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城市人口经济
本章将主要介绍城市人口、城市人口经济关系等基本概念,以及城市人口的就业与失业、城市的流动人口等。
第一节 城市人口及其人口经济关系一,城市人口的定义
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和在城市中从事各项职业活动的人口及被抚养人口 。
二、城市人口的特征及构成
1,城市人口的特征
城市人口相对于农村人口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
( 1) 城市人口高度集中 。
( 2) 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 。
( 3) 城市人口是生产与消费的主体 。
2、城市人口的构成
城市人口是聚集在一起的数量巨大的群体,
它的构成是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直接反映和具体结果。从自然构成来看,它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育龄妇女构成等方面的内容。从社会构成来看,它主要包括户籍构成、劳动构成、文化素质构成、
经济地位构成等方面的内容。
三、城市人口经济关系
所谓人口经济关系就是人口经济过程中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城市人口的就业与失业一,城市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1,城市的劳动供给
劳动力供给可以定义为,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上,一个既定的人口市场中所提供的工作量 。
1
劳动供给函数的斜率通常为正,它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工资越高,
提供的劳动量越多 。 一个城市,尤其是经济活力充沛的大城市,其总体劳动供给曲线将如图 9-
1所示的曲线,斜率一直为正 。
图 9-1 社会总劳动供给曲线影响城市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是以下几方面:
( 1) 人口特征 。 它包括人口的规模,人口的再生产能力,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年龄与性别构成等等 。
( 2) 劳动力素质 。 它包括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劳动技能水平,以及合作精神等 。
( 3) 劳动参与度 。 它指的是总人口中有就业愿望的正常人口所占百分比,以及他们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 。
( 4) 制度因素 。 它包括社会保障体制,就业政策,劳资关系等 。
2、城市的劳动需求
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它是由于对商品与服务的需求而导出的对劳务的需求 。 假定只存在劳动与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则当资本量固定时,劳动量的增加会以递减的速率引起产品量的增加,直至劳动增加也不引起产品增加为止,这被称作边际收益递减律
( 也称边际生产率递减律 ) 。 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最终产品的价格乘以边际产量等于新增劳动的边际产值;而各种劳动的边际产值曲线就是劳动力需求曲线,因为这条曲线反映了应付给新增劳动量的最高工资,如图
9-2所示 。
图中纵轴 W表示相当于边际产品价值的工资;横轴 L为劳动需求量;
则劳动需求曲线为 D1,其斜率为负 。
图 9-2 劳动需求曲线及其变动影响城市劳动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1) 最终产品价格 。 当最终产品价格上升时,意味着对它的需求增加;在边际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价格上涨会提高劳动力的边际产值,,使劳动需求曲线从 D1上移到 D2,即导致对劳动需求的增加 。
( 2) 生产投资量 。 如果提高生产投资量,则表明工人的人均资本量增加,从而提高边际产量,并引起劳动力的边际产值上升,
这也将使劳动需求曲线从 D1上移到 D2,即导致对劳动需求的增加 。
( 3) 其它要素价格 。 决定生产规模的生产要素除了劳动外,很重要的还有资本和土地 。 在一定规模的生产中,如果资本与土地的价格有一个,或两个都上涨,则相对来说劳动力价格在下降,
这会促使厂商增加劳动投入而减少资本,土地的投入,直到劳动的边际产值函数降低到劳动力的货币产值等于其它两个要素的边际产值为止 。
( 4)生产技术水平。技术要素对于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在长期内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技术装备程度的提高,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减少劳动需求量;另一方面,技术的创新又不断引致新产业的诞生和新领域的开拓,从而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提高劳动需求量。
二、城市的就业机制与劳动市场
所谓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向社会提供一定的劳动 ( 无论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 ),并获得相应的报酬 。
从以上对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城市的就业是如何产生又如何分配的 。 这里补充说明一下城市就业的相关约束机制 。 城市的就业机制主要受资本成本,产业结构,企业规模,通信与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 这其中,劳动市场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
三、市场经济社会的失业问题
所谓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没有工作,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新增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二是原有的劳动者失去了旧工作、尚未找到新工作。
