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政治学教研室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研究的对象
一、政治的概念
1.古往今来的政治学家们所定义的主要
的政治概念:
中国:
孔子: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孙中山:政,公众之事,政治就是管理
公众之事。
西方:
柏拉图的理想国:用分工的理念来构建国
家
亚历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托马斯 ?阿奎那,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
契约论者,认为政治由自然状态的人达成
契约而成
功利主义者,有人们功利衡量而形成的服
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行为主义者,认为政治就是围绕国家权力
的活动。
新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的假设来解释政治
2.从不同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找出政
治所具有的特性
( 1)政治具有公共性
( 2) 政治具有分殊性
( 3)政治的核心 ——国家权力
( 4)政治中的主要区分 ——敌我之分
3.政治的定义
根据政治的特性,可以给出一个对
政治的大致描述:政治是人类围绕公共
权力对政治生活所作的一种组织和安排,
形成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在这一安排
和关系中,各种政治主体施加对公共决
策的影响。
二, 为什么要研究政治
1,建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的形成政治共识
2,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
3,寻求文明的政治规则,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
4,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
三, 政治学的学科定位和知识体系
1,学科定位
政治学的核心问题: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社会
与政府的关系 。
政府权力各个部分结构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
2,政治学的知识结构
文化结构 政治学的知识结构
物质技术 政治技术和技能
组织制度 政治程序和规则(政 治制度)
思想观念 政治观念和学说、政治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 民情、风俗和习惯(政治心理或
国民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 中国的政治研究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晚清以来的救国方案
二, 西方的政治研究历程
1,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 500——前 200年 古希腊时期
关于城市国家的理论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
公元前 700年 ——公元 476年古罗马时
期, 自公元前 27年起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
开始探讨, 世界社会的学说, 。 西塞罗
,自然法理论, 。
2,中世纪时期 476年 ——14世纪神学
政治时代 。
后期, 世俗王权与教会权力的划分奠
定近代理性化思考政治的开端
3,现代时期 1500年 ——19世纪理性主
义政治学时代
以“人”的眼光看世界民族国家的理论,
国家如何形成,政府的目的和形式,政府权
力的基础和构建自然权利契约论 ——自由主
义 ——功利主义 ——民主理论 ——后期的反
思:叔本华、尼采的德本馆主义哲学和否定
理性,实证主义和社会学解释分析方法的应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
其后的三条理论路径:
( 1)消极的自由主义,极力推崇市场,
反政府权力扩张
( 2)自由民主主义,寻求国家权力与
社会之间的合理界限
( 3)共产主义,国家之完全主导
4,当代时期:, 科学主义, 的政治学时
代
对过往理论的反思, 更加推崇从个人行
为上研究政治
西方政治学的三个理论基点:
( 1) 基于性恶论之上的法治主义
( 2) 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怀疑主义:个
人是目的, 国家是手段
( 3) 基于相对主义之上的宽容精神
5,西方政治学的理论成果
( 1)公共权力如何产生,合法性基础
是什么?
( 2)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界限是什么?
( 3)公共权力的构成和组织形式是什
么?
( 4)公共权力的实现方式什么?
( 5)公共政策如何做出,如何保证其
最大效益?
第三节 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和方法
一、学习政治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全体人民的政治素质
2,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治国安邦的水平
3,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科学地把
握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4,有助于我们总结国家政权建设的经验
二, 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 1) 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回答什么是应该的和必需的
历史研究方法:探讨政治的变迁的过程, 原
因和规律
制度研究方法:对正式制度的结构, 关系和
原则进行研究
( 2) 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
吸取社会学, 经济学, 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
研究方法
( 3)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 经济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
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第二章 政治主体
第一节 人民
一、人民的概念和特征
1,人民的概念
2,人民的特征
( 1)人民是起历史进步作用的社会政治
力量
( 2)人民的主体是一切劳动阶级和劳动
群众
( 3)人民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
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二、人民的权利
1,人权的基本概念
2,人权的特征和形态
( 1)人权的特征
( 2)人权的形态
人权有明显的层次性,包括应有权利,
法定权利,实有权利三个层次
3,人权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阶级
一、阶级的概念和特征
1,阶级的概念
2,阶级的特征
( 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 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 3)阶级是一个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的
政治主体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状况
1,资产阶级
2,无产阶级
3,中产阶级 (知识分子阶层 )
三、中国社会现阶段阶级状况
1,工人阶级
2,农民阶级
3,城乡个体劳动阶层
4,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三节 政党
一、政党的概念
1,政党是一种历史现象,历史范畴
2,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3,政党围绕国家政权开展活动
4,政党是由纲领,有组织,有纪律的政
治组织
二、政党的地位
1,政党的政治地位
( 1)执政地位
( 2)参政地位
( 3) 在野地位
2,政党的法律地位
三、政党的功能
1,维护民主功能
2,组织选举功能
3,利益协调功能
4,宣传教化功能
四、政党的分类
1,按阶级基础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政党
2,按意识形态分类,分为资本主义政
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共产主义政党和
民族主义政党
3,按政党活动的范围分类,分为地方
性政党,民族性政党,全国性政党
第四节 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概述
利益集团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
基于共同的特定利益或某种主张而形成
的社会团
二、利益集团与压力集团
利益集团常常与压力集团概念交叉,
但压力集团纯属政治性概念,而利益集团
可以是政治性的也可以是非政治性的
三、利益集团与政党
1,组织特点不同
2,追求的目的不同
第五节 政治家
一、政治家概述
1,政治家的概念
2,政治家的特征
二、政治家的作用
1,政治家的作用表现
( 1)率领和组织政治力量,参与,干预
或夺取国家政权
( 2)维护国家主权,治国安邦
( 3)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
2.制约政治家发挥作用的因素
( 1) 社会生产力状况
( 2)社会政治体制
( 3)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
第三章 政治国家
第一节 政治国家概述
一、政治国家的含义
1.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组织
3.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
二、政治国家的起源和历史类型
1.政治国家的起源
( 1)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 2)政治国家的起源
( 3)政治国家产生的原因
2.政治国家的历史类型
( 1)政治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原因
( 2)政治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条件
( 3)政治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三、政治国家的构成要素
1,一定的人口
2,确定的领土
3,政权组织
4,国家主权
第二节 政治国家的职能
