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
? 总学时:54 学时
? 理论课:24 学时;实验课:30 学时
授课内容
第一章 水稻病害 (4学时)
第二章 麦类作物病害 (5学时)
第三章 杂粮病害 (2学时)
第四章 棉花病害 (2学时)
第五章 油料作物病害 (2学时)
第六章 烟草病害 (1学时)
第七章 果树病害 (4学时)
第八章 蔬菜病害 (4学时)
水稻病害
?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4,年产量占全国粮
食总产的1/2。
? 水稻病害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
子之一,在现有防治水平之下, 全国平
均每年损失可达200亿公斤 。如不防治,
平均每年减产稻谷可达 300亿公斤;
? 因此,研究和防治水稻病害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水稻病害的种类
按照病原物分类,水稻病害可以分成下
列几类:
1. 真菌病害 :如稻瘟病、 纹枯病、胡麻斑病、
稻曲病、稻粒黑粉病、恶苗病等
2. 细菌病害: 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
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等
3. 病毒病害:水稻普通矮缩病(RDV)、黄矮病
(RTYV)、 条纹叶枯病(RSV) 等
4. 线虫病害:如干尖线虫病、茎线虫病等。
稻瘟病
Rice blast
? 1637年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就有稻瘟
病的记载。随后在日本(1704)、意大利(1839)
等国家作过描述或记载。
? 该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几乎所有种植水稻
的国家都有记录。
? 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
般减产10%~20%,重的可达40~50%,特别重
的田块可以造成绝收。
症状
? 水稻各生育期和各部位都可以发病。根据发病
时期和发病部位可以将稻瘟病分为:苗叶瘟、
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
瘟等。
? 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 ,危害较大。叶瘟严重
时,全田呈火烧状,植株矮缩,新叶难以生
长,抽穗艰难。抽穗期 穗颈瘟发生严重时,导
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苗叶瘟
苗叶瘟
1. 叶瘟
1)慢性型:典型症状,病斑梭形,最外
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
(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
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
状,称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
生灰白色霉层。
“三部一线 ”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
2)急性型 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
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
都能产生大量灰白色霉层。
? 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合适、
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
? 急性性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
大规模流行的先兆。
3) 白点型 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
小白点。
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
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
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
期内转适时,可以转为急性型。
4)褐点型 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限于
两脉之间.
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 ,
不产生分生孢子。
2. 节瘟
? 多发生于穗下第一、二节位上,病斑
处为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整个
节部,黑褐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
大量灰色霉层。后期节干缩凹陷,易
折断以及病节上部分早枯。
3. 穗颈瘟
?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
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
展呈褐色或墨绿色。
? 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
