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申报表 推 荐 单 位 省 级 教 育 行 政 部 门 所 属 学 校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是否部属) 课 程 名 称      普 通 地 质 课程层次(本/专)    高职高专分类体系 课程类型 □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资源开发与测绘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资 源 勘 查 课 程 负 责 人 陈 洪 冶 申 报 日 期   2006/06/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六年三月 填 写 要 求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陈洪冶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8/02   最终学历 本 科 职 称 教 授 电 话 13879787743   学 位  职 务 系 主 任 传 真 0797-8327999   所在院系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国土资源工程系 E-mail Chenhongye162@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27号(341000)   研究方向 地层古生物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讲授的主要课程 (1)《普通地质》、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4届,112人; (2)《古生物地史》、专业基础课、周学时5;1届,65人; (3)《中国区域地质》、专业课、周学时3;4届,171人。 2.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普地认识实习、3届、96人; (2)地质填图实习、3届、76人; (3)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5届、96人。 3.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基本实践技能考核方案”,院级立项课题, 2002年,主持并完成; (2)“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地学高职人才” 院级立项课题、2004年、 主持并完成; (3)“国土资源调查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院级立项课题,主持,在研。 4.教学研究论文与教材 (1)《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地学高职人才》,中国地质教育,第4期,总 第56期,高怀世、陈传胜、陈洪冶、徐明,2005; (2)《矿床地质基础》(中职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洪冶主编,2003; (3)《地质实习指导书》(中职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陈洪冶参编,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首届教学名师奖,2004/09; (2)主持建设的国土资源调查专业获江西省2004年高职(高专)院校 示范性专业; (3)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基本实践技能考核方案”,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02/12。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学术研究课题 (1)课题“江西崇义早奥陶世笔石动物群研究”,国家科学技术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资助,1996-2000年,第三主持。 (2)从沉积构造演化探讨青藏高原隆起的若干问题,已申报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05,主持。 (3)“江西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调研”。九三学社江西省委员会,2006,主持。 2.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江西崇义早奥陶世宁国期典型太平洋型笔石动物群》,中国古生物志,新乙种第33号,1~188页,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三作者,2000。 (2)《玉山古城一带早中奥陶世笔石动物群》,江西地质, 4卷2期,83~244页,第二作者,1990。 (3)《江西崇义早奥陶世茅坪组的笔石》,古生物学报, 32卷3期,355~371页,第二作者,1993。 (4)《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ncograptus》.1994,Graptolite Research Taday, P.44~48. 第二作者。 (5)《奥陶纪心笔石类笔石的再研究》,古生物学报, 34卷1期,103~111页,独著,1995。 (6)《奥陶纪肿笔石类笔石的再研究》,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厦门),32~33页。南方工业学校校刊,总第23期,28~30页,独著,1999。 (7)《根据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若干问题》,西部资源。2006年第2期,第三作者。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⑴-1 基本 信息 姓 名 谢 文 伟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5/11   最终学历 本 科 职 称 相当于副教授 电 话 13133978546   学 位  职 务  传 真 0797-8327999   所在院系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国土资源工程系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27号(341000)   研究方向 古生物  2⑴-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讲授的主要课程 (1)《普通地质》、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5届、136人。 (2)《构造地质》、专业基础课、周学时5;3届、96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普地认识实习、5届、136人; (2)地质填图实习、3届、146人; (3)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5届、72人。 3.教学研究论文与教材 (1)谢文伟主编,2003;《普通地质》,校内使用。 (2)谢文伟主编,2003;《普通地质实习指导书》,校内使用。 (3)谢文伟修编,2005;《普通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校内使用。  2⑴-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⑵-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徐 有 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09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 授 电 话 0797-8326136   学 位 硕 士 职 务  传 真 0797-8327999   所在院系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国土资源工程系 E-mail jxyyxyh@126.com   通信地址(邮编) 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27号(341000)   研究方向 构造地质  2⑵-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讲授的主要课程 (1)《普通地质》、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 2届、85人; (2)《构造地质》、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 2届、62人。