一、政治国家职能的基本理论
1,政治国家职能的概念和内容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领域和
主要内容,是国家本质的外在动态体现。
2,影响国家职能内容的因素
( 1)经济因素
( 2)政治因素
( 3)自然地理条件
( 4)国际环境因素
二、资本主义国家职能
1,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三、社会主义国家职能
1,政治职能方面,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保持政治稳定。
2,经济职能方面,要积极建立和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
3,社会职能方面,要发展社会保障和福
利事业,建设好公共设施
第三节 政治国家的结构形式
一、政治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1,政治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
( 1)纵向权力的划分和配置
( 2)横向权力的协调和制约
2,影响政治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
( 1)民族状况
( 2)经济因素
( 3)文化因素
二、单一制政治国家的结构形式
单一制国家可就权力集中化程度分为
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
三、复合制政治国家的结构形式
1,联邦制
2,邦联制
四、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 1)我国建立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
必然性
( 2)我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基本
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四节 政治国家的管理形式
一、政治国家管理形式概述
1,政治国家管理形式的概念
2,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基本因素
3,国家管理形式的划分标准
二、君主制
1,专制君主制
2,二元君主制
3,议会君主制
三、共和制
1,议会共和制
2,总统共和制
3,半总统共和制
4,委员会共和制
四、中国的国家管理形式
中国国家管理形式的特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
2,采用国家主席与全国人大,人大常
委相结合的元首制度
3,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实行总理
负责制
4,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机关的常设机构
享有部分立法权
5,政治协商会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
挥重要作用
6,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一院制
第四章 政治体制
第一节 政党体制
一、政党体制概述
1.政党体制的分类理论
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正当体制的
根本区别
( 1)经济基础和政治目的不同
( 2)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执政方
式不同
( 3)政党活动的范围和作用不同
( 4)组织制度不同
二、资本主义的政党体制
1,一党制
2,两党制
3,多党制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体制
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的形成
2,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治前提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第一,参政议政
第二,政治协商
第三,互相监督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
第二,有利于政治民主建设
第三,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第二节 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概述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体制
1,立法机构
( 1)议会的组成和内部机构
( 2)立法机关 —议会的产生
2,立法权限的划分
( 1)立法机构内部立法权限的划分
( 2)行政机关的立法权
( 3)司法机关的立法权
( 4)公民的立法权
( 5)地方立法权
3.立法程序
( 1)提案
( 2)审议和辩论
( 3)表决通过
( 4)公布
三、中国的立法体制
1.立法权限的划分
2.国家立法权
( 1)立法机关
( 2)立法范围
( 3)立法程序
3,行政立法权
( 1)行政立法体制
( 2)国务院及所属部门行政立法的范围
( 3)行政立法程序
4,地方立法权
5,我国立法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 行政体制
一、行政体制概述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体制
1,资本主义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
(1)二元行政体制
(2)一元行政体制
(3)合议制行政体制
2.资本主义国家行政体制构成
(1)行政首脑机关体制
(2)行政决策体制
3.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
种类型:
( 1)分立制衡性
( 2)合作 —对抗型
( 3)从属型
三、中国的行政体制
1,我国的行政机构体系
( 1)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
(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我国的行政领导体制
我国主要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原则下
的首长负责制
第四节 司法体制
一,司法体制概述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机构体系
( 1)法院的组织体系及其特征
单轨制
双轨制
( 2)检察和司法行政体制
审检和一
检察权从属于司法行政
检察独立
2.资本主义国家的诉讼制度
(1)诉讼制度
(2)律师制度
(3)陪审团制度
(4)控诉制度
三,我国的司法体制
1.中国的司法机关及其相互关系
(1)人民法院
(2)人民检察院
(3)司法行政管理机关
2.中国的诉讼制度
第五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概述
一,权力的一般理论
1.权力的概念
2.权力的特征
单向性 强制性 目的性
工具性 可创造性
权力的特征可以从几种概念相
互关系中说明
第一,权力与权威
第二,权力与权利
第三,权力与权术
第四,权力与影响力
3.权力的基础
暴力是权力最古老的基础
财富是权力最有吸引力的基础
知识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最有生命力的
权力基础
二,政治权力的概念和特征
1.政治权力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
2.政治权力以国家权力为中心
3.作为政治权力的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
制力
三,政治权力的产生与发展
1.政治权力产生的原因
第一,阶级等利益群体斗争的产生是
原始公共权力异化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权
力
第二,武装力量为基础的特殊强制力
的出现是政治权力产生的又一原因
2.政治权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本质上表现为政治权力在阶级等
利益群体之间的历史更替
第二,方式上表现为经济权力更直接但
更有效地支配政治权力
第三,机构形式上表现为从简单化到多
元化的演化过程
第四,在配置和行使上表现为有专职集
权向民主分权发展
第二节 政治权力结构
一,个体政治权力,集团政治权力和国家政治
权力
二,政治集权制与政治分权制
三,政治权力结构的特征
1.古代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特征
2.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特征
3.社会主义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特征
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运行
一,政治权力运行的原则
第一,集权原则
第二,民主原则
第三,法治原则
第四,责任原则
第五,制约原则
第六,政党领导原则
二,政治权力运行的机制
三,政治权力运行的责任
1.政治权力运行责任的特征,
第一,承担责任的必须使相应的
政治主体
第二,承担责任必须有不履行其
职责或有滥用政治权力的过错
第三,政治主体承担的责任包括
造成的后果和受到的惩罚
2.政治权力运行责任的形式
各国一般规定以下几种惩罚性责任,
第一,政治责任
第二,行政责任
第三,法律责任
3.政治权力运行责任的功能
第一,威慑防范功能
第二,后果救济功能
第三,惩罚警戒功能
第四,教育激励功能
第四节 政治权力的制约
一,政治权力制约的意义
二,政治权力制约的方式
第一,以权力制约权力
第二,以法律规范政治权力
第三,以经济利益约束政治权力
主体及其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
第四,以舆论监督约束政治权力
运行
第五,以道德观念,思想觉悟,宗教信仰等精神
力量控制引导政治权力的运行
第六,以责任机制制约政治权力运行
第七, 以民主政治保障和制约政治权力运行
三,政治权力制约的基本模式
1.古代社会的政治权力制约模式
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制约模式
在国家机关内部实行权力的纵横制约,主要
表现为,
首先,横向方面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
的相互牵制平衡
其次,纵向方面是中央政府权力与地方政府
权力的相互制约
3.中国政治权力的制约体制
(1)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权力制约中的
地位
(2)政府权力运行的多种监督形式
第一,立法监督
第二,司法监督
第三,社会监督
第四,行政监察
第五,舆论监督
(3)注重运用德治的方式对政治权力
形成监督制约氛围
第六章 政治行为
第一节 政治行为概述
一、政治行为的特征
? 第一,政治行为是一个历史范畴。
? 第二、政治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有着明确的功利
性和目的性的活动。
? 第三、政治行为是政治社会中特定主体的行为。
