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
第一节
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 原始社会:初期无剩余产品,无财政。后来,有剩余产品, 奴隶社会财政
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只有财政现象,仍然无财政(财政分配未从一般分 封建社会财政
配中独立出来) 资本主义社会财政
社会主义社会财政
社会经济条件——剩余产品 末期 剩余产品 家庭 私有制 国家
社会政治条件——国家产生 国家(机器)本身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其存在就必须强制无
偿地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满足其各方面需要,财政由此产生。
(国家) (剩余产品价值) (社会公共需要)
1.财政分配以国家存在为前提 流动资金,财政一般不参与分配 1.社会公共需要 安全秩序
有了国家,才有了财政 C 折旧——可以参与分配,但已 公民权力
2.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居主动、支配地位 不参与分配 经济发展
收支安排,决定于国家意志。 V——可以成为财政收入、但量很小。
3.国家职能决定了财政分配范围 M——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2.形式内容:典型社会公共需要
主在形式如:流转税 “半”社会公共需要
Pm 所得税 大型公共设施
G—W ……P……W/
W/——G/ A
g1——扩大再生产
g-F g2——文教科卫
g3——国家机器开支
第二章 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
筹集
1.分配资金 1. 资源配置职能
供应
比例
2.调节经济 2. 收入分配职能
分配
反映
3.监督管理 3. 经济稳定职能
监督
第二节
1.含义 休谟——对任何个人不会产生突出利益
萨缪尔森——每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造
成他人消费减少。 (有效区)
私人产品 1.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品 1.决策失误
2.外部负效应 2.低效率
3.垄断
公共产品 4.经济波动与失衡
5.分配不公平
2.公共产品特征
(1)不可分割性
(2)非排它性
(3)非竞争性
(4)非盈利性
第二节
1.含义——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合理调配, 1.调节资源在地区间配置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手段——财政补贴、投资、税收
2.市场配置与财政配置相结合的必要性 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配置
(1)市场需求分散性、多变性造成信息扭曲 增量调节——通过国家预算调节
(2)资源配置结构需要较长时间完成 存量调节——财政、税收、政策
(3)价格波动会形成资源浪费 3.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4)市场自身不提供公共品和劳务。 政府部门(大)(小)
非政府部门(大)(小)
4.调节政府部门的内部资源配置,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
第三节
政府——企业——个人
1.含义——调节分配关系——
实现公平分配 中央——地方
2.过程:
+
3.财政分配对其他各层次分配产生重
大影响:
(1)大多数国家比例20-30%
财政分配
国民收入
(2)对社会的影响超出一般的经济影
响力,起示范、推动作用。
个人所得税、国债
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流转税——减少、剔除价格影响
(1)税收调节 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
企业所得税——调节利润水平
(2)税负调节——合理确定国家、企业收入比例
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1)征收个 人所得税
(2)转移支付制度
(3)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
3.改善低收入者取得收入的条件与能力
(1)再就业教育、培训失业人员
(2)解决一部分人基本生活问题
第四节
1.含义 (1)充分就业——有能力、愿意、寻找工作,但≠100% 1. 调节:总供给=总需求
(2)物价水平稳定——(3%-5%)可以忍受水平 (1)总供给<总需求 减少支出
(3)国际收支平衡—— 经常项目 增加税收
平衡
资本项目 (2)总供给>总需求 增加支出
2.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关系二者相辅相承: 减少税收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基本要求 交替使用赤字预算与结余预算政策
经济稳定包含有一定程度经济增长,但不能大起大落 2. 通过财政自动稳定器实现社会稳定
累进所得税
手段
转移支付制度
3.处理好经济稳定与经济长期增长关系
萧条——扩张
(1)短期——调节总需求 繁荣——紧缩
调节产业结构
(2)长期——调节供给 创造需求
第五节
(1)效率≠效益=最高效益
(2)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配置 (1)横向公平——
(3)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纵向公平——
洛伦斯曲线
(2)公平程度
基尼系数
I Y OY——绝对平等线
收 OPY——绝对平等线
入 实际曲线——a介于OY与OPY之间
百 A 基尼系数:
分 B
比
a A=0基尼系数=0收入(绝对平均)
O P 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
人口的百分比 一般地,基尼系数介于0.4-0.6之间
1.西方学者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不可兼得的
公平
效率
2.我们认为:二者存在矛盾,但不是截然不对立的,应兼项二者。具体说:
“效率第一,兼顾公平”
(1)二者矛盾:效率提高,拉开差距,减少公平
过于公平,也就无所谓效率
(2)二者统一: 鼓励提高效率,劳动成员获更多收入
收益增长为公平分配提供物质条件
(3)目前:我国生产率较低,提高效率十分重要
因而“效率第一、兼顾公平”是有共合理性的。
1.合理确定财政分配规模 市场——盲目性
政府占有资源 均衡 1.
