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
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环境和教育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胎内环境的影响子宫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早的环境,又称为胎内环境。一个胎儿与另一个胎儿所受到的胎内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孕母的身体健康状况,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的情况,怀孕时的年龄,母亲的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况 (如早产或难产 )
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胎儿心理的发展。
1、母亲的年龄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两方面:
年龄偏小与年龄偏大。
年龄太小( 18岁以下)生育,胎儿体重过轻、神经缺陷的可能性增加,这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年轻母亲分娩困难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孕妇,也较可能得并发症,如贫血。
1、母亲的年龄
35岁以上生育 ( 特别是第一胎 ),易出现分娩困难和死胎增多,另外出现唐氏综合症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
胎儿患唐氏综合症的概率,孕妇 30- 34岁为
1.66‰,35- 39岁为 3.22‰,40- 44岁时上升到 12.52‰,45岁以上则达到 29.74‰ 。
这是由于高龄孕妇为胎儿提供的胎内环境与正常孕妇相比,通常有些劣势所致 。
2、母亲服药药物对成长中的胚胎或胎儿会有潜在的影响,其作用的大小往往视使用的剂量、
时间、次数及药物本身的性质而定。
2、母亲服药
60年代初,西德的一家医药公司推出了反应停
( Thalidomide) —— 该药可以减轻孕妇的恶心、呕吐、无名状的难受等常见的早孕反应,
还有镇痛、定神、改进睡眠等作用,许多孕妇服用了。结果出现了近万名婴儿畸形:孩子或是耳鼻发育不完全,或是心脏功能出现问题,
最典型的是四肢特别短,上肢表现为挠骨、尺骨可以完全不存在,手好像直接从肩部长出。
2、母亲服药某些口服避孕药因含有雌激素,也会伤及胎儿。
麻醉剂、抗菌素等都会对胎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母亲吸烟、酗酒对胎儿的危害也类似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吸烟的孕妇或连续暴露于充满烟雾环境中的妇女,早产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比一般孕妇高。孕妇大量饮酒,
会产生胎儿酒精综合症,表现为婴儿生长迟缓、
早产、智力落后、身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
2、母亲服药药物作用于胎儿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方面是透过胎盘,对胎儿和母亲产生同样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药物改变了母亲的生理状况,从而也改变了子宫内的环境。
在怀孕的早期几个月,对胎儿的不利影响往往最大。一般妊娠 7个月后,胎儿发育已较为完善,药物对他们的作用已大大降低。
3、母亲的情绪母亲所受到的短暂的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不会造成大的危害 。
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遭受了直接的,重大的精神刺激,如丈夫亡故或是遭丈夫遗弃等,或者是长时间的紧张不安,焦虑或夫妻关系不和等,
这些情绪状态导致体内的血管收缩,对胎儿的供血量也相应减少,长此以往,可造成对胎儿大脑发育的影响,并造成新生儿身体瘦小,体质差等问题,心理上则表现为易神经过敏与偏执;孕妇过于激烈波动的情绪,有可能导致流产 。
3、母亲的情绪母亲在受到精神的极度刺激或长时间刺激时,一方面作用于大脑,并传递到下丘脑使母亲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使母体释放出一种叫儿茶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同样使胎儿体内发生化学变化,并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使胎儿产生与母亲类似的情绪反应。
3、母亲的情绪捷克学者曾进行过一项研究,以比较,计划内怀孕,的孩子与,计划外怀孕,的孩子在身心发展方面的异同。
研究包括了两组孩子,分别属于父母,计划内生育,和,意外妊娠,而迫不得已生下的孩子。
两组孩子在出生时都是健康的,但在研究者九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计划外,的孩子更多地上医院看病,缺乏稳定的家庭生活,与同伴的关系不佳,易敏感与激惹。
3、母亲的情绪研究者认为,母亲通常有较乐观、期待的心态来对待,计划内怀孕,的胎儿,而,计划外怀孕,的孩子则没有那么幸运,孕妇通常在物质与心理上准备不足,甚至在内心深处对不期而至的孩子会产生不由自主的抵触情绪。从母亲的内心体验看,消极与抑郁等负性情绪出现的比率大大增加。由于孕妇对,计划外,的孩子缺乏积极的情感,对孩子出生以后的生理、社会性、情绪与智力等方面的发展造成了长期的不良影响。
3、母亲的情绪有研究曾比较了孕妇放声大笑与极度悲伤对胎儿的影响 。 结果发现,这两种情况下母亲具有类似的生理指标,这些生理指标对胎儿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 因此,
孕妇保持平和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健康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
3、母亲的情绪母亲的情绪与胎儿的情绪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母亲种种激烈的情绪反应,或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会在胎儿身上产生累积效应,从而使孩子一出生就带有不良的心理状态。
早期经验的作用相对于人类而言,在动物身上进行有关早期经验的剥夺与早期环境条件的丰富性研究更具有现实可行性。动物繁殖与成长的周期短,因此能较快地看到研究的结果,也不受人类道德原则的制约。
研究者可以把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到人类。