? 第四、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以国家政治权利为
中心所进行的活动。
? 第五、政治行为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二、政治行为的功能
? 第一,政治行为是认识到和判定政治
主体的客观依据。
? 第二,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实现其政
治目的的外在途径。
? 第三,政治行为是政治体系运转和社
会发展的必须动力。
三、政治行为的规范
? 第一,政治行为的法律规范。
? 第二,政治行为的道德规范。
? 第三,政治行为的政治规范。
? 第四,政治行为的传统习惯规范
第二节 政治决策
一、政治决策的特点
? 第一,政治决策的主体具有特殊性。
? 第二,政治决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 第三,政治决策的成果表现为执政党和国
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规范、计划、
措施等。
二、政治决策的原则
? 第一,民主决策原则。
? 第二,科学决策原则。
? 第三,依法决策原则。
? 第四,发展决策原则。
? 第五,优化决策原则。
? 第六,可行性决策原则。
三、政治决策的方法
? 1、理性决策方法。
? 2、有限理性决策方法。
? 3、渐进决策方法。
? 4、团体决策方法。
第三节 政治参与
(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一、政治参与的特征
? 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和普通
公民组成的团体。
? 第二,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治决策、立法
和国家及社会事务管理活动。
? 第三,政治参与的目的具有复杂性。
? 第四,政治参与是一种政治行为。
? 第五,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 第一,依据参与主体的特征来分类,可以将政治参
与分为个体政治参与与团体政治参与。
? 第二,依据参与者的主观态度分类,可将政治参与
划分为自主式参与和动员式参与。
? 第三,依照政治参与者是否通过中间环节来影响政
治过程分类,可将政治参与分为直接参与与间接参
与。
? 第四,依照政治参与和既定的政治法律规范的关系
来分类,可将政治参与划分为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功能
? 第一,公民政治参与具有促进民主政治
产生和发展以及制约和监督政府的功能。
? 第二,公民政治参与具有协调国家与公
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功
能。
? 第三,公民政治参与具有使广大公民进
行民主政治的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其自
身政治素质的功能。
? 第四,公民的政治参与也具有其引发一
定的消极作用和潜在危险的负面功能。
四、政治参与的表现形态
?1、资本主义国家的
政治参与
第一,投票选举活动。
第二,参加政党。
第三,参加社团组织。
第四,个别接触活动。
第五,游行示威活动。
第六,罢工抗议活动。
?特征
第一,经济利益是核心。
第二,现代社会问题是
敏感问题。
第三,被选举权受到苛
刻限制。
第四,政治冷淡主义。
四、政治参与的表现形态
?2、社会主义中国的
政治参与
第一,参与选举投票。
第二,参加政治党派。
第三,参加社会组织。
第四,基层群众自治。
第五,信访、上访等。
第六,监督国家机关。
第七,参加游行示威。
?特点
第一,是人民当家作主
的体现。
第二,形式广泛,内容
真实。
第三,受许多因素的制
约。
第四,水平正在不断得
到提高。
第四节 政治斗争
一、政治斗争的特征
? 第一,政治斗争的核心是国家政治权力
的问题。
? 第二,政治斗争的实质是阶级之间的斗
争。
? 第三,政治斗争的性质具有对抗性和暴
力性。
? 第四,政治斗争的主体是各种社会群体
政治力量。
第四节 政治斗争
二、政治斗争的功能
? 第一,政治斗争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巨
大杠杆。
? 政治斗争是人类政治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直
接动力。
?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必要的政治斗
争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基
本保障。
第四节 政治斗争
三、政治斗争的历史发展
1、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
–第一,奴隶阶级进行的反抗奴隶主阶
级剥削、压迫的政治斗争。
–第二,农民阶级进行的反抗地主阶级
剥削、压迫的政治斗争。
–第三,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对封建地主
阶级的政治斗争。
第四节 政治斗争
三、政治斗争的历史发展
2、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资产阶级内部政治斗争
第四节 政治斗争
三、政治斗争的历史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 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尖
锐对立和相互斗争。
?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 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破坏祖国统一
的冲突和斗争
? 反腐败斗争
? 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
第七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概述
一、政治民主的科学含义
? 所谓政治民主,就是指以一定社会
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由作为统
治阶级的人民(或公民)平等地掌
握政治权力的一种国家政权及其组
织形式和制度。
二、政治民主
?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
? 第二,平等自由原则。
? 第三,以法治国原则。
? 第四,分权制衡原则。
三、政治民主的主要特征
? 第一,政治民主以代议政治为基本模式。
? 第二,政治民主以民意政治为基本内涵。
? 第三,政治民主以选举政治为基本手段。
? 第四,政治民主以责任政治为基本保障。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历史类型
一、古代社会的政治民主
? 古代社会的政治民主即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的政治民主。
? 特征:
第一,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最大限度的
权力平等。
第二,奴隶社会的政治民主是少数奴
隶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基本形式。
二、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
? 议会制是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制度的中心
环节。
? 政党制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
环节。
? 分权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一项基本
原则。
? 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出公民享有的权利,
这是资本主义政治民主的基本标志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
的政治民主,原因在于:
? 其存在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
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其本质在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
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 它是处于消亡阶段的最后形式的政治民主。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
国家政权形式。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政治
民主制度。
?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一项基本制度。
? 基层群众组织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民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也是一项基本制度。
? 人民享有广泛、真实的民主权利是基本标志。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建
设
一、政治民主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既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
基本特征。
–政治民主建设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支
持。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民主的基本途径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是一个长期
发展的渐进过程
?第一,高度的政治民主需要社会主
义经济、文化等因素全面的高度发
展为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本
身也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完善的过
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
径
? 第一,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 第二,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相互
关系的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 第三,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一
步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
? 第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政治权利监
督机制。
? 第五,进一步发展民族之间、党和民主党