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普通地质认识实习、3届、45人; (2)指导毕业论文与答辩、2届、16人。 3.教学研究课题 主持“中等职业学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项目来源教 育部,1999-2002年。 4.教学研究论文与教材 (1)《因势力导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 研究,2004年1期,总第70期,张凤玉、徐有华。 (2)《国土资源遥感》(中职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徐有华主编,2003。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2004年7月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2)2000年9月被评为校“优秀教师”。  2⑵-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研究课题 江西于都-全南地区钨矿评价(项目编号:1212010533002)。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9-2006/12,主持。 2.学术论文 《江西赣州珠宝市场浅析》,江西地质14卷1期,独著,2000。 3.学术表彰 (1)2001/4获“江西省地质学会积极分子”。 (2)2002/6被赣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市科普积极分子”。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⑶-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彭 真 万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5/01   最终学历 本 科 职 称 教 授 电 话 13807074355   学 位  职 务 教研室主任 传 真    所在院系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国土资源工程系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27号(341000)   研究方向 岩石  2⑶-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讲授的主要课程 (1)《普通地质》、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4届、280人; (2)《地质学基础》、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5届、350人。 2.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普地认识实习、4届、96人; (2)地质填图实习、5届、76人; (3)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5届、96人。 3.教学研究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教育部,1999-2002 年(参加)。 4.教学研究论文 (1)《综合地质》(中职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彭真万主编,2003。 (2)《地质实习指导书》(中职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彭真万参编,2003。 (3)《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教师博览,彭真万、刘翼忠,2002。 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2001~2002年度“江西省优秀班主任”。 (2)2000~2001年度“校级优秀教师”。  2⑶-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研究课题 无 2.学术论文 (1)《赣南宁都地区区域变质岩研究》,江西地质科技24卷2期,第一作者,1997。 (2)《赣南早侏罗世早期赖村组的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相》,江西地质11卷1期,第一作者,1997。 (3)《赣南兴国——石城地区区域变质岩研究》,江西省地质学会会刊, 总第30期,独著,1998。 (4)《赣南中侏罗世罗坳组沉积相及层序地层》,江西地质科技26卷1期,独著,1999。 3.学术表彰 (1)“赣南宁都地区区域变质岩研究”一文获1998年度院级优秀论文。 (2)2002/6被赣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市“科普积极分子”。,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⑷ 2⑷-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徐 明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0/11   最终学历 本科 职 称 副教授 电 话 0797-8327616   学 位 学士 职 务  传 真 0797-8327999   所在院系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国土资源工程系 E-mail Xm1960111@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27号(341000)   研究方向 矿物  2⑷-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讲授的主要课程 (1)《普通地质》、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 3届、 106人; (2)《地质学基础》、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 5届、 154人。 2.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普地认识实习、3届、106人; (2)地质填图实习、3届、94人; (3)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5届、75人。 3.教学研究课题: 省级教改立项课题“高职学院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及考核方法研究”,2004立项,在研。  2⑷-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赣州鹅婆岩体地质特征及演化程序》,江西地质12卷1期,独著,1998。 (2)《鹅婆复式深成岩体成岩时代初探》,江西地质13卷2期。第二作者,1999。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陈洪冶 男 1958/02 教 授 双师型 地质矿产调查 省示范性专业带头人 本课程主讲教师   谢文伟 男 1955/11 相当于 副教授 双师型 地质矿产调查 参与学科建设;主讲教师与主讲实践性教学   徐有华 男 1964/09 教 授 双师型 构造地质学 学科带头人 本课程主讲教师   彭真万 男 1955/01 教 授 双师型 地质矿产调查 学科带头人 本课程主讲教师   徐 明 男 1960/11 副教授 双师型 矿床学 参与学科建设; 本课程主讲教师   程新锋 男 1980/04 助教 采矿工程 参与学科建设; 主讲实践性教学   游水凤 女 1981/01 助教 资源勘查工程 辅导课堂教学与指导实践性教学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1)学历结构:硕士2人(其中1人为在读博士),本科5人。 (2)年龄结构:50~60岁2人,40~49岁3人, 20~29岁2人。 (3)学缘结构:主讲教师中硕士2人来源(就读)于二所不同的 院校,本科5人毕业于四所不同的院校。 (4)师资配置情况:主讲教师5人,辅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2人, 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助教2人;其中陈洪冶、谢文 伟、徐有华、彭真万、徐 明具有双师职称。辅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 的比例为1﹕16。