ABC
n
一个全维观测器。
L
154
第五章
修正项 起到了反馈的作用。
0(),(0)xAxBuLyCxxx=++?=
) ))&
()yCx? )
0t ≥
直接复制:
状态观测器的维数等于被估计系统。
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动态方程为:
00xx=
)
没有修正项 时,观测器就是对被估计系统的()yCx? )
0,(0)xAxBuxx=+=
))))&
如果使初态 ,则理论上可实现,对所有 均成
()()xtxt=)立 ,即实现完全的状态重构。
155
第五章
1、用这种观测器前必须设置初始状态 ,不00xx=)
()LyCx? )
A
和 间的很小偏差, 的增加使 和 的偏
方便。
缺点:
0x
2、如果系数矩阵 包含不稳定的特征值,那么即使
t0x)
愈来愈大。
()xt)
修正项 克服上述问题。
()xt
156
第五章
相应地观测器的结构图为下图形式。
0(),(0)(2)xALCxLyBuxx=?++=
) ))&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动态方程为:
∫ yB
A
C++ xu
∫B
ALC?
+
+ ?x
L
+
Σ
157
第五章
可得, 所应满足的动态方程为:
xxx=?)%
()
xAxBu
yCx
xALCxLyBu
=+
=
=?++
&
))&
()ALC?
值 均具有负实部,
不管初始误差 为多大,只要使矩阵 的特征
为真实状态和估计状态间的误差,则
0x%
(),(1,2,,)i ALCinl ?=L
000(),(0)xALCxxxxx=?==?
)&%%%%
()xt%
158
第五章
即实现状态的渐近重构。
lim()lim()
tt
xtxt
→∞→∞
=)
L
(1,2,,)in= L 任意配置,则 的衰减快慢是可被控制的。
如果可通过选择增益矩阵 而使
那么一定可做到使成立,
()xt
(),i ALCl ?
()xt%
()xt%s?
te s?的所有分量将以比 要快的速率衰减至零,即可使重构状
若 均具有小于 的负实部,则()i ALCl ?
()xt)态 很快地趋于真实状态 。
159
第五章
为能观测,则必可采用 式所表达的全维观测器来重构其
n
L
[ ],AC
的全部特征值。
状态,并且必可通过选择增益矩阵 而任意配置
结论:给定 维线性定常系统是能观测的,即若
()ALC?
(2)
160
第五章
设 为能观测,再对所要设计的全维观测器指定一组
,xAxBuyCx=+=&
K
[ ],AC
骤为:
期望的极点 ,则设计全维状态观测器的步
算法:给定被估计系统
{ }***12,,,nlllL
定使 *(),1,2,,TTiiACKinll?==L
{ },,TTTACB
的反馈增益矩阵 。
第1 步:导出对偶系统
{ },TTAC第2 步:利用极点配置问题的算法,对矩阵 确
161
第五章
而 即为 的估计状态。
()xALCxBuLy=?++))&
x)
测器就为:
TLK=
()ALC?
第3 步:取
x
第4 步:计算 ,则所要设计的全维状态观
162
第五章
方法Ⅱ:给定能控且能观测的 维线性定常系统,
其中,待定系数矩阵 和 分别为
n
T
0,(0),0xAxBuxxt
yCx
=+=≥
=
&
,,FGH
nn×
,,nnnqnp×××
则将其全维状态观测器取为:
和 实常阵。
(1)
(2)01
,(0),0zFzGyHuzzt
xTz?