派以及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 第六,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努
力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尤其是广大干部
队伍的法制意识,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
? 第七,要深入持久地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
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和民主意识。
第八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含义
1、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 概念,
文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渗透于社会存
在之中的相对于自然存在的人类精神现
象。
? 特征
第一,从与社会和人的关系来看,文
化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深刻的社会性。
第二,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具有
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的继承性。
第三,从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分化来
看,文化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和鲜明的阶
级性。
2、政治文化的概念
? 第一,“取向模式”说
认为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系统和
政治行为的特殊“取向模式”,或社会
成员对政治取向的模式。
? 第二,“价值取向”说
把政治文化看作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
系统和政治行为的认知和价值取向。
? 政治文化的内涵应包括:
第一,政治文化属于人类活动的主观
意识领域,是人们对于政治的主观意向
和态度。
第二,这种主观意识范围相对狭小,
只限于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
治过程的认知,评价和情感领域。
第三,政治文化是以一定的符号来
表示和传递的,譬如基本法律的、政治
制度、政治组织的文化。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一个特定
的时间内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政
治体系乃至整个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和
情感的总和。
二、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
1、政治认知成分
包括政治认知、政治评价以及由此而
决定的政治价值判断和选择。
2、政治情感成分
包括人们的政治感情和情绪、政治态
度、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等。
政治文化的内容可归结为指向政治目标的取向
?对政治结构(即政治共同体及其政治
系统、政治过程等)的取向;
?对政治系统输入输出目标的取向;
?对政治系统内他人行为的取向;
?对本人的取向。
三、政治文化的主要功能
1、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
政治体系在酝酿和建立,稳定和巩固,发展和变革
的过程中,都要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
– 第一,对专门政治角色的规范和调节功能。
规范政治角色的行为;
引导政治角色的行为;
调整政治角色的行为
第二,政治文化对一般社会成员的引
导和支配功能
一般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接受
一定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反过来又引
导和支配其政治行为。
第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的评价
功能
政治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评判政治行
为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制度。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结构和类
型
一、政治文化的结构
1、层级文化与集团文化
( 1)层级文化
以统治政治文化与被统治政治文化的
分野最为典型。
( 2)集团文化
如宗教团体、种族语言集团、社会职
业群体等。
2、整和 ——协调型政治文化与
分化 ——冲突型政治文化
整和 —— 协调型政治文化:
第一,对地方的忠诚超过了对中央的忠诚。
第二,缺乏普遍可行的解决纷争的文明程序。
第三,社会集团之间无任何政治信任。
分化 —— 冲突型政治文化:
(与上面刚好相反)
3、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
化
( 1)体系文化
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观念或公民对一定
政治体系的政治取向。
( 2)过程文化
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与其他政治
因素的关系。
( 3)政策文化
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取向”模式,关键是公
民对重大政治决策的态度。
二、政治文化的类型
1、原始政治文化
2、依附政治文化
3、参与政治文化
三、政治文化的结构类型
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 从纵向来看,不同层级文化之间是对立
矛盾占主导还是妥协相容占主导,是决
定国家的政治体系中的权力关系发生剧
变或维持现状的因素。
? 从横向来看,各集团之间是对立矛盾占
主导还是妥协相容占主导,是决定一个
国家继续保持同意还是走向分裂的关键,
第三节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
化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 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
发展和传播的过程,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识的传播政治文化的行为。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赖以实现的
途径。
二、政治社会化与人的政治化
第一,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网的潜移
默化作用;
第二,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实践锻
炼作用;
第三,各种政治化机制的引导和塑造
作用。
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第一,维持政治文化;
第二,改变政治文化;
第三,创造政治文化。
第四节 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与现代
化
一、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
第一,“大一统”的国家观;
第二,“内圣外王”的治世之道;
( 1)“修、齐、治、平”
( 2)“忠恕”、“中庸”
( 3)德主刑辅
( 4)君主民本
第三,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第四,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第五,革故鼎新,应天顺人。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第一,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
系
现代化并不排斥传统;只有认真汲取传
统文化中积极有利的因素,才能促进现代化
发展。
第二,西方文化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对我们
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第九章 政治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概述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
所谓政治发展,就是指人类政治生
活、政治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
复杂不断前进的上升过程。
二、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
第一,现代化是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必
然趋势;
第二,政治现代化是一个无限发展的
过程。
三、政治发展的动因
1、经济动因 2、政治动因
3、精神文化动因 4、社会动因
5、国际动因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 一,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内容
? 1.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 2.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一,政治制度的进步和政治民主化
? 第二,政治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政治发展
一,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
1.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
2.中国近代的政治发展
3.中国现代的政治发展
二,中国政治发展的展望
1.展望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意义
2.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
一,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
1.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
2.中国近代的政治发展
3.中国现代的政治发展
二,中国政治发展的展望
1.展望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意义
