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一、单项选择
1、江泽民在( )上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十二大关系。A.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C.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
2、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 )。A.工人、农民、知识分子B.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C.各民族人民的团结D.人民军队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靠教育,也要靠( )。A.惩罚B.疏导C.法制D.纪律
4、邓小平在( )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三大
5、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 )。A.维护世界和平B.促进经济发展C.团结第三世界D.反对霸权主义
6、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 )。A.普及教育B.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C.发展生产力D.发展教育和科学
7、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是( )。A.培养“四有”新人B.精兵合成C.提高战斗力D.革命化
8、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9、未来的世界格局是( )。A.单极的世界B.两极的世界C.无极的世界D.多极的世界
10、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 )。A.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B.共产党是在朝党,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C.共产党是主要党,各民主党派是次要党。D.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二、多项选择
1、邓小平认为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其根源在于( )。A.对基本国情作出了错误的判断B.没有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C.制定的政策超过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D.没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国际上关系全局并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是( )。A.和平问题B.发展问题C.南北问题D.东西问题
3、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关系中,( )。A.发展是改革的目的B.改革是发展的动力C.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D.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4、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C.外商经济D.集体经济
5、我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A.不屈从B.不结盟C.不划线D.不对抗
三、填空
1、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觉调整________________,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____、___________。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传统__________________,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______和________;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_______和__________。
5、邓小平理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继承和发展。
6、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在大陆范围内,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为政治基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盟。另一个是在大陆范围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
7、当今世界格局中,大国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大国关系。
8、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____________是一致的。
9、在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历史阶段,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先后揭示了像俄国和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_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_的基本规律。
10、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__________________的宗旨,充分发挥党____________优势。
四、简答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简述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的理由。
3、简述我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4、简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5、简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五、论述
1、如何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六、判断
1、我军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
2、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展阶段。
3、波浪式前进是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4、公有制经济包括国家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5、第一次把“一国两制”方针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是九届人大一次会议。
七、材料分析
1、 材料:
邓小平指出:开放、搞活,必然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不对付它就会走到邪路上去。他还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原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单项选择
1.D 2.A 3.C 4.B 5.B 6.D 7.C 8.A 9.D 10.D
二、多项选择
1.AC 2.ABCD 3.ABCD 4.ABC 5.ABCD
三、填空
1
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2
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3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4
前提,基础,确认,保障
5
毛泽东思想
6
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
7
美,俄,欧,日,中
8
精神文明
9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制度
10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
四、简答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
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⑵一切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化,形成以商品市场为基础、以要素市场为重点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⑶转变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⑷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⑸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化解市场风险,减轻后顾之忧。
⑹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备的法律体系,实现社会经济生活法制化。
2
⑴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
3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
⑴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其次,加强文化建设,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思想保证。再次,加强文化建设,也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五、论述
1
理论意义:
第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第二,丰富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第三,赋予了“和平共处”以新的含义。
实践意义:
第一,开辟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新的历史进程。
第二,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六、判断
1
(√)
2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3
(√)
4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家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
(×)第一次把“一国两制”方针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是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七、材料分析
1
运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