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一、单项选择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 )开始的。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C.澳门问题D.西藏问题 2、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回归于( )。A.1999年1月1日B.1999年5月1日C.1999年12月20日D.2000年1月1日 3、在个人收入分配调节上,要坚持( )。A.让一些人先富裕起来B.走共同富裕道路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D.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4、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区域自治D.一国两制 5、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B.集体主义C.无私奉献D.艰苦奋斗 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B.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C.市场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第一次完整明确表述“一国两制”的概念是在( )。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D.十一届三中全会 8、江泽民在( )上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十二大关系。A.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C.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 9、繁荣文学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多出优秀作品,以( )。A.科学的理论武装人B.正确的舆论引导人C.高尚的精神塑造人D.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1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靠教育,也要靠( )。A.惩罚B.疏导C.法制D.纪律 二、多项选择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C.革命与生产的矛盾D.社会生产与人民需要的矛盾 2、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A.是唯一的B.是完全不同的C.是多样的D.其具体途径和形式是受制约的 3、思想道德建设( )。A.是社会精神文明性质的集中体现B.所要解决的是民族的精神支柱问题C.所要解决的是民族的精神动力问题D.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智力支持问题 4、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是( )。A.实事求是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邓小平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 )。A.解放生产力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发展生产力 三、填空 1、文化建设的内容分为_________建设和______________建设。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民主就没有________________,就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到1990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加强军队质量建设,要贯彻“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7、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代新人。 9、股份制是通过发行________、按股_____、联合________的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 10、新时期统一战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广泛联盟。 四、简答 1、简答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 2、简述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举措。 3、简述“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 4、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5、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 1、谈谈你对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认识? 六、判断 1、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指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开放。 2、台湾可以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产党的领导。 5、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七、材料分析 1、 材料: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的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情况继续解决好这些矛盾。 邓小平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一、单项选择 1.B 2.C 3.C 4.C 5.A 6.D 7.C 8.D 9.D 10.C 二、多项选择 1.AB 2.CD 3.ABC 4.ABCD 5.AD 三、填空 1 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 2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4 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5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6 精兵,利器,合成,高效 7 《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8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9 股票,集资,经营, 10 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四、简答 1 ⑴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⑵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实现社会稳定、民族振兴,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 2 要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求经济建设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变到立足于现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发展新产品、新技术上来,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质量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要效益。 3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实现祖国统一是“一国两制”的核心。 第二,实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国家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信守长期不变的诺言。“一国两制”不是一项临时性政策,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50年不变。 4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 ⑴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⑵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⑶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五、论述 1 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是相对于我们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而言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的第一次革命经过长期奋斗,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长期奋斗,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⑵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对我国社会所产生的革命不亚于第一次革命。改革不是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变革;三是改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点、精神状态等方面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⑶改革是一次崭新的事业,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改革的路子和新模式,既无书本上的现成答案,也无现实的成功模式可以照搬,只有在实践中探索。为此,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⑷我们要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为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判断 1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指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 2 (√) 3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4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 (√) 七、材料分析 1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人民要求的体制和环节的变革,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