2.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
3.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
(1)民主制度与机制的创新
(2)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3)保持政治稳定
(4)建设法治政治
(5)调整政治功能和结构
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政治学教研室
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 政治研究的对象
一、政治的概念
1.古往今来的政治学家们所定义的主要
的政治概念:
中国:
孔子: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孙中山:政,公众之事,政治就是管理
公众之事。
西方:
柏拉图的理想国:用分工的理念来构建国
家
亚历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托马斯 ?阿奎那,上帝之城与人间之城
契约论者,认为政治由自然状态的人达成
契约而成
功利主义者,有人们功利衡量而形成的服
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行为主义者,认为政治就是围绕国家权力
的活动。
新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的假设来解释政治
2.从不同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找出政
治所具有的特性
( 1)政治具有公共性
( 2) 政治具有分殊性
( 3)政治的核心 ——国家权力
( 4)政治中的主要区分 ——敌我之分
3.政治的定义
根据政治的特性,可以给出一个对
政治的大致描述:政治是人类围绕公共
权力对政治生活所作的一种组织和安排,
形成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在这一安排
和关系中,各种政治主体施加对公共决
策的影响。
二, 为什么要研究政治
1,建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的形成政治共识
2,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
3,寻求文明的政治规则,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
4,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
三, 政治学的学科定位和知识体系
1,学科定位
政治学的核心问题: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社会
与政府的关系 。
政府权力各个部分结构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
2,政治学的知识结构
文化结构 政治学的知识结构
物质技术 政治技术和技能
组织制度 政治程序和规则(政 治制度)
思想观念 政治观念和学说、政治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 民情、风俗和习惯(政治心理或
国民性)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 中国的政治研究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晚清以来的救国方案
二, 西方的政治研究历程
1,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 500——前 200年 古希腊时期
关于城市国家的理论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
公元前 700年 ——公元 476年古罗马时
期, 自公元前 27年起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
开始探讨, 世界社会的学说, 。 西塞罗
,自然法理论, 。
2,中世纪时期 476年 ——14世纪神学
政治时代 。
后期, 世俗王权与教会权力的划分奠
定近代理性化思考政治的开端
3,现代时期 1500年 ——19世纪理性主
义政治学时代
以“人”的眼光看世界民族国家的理论,
国家如何形成,政府的目的和形式,政府权
力的基础和构建自然权利契约论 ——自由主
义 ——功利主义 ——民主理论 ——后期的反
思:叔本华、尼采的德本馆主义哲学和否定
理性,实证主义和社会学解释分析方法的应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
其后的三条理论路径:
( 1)消极的自由主义,极力推崇市场,
反政府权力扩张
( 2)自由民主主义,寻求国家权力与
社会之间的合理界限
( 3)共产主义,国家之完全主导
4,当代时期:, 科学主义, 的政治学时
代
对过往理论的反思, 更加推崇从个人行
为上研究政治
西方政治学的三个理论基点:
( 1) 基于性恶论之上的法治主义
( 2) 基于个人主义之上的怀疑主义:个
人是目的, 国家是手段
( 3) 基于相对主义之上的宽容精神
5,西方政治学的理论成果
( 1)公共权力如何产生,合法性基础
是什么?
( 2)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界限是什么?
( 3)公共权力的构成和组织形式是什
么?
( 4)公共权力的实现方式什么?
( 5)公共政策如何做出,如何保证其
最大效益?
第三节 学习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和方法
一、学习政治学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全体人民的政治素质
2,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治国安邦的水平
3,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科学地把
握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4,有助于我们总结国家政权建设的经验
二, 研究政治学的方法
( 1) 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
哲学研究方法:回答什么是应该的和必需的
历史研究方法:探讨政治的变迁的过程, 原
因和规律
制度研究方法:对正式制度的结构, 关系和
原则进行研究
( 2) 现代政治学研究方法
吸取社会学, 经济学, 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
研究方法
( 3)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 经济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
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第二章 政治主体
第一节 人民
一、人民的概念和特征
1,人民的概念
2,人民的特征
( 1)人民是起历史进步作用的社会政治
力量
( 2)人民的主体是一切劳动阶级和劳动
群众
( 3)人民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
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二、人民的权利
1,人权的基本概念
2,人权的特征和形态
( 1)人权的特征
( 2)人权的形态
人权有明显的层次性,包括应有权利,
法定权利,实有权利三个层次
3,人权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阶级
一、阶级的概念和特征
1,阶级的概念
2,阶级的特征
( 1)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 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 3)阶级是一个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的
政治主体
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状况
1,资产阶级
2,无产阶级
3,中产阶级 (知识分子阶层 )
三、中国社会现阶段阶级状况
1,工人阶级
2,农民阶级
3,城乡个体劳动阶层
4,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三节 政党
一、政党的概念
1,政党是一种历史现象,历史范畴
2,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3,政党围绕国家政权开展活动
4,政党是由纲领,有组织,有纪律的政
治组织
二、政党的地位
1,政党的政治地位
( 1)执政地位
( 2)参政地位
( 3) 在野地位
2,政党的法律地位
三、政党的功能
1,维护民主功能
2,组织选举功能
3,利益协调功能
4,宣传教化功能
四、政党的分类
1,按阶级基础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政党
2,按意识形态分类,分为资本主义政
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共产主义政党和
民族主义政党
3,按政党活动的范围分类,分为地方
性政党,民族性政党,全国性政党
第四节 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概述
利益集团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
基于共同的特定利益或某种主张而形成
的社会团
二、利益集团与压力集团
利益集团常常与压力集团概念交叉,
但压力集团纯属政治性概念,而利益集团
可以是政治性的也可以是非政治性的
三、利益集团与政党
1,组织特点不同
2,追求的目的不同
第五节 政治家
一、政治家概述
1,政治家的概念
2,政治家的特征
二、政治家的作用
1,政治家的作用表现
( 1)率领和组织政治力量,参与,干预
或夺取国家政权
( 2)维护国家主权,治国安邦
( 3)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
2.制约政治家发挥作用的因素
( 1) 社会生产力状况
( 2)社会政治体制
( 3)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
第三章 政治国家
第一节 政治国家概述
一、政治国家的含义
1.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组织
3.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
二、政治国家的起源和历史类型
1.政治国家的起源
( 1)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 2)政治国家的起源
( 3)政治国家产生的原因
2.政治国家的历史类型
( 1)政治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原因
( 2)政治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条件
( 3)政治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三、政治国家的构成要素
