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解剖
颞骨
在颅两侧,颅底和侧壁一部分,
   参与组成颅中窝,颅后窝.分为五部:
     鳞部 乳突部 岩部 鼓部 茎突.
 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内耳道在颞骨内.
外耳
①耳廓:在头部两侧,向外突.
        标志.软骨特点.痛.渗.畸.冻.
  ②外耳道:长度.皮肤特点.疖.痛.
         软骨部(外1/3).骨部(内2/3).  
中耳
鼓室 鼓窦 乳突 咽鼓管.
  1.鼓室:分上、中、下鼓室. 有六壁.
   ①外壁:鼓膜(形态 大小 厚度 标志).
   ②内壁(内耳外壁):鼓岬 前庭窗 蜗窗
         面N管凸水平段 外半规管凸.
   ③前壁:咽鼓管鼓口等.颈内A管壁.
   ④后壁(乳突壁):内侧-面N管垂直段.
    上-鼓窦入口,外半规管凸,下-锥隆起
   ⑤上壁:鼓室盖-2mm→颅中窝.岩鳞裂.
   ⑥下壁:→颈静脉球.
  鼓室    三个听骨:锤骨 砧骨 镫骨.
 内容物  二条肌肉:鼓膜张肌 镫骨肌.
         一条神经:鼓索神经.
  2.鼓窦:乳突中最大气房.通上鼓室.
  3.乳突:气化过程始于鼓窦,2~6岁完成.
   ①气化型②板障型③硬化型④混合型
  4.咽鼓管:鼓室和鼻咽部的通道.
   长35mm.鼓口比咽口高20~25mm.
   ①骨  部(外1/3):开放状态.
   ②软骨部(内2/3):闭合状态.
   ③峡  部:内径1~2mm.
小儿特点:短,平,宽.
中耳炎与咽鼓管.
内耳
骨迷路 膜迷路 内外淋巴.
  1.骨迷路:由骨密质构成.
    前庭(中部):最膨大.前庭窗.
              (容纳椭圆囊和球囊)
    骨半规管(后部):外前后三管相垂直.
耳蜗(前部):似蜗牛壳.鼓岬 蜗窗.
  2.膜迷路:由膜管和膜囊组成.相连通.
 椭 园 囊:椭园囊斑(位觉斑)   前庭
   球    囊:球囊斑(位觉斑)  (感受器   
   膜半规管:壶腹嵴
上壁-前庭膜.
膜蜗管: 外壁-螺旋韧带.
          下壁-基底膜:螺旋器(听觉
(Corti器) 感受器
  3.耳蜗内部结构: 三个管腔.
上:前庭阶.起自前庭.
中:中阶(膜蜗管).含内淋巴液.
      下:鼓  阶.起自蜗窗.
  前庭阶与鼓阶在蜗孔相通,含外淋巴液
  4.血管:迷路A,来自基底或小脑前下A.
蜗N传导径路
  Corti器→耳蜗N→
前庭N中枢联系
前庭器→前庭N→小脑·前庭N核
(脊N 眼N 植物N 小脑大脑颞叶).
广泛的神经联系和反射.
耳的生理功能
一.听觉生理
 1.声音传导①空气传导.②骨传导.
 2.外耳功能:收集声波(对3800Hz增压)
 3.中耳功能:主要是增强声压,弥补声波
  从空气传入内耳淋巴时的能量损失.
声能由空气→水,反射损失99.9%.
  声波-内耳淋巴声阻抗→能量↓30dB.
   ⑴鼓  膜:增强声压17倍 (有效振动                                                                                                                                                                                                                                                     
         面积55mm2 镫骨底板面积3.2mm2).                                                                               
   ⑵听骨链:杠杆作用增强声压1.3倍
       (锤骨柄:砧骨长突=1.3:1).
  中耳增压作用:17×1.3=22(倍)=27dB.                        
   ⑶鼓室肌:>85dB收缩→保护耳蜗.
   ⑷咽鼓管①维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
  ②引流③防声④防逆行感染
 4.耳蜗功能:传音和感音.
   ①传音:淋巴液→基底膜.
   ②感音:Corti器(基底膜与盖膜的剪切
           运动刺激纤毛→毛细胞兴奋—
           机械能变电能→神经冲动).
二.前庭功能
维持体位平衡前庭最重要.
 1.半规管壶腹嵴:感受正负角加速度.
 2.球囊斑和椭园囊斑:感受直线加速度.           