=++=≥
=
&
)
163
第五章
先讨论使 式成为给定被估计系统的全维观测器的条件。
(1) 为非奇异。
u00,xz
,TAFTGCT?=
(1)
结论1 :对任意的 和 ,使系统 成为被估计系
统 的全维状态观测器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2)
(2)
(),1,2,,i Finl = L
(2)HTB=
(3) 的全部特征值 ,均具F
有负实部。
164
第五章
存在一个非奇异解阵 的必要条件是 ,
FA
TAFTGC?=
{ },FG
结论2 :设 和 不具有公共的特征值,则方程,
为能观测和 为能控。
T { },AC
对于单输出 情形,这个条件也是充分条件。(1)q =
165
第五章
能观测,则全维观测器的设计步骤为:{ },AC
{ },AB算法:给定被估计系统 ,其中 能控和
实部,且
F
{ },,ABC
第1 步:选取 矩阵 ,使其全部特征值均具有负nn×
第3 步:求解矩阵方程 ,定出其唯一解,定
nq×
()(),,1,2,,ijFAijnll≠=L
G第2 步:选取 矩阵 ,使 为能控。
阵 。T
{ },FG
TAFTGC?=
166
第五章
F
而估计状态:
zFzGyHu=++&
的全维观测器就为:
HTB=T
G
第4 步:如果 为非奇异,计算 ,且所要设计
若 为奇异,重新选取 或/ 和 。
1xTz?=)
T
167
第五章
u降维状态观测器
系统的输出 中已包含有系统状态 的部分信息,在
直接利用这部分信息的基础上,可以构造出维数低于被估计
y x
系统的状态观测器,称为降维状态观测器。
被估计系统为 维线性定常系统
其中, 和 分别为 和 实常阵。
n
C
xAxBu
yCx
=+
=
&
,AB qn×,nnnp××
168
第五章
假定 为能观测, 为满秩矩阵,即有
降维观测器的最小维数可为 。
降维观测器只需要较少的积分器来构成简化了观测器的结
{ },AC C rankCq=
nq?
一般可采用两种方法来设计降维观测器。
构,因而在工程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Ⅰ:给定被估计系统 ,已知{ },,ABC
,且 为能观测,则其 维的降维观
测器可按如下的步骤来进行设计。
{ },ACrankCq= nq?
169
第五章
(1)定义 矩阵:
唯一和任意的。
和 分别为 和 矩阵。
CP
R
??
????
P R
P
其中, 为 常阵且取为使 为非奇异, 是非R
2Q ()nnq×?nq×
计算 的逆,其分块矩阵为:
[ ]1 12QPQQ? =
1Q
()nqn?×
nn×
170
第五章
(2)对被估计系统,引入线性非奇异变换, 可导出
即成立:
则:
xPx=
120qCQICQ==
[]1212
12
0
0
q
n
nq
ICQCQCIPQQQ
IRQRQR ?
??????====
???????? ????
[]
1
12 0q
xPAPxPBuAxBu
yCPxCQCQxIx
?
?
=+=+
??===??
&
171
第五章
和 矩阵。
令 和 分别为 和 分状态,则上式表示为:2x1x
1111 12
2222122
1
1
2
0q
xxBAA u
xAA
xyIx
????????=+
????????????????
????==
??????
&
&
q
22A其中, 和 分别为1 1221,,AAA
()()nqnq?×?
(1)
,(),()qqqnqnqq××??×
()nq?
172
第五章
由 式可以看出,变换后状态 ,其分状态 即为系1xx
y统的输出 ,故可直接利用而无需对其重构。
(1)
()nq?
()nq?所要重构的仅是 的 维的分状态 ,故知仅需2xx
要采用 维状态观测器就能达到重构的目的。
(3)由 式导出相对于 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2x(1)
2222212
1 1122
()xAxAyBu
yAyBuAx
=++
??=
&
&
173
第五章
定义:
输入
输出
212()uAyBu+
则上式可表为如下的规范形式:
111wyAyBu??&
且, 为能观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为能观测的。{ },AC{ }2 12,AA
(2)2222
122
xAxu
wAx
=+
=
&
174
第五章
为能观测,知此 维状态观测器存在,其
L
形式为:
(2)
()nq?
()nq?
可通过选取 而任意配置 的全部特征值,
(3)对 维子系统 构造全维状态观测器。由
w (3)
22 122()(3)xALAxLwu=?++
))&
再将 和 的定义式带入 式,得:u
{ }2 12,AA
2 12()ALA?
