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章 光纤通信新技术
?相干光通信
?光孤子通信
?光时分复用
?光码分复用
?自动交换光网络
10.1 相干光通信
目前实用化的光纤通信系统都是采用光强度
调制 /直接检测( IM-DD)方式,即光子到基带信
号的直接转换。其原理简单,成本低,但不能充
分发挥光纤通信的优越性,存在频带利用率低、
接收机灵敏度差、中继距离短等缺点。为了充分
利用光纤通信的带宽,将无线电数字通信中外差
检测的相干通信方式应用于光纤通信。在光纤通
信系统中采用外差或零差检测方式可以显著提高
接收灵敏度和选择性,这就是相干光通信。
10.1.1 相干检测原理
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基本框图如图 10.1.1所示。在发
送端,采用直接调制或外调制方式将信号以调幅、
调相或调频的方式调制到光载波上,送入光纤中
传输。在接收端,首先与一本振光信号(通过耦
合器)进行相干混合,然后由检测器进行检测。
其中,偏振控制器用于调节信号光与本振光间的
偏振态匹配。图 10.1.2解释了相干检测原理。光
接收机接收的信号光和本地振荡器产生的本振光
经混频后,由光检测器检测,经处理后,以基带
信号的形式输出。
调 制 器
信 号 光 源
本 振 光 源
光 电
二 极 管
放 大 器
二 次
检 波
判 决
光 纤
耦 合 器
信 号 输 出
频 率 控 制 ( 外 差 )
相 位 控 制 ( 零 差 )
偏 振 控 制 器
接
收
机
图 10.1.1 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基本框图
信号光
混频器
光检测器 电信号处理
基带信号
本地光
振荡器
S?
L?
图 10.1.2 相干检测原理框图
( ) c o s ( )S S S SE t E t????
( ) c o s ( )L L L LE t E t????
SE S? S?
LE L? L?
? ? 2)()( tEtE LS ??
22[ 2 c o s ( ) ]S L S L I F S LP k E E E E t? ? ?? ? ? ? ?
IF?
设接收机接收的信号光以及本振光的光场分别为
( 10.1,1)
( 10.1,2)
分别为信号光的幅度、频率和相位,
当信号光与本振光的偏振方向相同时,入射总光强 P
因此有 ( 10.1,3)式中
称为中频信号的频率。
式中,
分别为本振光的幅度、频率和相位。
()it
22S L S L I Fi ( t ) = [ E + E + 2 E E c o s ( t - + ) ]SLR ? ? ?
光检测器输出的光电流 正比于入射光功率 P,近似为
式中 R为光检测器的相应度。
根据本振光信号频率与接收到的信号光频率是否相等,
可分为零差检测相干光通信和外差检测相干光通信。
( 10.1,5)
SL???
0IF? ?
IF( ) 2 c o s ( t - )S L S Li t R P P ? ? ???
采用零差检测要求
所以需要频率稳定性高、线宽窄的光源;另外,这种方式取决于
信号光与本振光之间的干涉,因此要通过在接收机内进行偏振控制来保
持它们之间的偏振方向。
当中频信号 时,称为外差检测。此时,
在外差检测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增大本振光功率的方式增加接
收灵敏度。外差检测相干光通信不要求本振光与信号光之间的
相位锁定,并允许本振光和信号光之间存在频差。
( 10.1,7)
相干光通信中采用的调制方法有 3种:幅移键控 ASK( Amplitude Shift
Key)、频移键控 FSK( Frequency Shift Key)和相移键控 PSK( Phase
Shift Key)。
1、幅移键控( ASK)
光载波的频率和相位为常数,用数字信号去调制光载波的幅度,称为幅
移键控 ASK。
ASK相干通信系统必须采用外调制器来实现,这样只有输出光信号的幅度随
基带信号而变化,而相位保持不变。如果采用直接光强调制,幅度变化 将引起相位变化。
2、频移键控( FSK)
光载波的相位和幅度为常数,用数字信号去调制光载波的频率,称为频
移键控 FSK。对应二进制调制信号,传输,0”码和传输,1”码时,分别
