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 授课老师:王捷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大通信公司系统集成室 电话:3242774转629分机 EMAIL:wangjie@seu.edu.cn 开场白 ?教学目标 ?教学计划 ?参考书 ?考试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讲授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 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而非理论基础,内 容新、范围广。 ?【教学重点】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 信道的电波传播和信道分析、现代移动通信系 统的基本技术和网络构成、GSM系统、窄带 CDMA移动通信系统、宽带CDMA(第三代) 移动通信系统。 ?【教学要求】掌握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初步了解其发展史和发展现状、掌握移动信道 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初步定量分析方法、了解现 代移动通信新技术、了解GSM系统、了解窄带 CDMA移动通信系统、了解宽带CDMA(第三 代)移动通信系统。 教学计划(1) ?第一课(9月23日):移动通信的一般概 述、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和蜂窝的概念 ?第二课(9月30日):移动环境下的电波 传播(大尺度)、场强估计、和覆盖设计 ?第三课(10月14日):移动信道模型和 简单定量分析(小尺度) ?第四课(10月21日):移动信道对信号 传输影响的仿真实验 ?第五课(10月28日):信源编码和调制 技术 第六课平坦衰落对策分 教学计划(2) ?第八课(11月18日):多址技术与系统容量分析、数 据链路层技术 ?第九课(11月25日):移动通信网 ?第十课(12月2日):GSM移动通信系统 ?第十一课(12月9日):IS-95窄带CDMA移动通信系 统 ?第十二课(12月16日):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十三课(12月23日):CDMA2000及其演进 ?第十四课(12月30日):WCDMA及其演进 ?第十五课(1月6日):未来移动通信 ?第十六课(1月13日):软件无线电等新技术 学习方法 ?自学为主 ?主动听课 ?勤于思考 ?轻松活泼 基础知识要求 ?现代通信原理 ?各种编码调制技术 ?信号与系统 ?付氏和拉氏变换 ?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表示 ?卷积 ?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功率谱等 ?电路原理 参考书 ?蔡涛等译,《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电子工 业出版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郭梯云等编著,《数字移动通信》,人民邮电 出版社2001年3月第二版 ?吴伟陵编著,《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北 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杨大成等编著,《CDMA2000技术》,北京邮 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张平等编著,《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WCDMA》,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第一版 考试问题 ? 48个学时只能初步了解,要求主动听课,认真 完成作业和仿真实验,不进行期末考试 ?写两次大作业(发EMAIL交电子版) ?第一次作业题目是:评述一种移动通信新技术的优缺 点,要求1500字以上,10月28日之前交 ?第二次作业题目是:综述一种新的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或系统,要求5000字以上,12月30日之前交 ?一次仿真实验:数字信号受移动信道的影响, 要求用MATLAB工具仿真QPSK调制信号分别通 过AWGN信道和瑞利衰落信道所受到的影响。 移动通信---第一课 一般概述和发展史 以及蜂窝概念 内容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 ?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Beyond 3G移动通信系统 ?个人移动通信 ?蜂窝概念 ?蜂窝小区的形状、小区图案和频率复用 ?小区分裂和扇区化 ?蜂窝通信中的噪声与干扰 ?蜂窝系统的容量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至少有一方处于移动状态下进行信息交换 的通信就叫做移动通信。换句话说,移动 通信解决因为人的移动而产生的动中通问 题。 ?终端的移动性:手机、车载台 ?个人的移动性:SIM/UIM卡方式支持的业务 ?业务的移动性: ?通信网的智能化和无线化使三者统一起 来。 移动通信信号的衰落与干扰 Cellular station V Cn α n ? ? ? ? 基台1 基台4 基台3 基台2 频道1 频道 1 频道 2 频 道 3 移动通信环境的时变性 t 0 t 1 t 1 +τ 11 t 1 +τ 12 t 0 t 2 t 2 +τ 21 t 2 +τ 22 t 0 +α t 3 t 3 +τ 31 t 3 +τ 32 时延扩展 频率扩展 移动通信环境没有准确的模型 传播损耗采用实验图表计算法 TmmbbmfsT KfhHdhHdfALL ???