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
? 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
似。
? 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病原物
? 无性态为灰梨孢 Pyricularia grisea Sacc.
(异名 Pyricularia oryzae),半知菌亚门梨
孢属真菌。
? 有性态为 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子囊菌亚门Magnaporthe 属。
? 至今在自然界未发现有性阶段,仅在实验室
发生有性阶段。
1)形态
? 菌丝 具隔膜和分枝,初期无色,后变灰褐
色。不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产生的菌落色泽
有差异。
? 分生孢子梗 从病组织的气孔或表皮成蔟伸
出,很少单生,不分枝,通常2~4隔。淡褐
色。孢子脱落后,顶部呈屈膝状。
? 分生孢子 洋梨形 或倒棍棒形,顶端尖,基
部钝圆,有脚孢,无色或淡褐色,成熟后 常
2隔 。多数孢子从顶细胞或基细胞萌发,产
生芽管,芽管顶端生成附着胞(压力胞),
生出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
C-分生孢子;G-芽管;A-附着胞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
2)生理学
? 菌丝生长温度8~37℃,最适温度 26~ 28℃。
? 分生孢子在10~35℃均可形成,以 25~ 28℃ 最
适。萌发最适25~28℃。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
湿热条件,52℃,5~7min;干燥条件下,分
生孢子60℃经30h仍有部分存活;于-4~6℃,
经50~60d,仍有20%孢子存活。
? 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大于93%,并需
一定时间的光暗交替。 孢子萌发临界相对湿度
大于90%,最好有水滴或水膜存在。
? 侵入条件较严格,在适温下,须持续结水6~
7h,病菌才能侵入。
? 稻瘟菌可以产生多种毒素,目前已经发现五
种:即稻瘟菌素、吡啶羧酸、细交链孢菌酮
酸、稻瘟醇、及香豆素。
? 毒素对水稻有抑致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将稻瘟菌素、吡啶羧酸、细交链孢菌酮酸的
稀释液,分别滴加到水稻叶片的机械伤口
上,在适宜温度下都可以引起与稻瘟病相似
的病斑。
3)致病性分化
? 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 符合“ 基因对基因假说” ,
即 “对于每一个寄主的抗病基因,病原菌都存在
一个特异的与之对应的无毒基因 ”
? 稻瘟病菌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具有明显的专化
性。据此可以区分为不同生理小种。
? 我国的稻瘟菌根据在特特勃(Tetep)等7个鉴别
品种上的致病表型,1985年共鉴定出8群66个小
种,其中以ZG
1
小种为主。
? 目前长江流域双季籼粳稻区小种组成较为复杂,
籼稻品种上以ZB、ZC群为主,粳稻上以ZF、ZG群
居多。
?我国自1976年开始筛选出7个鉴别品种。但是,
鉴别寄主遗传背景不清楚,并不能客观反映病原
菌的毒性组成(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实验
组,1980)。
?日本于1976年筛选了含9个品种,且各带一个已
知基因的鉴别品种,但是其遗传背景不一致,有
的品种可能还含有其他未知的抗病基因。
?中国农科院凌忠专先生在国际上首次育成了6个
国际通用的粳稻单基因近等基因系 ,为客观检测
我国稻瘟病菌毒性组成提供了理想的材料,但该
近等基因系中的抗病基因还不够全面。
4)寄主范围
? 稻瘟菌在自然情况下,一般只侵染水稻,亦
有报道可以侵染壮羊茅、秕壳草、马唐等。
? 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以侵染小麦、大麦、玉米
和稗草等多种禾本科植物;
? 来自不同禾本科植物上的梨孢菌可以侵染水
稻,引起水稻穗茎瘟。
病害循环
1. 越冬与初侵染源
稻瘟菌主要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 在病谷、
病稻草上 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病稻草上 越冬病菌产生的孢子 始见期,在
长江流域为3月下旬,飞散的孢子 可引起初侵
染 ,形成中心病株。然后,形成的孢子引起
再侵染。
至环境条件不适时,病菌停止繁殖和侵
染,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
稻瘟病病害循环
2.病菌侵染过程
1)接触期和侵入期:孢子的附着和侵入
2)潜育期:病菌侵入后,显症时间主要受温度
影响。
叶瘟潜育期在17~18℃时,为7~9天,
在26~28℃时,为4~5天。
3)发病期:病斑出现后,只要条件适宜,即可
产孢。
3. 孢子释放与传播
? 自然情况下,风 是孢子飞散的必要条件,雨
露光等可以促进孢子脱离。
? 通常情况下,孢子自晚上8时左右开始释
放,直至翌日日出前, 释放高峰期为凌晨
0~ 4时 。若遇阴雨,则全天都可释放孢子。
? 孢子的传播距离与风速和产孢部位高度成正
相关。
? 稻瘟病菌孢子抗逆性较差 ,在远距离传播途
中易丧失活性。
发病因素
1. 水稻抗病性:水稻发育过程中,四叶期、
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
