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解冻与僵化



一、赫鲁晓夫不彻底、不成功的改革
(一) 政治体制改革
1.对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方面的改
革:( 1)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实
行集体领导,克服独断专行 。 (2)按照
生产原则改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构。
2.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1)改组和整顿国家安全机关。
(2)调整和加强监督机关的职能。
3.改革干部终身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 1)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 2)推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
(二) 经济体制改革
1.工业管理体制,内容主要是精简机构
和权力下放,“条条 ? 变 ? 块块 ? 。
2.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 1)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改行采购制;
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降低个人
副业的税收;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 2)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
庄、农场的自主权。
( 3)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撤消机
器拖拉机站。
( 4)大规模开垦地 。
(三) 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
赫鲁晓夫在政治领域提出了全民国家
和全民党,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
平过度(我国称 ‘ 三和两全 ’ )在文
艺界提倡现实主义等等。
(四)赫鲁晓夫对对外政策作了调
整: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
共处的原则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基
本原则和总路线。
评价:赫鲁晓夫执政 10年在政治,
经济, 意识形态和对外关系方面进行
了改革, 这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进
程 。 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公开揭示
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端, 对旧体制
有局部改革, 对国际共运也具有重要
影响 。 但对社会主义和苏联旧体制弊
端认识不够和缺乏进行改革的经验,
及赫个人素质缺陷, 故造成许多错误 。
因此 1964年 10月发生了赫氏下台的事
件 。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调整和逆转
( 一 ) 政治体制方面的调整
1.恢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 巩固党的领
导地位 ( 党的改革 )
( 1) 取消赫时期设立的工业党和农业党, 恢
复设立统一的党委会 。
( 2)调整党组织领导机构的建制和制
度。
( 3)取消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推行
稳定干部队伍的方针。
( 4)强调党对苏联社会的核心领导地
位和作用。
( 5)强调集体领导,规定党政最高领
导职务永远不得兼任。
2.加强苏维埃制度建设,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 权力
系统改革 )
1977年颁布新宪法, 主要内容,
( 1)扩大苏维埃的权限。最高苏维埃是苏联最高
权力机关。主要职责如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2)健全和改进苏维埃选举制度。( 3)提高其
他社会团体的地位和作用。如工会,妇联等。
( 二 ) 经济方面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支持柯西金的
? 新经济体制 ? 的改革试验 。
( 1)恢复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兼顾地
区。( 2)扩大企业自主权,改进计划
工作。( 3)提倡物质刺激,调动企业
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三)意识形态方面的改进和 ? 发达社
会主义 ? 。勃列日涅夫强调 ? 要事实
求是地,科学地评价和估计社会主义
建设的问题和前景 ?,并逐步抛弃了
赫的提法。 1967年他正式提出发达社
会主义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 苏领导
人一向存在着超越历史阶段的 ? 左 ?
的思想和理论 。 斯大林,1936宣布在
苏建成社会主义, 1938在党的 18大上
宣布苏联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进
入从社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
赫 1961在苏共 21大上宣布苏 ? 在 20年
内我们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 ? 。
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明确提出,
社会主义社会是可以而且应该划分阶
段的。它把苏联社会主义的进程划分
为过渡阶段,基本建成社会主义阶段
和建成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后者是社
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理
论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仍然没有能
实事求是地认识苏联的国情和估计苏
联的现实条件,仍然包含着超越阶段
的成分,实际成为粉饰苏联现实和造
成苏在 70年代以来经济停滞的一个重
要原因。
( 四 ) 对外政策的变化, 从缓和走向争

( 1)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 1965-
1975年间主要推行 ? 缓和战略 ? 。
( 2)对社会主义国家,在 ? 社会主义大
家庭论 ? 之外,又提出了 ? 有限主权论 ?
和 ? 国际专政论 ?,可以随意侵犯友国
主权,实行国际无产阶级专政。
评价:勃列日涅夫执政 18年, 以 70年为界分为两
个时期, 在前期克服了赫时期的错误和矛盾, 新
经济体制试验促使苏联的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 但
到了后期, 政治上僵化, 保守势力抬头, 党政领
导老化, 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停滞, 甚至出现逆转 。
苏联到勃列日涅夫后期逐渐成为一个保守, 停滞
的社会, 传统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进一步发展的
桎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