+= ),(),(),( 自由空 间损耗 中等起伏地区 基本衰耗中值 基台天线 高度因子 移动台天线 高度因子 地形地物 修正因子 f:载波频率;h b :基台天线高度; d:传输距离;h m :移动台天线高度。 2 4 ? ? ? ? ? ? dπ λ 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复杂 ?网络提供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和访问 位置寄存器(VLR)纪录用户的行踪 ?提供相邻基站之间的越区切换 ?提供不同地区和不同运营者之间的漫游 ?用户安全与网络安全鉴权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归纳 ?必须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传播特性差 ?传播环境复杂:多径效应和阴影效应造成电波传播的幅度衰落 和时延扩展 ?用户高速移动:多普勒频移造成电波传播特性的快速随机变化 ?工作于复杂的干扰环境 ?外部干扰:天电、机电和信道热噪声 ?系统内部和不同系统之间的干扰:邻道、同信道、互调、多址 和远近效应 ?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复杂 ?用户注册和登记,鉴权和计费,安全和保密 ?可利用的频谱资源有限,而通信业务量的需求与日俱增 ?用户容量问题,业务容量问题 ?用户终端成为个人消费品 移动通信的分类 ?按工作方式分类---单工双工(TDD,FDD) 半双工 ?按多址方式分类---FDMA,TDMA,CDMA,SDMA ?按信号形式分类---模拟网和数字网 ?按覆盖范围分类---城域网局域网和个域网 ?按业务类型分类---电话网、数据网、综合业务网、 多媒体 ?按服务特性分类---专用网公用网 ?按使用环境分类---陆地通信、海上通信、空中通信 ?按使用对象分类---民用系统、军用系统 移动系统分类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以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为例 OSI协议模型 ?物理层:通过链路来传送比特信息。 ?链路层:通过物理链路来传输成块的信息 ?网络层:使得网络中的任何一对系统间都可 以相互通信。 ?运输层:运输层在两个系统之间建立一条可 靠的通信链路,处理包丢失和重复包等。 ?会话层:比如对话控制(实现系统间的特殊 通信模式)和链接 ?实现系统间的特殊通信模式。 ?表示层:为了对数据的表示取得一致,如浮 点的表示、ASN.1等。 ?应用层:包括文件传输、虚拟终端及We b 浏览等。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移动通信系统通信协议 ---以GPRS系统为例 物理层研究课题 ?信道建模 ?链路测量(信道估计) ?调制方案折中(目标: 高数据速率,低成本、 低能耗实现,抗干扰、 抗衰落能力强) ?线性与非线性 ?恒包络与非恒包络 ?相干检测与差分检测 ?高频谱效率与高能量效 率 ?平坦衰落对策 ?衰落冗余 ?分集技术 ?编码与交织 ?自适应技术 ?选择性衰落对策 ?均衡技术 ?多载波传输技术 ?扩频技术 ?天线解决方案 这些技术一般都是联合 应用! 数据链路层研究课题 ?向网络层提供连接、非连接业务 ?帧处理 ?拆帧、组帧 ?帧的识别与同步 ?寻址 ?点对点链路 ?多址网络 ?对通信线路可能产生的差错进行控制(差错控 制) ?帧流调节(流控) 更高层研究课题 ?连接控制(CC) ?移动性管理(MM) ?无线资源管理(RRM) ?授权、鉴权与计费(AAA) ?网络组织与优化 ?网络互通 ?网络安全 ?网络管理 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警察、出租车调度 ?蜂窝移动电话---车载、手持机 ?无线寻呼---数显、汉显、双向 ?无绳电话---家用、公共无线接入点 ?卫星移动通信---铱、全球星等 ?无线局域网(WLAN)---802.11、 HyperLAN ?游牧无线接入系统(WPAN/WVAN)---蓝牙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WMAN)---WLL、 LMDS ?无线广播系统---DAB、DVB 移动通信系统的多层次覆盖 内容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 ?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Beyond 3G移动通信系统 ?个人移动通信 ?蜂窝概念 ?蜂窝小区的形状、小区图案和频率复用 ?小区分裂和扇区化 ?蜂窝通信中的噪声与干扰 ?蜂窝系统的容量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萌芽阶段 ? 1880年,最初的无线传输设备“光话机”——将 反射光耦合到光电硒接收器,通话距离700英 尺,比无线电方式早25年。后经过改进,通话 距离长达15km。缺点:光线易受雨、雾、建筑 物等障碍物的阻挡。 ? 19世纪末,赫兹发现电磁波辐射,时称“以 太”。 ? 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艘拖船上完成莫尔 斯电码无线通信实验,标志无线电通信的开 始,开创了海上通信业。1912年泰坦尼克号底 的沉没突出了无线电通信在航海中的重要性, 使海上无线通信得到广泛应用。 ? 1905年,费森堡首次进行无线电传输话音及音 乐的实验。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开拓阶段 ? 1921-1945:受军事或半军事(警察)应用限 制。 ? 1928年,美国底特律警察局率先使用装备贝茨发明的 能适应移动车辆震动影响的无线电收发信机——超外 差AM接收机的警用车辆无线电移动系统(单向), 标志移动通信开始。 ? 30年代初,第一个双向移动通信系统在新泽西的贝尼 尔警察局投入运行(半双工)。 ? 1935年,阿姆斯特朗发明了FM方式无线电,是移动 通信中地第一个大分水岭。 ?大大提高灵敏度或动态范围(3倍) ?具有“捕获效应” ?