1)抗病机制:生理机制和生化机制
2)品种抗性基因与病菌无毒基因互作:无论
是籼稻还是粳稻,都存在高感和高抗品
种。水稻对稻瘟病的抗病性多为显性,少
数为不完全显性或隐性。迄今,已发现 Pi-
a, Pi-i, Pi-k, Pi-z, Pi-t 等十多个抗
病基因。
2. 气象因素: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
气象因素是影响病害发生和发展的主导因子。
气象因素中,以温度、湿度最为重要,其次
是光和风。
长江流域由于气候特点,一年中 通常有两个
发病高峰。 一是6月上旬至7月上旬 ,气温适
宜、阴雨连绵,容易引起 早稻穗茎瘟和中、晚
稻叶瘟发生。二是8月下旬至9月份 ,气温下降
至适宜发病的温度,如果秋雨连绵,就会引起
中晚稻叶瘟和穗茎瘟发生。
3.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技术既影响水稻抗病
力,又影响田间小气候。
? 合理施肥
? 科学灌水,适度晒田
流行预测
? 稻瘟病是气传、单年流行病害,其发病程度
与 品种感病性和种植面积、小种组成和种群
数量、流行期的气候条件及 水肥管理等密切
相关。对上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准
确预测。
1. 叶瘟始见期预测:
2. 叶瘟预测:
3. 穗颈瘟预测 :
防治
1.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用抗谱广、抗性稳定的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育
种。或将多个垂直抗性基因转入丰产品种中培育水
平抗性品种都是抗稻瘟品种选育的途径。
不同垂直抗性品种搭配种植、轮换种植,或多个
垂直抗性品种同时种植,防治品种单一化,以稳定
生理小种。
引进新品种时,必须经过引、试、繁三个阶段。
2. 加强水肥管理:
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
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草木灰等)。
3. 种子消毒:10% 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 402抗菌剂
8000倍浸种2~3天,浸后催芽。还可以用浸种灵。
4. 药剂防治:对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阶段。结合田间病
情和天气变化情况,要适时防治。
大田控制叶瘟时,在天气有利于发病情况下,首次
施药以上3片叶病叶率3%左右开始喷药。在剑叶发病情
况下,穗颈瘟的防治应在破口至始穗期喷一次药,然
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时喷第二次。
通常情况下,每亩每次喷药不低于60公斤药液。
常用药剂:
7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春雷霉素水剂、40%的
富士1号可湿性粉剂、50%的稻瘟肽可湿性粉剂、40%的
异稻瘟净乳油等。
稻瘟病菌研究的最新进展
? 水稻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
2002年12月18日,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工
作组在东京宣布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完成 ,这次国
际水稻测序计划始于始于1998年,由中国、
日本、美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测序对象
为日本粳稻,共测定碱基对3亿6千600万个,精确
度达到99.99%,并预测遗传基因62435个。中国
科学家率先圆满完成第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
2002年4月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了由中
国12个科研单位的科学家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
《水稻(籼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序列图》。
? 水稻抗病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Wang等(1999)成功
地图位克隆了 Pi-b基因,该基因包含核苷酸结合
位点(NBS)和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LRR)。
? 关于稻瘟病菌基因组分析:
已完成基因组测序。
?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
Valent稻瘟病菌中克隆了具有品种专化性的AVR2-YAMO
基因和寄主专化性的PWL2两个无毒基因。
? 致病性变异机制的研究:
准性生殖和突变被认为是稻瘟病菌致病性发生变异的主
要原因。无毒基因序列的突变是变异的重要原因。
? 病害生态控制研究:
朱有勇教授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Nature》上发表 “稻
米基因多样性和病害控制 ”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科研论文
水稻纹枯病
Rice sheath blight
?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 在我国,