用不同的频率表示。
3、相移键控( PSK)
光载波的幅度和频率为常数,用数字信号去调制光载波的相位,称为相
移键控 PSK。传输,0”码和传输,1”码时,分别用两个不同相位(通常
相差 π)表示。利用量子阱半导体相位外调制器或 LiNbO3相位调制器实
现 PSK调制这种调制器只要选择适当的脉冲电压,就可以使相位改变 π。
但是在接收端光波相位必须非常稳定,因此对发射和本振激光器的谱宽 要求非常苛刻。
10.1.2 调制与解调
图 10.1.3 数字调制的三种基本形式
把中频信号 解调成基带信号有两种方法:同步解调与异步解调。
将中频信号再次与原载波信号相乘并通过低通滤波器滤去高频信号
分量,则可恢复出原来的基带信号,此方法称为同步调制。异步解
调即包络检波法。
零差检测中,光信号经光电检波器后被直接转换成基带信
号,不用二次解调。
外差检测经光电检波器获得的是中频信号,中频信号还需
二次解调才能被转换成基带信号。根据中频信号的解调方式不同,
外差检测又分为同步解调和包络解调。外差同步解调检测器上输
出的中频信号通过一个中频滤波器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用作中
频载频恢复,恢复出的中频载波与另一路中频信号进行混频,再
由低通滤波器输出基带信号。外差包络解调是在包络检测器后接
一个低通滤波器而直接检测出基带信号。
10.1.3 接收灵敏度
为分析相干光通信系统光接收机的性能,首先推导零差 PSK的信噪比。
零差检测的信噪比为
B
R
kT
Bq R P
PPR
S N R
L
L
LS
4
2
4 2
?
??
? ( 10.1.8)
为光检测器的响应度,为平均接收信号功率,为热噪
声功率,B为光接收机的等效噪声带宽,q为电子电荷。通过控制
本振光的功率,可使分母中的第一项占主导地位,从而得到散
粒噪声极限下的 SNR:
R ?? SP B
R
kT
L
4
LP
qB
PR2S N R S ???
在比特率为 1/T时,ThNP
RS /???? RNS N R ?4?
则
如果以系统的品质因素 Q来表示,则最小接收光功率,即灵敏度为
?
?
42
2
m i n
BQhPP S
S ?
?????
10.1.4 相干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1、外光调制技术
外光调制是根据某些电光或声光晶体的光波传输特性随电压或声压
等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现象而提出的。因此,外光调制器主
要有三种类型:电光调制器、声光调制器和磁光调制器。
2、偏振控制
相干检测要求信号光束与本振光束的偏振态相匹配。因此,在相干
光通信中应采取光波偏振稳定措施。主要有两种方法:( 1)采用保偏
光纤,使光波在传输过程中保持光波的偏振方向不变。( 2)在接收端
采用偏振分集技术。信号光与本振光混合后首先分成两路作为平衡接
收,对每一路信号又采用偏振分束镜分成正交偏振的两路信号分别检
测,然后进行平方求和,最后对两路平衡接收信号进行判决,选择较
好的一路作为输出信号。此时的输出信号已与接收信号的偏振态无关,
从而消除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偏振态的随机变化。
3、频率稳定技术
只有保证光载波振荡器和光本振振荡器的高频率稳定性,才能保证相干
光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激光器的频率稳定技术主要有:( 1)将激光器的
频率稳定在某种原子或分子的谐振频率上;( 2) 利用光生伏特效应、锁
相环技术方法实现稳频;( 3) 利用半导体激光器工作温度的自动控制、
注入电流的自动控制等方法实现稳频。
4、频谱压缩技术
在相干光通信中,光源的频谱宽度越窄,越能克服半导体激光器量子调
幅和调频噪声对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因相位漂移而产生的相位噪声也越
小。为了满足相干光通信对光源谱宽的要求,通常采取的频谱压缩技术有:
( 1)注入锁模法,即利用一个以单模工作的频率稳定、谱线很窄的主激光
器的光功率,注入到需要宽度压缩的从激光器,从而使从激光器保持和主
激光器一致的谱线宽度、单模性及频率稳定度;( 2)外腔反馈法,将激光