能更有效地对抗“快衰落”或波动性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商业阶段 ? 1946-1968:移动电话需求强烈,然而与电视相 比,其发展速度非常缓慢。 ? 1946年,Bell实验室在圣路易斯建立第一个公用汽车话 网,不久就出现长期的频谱资源短缺问题。因此技术 研究主要集中在: ?减小传输带宽——频道分割。一开始,FM采用120kHz传输带 宽仅3kHz的话音(AM只需3kHz带宽),到60年代FM带宽减 为30kHz/25kHz。 ?将自动中继引入移动通信——集群应用,以增加系统容量,提 高频谱利用率。 ?在这些技术发展的基础上,60年代中期,开发出了 “IMTS——改进地移动电话服务”系统(模拟FM,大 区制,使用150/450MHz频段,实现无线频道自动选 择,并与公用电话网自动拨号连接),使模拟FM技术 达到了30年发展的顶峰。 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思想 ? 1949~1982:低功率发射机和小覆盖区域或蜂窝、 频率复用、蜂窝裂变提高容量、越区切换和中央控 制。 ?早在40年代末,美国Bell实验室提出蜂窝构想;60年代出 台研究计划;1974年正式提出了蜂窝移动通信的概念。 ? 1978年底,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 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比预期晚了整整10 年,导致(模拟FM蜂窝系统)技术落后了,几乎丧失了 市场。原因是频段争夺(与广播)和工业政策(反垄 断——1982年AT&T分裂成7块)。 ?同时期开通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有:1983美国芝加哥的 AMPS,1980北欧的NMT,1979日本东京、神户、大阪的 NAMTS、1985英国伦敦的TACS等。 ?这段时期,微电子技术的长足发展,使移动通信设备的小型化、 微型化、便携化成为可能,也是促进移动通信的发展一个重要原 因。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特点 ?蜂窝小区系统设计----频率复用 ?解决大容量需求与有限频谱资源的 矛盾 ?模拟系统---语音信号 ? FM传输 ? FDMA 移动通信的发展——数字化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频谱利用率低、设备复 杂、价格昂贵、业务种类受限、保密性差 ? 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欧洲、美国、日 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先后推出了数字移动 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 1992年欧洲推出商用的GSM ? 1991美提出的IS-54 ? 1993日本提出的PDC ? 1993美国提出的IS-95(N-CDMA)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的特点 ?微蜂窝小区结构:更优的空分复用提高用户 ?数量数字化技术:语音信号数字化 ?新的调制方式:GMSK、QPSK等 ? TDMA、CDMA ?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 ?能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提高通信系统的通用性 ?抗噪声、抗干扰和抗多径衰落能力强 ?能实现更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 ?便于实现通信安全保密 ?可降低设备成本和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重量 移动通信的发展——宽带、多媒体 ? 90年代初~今:宽带(Wideband,最大 数据传输速率2Mbps)、多媒体业务、频 谱利用率高 ? 1G→2G:模拟→数字,单一业务(话音)→ 多种业务(话音、数据) ? 2G→3G:单媒体业务→多媒体业务,人与人 通信→人与机器之间和机器与机器之间通 信,容量提高2~5倍 ? ITU通过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流标 准:WCDMA、cdma2000、TD- SCDMA、DECT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点 ?微蜂窝结构 ?宽带CDMA技术 ?调制方式QPSK/自适应调制 ? FDMA/TDMA/CDMA ?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从媒体(media)→多媒体 (Multimedia)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局限性 ?采用DS-CDMA技术难以向更高速业务领域扩展 ?难以寻找更高速业务所需的正交扩频码集 ?难以满足更高的传输带宽需求 因而造成业务之间的干扰大。 ?难以提供具有不同QoS和性能需求的全范围多媒 体业务。 ?这是IMT-2000空中接口标准强加给核心网的 ?在2GHz频段分配给IMT-2000的带宽很快就会饱 和,而标准中制定的频分与时分双工相结合的 模式也约束了其在不同环境有效地服务。 传输距离与速率的互相制约 移动通信的发展 ——广带、IP多媒体 ?今~:广带(Broadband,最大数据传输 速率达100Mbps )、多媒体业务、频谱利 用率更高 ? 3G→:各种系统互联互通,IP多媒体业务, 容量提高5~10倍 ITU提出的Beyond IMT-2000 定义和研究基本框架 ? Beyond IMT-2000是指广泛用于各种电信环 境的无线系统的总和,包括蜂窝、固定无线接 入、游牧(Nomadic)接入系统等。 ? Beyond IMT-2000的能力将涵盖并远远超出 IMT-2000系统及与其进行互连的无线系统的 能力,涵盖了目前的IMT-2000、无线接入、 数字广播等系统的能力,并将新增两个部分: ?