经济主体占有资源 财政——≠ “越位”
2.提高财政专业使用效率 “缺位” “合理定位”
(1)合理确定结构 “错位”
(2)建立责任机制,支出管理办法
(3)健全财政支出效益指标体系 2.强化调节——个人
3.强化财政对经济宏观调控 个人所得税
(1)直接调控——间接调控 (1)完善税制 遗产税
(2)灵活运用财政杠杆 赠与税
(税收、投资、补贴、国债) (2)加强征管
(3)调控应具有预见性 (3)提高基础条件水平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财政应发挥核心作用
完善统筹帐户与个人帐户
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第三章 财政支出总论
第一节
是对财政资金有计划分配,
满足国家实现各项职能需要,
是财政活动的重要环节。
购买支出——相应地获得商品与劳务
转移支出——单方向转移,未获得相应商品的与劳务
二者对经济影响
1.对资源配置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分配影响
资源配置
比 例
购买支出
间 接
直 接
大→配置功能强
转移支出
直 接
间 接
大—分配功能较强
2.对政府及微观经济组织影响不同
购买支出
转移支出
政 府
硬约束
软约束
微观组织
硬约束
软约束
基本建设支出 经济建设支出 社会文教支出 1.补偿性支出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消耗掉生产资料
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2.消费性支出
4.流动资金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社会共同消费
5.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3.积累性支出
6.城市维护费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
7.文教卫生、科学及其它 国防支出 债务支出 流动资金支出
部门事业费支出 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8.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
9.国防支出
10.行政管理支出
第二节
瓦格纳认为,
1.人民群众对政府政治压力增长 1.代表人物 皮科克
社会经济 韦斯曼
2.政府职能扩大—— 文化教育 2.内容:
社会保障 (1)正常情况,财政支出随GDP增长而提高
3.导致财政支出增长 (2)社会动荡时期:替代效应
(3)社会正常时期:检查效应
支出
规模
正常 非正常 正常 非正常 时期
1.经济发展早期阶段: 1.政治原因
为促进增长,政府需大力投资, 2.经济原因
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3.社会原因
2.经济发展到“发达”阶段 两大核算体系:
支出总额不变,支出由“硬件” “软件”。 SNA——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市场经济国家
3.经济发展到“中期”阶段, MPS——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计划经济国家
政府的继续投资,保持经济增长。 MPS=SNA—国外净要素收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增加值—固
4.经济起飞之后,政府会继续增加投资。 定资产折旧费
第三节
微观——直接有形收益 1.“成本——效益”分析法
1.计算效益范围不同 比较不同的选择方案
宏观——间接无形收益 投资回收期
微观——追求自力经济效益最大化 重要指标: 内含报酬率
2.衡量效益标准不同 净现值
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最低费用选择法
微观——单一的——货币 在效果相同情况下取费用最低方法
3.效益表现形式不同 3.公共劳务收费法
宏观——多样的 货币 免费
非货币 低价
平价
高价
第四章 投资性支出
第一节
1.SNA体系 国民收入=消费+投资 1. 投资系数:每增加一元投资导致收入增长的倍数。
我国体系 国民收入=消费+积累 (1)刺激生产资料增长
2.投资与积累有区别的: 投资 (2)刺激消费的生产增长
投资→动态→注重市场分析→效果→新增重置投资 (3)优化投资结构
积累→静态→没有分析决策之意→不重视→新增投资 2. 确定投资规模应坚持原则
(结果) 效果 (1)投资规模要适度
(2)投资结构要合理
(3)注重投资效果与效益
政府——不盈利、低盈利
1.投资目的不同 基础产业的特征:
非政府部门——盈利 1. 服务对象公共性——再生产的外部条件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2.资金来源与使用规模不同 2. 明显的规模经济性——资本密集型产业
政府——税收 (钢铁、煤炭、自来水)
来源 3. 服务效益的社会性——外部正效应“外溢性”
非政府部门——市场渠道筹集 (道路等)
政府——大型、长期项目
使用
非政府部门——周期短,见效快项目
政府——立项、验收、审批
3.投资的管理形不同
非政府部门——直接管理
第二节
基础设施——城市运行保证 两大政府选择
1.基础产业