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地勘行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确定专业办学方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要“面向技术、面向应用、面向市场”,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技术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照顾学生兴趣和特长,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兴趣提升为能力,特长发展为职业。从而走出一条既不同于学术型本科,又不同于中技中专的培养之路,确立一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 (2)课程改革 以行业分析(职业分析)为基础,确定学生所需的知识点、能力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以岗位工作要求为核心,确定核心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课程;通过职业能力分解,把能力培养落实到课程内容中、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改革力争做到: ①两个“优先”——职业技术课程优先,职业能力课程优先。着力培 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形成能适应行业和社会需要的,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②两个“综合”——职业技术课程综合化,职业能力课程综合化。 即通过职业技术课程综合化构建学生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职业能力课程的综合化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综合能力。 ③两个“打破”——一是打破“三层楼”式的课程结构,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安排课程,加大课程交叉与课程综合的力度;二是打破课程的学科体系完整性,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坚持推进“硕士化”和“双师 型”工程建设,通过“硕士化”工程建设,改善了教师的学历结构;通 过“双师型”工程建设,改善了教师的能力结构;业已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 、学术造诣深、教学能力强、结构合理、团队协作好、高职特色鲜明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课程组教师有一名省级高职高专教学名师( 陈洪冶教授),一名省级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徐有华教授)。教科研成 果丰富,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学术专著一部,主编 国家规划教材三部,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一项(获省级教改成果二等奖 ),省级立项课题二项。 (4)教材建设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及我院地学类专业的实际,科学的制定了既有知识要求、又有能力与素质要求的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普通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鉴于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匮乏,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滞后,重要资源可采储量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此新的形势下,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因此,地质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我院原是地质矿产部直属的五所中专校之一,两次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也是五所中专校中唯一一所升格为高职学院的学校。由于我院地学文化积淀深厚,2001年受教育部委托,主持编写中等职业学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系列教材(国家规划教材,8本),其中包含普通地质课程(综合地质,彭真万教授主编)。 由于高职层次的院校开设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很少,《普通地质》还无正式出版的统编教材。本专业的办学实力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龙头地位,自编了适合高职教育的、高质量的一套教材(含实习指导书),由于办地学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过少,还未正式出版,但在本院及其他高职院校试用情况良好。现已与地质出版社联系,已经达成协议,形成以地质出版社牵头,我院主持,多校参与的地学类专业高职教材编写委员会。我院主编的《普通地质》教材将在2007年出版。 课程组结合赣南及周边地区地质内容丰富、特征典型的地质现象还自编的《普通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青塘地区地质矿产简介》,供野外实践教学用,效果好。 (5)教学方法改革 ①理论教学方法改革: 实物教学:采用标本、模型、图片等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在课堂 上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分布的物资形态与特征。 现场教学:在实验室、地学陈列馆、学院周边的典型地质现象进 行现场教学,使理论知识得到深化,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课程组主讲教师长期从事野外生产和科研工作,完成 青塘幅、宁都县幅、银坑幅等5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积累了 大量的地质资料,从中提炼出适合教学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学,真正 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多媒体教学:购置、录制电视、科教录像片,将片中的一些火山 、古生物复原动画、板块运动等剪切录像资料,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成 多媒体课件授课。 以上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②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课内实习采用了开放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掌握各类矿 物、岩石、古生物化石、各类地质现象与图件的观察与描述的方法, 写出实习报告,并观看有实习内容的多媒体、录象等资料片。   野外认识实习选在矿产资源、地质现象丰富的野外实训基地(宁 都县青塘镇)、韶关丹霞山及赣州市及周边的9条地质观察、实习路线。 以上实践教学过程突出了职业能力的训练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6)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既考核基本理论知识,又考核实践能力与水平,尤其注重现场考 核野外地质现象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高 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考核方式有闭卷考试、大型综合作 业(含理论与实践)考核,口试与笔试结合考核,结合职业资格鉴定考核 等,改革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模试(见4-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7)实验、实训室建设 在原有的基础上,近几年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地学实验、实训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实训基地、地学博物馆的相关设施。