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史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云南大学历史学专业和民族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是云南大学最具特色的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各个民族(包括今天中国境内的56个民族和历史上曾经生存、活动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同时简要介绍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探讨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正确总结历史上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和未来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借鉴。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增进学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并不断巩固的历史过程的认识,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通过对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家爱民族的深厚情感;总结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我国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分布在祖国的边疆地区,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密不可分,研究历代治理边疆的得失,着重探讨近代边疆变迁与各民族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功绩,为维护边疆稳定、巩固边防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弘扬反对帝国主义、热爱祖国、维护统一的民族主义精神。 ????引导学生在把握历史事实和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对课堂讲授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和学术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的研究能力,并通过对各民族历史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引导学生研读原始资料、经典著作,撰写读书报告,同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采用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学期、学年小论文,师生共同讲评。????利用本课程的网上资源,在线学习、交流、研讨。学时与学分:????总学时90,周学时5,学分数5(授课一学年,上学期周学时3,学分3;下学期周学时2,学分2)。学生自学时间每周不少于4学时。教材:????江应樑主编:《中国民族史》 民族出版社 北京 1990年????林超民主编:《中国民族史讲义》(网上电子教程) 昆明 2005年考核与成绩:???? 阅读相关文献,撰写读书报告、参与课堂讨论,占1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70%。考试题型:名词解释、是非判断、史料分析、史籍列举、著作评价、问题应答、事件论述。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学时安排:????第一讲 导论 4学时要点:·中国民族史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中国民族史的分期·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学习研究中国民族史的意义·中国民族史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史)及本门课程的主要参考书。重点:·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学科体系·中国民族史教学与研究的学术史;难点:·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纲要:一、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对象与主要内容1. 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基本问题2. 中国民族史与中国史的联系与区别3. 中国民族史与民族学的联系与区别4. 中国民族史与民族志的联系与区别5. 中国民族史与社会史的联系与区别二、中国民族史的分期1. 二十世纪几部中国民族史著作的分期2. 本课程关于中国民族史的分期:中华民族起源(先秦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秦汉时期)中华民族的交融与重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隋唐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中华民族的兴盛(元明清时期)边疆危机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世纪后半期)三、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1. 民族定义及民族形成问题2.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理论问题3. 历史上的族类、王朝、中国、天下诸问题4. 民族史与王朝体系问题5. 边疆危机与边疆民族近代化6. 民族主义与民族运动7. 中华民族与中国各民族间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四、研究中国民族史的意义 1.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不了解民族的历史,就不能更好地认识她的现状,也难以预测她的未来,也就不能为本民族的发展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2. 有助于正确阐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探讨中华民族发展的轨迹、特点和规律,正确总结历史上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在和未来正确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借鉴。4. 有利于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5.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地区,边疆的沿革史与少数民族发展史紧密关联。研究少数民族史,对于深入研究我国的边疆发展史,对于开发边疆、保卫边疆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6. 有利于开发西部,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经济的发展。7. 有利于民族学、社会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五、中国民族史研究一百年1. 二十世纪初至新中国建立前的研究及其特点2.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及其特点3. 改革开放后的研究及其特点4. 当前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主要趋势5. 云南大学的中国民族史研究思考题:1. 略述中国民族史研究对象、基本内容与学科体系。2. 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有哪几种?你的意见如何?3. 简述中国民族史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及你的观点。4.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民族史?