1,一定的人口
2,确定的领土
3,政权组织
4,国家主权
第二节 政治国家的职能
一、政治国家职能的基本理论
1,政治国家职能的概念和内容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活动的基本领域和
主要内容,是国家本质的外在动态体现。
2,影响国家职能内容的因素
( 1)经济因素
( 2)政治因素
( 3)自然地理条件
( 4)国际环境因素
二、资本主义国家职能
1,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三、社会主义国家职能
1,政治职能方面,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保持政治稳定。
2,经济职能方面,要积极建立和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
3,社会职能方面,要发展社会保障和福
利事业,建设好公共设施
第三节 政治国家的结构形式
一、政治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1,政治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
( 1)纵向权力的划分和配置
( 2)横向权力的协调和制约
2,影响政治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
( 1)民族状况
( 2)经济因素
( 3)文化因素
二、单一制政治国家的结构形式
单一制国家可就权力集中化程度分为
央集权型和地方分权型
三、复合制政治国家的结构形式
1,联邦制
2,邦联制
四、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 1)我国建立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
必然性
( 2)我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基本
原则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四节 政治国家的管理形式
一、政治国家管理形式概述
1,政治国家管理形式的概念
2,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基本因素
3,国家管理形式的划分标准
二、君主制
1,专制君主制
2,二元君主制
3,议会君主制
三、共和制
1,议会共和制
2,总统共和制
3,半总统共和制
4,委员会共和制
四、中国的国家管理形式
中国国家管理形式的特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
2,采用国家主席与全国人大,人大常
委相结合的元首制度
3,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实行总理
负责制
4,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机关的常设机构
享有部分立法权
5,政治协商会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
挥重要作用
6,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一院制
第四章 政治体制
第一节 政党体制
一、政党体制概述
1.政党体制的分类理论
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正当体制的
根本区别
( 1)经济基础和政治目的不同
( 2)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执政方
式不同
( 3)政党活动的范围和作用不同
( 4)组织制度不同
二、资本主义的政党体制
1,一党制
2,两党制
3,多党制
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体制
1,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的形成
2,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治前提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第一,参政议政
第二,政治协商
第三,互相监督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的优势
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
第二,有利于政治民主建设
第三,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第二节 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概述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体制
1,立法机构
( 1)议会的组成和内部机构
( 2)立法机关 —议会的产生
2,立法权限的划分
( 1)立法机构内部立法权限的划分
( 2)行政机关的立法权
( 3)司法机关的立法权
( 4)公民的立法权
( 5)地方立法权
3.立法程序
( 1)提案
( 2)审议和辩论
( 3)表决通过
( 4)公布
三、中国的立法体制
1.立法权限的划分
2.国家立法权
( 1)立法机关
( 2)立法范围
( 3)立法程序
3,行政立法权
( 1)行政立法体制
( 2)国务院及所属部门行政立法的范围
( 3)行政立法程序
4,地方立法权
5,我国立法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 行政体制
一、行政体制概述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体制
1,资本主义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
(1)二元行政体制
(2)一元行政体制
(3)合议制行政体制
2.资本主义国家行政体制构成
(1)行政首脑机关体制
(2)行政决策体制
3.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
种类型:
( 1)分立制衡性
( 2)合作 —对抗型
( 3)从属型
三、中国的行政体制
1,我国的行政机构体系
( 1)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
(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我国的行政领导体制
我国主要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原则下
的首长负责制
第四节 司法体制
一,司法体制概述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机构体系
( 1)法院的组织体系及其特征
单轨制
双轨制
( 2)检察和司法行政体制
审检和一
检察权从属于司法行政
检察独立
2.资本主义国家的诉讼制度
(1)诉讼制度
(2)律师制度
(3)陪审团制度
(4)控诉制度
三,我国的司法体制
1.中国的司法机关及其相互关系
(1)人民法院
(2)人民检察院
(3)司法行政管理机关
2.中国的诉讼制度
第五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概述
一,权力的一般理论
1.权力的概念
2.权力的特征
单向性 强制性 目的性
工具性 可创造性
权力的特征可以从几种概念相
互关系中说明
第一,权力与权威
第二,权力与权利
第三,权力与权术
第四,权力与影响力
3.权力的基础
暴力是权力最古老的基础
财富是权力最有吸引力的基础
知识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最有生命力的
权力基础
二,政治权力的概念和特征
1.政治权力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
2.政治权力以国家权力为中心
3.作为政治权力的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
制力
三,政治权力的产生与发展
1.政治权力产生的原因
第一,阶级等利益群体斗争的产生是
原始公共权力异化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权
力
第二,武装力量为基础的特殊强制力
的出现是政治权力产生的又一原因
2.政治权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本质上表现为政治权力在阶级等
利益群体之间的历史更替
第二,方式上表现为经济权力更直接但
更有效地支配政治权力
第三,机构形式上表现为从简单化到多
元化的演化过程
第四,在配置和行使上表现为有专职集
权向民主分权发展
第二节 政治权力结构
一,个体政治权力,集团政治权力和国家政治
权力
二,政治集权制与政治分权制
三,政治权力结构的特征
1.古代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特征
2.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特征
3.社会主义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特征
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运行
一,政治权力运行的原则
第一,集权原则
第二,民主原则
第三,法治原则
第四,责任原则
第五,制约原则
第六,政党领导原则
二,政治权力运行的机制
三,政治权力运行的责任
1.政治权力运行责任的特征,
第一,承担责任的必须使相应的
政治主体
第二,承担责任必须有不履行其
职责或有滥用政治权力的过错
第三,政治主体承担的责任包括
造成的后果和受到的惩罚
2.政治权力运行责任的形式
各国一般规定以下几种惩罚性责任,
第一,政治责任
第二,行政责任
第三,法律责任
3.政治权力运行责任的功能
第一,威慑防范功能
第二,后果救济功能
第三,惩罚警戒功能
第四,教育激励功能
第四节 政治权力的制约
一,政治权力制约的意义
二,政治权力制约的方式
第一,以权力制约权力
第二,以法律规范政治权力
第三,以经济利益约束政治权力
主体及其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
第四,以舆论监督约束政治权力
运行
第五,以道德观念,思想觉悟,宗教信仰等精神
力量控制引导政治权力的运行
第六,以责任机制制约政治权力运行
第七, 以民主政治保障和制约政治权力运行
三,政治权力制约的基本模式
1.古代社会的政治权力制约模式
2.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制约模式
在国家机关内部实行权力的纵横制约,主要
表现为,
首先,横向方面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
的相互牵制平衡
其次,纵向方面是中央政府权力与地方政府
权力的相互制约
3.中国政治权力的制约体制
(1)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权力制约中的
地位
(2)政府权力运行的多种监督形式
第一,立法监督
第二,司法监督
第三,社会监督
第四,行政监察
第五,舆论监督
(3)注重运用德治的方式对政治权力
形成监督制约氛围
第六章 政治行为
第一节 政治行为概述
一、政治行为的特征
? 第一,政治行为是一个历史范畴。
? 第二、政治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有着明确的功利
