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第二课
移动环境下的电波传播、
场强估计(大尺度)
和覆盖设计
内容
?研究无线信道的意义和方法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分析
?陆地移动通信的场强估算
?覆盖设计
为什么研究无线信道?
?研究无线移动信道模型,预测接收信号场强:
?衰减、吸收、折射、散射、绕射...
?移动环境...
?自然和人为无线电环境...
?接收信号场强情况如何?
?信号带宽的增加
? GSM的均衡
? CDMA的多径合并
?开发时域多径资源
?智能天线的引入
?开发空域多径资源
无线电波
?无线电发射包括电磁场
?电场分量∝ 1/d
3
?感应场分量∝ 1/d
2
?辐射场分量∝ 1/d
?辐射场具有E 和B 分量
?在距离d = E×B 处的场强∝ 1/d
2
?以发射机为球心的表面区域
一般直觉
?影响接收信号强度的两个因素:
?距离?路径衰减
?多径?相位差
绿色信号比蓝色信号到达红接收点的
传输距离长1/2λ。对2.4 GHz信号,
λ (波长) =12.5cm。
模型是特定的
?尺度不同
?大尺度(数米范围内的平均值)
?小尺度(在波长量级范围内的测量值)
?环境特征不同
?室外、室内、陆地、海洋、空间、等等
?应用区域不同
?宏蜂窝(2km)、微蜂窝(500m)、微微
蜂窝
大尺度传播模型
?大尺度模型预测距离>> λ的电波传
播行为:
?距离和主要环境特征的函数,粗略地认
为与频率无关
?当距离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模型就不成
立了
?用于无线系统覆盖和粗略的容量规划建
模
小尺度传播模型
?小尺度(衰落)模型描述信号在
λ尺度内的变化
?多径效应(相位抵消)为主,路径
损耗可认为是常数
?与载波频率和信号带宽有关
?着眼于“衰落”建模:在短距离或数
个波长范围内信号快速变化。
内容
?研究无线信道的意义和方法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分析
?陆地移动通信的场强估算
?覆盖设计
电波传播---传播方式
?传播路径
?直射波---视距传播
?反射波
?地表面波
?移动信道
?多径衰落
如何研究多径?
?从接收信号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
?接收信号的幅度变化及分布
?接收信号的到达角分布
?从多径的数学表达式角度分析
?研究多径中每径幅度的分布
?研究每径的到达角和分布
?研究每径的时延特性及分布
?从模型的角度
多径传输信道模型
产生多径的原因
?自由空间传播(LOS)
?反射:当电波信号传播碰撞到大大地大于信号
波长的障碍物时发生反射。
?导体与绝缘体材料(折射)
?散射:当电波信号传播碰撞到小于信号波长障
碍物或facets时发生散射
? “混乱”相对波长较小
?绕射:信号能量绕过障碍物传播的机制称为绕
射
?费涅尔区
自由空间
?假设为远场(Fraunhofer
region)
?d >> D 且d >> λ,其中
?D 为天线最大直线长度
?λ为载波波长
?无干扰,无阻挡。
反射波
?反射系数
?水平极化波
?垂直极化波
?当f>150MHz
时,R
v
=R
h
=-1
?反射波与入射波
相差180°
()
()
2
1
2
2
1
2
cossin
cossin
θεθ
θεθ
?+
??
=
c
c
h
R
()
()
2
1
2
2
1
2
cossin
cossin
θεθε
θεθε
?+
??
