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作物病害 我国油料作物生产状况 ? 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有油菜、大豆、花生 和芝麻。油菜和芝麻产于长江流域各 省,大豆和花生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大 豆的主产区在我国东北地区,花生的主 产区在山东半岛。 油料作物病害 ? 油料作物病害种类很多,目前我国报道的有油菜病害 17种,大豆病害30种,花生病害31种,芝麻病害13 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 油菜 :油菜菌核病、油菜病毒病、油菜霜霉病; ? 大豆 :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花叶病、大豆疫霉根腐 病、大豆灰斑病; ? 花生 :花生青枯病、花生黑斑病、花生褐斑病、花生 根结线虫等; ? 芝麻 :花生茎点枯病和芝麻病毒病; 油菜菌核病 Rape sclerotiniose ?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上的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 长江流域 和东南沿海 各省。 ? 一般年份,发病率为10~30%,流行年份可达 80%,减产10~70%,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质 量。 症状 ? 油菜各生育期均可发病,尤以开花结果期最重; 植株 地上部 的叶片、叶柄、茎杆、花、角果等部位 均可发 病,以茎杆发病损失最大。 ? 苗期受害 茎与叶柄 初生红褐色斑点 ,后扩大并变成白 色, 组织湿腐,上生白色菌丝 , 病斑绕茎后幼苗死 亡,病部形成黑色菌核; ? 成株期受害 多从植株下部衰老叶片开始发病 。病斑初 为圆形、水渍状、暗青色。 干燥时 病斑部呈纸状,易 破裂穿孔。 潮湿时 病斑迅速扩大,可造成全叶腐烂, 病部可生出白色絮状霉层,形成菌核。病害常从叶片 蔓延至叶柄和茎杆。 ? 花瓣极易感染,产生水浸状病斑。病花瓣掉落在植株 其他部位可引起新的病斑。 发病植株 正常植株发病植株 病原物 ? 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子囊菌亚门核盘菌 属。 ? 菌核多为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粉红 色,全部由菌丝组成,外表无绒毛。 ?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 ,浅色至肉褐色,喇叭口状, 直径2~6 mm左右。子囊盘表面为子实层,由子囊和 侧丝构成。子囊棍棒状,无色,内生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菌丝无色、分枝、 具隔膜。 核盘菌 ? 菌核形成适温为15~25℃。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 柄的适宜温度为10~20℃,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 度为15~18 ℃。 ?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 。在长江流域地 区,病菌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可安全越冬,但 是夏季的湿热条件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 腐;在水浸条件下,一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 子囊盘的形成需要散射光,无光或光照不足时, 只能形成子囊盘柄,不形成子囊盘; ? 子囊孢子对温湿度适应性较广。在5~30℃,孢子 萌发率超过50%,24小时内可萌发。 ? 寄主范围很广 ,可侵染64个科396种植物。 ? 自然寄主有36个科214种植物,常见的重要寄主除 多种十字花科植物 外,还有莴苣、向日葵、胡萝 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 ? 病菌致病性有分化,不同菌株的致病性有差异; 病害循环 ?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病残体,以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夏 (冬油菜区)和越冬(夏油菜区)。 ? 春季,在旬平均气温超过5℃、土壤湿润的条件下,土壤中的 菌核陆续萌发,油菜抽薹开花期间、旬平均气温8~14℃时, 大量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从成熟的子囊盘喷射出来,随气 流传播最远可至数公里。 ? 子囊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表皮 细胞间隙或伤口、自然孔口侵入,在寄主体内发育成菌丝。 