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第一节 平面控制测量概述
一、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常用方法有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如下图所示
第一节 平面控制测量概述
二、国家平面控制网的等级
国家平面控制网分为一、二、三、四等四个等级,一等精度
最高,低一级控制网是在高一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的。如下图
所示:
第一节 平面控制测量概述
三、图根控制网的建立
为适应地形测图的需要,还必须在国家控制网的基础上,进
一步加密控制点,直接供地形测图使用的控制点组合而成的控制
网为图根控制网。其建立方法可采用导线测量、小三角测量和交
会定点等方法来建立,建立图根控制时,如果测区内有国家控制
点,应与国家控制点连接起来,如果测区内没有国家控制点时,
可建立独立的图根控制网。
第二节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一、导线的布设形式
1.闭合导线:自某一已知点出发经过若干点的连续折线仍回至原
来一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
2.附合导线:自某一高级控制点出发经过若干点的连续折线附合
到另一个高一级的控一点上的导线。
3.支导线:从已知水准点出发,经过若干点,既不附合到另一水准
点,也不闭合到原水准点。支导线支出点的个数不能超过 2个。
第二节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二, 经纬仪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踏勘, 选点, 埋设标志, 测角, 测边,
测定方向
( 一 ) 踏勘,了解测区范围,地形及控制点情况,以便确定导线的形式和布
置方案
( 二 ) 选点:
1,原则:
( 1) 导线点应均匀分布在测区内, 边长视测图比例尺而定, ( 可参考
下表而定 ), 相邻边的长度不宜相差过大, 以免测角时带来较大的误差 。
第二节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 2) 为便于测角, 相邻导线点间必须通视良好 。
( 3) 为便于测地形, 导线点应选在地势高, 视野开阔的地方;
( 4) 导线点不易被破坏, 土质坚实, 便于安置仪器的地方 。
( 三 ) 埋设标志:
( 1) 木桩, 如下图 ( a)
为了便于寻找,应量出导线点与附近明显地物的距离,绘出草图,
注明尺寸,该图称为“点之记”。如下图 ( c)
( 2) 混凝土标石,如下图 ( b)
第二节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 四 ) 测角
可测左角, 也可测右角, 一般规定观测左角, 闭合导线测内角 。 导线的
等级不同, 使用仪器类型不同, 那么, 测回数也不同 。 精度要求见下表
第二节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 五 ) 测边
测定导线边边长可采用钢尺量距, 用经过检定的钢尺直接丈量各相邻导线
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往返丈量的相对中误差一般不得超过 1/2000,在特殊困
难地区也不得超过 1/1000。
( 六 ) 测定方向
1.与国家控制点连测推求
2,罗盘仪测磁方位
第三节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一, 测量坐标正反算
( 一 ) 坐标正算
1.定义:设已知点 A的坐标为 (xA,yA),测得 AB之间的距离 D及方位角 α AB推求待定
点 B的坐标 (xB,yB)。
2.公式:如图所示
Δ x=Dcosα AB,Δ y=Dsinα AB
xB=xA+Δ x= xA +Dcosα AB
yB=yA+Δ y=yA+Dsinα AB
第三节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 二 ) 坐标反算
1.定义:已知 A,B两点的坐标 ( xA,yA), ( xB,yB), 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D及方位角
α AB的过程 。
2.公式:如图所示
tgα AB=Δy AB/Δx AB=
D=Δy AB/sinα AB=Δx AB/cosα AB
D= =
第三节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二, 闭合导线的内业计算
(一)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1.角度闭合差 fβ 计算:
内角和观测值 Σβ测与理论值 Σβ理之差 fβ 称为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公式 fβ =Σβ测 -Σβ理 = Σβ测 -( n-2)х 180°
2.计算角度闭合差允许值 fβ 允
按导线转折角观测和限差表的规定计算 。
3.判断精度:当 fβ ≤ fβ 允 时, 满足精度要求, 超过重测 。
4.计算角度改正数
方法闭合差按相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角上;当 fβ 不能整除时, 余数分在短边上 。
第三节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 二 ) 导线边方位角的计算
可根据第一条边的方位角和调整后的内角 ( 左角 ), 推算其它各边的方位角,
其公式为:
α 前 =α 后 +180° +β 左
β 左 为改正后的左角
当采用上式算得的 α 值超过 360° 时, 应减去 360° 。 由最后一边的方位角推
算而得第一边的方位角, 其值应等于它的起始值, 如不等表明计算有错误 。
( 三 ) 坐标增量计算及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
1 坐标增量的计算:
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 其公式如下:
Δ xi =Dicosα i(i+1),Δ yi=Disinα i(i+1) (其中, i=1,2,… n)
计算位数取到 cm。
2 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fx=ΣΔx测
fy=ΣΔy测
式中, fx—— 纵坐标增量闭合差
fy—— 横坐标增量闭合差
第三节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3 导线全长闭合差的计算
4 导线相对闭合差
在通常情况下, 图根导线的 K值不应超过 1/2000,困难地区也不应超过 1/1000。
5 计算坐标增量改正值
( 四 ) 计算导线点的坐标
根据起点的已知坐标及调整之后的坐标增量, 逐一推求 。 算完最后一点, 还要再
推算起点的坐标, 推算得出的坐标应等于已知坐标 。
δ xi,δ yi为第 i条边纵、横坐标增量改正值;