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雷生( Rieson),将三只猩猩从出生到七个月饲养在黑暗环境中。
德比,在完全黑暗中饲养;柯拉,也是养在黑暗中,不过每天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让它戴着半透明有机玻璃眼罩生活在光亮的环境中,使它得到弥散光线的刺激;莱德,每天有一个半小时在中等光线房间里,接受正常的视觉刺激。
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结果发现,德比遭到了视网膜损伤;柯拉没有表现出这种病症,但视觉追随等反应比正常猩猩慢;莱德的视觉表现则与在正常环境中饲养的猩猩没有区别,
可见每天 90分钟的正常视觉刺激可以防止出现视觉缺陷。
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罗森兹韦格等( Rosenzweig et al.):
小鼠生存环境对大脑发育的比较研究。
一组小鼠被饲养在丰富的环境条件下,
这些丰富的环境条件包括:大的笼子,
有小梯、轮子、小箱、平台等,玩具,。
另一组小鼠则臵于单调的环境条件下,
每天除了定时有食物供应外,没有丰富的环境刺激。
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
80天以后,对两组白鼠分别进行解剖。
解剖的结果是,成长于丰富环境的白鼠,
大脑皮质更重,所含的蛋白质更多,大脑结构比成长于单调环境的白鼠要复杂得多,脑的化学物质也更为丰富。该研究充分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助于动物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 。
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哈洛( H.F.Harlow),把刚出生的恒河猴隔离在特制的房间里,猴子成长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如食物与水都能自动供应,
但不同人和其它猴子接触。研究发现,隔离时间长的恒河猴,会造成心理上的失调。这些猴子与其它处于正常环境的小猴相比,显示了许多异常的行为模式,如自己咬自己,表示害怕的怪相,走路身子摇晃,喜欢独自蜷缩在角落里,还有许多刻板的动作。幼猴行为失常的严重性与隔离时间的长短、隔离开始的时间有关。
动物早期经验剥夺的研究类别 隔离一年 隔离 6个月 部分隔离 有同伴接触的积极性 3.1 3.4 8.5 16.6
运动的主动性 86.0 121.0 117.0 229.0
攻 击 6.8 4.2 5.6 10.2
害怕 —
畏缩 97.0 25.0 34.0 12.0
“猪孩”
1974年12月,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她的母亲患病,父亲是聋哑人,缺乏照顾的她与猪为伍,形成猪的习性,1984年才被人发现。经专业人员检测,当她被外界发现时,这个11岁的“猪孩”混沌一片,没有大小、长短、上下、颜色等概念,几乎没有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意志力和思维能力,甚至表现的情绪也极为原始简单,只有怨、惧、乐,没有悲伤。据测量表明,她的智商为39。
“猪孩”
中国医科大学组织了9人的,猪孩,考察组,采用特殊引导的教育方法帮助
,猪孩,王显凤认字、念诗,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7年后,经过全面科学的测定:王显凤的智力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她的智商也从39的重度智残,达到69,接近于正常人70的最低水准;而她的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平。几年前,王显凤与当地农民李俊来结婚,并生下一男孩。
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墨森( P.H.Mussen),孤儿院的孩子显著的爱闹事(如脾气暴躁,欺诈偷窃,毁坏财物,
踢打他人),更依赖大人(需要别人留意,要求不必要的帮助),更散漫和多动。
与成长于正常家庭环境的孩子相比,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往往既缺乏认知与社会性刺激,也缺乏应答性的反应,因而造成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缺陷,并且一直持续到成年期。
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西默洛夫等( Sameroff,1993),用表所列的危险因子项目对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儿童的 IQ与危险因子数目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即家庭环境危险因子愈多,儿童的平均 IQ愈低。研究还发现,没有哪一个危险因子单独起关键作用,而是若干个因子在联合起作用。
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地位职业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家庭规模父亲缺失压力大的生活事件养育观念母亲焦虑母亲心理健康状况母亲与孩子的互动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环境对于那些有危险遗传因素的个体影响更大。环境的影响通常还与关键期、
早期经验等密切相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儿童的确会显著地从某种经历或环境因素中获益,或者是受到伤害。
儿童青少年的弹性( resilience)
研究一是高危背景下的儿童,战胜逆境后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是儿童即使仍处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
能力并不因此受到损害;
三是从儿童期大灾难(如战争等)中成功恢复过来。
儿童青少年的弹性( resilience)
研究敏化或钢化效应 ( sensitizing or steeling
effects) 。
敏化效应是指以前的害怕体验,压力和逆境,
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的消极经历时,变得更为脆弱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还有,生活早期遭受过不良性伤害的女性,会对男性与婚姻产生敌对的情绪,
这也是敏化效应的一个佐证 。
儿童青少年的弹性( resilience)
研究钢化效应是指先前的害怕体验、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对今后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所谓,见怪不怪,。比如说,