随着矮秆多蘖品种和水肥的大力投入, 纹枯
病发生日趋严重。
?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站的
资料,我国近几年的年发病面积在1500~
2000万公顷,估计每年损失稻谷约60亿公
斤,占水稻病虫害损失的40%~50% 。
? 水稻纹枯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稻区 。在美
洲、欧洲和非洲等国家的主要稻区均有发
生,但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
症状
? 纹枯病主要引起鞘枯和叶枯,称为花脚秆、 烂脚秆。
? 叶鞘发病先 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病斑
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 云纹形状。 叶片病斑与叶鞘相
似。
? 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至灰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
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色菌核。后期病部还可以见到白粉
状霉层,为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 典型症状是在叶鞘和叶片上形成云纹状病斑和菌核。
水稻纹枯病田间危害状
纹枯病病株呈“bird’s nest”状
病原物
? 病原物有性态为瓜亡革菌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担子菌亚门亡革菌属;
? 无性态为茄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属半知菌类丝
核菌属。
? 幼期营养菌丝分枝与主枝呈锐角,老熟菌丝分支与再分
支一般呈直角,分枝处缢缩, 距分枝不远有分隔。菌丝
细胞核3~23个,平均4~8个,为多核。
? 菌核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菌丝相
连。一般直径为1~5毫米。菌核具萌发孔。
? 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
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茄丝核菌的分类与致病力分化(一)
? 1851年De Candole建立 Rhizoctonia属;
? 1858Julius Kuhn建立茄丝核菌( R.solani)
茄丝核菌的主要特征:
①幼期营养菌丝中细胞多核;
②有明显的桶孔隔膜;
③ 幼期营养菌丝分支呈锐角、老熟分枝与再分枝一
般呈直角;
④ 分枝发生点附近缢缩并形成一隔膜;
? 1963年国际丝核菌生物学和病理学研讨会上,将该菌
的有性态定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
茄丝核菌的分类与致病性分化(二)
? 茄丝核菌按照菌丝融合的情况划分14个融合群
(Anastomosis group, AG) (亚种), 分别是AG-1~
AG-13, 和AGBI。
? 水稻纹枯病菌属于AG-1,在AG-1群各菌株间,致病
力也有差异。
? 江苏农科院(1985)将稻纹枯病菌(AG-1)根据培
养性状及致病力划分为三个型,即A、B、C型。
A 菌核细胞;B 不同类型的菌丝;
C 念珠状菌丝细胞;D 担子和担孢子
病菌生理:
? 病菌菌丝发育温度为10~36℃,适温28 ~ 32℃ 。在pH
值2.5 ~ 7.8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5.4 ~ 6.7。
? 菌核萌发需96%以上相对湿度,低于85%则受到抑制。
? 光照对菌丝有抑制作用,但可促进菌核形成。当年形
成的菌核可直接萌发致病。
寄主范围:
? 寄主范围极广,自然寄主有15科近50种植物,人工接
种可达54科210种植物,重要寄主除水稻外,还有玉
米、大麦、高粱、粟、黍、豆类、花生、甘蔗和甘薯
等等。
病害循环
? 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也能以菌丝体和菌
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
? 春耕灌水后,越冬菌核漂浮水面,插秧后随水漂流,
浮着在寄主叶鞘、叶片上,适宜条件下,萌发长出菌
丝,进入叶鞘内,产生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
组织内。
? 潜育期少则1~3天,多则3~5天。
? 在 分蘖盛期至孕穗期在植株间水平扩展;孕穗后期至
蜡熟期,病斑由下向上垂直扩展。
? 担孢子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引起病害,自然情况下和
病害无明显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水稻纹枯病病害循环
发病因素
1. 菌源数量:田间菌核数量与病害初期发病轻重关系
密切。
2. 气候条件:纹枯病喜高温、高湿。水稻处于分蘖期
时,日均温稳定在22℃,田间就会零星发病。 长江中
下游地区,由于初夏气温偏高、盛夏雨多,纹枯病发
生重。早稻发病高峰在6月中至7月上,中、晚稻发病
高峰在8月下至9月下。
3. 栽培技术:氮肥使用量与病害发生程度关系密切。
长期深灌,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种植密
度高低与病害发生有一定关系。
4. 品种与生育期:品种的抗病性有差别,未发现免疫