基础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属上游工业
2.目前我国基础产业发展滞后 以政府信用筹集资金
(1)城市基础设施欠帐多 1. 政府投融资 以形成固定资产为目的
①交通阻塞 以投资融资方式投入企业单位
②供水不足 (1)凭借政府信用,而不是其它方式
③城市气化率低 筹措施资金。
(2)能源长期供应不足,特别是电力、煤炭方面 基本特征: (2)有偿使用资金,要求回收本金。
(3)交通运输能力(铁路)严重不足 (3)资金来源多样化。
2.政府投融资的内在特征。
完全无偿拨款方式——会加重财政负担
≠
完全市场化筹资——会加大基础产业亏损
3.政府投融资主要机构——国家开发银行
长期国债、邮政储蓄、保险基金
政策性银行
长期性投资
从价格政策上看,为鼓励基础工业部门的发展,应逐步
实行单一市场价,通过价格刺激其发展。
而对基础设施来说,完全市场定价并不一定有利于社会
经济效率提高。
如图:
(1)令Pmc=边际成本,则产出为OA
该部门将承受PmcDEF的亏损
(2)令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
此时价格为Pm,产量为OC,利润则为GHIPm
(3)令以平均成本定价,平均收益等于价格,此时,价格为Pac,
产量为OB,厂商损益持平。
产量比较: OA > OB > OC
(边际成本(平均成本 利润最大
定价) 定价) 化定价)
价格比较 Pmc < Pac <Pm
(边际成本 (平均成本(利润最大
定价) 定价) 化定价)
按Pm定价,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可选择 按边际成本定价,企业处亏损状态,但却
提供很多基础产品(财政予以补贴或自身收益弥补)
第三节
提供生活资料 1.“准公共品”性质农业 财政 1.自力更生为主→ 内部积累
1.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提供生产资料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国家支援为辅→力所不及项目
增长财政收入 发展其它产业 农业科技、技术推广、 统筹兼项
自然风险 人力资本投资 2.相结合
2.弱质产业 2.财政投入主要内容: 重点使用
市场风险 农林 财政拨款
供给——自然条件影响大 (1)基本建设投资 水利 3.相结合
3.特殊性 气象 减免税
需求——稳定性 (2)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农林 资金支援
4.农业内部积累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客观需要 (3)科技三项费用 农林 4.相结合
农林 物资支援
(4)事业费 水利
气象
(5)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第五章 社会消费支出
第一节
权力机关 立法机构支出
行政支出:经费开支 行政管理机关 行政支出
外事机构 1. 内容 公共安全、国家安全支出
1.含义: 陆、海、空兵种 司法检察支出
国防支出:费用支出 外交支出
国防建设
效用不可分割性 2. 行政管理费增减趋势分析
2.性质:纯公共品 消费非竞争性 80-85年
运行非排它性 (1)三个快速增长期 88-89年
92-94年
①行政费支出增长迅猛
(2)增长原因 ——机构增加
②公安、司法检察支出增大
——社会不安定因素
3.控制行政经费过快增长
(1)转变职能,精简机构
行政支出
固定比例
财政支出
(3)严肃财经纪律
维持费用
目的划分
1.内容: 投资费用
国防部支出
军兵种划分 陆、海、空支出
武警支出
2.国防支出的增减因素分析
我国呈下降趋势
我国国防支出
=5%
美国国防支出
3.世界各国国防支出特点:
(1)国防支出数额呈增长趋势
(2)国防支出中投资费比重不断提高
(3)发展方向——军民结合
4.对国防支出的控制 确定军事打击规模
“计划——方案——预算”方法 拟定各种替代方案
最低费用选择法 第六章 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
第一节
丧失劳动能力 收入——社会保险税
1.含义——公民保障 失去就业机会 1.二者相关性 支出——规定支出可列入成本
其它不幸事故 计划——财政预算
2.内容:
(1)
社会保险
强制
政府予以资助
对应
(老年、医疗、疾病、工伤)
2.财政直接支出
商业保险
自愿
保费
对等
城乡困难户救济
(2)社会救济 农村“五保户”救济 抚恤事业支出
灾民救济 社会救济福利事业支出
离休费、退休费支出
盲、聋、哑、残
(3)社会福利项目
鳏、寡、孤、独
(1)覆盖面过于狭窄
1.现收现付制: 保费=当年支出 1. 存在问题: (2)社会化程度不高
优点—— 不受通胀影响 (3)缺乏法制化
存在给付风险
缺陷—— 存在代际负担
容易入不敷出
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挑战 2.改革方向
2.完全基金制: 保费>当年支出(结余)
优点—— 不存在给付风险 (1)建立覆盖全社会成员社会保障体系
存在通胀风险 (2)提高社会化程度
缺点—— 初期缴费率较高 (3)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作用
不适合中国国情 (4)加强法制化建设
3.部分基金制: 保费>当年支出(部分结余)
避免频繁增加
缴费率阶梯上升
避免负担过重
可行选择
第七章 财政收入总论
第一节
1. 含义: 过程——组织收入筹集资金 1.含义:取得财政收入的具体方式