器的输出通过一个外部反射镜和光栅等色散元件反射回腔内,并用外腔的
选模特性获得动态单模运用以及依靠外腔的高 Q 值压缩谱线宽度。
除了以上关键技术外,对于本振光和信号光之间产生的相位漂移,在接
收端还可采用相位分集接收技术以消除相位噪声;为了减小本振光的相对
强度噪声对系统的影响,可以采用双路平衡接收技术,零差检测中为保证
本振零差检测中为保证本振光与信号光同步而采用的光锁相环技术,以及
用于本振频率稳定的自动频率控制等。
10.1.5 相干光通信的优点及其应用
相干光通信充分利用了相干通信方式具有的混频增益、出色的信道选
择性及可调性等特点。与直接检测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独特的优点:
1,接收灵敏度高
相干检测能通过提高本振光功率来有效地抑制噪声,改善接收机的灵
敏度。从而也增加了光信号的传输距离。
2,频率选择性好
外差接收时中频落在微波波段,采用非常窄的带通滤波器,可实现信
道间隔小于 1~ 10 GHz的密集频分复用,实现超高容量的信息传输。
3,可使用电子学的均衡技术来补偿光纤中光脉冲的色散效应
如使得外差检测相干光通信中的中频滤波器的传输函数正好与光纤的
传输函数相反,则可以降低光纤色散对系统的影响。
4,可抑制级联光放大器中产生的噪声累积
这样就可以采用多级光放大器级联来延长中继距离。
5,具有多种调制方式
在直接检测系统中,只能使用强度调制方式对光波进行调制。而在
相干光通信中,除了可以对光波进行幅度调制外,还可以进行频率
调制或相位调制。
由于相干光通信可以大大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在 EDFA出现之前,
拟用相干光通信大大延长线路的中继距离,显著提高传输容量。但
在相干光通信中需要有频率和相位十分稳定的激光光源,这给相干
光通信的实现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10.2 光孤子通信
损耗与色散是制约光纤通信系统传输距离以及容量的主要因素。利
用光孤子( soliton)传输信息的新一代光纤通信系统,可以真正做到全
光通信,无需光、电转换,就可在超长距离、超大容量传输中大显身手,
是光通信技术上的一场革命。
光孤子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短脉冲,它经光纤长距离传输后能保
持其初始形状,即其幅度和宽度都保持不变。光纤具有色散和非线性的
特性,它们单独起作用时,会使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产生脉冲展宽,损
害系统的传输性能。然而,通过合理选择相关参数,可以使非线性的影
响抵消色散的影响。利用两种效应的相互制约作用,就可以光脉冲经过
长距离传输而不发生畸变,这就是光孤子通信。
10.2.1 光孤子通信的基本原理
2
20 )()()()( tEntntntn =-??
)(2)()( tnLLtnct ????? ????
)]([2)()( tntLt tt ?????????? ???? -
如 2.3.5节所述,在强光作用下,光纤的折射率由( 2.3.30)式表示,即光强
感应的介质折射率变化为 ( 10.2.1)
由此引起的光相位变化为
由此,SPM引起的频移为
( 10.2.3)
( 10.2.2)
如图 10.2.1所示,在脉冲前沿,频率下移;脉冲顶部,频移为零;
脉冲后沿,频率上移。即这种相位调制的结果,表现为频率的变化,
引起脉冲前沿谱红移,后沿谱蓝移,因而前沿速度减慢,后沿速度
加快。
时
间
时间
光强
频
率
0
0
图 10.2.1 脉冲的光强频率调制
光脉冲在光纤中以群速度传播,群速度随频率而变,光脉冲
中不同频率的分量将以不同速度传播,导致脉冲展宽,称为群速
色散。在反常色散区,光脉冲的高频分量较低频分量的传输速度
快。此时,群速度的色散效应恰与 SPM的影响相反。当合理选择
相关参数,使两种效应的影响恰好彼此抵消时,脉冲就保持其初
始形状传输,因而形成基本光孤子,也称一阶孤子。
可以证明,孤子的振幅不是任意的,而是唯一地由非线性系
数、色散值以及脉冲宽度所确定,并且脉冲具有双曲正割分布。
一阶孤子的阈值功率可表示为
2
2
2
3
1
||7 6 6.0
??
?
cn
ADP e ff?