=
cc
cc
v
R
折射
?良导体反射无衰减
?绝缘体只反射入射
波能量的一部分
? “Grazing角”,
100%反射
?直角入射,100%
透射
θ
θ
r
θ
t
?反射造成180°相移
电波传播---反射波附加相移
地面反射
?直觉:地面阻挡属于第一费涅尔区
?剩余时延造成的相移< 180°
?反射造成额外的180°相移
?地面反射路径恶化了LOS 传播
R
T
h
t h
r
p
1
p
0
180°
陡峭的小山区
?传播可以是LOS,
或由一个或多个峭
壁造成的绕射。
? LOS 传播可用地面
反射模型:绕射损
耗
?但若无LOS,绕射
可帮助覆盖
绕射(衍射)
?当波撞击在障碍物
边缘时发生绕射
? “次级”传播进入
阴影区
?与LOS的路径差导
致相移
?费涅尔区表达了相
对于障碍物位置相
移
T
R
第一费涅尔区
障碍物
绕射
?绕射由次级波的传播进入阴影区而形成,阴影区的绕射
波场强为围绕阻挡物所有次级波的矢量和。
·
α
γ
β
d
1
d
2
T
R
h
h
obs
h
T
h
R
绕射---费涅尔区几何特征
?费涅尔区表示从发射机到接收机次级波路径比LOS路径长nλ/2
的连续区域。假设h<<d
1
、d
2
,并且h>>λ、α和β很小,则费
涅尔区同心圆半径r
n
为:
?一般来说,当阻挡体不阻挡第一费涅尔区时绕射损失最小,绕射的
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经验表面,在视距微波链路设计时,只要55
%的第一费涅尔区无阻挡,其它费涅尔区的情况基本不影响绕射损
耗。
·
α
γ
β
d
1
d
2
T
R
h
obs
-h
R
h
T
-h
R
()
21
21
dd
ddn
r
n
+
=
λ
费涅尔区
?恒时延椭圆轨迹的边界
?相邻费涅尔区之间的相位差为180°
?视线(LOS)传播相当于第一费涅尔区
?若LOS 部分受阻,第二费涅尔区可能深受干
扰(绕射损耗)
费涅尔区是以T&R点为焦点的椭圆,L
1
= L
2
+λ
路径1
路径2
刃形绕射模型
?假设h<<d
1
、d
2
,并且h>>λ、α和β很小,则费涅
尔-基尔霍夫绕射参数v为:
?刃形绕射波场强E
d
为:
其中:E
0
为自由空间场强,F(v)为费涅尔数。
?对比自由空间,刃形绕射增益为:
( )
()
21
21
21
21
22
dd
dd
dd
dd
hv
+
=
+
=
λ
α
λ
()
( ) ()
dt
tjj
vF
E
E
v
d
∫
∞
?+
==
2
exp
2
1
2
0
π
( )vFG
d
log20=
传播到阴影区的信号功率
?绕射传播功率是多少?
?第一费涅尔区:与自由空间相比低5至25
dB
费涅尔区?
1st 2nd
0
-10
-20
-30
-40
-50
-60
0
o
90
180
o
dB
Tip of Shadow
Obstruction
LOS
散射
?在实际移动无线环境中,接收信号比单独
绕射和反射模型预测的要强,这是因为当
电波遇到粗糙表面时,反射能量由于散射
而散布于所有方向,给接收机提供了额外
的能量。
?临近金属物体(街头标志等):通常采用
统计模型
?若平面上的最大突起高度h小于临界高度
h
c
,则认为表面光滑,反之则认为粗糙。
散射因子
?粗糙表面临界高度为h
c
(λ,入射角):
?散射损耗因子用高斯分布来建模。
? h>h
c
的时反射场强:
?大型障碍物分析模型:辐射横截面(RCS)为
接收的散射功率密度与输入给散射物的功率密
度之比。
)sin(θ 8
λ
i
=
c
h
)log(20)log(20)π4log(30
]dB[)λlog(20)dBi()dBm()dBm(
2
RT
TTR
dd
mRCSGP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2
sin
8
sin
8exp
λ
θπσ
λ
θπσ
ρ
ihih
s
I
Γ=Γ
srough
ρ
典型的移动通信环境多径衰落
场强测试曲线
接收信号的统计分析
移动通信的场强特征
?移动通信环境下场强变化剧烈
?场强变化的平均值随距离增加而
衰减
?场强特性曲线的中值呈慢速变化
---慢衰落
?场强特性曲线的瞬时值呈快速变
化---快衰落
移动通信环境的几个效应
?空间传播损耗---Path loss
?阴影效应:由地形结构引起,表现为慢衰
落
?多径效应:由移动体周围的局部散射体引
起的多径传播,表现为快衰落
?多普勒效应:由于移动体的运动速度和方
向引起多径条件下多普勒频谱展宽
慢衰落
正态分布
快衰落
?产生的原因
?多径效应
?多普勒效应
?三种典型情况
?只有多径效应(移动台固定周围物体移动)
?只有多普勒效应
?多径多普勒
快衰落瞬时幅度特性
?电平通过率(Level Crossing Rate)
?指在单位时间内信号电平以正斜率通过某一给定电平A的次数
?衰落速率:指单位时间内信号以正斜率通过中值电平的次数
?衰落深度: 指信号的
有效值(均方根值)与
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衰落持续时间及其
分布
?指信号电平低于某
一电平(门限电平)
的持续时间
瑞利(Rayleigh)分布
?指在无直射波的N个路径,传播时若每条路径
的信号幅度为高斯分布、相位在0~2π为均匀
分布,则合成信号包络分布为瑞利分布:
为什么是瑞利分布?