第二讲 中华民族起源(先秦时期)4学时要点:·氏族、部落发展为民族的理论·中华民族一词的由来及含义,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考古学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古代传说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及早期活动·夏、商、周的兴衰与华夏民族的形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重点:·华夏与四夷的关系·华夏、四夷与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难点:·民族定义、民族形成理论与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意识与华夷之辨纲要:一、中华民族的起源1. 远古人类在华夏大地的生息繁衍2. 中华民族起源的特点:土著与多元3. 考古学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4. 中国古代传说所反映的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及早期活动黄帝集团 炎帝集团 以太昊少昊为主的东夷集团 三苗集团 九黎集团 各古代族群间的相互关系二、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1. 夏商周的兴替与诸部落的交融促使华夏民族的形成①夏商周三代开拓华夏民族的共同地域②夏商周文明的发轫与传承创造华夏民族的共同文化③华夏共同经济生活的形成(定居农业经济的发展,青铜制造等手工业的发达,经济制度的沿袭和变革促进共同经济形成)④汉字体系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将共同语言的形成向前推进了一大步⑤共同文化促进共同精神的形成(文化风俗习惯的趋同,上天和祖先崇奉,以天干地支命名方式,历法与正朔制度的形成,共同的青铜文化内涵等促进共同精神生活的形成)⑥华夏民族的认同感的形成(夏商周皆亦以禹为祖,以禹迹为活动空间)2. 华夏形成的时间及标志(经夏商周三代的兴替、交流、融合,到西周时期,中原地区居民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华夏,有了共同的地区观念—禹绩、夏区,有了共同的祖先观念—以黄帝为共同始祖,也有了共同的经济、文化特征,已经具备了属于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条件,华夏族已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出现了“诸夏”、“诸华”、“华夏”等称谓是华夏形成的标志之一)3. 族类纷争与民族意识的增强华夏与四夷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冲突;东周时期,华夏与四夷间相互纷争日趋尖锐;华夏民族意识的增强:严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一统天下的呼唤。思考题:1. 试从考古资料与远古传说分析中国远古时的族类。2. 简述华夏的来源及其形成。3. 简述中华民族起源及其的特点。4. 简评“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5. 简述华夏民族形成初期的民族意识。
第三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秦汉时期)8学时要点:·秦汉王朝的建立与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汉民族的形成·和亲政策评述·边郡制度的特点与作用·两汉族类(匈奴、东北诸族、西域诸族、氐羌诸族、西南诸族、江汉诸族、百越诸族)重点:·中央集权国家与汉民族形成·中央王朝与周边族类的关系·两汉羁縻政策与羁縻制度·匈奴、羌、西南夷及其秦汉王朝的关系难点:·国家与民族的相关理论·羁縻政策的本质和作用纲要:一、秦统一中国与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1. 秦统一中国2. 天下一统与华夷交融二、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汉承秦制郡县天下2.独尊儒术文化一统3. 和亲有术汉匈一家4. 拓土开疆羁縻四方三、羁縻之制的形成与实施1.羁縻制的渊源2.羁縻制的思想3.属国制4.边郡制5.羁縻制的历史作用四、秦汉帝国境域内的中华诸族·汉民族的形成1.汉民族的来源2.汉民族形成的条件3.汉民族形成的标志4.汉民族的文化特点5. 汉民族与国家统一及中华民族的形成
·匈奴1.匈奴的来源与兴盛2.匈奴的经济生活3.匈奴的社会结构与文化4.两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5.匈奴的分裂与衰亡·东北诸族1.濊貊 扶余 高句丽2.肃慎与挹娄3.乌桓4.鲜卑·西域诸族1.西域概况2.乌孙3.车师4.柔然5.鄯善 于阗 莎车 疏勒 龟兹 焉耆6.两汉与西域的关系·氐羌诸族1.先秦时期的羌2.河湟诸羌3.天山南路诸羌4.氐5、武都氐羌6.东汉羌人的反抗·西南夷1.滇 2.昆明3.哀牢4.僰人5.邛都 笮都 冉駹6.夜郎7.句町 漏卧 进桑8.两汉在西南夷的开发与治理·江汉诸族1.武陵2.巴3.板楯·百越诸族1.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百越文化2.于越 句吴3.瓯越 闽越4.西瓯5.骆越与乌浒6.南越思考题:1. 试论汉民族的形成。2. 简述和亲的由来、发展、本质及作用。3. 试论两汉羁縻之制的类型及特点。4. 述评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6. 简述西南夷的族类、分布及经济文化。