现实验室教学标本丰富、仪器、设备齐全,固定资产达百万元;并配有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电教设备;实训基地包括宁都青塘及赣州两个地方:宁都青塘实训基地是我院根据地矿职业技术教育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从1978年开始在矿产资源、地质现象丰富的宁都县青塘镇先后投入几百万元进行建设的,如今教学功能完善、各种野外实习资料齐全、并设有地质陈列室,可满足《普通地质》课程综合实习的需要;赣州实训基地由赣州市章贡区周边的9条野外地质观察、实习路线组成(见普通地质野外实习指导书),可满足《普通地质》课程课间实习的需要。地学博物馆是我院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陈列室的基础上建立的,2004年被赣州市科技局确定为国家地学科普教育基地;在地质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普通地质》课程有4个实验室,面积400m2。 (8)教学管理改革 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教学制度建设,建立了完备的资源教研室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得到严格执行;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问题研讨。探讨实践性教学的组织、考核方法。活动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要注重实效;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各种教学资料及时归档,保存完好。 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监控。如组织观摩教学、公开课、学生评教、督导评价,进行教学质量的检查与分析。 2.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①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教育部职教司专项资助)成果获江西省首届中专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1/4。 ②课题“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基本实践技能考核方案”,获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12。 3.教学研究成果 ①高怀世、陈传胜、陈洪冶、徐 明,2005: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地学高职人才。中国地质教育4期,总第56期。 ②张凤玉、徐有华,2004:因势利导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湖北内部资料准印证第2018/ZY号。 ③陈洪冶主编,2003:矿床地质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141页。 ④徐有华主编,2003:国土资源遥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143页。 ⑤彭真万主编,2003:综合地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354页。 ⑥徐有华、陈洪冶、徐明参编,2003:地质矿产调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⑦陈洪冶、彭真万参编,2003:地质实习指导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⑧徐有华参编,1999:矿管法规与矿业管理。地质出版社。 4生产成果 ①彭真万、陈洪冶等,1996;1∶5万银坑幅地质图及说明书。国 家项目,机密。 ②周仁元、徐 明等,1998; 1∶5万长胜幅地质图及说明书。国 家项目,机密。 ③陈洪冶、彭真万等,1998;1∶5万宁都县幅地质图及说明书。 国家项目,机密。 ④陈洪冶、彭真万、徐明等,1998:1∶5万银坑幅、黄石幅、宁都县幅、长胜幅地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⑤徐有华等,1998;江西泰和县1∶5万地质矿产图及说明书。地 方项目。 ⑥徐有华等,1999;会昌县珠兰大桥桥基地质条件论证报告。 ⑦徐有华等,2002;江西省兴国县里湖矿区水泥灰岩调查地质报告。 教学改革的诸多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意识, 提高了学习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7-8个百分点,100%的学生在 毕业前获得一个工种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受到用 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1.措施 (1)制定了教师培养规划,大力推进硕士化与双师制建设。通过 外出参加全国性的地学教育,地学研究专题研讨会,提高了中青年教 师的知识水平。 (2)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在90年代中后期,选派中青年教师 参加1:5万地质调查工作(国家项目),从生产实践中得到实践技能的 提高;创造优惠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师主持和参加教科研工作,提高科学 与教学研究水平。 (3)建立并严格执行了青年教师上岗前的资格认证、青年教师导 师制、公开教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2.成效 通过上述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事 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了竞争和质量观念,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教学效 果明显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在全国核心 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各种奖励与表彰。 徐有华:硕士学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作为学科带头人,积极 进行教学改革,学科与课程建设收效显著。获省级教研成果二等奖一项 ,主编并出版国家规划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三部。 徐明:九十年代进入校地质队从事了四幅1∶5万地质调查, 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除担任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外,还指导实践教 学。发表论文多篇,有省级教改立项课题一项。 游水凤:在参加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教学 水平稳步提高,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现已能胜任辅导和指导 实践性教学任务。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历史可追溯于1958年建立的江西地质学院地质系(1964停办)。1973,赣州地质学校创办时期,设立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以地质找矿、矿产勘查技术为特色,2002年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设置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本专业结合地质矿产调查与土地资源调查两个专业方向,主要服务于地矿行业,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 《普通地质学》课程开设于1958年江西地质学院,由地质系普地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1964年因国民经济调整,学院停办,停止了课程教学。1973年,江西地矿局在原址上恢复“江西地质学校”,《普通地质》课程由地质教研室承担。1979年,学校归属地质部管辖,成为部属学校。