资金——货币表现的社会产品价值
2.内容: 财政收入主要形式-90% ①利润上缴(所有者)
(1)税收—— ②承包上缴利润
最可靠收入形式 (承包企业)
(2)国有企业收入—所有者身份取得收入 ③股息、红利收入
(股份制企业)
2.反映了政府与有关方面的分配关系 (3)债务收入—政府以信用方式取得收入 ④租赁收入
企业 公债 (租赁企业)
政府 机关 方式 直接借款
事业 ① 事业收入
个人 (4)其它收入—— ② 规费收入
特别对经济主体(企业)发生重要影响 ③ 罚没收入
④ 国家资源管理收入
⑤ 公产收入
第二节
财政收入 F
1.含义—— = 1. 财政收入规模及数量的最高限与最低限
国民收入 N (1)最高限: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
规模增长 增长量V+M
2.影响 的因素 (2)最低限:财政收入 上年财政收入
数量 数量
2. 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合理界限 合理界限确定方法
生产速度加快 (1)经验数据法——30%
技术进步 经常性刚性支出——20%
(1)影响 的因素 降低成本,M增大 (2)要素分析法 (社会行政支出)
V大,M小 建设性支出——10%
劳动力再生产费用 V增长幅度<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 (主要是基本建设)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国有企业——高
(2)影响 的因素 政府职能 大——高 非国有企业——低
小——低 计划体制——高
经济管理体制模式和分配政策 市场体制——低
第三节
流动资金—不能参与 (1)直接来自农业收入—农业税 1.全民所有制经济提供收入
1.补偿基金C 分配 1. 农业— 2.集体所有制经济提供收入
折旧基金—能,但不 (2)间接来自农业收入—农业部门 3.私营经济提供收入
参与分配 (剪刀差) 创造收入转移到 4.个体经济提供收入
其它部门实现 5.中外合资企业提供收入
农业生产状况还影响下一年度财政收入 6.外资企业提供收入
2.劳动者个人收入V——量不大 2. 工业— (1)对财政收入影响直接,比重大
(1)个人交纳税 (2)轻工业对财政收入影响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2)个人交纳规费收入 增值活动(加工、分类、包装、商运)
形式 (3)个人购买国债 3. 商业—活动两类
(4)国家出售高税率产品 纯流通活动,不增值,只是价值实现
获收入(如烟酒) 因而参与分配—购销差价
(5)服务业、娱乐业交纳税收 邮电、通讯—收入高
4.交通运输业— 运输业—提供收入比较少
3.M—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生产—扩大,耗费能源 只提供劳动,不提供产品
影响M 成本—高,M小 5.服务部门—
的因素 价格—影响不定 发展较为迅速,收入增长很快
提高M量根本途径——降低成本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第一节
1.含义——国家为实现职能无偿取得 政治权力 = 国家政治权力
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法律手段 1. 强制性—— ≠生产资料占有
(2)违者受到法律制裁
2.进一步理解: (1)征税不付出任何代价
历史范畴——随国家产生而产生 征纳关系 2. 无偿性——
经济范畴——表明经济关系 (2)是对具体纳税人而言
分配范畴——无偿分配 分配关系
(1)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
数额
3.固定性—— 比例 对象
(2) 固定性是相对的,只是在
一定时期内不变
只有同时具备“三性”的才构成税收
第二节
流转课税
所得课税
1.按课税对象分类—— 财产课税
行为课税
资源课税
直接税——不易转嫁
2.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
间接税——容易转嫁
价内税——税金作为商品价格组成部分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价外税——税金作为商品价格以外附加
从价税——价格依据
4.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
从量税——数量、重量、体积
中央税
5.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类—— 地方税
中央地方共享税
第三节
1.宏观税率——反映税收与经济总量之间关系 小口径 ——
国际上广为使用口径 中口径 ——
大口径 ——
影响宏观税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政府职能大小—— 宏观税率不断提高
(3)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
2.“拉弗曲线”——最佳税率
B 拉弗曲线形象说明了税率与税收之间关系,给人以启示
(1)高税率≠高税收
Aˊ A (2)同择多的税收,可以有两种税率
F (3)从理论上存在一种最佳税率,如图Aˊ点
O 税收
1.含义——
通过流通过程税收部分或全部转给他人负担
纳税人≠负税人
2.税负转嫁的方式: (1)前转:生产厂商→批发商→零售商
