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象学说
杨 英
一、脏象学说的定义
,脏象, 二字首见于, 素问 ·六节脏象论, 。
,脏,, 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 象,, 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 病理现象 。 二者组合, 脏象即
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
象 。 如张景岳在, 类经, 中说:, 象, 形象也,
脏居于内, 形见于外, 故曰脏象 。,
脏象学说是研究机体各个脏腑形象的学说,
这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各个脏腑的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 由之可见,
这一学说主要是通过研究机体外部的征象, 来了
解内脏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
二, 脏象学说的基础
脏象学说的基础是脏腑 。 脏腑, 是机体
内脏的总称, 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 脏
腑研究的内容是内脏的解剖学知识, 是比较
单纯的, 而脏象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是在内
脏的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的生理功能, 病理
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 所以用脏腑二字是概括
不了这一章的内容, 只有脏象学说才能很好
地反映这一章的全貌, 故我们把这一章的题
目定为, 脏象, 或, 脏象学说, 。
脏象学说为了便于说明各个脏
腑的具体情况, 按照脏腑 生理功能
的特点, 将脏腑分为三类, 即: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五脏, 即心, 肝, 脾, 肺, 肾, 是化生和贮藏
精气的内脏, 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 。 前人把心
包列入又称六脏, 但心包位于心的外廓, 有保护心
脏的作用, 其病变基本同于心脏, 故历来把它属于
心, 仍称五脏 。
六腑, 即胆, 胃, 大肠, 小肠, 膀胱, 三焦
( 无三焦称五腑 ), 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 具
有传化物, 泻而不藏的特点 。
,素问 ·五脏别论, 中说:, 五脏者, 藏精气而
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故实而不能满也 。, 这里指的, 满,,, 实,, 主
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 如唐代医学
家王冰说:, 精气为满, 水谷为实 。 五脏但藏精气,
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 但受水谷, 故实而
不能满也 。,
奇恒之腑, 即脑, 髓, 骨, 脉, 胆,
胞宫 。, 奇, 是异,, 恒, 为常之意,
奇恒之腑就是异常之腑, 就是奇特的腑,
不寻常的腑, 说它奇特, 不寻常是因为
这一类腑在形态上似腑, 而功能上似脏,
即不同于一般的六腑, 故称, 奇恒之
腑, 。 它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
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具有类似
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
三, 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 这
一整体观,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脏与腑相互对应, 构成了一个整体 。
2,五脏与形体诸窍相互连接, 构成了一个 整体 。
1,脏与腑相互对应, 构成了一个整体:
如心与小肠, 肝与胆, 脾与胃, 肺与大
肠, 肾与膀胱, 心包络与三焦就是相互对应,
互为表里, 脏在里, 属阴;腑在表, 属阳;
脏与腑之间的表里关系, 是由经脉来联系的,
脏的经脉络于腑, 腑的经脉络于脏, 彼此经
气相通, 相互作用, 两者在生理上既对立又
统一, 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相互传变 。 虽
然脏腑各有功能, 但并非互不相干, 而是相
互联系, 共同构成动物体这一有机整体 。
2,五脏与形体诸窍相互连接, 构成了一 个整体:
脏腑还与肢体组织 ( 脉, 筋, 肉, 皮毛, 骨 ),
五官九窍 ( 舌, 目, 口, 鼻, 耳及前后阴 ) 等都是有
机联系的 。 五脏各有外侯, 形体诸窍与五脏各有特定
的联系 。 如心开窍于舌, 肺开窍于鼻, 脾开窍于唇,
肝开窍于目,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