性和目的性的活动。
? 第三、政治行为是政治社会中特定主体的行为。
? 第四、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以国家政治权利为
中心所进行的活动。
? 第五、政治行为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二、政治行为的功能
? 第一,政治行为是认识到和判定政治
主体的客观依据。
? 第二,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实现其政
治目的的外在途径。
? 第三,政治行为是政治体系运转和社
会发展的必须动力。
三、政治行为的规范
? 第一,政治行为的法律规范。
? 第二,政治行为的道德规范。
? 第三,政治行为的政治规范。
? 第四,政治行为的传统习惯规范
第二节 政治决策
一、政治决策的特点
? 第一,政治决策的主体具有特殊性。
? 第二,政治决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 第三,政治决策的成果表现为执政党和国
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规范、计划、
措施等。
二、政治决策的原则
? 第一,民主决策原则。
? 第二,科学决策原则。
? 第三,依法决策原则。
? 第四,发展决策原则。
? 第五,优化决策原则。
? 第六,可行性决策原则。
三、政治决策的方法
? 1、理性决策方法。
? 2、有限理性决策方法。
? 3、渐进决策方法。
? 4、团体决策方法。
第三节 政治参与
(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一、政治参与的特征
? 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和普通
公民组成的团体。
? 第二,政治参与的客体是政治决策、立法
和国家及社会事务管理活动。
? 第三,政治参与的目的具有复杂性。
? 第四,政治参与是一种政治行为。
? 第五,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 第一,依据参与主体的特征来分类,可以将政治参
与分为个体政治参与与团体政治参与。
? 第二,依据参与者的主观态度分类,可将政治参与
划分为自主式参与和动员式参与。
? 第三,依照政治参与者是否通过中间环节来影响政
治过程分类,可将政治参与分为直接参与与间接参
与。
? 第四,依照政治参与和既定的政治法律规范的关系
来分类,可将政治参与划分为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
三、政治参与的功能
? 第一,公民政治参与具有促进民主政治
产生和发展以及制约和监督政府的功能。
? 第二,公民政治参与具有协调国家与公
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功
能。
? 第三,公民政治参与具有使广大公民进
行民主政治的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其自
身政治素质的功能。
? 第四,公民的政治参与也具有其引发一
定的消极作用和潜在危险的负面功能。
四、政治参与的表现形态
?1、资本主义国家的
政治参与
第一,投票选举活动。
第二,参加政党。
第三,参加社团组织。
第四,个别接触活动。
第五,游行示威活动。
第六,罢工抗议活动。
?特征
第一,经济利益是核心。
第二,现代社会问题是
敏感问题。
第三,被选举权受到苛
刻限制。
第四,政治冷淡主义。
四、政治参与的表现形态
?2、社会主义中国的
政治参与
第一,参与选举投票。
第二,参加政治党派。
第三,参加社会组织。
第四,基层群众自治。
第五,信访、上访等。
第六,监督国家机关。
第七,参加游行示威。
?特点
第一,是人民当家作主
的体现。
第二,形式广泛,内容
真实。
第三,受许多因素的制
约。
第四,水平正在不断得
到提高。
第四节 政治斗争
一、政治斗争的特征
? 第一,政治斗争的核心是国家政治权力
的问题。
? 第二,政治斗争的实质是阶级之间的斗
争。
? 第三,政治斗争的性质具有对抗性和暴
力性。
? 第四,政治斗争的主体是各种社会群体
政治力量。
第四节 政治斗争
二、政治斗争的功能
? 第一,政治斗争是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巨
大杠杆。
? 政治斗争是人类政治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直
接动力。
?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必要的政治斗
争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基
本保障。
第四节 政治斗争
三、政治斗争的历史发展
1、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
–第一,奴隶阶级进行的反抗奴隶主阶
级剥削、压迫的政治斗争。
–第二,农民阶级进行的反抗地主阶级
剥削、压迫的政治斗争。
–第三,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对封建地主
阶级的政治斗争。
第四节 政治斗争
三、政治斗争的历史发展
2、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
–资产阶级内部政治斗争
第四节 政治斗争
三、政治斗争的历史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斗争
? 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尖
锐对立和相互斗争。
?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 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破坏祖国统一
的冲突和斗争
? 反腐败斗争
? 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
第七章 政治民主
第一节 政治民主概述
一、政治民主的科学含义
? 所谓政治民主,就是指以一定社会
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由作为统
治阶级的人民(或公民)平等地掌
握政治权力的一种国家政权及其组
织形式和制度。
二、政治民主
?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
? 第二,平等自由原则。
? 第三,以法治国原则。
? 第四,分权制衡原则。
三、政治民主的主要特征
? 第一,政治民主以代议政治为基本模式。
? 第二,政治民主以民意政治为基本内涵。
? 第三,政治民主以选举政治为基本手段。
? 第四,政治民主以责任政治为基本保障。
第二节 政治民主的历史类型
一、古代社会的政治民主
? 古代社会的政治民主即奴隶社会和
封建社会的政治民主。
? 特征:
第一,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最大限度的
权力平等。
第二,奴隶社会的政治民主是少数奴
隶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基本形式。
二、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
? 议会制是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制度的中心
环节。
? 政党制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
环节。
? 分权制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一项基本
原则。
? 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出公民享有的权利,
这是资本主义政治民主的基本标志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最高历史类型
的政治民主,原因在于:
? 其存在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
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其本质在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
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 它是处于消亡阶段的最后形式的政治民主。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
国家政权形式。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政治
民主制度。
?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一项基本制度。
? 基层群众组织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民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也是一项基本制度。
? 人民享有广泛、真实的民主权利是基本标志。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建
设
一、政治民主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既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
基本特征。
–政治民主建设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支
持。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民主的基本途径
?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是一个长期
发展的渐进过程
?第一,高度的政治民主需要社会主
义经济、文化等因素全面的高度发
展为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本
身也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完善的过
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
径
? 第一,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 第二,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相互
关系的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 第三,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一
步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
? 第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政治权利监
督机制。
? 第五,进一步发展民族之间、党和民主党
派以及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 第六,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努