175
第五章
希望的。通过引入:
达到在观测器方程中消去 的目的。
y&上式中包含输出的导数 ,从抗扰动性的角度而言这是不
22 12 111
212
()()
()(4)
xALAxLyAyBu
AyBu
=?+??
++
))& &
2 (5)zxLy=?
)
y&
176
第五章
由 式可以导出:
u
22 122211 21
2 122 12211 21
()()()
()()()()
zxLyALAxALAyBLBu
ALAzALALALAyBLBu
=?=?+?+?
??=?+?+?+???
))& &&
y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 和 为输入的 维动态系统,
(4),(5)
()nq?
2x
2xzLy=+
)
且 的特征值是可以任意配置的。
而且, 的重构状态,即为:
2 12()ALA?
177
第五章
且,考虑到 ,所以相应地也有 ,
x)于是进而定出系统状态 的重构状态 为:
x)
xQx= ))
x(5)对于变换状态 的重构状态 ,可容易地导出为:
1
2
yxx
zLyx
????==
????+????
))
)
1xPxQx?==
x
[]1212,()yxQQQyQzLyzLy??==++??+
??
)
178
第五章
()nq?(6)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作出给定系统的 维降维
状态观测器的结构图。
∫ x
)
21BLB?
2 12ALA?
2Q+
+ zu
L2111ALA?
+
+ 2x)
1Q
+
y
+
+
179
第五章
方法Ⅱ: 维线性定常系统 ,已知{ },,ABC
和 实常阵。
{ },AC
rankCq= ()nq?
n
为能观测, ,现取 维线性定常系统:
(1)zFzGyHu=++&
()nqp?×
H其中,待定系数矩阵 和 分别为:,FG ()()nqnq?×?
()nqq?×
式可作为降维观测器的条件:(1)
180
第五章
结论1 :系统 可作为给定系统 的{ },,ABC
负实部。
TAFTGC?=
()nq?
CP
T
??=
????
为非奇异的 满秩阵 ,使成立:
F
(1)
(),1,2,,()i Finql =?L
()nqn?×
维降维观测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一个使:
(1)
HTB=(2)
(3) 的全部特征值 均具有
T
181
第五章
并且,估计状态 即为:
2Q
[]
1
1212,
CyyxQQQyQz
Tzz
???????
===+??????
??????
)
nq×
其中,
x)
[]
1
12,
CQQQ
T
???
=??
??
而和分别为 和 矩阵。1Q ()nnq×?
182
第五章
使 矩阵为非奇异的满秩矩阵 存在所应遵
循的条件。
TCP T??= ??
??
是 为能观测和 为能控。
结论2 :设 和 不具有公共的特征值,则方程:F
TTAFTGC?= P
{ },FG{ },AC
存在满秩解阵 使 为非奇异的必要条件
A
对于单输出 情形,这个条件也是充分条件。(1)q =
183
第五章
设计降维状态观测器的算法
F
解阵 。
F A
1nqrankGFGFGnq????=???L
F第1 步:选取一个 实常阵 ,使
TAFTGC?=
的全部特征值均具有负实部,且 和 没有公共特征值。
()()nqnq?×?
()nqq?× { },FGG第2 步:选取一个 实常阵 ,使得
为能控,即:
()nqn?× T
第3 步:求出方程 的唯一的
184
第五章
PP HTB=
CP
T
??=
????第4 步:构成并判断矩阵 的非奇异性。
若 为非奇异,计算 ,若 为奇异,返回第1
[ ]1 12,QPQQ? =
第5 步:组成降维状态观测器方程:
步或第2 步,重复计算过程。
zFzGyHu=++&
12xQyQz=+
)
表 ,其中 和 分别为 和
x)
2Q nq×
矩阵,则估计状态 就为:
1Q
()nnq×?