学校成立地质专业科,《普通地质学》由地质专业科普地构造教研组承担教学任务。1994年,学校更名为南方工业学校。《普通地质学》课程由地质专业科普地构造教研室承担。1999年,地质专业科更名为国土资源工程部,成立地质教研室。《普通地质学》课程由地质教研室承担。2002年,学校升格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成立国土资源工程系。《普通地质》课程由资源教研室承担。 在学校创办初期(1973),教师均来自野外地质队及其他资源勘查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一部分为原江西地质学院的教师。这批当年的老教师在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学校逐渐成为以地学为特色,办学水平高,在全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部属学校。90年代,通过第一代老教师的传帮带,中青年教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教学、科研、生产成果业绩显著。现已形成一支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双师型”师资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并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突出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办学特色。1999年教育部委托我校承担《中等职业学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课题,并主持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国家规划系列教材。我院的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具有历史渊源和综合办学实力,地学文化积淀深厚, 2004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高校专科示范专业”;同年陈洪冶教授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首届教学名师”,徐有华教授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普通地质》课程是一门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主干专业基础课,经历了长期的积淀过程(中专33年,高职5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主编与参编了各时期的全国统编中专教材,建立、健全了《普通地质》课内和野外实践教学教材,完善了各种教学、考核、野外实习等规章制度。并经多年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形成鲜明的职业特色。特别是2002年以来,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普通地质》课程改革,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具有较强的识别、分析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参加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起到主干、核心的作用。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普通地质》课程可分为五个模块,其顺序和学时如下: 1.基本知识模块 8学时 (1)诸论 (2)地球概况 (3)地壳的物质组成 (4)地质作用概述 2.外力地质作用模块 24学时 (1)风化作用 (2)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3)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4)冰川地质作用 (5)海水的地质作用 (6)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 (7)风的地质作用 (8)重力地质作用 (9)成岩作用与沉积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模块 16学时 (1)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2)地震作用 (3)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4)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4.拓展模块 4学时 (1)地质年代 (2)环境地质 5.实验、实习模块 (1)实验、实训(含野外实习) 18学时, (2)野外认识实习 3周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原理及其相互关系。解决的方法有:讲授时力求概念准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和标本、模型、科教录像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 难点:矿物、岩石的鉴定方法,地壳运动的原因,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及其互相关系(如外力地质作用与河流阶地的形成等)。为了突破难点,采取如下措施: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矿物的形态、物理性质及矿物的鉴定方法,提供特征典型的标本教学,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反复训练;采用多媒体课件,重复地壳运动与地质作用的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1.实验室实验与野外实习相结合 2.认真组织野外教学实习过程 (1)精心备课,精心安排 (2)编好实习指导书 (3)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充分利用野外地质现象资源 (5)撰写好野外实习报告 3.在实践中进行“三光荣”教育 4.设计思想 (1)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 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掌握肉眼鉴定常见矿物、岩石的方法,培养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的能力;掌握野外地质内容的描述方法,培养阅读常见基本地质图件的能力。 (2)实践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呆板、单一实践教学方法,应用火山、地震等科教片的剪辑录象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结合幻灯片、模型、实物标本等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屏幕观看地质作用的发生过程,形象、生动。便于正确的理解地壳运动与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及生物的演变历史。 野外认识实习选择地质现象丰富,特征典型的地质路线进行,通过对蕴藏在大自然中的各地质现象的分析,并模拟地质工作的野外工作方法,使学生正确掌握地质罗盘、手持GPS、野外资料采集器等仪器应用方法及对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培养野外地质工作的技能。 (3)采用了开放式实验教学。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观察矿物、岩石、化石、构造等各类标本,为野外工作奠定基础。 5.实践教学效果 (1)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思维、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认识野外地质现象的方法及野外工作程序。 (4)初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野外生存能力。