力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尤其是广大干部
队伍的法制意识,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
? 第七,要深入持久地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
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和民主意识。
第八章 政治文化
第一节 政治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政治文化的含义
1、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 概念,
文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渗透于社会存
在之中的相对于自然存在的人类精神现
象。
? 特征
第一,从与社会和人的关系来看,文
化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深刻的社会性。
第二,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具有
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的继承性。
第三,从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分化来
看,文化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和鲜明的阶
级性。
2、政治文化的概念
? 第一,“取向模式”说
认为政治文化是人们对于政治系统和
政治行为的特殊“取向模式”,或社会
成员对政治取向的模式。
? 第二,“价值取向”说
把政治文化看作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
系统和政治行为的认知和价值取向。
? 政治文化的内涵应包括:
第一,政治文化属于人类活动的主观
意识领域,是人们对于政治的主观意向
和态度。
第二,这种主观意识范围相对狭小,
只限于人们对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
治过程的认知,评价和情感领域。
第三,政治文化是以一定的符号来
表示和传递的,譬如基本法律的、政治
制度、政治组织的文化。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一个特定
的时间内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政
治体系乃至整个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和
情感的总和。
二、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
1、政治认知成分
包括政治认知、政治评价以及由此而
决定的政治价值判断和选择。
2、政治情感成分
包括人们的政治感情和情绪、政治态
度、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等。
政治文化的内容可归结为指向政治目标的取向
?对政治结构(即政治共同体及其政治
系统、政治过程等)的取向;
?对政治系统输入输出目标的取向;
?对政治系统内他人行为的取向;
?对本人的取向。
三、政治文化的主要功能
1、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
政治体系在酝酿和建立,稳定和巩固,发展和变革
的过程中,都要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2、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
– 第一,对专门政治角色的规范和调节功能。
规范政治角色的行为;
引导政治角色的行为;
调整政治角色的行为
第二,政治文化对一般社会成员的引
导和支配功能
一般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接受
一定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反过来又引
导和支配其政治行为。
第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的评价
功能
政治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评判政治行
为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制度。
第二节 政治文化的结构和类
型
一、政治文化的结构
1、层级文化与集团文化
( 1)层级文化
以统治政治文化与被统治政治文化的
分野最为典型。
( 2)集团文化
如宗教团体、种族语言集团、社会职
业群体等。
2、整和 ——协调型政治文化与
分化 ——冲突型政治文化
整和 —— 协调型政治文化:
第一,对地方的忠诚超过了对中央的忠诚。
第二,缺乏普遍可行的解决纷争的文明程序。
第三,社会集团之间无任何政治信任。
分化 —— 冲突型政治文化:
(与上面刚好相反)
3、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
化
( 1)体系文化
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观念或公民对一定
政治体系的政治取向。
( 2)过程文化
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与其他政治
因素的关系。
( 3)政策文化
公民对公共政策的“取向”模式,关键是公
民对重大政治决策的态度。
二、政治文化的类型
1、原始政治文化
2、依附政治文化
3、参与政治文化
三、政治文化的结构类型
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 从纵向来看,不同层级文化之间是对立
矛盾占主导还是妥协相容占主导,是决
定国家的政治体系中的权力关系发生剧
变或维持现状的因素。
? 从横向来看,各集团之间是对立矛盾占
主导还是妥协相容占主导,是决定一个
国家继续保持同意还是走向分裂的关键,
第三节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
化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 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
发展和传播的过程,是一种有目的、
有意识的传播政治文化的行为。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赖以实现的
途径。
二、政治社会化与人的政治化
第一,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网的潜移
默化作用;
第二,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实践锻
炼作用;
第三,各种政治化机制的引导和塑造
作用。
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第一,维持政治文化;
第二,改变政治文化;
第三,创造政治文化。
第四节 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与现代
化
一、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
第一,“大一统”的国家观;
第二,“内圣外王”的治世之道;
( 1)“修、齐、治、平”
( 2)“忠恕”、“中庸”
( 3)德主刑辅
( 4)君主民本
第三,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第四,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第五,革故鼎新,应天顺人。
二、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第一,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
系
现代化并不排斥传统;只有认真汲取传
统文化中积极有利的因素,才能促进现代化
发展。
第二,西方文化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西方文化中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对我们
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第九章 政治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概述
一、政治发展的含义
所谓政治发展,就是指人类政治生
活、政治形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
复杂不断前进的上升过程。
二、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
第一,现代化是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必
然趋势;
第二,政治现代化是一个无限发展的
过程。
三、政治发展的动因
1、经济动因 2、政治动因
3、精神文化动因 4、社会动因
5、国际动因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
? 一,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内容
? 1.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
? 2.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
? 第一,政治制度的进步和政治民主化
? 第二,政治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政治发展
一,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
1.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
2.中国近代的政治发展
3.中国现代的政治发展
二,中国政治发展的展望
1.展望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意义
2.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
一,中国政治发展的历程
1.中国古代的政治发展
2.中国近代的政治发展
3.中国现代的政治发展
二,中国政治发展的展望
1.展望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意义
2.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
3.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
(1)民主制度与机制的创新
(2)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
(3)保持政治稳定
(4)建设法治政治
(5)调整政治功能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