第四讲 中华民族的交融与重组(魏晋南北朝时期)6学时要点:·魏蜀吴三国的民族政策比较·西晋末年各族民众的反抗斗争·十六国时期民族政权的更迭·拓跋鲜卑的社会变革·北方各民族的进步与融合·北朝晚期的社会与民族·北周与北方各族类的进一步融合·南方诸族·南中大姓重点:·中华民族的融合与重组·北魏改革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价值·爨的兴盛与独霸南中难点:·政权分立与纷争·族类间的冲突、迁徙、变革与交融·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理论纲要:一、曹魏、蜀汉、孙吴民族政策比较1.曹魏政权对北方诸族的征讨与招抚2.蜀汉政权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3.孙吴政权开发山越,出使夷洲4.三国民族政策的比较二、西晋时期的族类冲突1.西晋的短期统一2.西晋民族政策及其失误3.西晋末年各民族的反抗斗争三、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与民族迁徙1.民族迁徙与十六国的兴衰2.晋室南渡与汉族的南移3.江南地区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4.南朝偏安与周边地区夷化5.南朝的“左郡”、“左县”四、拓跋鲜卑的壮大与北方统一1.拓跋鲜卑早期国家的形成2.均田制与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3.北魏太和改革4.北方统一5.北方各民族大起义六、北朝晚期的社会与民族1.北齐政权及其鲜卑化2.北周和北方诸族大融合七、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境诸族1.扶余、高句丽、沃沮、勿吉、室韦、豆莫娄、乌洛侯、地豆于、库莫奚2.柔然、敕勒3.鄯善、伊吾、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乌孙、悦般、渴盘陁4.豫州蛮、荆州雍州蛮、莫瑶蛮、傒人、俚人、僚 5.爨及南中诸族6.氐、羌7.僚、鸠僚思考题:1. 试评论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对周边各民族政策的得失。2. 为什么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民族融合与重组的时代?3. 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历史意义。4. 简述滇东爨氏始末。第五讲 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隋唐宋时期) 12学时要点:·开拓与羁縻:唐王朝民族政策的核心·唐代族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宋代族类关系的特点·突厥 回纥 薛延陀 黠戛斯 沙陀·吐蕃 吐谷浑·契丹 党项·南蛮 南诏 大理·渤海 黑水靺鞨 室韦 奚·女真重点:·唐代羁縻府州的特点·唐王朝与周边诸族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唐太宗民族策略研讨·宋代与周边族类关系的特点 ·南诏与白族形成难点:·周边诸族的盛衰与唐宋王朝的兴亡纲要:一、开拓与羁縻1.唐代开疆拓土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盛2.唐代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和历史作用3.隋唐与周边诸族的和亲3.唐代与周边诸族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二、朝贡与边市:宋朝与周边诸族的关系1.宋朝与周边诸族的和战关系2.宋朝与周边诸族间的朝贡关系3.宋朝与周边诸族间的边市三、隋唐宋时期的周边诸族
·突厥1.突厥的兴起与突厥汗国建立2.突厥的社会结构3.突厥的分裂与东突厥统一于唐4.西突厥 后突厥5.突骑施6.突厥文化·回纥1.回纥汗国的建立2.回纥与唐朝的关系3.回纥的社会经济4.回纥文化5.回纥的南下与西迁6.甘州回纥7.高昌回纥8.喀喇汗王朝·吐谷浑1.吐谷浑的兴起2.吐谷浑与隋唐的关系3.吐谷浑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吐蕃1.吐蕃的兴起2.吐蕃王朝的强盛3.唐朝与吐蕃的关系4.吐蕃王朝的衰落与四个王系的割据5.吐蕃文化6.吐蕃佛教7.唃廝啰政权·党项与西夏1.党项在唐代的兴起与发展2.西夏的建立、兴盛与衰亡3.西夏社会结构与经济生活4.西夏文化·南诏1.乌蛮与白蛮2.南诏的兴起与天宝战争3.云南安抚使司的设置4.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5.白族的形成6.南诏境内的族类7.南诏文化·薛延陀 黠嘎斯 沙陀1.薛延陀2.黠嘎斯3.沙陀·渤海 黑水靺鞨 室韦 奚1.渤海郡国的建立及其社会结构2.渤海与唐王朝的关系3.渤海与日本的交往4.渤海文化5.渤海的衰亡与东丹国的建立6.黑水靺鞨7.室韦8.奚·契丹1.契丹的兴起与建国2.契丹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3.契丹与宋、党项、回鹘的关系4.契丹的衰落与灭亡·女真1.女真的渊源2.女真的兴起与金国的建立3.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4.金国与宋朝的关系5.金的衰亡·大理1.大理国的建立2.大理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3.大理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4.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5.大理国统治下的各民族·苗瑶诸族1.苗2.瑶3.黎4.畲·僮(壮)1.西原蛮2.僮(壮)的社会经济3.宋朝对僮(壮)的统治4.侬智高与南天国·夷(彝)1.大理国统治下的爨部2.罗甸国3.自杞国4.邛部川蛮思考题1.试述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2.试论唐代羁縻府州的特点与历史作用。3.试比较汉唐和亲政策的异同。4.试论唐王朝与吐蕃、南诏之间的关系。5.简述突厥的兴亡与文化特点。6.简述吐蕃的历史与文化。7.简述回纥的历史与文化。8.简述渤海与唐朝的关系。9.白族形成问题有几种观点?谈谈你的意见。10.试述宋、辽、西夏、金时期民族发展基本线索和特点。11.宋朝与周边诸族的关系。12.简述契丹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13.