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心理学的研究通常要达到以下一些目的,1、
描述,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表象予以翔实的陈述或记录,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2、解释,
根据研究资料分析发现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籍以解释问题表象背后的真相;
3、预测,根据对问题原因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了解,预测将来在同类情境下问题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4、控制,根据描述、解释与预测所掌握到的问题性质,对造成问题的因素加以控制,使同类问题不再发生; 5、应用,将研究结果或研究方法扩大应用于其它方面,或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临床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还有一些专门的研究设计:
横断研究( cross-sectional study)
纵向研究( longitudinal study)
时序设计( sequential designs)
跨文化研究( cross- cultural study)
观察法
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其它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考察,从而探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规律,这种方法就称为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可以在自然情境中进行,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作直接的观察与记录,
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属于自然观察法;如果观察是在预先设臵的情境中进行,则为控制观察法。
观察法
观察时应注意:
在“单盲”情况下,观察的效果才较为客观可靠。
避免观察者的偏见,即观察要客观、
真实,观察者不应受儿童其它心理特征的影响。
准备观察单( checklist),并及时做好记录。
观察法
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且研究者的操作简便易行。
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它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同时,研究人员只能被动地等待心理行为的发生,而不能主动地控制其发生。
观察法常常被用来作为发现问题的一种前期研究方法。
观察法
随着实验室实验和测量法的兴起,观察法曾长时间受到冷落 。 但是,近年来由于实验室实验固有的缺陷日益明显,加之习性学理论影响的不断扩大,观察法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大量运用 。 观察法重新受到重视的原因有五:
1,由于观察法可以提供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况,所以它回击了对心理学研究描述性不强的批评 。
观察法
2,观察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
3,避免了实验室实验中实验变量的操纵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 。
4,现代化电子技术为观察法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录像带可以重播,慢放,可以对被观察的行为事件进行仔细,准确的编码分析等 。
5,新的统计方法使研究者能够对观察所获的数据做出因果推断 。
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一定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来推论总体情况。
调查法
调查可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
( questionnaire method),由研究人员事先拟好问卷,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interview method),由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提问,然后随时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
调查法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
调查法的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
客观因素的干扰,为了进行科学的调查,得出恰当的解释,必须有经过预先检验过的问卷、有受过培训的调查者,有能够反映总体的样本,还要采用正确的资料分析方法。
调查法与观察法一样,只能有助于了解事实现象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还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如实验法)来弥补其不足。
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采用一套标准化的测验题目,
按规定的程序,对个体心理的某一方面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与常模作比较,对心理发展水平或特点作出评定或诊断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
现有的儿童心理测验包括动作技能测验、
智力测验、语言能力测验、个性测验等等。测验大多采用纸 ―― 笔方法,也有一些采用操作或投射方法。
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即自变量,或称实验变量,
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即因变量。实验需要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排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 。
实验法
实验法不仅能够有助于研究者揭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 通过实验法可以实现心理学描述,解释,预测及控制行为等科学研究的目的 。
实验法可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
活动产品分析法:例
1)一段 30厘米长的塑料绳 ; 2) 2根一粗一细的汽水吸管; 3) 2张一红一黄的绉纸 ( 18厘米 *10厘米 ) ; 4) 4枚回形针 ;
5) 4根棉签 。
一把剪刀、一卷双面胶 。任务是把这些材料用双面胶做成一幅剪贴画。
活动产品分析法主题的新颖程度:图画所选的主题是否有创意,包括是否有社会意义;
材料的利用程度:材料利用的充分性,
合理性,包括色彩的搭配等等;
材料利用的独创程度:有没有考虑某些材料的独特而合理的用途;
图画的精致程度:有没有注重细节加工,
整体的美感如何。
临床法( clinical method)
临床法又称诊断法,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倡导。临床法实际上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合并运用,包括对儿童的观察、
谈话与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通过对这三方面材料的分析、综合,可以了解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
临床法
强调研究者本身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在向儿童提问或布臵情景时的主动性。
发展了标准智力测验和精神分析交谈的优点,避免了上述方法的不足,在儿童认知发展和应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同一时间内,?