?设N个路径信号的幅值和到达接收天线的方位角
是随机的,且统计独立。
?发送信号为
?接收信号为
?令
?则
? x和y是独立随机变量之和。根据中心极限定
律,x和y趋于正态分布,因此合信号复包络为
瑞利分布。
莱斯(Rician)分布
?指含有一个强直射波的N个路径,传播时
若每条路径的信号幅度为高斯分布、相位
在0~2π为均匀分布,则合成信号包络分
布为莱斯分布
Nakagami分布
? M=1,瑞利分布
? M=0.5,单边指数分布
?,莱斯分布
内容
?研究无线信道的意义和方法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分析
?陆地移动通信的场强估算
?覆盖设计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在距离d处,接收信号功率为:
?式中,P
t
为发射机输出功率,单位Watts
?常数K 取决于天线增益,系统损耗因子,和
载波波长。
Watts)(
2
d
P
KdP
t
r
=
自由空间a
?自由空间功率通量密度(W/m
2
)
?通过球表面积的辐射功率
?式中G
t
发射机天线增益
?在此覆盖区域范围内,接收机天线仅“捕
获”此通量的一小部分。
2
π4 d
GP
P
tt
d
=
自由空间b
? Fraunhofer距离:d > 2D
2
/λ
?天线增益和天线孔径
? A
e
为天线孔径,直观地为垂直于通量的天线
面积
? G
r
接收机天线增益,与A
e
有关。
?接收功率(P
r
) = 功率通量密度(P
d
) * A
e
2
λ
π4
e
A
G =
π4
λ
2
G
A
e
=
自由空间c
?式中:L 为系统损耗因子
P
t
为发射机输出功率
G
t
和G
r
为天线增益
λ为载波波长
Watts
)π(4
λ 1
)(
2
2
2
L
GGP
d
dP
rtt
r
=
两径地面反射模型
?对于d >> h
r
和h
t
,
? “低”入射角使地面成为一个反射器
?反射信号相移180°
? P
r
∝ 1/d
4
(β=4)
R
T
h
t h
r
相移!
地面反射1
?接收信号功率为:
?由P
r
= |E|
2
A
e
,可推算出场强E ;
? A
e
为天线孔径。
?此模型从1/d
2
变为1/d
4
的“断点”在
d ≈ 2πh
t
h
r
/λ
?式中:h
r
和h
t
分别为收发天线高度
4
22
d
hh
GGPP
rt
rttr
=
电波传播路径损耗的理论模型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
?计入其它环境因素的对数距离路
径损耗模型:
?在远场选择d
0
?测量PL(d
0
) 或计算自由空间损耗
?测量并根据经验得到n
()[] ()
?
?
?
?
?
?
?
?
+=
0
0
log10
d
d
ndPLdBdPL
传播损耗采用实验图表计算法
TmmbbmfsT
KfhHdhHdfALL ???+= ),(),(),(
自由空
间损耗
中等起伏地区
基本衰耗中值
基台天线
高度因子
移动台天线
高度因子
地形地物
修正因子
f:载波频率;h
b
:基台天线高度;
d:传输距离;h
m
:移动台天线高度。
2
4
?
?
?
?
?
