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证
多由畜体久病素虚, 劳役过度或饮
喂失调, 内伤脾气, 以致脾气虚弱 。 临
床上脾气虚可分为三种证候 。
脾不健运
脾气下陷
脾不统血
脾不健运
多因饮食失调, 劳役过度, 以及其它疾
患耗伤脾气所致, 见于慢性消化不良的病程
中 。
主证,草料迟细, 体瘦毛焦, 倦怠肯卧, 肚
腹虚胀, 肢体浮肿, 小便短少, 大便
稀溏, 完谷不化, 口色淡黄, 舌苔
白, 脉缓弱 。
分析:
见到草料迟细, 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脾与胃, 因为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脾主运化水谷, 脾胃互为表里, 脾气
不足, 往往胃气也弱, 胃气虚弱, 受纳腐熟功能下降 ( 不
纳 +腐慢 ), 脾气不足, 运化失职 ( 磨食功能下降, 食不
下走 ), 二者反射性地 ( 生物进化的结果, 减退 → 废绝 )
致使草料迟细;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胃气不
纳, 脾气不运, 久而久之, 致使气血亏虚, 肌肤, 心神失
去气血的濡养, 温煦, 则见体瘦毛焦 ( 血虚 ), 倦怠肯卧
( 气虚 ) ;食后草料不能运转, 停滞胃肠, 故肚腹胀满,
但因脾气虚弱, 虚弱的脾气被不多的食物所困, 故为虚胀;
脾气不足, 运化失健, 消化迟缓, 输布精微乏力, 水湿不
运, 以及脾气虚而水湿内生, 二者浸淫肢体肌表, 则见浮
肿, 脾气虚弱, 水湿不运 ( 不吸收 ), 则尿短;脾气虚弱,
水湿流注于肠中 ( 成型出现问题 ), 则大便稀溏, 口色淡,
脉缓弱, 是虚的表现;口色黄是有湿的存在 。
治法,益气健脾 。
方药,参苓白术散, 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参苓白术扁豆陈
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水煎灌服益脾神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木香, 砂仁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公元 1151年) ·《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原方无“陈皮”,用枣汤服下,其由平补脾
胃为主的四君子汤加味而成。清 ·康熙(公元 1682年)
年间汪昂的《医方集解》(方剂书,应用很广,超过
20味药的方剂不录)增补了“陈皮”一味,则变为
“异功散”的加味方,对益脾祛湿之功有所加强。本
方最佳使用为 脾气虚不能运湿,则水湿内生,出现大
便稀溏或泄泻。
本方配桔梗实为,先安未受邪之地” 预防思想的
体现(防止母病及子)。
脾虚家畜消化纤维素的功能下降,故需人帮而采
用水煎。
人医治疗小儿腹泻首用“口服补液盐”和“参苓
白术散”(标本兼顾 +吸附)
脾气下陷 ( 中气下陷 )
是指脾气亏虚, 升举无力而反下陷的
证候, 多由脾不健运进一步发展所致 。 见
于直肠脱, 阴道脱, 子宫脱等症 。
主症,久泻不止, 脱肛或子宫脱 ( 或子宫
下垂 ) 或阴道脱, 尿淋漓 。 并伴有
体瘦毛焦, 倦怠肯卧, 多卧少立,
草料迟细, 口色淡白, 脉虚等 。
分析
脾气亏虚, 中气升举无力, 加之脏腑
本身因脾气不足, 脏气衰虚, 升举无力, 二
者致使久泻不止, 脱肛, 子宫脱或阴道脱;
脾主散津, 脾虚气陷致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
而反下注膀胱, 但因气虚故尿液不能一次排
出, 而见淋漓;脾气亏虚, 运化无权, 而使
气虚血少, 症见体瘦毛焦, 倦怠肯卧, 口色
淡白, 脉虚 。
治法,益气健脾, 升阳举陷 。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首先将脱出的组织用高锰酸钾或新
洁尔 灭或白矾水洗净,然后撒敷枯矾
末,稍后,送复;“后海穴” 用青霉
素普
鲁卡因封闭,或“阴脱穴”、“肛脱穴”
注
射 95%的乙醇。
补中益气芪术陈,参柴升草当归身。
脾不统血:
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
候 。 多由脾不健运进一步发展所致 。 见于某
些慢性出血病和某些热性疾病的慢性病程中 。
主症,便血, 尿血, 月经过多, 崩漏, 皮下
出血等慢性出血, 并伴有体瘦毛焦,
倦怠肯卧, 口色淡白, 脉细弱 。
分析:
,脾裹血, 温五脏,, 血液的正常运
行
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脾气的固摄 。 脾气有
统摄血液的功能, 脾气亏虚, 统血无权,
血不归经而溢于脉外, 故可见到种种出血
表现;体瘦毛焦, 倦怠肯卧, 口色淡白,
脉象细弱均系脾气亏虚, 运化无权, 气虚
血少之象 。
治法,益气摄血, 引血归经 。
方药,归脾汤加减 。
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宜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比较
参苓白术散 人参 45 白术 45 山药 45 炙甘草 45 茯苓 45 薏苡
仁 30 白扁豆 60 莲子 30 陈皮 30 砂仁 30
桔梗 30
补中益气汤 人参 60 白术 60 黄芪 90 炙甘草 45 当归 60
陈皮 60 柴胡 30 升麻 30
归脾汤 人参 60 白术 60 黄芪 60 炙甘草 15 当归 60
龙眼肉 60 木香 20 茯神 45 远志 30 酸枣仁 60