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因此这种设计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多采用这一设计。
横断研究
其不足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横断研究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曲线有可能受到,世代效应,
( cohort effect,也称群体效应)的影响,
即不同世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横断研究
例如,如果测量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对摇滚音乐的兴趣,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兴趣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但事实上,这更可能与不同的社会时代对音乐的兴趣变化有关。
横断研究
利用横断研究得出的数据表明,60岁以后智力大幅度下降。那么,这种下降是年龄发展本身引起的呢,还是由于老年组被试的受教育程度不及年轻被试引起的呢?
儿童行为问题现患率(%,N= 2016)
年龄 4 5 6 7 8 9 10 11 合计
男 14.40 16.18 12.45 12.11 13.08 13.30 13.31 11.64 13.34
女 11.26 14.83 18.35 15.63 18.91 12.60 14.62 10.76 14.54
合计 12.94 15.55 15.07 13.75 15.86 12.93 14.00 11.18 13.93
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
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的特点是,通过长期的追踪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资料,从而系统、详尽地了解量变与质变的规律。
纵向研究还有助于探明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联系,对了解发展的原因与机制十分有益。
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体现出周期长、费用大的不足,
故被试的数量往往受到局限。
研究期间样本的恒定非常困难,会因死亡、搬迁、厌烦而流失被试,从而有可能影响取样的代表性。
纵向研究需要被试反复做一些测验,不可避免地会使被试产生,练习效应,。
纵向研究:儿童行为问题
1984至 1995年间,在南京开展了针对同一群体儿童的追踪调查研究。 1984年初次调查了 697名学前儿童,平均年龄 5.7
岁,其后分别于 1988年(平均 9.7岁)、
1990年(平均 11.7岁),1994年(平均
15.7岁)对这些儿童作追踪调查。调查均用父母报告的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CBCL)。
纵向研究:男孩行为问题纵向研究:女孩行为问题纵向研究:儿童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的总分值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的下降;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
男女性别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提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差别只有少许,且发展到青少年期这些差异有大致消失的趋势,,行为改善,更多地见于男孩而非女孩。
纵向研究:例
瑞典心理学家马格纳森( D.Magnusson,
1993) 的个体发展与适应( IDA) 研究:
目的是弄清楚个体与环境因素如何交互作用以支配从童年到成人的发展;特别感兴趣的是构成社会适应不良(如酒精中毒、犯罪、心理障碍)基础的发展过程。
纵向研究:例
研究开始时的对象是 3,6,8年级的学生,约有 1400人。研究的资料大多是通过测验、观察、调查、访谈等从被试本人获得的信息,此外也有来自父母、教师、同伴及公共记录(如犯罪、精神病学诊断记录)等方面的信息。
纵向研究:例
在研究中,马格纳森考察了女孩生理成熟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生理发展的差异与在家里(如出走)、学校(如旷课)、业余生活
(如吸毒或喝酒)中的问题行为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追踪研究发现,15岁时在这些问题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早熟女孩比晚熟女孩有更多的问题:早熟女孩饮酒行为比率更高、与成人有更多的冲突、对学校和未来职业较少感兴趣。早熟女孩对社会关系的关注比晚熟女孩大得多。
纵向研究:例
尽管 15岁时这些差别很大,但到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时,许多差别明显消失了。到成年时,早熟和晚熟的被试在问题行为和社会关系方面几乎没有差别,
也就是说,早熟女孩的问题行为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期。马格纳森认为,只有纵向研究才能理解个体发展中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时序设计
时序设计是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以成人的性别角色态度为例,看看时序设计是如何来考察性别角色态度是如何随年龄、社会生活事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时序设计
假设在 1945年对 20岁群体样本 ( 1925年出生的群体 ) 进行性别角色态度评定,然后在他们 40岁 ( 1965年 ) 和 60岁 ( 1985年 ) 时再作重新评估 。 在 1965年,对另一组 20岁群体样本 ( 1945年出生的群体 ) 进行性别角色态度评定,以后也是每隔 20年再重新评估一次 。
在该研究中,包括两次纵向研究,同时也有横断研究,如 1965年就分别对 20岁和 40岁的样本进行了评估 。
时序设计
A,年龄效应
B,群体效应