能为高速移动的用户提供广带(Broadband)多媒 体业务的Beyond IMT-2000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支 持约100Mbps,是未来研究的核心所在。 ?支持高达几百Mbps以上速率的游牧/本地无线接入 系统。 IMT-2000以及Beyond IMT- 2000系统的通信能力 denotes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ystems via networks or the like, which allows flexible use in any environments without making users aware of constituent systems Mobility Medium BS digital Broadcasting Terrestrial digital broadcasting Communication speed (Mbit/s) 1 Nomadic / Local area wireless access Low IMT-2000 10 100 Enhanced IMT-2000 Systems beyond IMT-2000 Enhancement New Elements of Systems Beyond Mobile Access High ITU的Beyond IMT-2000研发 时间表 2006 IMT-2000 And future development Beyond IMT-2000 Other radio system 2001 2010 2020+ 2003 Systems Deployment Standards Enhancements Spectrum Identif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Evolution/Integration with Other Radio Systems Requirements Definition Standards Development Enhancements Vision Definition Spectrum Identif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ystems Deployment ITU定义的Beyond IMT-2000 系统之间网络垂直分层关系 distribution layer cellular layer hot spot layer WLAN type e.g. ETSI BRAN DAB and/or DVB 2G: e.g. GSM IMT-2000 UMTS personal network layer XXXX XXXX XXXX X fixed (wired) layer ? full coverage ?globalaccess ? full mobility ? not necessary individual links ? full coverage and hot spots ? global roaming ? full mobility ? individual links ? local coverage ? hot spots ? global roaming ? local mobility ? individual links ?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Bluetooth, DECT) ? global roaming ? individual links ? no mobility ? global roaming ? individual links horizontal handover within a system vertical handover between systems possible return channels ITU定义的Beyond IMT-2000 系统之间网络互通 other entities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based core network IMT-2000 UMTS WLAN type Cellular GSM Wireline xDSL short range connectivity DAB DVB return channel e.g. GSM download channel New radio interface IP 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 移动通信用户增长预期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0 5 10 15 20 25 30 未来全球移动用户增长趋势 用户数(亿) 年 未来移动通信业务需求 ?移动业务也正从话音业务向以IP接入和多媒体业务为主 的方向发展,预计到2004年,手持移动终端将逐步成 为上网的主要设备之一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0 2 4 6 8 10 12 14 16 固定接入 移动接入 固定+移动IP接入 移动IP接入 业务订户数 ( 亿 ) 年 移动通信发展趋势 现代移动通信的不同应用 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 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5G蜂窝、 广带接入、 HAPS 数据速率 20- 100Mb/s 高速数据 高移动性 基于IP 第五代 2020s 模拟蜂窝 模拟无绳电话 模拟 第一代 1980s 4G蜂窝、 广带接入、 HAPS 数据速率 2-20Mb/s IMT-2000 (3G蜂窝) 最大数据率 2Mb/s 高速数据 高移动性 基于IP 数字蜂窝: GSM、IS- 54、PDC 数字无绳电 话:DECT、 PHS 卫星移动系 统:铱系统、 全球星 数字 个人通信 第四代第三代 2010s 第二代 1990s 全球化 标准 2000s 移动通信的发展目标---个人通信 ?目标是实现个人通信系统 ?无论任何人(Whoever) ?