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地质找矿方向)学生的职业技能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鉴定方法,识别划分对比地层的常用标准化石,掌握地质罗盘测定产状要素的方法及手持GPS的定位,使其具有较强的野外工作能力,为后续的地质找矿(调查)实习及参加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为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起到主干、核心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效果优良,培养的学生深受地矿单位的好评。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1.矿物 4学时 2.风化作用 2学时 3.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 2学时 4.常见的沉积岩 2学时 5.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 2学时 6.常见的岩浆岩 2学时 7.常见的变质岩 2学时 8.古生物化石 2学时 9.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 3周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课内实验、实训采用与理论教学交叉的形式,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进入实践训练。放映与地壳运动、地质作用有关的多媒体录像片,指导学生分析标本、各种地质图件。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集中三周时间进行野外实践教学,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在大自然中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大自然中各种地质现象的形成及与地质作用的联系,提高学生对各种地质现象的综合归纳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1.考核内容: (1)利用地质测量罗盘岩层、构造产状要素的方法。 (2)利用手持GPS定点的方法。 (3)信手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4)对典型地质现象进行分析,阐述地质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5)肉眼鉴定常见的矿物、岩石、化石。 (6)判读基本的地质图件。 2. 考核方法: 主要在野外现场考核,实地考察学生测量岩层产状的方法、GPS定点方向、信手绘制地质剖面图。对矿物、岩石、化石的肉眼鉴定及地质图件的考核可部分放在实验、实训室进行,以检验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  4-2-5创新与特点 1.产学研相结合 通过特色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体系。我系在赣州市周边建立了9条地质观察路线和相应的实习指导书。这些地质观察路线包含了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地质体及地质现象,充分满足了教学需求。在宁都县青塘镇建立仿生产全过程的实训基地。该基地经多年的建设,教学资料完备,生活学习设施齐全,地质教学路线清晰,剖面资料丰富,一批批的学生经过实训基地的实训后,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校内实验室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各类标本十分丰富,可与一般本科院校同类课程的实验、实训条件相媲美。 我们与地矿单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利用假期到地矿单位接触到了生产技术,在生产中提高了职业技能,实现了生产、教学的无缝对接。 2.根据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我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制定了“两个优先”原则,即职业技术课程优先,职业能力课程优先。以能力为主线,设置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安排中,设置了18学时的课内实训和3周的野外实训,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了能适应行业需要的、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 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课程采用谢文伟老师(高级工程师)主编、课程教研组审定的《普通地质》自编教材(该教材现已通过国土资源部职业教育研究会的评审,将于2007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全国高职高专地学类统编教材使用)。选用彭真万教授主编的全国规划教材《综合地质》及夏邦栋主编的《普通地质学》作为教学参考书。实验实训教材集成了10个实验实训项目的指导书和地质现象典型、丰富的野外实习指导书。保证了野外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多手段、多层次的教学模式。系统、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实现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 2.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 (1)网络资源:教学内容能通过校园网,供学生自学,开展学习交流和向老师请求帮助。 (2)文献资料。 (3)教学录像。 (4)地质陈列馆。 3. 实践性教学环境: 《普通地质》课程拥有实验室4个(普地、矿物与岩石、构造、古生物地史)及 两个实训基地和地学博物馆等相关设施(见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实验设备、各 类实习标本及野外地质观察路线上的地质现象之丰富程度,完全满足了《普通地质》 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该课程的 实习、实训开出率达100%,保证了《普通地质》课程的教学需要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可与办学历史悠久的一般本科院校同类课程相媲美。 4. 网络教学环境学: 学院配备了完善的多媒体设备,为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了有利条件,院系各级机房均能上网,方便学生上网获取知识,交流学习。 5.校外实训基地: 与江西省内多个生产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机会。的学生在毕业前100%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中不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追求教学的难度与深度,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以多媒体课件、模型和电视、科教录像片等手段辅助教学,以实验实训检验教学效果。采用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条件和课件、实物标本、模型、科教录像片中的火山活动等实地录像资料及仿真模拟录像资料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达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信息量大的效果,避免过于繁琐的大篇幅的理论叙述,强调实际应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知识点及各种地质作用的讲授采用了理论与课内实验并举的方法。多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既便于学生理解,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理论教学与野外实训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实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理念。 (4)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学资源,理论课采用大班(2个小班)授课的方式,上课学生人数一般为70~90人,课内实验采用小班上课,野外实习每个小班配备2名教师。