以历史事实论述“宋挥玉斧”之不可信。14.简述西夏的历史与文化。第六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中华民族的兴盛(元明清时期)14学时要点:·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元明清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蒙古的兴起与蒙古族的形成·回族的形成与发展·维吾尔族的形成与发展·满族的兴起与清帝国的建立·藏族在元明清的发展·东北诸族·西北诸族·西南诸族·南方诸族重点:·忽必烈统一中国·康熙统一中国的主要业绩·元明清治边政策·满蒙关系·满汉关系·从宣政院到驻藏大臣·盟旗制度·屯田移民与国家统一·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难点: ·元帝国的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朱元璋的民族意识与统一中国的措施·满族在统一中国进程中与华夏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调适·回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文化纲要:一、 元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1. 蒙古与元帝国的兴衰① 蒙古的兴起与蒙古国的建立② 忽必烈统一中国③ 元朝四等人划分与统一国家④ 行省制度⑤ 宣政院⑥ 土官制度⑦ 蒙古的社会结构(盟旗制度)、经济与文化特征2. 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① 朱元璋的民族意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 屯田移民③ 土司制度④ 四夷馆3. 满族与统一的多民族帝国① 满族的形成② 清帝国的建立③ 满族在统一中国进程中与传统汉文化的冲突与调适④ 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巩固⑤ 八旗制度⑥ 绿营兵制⑦ 土司制度的完善与改土归流二、 藏族在元明清的发展1.蒙藏关系2.西藏统一于元王朝3.从总制院到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4.八思巴的历史功绩5.明朝设置朵甘行都指挥使司与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6.明朝封赐“三大法王”(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7.汉藏“茶马互市”8.清朝对藏区的管理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9.藏族经济结构与社会体制10.藏文经典佛教三、 回族的形成与发展1. 回族的形成2. 回族经济3. 回族文化4. 回族的发展5. 门宦制度与寺院教育制度四、 维吾尔族的形成与发展1. 畏兀尔亦都护2. 别失八里3. 叶尔羌汗国4. 伯克制度5. 伊犁将军6. 维吾尔与内地的关系五、 元明清时期的东北诸族1. 朝鲜2. 鄂温克(索伦)3. 鄂伦春4. 赫哲六、 元明清时期的西北诸族1. 哈萨克2. 柯尔克孜3. 锡伯4. 乌兹别克5. 塔塔尔6. 俄罗斯7. 土族8. 撒拉9. 裕固10. 东乡11. 保安12. 达斡尔(达呼尔)七、 元明清时期的西南诸族1. 彝(倮倮、儸儸、罗婺、聂素等)2. 白(民家、白子、白伲等)3. 哈尼4. 傣(摆夷)5. 羌6. 纳西7. 拉祜8. 景颇(野人、结些)9. 基诺(三撮毛、攸乐)10. 阿昌(峨昌)11. 怒12. 傈僳13. 独龙(俅、撬)14. 普米15. 佤(哈剌、古剌、嘎剌、卡佤)16. 德昂(崩龙)17. 布朗八、 元明清时期的南方诸族1. 壮(僮)2. 黎3. 布依4. 侗5. 水6. 仡佬7. 毛南8. 仫佬9. 高山(土番)思考题:1. 简论元代行省制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2. 试论蒙古国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形成。3. 试论回族的起源与形成。4. 试论满族的形成及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5. 略论土司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6. 试论改土归流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意义。7. 试论移民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8. 试论元明清三代对西藏的管理。9. 简述清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10. 简述藏族的经济结构、社会体制与文化生活。11. 简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与巩固的历史。
第七讲 边疆危机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晚清到民国初期)14学时要点:·近代民族问题研究基本内容、理论与方法·边疆型近代化模式·19世纪中国的边疆危机·19世纪中国各族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19世纪中国的界务问题与跨国境民族问题的出现·19世纪下半叶各族人民反对清政府的斗争·晚清民族政策的调整·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重点:·19世纪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边疆问题性质的根本转变·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其特点·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难点:·19世纪中国国内的民族问题与对外的民族主义·边疆问题与跨国境民族问题纲要:一、 近代民族史的基本内容、理论与方法1. 