生姜 20 大枣 20
( 药味 剂量 )
多由畜体久病素虚, 劳役过度或饮
喂失调, 内伤脾气, 以致脾气虚弱 。 临
床上脾气虚可分为三种证候 。
脾不健运
脾气下陷
脾不统血
脾不健运
多因饮食失调, 劳役过度, 以及其它疾
患耗伤脾气所致, 见于慢性消化不良的病程
中 。
主证,草料迟细, 体瘦毛焦, 倦怠肯卧, 肚
腹虚胀, 肢体浮肿, 小便短少, 大便
稀溏, 完谷不化, 口色淡黄, 舌苔
白, 脉缓弱 。
分析:
见到草料迟细, 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脾与胃, 因为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脾主运化水谷, 脾胃互为表里, 脾气
不足, 往往胃气也弱, 胃气虚弱, 受纳腐熟功能下降 ( 不
纳 +腐慢 ), 脾气不足, 运化失职 ( 磨食功能下降, 食不
下走 ), 二者反射性地 ( 生物进化的结果, 减退 → 废绝 )
致使草料迟细;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胃气不
纳, 脾气不运, 久而久之, 致使气血亏虚, 肌肤, 心神失
去气血的濡养, 温煦, 则见体瘦毛焦 ( 血虚 ), 倦怠肯卧
( 气虚 ) ;食后草料不能运转, 停滞胃肠, 故肚腹胀满,
但因脾气虚弱, 虚弱的脾气被不多的食物所困, 故为虚胀;
脾气不足, 运化失健, 消化迟缓, 输布精微乏力, 水湿不
运, 以及脾气虚而水湿内生, 二者浸淫肢体肌表, 则见浮
肿, 脾气虚弱, 水湿不运 ( 不吸收 ), 则尿短;脾气虚弱,
水湿流注于肠中 ( 成型出现问题 ), 则大便稀溏, 口色淡,
脉缓弱, 是虚的表现;口色黄是有湿的存在 。
治法,益气健脾 。
方药,参苓白术散, 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
参苓白术扁豆陈
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水煎灌服益脾神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木香, 砂仁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公元 1151年) ·《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原方无“陈皮”,用枣汤服下,其由平补脾
胃为主的四君子汤加味而成。清 ·康熙(公元 1682年)
年间汪昂的《医方集解》(方剂书,应用很广,超过
20味药的方剂不录)增补了“陈皮”一味,则变为
“异功散”的加味方,对益脾祛湿之功有所加强。本
方最佳使用为 脾气虚不能运湿,则水湿内生,出现大
便稀溏或泄泻。
本方配桔梗实为,先安未受邪之地” 预防思想的
体现(防止母病及子)。
脾虚家畜消化纤维素的功能下降,故需人帮而采
用水煎。
人医治疗小儿腹泻首用“口服补液盐”和“参苓
白术散”(标本兼顾 +吸附)
脾气下陷 ( 中气下陷 )
是指脾气亏虚, 升举无力而反下陷的
证候, 多由脾不健运进一步发展所致 。 见
于直肠脱, 阴道脱, 子宫脱等症 。
主症,久泻不止, 脱肛或子宫脱 ( 或子宫
下垂 ) 或阴道脱, 尿淋漓 。 并伴有
体瘦毛焦, 倦怠肯卧, 多卧少立,
草料迟细, 口色淡白, 脉虚等 。
分析
脾气亏虚, 中气升举无力, 加之脏腑
本身因脾气不足, 脏气衰虚, 升举无力, 二
者致使久泻不止, 脱肛, 子宫脱或阴道脱;
脾主散津, 脾虚气陷致使津液不能正常输布
而反下注膀胱, 但因气虚故尿液不能一次排
出, 而见淋漓;脾气亏虚, 运化无权, 而使
气虚血少, 症见体瘦毛焦, 倦怠肯卧, 口色
淡白, 脉虚 。
治法,益气健脾, 升阳举陷 。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首先将脱出的组织用高锰酸钾或新
洁尔 灭或白矾水洗净,然后撒敷枯矾
末,稍后,送复;“后海穴” 用青霉
素普
鲁卡因封闭,或“阴脱穴”、“肛脱穴”
注
射 95%的乙醇。
补中益气芪术陈,参柴升草当归身。
脾不统血:
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
候 。 多由脾不健运进一步发展所致 。 见于某
些慢性出血病和某些热性疾病的慢性病程中 。
主症,便血, 尿血, 月经过多, 崩漏, 皮下
出血等慢性出血, 并伴有体瘦毛焦,
倦怠肯卧, 口色淡白, 脉细弱 。
分析:
,脾裹血, 温五脏,, 血液的正常运
行
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脾气的固摄 。 脾气有
统摄血液的功能, 脾气亏虚, 统血无权,
血不归经而溢于脉外, 故可见到种种出血
表现;体瘦毛焦, 倦怠肯卧, 口色淡白,
脉象细弱均系脾气亏虚, 运化无权, 气虚
血少之象 。
治法,益气摄血, 引血归经 。
方药,归脾汤加减 。
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宜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比较
参苓白术散 人参 45 白术 45 山药 45 炙甘草 45 茯苓 45 薏苡
仁 30 白扁豆 60 莲子 30 陈皮 30 砂仁 30
桔梗 30
补中益气汤 人参 60 白术 60 黄芪 90 炙甘草 45 当归 60
陈皮 60 柴胡 30 升麻 30
归脾汤 人参 60 白术 60 黄芪 60 炙甘草 15 当归 60
龙眼肉 60 木香 20 茯神 45 远志 30 酸枣仁 60
生姜 20 大枣 20
( 药味 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