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1)各教室均配备了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配有种类齐全的地质标本、野外数据采集器、手持GPS(卫星定位)。现代教学手段不仅应用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还应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在主讲教师的现场教学录像中,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教学效果受到同学们的称赞和校外同行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2)制作的课件具有较高的水平。集成性、再扩充性与交互性较好。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扩充与网上交流。 (3)深入开展高职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广泛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确定高职教育人才定位和培养模式,科学地修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技术人才。 (4)进行传统考核制度改革,建立了一套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如现场考核:带领学生到地质特征典型的野外现场,逐个对地质罗盘、手持GPS的使用、信手地质剖面图绘制、典型地质现象等进行分别的现场考核。在课内实验中对各类标本进行鉴定(考核)。以考促学,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达到“强化实践操作能力”的根本目的。 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对考核方法实行“严格、多样、选择”。所谓“严格”即严格执行考试标准,严格考务制度;“多样”是指多样化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方法;“选择”是指考核内容的可选择性。允许学生选择试题和内容,既考学生“特短”,也考学生“特长”。严明考核规则和处罚措施,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校外专家评价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普通地质》课程教学大纲设置合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针对性强,与其他后续课程关系处理得当,衔接性好。能熟练、恰当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水平较高,且图文、动画等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丰富。现场公开教学评价为优秀。课程建设的成果在同类课程中具有示范性。 江西理工大学采矿教研室副教授 地质学博士: 2006/4/10日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要求为核心,确定核心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中以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实践教学为突破口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是对地矿单位的需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后作出的,切合实际。《普通地质》课件创建的内容新颖且效果好,从公开教学情况看,该课程组的教师教学能力强。从我单位近几年来引进该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看,学生综合素质均较高,动力能力强。已成为我队的新生骨干力量。今后几年我队还将不断引进该院培养的地质类毕业生。以上说明课程组教师教学能力强、教学改革效果好,在同类院校中该课程能够起到示范性作用。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 2006/4/18 2、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 课程组教师教学效果良好,课程组七位教师中有五位教师教学效果优秀,二位教师教学效果良好。课程组七位教师教学准备充分,教案内容完备。教学内容符合大纲要求,均备电子教案及讲议;教学过程中教态自然,语言表达清楚,富有激情,形象生动;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条理性、逻辑性强;概念清楚,重点、难点突出;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良好;板书布局合理条目清楚,便于学生记录。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督导组组长: 2006/4/20 3、校内同行举证评价 《普通地质》课程教研组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中成绩显著,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学术造诣较深,教学能力强,能熟练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质量高。在同类院校中开设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地质找矿方向)的院校很少,缺乏统编高职教材的情况下,课程组自编教材和课程及野外实验实训指导书,保证了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在全院名列前茅;实践性教学条件优越,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院校精品课程,能够在高职院校同类课程中起到示范性作用。 教务处处长: 2006/4/25 作为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普通地质》的课程建设体现了高职学院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特点。教学内容选择得当,重点、难点把握较好,及时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紧密,实践教学条件完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源教研室副教授 2006/4/2 4、近三年毕业生的评价 本人现从事地质找矿工作,《普通地质》是我走进地矿行业的入门课程,在学习《普通地质》课程中,我掌握了地质学中最基本的地质理论,尤其老师熟练的采用多媒体课程教学,直观的教学方式生动、易懂,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使我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为我现在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在毕业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担任了野外小队的队长。老师在讲解这门课时,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对我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在野外工作中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打下了学科基础。 2004届毕业生 (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地勘院) 2006/4/20日 5、学生评教结果(学年平均值) 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各位学生按任课教师教学评价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评教活动由学院教务处组织进行。