1、失业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失业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 1)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完全失业和隐蔽失业 。 前者指完全找不到工作,为法律所公开承认的失业;后者指希望全日工作,连续工作的人只能从事半日工作,
非连续工作,法律不公开承认为失业,也称半就业或半失业 。
( 2) 按产生原因,可分为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 前者指因劳动者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或不满足现有的工作条件而失业;后者指为了改变工作种类或地点而变换工作,原材料缺乏,机器设备发生故障,就业消息不灵通等造成的失业 。
( 3) 按性质,可分为结构性失业和需求短缺性失业 。 前者指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结构不适应工作需要,以及新技术应用而使旧技术废弃所造成的失业;后者指由于社会对某些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减少,从而导致的失业 。
( 4) 按时间,可分为季节性失业和过剩性失业 。 前者指由于生产,消费的季节性而导致对劳动需求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间断失业;后者则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者人数超过劳动工作岗位而形成某些人的连续失业 。
2、失业的相关因素
分析一下各国失业情况,会发现与失业有关的若干因素影响着失业率的高低:
( 1) 产业结构对失业率的影响 。
( 2) 城市形态与失业率 。
( 3) 年龄构成与失业率 。
3,失业的救济保障
失业救济,是根据有关失业补偿计划,向官方认定的失业者直接发放食物,衣服等社会必需品,以及用于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一定数量的货币 。
第三节 城市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指的是无本市户口而滞留下来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员 。
一,流动人口的构成
1,流动人口的性质构成
根据居留时间的长短,将流动人口分为三大类:
( 1)常住流动人口。即居留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
( 2) 暂住人口 。 即居留时间在三个月以内,三天以上的外来人口 。
( 3) 过往人口 。 即居留时间在三天以内的外来人口 。
2、流动人口的目的构成
根据目的的不同,将流动人口分为两大类:
( 1) 经济型 。 即务工经商,以就业为目的的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中的大多数 。
( 2) 社会型 。 即以社会交往等非经济行为为目的的流动人口 。
3,流动人口的自然构成
流动人口以男性和青壮年为主,这与其经济导向型为主是一致的 。
4、流动人口的流向构成
由于在流动人口中,经济型占了大多数,因此根据他们的来源与去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的流向呈现为四种情况:
( 1) 向心流 。 即从农村流向城市,这是流动人口的最主要成份 。
( 2) 梯度流 。 即从落后地区的城镇流向发达地区的城市,从中小城镇流向大城市,从内地城镇流向沿海城市,。
( 3) 反差流 。 和第二种类型相反,有部分流动人口是从高梯度地区流向低梯度地区 。
( 4) 洋流 。 即跨国之间的人口流动 。
二、流动人口的特点
从以上对流动人口的构成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城市流动人口的几个突出特点:
1,经济导向为主,逐渐高层化 。
2,流动范围集中,局部组织化 。
3,流动季节性强,流动规律化 。
三、流动人口的成因
1,人口流动的经济成因
促使人口流动的经济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经济收入水平的差距;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三是城市劳动市场短缺需求 。
2,人口流动的社会成因
推动人口流动的诸因素中,也有一些社会层面的原因,例如:
( 1) 文明的落差 。
( 2) 自我的发展 。
四、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流动人口的正效应
流动人口深深介入了城市生活之中,并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正面效应是:
( 1) 有利于城市劳动市场的建立,弥补劳动需求中的短缺现象,形成就业中的良性竞争,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 2) 提供廉价劳动力,从而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城市经济的成长;
( 3) 人口的流动,必然要求为这种流动提供便利和服务,因此促进了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 4) 许多流动人口往往在发财致富后,回到家乡投资办厂,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高梯度地区带到低梯度地区,加快了技术的扩散,资金的流通和信息的传播;
( 5) 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他们离开农村到城市这一行为本身,就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步伐,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2、流动人口的负效应
流动人口因其流动的特性,也对城市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 1) 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供需缺口的矛盾,
给城市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
( 2) 流动人口自发性强,组织性差,难以管理和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