菌丝也可以用同样方式直接侵染寄主。在寄主体内,菌丝可 以分泌多种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草酸等,分解和杀 死寄主细胞,导致发病; ? 在田间,通常是子囊孢子侵染花瓣,带菌花瓣脱落至叶片引 起叶片发病,叶片病斑扩大蔓延至茎或茎沾附病花瓣、病叶 片而诱发茎发病。 发病因素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取决于 越冬菌核数量 、 2~4月(花期)的 气候条件 、以及 栽培条件 、 品种 抗病性 。 越冬菌核数量 :越冬菌核多,引起初侵染的子囊孢子 数量大,发病重; 气候条件 :降雨量、雨日数、相对湿度、气温、日照 和风速等气象因子与病害的发生均有关系,成熟前 20天内大量降雨,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因素; 栽培条件 :轮作与连作,播种期,水肥管理; 品种抗病性 :分枝习性,木质化程度,叶片蜡粉,开 花期。 防治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主体, 结合农业措施进行的综合防治。 1 农业防治: 1) 选用抗耐病品种 :甘蓝型、芥菜型油菜抗病性较 强; 2) 减少菌源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少田间菌核的积 累,尤以水稻和油菜的轮作防病效果最佳;无病株留 种;及时处理病油菜残体,以减少越冬、越夏菌源; 3) 适时播种,合理施肥 :根据品种的特性、气候条 件,适时播种移栽,缩短与子囊盘发生期的吻合时 间,减轻发病;合理施肥,促苗壮; 4) 改善田间小气候 :长江流域地区,春季多雨,应深 沟窄畦,降低田间湿度,改善通风和通光条件;及时 摘除病叶,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 2 药剂防治: 在盛花期和终花期各喷药一次。菌核净、多菌 灵、炭特灵、甲基托布津等; 3 生物防治: 多种寄生性真菌对菌核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 木霉( Trichoderma spp.)、盾壳霉( Coniothyrium minitans)、黏帚霉( Gliocladium virens)等,可以 寄生菌核,防治效果可达40~80%。有较强的生物防 治潜力; 油菜病毒病 Rape virus diseases ? 又名花叶病 。我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 南方冬油菜区发病比较重。 ? 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流行年份发病率高达70%以 上,减产65%;含油量降低7%左右; 症状 不同油菜类型上症状差异很大; 1 甘蓝型油菜 :叶片症状有黄斑型、枯斑型和花叶型三 种 1)黄斑型 :先在叶面上产生淡黄或橙黄色、圆形或不 规则形病斑,然后在病斑中央出现黑褐色枯点; 2)枯斑型 :叶片正面产生淡褐色枯斑,中心有一黑 点,枯斑周围略褪绿; 3)花叶型 :新生叶上,支脉脉明,叶片出现黄绿相间 的花叶,有时出现疱斑,皱缩;茎杆上产生长短不等 的黑褐色条斑,蔓延后成长条形枯斑,植株矮化,结 实不良; 2 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 典型症状 苗期产生 脉明和花叶,叶片皱缩。 重 病株常在越冬期死亡,轻病者株型矮化,或不能开 花结实,或成熟前枯死; 甘蓝型油菜花叶(左);白菜型油菜脉明(右) 甘蓝型油菜苗期皱缩(左),抽薹期矮化、丛生(右) 甘蓝型油菜茎黑褐色条斑 甘蓝型油菜茎褐色条斑 芥菜型油菜花叶(左);矮化和茎缩(右) 病原物 ? 主要为 芜青花叶病毒TuMV 、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烟 草花叶病毒TMV。 ? 其中,芜青花叶病毒TuMV是最重要的病毒,在长江 流域该病毒 占80%左右 ; ? CMV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较多; ? TMV引起发病的较少,主要发生在华北和广东; 1. TuMV: ? 病毒粒体线条状;钝化温度为55~65℃,稀释 限点为1:7×10 3 ,体外存活期为3~6天; ? 可由汁液传播或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 ; ? 在普通烟和千日红上表现为枯斑,心叶烟上表 现为透明斑; ? 寄主有芜菁、萝卜、油菜、白菜、芥菜和甘蓝 等十字花科及菊科、茄科、藜科和苋科等植 物。我国油菜上已发现TuMV-CR1至CR12等12个 株系; 2. CMV: ? 病毒粒体球形;钝化温度55~60℃,稀释限点为 1:1~3×10 3 ,体外存活期为2~5天, ? 可通过汁液传播或有16种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 ? 在普通烟、心叶烟及黄瓜上均表现出花叶症状; ? 寄主范围广。能侵染葫芦科、玄参科、豆科等多 种植物; 3. TMV: ? 