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 1— 2节
第三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
第一节 会计科目与账户
一、会计科目
(一 )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
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
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为了全面、系统
地反映和监督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
情况,分门别类地为经济管理提供会计
核算资料,就需要设置会计科目。
(二) 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5项)
1、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的特点和内容。
例如,
( 1) 工业企业 的主要经济经营活动是制造工业
产品,因而必须设置反映生产耗费、成本计算
和生产成果的会计科目。
如设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 2) 行政单位 主要经济活动是预算内资金、预
算外资金的收支。所以要设置能反映经费收支
情况的会计科目。
如,“拨入经费”、“经费支出”等科目。
( 3)金融业、保险业等服务行业在设置会计科
目时都要反映自身经营的特点,满足本单位内
部管理需要和对外提供会计信息。
2.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即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
相对稳定。
4.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想结合。
同行业一级会计科目统一规定设置,在保证提
供统一核算指标的前提下,各单位可根据本单
位的具体情况做适当增补与合并。
明细科目可由各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置。
5.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
具体要求,
( 1)对每一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必须明确地界定;
( 2)会计科目的名称应与其核算内容相一致;
( 3)科目数量和明细程度应根据企业的规模大
小、业务的繁简和管理的需要而定。并要分
类、编号。
(三)会计科目的类别
1、会计科目按其内容分类
会计科目的内容是指在会计科目反映的会计要
素的内容。和登记方法。
会计科目还应进行分类和编号,并编成会计科
目表。
例如,新企业会计制度 所设置的总分类会计科
目,见表 3—1,
二,会计科目按级次分类
会计科目的级次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不同详细
程度。
会计科目的级次可分为,
总分类科目
二级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
1.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这是对会计对象
的不同经济内容所作的总括分类,它是反映总
括性核算指标的科目。
如表 3—1中,见教材第 41页。该表全部是总
分类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简称明细科目或细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
的进一步分类。
若某个总分类科目下设的明细科目太多时,可
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科目之间增设二级科目
(也称子目)。
特别学习要求,
按类别分别背诵会计科目表。
二,账户
(一)账户的意义
1,设置账户的必要性,会计科目只是规定了
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而为
了序时、连续、系统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的发
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提供各种会
计信息数据,还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
簿中开设账户。
2,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 。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是账户名
称。账户具有一定格式(表现为账页)。
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总分类账户(简称总账)
根据明细分类科目开设明细分类账户(简称明细
账)。
账户会计数据的载体。
3,设置账户的作用
账户 能够经常提供有关会计要素变动情况
和结果的数据。
4.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常
被作为同义词来理解。
(二) 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结构分为左右两方,以一方登记增
加额,另一方登记减少额。
账户要依附于账簿开设。账簿是账户的
载体。每一个账户只表现为账簿中的某
张或某些帐页。
账户的基本结构,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1、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
2、年、月、日(登记日期);
3、凭证种类、编号(登账的日期);
4、摘要(概括说明经济业务的内容);
5、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及余额;
账户余额可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
期末余额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发生额 - 本期减
少发生额
简化账户格式(舍去其他栏、突出金额栏),
左方 账户名称 右方
上述称为,T”字型账户。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一般格式为,
年 凭 证
摘 要
借方
贷方
余额 月 日 种类 编号
在账户中的左方和右方中,哪一方记增加金
额,哪一方记减少金额,其余额在哪一方,则决
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账户本身的性质。(即记
账方法和账户所记录经济业务的内容)。
第三章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本节阐述复式记账的理论与方法 。 复式记