鼻的解剖
鼻由外鼻 鼻腔 鼻窦构成.与周围关系.
外鼻
在面部中央,向前突.气道门户.
1.标志. 
2.皮肤特点.痤疮 酒渣鼻 鼻疖.
3.支  骨部:鼻骨上窄厚下宽薄.
架  梨状孔.
        软骨部:鼻外侧,大翼,鼻中隔.
4.静脉回流特点:面部V无瓣膜(双向).
  ①主向→内眦V→面前V→面总V→颈内V.
  ②逆向→内眦V→眼上下V→海绵窦.
    鼻或上唇疖肿→海绵窦炎.
鼻腔
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
1.结构:上窄下宽,前鼻孔连外鼻,后鼻
       孔通鼻咽.由鼻中隔分左右两侧,
        由内鼻孔(鼻阈)分前后二部.
  鼻 前 庭:皮肤特点(疖 痛).
 固有鼻腔:四个壁:
  ①内壁(鼻中隔):支架,粘膜,血管丛.
  ②外壁:最复杂最重要. 鼻甲和鼻道.
 下鼻道:鼻泪管口.上颌窦穿刺点.
    中鼻道:外壁是半月裂孔(前下界是                                   
钩突 后上界是筛泡).裂孔外侧向
前下和外上扩大为筛漏斗,从前上
到后下有额窦和前组筛窦开口,上
颌窦最后最低开口于裂孔中部.
 上鼻道:后组筛窦开口.
    蝶筛隐窝:蝶窦开口.
    窦口鼻道复合体.
  ③顶壁:筛骨水平板薄而脆.→前颅窝
  ④底壁(鼻底):硬腭.
   嗅沟(嗅裂) 总鼻道.
  2.粘膜①嗅区粘膜(鼻腔顶):每侧5cm2
        ②呼吸区粘膜(鼻腔大部分):
 有丰富的静脉海绵体,下鼻甲粘膜最厚.                                                                   3.血管①利特尔区.利特尔动脉丛
(筛前A筛后A上唇A鼻中隔后A腭大A)
和克氏静脉丛:青少年儿童鼻出血
       ②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和鼻中隔
          后部动脉:老年后部鼻出血.                            
鼻窦
为鼻旁颅骨中的含气空腔.                              
    左右成对,共四对,开口于鼻腔.               
   前组鼻窦: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
            开口于中鼻道.
后组鼻窦:后组筛窦和蝶窦,
   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引流:前组鼻窦炎,中鼻道有脓;
后组鼻窦炎,嗅沟有脓.                      
1.上颌窦:在鼻腔两侧上颌骨内.五壁.                                                                                                                                                                                                                                                                                                                                    
前壁(面壁).  
②后外壁.
  ③上壁(上颌骨眶板):眶底内侧部.
  ④底壁(牙槽突):低于鼻底.
  ⑤内壁(鼻腔外壁):窦口在后上→中鼻道
  特点①发育最早
②窦腔最大(容积13ml)
③窦底低窦口高
④窦口在中鼻道外壁的位置
最后最低
⑤与牙齿关系密切.
  炎症和肿瘤对周围的影响.
2.筛窦(筛迷路)在鼻腔外上筛骨内.六壁.
   发育较早,气房蜂窝状.分前后两组:                                             
   前组开口中鼻道.后组开口上鼻道.
  ①外壁:眶纸样板.眶内并发症. 
顶壁:筛板外侧 前颅窝底. 
④下壁.  
3.额窦:在鼻腔上方额骨内.四壁.
  ③底壁(眶顶前筛顶):最薄.炎症 囊肿.
     窦口在下,进中鼻道前端.
 4.蝶窦:在鼻腔后上蝶骨体内.六壁.
  ①外壁:中颅窝 海绵窦 颈内A 视N管
②顶壁:鞍底.前:视交叉,后:垂体.
  ③前壁:窦口在蝶筛隐窝.
鼻腔的生理功能
呼吸  
嗅觉  
三.共鸣
四.保护
清洁过滤:①鼻毛②反射性喷嚏
.③粘液毯纤毛 抗体
加温加湿:④海绵状血窦
 粘液腺.33~35℃,98%.
咽的解剖
  咽部在鼻、口、喉后方,上达颅底,下至
第6颈椎下缘(环状软骨下缘),下接食道.
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长12cm.分三部.
鼻咽(上咽)
顶后壁:咽扁桃体.
    侧壁:咽口 圆枕 咽隐窝 管扁桃体.