正因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助与制约的关系,
六腑之间存在着承接合作的关系, 脏腑之间存在着表
里相合的关系, 五脏与肢体官窍之间存在着归属开窍
的关系等, 这就构成了机体内外各部功能上相互联系
的统一整体 。
四, 对脏象学说中名称的理解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兽医学中脏腑的概念,
与现代兽医学中, 脏器, 的概念, 虽然名称相
同, 但其含义却大不相同, 它不完全是一个解
剖学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 病理的概
念 。 某一脏或腑所具有的功能, 与现代兽医学
中同名脏器的功能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
不能将二者等同看待 。 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
生理功能, 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
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
的生理功能, 也可分散在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
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
浅谈 心肝脾 与 血 的关系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
行,以营养全身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包括 心主血 和 心主脉 两个方面。
1,心主血
一方面是说全身的血液,之所以能够在脉管中循环不息
的运动,之所以能够发挥其濡养全身的作用,是因为其有赖于
心脏的搏动,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
另一方面是说心脏对血液的生成具有一定的作用,饮食物
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将精微物质上输于心肺,再经心肺的气
化作用而生成血液,其中 心对血液的生成具有化赤的作用 。故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说:“心生血”,《质疑录》也说“血
生于心”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得出《素问 · 五脏生成篇》的结论
“诸血者,皆属于心” 。
2.心主脉
脉,即血脉、血筒,为血之府,是血
液运行的通道,是心脏的延伸,其与心脏
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以防止血液
的外流。
血液的正常运行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
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只有
这四个方面正常了,才能维持心脏正常的心力和心率,血液
才能在脉管中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
2、血液本身的充盛度 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
充盛度,如果血液亏损,心脏失去血液的濡养而不能维持正
常的心力和心率,血脉失去血液的濡养,就失去了其通利、
光滑,最终同样致使血液无法正常运行。
3、脉道滑利与否 脉道不利,势必形成血流不畅,血脉受
阻,血液不能正常运行。
因而如果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滑利,
则脉象平和,节律均匀,口色鲜明而有光泽;反
之,如果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脉象无力,口
色淡白;若心气衰竭,血行受阻而瘀滞,则脉呈
结代,口色青紫。
肝藏血
是指肝有 贮藏血液 和 调节血量 的生理功能。
1.贮藏血液
主要体现于肝内贮存有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之阳
气的升腾,勿使其阳气升腾过亢,从而维护肝的疏泄功
能使之平和畅达。
其次,肝藏血,具有一定的应急作用,以保证机体在
某些特殊情况下的需要 (如急性大出血时,对机体各脏的
血液进行补充 )。
2.调节血量
肝藏血的功能,还包含着调节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
配,特别是对外周血量的调节起着主要的作用,“人动
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肝的藏血功能失常,一般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变。
一是 藏血不足,即 肝血不足,由于肝血虚
少,不能供给机体正常活动的需要,可出现头
昏、目眩、肢体乏力,在妇女出现月经量少、色
淡、甚至闭经等。
二是 藏血失职,即 肝不藏血,可出现吐血、
衄血,妇女月经量多,甚至发生崩漏等各种出血