账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 是基础会计学基础
课程的核心内容 。 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复式记账
的特点, 着重掌握复式记账的记账符号, 账户
结构和记账规则 。
一,记账方法的意义和种类
记账方法 是在账簿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分为:单
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 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善的记账方法。
对于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一般只在一个账户上登
记一笔账,账户之间的记录没有直接联系。(只核
算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和债务,不核算实物资产)
账户记录也没有相互平衡的概念,不能全面、系统地
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注意,目前企业和其他单位都不采用单式记账方法。
(二) 复式记账法的特点
复式记账法,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
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
的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会计等式。
复式记账法的特点,
1、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都要按规定的会计科目,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上相互联系地进行分类记录;
2、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
复式记账法是一种科学的、完善的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包括,
借贷记账法
收付记账法
增减记账法。
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都采
用借贷记账法。
三、借贷记帐法
(一)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
符号,反映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一种复式
记账方法。
, 借,,, 贷, 二字只作为记账符号,表
示记账方向。, 借,,, 贷, 表示的记账方
向相反。
比如,资产类科目记入借方表示增加,而负
债类科目记入贷方表示增加。
(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是,
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那一方登记
增加,那一方登记减少,则要根据账户反映
的经济内容决定 。
借贷记账法的理论依据是扩展会计等式,
资产 +费用 =负债 +所有者权益 +收入
增加记入借方
减少记入贷方 增加记入贷方 减少记入借方
显然,左右两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时记账方向
的规定刚好相反。
这种方法是非常科学的,在这种规定之下,
任何经济业务发生后,既有记入借方的科目,
又有记入贷方的科目,而且记入借、贷方的金
额是相等的。 从而可以进行试算平衡。
图 3— 5,见 P50下。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的结构
账户的余额 一般 与登记增加金额在同一方向。
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计算公式,
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负债类账户期末余额计算公式,
贷方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
+贷方本期生额 -借方本期发生额
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结构以及余额计算公式与
负债类账户完全类似。
余额计算实际上是代数运算,方向相同相加;
方向相反相减。
2、收入与费用账户的结构
( 1)费用账户的结构
由于本期发生的与利润有关的各项费用月
末要转入, 本年利润, 账户,故费用类账户
一般期末无余额。
,生产成本, 账户期末为借方余额,表示期
末在产品成本。
,生产成本, 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类似。
( 2)收入账户结构
由于本期实现的收入在月末要转入“本年利润”账户,故
收入类账户月末无余额,从而也无期初余额。
(三)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概括地说就是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即对发生的
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借贷相
反的方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
户中进行登记。记入借方的金额等于记入贷
方的金额。
在用借贷记账法记录一笔经济业务时,先要考虑
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经济业务的性质,根据经济业务的
内容,确定它所涉及的账户类别。
2、确定经济业务具体涉及哪几个账户,应
在哪个账户中反映增加,哪个账户中反
映减少。
3、根据账户的结构,确定哪个账户记入借
方,哪个账户记入贷方。
例见 P51页 。
业务 1,用用银行存款 40000元购买原材料,材
料已验收入库。(暂不考虑增值税)
业务 2、向银行借入短期借款,直接偿还应付账
款。
业务 3、接受某单位投入新设备一台,价值
5000000元。
业务 4、用银行存款 1000000归还长期借款。
业务 5、销售商品一批。售价 600000元。货款尚
未收到。 (暂不考虑增值税)
业务 6、用现金 1200元购买办公用品。当即交行
政管理部门使用。
业务 7、用银行存款 30000元,从某单位购入价值
20000元的原材料(暂不考虑增值税) 。剩余
10000元用于偿还前欠该单位货款。
业务 8、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 5000元,用于车间
一般耗用;用银行存款 2000元支付本月水电费。
经济业务发生后是通过编制会计分录来记入有
关账户的。
会计分录 (简称分录),是标明某项经济业务
应记入的账户及其登记方向和金额的记录。
会计分录在记账凭证或通用日记账(即分录簿)
中编制的。
会计分录格式,
1,先写借方科目,后写贷方科目;