近代民族史的基本内容与问题2. 研究近代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 边疆地区各民族近代化历程与“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4. 中华民族从自为到自觉二、 十九世纪中国的边疆危机1. 中国北部边疆危机2. 中国西部边疆危机3. 中国西南边疆危机4. 中国海疆危机5. 边疆危机与民族意识觉醒6. 晚清政府应对边疆危机的策略7. 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边疆开发及边疆变迁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三、 十九世纪中国各族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斗争1. 鸦片战争2. 东北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3. 蒙古人民的抗俄斗争4. 新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与反对阿古伯入侵的斗争5. 西藏人民的抗英斗争6. 云南各族人民反抗英国、法国入侵,保卫边疆的斗争7. 广西各族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保卫边疆的斗争8. 台湾人民保卫台湾的斗争9. 反对洋教的斗争四、 十九世纪界务问题与跨国境民族问题的出现1. 中俄界务问题与北方跨国境民族2. 中英西藏与印度的界务问题与跨国境民族3. 中英滇缅界务问题与跨国境民族4. 中法滇越界务问题与跨国境民族五、 十九世纪下半叶各族人民反对清政府的斗争1.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太平天国的民族政策)2. 贵州各民族人民大起义3. 云南各民族人民大起义4. 西北回民大起义六、 晚清民族政策的调整1. 从“夷夏大防”到“中外之防”2. “绝内讧,同对外”3. 放弃满洲根本,化除满汉畛域,诸族相忘,混成一体4. 改革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行政机构理藩院5. 新疆建省与建设6. 台湾建省与建设7. 东北建省与建设8. 蒙古地区的移民实边9. 张荫棠、联豫在西藏的改革10. 川边改土归流11. 云南的土流并治七、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现代“民族国家”雏形1. 从封建王朝到“民族国家”2. 北洋政府稳定边疆的努力3. 民族地区社会变迁八、 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1.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2. 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民族主义思想3. 杨度对清末民族问题的认识4. 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5. “五族共和”思想的确立及其深远影响6.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从五族共和发展为国家民族。思考题1.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史的基本内容与问题。2. 简论中国近代民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3. 试论边疆危机与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4. 对“边疆民族型近代化模式”做简要评述。5. 为什么会出现跨国界民族?6.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述评。7. 试评晚清政府对民族政策的调整。8. 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评述。9. 简述中华民国的建立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上的历史意义。10. 简要论述“五族共和”思想。11. 孙中山民族主义述评。
第八讲 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时期)8学时要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族观念与策略(民族自决、民族自治邦、联邦)·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扬·在民族主义旗帜下的共同抗日·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国民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观念与策略重点:·中国民族主义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是团结全民抗战的中坚力量难点:·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观·重新全面认识抗日战争纲要:一、日本侵略与中华民族危机1.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2.一二八淞沪抗战3.民族意识高涨与西安事变4.七七事变与全民族全面抗战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瓦窑堡会议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三、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1.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高扬2.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抗日战争中增强3.