?
dπ
λ
电波传播路径地形分类
移动通信环境分类
按照地物的密集程度分为:
?开阔地环境:在电波传播路径上无高大树木、
建筑物等障碍物,呈开阔状地面
?郊区环境平坦地形:在移动台附近有些障碍
物,但稠密建筑物多为1~2层楼房
?城市环境:有较稠密的建筑物和高层楼房
?大都市高楼大厦稠密建筑区
?中等稠密建筑区:多为2~8层间或40层高楼
?中小建筑区:多为2~5层间或20层高楼
?平房建筑区:多为2~4层
中等起伏市区中值损耗
开阔地、准开阔地修正因子
郊区修正因子
水陆混合路径修正因子
基站天线有效高度
基站天线高度增益因子
移动台天线高度增益因子
对数阴影模型
?当障碍物阻挡收发信机间的LOS时发
生阴影
?可用一简单的统计模型说明不可预测
的“阴影”
?在对数距离PL公式中,增加一个0-均
值高斯随机变量
? Markov模型可用于表示空间相关性
对数路径2
?在不同特征环境下的n值:
1.6~1.8具有LOS的室内环境
3~5
闹市阴影区
4~6没有LOS的室内环境
2.7~3.5
闹市区
2
自由空间
n
环境
对数阴影模型2
?式中X
σ
为零均值高斯随机变
量(dB),σ和n 由测量数据得
出。
()[] ()
σ
X
d
d
ndPLdBdPL +
?
?
?
?
?
?
?
?
+=
0
0
log10
路径损耗的经验模型---Hata
? EGLI模型适用于频率25~470MHz,传播距离在4英里
内的场强预测
? Okumura(奥村)模型与Hata公式
?适用于频率100~1500MHz,传播距离在1~20km的
城市场强预测
路径损耗的经验模型---WIM
?在欧洲COST计划工程231开发出的半确
定性经验模型它适合高楼林立地区的中到
大型蜂窝的场强确定称为Walfisch-
Ikegami模型
? WIM模型与频段800~2000MHz路径长
度0.02~5km的测量值十分符合
?视距传输
室内路径衰耗模型
?室内模型研究较少,是移动无线
信道新的研究领域。
?主要特征:覆盖距离更小,环境相
对变动更大;
?距离短,更接近“近场”;
?门的开关和天线安装等对室内信号
场强的影响非常大;
?更“混乱”,散射波更多,LOS更
少。
室内建模技术
?建模技术和方法:
?对于走廊LOS传播,为n<2的对数
正态模型
?若无LOS,则为对数正态阴影模型
?隔墙和地板衰减因子
? “路径跟踪”的计算精度取决于建筑
物的3-D模型和材料衰减因子
隔离损耗
?隔离损耗:同楼层
?墙,家具,设备
?高度依赖于材料类型和频率
?硬隔离vs软隔离
?硬隔离随建筑而成
?软隔离不到天花板
? “框架”建筑
隔离损耗2
?隔离损耗:楼层间
?取决于建筑结构和频率
? “楼层损耗因子”随着楼层增高而减
小
?典型值
? 1楼:15 dB/层
? 2-5楼:6-10 dB/层
? 5楼以上:1-2 dB/层
材料
?不同材料的衰减值:
Material Loss (dB) Frequency
Concrete block 13-20 1.3 GHz
Plywood (3/4”) 2 9.6 GHz
Plywood (2 sheets) 4 9.6 GHz
Plywood (2 sheets) 6 28.8 GHz
Aluminum siding 20.4 815 MHz
Sheetrock (3/4”) 2 9.6 GHz
Sheetrock (3/4”) 5 57.6 GHz
Turn corner in corridor 10-15 1.3 GHz
室内信道---建筑物的穿透损耗
?室内移动用户逐渐增多
?穿透损耗与建筑材料的关系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耗大于砖石和土木结构
?损耗随穿透深度而增大
?穿透损耗与楼层的关系
?楼层越高,损耗越小
?穿透损耗与频率的关系
?频率低的损耗大,频率高的损耗相对小
室内传播模型
?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
其中,n 依赖于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类
型,X
σ
表示标准偏差为σ的正态随
机变量,这两个参数都可通过查表获
得。
() ()
σ
X
d
d
ndPLdBPL +
?
?
?
?
?
?
?
?
+=
0
0
log10
移动环境信道---WCDMA信道模型
微微小区覆盖情况
?微微小区可能需要不同于以上介绍的
模型来表示:
?更小的覆盖范围。
?近反射器:在桌子或地板上。
?换言之,小尺度的物体不算是“平滑”:
“地面反射”可能成为散射。
?放在地面上的接收器可能不工作。
微微小区覆盖情况2
? “衰落”的结果:
?你可能在一个地方没有信号,但向任
意一个方向移动很小的距离就有信号
?能移动否? 切换频率或天线? 移动位置还
是增加更多的接入点?