185
第五章
n
x)
()nq?结构上:降维观测器只需 个积分器,
全维观测器需要 个积分器。
y
降维状态观测器, 通过增益矩阵 直接传递到其输出
抗干扰性:
y
端,若 中包含干扰,将全部出现于 中。
1Q
x) y
全维状态观测器, 需经积分器滤波后才传送到输出端,y
中由 中包含的干扰所引起的影响较小。
186
第五章
Kx
()nq?
u函数观测器
状态重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状态反馈。
为了进一步减少观测器的维数,可直接对状态函数
状态观测器的最小维数为 。
进行重构,并且称这样的观测器为函数观测器。
函数观测器的综合要复杂的多。
187
第五章
(1)给定完全能控和完全能观测的线性定常系统:
其中, 和 分别为 和 实常阵。
H
C
0,(0),0xAxBuxxt
yCx
=+=≥
=
&
,AB qn×,nnnp××
那么,以 为重构目标的函数观测器可取为:
其中, 为 矩阵, 为 矩阵, 为 矩阵,
Kx
G
0,(0)zFzGyHuzz
wMzNy
=++=
=+
&
F mq×mm× mp×
m为 矩阵, 为 矩阵, 为观测器的维数。NM pq×pm×
188
第五章
使函数观测器的输出 渐近趋于 ,其中
常阵 为已知,也即成立:
T
()Kxt
lim()lim()
tt
wtKxt
→∞→∞
=
()wt
K
pn×
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1) , 为 实常阵。TAFTGC?= mm×
(2)HTB=
(3) 的全部特征值均具有负实部。F
(4)MTNCK+=
189
第五章
(2)通常,如何确定函数观测器的维数 ,是一个比较
复杂的问题。
nq?
1mv=?
m
K
1 n× v
但是,如果所设计的是一个 的函数观测器,其中
为 维常向量,那么可取 ,这里 是
Kx
1v ?
{ },AC
q
的能观测性指数。
当系统输出维数 比较大时,一般 远比 要
小的多,也即函数观测器的维数比降维状态观测器的维数要
小的多。
190
第五章
设计重构 的函数观测器的算法如下:
第1 步:对给定能观测被估计系统,计算出其能观测性
1v ?
Kx
v
第2 步:指定 个期望的函数观测器的特征值,
,它们均应是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或负实***121,,,vlll?L
1
*12
210
1
()
v
vv
iv
i
sssslaaa
?
??
?
=
?=++++∏ L
指数 。
数,计算出其相应的特征多项式:
191
第五章
第3 步:取
[ ]100,1(1)Mv=×?L
2
012
0
,(1)(1)0 v
v
IFvv
aaa
?
?
??
??
=?×?
?????
M
L
阵,
阵,
192
第五章
,TTTPCR??= ??第4 步:引入非奇异变换阵 ,其中
, 为任取,仅需保证 为非奇异,定出:rankCq= R P
q
1 1 12
2122
AAAPAP
AA
? ??==??
??
q
()nq?
()nq?
1
2
BBPB
B
??==
????
q
()nq?
()nq?
1
12KKPKK
? ??==??
q
193
第五章
12
22 222 122 02
vv
vKKAKAKAKaaa
??
?++++
% L
第5 步:计算
阵2
12
,(1)(1)
q
vq
qvqq
I
ILvqvq
III
a
aa
?
?
??
??
?×?
??
??
O
MOO
L
194
阵
12
1222
2
1222
,(1)(1)
v
A
AAVvqvq
AA?
??
??
???×?
??
????
M
第五章
195
第五章
1,11,21,1,,,vvKtttLV????=???% L
第6 步:求解方程
阵
1,1
1,2
1
1,1
,(1)
v
t
tTvq
t ?
??
??
?? ?×
??
??????
M
定出 ,且组成,1,11,21,1,,,vvttt??L
196
第五章
212
2 22 1112
2
2322 11122 1212
23
2,122 11122 1,3122 1,212
vv
vvv
tK
tKAtA
tKAtAAtA
tKAtA tAAtA?????
=
=+
=++
=++++
LLL
L
第7 步:计算
阵
2,1
2,2
2
2,1
,(1)()
v
t
tTvnq
t ?
??
??
?? ?×?
??
????