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四、国民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观念与策略1. 早期国民政府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继承2. 知识界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抗战时期的变化3.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揭示的民族观念及其策略4. 蒙藏委员会的建立5. 民国政府处理蒙古问题的策略6. 民国政府对西藏的管理7. 扬增新与新疆建设8. 西康省的建立思考题:1.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旗帜?2. 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族基础。3.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4. 简评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中所反映的民族观念与策略。5. 略述国民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观念与策略。6. 试评述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知识界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变化7. 简评国民政府设置蒙藏委员会的目的与作用。第九讲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世纪后半期)10学时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全国各民族平等的实现·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识别与56个民族的确定·56个民族的社会变迁·民族地区社会改革·西部开发与各民族共同繁荣重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民族识别·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地区社会该革的经验教训
纲要:一、 全国各民族平等的实现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与法规2.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采取的政策措施3.中央民族慰问团4.全国各民族平等的实现三、民族区域自治1.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3.民族区域自治的作用四、民族识别与56个民族的确定1.民族识别的紧迫性2.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3.民族识别的进程4.民族识别工作中曾经出现过的问题5.民族识别工作中遗留的问题6.民族识别的成就与重大意义7.中国56个民族的确定及其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全国各地汉 回东北 内蒙地区满 朝鲜 赫哲 蒙古 达斡尔 鄂温克 鄂伦春西北地区东乡 土 撒拉 保安 裕固 维吾尔 哈萨克 柯尔克孜 锡伯 塔吉克族 乌孜别克 俄罗斯 塔塔尔西南地区藏 门巴 珞巴 羌 彝 白 哈尼 傣 傈僳 佤 拉祜 纳西 景颇 布朗 阿昌 普米 怒 德昂 独龙 基诺 苗 布依 侗 水 仡佬 中南地区壮 瑶 仫佬 毛南 京 土家 黎 畲 高山(台湾原住民)8.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认同五、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1.民族地区社会历史调查2.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政策3.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类型与进程4.1978年以来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六、西藏问题1.民国政府维护国家对西藏地方的主权的措施2.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3.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与藏族人民的解放4.1959年平定西藏上层叛乱5.西藏民主改革6.西藏社会的巨大进步七、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西部开发与各民族共同繁荣2.56个民族平等、团结、进步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3.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4.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考题:1. 简述20世纪50年代各族社会的大致状况。2. 简述中央人民政府为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采取的政策措施。3. 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作简要评述。4. 简述民族识别的理论与实践。5. 试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经验教训。6. 试论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7. 中国56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在20世纪发生了重大变迁,试以其中两三个民族的变迁详加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