(2)后转:生产厂商←批发商←零售商
(3)混转:生产厂商←批发商→零售商
(4)消转:税收被新增利润消化掉
3.税负转嫁的条件:
(1)基本条件——商品价格浮动
(2)约束条件——商品供求弹性(以需求弹性为例四种典型情况)
D Sˊ P D P D S
Eˊ S Sˊ
H E S
F D D D
O Q2 Q1 O Q2 Q1 Q Q Q2 =Q1 Q
P Sˊ
Sˊ S S
D Sˊ
Sˊ S S
O Q2 Q1 Q O Q2 =Q1
(3)课税范围宽窄与征税对象的不同对税负转嫁程度影响
宽 窄 商品税 所得税
(易转嫁) (不易转嫁) (易转嫁) (不易转嫁)
如:白酒→啤酒→矿泉水→自来水
(4)生产者谋求利润目标与税负转嫁的关系
转嫁所得>商品销量损失(实施转嫁)
转嫁所得<商品销量损失(不实施或少实施)
第四节
1.税收中性含义(前提是明确两个概念)
(1)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
(2)税收超额负担——
税收中性——
2.税收中性的相对性
(1)税收中性具有相对性,因为不存在对市场效率没有任何影响
的税收。
(2)中性税收的确定:税收作用倾向于或注重于减少税收对市场效率
的影响(直接税)税率结构愈简单,差别愈小,中性程度愈高。
1.二者偏差:基点不同
2.二者切合点:
(1)二者切点:(重要程度、层次有区别)
①税收中性功能是主要的基本的——市场机制自身功能是主要的、基本的,税收政策选择在于保证市场机制基本功能的发展
②税收的调控功能是次要的、辅助性的——首先保证市场机制完成基本功能,税收变量调节功能居第二位的。
(2)二者合点:(着眼于分工区别)
①税收中性——注重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②税收调控——充分运用“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3.二者有效协调
(1)加深对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理论认识
简化流转税
(2)不断实践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有效协调 完善所得税
消费税→体现非中性
(3)不断完善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关系→如继续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第五节
1.国际税收及其产生条件
(1)含义——国家之间税收分配关系
(2)产生条件 ①与国际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跨国财产所得
②与税制发展密切相关——以所得税为主现代
直接税的出现
2.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基础
(1)联系:国家税收
国际税收
规则和惯例
(2)区别:
国家税收
政治权力(强制)
征纳关系
独立税种
国际税收
非政治权力(非强制)
协调关系
没有独立税种
1.限定各国唯一行使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
(会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2.限定各国唯一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
(会损害发达国家利益)
3.允许各国同时行使两种以上的税收管辖权,
在发生冲突时,承认一种税收管辖权的优先地位
(得到各国的普遍接受)
第九章 税收制度
第一节
1.含义:两种理解:
(1)国家按一定政策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
核心——税种组成与结构
(2)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
第(1)种适合对税收理论的探讨
第(2)种适合对税收管理的研究
第一节
第二节
2.第一种理解
税收制度
世界各国普遍实行
流转税
所得税
财产税
94年前
94年后
94年前
94年后
94年前
94年后
外—工商税
产品税
内— 增值税
营业税
共同 关 税
盐 税
(统一)
增值税
营业税
消费税
关 税
国营企业所得税
内— 集体企业所得税
营企业所得税
内— 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
个人收入调节税
外— 个人所得税
外— 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
外国企业所得税
共同— 农业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外商投资及外国企业所得税
农业税
房产税
城市房地产税
契税
车船使用税
车船使用牌照税
遗产税
房产税
契税
车船税
遗产税
行为税
资源税
94年前
94年后
94年前
94年后
建筑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屠宰税
印花税
筵席税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屠宰税
印花税
筵席税
证券交易税
资源税
土地占用税
耕地占用税
资源税
盐税
土地使用税
耕地占用税
土地增值税
第二节 (税收制度第二种含义)
(谁?) (什么?)