    鼻咽癌好发部位:咽隐窝和顶后壁.
    鼻咽癌颅内侵犯主要途径:破裂孔.
口咽
前壁:咽峡 舌根 舌扁桃体.
    侧壁:腭扁桃体(窝) 咽侧索.
后壁:淋巴滤泡.
喉咽(下咽)
会厌谷 梨状窝 环后隙.
四.咽筋膜间隙(咽后隙 咽旁隙)
五.咽淋巴组织
1.咽淋巴内环:扁桃体,咽侧索,淋巴滤泡
2.腭扁桃体:结构,发育,功能,
炎症,肥大,病灶.
3.咽扁桃体(腺样体).
淋巴回流:颈深淋巴结.NPC颈转移.
咽的生理功能
呼吸 
吞咽 
三.共鸣及言语
四.防御与保护(吞咽和呕吐)
五.调节中耳气压(吞咽→开放咽鼓管)
六.免疫(咽淋巴内环以腭扁桃体最重要)
喉的解剖
喉在颈前正中,舌骨下.第3颈椎至第6颈椎下缘.上通喉咽,下接气管.下气道门户.
一.软骨支架
  单个软骨①会厌软骨:舌面组织疏松.
          ②甲状软骨:最大.喉结,切迹.
          ③环状软骨:唯一完整软骨环
  成对软骨: 杓状软骨…等3对.
二.喉韧带与膜
喉外韧带,甲状舌骨膜.
喉内韧带,环甲膜.
喉肌
①外肌:升降和固定喉体.
    ②内肌:开关声门,张弛声带,活动会厌.
喉腔
 以声带为界分三区.
 1.声门上区:喉入口 喉前庭 室带 喉室
 2.声 门 区:声带 男20~25女15~20mm
前联合.声门裂:喉和气道最窄处.
 3.声门下区:粘膜下结缔组织疏松.
淋巴回流
 以声带为界,方向多固定.
①声门上区:淋巴管丰富→甲舌膜
→颈深上L
②声 门 区:淋巴管甚少.         
③声门下区:→环甲膜…→颈深下L.
   喉癌扩散主要途径:区域L转移.
神经
①喉上N:声带以上感觉、环甲肌.  
  ②喉返N:声门以下感觉、喉内肌.
喉返N哪一侧易受损?
七.小儿喉部解剖特点
1.位置较高.    
2.软骨较软.    
3.粘膜下组织疏松,淋巴丰富
4.喉腔,声门均较窄小.
5.会厌卷叶状.
6.声带较短6~8mm.
喉的生理功能
一.呼吸
二.发声(基音.共鸣)
三.保护
杓状会厌襞、室带、声带括约作用. 
屏气
室带声带关闭,增加、控制和固定
胸腔内压:排便,分娩,呕,咳…用力.
气管支气管的解剖生理
气管
从颈前正中下份,环状软骨下缘至
气管分叉处或隆突(隆嵴).从第6颈
椎下缘至第5胸椎上缘.长10~12cm
 左右径2~2.5cm   前后径1.5~2cm
    毗邻:颈段:2~4环前-甲状腺峡.
                下前方-甲状腺下A,V.
          胸段:上前方-无名A 左无名V.
          两侧:颈部大血管,神经,胸膜. 
后方:食管.
  气管切开注意:甲状腺峡,高位无名A,V.
二.支气管(起止.树状分支分级)
   主支气管腔:右粗短2.5cm左细长5cm
三.主支气管与气管轴夹角
右25°,左45° .
   气管异物较多进入何侧主支气管?
生理功能
①呼吸.
②清洁.
  ③免疫.
④防御性咳嗽反射.
食管的解剖和生理
食管
上接喉咽,下通贲门.
 从第6颈椎下缘至第10~11胸椎.
    长度23~25cm.横径2cm.壁厚3~4mm.
血管
下段静脉注入门静脉系统.
三.四个生理性狭窄
  ①食管开口.最窄.环咽肌收缩所成.
  ②平第4胸椎.主动脉弓从左前方跨压
  ③平第5胸椎.左主支气管从前方跨压
  ④平第10或11胸椎.食管穿过膈肌处.   狭窄距上切牙:①16②23③27④40cm.
狭窄区是:
异物易嵌留、外伤和癌肿易发处.
四.食管重要毗邻
…左下后方胸主动脉.
五.生理功能
①蠕    动→推送食物.
②分泌粘液→润滑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