病毒粒体杆状;钝化温度为98℃,稀释限点为 1:5×10 7 ,体外存活期为29~100天; ? 可以由汁液、土壤和大型针线虫传播; ? 寄主有茄科、十字花科、毛茛科等200余种植物; 病害循环 ? 冬油菜区病毒在十字花科蔬菜、自生油菜和 蔊 菜 等杂草上越夏。 ? 秋季首先传播至早播的萝卜、大白菜和小白菜等 十字花科蔬菜上,再传入油菜地。 ? 油菜子叶至抽薹期均可感病。冬天病毒在植株体 内越冬。春天又显症。 ? TuMV和CMV主要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毒,病毒汁 液也可传播。传毒蚜虫主要有萝卜蚜、桃蚜和甘 蓝蚜等,获毒、持毒和传毒的时间都很短; 发病因素 油菜成株期病毒的流行主要取决于苗期感病程 度。 油菜品种、播种期、传毒蚜虫和毒源数量及 气候条件是直接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 品种:各种类型油菜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显著。 抗病品种数量较少; ? 播种期:错过蚜虫的发生期可以降低病毒病的危 害; ? 传毒蚜虫:油菜角果发育期的发病率与苗期迁飞 的蚜虫总量成正相关; ? 毒源数量:秋季比油菜早播的十字花科蔬菜是油 菜病毒病的重要毒源作物。冬油菜区的主要毒源 作物是萝卜和大白菜。毒源作物的发病率与油菜 的发病率成正相关; ? 气候条件:苗期发病程度还取决于气温和降雨, 冬油菜区 秋季月均气温达到15~20℃有利于蚜虫 迁飞带毒 ;降雨量也是决定蚜虫的迁飞 ,而迁飞 蚜虫数量及其活动能力与油菜发病呈正相关; 防治 选育与推广抗病品种、减少侵染源、加强 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 的关键是预防苗期感病; 1 选育抗病品种: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的差 异; 2 适当推迟播期:根据预测预报,预期病害大流 行年份可推迟播种10~15天,有避病作用; 3 治蚜防病:减少油菜地附近蚜虫向油菜地的迁 飞、用地膜覆盖避蚜; 大豆病害 ? 我国已经报道的有30余种大豆病害; ? 最严重的病害: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毒 病、疫霉根腐病、霜霉病、灰斑病、锈病 等; ? 由于耕作制度、气候条件的不同,病害的 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 ? 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一种新的威胁; 大豆胞囊线虫病 Soybean cyst nematode disease ? 大豆胞囊线虫又名大豆根线虫病或黄萎病,俗 称 “火龙秧子 ”,是全世界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 病害之一,发生普遍而严重。轻病田一般减产 10%,重病田可达30-50%,甚至绝产。有的地区 可以导致连续多年不能种植大豆。 ? 在我国最重要的发病地区是东三省的大豆产 区。尤以东北干旱、砂碱地发生严重。 症状 ? 胞囊线虫寄生于大豆 根上 ,受害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均 可表现症状。 ? 植株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 发黄早落,花芽少,不结荚或很少结荚。 ? 地下部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甚至整个根 系发根状。须根上有许多 白色至黄色小颗粒(雌虫)。 ? 被害根 很少结瘤 。由于胞囊撑破根皮,根液外渗,致 次生土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使植株提早枯死。 Symptoms induced by Heterodera glycines Females of Heterodera glycines feeding on roots 病原物 ? 大豆异皮线虫 Heterodera glycines,属异皮科异皮 线虫属。 ? 大豆胞囊线虫一生中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 段。 ? 雌、雄虫异形,雄成虫线形,头尾钝圆,尾端略 向腹侧弯曲。雌虫柠檬形,头颈部较尖,先白后 变黄褐色。后期雌虫角质层变厚,呈深褐色,体 内充满卵,这种含有大量卵的雌虫尸体称为 胞囊 (cyst) 。胞囊壁上有短锯齿状花纹,呈不规则 横向排列。具突出的阴门锥。肛门和阴门位于阴 门锥的顶端。 Egg and juvenile of Heterodera glycines Egg and juvenile of Heterodera glycines ? 该线虫寄主范围很广,大多数为杂草和豆区 不常见的植物。 ? 在栽培植物中的主要寄主有大豆、小豆、绿 豆、豌豆、赤小豆、饭豆、某些菜豆品种 等; ? 有不同的生理小种分化现象; 病害循环 ? 