当唯一确定的基本孤子注入无损耗光纤后,将沿光纤无失
真地无限传输下去。但实际上,光纤的损耗导致孤子幅度随着
传输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同时由于孤子幅度的变化导致脉冲展
宽,但孤子幅度与脉宽之积为常数。这样,通过每隔一段距离
补充脉冲损失的能量,可以使脉宽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如此
一来,就可以增加传输级数,极大地延长传输距离。
10.2.2 光孤子通信系统
由于基本孤子脉冲在传输中,色散效应恰与非线性效应相抵消,
形状保持不变,使人们想到用基本孤子为信息载体,将有可能克服原来
线性脉冲遇到的困难。
1980年贝尔实验室的莫勒诺尔 (Mollenauer,L.F.)等人实验成功
后,海斯格瓦 (A.Hasegwa)等人开始着手研究基本孤子用于通信技术的
可能性,并于 1981年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光纤孤子通信的设想。上世纪
9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奥尔森 (N.A.Olssen)小组利用多重孤子两路传输
9000km,甚至 1992年在传输速率为 10GB/s的条件下成功地进行了 100
万公里的光孤子传输试验。这表明光纤孤子通信不仅可以跨洋,甚至可
以在全球任意两地间进行。
1,光孤子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关键技术
如图 10.2.2所示,长距离光孤子通信系统由光孤子源、传输光纤、
孤子能量补偿放大器与孤子脉冲检测接收单元组成。
光孤子源 调制器
信号源
EDFA
隔离器 隔离器 探测器
图 10.2.2 长距离光孤子通信系统基本框图
根据理论分析,只有当输出的光脉冲为严格的双曲正割形,且振
幅满足一定条件时,光孤子才能在光纤中稳定地传输。但光孤子通
信系统中所用的孤子源一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孤子激光器,只是一
种类似孤子的超短光脉冲源,它产生满足基本光孤子能量、频谱等
要求的超短脉冲,这种超短光脉冲在光纤中传输时自动压缩、整形
而形成光孤子。较常用的光孤子源有增益开关分布反馈半导体激光
器( GS-DFB-LD)以及锁模外腔半导体激光器( ML-EC-LD)。
GS-DFB-LD依靠大电流的注入形成窄脉冲,结构简单,且重复频率
可调,但产生的光脉冲啁啾大,所以在入纤前要进行消啁啾处理,
它是目前光孤子传输系统中重要的光源; ML-EC-LD产生的脉冲波形
较好且频率啁啾成分较低,但结构复杂,稳定性差,集成 ML-EC-LD
是一种较好的孤子源产生方案; ML-ER-FRL是一种新颖的超短光脉
冲源,它能直接产生孤子,无啁啾,可自启动并易于与光纤连接,
结构较简单,也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光源。
光纤的损耗不可避免地消耗孤子能量,当能量不满足孤子形成的条件时,脉
冲丧失孤子特性而展宽,但只要通过掺铒光纤放大器给孤子补充能量,孤子即
自动整形。利用孤子的这一特性可进行全光中继。主要有四种光放大器可实现
光孤子放大,它们是半导体光放大器( SOA)、掺铒光纤放大器( EDFA)、
分布式掺铒光纤放大器( D-EDFA)和喇曼光纤放大器。 SOA尺寸小、频带宽、
增益高,易和其他光电子器件混合集成,但输出功率较低,并且其增益与光的
偏振有关。 EDFA具有大输出功率、增益高、频带宽、噪声低、对偏振不敏感、
结构简单等特点,特别适用于高速长距离通信应用。 D-EDFA采用掺 Er3+浓度
低、增益系数低、截止波长长、数值孔径大、负色散区宽的三角形折射率分布
的掺铒光纤,并采用 1480nm双向泵浦技术,可达到较长的中继距离。利用受
激拉曼散射效应的光放大器是一种典型的分布式光放大器。其优点是光纤自身
成为放大介质,然而石英光纤中的受激拉曼散射增益系数相当小,这意味着需
要高功率的激光器作为光纤中产生受激拉曼散射的泵浦源。其中,集总放大方
法是通过 EDFA实现的,其稳定性已得到理论和试验的证明,成为当前孤子通
信的主要放大方法。光放大被认为是全光孤子通信的核心问题。但是放大器的
自发辐射噪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热噪声,它与孤子相互作用后,造成孤子中