如今社会上流行的户外拓展训练,就是通过使练习者积累经验,从而做到在真正面临生存困境时能从容应对。
儿童青少年的弹性( resilience)
研究
1976年,唐山发生的大地震留下了
4200名孤儿。这些早期家庭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孩子,其心理发展如何?有研究调查分析了震后 21年这些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
儿童青少年的弹性( resilience)
研究尽管这些孤儿经受了大地震和丧失父母的双重创伤,但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特殊的生活应激问题,心理状况也无明显的变化。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些个体的成长中起了重要作用。而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个体发展过程中,弹性,
所起到的作用。
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等成为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有心理学家称电视为,家庭的成员,,因为它的存在已影响了不少家庭成员在一起度过的时间及所选择从事的活动。一方面,电视大大拓展了儿童的视野,另一方面,儿童常常会从电视中学到各种各样的行为。有研究发现,暴力电视看得多的儿童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而且最初有攻击性的儿童看了暴力电视后形成了看类似电视的瘾。
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网络的丰富性、虚拟性和互动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因此,它深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中是必然的。有青少年会受益于网络那纷繁无垠的信息;也有青少年则会困惑和茫然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甚至产生,网络依赖,(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生态发展观布朗芬布伦纳 ( U.Bronfenbrenner),个体发展的生态理论模型 。
生态就是指个体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 五个环境系统分别为:微系统 ( microsystem),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玩耍地等;中介系统 ( mesosystem),在微系统和外系统间起联系作用;
生态发展观外系统 ( exosystem),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个人有影响的环境,如邻居,传媒,
社会福利制度等;宏系统 ( macrosystem),
社会中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等;时序系统 ( chronosystem),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 这五种环境因素同时存在,并且宏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外系统,并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微系统和中介系统 。 对个体发展的考察,不应仅停留在微系统上,而应在各系统的相互联系中来考察发展 。
生态发展观认为人类行为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f(P,E)。
( 一般心理学家重视 P而轻视 E。 )
,情景人,。 个体与环境是一个整体,并相互影响 。
人患心理障碍或疾病表示个体行为与环境配合不良,是生态系统失衡的结果 。
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
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
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
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遗传 — 环境 — 行为表现,的关系随个体年龄的发展而变化,并具体体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为被动式( passive) 影响,是指由儿童的父母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对具有不同遗传构成的个体而言,同样的环境经验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焦虑型父母的同一种行为对反应敏感的孩子与反应不敏感的孩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遗传的作用与环境的作用很难区分开来,因为为儿童提供遗传基因和成长环境的是同一个来源 —— 父母。被动式影响的作用将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第二种是唤起式( evocative) 影响,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也就是说,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反应。例如,生性比较活泼和合作的儿童更易得到父母、教师及其它社会成员的关注,更易形成与这些外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这种唤起式的影响在个体整个发展过程中将持续存在。
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第三种为主动式( active) 影响,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主体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感到比较能适应的环境经验去体验,其结果是,个体间在发展的方向与程度上表现出差异。
例如,外向者所寻求的环境与内向者可能截然不同。随年龄的增长,这种形式的影响程度将越来越大。
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总的说来,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