C,测量时间效应参见图示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的兴起源于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间的交往,使心理学家日益迫切地感到,需要研究不同文化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特点有何异同,以便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跨文化研究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是通过对样本的考察来对普遍结论进行推断的,但样本是否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如格雷厄姆( Grahm,1992) 曾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
1992年前美国心理学会所发行 6种重要期刊中
1500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发现,前 5年的受试中白人占 96%,后 5年的受试中白人占 98%。只根据对白人研究的结果,自然不能推论解释其它人种的心理特质。
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亦称交叉文化研究,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跨文化研究
心理学研究中,一般将社会文化视为恒常条件,研究其中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差异;而跨文化研究则将同一文化背景中个人与群体行为的差异当作恒常,将文化模式当作变因,以研究不同文化中群体的心理与行为差异,考察文化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而明确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的文化普适性和差异性。
跨文化研究
马尔帕斯( Malpass,1986) 等曾区分出三种文化等值性:一是机能等值,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同一问题作出反应时产生的行为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心理机能;二是概念等值,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特定刺激物的意义有共同的理解;三是测量等值,即从不同的文化中收集数据资料的心理测量方式具有可比较性。
跨文化研究
传统上,青少年期一直被视为,狂飙期,,那么,,狂飙期,是否就是青少年的普遍心理特点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 · 米德( M.Mead) 在 1939
年出版的著作《萨摩亚人的青春期生活》
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引起我们的少男少女烦闷的困惑,是由于青春期本身还是文明?,
跨文化研究
米德在萨摩亚岛住了九个月,在三个毗邻的小村里研究了五十个少女。使米德感到惊奇的是,对萨摩亚的少女而言,
青春期并不是一段困难的时期。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萨摩亚社会的宁静淡泊所致。
跨文化研究
根据米德所述,萨摩亚儿童在一个多成年人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与其他人的感情关系分散而且相当淡薄 。 她们很早就了解生命的事实--出生,性与死亡,而且并不神秘地加以限制 。 此外,萨摩亚人的生活并不具有美国社会的多样选择性,因此萨摩亚的青年男女并没有紧张情绪冲突或抗拒等特征 。
米德据此认为,,狂飙期,并非是青少年的典型年龄特征,我们文化中的价值多元和选择性造成了工业社会中青少年成长中的无所适从 。
跨文化研究
我国研究人员以皮亚杰学派的认知作业任务如数概念、守恒、序列、类包含、分类、比例等测查儿童,以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不同文化环境中儿童认知表现上的差异。大量研究表明,儿童认知发展呈阶段性,
并且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儿童在完成各种守恒任务时经过不同的发展水平,显示出一定的顺序性;具体运算阶段各项守恒实验通过的顺序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大体是一致的。
跨文化研究
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心理学家斯蒂文森
( H.W.Stevenson,1990) 主持的小学儿童学校适应能力的比较研究中,中、美、
日三国心理学家参与了该研究,被试样本则取自北京、台北、仙台和芝加哥。
研究者们制定了统一的语文、数学标准化试题和认知作业任务,在此基础上对这四个地区儿童的语文、数学成绩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
跨文化研究
结果表明,亚洲儿童特别是中国儿童的数学成绩比美国儿童高。为了探查产生差异的原因,研究者对儿童、他们的父母和教师作了有关的问卷调查和随访谈话,并进行了课堂教学的现场观察。结果发现,不同文化社会的母亲对自己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教养态度、儿童本身的学习动机、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等都存在差异。
跨文化研究
,青少年社会支配性的可能决定因素的比较研究,中,研究者采用相同的评价量表,对随机选取的被试进行自评和他评,结果发现:
跨文化研究
外表特征对两国青少年的社会支配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青少年的智力因素是其社会支配性的首要决定因素,而在美国青少年中,运动能力与社会支配性的相关最高。
跨文化研究
在跨文化研究中存在,主位 —— 客位,
的研究取向。主位研究( emic approach)
是指站在主位的立场上思考和分析问题,
使用属于某一特定文化的观念和行为解释,即运用地方性标准和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框架来分析本土文化的心理问题,
这是本土心理学家所倡导的,从定义上看,这不是一种跨文化的研究方法 。
跨文化研究
客位研究( etic approach) 是指站在外部客位的立场上对两种或几种文化进行研究,并在文化上比较各种有关行为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理论上说,最好的跨文化研究方法,是由所涉及的有关文化的心理学家共同组成研究小组来展开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