品种。籼稻最抗,粳稻次之,糯稻最感。
流行预测
? 纹枯病的发生轻重,与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等因素
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中,以温度、湿度最为重要;
栽培因素中以氮肥使用量和 品种影响最大。
? 对纹枯病的预测主要根据这些因子综合分析,指导
大田防治。
? 两查两定测报方法(经验预测法):
选择不同品种,在不同的生育期,各田块调查200
丛,计算丛发病率。
防治
纹枯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发病
期适时施药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 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促进早发,避免后
期徒长。
合理排灌:以水控病,贯彻“ 前浅、中晒、后湿润 ”的
原则,提高水稻抗病力。
? 打捞菌核
春季灌水后,多数菌核浮于水面,可以捞出菌核,深
埋或烧毁,以减少田间的菌源。
2 药剂防治:
? 目前常用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有井冈霉素、多菌
灵、托布津、纹枯净等。
? 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15% ,或拔节到孕
穗期丛发病率达20% 的田块,需药剂防治。
? 5%井岗霉素,每亩100毫升,加水50升喷雾。井冈
霉素防治纹枯病具有特效,残效期长,又不会产生
药害。
3 生物防治:
? 木霉菌、镰孢菌、青霉菌、假单胞杆菌和芽孢杆菌
的一些种;
? 江苏农科院苏科实验农药厂生产的生物杀菌剂“ 纹
曲净” 对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都有很好的防效。
水稻白叶枯病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
水稻白叶枯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一
种细菌病害。最早于1884年在日本发现。在欧洲、非
洲、美洲、亚洲都有发生,而以日本、印度、我国发
生较重。目前已经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水稻种植业
的重大威胁。
在我国,该病害1950年首先在南京郊区发现,随
后随种子调运,病区不断扩大,目前除新疆外,各省
市自治区都有发生,以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普
遍而严重。
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秕谷增加,米质下降,
一般减产10~30%,严重可达5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
可以绝产。
症状
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受害,以孕穗期受
害最重。病菌从稻叶的水孔或伤口侵入,
引起叶片发病。病害症状可以有下列几种
类型:
1. 叶枯型:典型症状。
? 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始为黄绿色
或暗绿色斑点,随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
迅速向下蔓延,形成长而宽的大条斑,可
以扩展至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
? 远看一片白色,因此称作白叶枯病。湿度
大时,病部可见蜜黄色菌脓。
2. 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或品种感病
情况下发生。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
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 , 呈开水
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该症状出现表明
病害正急剧发展。
3. 凋萎型: 多发生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
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 2叶先失水、 青卷,
随后凋萎,其他叶片相继 青枯。
4. 黄叶型: 不常见,仅广东有发现,主要
症状为新出叶片均匀褪绿呈黄色或黄绿宽
条斑,病株生长受到抑制。
病原物
? 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黄单胞菌属细菌。
? 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极生单鞭。革兰氏阴性。好
气性。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落呈密黄色或淡黄
色,圆滑。
? 病菌的致病型:白叶枯病菌不同菌株致病力有差异。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等单位,根据在5个鉴别品
种上的抗感反应,将我国白叶枯病菌分为Ⅰ~Ⅶ 7个
致病型。长江流域以北以Ⅱ型和Ⅰ型为主,长江流域
以Ⅱ型和Ⅳ型为主,南方稻区以Ⅳ型最多,广东和福
建还有少量Ⅴ型菌。
寄主范围:主要侵染水稻,还可侵染茭白