症。
脾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
血液在脉管之中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难
经 ·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 。
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就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气就盛,则
脾气的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就不会逸出脉外而致出血;
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
气的固摄功能减退,而导致出血。临床上常见的便血、
尿血、崩漏等,中医称之为“脾不统血”。
浅谈 肺肾 与 水 的关系
有关肺的几个问题
1,肺的结构
2、通调水道
1,肺的结构
,肺, 字左为, 月,, 表示肉体;
右为, 市, (fu,即黻 ),而非, 市, (shi)。
,说文解字, 云:, 上古衣蔽前而已,
市以像之 。,
中医和中兽医学中的五脏并不排斥
解剖结构, 但不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器
官, 而是对许多有形或无形的系统进行
综合, 在古代五行哲学影响下, 形成了
,五脏, 的构架 。 肺即是这种五脏构架
中的一个系统, 或称, 肺系, 。 肺是
,肺系, 的主体;除肺之外,, 肺系,
还包括鼻, 喉, 皮毛等 。
肺司呼吸的结构基础是“表”。“表”,即是人或动
物体内外交接之处。按照现代解剖结构来看,气体交换是
在肺泡膜 (又称呼吸表面 )上进行的。肺泡之空腔与体外之空
间通连一体,
故肺实通于天 。 所以, 有人把肺视为, 凹进去的表
面, 。 由此推及, 人或动物体皮肤表面与肺内之表是相应
的, 皮肤表面也有呼吸功能 。 某些低等生物, 尤其是两栖
类动物, 其皮肤的呼吸功能是不可缺少的 。 初生婴儿的皮
肤仍具有明显的呼吸功能, 随着成长, 此功能才逐渐隐退
下去 。 皮为肺之合, 毛为肺之华, 这是肺主卫表在结构理
论上的对应关系 。, 血证论, 说:, 太阳之气, 外主皮毛,
内合于肺 。, 又说:, 皮毛者肺之合也, 故凡肤表受邪,
皆属于肺 。,, 司牧安骥集 ·马师皇八邪论, 说:, 皮毛肺
之合也 。 风邪先舍于皮毛, 久舍于所合 。, 这是按脏腑辨
证而言 。
就肺而言, 居胸中, 分为两叶, 覆盖
于心之上, 自古至今几乎没有疑义 。 因此,
肺在中医学和西医学中是概念最为接近的
内脏器官 。, 司牧安骥集 ·碎金五脏论, 说,
肺, 色似莲花伞盖形,,, 司牧安骥集 ·马
师皇五脏论, 说:, 肺为华盖心上存 。,
肺向上有气道通于喉, 清浊之气经喉由口
鼻出入 。 故云:, 肺开窍于鼻,,, 肺气
通于鼻, 。, 医贯, 云:, 喉下为肺, 两
叶白莹, 谓之华盖, 以覆诸脏 。 虚如蜂窠,
下无透窍 。 故吸之则满, 呼之则虚 。,
由于, 吸之则满,, 大气鼓舞, 使肺舒张
而满于胸中 。, 司牧安骥集 ·王良先师天地五脏
论, 中的, 肺为气海,, 就形象地说明了肺脏
充满气的状态 。, 医学衷中参西录, 云:, 盖肺
悬于胸中, 必赖大气以包举之 。, 所以, 大气若
虚, 不仅上不能鼓喉以发声, 且下不能举肺而必
致萎弱 。
除了呼吸的气道之外, 肺似别无透窍 。 正因
为别无透窍, 气无从泄, 方能举肺 。 但是, 另有
血脉出入于肺, 以通心脏, 以达周身 。 只有这样,
清气才能摄入血脉以营养全身, 浊气也才能透出
肺表而呼出口鼻 。
2、通调水道
“通”是宣通、疏通,“调”是调节。“通调”
二字表明,肺只是“通调”了水道,津液的运行需要
气的推动,而气推动津液运行,取决于气机是否调畅。
由于肺为气之本,是肺提供了推动津液运行的动力;
同时肺呼吸的正常,是机体气升降出入平衡畅达的前
提条件,肺又主宣发肃降,对水液的运行方向发挥着
特有的引导作用,归纳起来,就是肺气提供了津液运
行的动力,引导了水液运行的方向,总合起来,就是
“通调”。
何谓, 水道,?有人说, 水道是水液运行之通道 。 但
,水液运行之通道, 又是什么呢?有人认为,, 水道, 其实
就是 三焦 。 理由有四,(1),内经, 中明确指出三焦为水道 。
如, 素问 ·灵兰秘典论, 云:, 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
焉,, 而对其他任何脏腑器官都未曾使用过, 水道, 的称
法; (2)三焦本来就是一个管道系统, 一方面通行元气, 另
一方面通行水液; (3)三焦的实质, 是人体脏腑组织 (包括皮
毛腠理 )间或大或小的间隙结构, 这在客观上造就了水液运
行的形态基础;肺主宣发, 能将水液外输于皮毛, 又主肃
降, 能将水液节节向下传送, 唯有通过上述间隙结构才能
进行; (4)三焦际上达下, 上与肺连, 下与肾通, 故元气由
肾而经三焦上达于肺以转化为大气;水液则由肺而经三焦
下行于肾以归于分清泌浊 。 于是, 在给, 通调水道, 释义
时, 就引出了一个肺与三焦的特殊生理关系, 同时还经三
焦把肺与肾紧密地联系起来, 形成了水液代谢系统 。
由于肺主通调水道, 而位居极上, 故又有, 肺
为水之上源, 的说法 。 人或动物体津液来源有三,
一在上, 一在中, 一在下 。 津液之下源在肾, 为固
守之关;津液之中源在脾, 为初生之祖;津液之上