在学生评教中课程教学得到学生好评,评价结果一直为优秀,评教结果如下: 2001~2002 92.8 2002~2003 92.6 2003~2004 96.7 2004~2005 95.1 2005~2006 94.5 6、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普通地质》课堂教学录像要点: (1)四位教师的教学录像,既有课堂理论教学又有野外实践教学;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2)四位教师均能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 (3)课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各章节配有动态的模拟或实地录制的地学科教片的剪集片段,达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 (4)教师的仪态端庄,声音清晰,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激情高,氛围浓厚,学生参与度高,师生互动效果好。 信息工程系主任、副教授 2006/5/19日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与多样性。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均能科学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标本、电视科教片剪辑录像资料,校园网等辅助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课程拥有实验室4个,及两 个实训基地和地学博物馆等相关设施(见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实验设备、各类 实习标本及野外地质观察路线上的地质现象之丰富程度,完全满足了《普通地质》课 程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实习、实训开出率达100%,突出了职业院校特点,保证了职业 技术与能力的培养。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1、本课程作为院级优质课程,在同类院校同类课程中具有示范性。 2、国内同类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多为本科的“压缩饼干”,理论性、学术性过强,实验少,不利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提高乏力。 3、美国社区学院的同类课程,过于强调技能培养,忽略了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教学,也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同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较,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举,教学方法科学、新颖、多样。理论教学都配有相应的实验,并有集中的野外实训(3周),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又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教学手段多样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内容丰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利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配套的网上自助学习软件还在建设中,需要加快建设速度,尽快满足教学需要。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建设目标: 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在院级优质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完善教学文件,构建更趋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加大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改革力度,探索与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考试考核方法。 2.步骤: (1)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向同类精品课程学习,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2)改进课件制作,进一步提高制作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实训仪器设备等实验实训条件。 (3)利用网络资源,发布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广泛征求外界意见与建议加强信息反馈,拓宽思路,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力争上游。 (4)与《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密切配合,广泛地开展中、高级地质矿产勘查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岗前培训作出更大的贡献。 3.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1)在2007年12月31日前逐步发布电子教学教案。 (2)在2007年6月以前发布全套的“理论教学”, 在2008年6月以前发布“实验、实践性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3)在2007年6月以前建立高职《普通地质》网上自助学习系统。 (4)组织主讲教师进行授课录像,在三年内将全程授课录像发布于网上。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1.地球概况 2006/12 2.地壳的物质组成 2006/12 3.外力地质作用 2007/6 4.内力地质作用 2007/2 5.地质年代 2008/5 6.环境地质 2008/5 7.实验、实训(与理论教学交叉进行) 2008/12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教学大纲 2.典型教案与典型课件 3.教学录像 4.教学条件 5.教材建设 6.师资队伍 7.教、科研成果 8.参考文献 9.教学管理制度 10.简易网上学习系统 11.实验实训项目与报告 12.试卷与参考答案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普通地质》试卷及参考答案 (http://www.jxyyxy.com/ptdz/stk/sjda.htm)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1.措施 (1)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2)被评为院级优质课程和确定为国家精品课程的推荐课程后,学院将投入2万元作为基本建设经费。 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学院将按省拨经费的1∶1配套扶持,并在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上予以倾斜。对于课程组成员按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给予奖励。 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学院将按国家下拨经费的1∶1配套扶持。对课程组成员按国家级成果二等奖给予奖励。 2.实施情况 我院从2002年9月份开始启动精品课程建设,于2002年12月份评出《普通地质》、《古生物学》等20门课程为院级优质课程。为确保网上资源的正常开通,学院专门为此申请了新的网络地址,购置新的网络设备,精心组织人员设计网页,安排专人进行网络维护。课程组人员进行了课程录像、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学校在此项建设中投入资金达10万元(不含实验、实训设备费)。 本课程现正有计划的开展课程建设。此外,学校在实验设备、实验场所给予大力扶持。近期给予本课程实验室设备投入达50万元,新的国土资源实训中心正在筹建中,将于2007年9月竣工。 现课程组全体教师在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院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正信心百倍地努力工作着,为建设《普通地质》国家精品课程而努力奋斗。   8. 说明栏 注明:网络资源 http://www.jxyyxy.com/ptdz/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