1.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
的单位和个人。(法人和自然人)
2.相关概念
纳税人
(多少?)
1.含义——( )是税收政策税收制度中心环节
(1)比例税率——不分课税对象数额大小
2.种类 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
(2)累进税率——随课税对象增加而递增的一种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按一个税率征税(课税对象全部数额按照相适应等级)
超额累进税率——按多个税率征税,分别计算税额然后相加(课税对象按数额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相应税率)
特点:①在名义税率相同情况下 全额累进税率负担重
超额累进税率负担轻
②在所得额级距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不合理现象
甲2000元所得,按全额累进税率计征
2000元×20%=400元,若按超额累进税率计征:
1000元×10%=100元
1000元×20%=200元
若甲1000元,乙1001元,都按全额累进税率
计征1000×10%=100元,1001×20%=200.2元
③计算上,全额累进税率简便,超额累进税率复杂,但可通过速算扣除数加以解决。
(3)定额税率——按课税对象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
(什么时候) (纳税间隔) (鼓励限制) (惩罚)
1.含义——课税对象们选定的 1.含义——缴纳税款的 1.加重纳税人负担 附加 1.含义——对纳税人违
应该交纳税款环节 期限 加成 反税法行为
2.环节 一次课征制 2.期限有多种 附加——正税以外加征 的处罚措施。
多次课征制 1、2、3、5、10、15 一部分税收 2.具体违章形式
一个月、季度、半年 加成——对特定纳税人 偷 漏 欠 抗
的一种加税措施 违章
2.减轻纳税人负担 减税 违法
免税 3.处理方法
起征点 加收带纳金
免征项 罚金
强行扣款
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节
1.含义——以商品或劳务的流转额 商品流转额 1.含义——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非商品流转额 价值上,指V+M部分。
2.特征: (1)课征普遍(只要有经营行为,或产生增值应交税。) 2. 特点及优点:
(2)税额与价格关系密切(税款同销售额及数量有关) (1)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和税负不
(3)实行比例税率 平问题,有利于专业化协作化。
(4)计征简便 (2)适应经济结构的各种变化,
生产和流通任何变化都不影
响税额
(3)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相互监
督(税收)
(4)便于出口退税
3.类型: 生产型增值税——折旧+V+M
收入型增值税——V+M
消费型增值税——(V+M)——
当期购入固定资产价款
4.税制内容:
(1)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
小规模纳税人 零售100万以下
批发180万以下
范围:生产、批发、零售、进口商品、
修理(2)税率(三档)
基本税率——17%
低税率——13%(粮食、自来水、煤气、图书、农药、饲料等)
零税率——负担为零
(3)计税方法
应纳税额 当期销项税额 — 当期进项税额
销售额×税率 (专用发票注明税额)
(海关完税凭证注明税额)
不含税 (购进免税农产品原材料按10%折扣率计算税额)
如含税销售收入
需折算成销售额
销售额 含税销售收入/1+税率
1.含义——以(少数)消费品的销售收入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发挥调节作用,体现非中性。
2.消费税主要内容:
抑制危害品消费(烟、酒、鞭炮)
控制奢侈品消费(贵在首饰、珠宝、玉石、化妆品)
(1)征税范围: ③减少高能耗品(小汽车、摩托车)
④珍惜不可再生能源(汽油、柴油)
⑤具有财政意义消费品(汽车轮胎、护肤护发品)
(2)税目——11个税目,纳税人为生产、委托加工、进口税目列举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比例税率(如甲级烟,45%)
税率——
定额税率(如啤酒,220%元/吨)
(3)计税依据:实行价纳税,以含有消费税税金的消费品价格为计税依据。
1.含义——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 1.含义——对进出本国国境的货物和物品征
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收的一种税。
2.基本内容
(1)征税范围 ①交通运输业 2.内容
②建筑业 (1)征税范围:货物 物品
③邮电通讯业 3%
④文化体育业 进出口单位 所有人、收件人
⑤金融保险业
⑥服务业 纳税人
⑦转让无形资产 5% 普通税率
⑧销售不动产 (2)税率 进口税率
⑨娱乐业——5%-20% 优惠税率
纳税人为经营上述税目的单位和个人 出口税率
(2)税率:三档税率
(3)计算方法:注重掌握行业特点
第四节
1.含义——是以所得(收益)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1.含义——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它所得征收