源在肺, 为敷布之泉 。 津液者水类, 其性本润下,
故唯有至高, 方能自然下降, 而普滋一身 。 故, 血
证论, 云:, 肺为华盖, 肺中常有津液, 则肺叶腴
( yu 鱼 ) 润, 覆垂向下, 将气敛抑, 使其气下行,
气下则津液随之而降 。 是以水津四布, 水道通调,
肝气不逆, 肾气不浮, 自无咳嗽之病矣 。,
另外,, 肺为水之上源, 还表达了肾与膀胱对
肺的依赖关系 。 水液既然是从肺经三焦而下行, 则
肺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 势必影响肾与膀胱之气化 。
故, 司牧安骥集 ·碎金五脏论, 说肺, 通连水脏, 。
若肺气失于肃降, 水液不得下行, 滞留于上, 则下
为小便不利而上为面目浮肿 。 中医, 中兽医临床上
均有, 提壶揭盖治尿闭,, 血证论, 说:, 小便虽
出于膀胱, 而实则肺为水之上源 。 上源清, 则下源
自清 。, 反之, 若下焦气化不利, 肾与膀胱失职,
则水液停滞, 甚至上迫于肺而致呼吸不利, 喘促,
医家谓之, 水泛高原, 。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医治以利药,
益甚。翁诊之,右寸颇弦滑,曰:“此
积痰病也,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而膀
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辟如滴水
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
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
------戴良《丹溪翁传》
若按, 伤寒论, 六经辨证, 则表证属太
阳, 内合膀胱之腑 。 借此通路, 我们可以看
到肺与膀胱实际上存在着气化相交的关系,
而其中又离不开津液代谢 。 故肺主宣发, 将
卫气和津液输布于体表, 则为汗出;所余之
津气, 循经而下, 经肾成尿, 以达膀胱而排
出 。 又有所余之津气, 由肾为之气化蒸腾向
上, 经三焦复归于肺 。
如果认为现代解剖学上的, 肺, 与中医藏
象学中的, 肺, 可以相通的话, 那么以下一些
研究资料也许对我们理解, 通调水道, 有所帮
助 。
有人认为, 通调水道的结构基础是细胞膜
系统, 这些细胞膜系统是细胞的, 皮毛,, 也
是细胞的, 肺, 。 原始单细胞生物是通过这一
结构来完成气体的交换, 收集水分并排出代谢
废物 。 海绵动物, 腔肠动物等则形成了一些类
似, 水管系, 的器官, 通过水液的循环而实现
物质交换 。 高等动物乃至人, 摆脱了那种原始
的, 肺, 的形式, 而通过器官分化来完成呼吸
和水液代谢 。
现代医学已证实, 肺通过合成, 释放, 灭活前列腺素 (PG)
来控制肾脏排尿 。 PG能加速排出体内的水分和钠, 也就可起利
尿作用 。 PGA能使肾皮质的血管舒张, 肾血流量增加, 从尿中
排出的 Na,K增加, 尿量亦增加 。
肺血管内皮细胞内存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能催化随血
流进入肺循环的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 I,使之由十肽降解为八肽
称为血管紧张素 II。 血管紧张素 Ⅱ 可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分泌醛固酮 。 醛固酮调节肾远曲小管对 Na+,水的排泄 。
心钠素 Ⅱ, Ⅲ 有较强的利尿利钠作用, 但以利钠为主, 利
水为辅 。 心钠素主要在肾, 肝, 肺组织中被降解 。 这样, 肺对
心纳素降解的速度就会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 。 1986年又发现肺
组织内亦有心钠素 。
有人用动物实验方法研究发现, 肺的通气量和呼吸频率也
能显著影响利尿功能 。 人工扩肺则产生明显的抗利尿作用 。 其
作用机制可能是加强了对细支气管平滑肌的感受器的刺激, 经
迷走神经传入, 促使 ADH释放增多而呈抗利尿效应 。
肾主水
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体内津液
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
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津液的代谢,是通过胃的摄
入,脾的运化和转输,肺的宣发和肃降,肾的蒸
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送到全身,经过代谢
后的津液,则化为汗液、尿液和气等排出体外。
水液的具体代谢过程为:
水液由胃摄入体内,经过脾的运化,将水液转输
于肺,肺将水液中的 清中之清 通过宣发作用而传散于
全身,同时将水液中的 清中之浊 通过肃降作用而下行
于肾,肾再经过其气化作用,将 浊中之清 再吸收而上
输于肺,浊中之浊 的无用部分则下注于膀胱而排出体
外。
在这个水液代谢过程,虽然有多个脏腑参与了作
用,但主宰整个津液代谢的却是肾脏。
如果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常,一方面可出现尿
少、水肿等病理变化,另一方面也会出现小便清长、
量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