胞囊线虫 以胞囊 于 土壤中越冬 ,也可以在粪肥中以及 混杂于种子中的土粒中越冬,有的粘附于种子或农具 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 春季温湿度适宜,卵孵化, 以二龄幼虫破壳进入土 中,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寄生于根的皮层中 ; ? 雄成虫蠕虫形 ,成熟后进入土中生活 . ? 雌成虫梨形,有短颈 ,成熟后胀破寄主表皮,腹部外 露,仅口器仍附在寄主组织内。雌雄交配后,在雌虫 体内产生 200~500粒卵,成胞囊; ? 胞囊线虫自身蠕动距离有限,主要通过 农事耕 作、田间水流或借风携带做近距离传播 ,也可混 入未腐熟堆肥或 种子携带远距离传播 ,并随种子的 调运而远距离传播。 ? 胞囊抗逆性极强 ,可以在土壤中存活 3~4年 甚至 更长,有报道可达10年。不同地区每年发生代数 不同,一般3~6代。 发病因素 ? 感病大豆品种和连作重茬是大豆孢囊线虫严重发生的 重要条件; ? 土壤温、湿度 :土温直接影响线虫发生的速度和代 数;湿度太低和太高都不利于线虫的活动; ? 土质 :通透性好的砂土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 ? 耕作制度 :连作田块发病重; ? 品种 :不同品种对孢囊线虫的抗性有一定差异; 防治 保护无病区,对病区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药剂 防治,并积极选育抗病品种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 2. 轮作 与禾谷类等非寄主作物实行 3年以上轮作,轮作 年限越长,防治效果越显著。 3.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品种资源中黑豆等可作为抗源 使用。吉林和黑龙江都已获得一些高世代的抗病品 系。黑龙江的抗线一号适合在盐碱地重病区应用, 1991年已开始推广。耐线虫品种在生产上利用可增产 10~15 %。 4. 药剂防治 可选用熏蒸剂或内吸剂治疗。常用药剂 : 棉 隆、呋喃丹、涕灭威、克百威、甲基异柳 (硫 )磷。 大豆花叶病 Soybean mosaic 大豆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单一或复合侵染 的一类系统病害。主要包括大豆花叶病、大 豆顶枯病、大豆芽枯病等。全国各省均有分 布,以黄淮流域、江汉平原最重,长江中下 游大豆产区、东北、山东等大豆栽培区。其 中大豆花叶病发生普遍,占大豆病毒病80% 以上,减产40%。 症状 ? 常见症状可分为轻花叶、花叶、黄斑花叶、曲叶、卷 叶、疱叶、畸形叶、皱缩、矮化和顶枯等10种。 ? 典型症状为植株矮化,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并皱 缩,叶缘下卷或叶片扭曲,质地硬脆,叶脉变褐,有 时沿叶脉两侧有许多疱状突起。 ? 病株的种子常出现斑驳或变色,变色部分可以脐为中 心呈放射状,斑驳的颜色与种脐颜色一致。 由大豆花叶病毒引起的种子斑驳 病原 ? 大豆花叶病毒 Soybean mosaic virus 简称 SMV, 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 ? 病毒粒体线状,大小650-760×13(nm)。 ? 病毒钝化温度60-70℃, ? 稀释限点 1∶ 10 5 , ? 体外保毒期在室温下4-5天。 大豆花叶病毒粒体经负染后电镜照片(黑色线段代表500 nm) 寄主范围 ? 该病毒寄主范围较窄,只能系统侵染大豆、蚕豆、豌 豆、秣食豆、紫云荚等豆科作物。 ? 局部侵染昆诺藜,扁豆,以及菜豆中的 “Topctop”、 “Monroe”,家雀蛋等,成为该病鉴别寄主。 ? 该病毒东北划分了3个株系群包括5个株系。江苏分出6 个株系。东北的1号株系群即江苏的Sd群及Sf群,东北 的3号株系即G5。 病害循环 ? SMV主要在种子中越冬,带毒种子 在田间形成的病 苗,是本病的初侵染来源。再经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 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传毒的主要介体是 大豆蚜、 桃蚜、豆蚜等30多种蚜虫。 ? 汁液摩擦接触也可传染。病毒存在于种子的胚及子叶 上,种皮不带毒。 发病因素 ? 豆种的带毒率、蚜虫发生的数量和迟早、气候条 件和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可影响病害的发生与流 行。 ? 豆种带毒率 :主栽品种带毒率高。 ? 介体蚜虫的消长 :发生早、数量大,发病重。 ? 气候条件 :发生花叶病的适温为20-30℃。 ? 品种抗病性 :品种抗性不高,播种晚时,该病易 流行。 防治 应采取 以播种无 (低 )毒种子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措 施。培育抗病品种则是控制病害的根本途径。 (1)播种无毒或低毒的种子,是防治该病关键 。 (2) 选育抗病品种: (3)治蚜防病: 有条件的铺银灰膜驱蚜,效果达80%。 (4)加强种子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