?如果都不行,那就只得中断通信。
?所实现的网络拓扑结构可能完全与位
置关系不相关。
微微小区覆盖情况3
?有关的建模工具:
?统计模型(莱斯/瑞利/对数正态)
?统计衰落假设特定的动态,取决于接
收机的移动性和环境。
?物理环境和路径跟踪方法的CAD建
模:
?因为接入点位置固定,这只需做一
次。
微微小区覆盖情况4
?一种建模方法:
?把不同的无线系统特征化,并与公布的
数据比较。
?评估在固定网络拓扑环境中移动性对统
计模型的影响。
?尝试确定什么环境结构和参数最重要:
?散射vs. 地面反射?
?是否有简单CAD 模型可以提供帮助?
内容
?研究无线信道的意义和方法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分析
?陆地移动通信的场强估算
?覆盖设计
大区制移动通信网
?无线服务区:基站信号所能覆盖的区域。
?大区制指一个基站覆盖一个较大的服务区。因此:
?基站天线较高,发射功率很大(50-200W)
?覆盖半径达30-50km。
?其覆盖范围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地球曲率造成的视距;
?山丘,树林,建筑物造成的阴影;
?移动台接收机性能及其天线系统的效率;
?发射机功率是有限的,并且增加发射功率只能换来微小的距离
增加;
?多径和其它干扰的影响;
?大区制还存在上下行传输不一致的地方。可以通过设立
分集接收台,使得上下行互通性为1:1。
?为了增加容量,只能通过增加基站信道数来实现。使得
它只能用于用户密度较小的地区。
小区制
?大区制频谱利用率低,容量
小。所以,可以通过频率的复
用来解决。服务区划成半径
2-20km的小区。每个小区一
个基站,负责与本小区的移动
用户的通信。
带(条)状服务区
?指用户分
布呈条
状,如铁
路,公
路,河流
等。
A B A B A
A B C A B C
两频组
三频组
A B C D A B
四频组
重叠区的确定
?为了保证通话的质量,要求设计时应考虑两个相邻区域
的连接处要有适当纵深的重叠区。但为了防止越区干
扰,必须设计适当。
?假设重叠区的深度为a,小区半径为r。干扰最严重的地
方出现在区域的边缘。对于不同的情况,可得到干扰-
信号比:
?二频组
?三频组
?四频组
()
?
?
?
?
?
?
?
=
ar
r
dB
U
U
s
n
23
log40
()
?
?
?
?
?
?
?
=
ar
r
dB
U
U
s
n
35
log40
()
()
?
?
?
?
?
?
?
?
??
=
narn
r
dB
U
U
s
n
12
log40
重叠区的确定说明
?根据信干比的要求,当已知小区半径时,
可由上页的公式求出重叠区深度。
?由上页的公式看出,对于要求输出信噪比
在20dB左右时,双频组方式还是可行
的,但重叠区不能很宽,这将降低服务区
内的接通率。在实际系统中,为了减少同
频干扰,宜采用三频组。采用更高的频
组,将使系统的复杂性加大,造价过高。
面状服务区(蜂窝网)
?当基站采用全向天线时,无线区大体上是圆。
当多个无线小区彼此邻接覆盖整个服务区时,
就可以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来近似。小区构成
的图形有多种,主要为三角形,正方形,正六
角形。采用何种方式来覆盖,主要考虑以下几
个因素:
?相邻小区的中心间隔;
?单位小区的面积;
?重叠区宽度;
?重叠区面积;
?所需要的最少频率个数。
蜂窝小区的形状
不同形状小区参数的比较
?可以看出:正六角形小区的中心间隔最大,覆
盖面积最大,重叠区面积最小,所以采用正六
角形构成小区所需的小区数最少。因此,它是
最经济的组网方式。
346
所需最少
频率个数
0.210.571.41
重叠区与
小区面积比
正六角形正方形正三角形项目
小区簇的组成
?在蜂窝系统中,为了便于频率复用,并能
保持同频频道之间的距离相等并且最大,