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李氏禾、鞘糠草、
秕壳草、雀稗、马唐、狗尾草
病害循环
1. 越冬与初侵染源
(1)带菌水稻种子:
(2)病稻草和稻桩:
(3)杂草:李氏禾、鞘糠草、秕壳草、雀
稗、马唐、狗尾草、紫云英等均被证明
可带菌起越冬和传播作用。
(4)再生稻及自生稻苗。
新病区以种子传病为主,老病区以稻草传
病为主。
2. 传播和侵染:
? 越冬病菌随水流传播至稻苗 。
? 病菌一般从叶片水孔和伤口侵入 。从水孔
或叶片伤口侵入后,通常病菌在导管内大
量繁殖,引起典型叶枯症状。
? 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 时,病菌可在维管
束中大量繁殖,引起系统侵染而表现 凋萎
症状。
? 病菌随风雨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环境
条件适宜时,经过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
长季中就可大流行。
水稻白叶枯病害循环
发病因素
1. 水稻抗病性:一般糯稻抗性最强,粳稻次之,籼
稻最弱。
2. 气象因素:一般在气温 25~ 30℃发病最盛,22
℃以下或33 ℃以上病害受抑制。适温、多雨和
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暴雨和台风易引起病害爆
发流行。
3. 耕作制度与栽培管理:中稻为主的地区和早、
中、晚稻混栽地区易于造成流行。纯双季稻区发
病较轻。氮肥使用过多或过迟,或绿肥埋青过
多,抗病力减弱。田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
展与蔓延。
流行与预测
水稻在 孕穗—抽穗期最为感病,在易感期内,
如果田间菌量大、水稻抗性差、气候条件适宜,
就会导致病害流行。
1. 始病期预测:在常年始病期田块,发现中心病株
或田间出现急性型病斑时,就可根据未来的天气
情况预测。此外,还有噬菌体预测方法。
2. 流行趋势预测:在品种感病和菌原存在的条件
下,病害流行取决于气候条件。
防治
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
抓住秧苗防治这一关键,结合肥、水管理,辅以药
剂防治。
1. 严格检疫工作,杜绝种子传病。
2. 选用 抗病品种:转 Xa21基因水稻
3. 培育无病壮秧:选择无病种子,在上年未发病的田
块育秧。清理病稻草,消除初侵染源。
4. 加强水肥管理:科学用水,科学施肥 。
5. 药剂防治:坚持种子消毒。生长期可用药剂:20%叶
枯唑可湿性粉剂和25%敌枯唑可湿性粉剂。
6. 生物防治:白叶枯病菌毒性基因突变体。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Rice bacterial leaf streak
?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稻区,为
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 。
? 国内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 ,50~60年代
曾在海南、广东、广西、四川、浙江流
行。80年代以来,由于杂交稻的推广和稻
种南繁调运,病区逐年扩大。目前还发生
于江西、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
南、贵州等省。
? 水稻发病后。一般减产15~25%,严重时可
达40~60%。
症状
叶片上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
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或黄褐色
纤细条斑,宽0.5~1mm,长3~5mm,病斑上
生出很多细小鱼籽状菌脓。严重时病斑联
合。发病强烈时稻株矮化,叶片卷曲。
病原物
? 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黄单胞菌属细菌。
? 致病力分化:将来自国内6个省的150个
菌株,通过接种4个鉴别品种,划分为
Ⅰ、Ⅱ、Ⅲ 3个毒力型,其中强毒力型
菌株占55%。
? 寄主范围:主要危害水稻,还可危害多
种野生稻,李氏禾亦为其寄主。
病原物生物学特征、病害循环、发病相
关因素及防治参见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黄矮病
Rice yellow stunt disease
? 水稻黄矮病又称黄叶病、 暂黄病。我国最早
于1932年在台湾发现,后扩展至 长江中下游
各省,严重危害水稻。
?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达
40~50%。
条状花叶型、褐斑型和黄化型三种病状:
条状花叶型:发病开始先在叶尖微呈黄绿色,1-2天
叶后现黄色,向叶片的中部和下部扩展,叶肉发黄杂
有碎绿斑块,叶脉绿色,呈条状花叶。
褐斑型:发病开始从叶尖或叶上中部产生褐色块状大
斑,褐斑四周微呈黄绿色,1-2天后现淡黄色,由叶
片中部向基部扩展。
黄化型:发病从叶尖开始,叶肉叶脉同时均匀褪绿发
黄,向叶基部扩展。
共同点是病株矮缩, 株型松散, 病叶平展或下
垂 。后期全叶枯黄。病株根系受损,易于拔起。
病原物
? 水稻黄矮病毒( Rice yellow stunt virus RYSV)
是一种弹状病毒,与我国台湾报道的水稻暂黄病
毒( 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 RTYV)极
为相似。在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
Nucleorhabdovirus 属的一个成员。植物弹状