2、“贷”字要比“借”字退后一格;
,借”、“贷”二字后面要写上冒号;
3、贷方金额要比借方金额退后一格,金额后不写
“元”;
4、不同会计科目不能写在同一行,要换行。
5、借方总分类科目对齐,借方金额个位对齐;
同样,贷方总分类科目对齐,贷方金额个位对齐。
另外,凡是科目写错、金额写错、借、贷方向
写错都是错账,所以编写会计分录一定要严格
细致,尽量避免差错。
如例 1,用 银行存款 40000元购买原材料。
(暂不考虑增值税)
分析,这项业务的发生使资产项目原材料增
加 40000元,应记入, 原材料, 账户借方;同
时另一个资产项目银行存款减少 40000元,应
记入,” 账户贷方。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 40000
贷:银行存款 40000
在上例中分录中,,原材料, 是借方科目(账
户),,银行存款, 是贷方科目(账户),它
们称为 对应账户 。即, 原材料, 的对应账户是
,银行存款,,而, 银行存款, 的对应账户是
,原材料, 。
如前面业务 4,用银行存款 1000000元偿还长期借
款。
分析,这项业务使长期借款负债减少 1000000元,
同时使资产项目银行存款减少 1000000元。编
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长期借款 10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0
会计分录有两种,
1、简单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2、复合会计分录,指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的会计
分录。
注意,一般不编制多借多贷会计分录
另外,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不宜合并在一起核算。
(五)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运用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在账户中记录经济
业务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方漏记、一方重
记等登账错误。为此,还必须确立科学的、简
便的、用于检查和验证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方
法。以便进一步找出错误及其原因。
试算平衡就是根据复式记账法原理,检查和验
证账户记录正确性的一种方法。
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有两种,发生额试算平
衡法和账户余额试算平衡法。
(一) 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法
按照,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的记账规则,
每一笔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借贷双方的发生
额是必然相等的。
一定期间内(如一个月)的全部经济业务的会
计分录入账后,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数必然等于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二) 账户余额试算平衡
资产账户余额在借方;负债、所有者权益账户余额在贷
方。
根据基本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以在期初、期末必有所有
账户借方余额合计等于所有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计算公式如下,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注,上述公式在期初仍成立。
如果借贷平衡,表明账户记录基本正确。如果借
贷不平衡,则说明记账肯定有错误,应进一步采
用其他科学的方法找出错误的原因。
注意,有些记账错误不能通过试算平衡发现。
1、一笔经济业务的记录全部被漏记或全部被重
记;
2、一笔经济业务的借贷双方,在编制会计分录
时,金额发生了同样的错误;
3、在编制会计分录时,一笔经济业务的应借应
贷帐户相互颠倒,或误用了账户的名称;
4,借方(或贷方)的各项金额偶然一多一少,
数额恰好抵销。
为了防止上述错误发生,首先要正确编制会
计分录和填写会计凭证,月末要账证逐笔核
对,检查账证是否相符。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旦发生差
错,查找时相当费时费力,所以必须养成一
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六)借贷记账法下的具体运用 —— 实例 P54
某公司 10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 1)收到某单位投入的资本 800000元,款项存
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800000
贷:实收资本 800000
( 2)用银行存款 100000元偿还前欠某企业账款。
借:应付账款 10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 3)用银行存款 200000元购买一台新设备。
借:固定资产 20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0
( 4)将资本公积金 160000元按法定程序转增资
本金。
借:资本公积 160000
贷:实收资本(股本) 160000
( 5)签发并承对一张面额 40000元,期限 2个月
的商业汇票,用以抵付应付账款。
借:应付账款 40000
贷:应付票据 40000
( 6)购进原材料 300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其
中,20000元货款用银行存款付;(暂不考虑
增值税)。其余 10000元货款尚未支付。
借:原材料 3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应付账款 10000
( 7)用银行存款 60000元,偿还短期借款 40000
元和前欠某单位货款 20000元。
借:短期借款 40000
应付账款 20000
贷:银行存款 60000
根据以上分录登记, T”字形账户,并结出期末余
额。(月初余额来源于表 3-4)
本期未发生业务的账户,也应编, 丁, 字形账户,
并填写月末余额,否则会出现试算不平衡现象。
编写, 丁, 形账户是 手工会计 的基本功,对初学
者编科目汇总表有实用价值。
说明,本章第三节暂,不讲放到第八章中介绍。
经试算后的借贷双方数额如果不等,肯定记账
有错误,如一方多记或少记。
如果相等,还不能的出没有错误的结论,这是
因为有些错误不影响平衡,如,
1、借方或贷方都多记了(或少记了)相同的金
额;
2、应借、应贷会计科目写错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