M
并组成
197
第五章
11 2211
11111
GTATAFT
HTB
NKMTKt
=+?
=
=?=?
第8 步:组成
阵[ ]12,(1)TTTvn?×
计算
198
第五章
第9 步:所要设计的 维函数观测器为:
且成立:
(1)v ?
(1)
zFzGyHu
wMzNy
=++
=+
&
lim()lim()
tt
wtKxt
→∞→∞
=
199
第五章
函数观测器的组成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 wH
F
M++
zu
G N
+
y
+
+
200
第五章
(3)对于函数 ,其中 为 常阵,其函数观测
器的最小维数常因具体问题的不同而不同,情况比较复杂。
1rankK =
(1)
K pn×
1p ×
若 阵 是秩1 的,即 ,则通过表
的渐近重构函数。
Kx
1v ?
1 n×
()Kxt此时,函数观测器如 式所示,且 即为
,其中 和 分别为 和 常向量,同样可
Kpn×
K r= K
采用一个 维函数观测器来重构 。
r K
()Wtr
Kx
201
第五章
5.9 引入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
状态反馈:真实状态进行综合的。
观测器的建立解决了状态的重构问题。
重构状态代替真实状态会产生那些影响和问题。
u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的组成
202
第五章
维的线性定常受控系统
按照性能指标的要求,可定出状态反馈控制:
n
{ },AC
xAxBu
yCx
=+
=
&
{ },AB
(2)uKxv=?+
且假定 为能控和 为能观测。
其中, 和 分别为 和 实常阵。
0 :Σ
C
(1)
,AB qn×,nnnp××
其中, 为 常阵, 为 维参考输入。vK ppn×
203
第五章
为了实现状态反馈,还需要引入观测器,令所引入的为
()nq?
[]
1
12
zFzGyHu
CyyxQQ
Tzz
?
=++
??????==
????????????
&
)
其中, 的特征值可按要求任意配置,并有关系式:
维降维状态观测器:
:obΣ
(3)
F
204
第五章
常阵,为 常阵, 和 分别为
()nnq×?
[]1212
,TAFTGCHTB
CQQQCQTI
T
?==
??=+=
????
如下图所示。
利用 式,就可组成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1),(2),(3)
2Q
其中, 和 分别为 和H,FG
()nqp?×
()(),()nqnqnqq?×??×
和 常阵。
1QT
nq×
()nqn?×
205
第五章
图中,状态反馈控制律中的状态 由其重构值 所代替。x)x
xAxBu
yCx
=+
=
&
x)K
12
zAzGyHu
xQyQz
=++
=+
&
)
?
+v u y
206
第五章
和
由上述关系式,可导出:
12()()
zFzGCxHvHKx
GCHKQCxFHKQzHv
=++?
=?+?+
)&
12
12()
xAxBvBKxAxBvBKQCxBKQz
ABKQCxBKQzBv
=+?=+??
=??+
)&
207
第五章
则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的动态方程为:
[]
12
0
ABKQCBKQxxBv
GCHKQCFHKQzzH
xyC
z
??????????=+
????????????????
??=
????
&
&
208
第五章
u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的特性
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
(1)引入观测器的结果,提高了状态反馈系统的维数。
dim()dim()dim()oobΣ=Σ+Σ
:Σ
受控系统。:oΣ
观测器。:obΣ
209
第五章
的特征值集合
(2)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的特征值集合具有分离性,
Σ
{ }(),1,2,,;(),1,2,,iiABKinFinqll=?==?LL
即成立:
210
第五章
即状态反馈控制律的设计和观测器的设计可以独立地分开进行。
(3)观测器的引入,不影响由状态反馈矩阵 所配置的系K
{ }(),1,2,,i ABKinl ?=L统特征值, 。
这个性质为分离性原理。
{ }(),1,2,,iFinql =?L
状态反馈的引入,不影响已设计好的观测器的特征值,
对于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其设计可分离地来进行,
211
第五章
其中, 和 分别表示增广矩阵,增广输入矩阵和增广输
(4)观测器的引入不改变原状态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
C
直接状态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出矩阵。
,AB
1()()
KGsCsIABKB
?=?+
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1()()
KBGsCsIAB
?=?