病毒可分为Nucleorhabdovirus 和
Cytorhabdovirus两个属。
? 病毒粒体弹状,150~180nm×70~90nm,具外
膜。
寄主范围
? 寄主范围较窄,仅知有水稻、李氏禾、
大黍和一种烟草。
传播介体
? 只能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传播 。
病害循环
? 该病害初侵染来源主要是越冬的介体昆
虫。两种叶蝉在病株上取食,转移至健
株,造成病害再侵染,使病害不断扩展、
蔓延。
发病因素
1. 介体发生量及带毒率
2. 气候条件:严寒、暖冬。
3. 耕作制度:早中晚稻混栽,不同熟期品
种混种,提供桥梁寄主,有利于介体繁
殖、迁飞和传毒。
4. 品种抗性
防治
1. 抗病品种
2. 合理布局
3. 改进栽培技术
4. 防治介体
水稻条纹叶枯
Rice stripe
? 病原:水稻条纹病毒 ( Rice stripe virus, RSV)。
? 症状:俗称假枯心。水稻发病后,一般先在心叶
及心叶下第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逐渐向上扩
展形成黄绿相间的条纹或斑驳, 叶片质薄而软,
心叶常扭卷呈捻状或枯死。植株矮化不明显,分
蘖减少,抽穗不良,高感品种发病后心叶卷曲。
? 传播介体:主要是灰飞虱。病毒在大、小麦等病
株及灰飞虱体内越冬。
病毒粒体呈 长丝状,由细丝缠合成束状,
粒体直径约8 nm,全长约400 nm。
传毒介体灰飞虱
江苏省近年来条纹叶枯病大发生原因分析:
1. 传毒昆虫数量大 由于冬春温度偏高,较适宜
灰飞虱生长和繁殖
2. 水稻品种抗性弱 目前大面积种植的“ 武育粳 ”
系列为易感品种,占水稻面积的90%以上。
3. 一代灰飞虱迁飞高峰与水稻易感生育期较为吻
合。
4. 防治意识淡薄,防治措施不力 灰飞虱危害水稻
传毒后,条纹叶枯在稻株体内隐症期长。但灰飞
虱直接危害不如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大,不愿防
治。
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虫防病为中心的综合
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病害
1 选用抗病品种 日本和我国分别在1992和1993年获
得抗病毒的转基因水稻。
2 农业措施 清除沟、渠、路边杂草,减少毒源;秧
田选择在离上年重病田较远处;加强肥水管理,促进
健株分蘖,以减少损失;重病区种植抗病性较强的籼
稻及杂交稻。
3 治虫防病 在5月中、下旬,每公顷用10%吡虫啉可
湿性粉剂300g,对水600L喷雾,既可防治小麦穗蚜,又
可兼治灰飞虱。
“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治大田前期,保
大田后期” 。
防治
水稻恶苗病
Rice bakanae disease
? 病原:串珠镰孢 Fusarium monilifome
(无性态)
藤仓赤霉Gibberalla fujikuroi (有性态)
? 症状:病苗徒长,比健苗高1/3左右,植
株黄绿色,瘦弱,根发育不良。病株地
表几个节上生倒生根。
? 病菌形态:
子囊壳多于水稻近成熟时产生于病株下部茎节
附近或叶鞘上,蓝黑色,球或卵形;子囊圆筒形,
基部细而上部圆,每个子囊内含4~6个子囊孢子,
少数为8个;子囊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双胞。
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以小型为主。小型分生
孢子卵圆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型分生孢子新月
形,两端狭细,基部有脚孢,3-5个隔膜。
? 病害循环:
带菌种子是此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其次是稻
草。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
伏于种子内越冬。播种带菌种子或用病稻草做覆盖
物时,当稻种萌发后,病菌即可从芽鞘侵入幼苗引
起发病。
1 选用无病种子
2 种子处理
3 减少初侵染源
防治
稻胡麻斑病
Rice brown spot
? 病原学名:稻平脐蠕孢 Bipolaris oryzae
(无性态)
宫部旋孢腔菌 Cochliobolus miyabeanus
(有性态)
? 症状:全国各稻区普遍发生,病叶受害产
生椭圆或长圆形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大小
于胡麻(芝麻)子粒。严重时病斑联合呈
大病斑,可造成植株枯死。病害还可危害
穗颈和谷粒。
稻曲病
Rice false smut
病原学名:绿核菌 Ustilaginoidae virens
(无性态),半知菌亚门绿核菌属。
稻麦角菌 Claviceps oryzae-sativae(有性
态),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
症状:仅在穗部发生,在颖可壳内形成菌丝
块,破坏病粒内部组织,,菌丝块增大,
露出蛋黄绿色块状孢子座,后色泽转变为
墨绿色或橄榄色。最后孢子座表面龟裂,
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
稻粒黑粉病
Rice kernel smut
? 病原学名:
狼尾草腥黑粉菌 Tilletia barchayama,
担子菌亚门腥黑粉菌属
? 症状:又称黑粉谷、乌米谷等。危害穗
部,仅个别小穗受害,病谷米粒部分或
全部被破坏,成熟时外颖张开露出圆锥
形黑色角状物,破裂后散出黑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