发展了许多复用图样,其中由一组频率不
同的小区组成一定图样,称为单元无线小
区簇。
?构成簇的基本条件:
?这一图样能彼此邻接且无空隙地覆盖整个面
积。
?相邻单元中,同频道的小区间距离相等,且
最大。
?满足这些条件的簇的形状和簇内小区数(即
频率组数)的取值不是任意的。
小区图案和频率复用
K=4的方式
确定同频小区(1)
?如图所示,从某个
小区A 出发,先沿
垂直于六角形的边
的方向前进,越过
i 个小区,到达某
个小区,然后,逆
时针方向(或顺时
针方向)越过j 个
小区,到达与A 同
频的小区。
?本例中K=13。
确定同频小区(2)
?显然,同频小区之间的距离满足:
?而服务区中的小区数为:
?可见:
?所以,簇内小区数越多,同频小区之间的
距离就越远,从而抗同频干扰的能力也就
越强。但是,簇内小区数越多,频率的利
用率就下降了。所以,在满足同频干扰值
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取小的K 值。
)(3
cos)3)((2)3()3(
222
3
2
2222
jijiR
RjiRjRiD
++=
??+= π
ijjiK ++=
22
RKD 3=
顶点激励和中心激励方式
?基站放在小区中央,采用全方向天线形成
圆形覆盖区的方式,称为中心激励方式。
?缺点:假如小区内有大的障碍物,会造成
阴影区。
?基站放在正六边形的3个成120度角的顶
点上,使用120度的扇形覆盖的定向天线
的方式,称为顶点激励方式。
?优点:获得较大的前后比,减少指对向外
的干扰,从而可以减小同频复用距离。
小区分裂
?网络设计初期,认为服务
区内个小区大小相同,用
户密度均匀分布,各基站
频道数相等。随着用户数
的增加,用户的分布不再
均匀,有的小区甚至出现
信道不够的情况。
?把高用户密度的小区面积
划得更小
?将全向覆盖改为定向覆
盖,使每个小区的信道数
增多
?这种措施称为小区分裂。
几种小区分裂的方案
---在原基站上分裂
?将中心设置基站的全向覆盖区分裂成几个定向天线的小
区。
?如图所示,一个全向天线覆盖的小区分裂成3各120度
扇形小区或6个60度的扇形小区。
?对载波干扰比C/I 和话务量等性能的分析比较可知:
? 120度扇形的扇面太宽,C/I较低,特别是在边界处难以
?保证通话质量;
? 60度扇形的C/I高,但覆盖面较小,重叠区较深。
几种小区分裂的方案
---三叶草形小区分裂方式
?考虑到正六角形小区的C/I
高和重叠区小的优点,所以小
区分裂应考虑尽量分裂成正六
边形形状。
?上图为1:3的分裂方式。对新
的小区而言,基站为顶点激励
方式,每个基站120度定向覆
盖三个呈“三叶草”型的新小
区。
?采用这种分裂方式的优点:
?增加了小区数目,但不增加
基站数量;
?利用定向天线,降低同频干
扰;
?减少维护工作量和基站的建
设投资;
?采用这种方式需要有一个长期
的频率使用规划。
几种小区分裂的方案
---增加新基站的分裂
?用缩小小区半
径,增加新的蜂
窝小区,并在适
当的地方增加新
的基站的方式来
增加系统容量
的。为了降低对
邻区的干扰,应
降低基站发射功
率,降低基站天
线高度。
扇形小区共用技术
?一种信道共用技
术。
?小区分裂可以进
行多次,但最小
小区半径不是越
小越好,通常不
能小于1.5--2.0
公里。
蜂窝系统的覆盖
?蜂窝系统
的覆盖范
围:指接
收端接收
到的信号
质量
(SINR)
?一般蜂窝
系统的链
路计算
M
db
所需的SNR容限,dB=
Gm发射天线增益,dBi+
L
med
(d)传播损耗中值,dB-
PG接收机的处理增益,dB+
SNR
med
平均接收SNR中值,dB=
SNR
req
所需的SNR,dB-
Pm移动台发射功率,dBm+
G
c
小接收天线增益,dBi+
L
rc
小区电缆损耗,dB-
(N+I)噪声与其它用户干扰,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