心频率的随机抖动,进而引起孤子到达接收端的抖动,即戈登 -豪斯效应。这
一效应是限制孤子传输系统的容量、放大器间隔等系统指标的重要因素。因此
通常在放大器后加一个带通滤波器来抑制戈登 -豪斯效应。
传输光纤、孤子脉冲检测接收单元的作用与在普通光纤系统中的作用类似。
2,光孤子系统的实用化进程
在全世界范围,全光通信系统已在横跨大西洋的 TAT-10系统和横跨太平洋的 TPC-15
系统上首先应用。美国贝尔实验室 Mollenauer研究小组的实验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孤
子实验系统,首次检测出脉宽为 10ps的光孤子经 10km传输无明显变化,从而首次从实
验上证实了光孤子传输的可能性。日本利用普通光缆线路成功地进行了超高 20Tbit/s、
远距离 1000km孤子通信;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在 1992年推出速率为 10Gbit/s、能传输
12000km的直通光孤子通信实验系统。我国在 1999年也成功地进行了 8× 2.5Gb/s、
105km的光纤传输。该技术中:采用色散补偿光纤对光脉冲进行压缩;采用 2.5Gbit/s~
20Gbit/s的光信号复用;从 20Gbit/s的复用系统中提取 2.5Gbit/s电时钟;采用非线性光
学环路实现 2.5Gbit/ s~ 20Gbit/ s的解复用;采用啁啾光栅对 20Gbit/ s信号在标准单
模光纤中传输 105km后造成的色散进行补偿。
3,光孤子通信系统的发展前景
光孤子通信是未来高速率光纤通信系统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通信方式,它具有超大
容量和超长距离传输的潜力。并且孤子脉冲的特殊性质使中继过程简化为一个绝热放大
过程,大大降低了中继设备的数量以及成本。
近几年来,人们对光孤子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光孤子的波分
复用应用,准孤子理论。当然,实际的光孤子通信仍然存在许多技术的难题,比如:延
长放大间距,减少放大器数量,降低成本仍是光孤子通信有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但目
前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我们相信,光孤子通信在超长距离、高速、大容量的全光通信
中,尤其在海底光通信系统中,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10.3 光时分复用
通信网应该具有足够大的容量,有能力适应各种通信业务量,保证
通信畅通。现行的电通信网利用电的时分多路 TDM技术,按照标准的
同步数字群系列 SDH,最高的数字速度限于最高一级数字群的速度,
即 40Gb/ s。由于受到电的 TDM技术中电子瓶颈的限制,该速率尚未
能突破。
目前有两种途径可以提高传输速率:波分复用 WDM和光时分复用
OTDM。前者在第 8章中已作专门介绍,这里主要讨论 OTDM技术。
10.3.1 光时分复用原理
OTDM与电时分复用 ETDM相似,只是将复用技术移到光频上,就
是将多个高速电调制信号分别转换为等速率光信号,然后在光层上利
用超窄光脉冲进行时域复用,将其调制为更高速率的光信号。这种方
法使用高速光电器件代替了电子器件,克服了电子瓶颈效应。图
10.3.1是 OTDM系统框图。光时分复用技术中,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
分成若干个时间片,轮流地分配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时间片由复用
的一个信号占用,即构成帧结构。这样,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的交
叉,就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同时时分复用必须
采取同步技术来使远距离的接收端能够识别和恢复这种帧结构。
超短脉冲
发生器
帧同步时钟
接收机
误码检测
光带通滤波器
延时线
1
2
N
时钟提
取电路
光波时
钟产生
合
路
器
E D F A
解复用器
全光开关
分
路
器
T
?