在任何时候(Whenever) ?在任何地方(Wherever) ?与另一个人(Whomever) ?进行任何类型(Whatever) 个人通信是新的挑战 ?个人通信(PC):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与 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的通信 ? “任何时间”要求支持动中通:无线通信是 前提 ? “任何人”要求支持巨大用户量:频谱资源 有限 ? “任何地点”要求无缝覆盖:传输能力有限 ? “任何形式”要求多媒体:处理能力有限 个人通信的发展基础 信息社会的PC时代 ?第一个PC时代1980~2000年: Personal Computer ?第二个PC时代2001~2020年: Personal Communication ?第三个PC时代2020~2040年: Power Chip(?)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 ?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通信技术的多样性(看似繁荣,实际阻碍技术发展) ?网络缺乏互联 ?设备缺乏互通 ?无法大规模生产 ?价格昂贵 ?移动通信的标准化内容 ?技术体制标准化 ?网络设备标准化 ?测试方法标准化 国际标准化组织(ITU) ?国际无线电标准化工作由国际电信联盟(ITU)负 责 ? ITU原由综合秘书处、国际频率登记局 (IFRB)、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和国际 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四个常设机构组 成 ? 1993年3月,ITU组织调整为: ?无线通信组CCIR+IFRB),ITU-R工作组 ?电信标准化组(CCITT),ITU-T工作组 ?电信开发组(BDT) 其它标准化组织 ?欧洲的标准化组织 ?欧洲邮电管理协会(CEPT),曾是欧洲通信设施的主 要标准化组织,现逐渐被其它组织替代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成立于1988年,GSM、 DECT、HiperLAN等 ?北美地区的标准化组织 ?电子工业协会(EIA) ?电信工业协会(TIA) ?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TIA)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 ? IEEE(LAN)等 ?我国的标准化组织——CWTS 内容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 ?典型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 Beyond 3G移动通信系统 ?个人移动通信 ?蜂窝概念 ?蜂窝小区的形状、小区图案和频率复用 ?小区分裂和扇区化 ?蜂窝通信中的噪声与干扰 ?蜂窝系统的容量 大区制移动通信 ?大区制移动通信系统 ?信号传输损耗,通信距离有限 ?大区制系统:覆盖范围30~50km ,发射功率 50~200W ,天线很高(>30m) ?具有网络结构简单,频道数目少,无需无线交换,直 接与PSTN连 ?大区系统的局限性 ?盖范围有限 ?服务的用户容量有限 ?服务性能较差 ?频谱利用率低 蜂窝移动通信 ?频率(或时隙或 码字)可在空间 间隔一定距离时 获得复用。 ?复用距离最小→ 频谱效率最大。 ?系统容量受干扰 限制。 ?主要是为电路交 换通信而设计。 ?由基站执行忽见 建立、越区切 换、选路等集中 控制功能。 BASE STATION 蜂窝的概念 ? 1974,Bell实验室提出蜂窝概念 ?蜂窝系统---“小区制”系统 ?将所要覆盖的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半 径可视用户的分布密度在1~10km左右。在每个小区 设立一个基站为本小区范围内的用户服务。并可通过 小区分裂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 ? “频率复用”的概念:同频干扰的强弱与同频复用小区 间距和小区半径的比值有关,信干比可控。 ?特点:用户容量大,服务性能较好,频谱利用率较 高,用户终端小巧且电池使用时间长,辐射小等。 ?新的问题:系统复杂、越区切换、漫游、位置登记、 更新和管理、以及系统鉴权等。 蜂窝的分类 ?宏蜂窝(Macro-cell):2~20km ?微蜂窝(Micro-cell):0.4~2km ?皮蜂窝(Pico-cell):<400m ?分层蜂窝(由多种蜂窝组成) ?多维小区 蜂窝小区的形状 小区图案和频率复用 小区分裂和扇区化 蜂窝系统的覆盖 ?蜂窝系统的 覆盖范围: 指接收端接 收到的信号 质量 (SINR) ?一般蜂窝系 统的链路计 算 M db 所需的SNR容限,dB= Gm发射天线增益,dBi+ L med (d)传播损耗中值,dB- PG接收机的处理增益,dB+ SNR med 平均接收SNR中值,dB= SNR req 所需的SNR,dB- Pm移动台发射功率,dBm+ G c 小接收天线增益,dBi+ L rc 小区电缆损耗,dB- (N+I)噪声与其它用户干扰,dB- 蜂窝通信中的噪声与干扰 ?噪声 ?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CDMA中的MAI 噪声---分类与特性 ?内部噪声 ?人为噪声 ?自然噪声 各种噪声功率与频率的关系 人为噪声 ?移动信道 中的人为 噪声主要 是车辆的 点火噪 声。统计 测试表 明,噪声 强度随地 点的分布 近似地服 从对数正 态分布 典型环境人为噪声系数平均值 人为噪声系数的标准偏差 噪声环境下语音质量的恶化 ?噪声环境下,语音服务质量将恶化 ?车辆行进时的动态条件下,恶化量为达到静态条件下一 样的语音质量所需的接收电平增加量如下图所示: 邻道干扰与同频道干扰 ?邻道干扰:相 邻或邻近频道 的信号相互干 扰。 ?同频道干扰: 蜂窝技术实现 了频率的复 用,也引入了 同频道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