2.特点: 的一种税。
税源普遍——经营活动普遍 2.内容:
课征有弹性—— 有所得——交 (1)课税对象——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其它
没有所得——不交 所得(收入总额——准于扣除项目)
(2)税负不易转嫁——直接税 收入总额=生产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
(3)税负较为公平——(国际上通行累进税率) 利息收入、租赁收入、股息收入、
(4)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 其他收入。
准予扣除项目=成本、费用、损失
纳税人——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或者组织
(2)税率——33%
1.含义——中国向其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从其境内取得应税所得的外国企业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2.内容——
(1)课税对象:外商投资企业 生产经营所
外国企业 得其它所得
纳税人: 外商投资企业 中外合资(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中外合作(各担风险、各负盈亏)
外资企业
外 国 企 业 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进行生产经营
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但来于我国所得。
(2)税率:30%+附加3%=33%
“预提所得税”
比例为20%
1.含义——对个人所得征收后一种税
2.内容
(1)纳税人 中国公民
外籍人员 居住满一年,境内外收入均纳税
居住不满一年,只就中国境内收入纳税
(2)课税对象及税率
工资奖金所得:(每月收入-800元)×适用效率-速算扣除数
生产经营所得:(每月收入-成本费用)×适用效率-速算扣除数
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每次取得承包经营收入、承租经营收入-每月800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劳务报酬报酬:每次收入 ≤4000元,应纳税额=(收入-800元)×20%税率
>4000元,应纳税额=收入×(1-20%)×20%税率
对一次收入在20000-50000元,对税款加征5%
对一次收入超过50000元,对税款加征10%
稿酬:每次收入 ≤4000元,应纳税额=[(收入-800元)×20%税率]×(1-30%)
>4000元,应纳税额=[收入×(1-20%)×20%税率] ×(1-30%)
⑥特许权使用费所
得、财产租凭所得:每次收入 ≤4000元,应纳税额=(收入-800元)×20%税率
>4000元,应纳税额=收入×(1-20%)×20%税率
⑦股息、利息、红利所得,每次收入×20%
偶然所得。
1.含义——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益 (1)课税对象:(特殊) 含义——对牧区、半牧区
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烟叶、园艺产品 从事畜牧业生产
2.特点: (1)以总收益为课税对象 水产品、林木产品 的单位和个人征
(2)地方有自主性,灵活性 畜牧产品、食用菌 收一种税。
(3)季节性——秋后征收 贵重食品
(4)税负稳定——增产不增税 (2)税率:8%-31%
3.内容:
(1)课程对象:粮食作物,薯类作物
部分经济作物
纳 税 人:农民、国营农场,个体农业劳动者
(2)税 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全国平均8.9%(实际负担率3%)
第五节
1.含义:对我国境内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
根据其条件差别形成的级差收入征收一种税。
2.内容:(1)征税范围:矿产品
盐
纳税人:生产、开采
(2)税率:从量定额征收
第十一章 国债
第一节
1.含义——政府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满足实现职能的需要。
国债——中央政府发行
地方债——地方政府发行(很少发行)
2.国债的特征:
(1)有偿性——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2)灵活性——是否发行、利率高低
发行多少、期限长短
(3)自愿性——购买建立在自愿基础上
1.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国债较为合适方式
(1)增加税收 受经济发展状况制约
因为—— 遭到纳税人的反抗
(2)财政发行——流通中货币量凭空扩大,导致通货膨胀
我国已不允许向央行透支
2.筹集建设资金
(1)发行国债可克服财政资金困难
(2)将国债资金投向基础产业
3.调节经济运行
(1) 经济过热——增加公债发行,缩小有效需求
经济停滞——增加偿还和投资,刺激总需求
(2) 金融过度膨胀——发行国债,减少流通中货币量
金融过度紧缩——偿还国债,增加货币供给量
1.含义——国债发行与偿还对各经济主体产生的压力。
2.具体负担分析:
(1)承购者的负担——认购者自己经济实力如何
若强制发行,会造成过重负担
(2)发行者的负担——表现在偿债能力上。若用于经济