? ( n - 1 ) T
图 10,3.1 O T D M 系统框图
时分复用可分为比特交错 OTDM和分组交错 OTDM,这两种复用方式都
需要利用帧脉冲信号区分不同的复用数据或分组。
1,比特交错 OTDM
如图 10.3.2( a)所示,比特交错在传输过程中按顺序将比特流按 1→n 循
环编号,编号为 i的比特在第 i路时隙中传输,主要用于电路交换业务。
在接收端,OTDM输入复接信号经 3dB耦合器分成两个数据流,通过选取
时隙提取所需比特信息。为了提取帧同步脉冲,可通过门限功率判决得到
(因为帧脉冲有比其它数据脉冲更高的发送功率)。因此,从 OTDM复接信
号中得到第 i个支路信号的解复用过程如图图 10.3.2 比特交错复用 /解复用原理
10.3.2( b)所示:将 OTDM复接信号首先经耦合器分成两个数据流,将
其中一个数据流延迟 i 个时隙后送入门限判决器,得到已被延迟 i个时隙的帧脉
冲,此帧脉冲位置正好与要求提取的第 i个支路信号脉冲相一致,因此将帧脉
冲数据流与复接脉冲数据流进行逻辑与操作,与门输出便得到要求提取的第 i
个支路数据流。
2,分组交错 OTDM
分组交错 OTDM与比特交错 OTDM相似,但是帧中每个时隙对应一个待复
用支路的分 组信息(若干个比特区),帧脉冲作为不同分组的界限,主要用
于分组交换业务,如图 10.3.3。由锁模激光器产生的窄脉冲周期序列分别被
支路数据流外调制,若支路一个比特持续时间是 T,则相邻支路脉冲之间距
离也是 T。为了减少脉冲之间的间隔以便实现分组交错复接,在每个支路外
调制器输出端串入一个多级压缩器,对脉冲进行压缩,最后加帧同步脉冲后
完成分组交错复接。
解复用操作等效于分组去压缩过程。原则上,通过一组性能与复接器相反
的去压缩级,便可完成解复用工作。然而,这种方法要求放大器开关时间必
须在脉冲宽度 ps量级上,因而难于实现。一种实用的方法是采用与门堆:首
先将输入的高速串行的复接数据流变换为低速并行数据流,然后再利用电子
学方法进行处理。
10.3.2 光时分复用的关键技术
OTDM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超短光脉冲发生技术、全光时分复用/去
复用技术和超高速定时提取技术等。
1,超短光脉冲源
光时分复用要求光源产生高重复率( 5~ 20 GHz)、占空比相当小的超窄
光脉冲,脉宽越窄可以复用的路数越多,且谱宽也就越宽。能满足这些要求
的光源主要有锁模环形光纤激光器( ML-FRL)、增益开关 DFB激光器和光
纤光栅法。其中 ML-FRL的特点是产生的脉冲几乎没有啁啾,在 40 GHz的高
频条件不需要进行啁啾补偿或脉冲压缩,就能产生 10ps以下的超短变换极限
光脉冲,输出波长较灵活,稳定性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光时分复用光源。
增益开关法可以产生脉宽 5~ 7ps、脉冲重复频率在 10GHz左右可任意调整的
光脉冲,并且很容易与其它信号同步。利用调整线性调制光纤光栅的色散值
对电吸收调制器输出的光脉冲形状进行修正,也可以产生脉宽为 5.8ps、占空
比为 6.3%的 10GHz的光脉冲。
2,全光时分复用/解复用技术
目前已研制出 4种形式的器件作为解复用器:光克尔开关矩阵光解复
用器、交叉相位调制频移光解复用器、四波混频开关光解复用器和非线
性光纤环路镜式( NOLM)光解复用器。无论采用何种器件,都要求其
工作性能可靠稳定,控制其光信号功率低,与偏振无关。
3,超高速定时提取技术
在 100Gb/ s以上的光传输系统中,接收端采用重新定时的时钟,产
生控制光脉冲,时隙特别短,因此,希望控制光的时间抖动尽可能小,
就必须尽量降低重新定时的时钟相位噪声。在目前的 OTDM试验中,主
要采用了两种方案,一是采用高速微波混频器作为相位探测器构成的锁
相环路( PLL),另一种是使用法布里一珀罗干涉光路构成的光振荡回
路( FPT)也可以完成时钟恢复功能。
10.3.3 光时分复用的特点
1,优点
OTDM有几个主要优点:
( 1) OTDM技术可解决 WDM系统中受激 Raman散射和四波混频效
应等限制;
( 2)提高光谱带宽效率;
( 3)可以与 WDM技术相结合:由于 WDM对长距离、大量波长数的