Di为第 i条边的边长。
第三节 闭合导线内业计算
三、闭合导线的内业计算算例
第四节 附合导线内业计算
一、附合导线的内业计算
如下图为一附合导线,它的起点 1和终点 n分别与高一级的控制点 A,B和 C,D连接,
后者的坐标为已知,可按坐标反算公式计算起始边和终了边的方位角,即:
附合导线计算图
附合导线与闭合导线内业计算的区别: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
fβ =α ′ CD-α CD α ′ CD =α AB+n × 180° +∑ β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
fx=∑ Δ x测 -
fy=-∑ Δ y测 -
附合导线各导线点坐标计算的其它内容,同闭合导线。
第四节 附合导线内业计算
二、附合导线内业计算算例
第五节 交会定点
当已有控制点的数量不能满足测图或施工放样需要时, 可采用交会
定点法加密控制点
经纬仪交会法分前方交会, 侧方交会和后方交会三种, 我们主要学
习常用的前方交会法, 如下图所示:用经纬仪在已知点 A,B上测出 α 和
β 角, 计算待定点 P的坐标 。
其公式为:
第五节 交会定点
为了提高精度, 交会角 γ 最好在 90° 左右, 一般不应小于 30° 或大于是 120° 。
同时为了校核所定点位的正确性要求由三个已知点进行交会, 有两种方法:
( 1)分别在已知点 A,B,C(见下面的算例)上观测角 α 1,β 1及 α 2,β 2,由
两组图形算得待定点 P的坐标( xp1,yp1)及( xp2,yp2)。如两组坐标的较差 f≤0.2M
或 0.3Mmm,则取平均值。式是 M为比例尺的分母,前者用于 1:5000及 1,10000的测
图,后者用于 1,500-1,2000的测图。
( 2)观测一组角度 α 1,β 1,计算坐标,而以另一方向检查,即在 B点观测检查
角 ε 测 =∠PBC 。由坐标反算检查角 ε 算,与实测检查角 ε 测之差 ″ 进行检查,
″≤ ± 0.15M ″/s 或 ± 0.2M ″,式中 s为检查方向的边长。上式前者用于
1:5000及 1,10000的测图,后者用于 1,500-1,2000的测图。
第五节 交会定点







第六节 高程控制测量
一, 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方法
国家水准网分为一、二、三、四,四 个等级。低一级
的控制网在高一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建立。
( 一 ) 一, 二等水准网的建立
一, 二等水准网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基础, 一般沿铁路,
公路或河流布设成闭合或附合的形式, 用精密水准测
量的方法测定其高程 。
( 二 ) 三, 四等水准网的建立
三, 四等水准路线加密于一, 二等水准网内, 作为地
形测量和工程测量的高程控制, 可布设成闭合或附合
的形式 。
水准网的布设如右图
第六节 高程控制测量
二, 水准点的埋设
埋设的水准点应根据水准测量的等级, 保存
时间的长短和地区的自然条件, 采用不同的形式
与埋设深度 。 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 水准点分为
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种 。
1 永久性水准点:一般采用石桩或水泥桩, 见图
2 临时性水准点:可在固定建筑物或暴露的岩石上
凿一记号作为标志,也可钉一大木桩,桩顶钉一
半圆头钉作为标志。
第六节 高程控制测量
( 三 ) 三, 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 四 ) 三,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方法
三, 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 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 观测方法
大同小异 。 现以三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为例加以说明 。
每一测站上, 首先安置仪器, 调整圆水准器使气泡居中, 分别瞄准后, 前视尺, 估
读视距, 使前后视距离差不超过 2m。 如超限, 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 以满足要求 。
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 并记于手簿中, 见下表:
( 1) 读取后视尺黑面读数:下丝 ( 1), 上丝 ( 2), 中丝 ( 3)
( 2) 读取前视尺黑面读数:下丝 ( 4), 上丝 ( 5), 中丝 ( 6)
( 3) 读取前视尺红面读数:中丝 ( 7)
( 4) 读取后视尺红面读数:中丝 ( 8)
第六节 高程控制测量
( 五 ) 计算与校核
分为视距部分和高差部分 ( 参见右表 )
1.视距部分
后距 ( 9) =[( 1) -( 2)] × 100
前距 ( 10) =[( 4) -( 5)] × 100
后、前视距离差( 11) =[( 9) -( 10)],
绝对值不超过 2m。
后、前视距离累积差( 12) =本站的( 11) +
前站的( 12),绝对值不应超过 5m。
第六节 高程控制测量
2,高差部分
后视尺黑, 红面读数差 (13)=K1+( 3) -( 8),绝对值不应超过 2mm。
前视尺黑, 红面读数差 ( 14) =K2+( 6) -( 7),绝对值不应超过 2mm。
上两式中的 K1,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 红面的起点差, 又称尺常数 。
黑面高差 ( 16) =(3)-(6)
红面高差 ( 17) =(8)-(7)。
黑红面高差之差 ( 15) =[( 16) -(( 17) ± 0.100)] =[ (13) -( 14) ],绝对值不应超
过 3mm
高差中数 ( 18) =1/2[( 16) +( 17) ± 0.100] 作为该两点测得的高差 。
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 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 校核方法是:
先计算 Σ ( 3), Σ ( 6), Σ ( 7), Σ ( 8), Σ ( 9), Σ ( 10), Σ ( 16), Σ ( 17),
Σ ( 18), 而后用下式校核
Σ ( 9) -Σ ( 10) =( 12) 末站
1/2[ Σ ( 16) +Σ ( 17) ± 0.100] =Σ ( 18) ---当测站总数为奇数时 。
1/2[ Σ ( 16) +Σ ( 17)] =Σ ( 18) ---当测站总数为偶数时
最后算出水准路线总长度 L=Σ ( 9) +Σ ( 10)
第六节 高程控制测量
( 六 ) 三, 四等水准测量的成果整理
根据三, 四等水准测量高差闭合差的限差要求, 采用普通水准测量的闭
合差的调整及高程计算方法, 计算各水准点的高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