建设支出,通常会促进经济增长
若用于经常性支出,通常会增加
负担。
(3)纳税人的负担——如果国债投入>产出,只能用
税收收入加以偿还。
(4)后代的负担——若国债当代人受益,后代人偿还
则容易形成后代的负担。
1.种类
(1)举债方式
短期国债(1年以内)
(2)发行期限 中期国债(1-10年)
长期国债(10年以上)
(3)发生主体 国债
地方债
2.结构
政府——长期、大型项目
(1)中、短、长搭配 购买者——短、中期国债
经济条件—— 资金充裕——长期
资金短缺——短期
(2)国债持有者结构选择
政府倾向于持有者集中 社会主义——企业个人(分散)
资本主义——个人(集中)
平价发行 发行价格=票面额
1.发行价格 折价发行 发行价格<票面额
溢价发行 发行价格>票面额
(1)发行人:期限太长、太短都有负面影响
2.期限长短 (2)未来利率预期 下降——倾向发行短期
上升——倾向发行长期
(3)流通市场发达程度 发达——长期
欠发达——短期
3.利率确定参考因素
(1)国债利率≥市场平均利率水平
(2)国债利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3)政府信用 高——有利发行
低——不利发行
(4)社会资金供求 越多→利率→低
短缺→利率→高
(5)国债期限 长——利率高
短——利率低
第十二章 国家预算
是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1.含义—— 收入方面反映
具体 财力规模来源
支出方面反映
财力使用方向、构成
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综合
财政计划中心环节
2.起源——1787年,英国首相皮特要求国会通过
“财政收支计划书”
3.我国——于1994年3月22日人大通过
《中国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1995年1月1日起实行
1.含义——全面反映国家预算年度内性质
不同的预算收支活动,将财政
收支按其性质分成两个或两个
以上相对独立的预算
经常性预算 资本预算
2.复式预算与单式预算的比较
复式预算
单独性
结构性
反映建设
工程状况
科学
严谨
单式预算
全面性
综合性
总体功能
较强
简洁
清楚
1.各项税收 1.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 1.经常性预算结余 1.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
2.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投入 2.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支出 2.专项建设性收入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3.其它收入 3.行政、国防支出 3.国内外债务收入 新产品试制费支出
4.价格补贴支出 3.地质勘探费
5.其它支出 4.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5.城市维护建设与支出
6.内外债还本付息支出
财政部 财政部(汇总)人大批准
地方财政 地方企业 地方财政
中央企业 中央企业 中央企业
1.含义——没有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性
资金,由各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2.范围:
(1)政府职能部门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
预算外资金
(2)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取得预算外资金
——(各种收易资金)
(3)社会团体自行收取的预算外资金
(4)企业主管部门掌握的预算外资金
(5)企业自身在减税让利中所形成的预算外资金
3.特点
自主性
专用性
分散性
第十三章 预算管理体制
1.含义——处理各级预算的财政分配关系 1.实质:集权 分权 1.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
一项根本制度 收支范围 统一性 相对独立性 2.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下
管理范围 2.决定财权和财力集中与分散 放财权的体制
2.内容 (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 程度的主要因素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种形
(2)预算收支划分及原则 (1)国家性质与职能 式的“包干制”。
(3)预算管理权限划分 4.分税分级预算管理体制
(4)预算调节制度与方法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高) (低)
双重身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
(2)国家政权结构 单一制—集权—高
联邦制—分权—低
(3)国家经济体制 计划体制——高
市场体制——低
(4)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 高 集中财力大
的干预程度 低 集中财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