则成立: ()()KBKGsGs=
212
第五章
部的 倍,即:
(5)一般地说,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在鲁棒性上较
直接状态反馈系统为差。
2~3
Re()2~3Re()iiFABKll=?
通常,使观测器的特征值负实部是 的特征值负实ABK?
213
第五章
u包含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与包含补偿器的输出反馈系
一个引入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就输出—输入关系的角
统的等价性
度而言,将可等价地化成为一个同时引入串联补偿器和并联
补偿器的输出反馈系统。
1()()
oGsCsIAB
?=?
x)K
12
zAzGyHu
xQyQz
=++
=+
&
)
?
+v u y
214
第五章
上图为带有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其中
K
为受控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1()()oGsCsIAB?=?
观测器取为降维状态观测器:
(1)
为状态反馈增益矩阵。
12
zFzGyHu
xQyQz
=++
=+
&
)
215
第五章
把状态反馈—观测器看成为是一个以 和 为输入而
v以 为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
1()Gs且 和 分别为由 到 和由 到 的传
y u
2 ()Gs vu
递函数矩阵,则由 和 式,可导出:
y v
vKx= )
则可得等价的输出反馈系统。
1
12()()GsKQsIFH
?=?
(1)
1
221()()GsKQsIFGKQ
?=?+
216
第五章
()oGs
v 1()Gs
2 ()Gs
?
+v u y
+
+
化简上图得:
()oGs
1()Gs
2 ()Gs
?
+v u y
?
+
217
第五章
进一步化简,导出等价于带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的一个
同时带有串联补偿器和并联补偿器的输出反馈系统。
并联补偿器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2()()PGsGs=
串联补偿器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 ] 11()()TGsIGs?=+
()oGs()TGs
2()Gs
?
+v y
218
第五章(作业)
1、判断下列系统能否用状态反馈任意地配置极点:
121()
310axxu
????=+
????????&
10010
()02101
00200
bxxu
????
????=?+
???
?????????
&
219
第五章(作业)
2、给定受控系统为:
121
310xxu
????=+
????????&
*
1 2 jl =?+试确定一个状态反馈阵 ,使闭环极点配置为K
*
2 2 jl =??和 。
220
第五章(作业)
3、给定受控系统为:
110
011
20
01
xxu
yx
????=+
????????
??=
????
&
*
1 2l =?试确定一个输出反馈阵 ,使闭环极点配置为F
*
2 4l =?和 。
221
第五章(作业)
4、判断下列系统能否用状态反馈实现镇定:
130()
211axxu
????=+
????????&
421()
020bxxu
????=+
?????????&
222
第五章(作业)
5、判断下列各系统能否用状态反馈和输入变换进行解耦:
22
3
32
21()()
411
21
o
sssaGs
s
sss
??
??+++=
+
++??
31000
()00110
01101
211
021
bxxu
yx
????
????=?+
?
????????
???=
????
&
223
第五章(作业)
6、给定受控系统为:
10010
02301
10101
120
011
xxu
yx
?????
????=??+
?
????????
??=
????
&
(1)系统是否能解耦;
(2)若能解耦,定出实现积分型解耦的输入变换阵和状态
反馈阵 。{ },LK
224
第五章(作业)
7、第6 题给出的受控系统,试问:
(1)能否实现静态解耦;
(2)若能,定出输入变换阵和状态反馈阵 。{ },LK
8、给定线性定常系统为:
[]
010
001
10
xxu
yx
????=+
????????
=
&
*
1 2l =?试确定其全维观测器,且规定其特征值为 和 。
*
2 4l =?
225
第五章(作业)
9、给定线性定常系统为:
[]
131
212
01
xxu
yx
????=+
????????
=
&
*
1 3l =?试确定其降维观测器,且规定其特征值为 。
226
谢谢!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