限制,因此不太适于波长数较多的情况。这时可由 WDM构成子网,采
用 OTDM高速信道将 WDM互连。在子网中使用 WDM,可以增加网络的
灵活性和可靠性,而 OTDM则是实现高速干线传输的有利途径。
2,存在问题
OTDM的主要缺点是:此方案通常需要高速的开关器件。另外,在
高速下,网络的控制、稳定性和电处理性能受限。而且,除非是孤子
传输,否则短脉冲的传输受光纤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的影响很明显。不
过,将来的系统可能采用某些形式的 TDM和另一种复用方式共同使用
的方案。
10.4 光码分多址
码分多址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作为一种多址方
案它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卫星通信和蜂窝电话领域,并且显示出许多优于
其他技术的特点。近年来,光码分多址 OCDMA已经成为一项备受瞩目
的热点技术。
10.4.1 光码分多址的基本原理
OCDMA技术在原理上与电码分多址技术相似。电 CDMA主要通
过分配码字获得多接入能力,码分多址最常见形式是扩频多址访问
SSMA( Spread Spectrum Multiple Access),其中每个用户分配
一个特定的码序列,调制到载有数据的载波上,以比数据带宽宽得
多的频带传输信号。扩频多址访问技术包括直接序列( Direct
Squence)、频率跳变( Frequency Hopping)、啁啾系统
( Chirp System)、发射时间跳变( Time Hopping)。尽管跳频、
啁啾和跳时曾有应用到 OCDMA的报道,大部分 OCDMA研究还是
集中在直接序列类型上。
OCDMA采用光特征码来编码和解码,不同的信息可共享一个时
域、频域、空间域,它根据域值从通道的所有信号中选取所需的信
号,光解码器的输出与输人信号和滤波器相匹配。通常,为了保持
较好的信噪比,特征码必须相互正交。
1.相干的 CDMA和非相干的 CDMA
在把用户信号转换为高速地址序列的过程中,光信号之间相互作用
必须具有相干性条件,这一点与电 CDMA不同。根据信号处理是否以相
干为基础,CDMA通常分为相干和非相干两类。前者采用相位移的双极
性光序列;后者采用强度调制的码序,使用单极性码 —— 又称为准正交
编码。相干处理是电 CDMA通常采用的方法,其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具
有较高的信噪比。这主要是由于码间具有较好的正交性,可以产生较高
的处理增益。而在 OCDMA中比较常用的是非相干信号处理方法。在
OCDMA中,相干与非相干方式的编码区别体现了编解码过程中信号变
换的本质,限制了系统所采用的地址码的类型,并最终决定系统的性能,
因此相干与非相干的差别是最根本的;而 OCDMA系统由于相干光发展
不够成熟,对于光波中的许多特性:如相位、偏振等都难以利用,所以
非相干系统成为研究的重点。非相干系统利用光信号的有无来表示二进
制的,1”和,0”,终端采用平方律检测光信号,信号是功率叠加而不
是振幅叠加。非相干系统的地址码之间是伪正交的,比如光正交码
( OOC)和素数码。自相关有一峰值、互相关不为零。因为互相关不
为零、解码器解码时,其他用户就会对信号产生干扰,当突发用户集中
时,误码率较高。现在一般采用在解码器端减小干扰。
2.扩频类型和非扩频类型
在 OCDMA的研究中,编解码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扩频类型和非扩频
类型。扩频是把信息的频谱扩展到宽带中进行传输的技术,可分为扩时编
码和扩频编码,非扩频类型主要是以光学特征为码字的系统中的编码。扩
频编码解码是在用户的数据信号光上,通过偏振调制器等形式上的编码器,
把信号光的某一参量(如偏振方向或波长等)按地址序列调整,使这一参
量变为高速扩频信号。扩时编码是在用户数据信号光出现,1”的时候,发
出一个短光脉冲,经编码器的作用,得到一个短光脉冲序列来代表用户的
数据,其核心是,地址序列由短光脉冲形成。一种典型的非扩频类型的编、
解码是利用光的相干性作为调制的参数,例如相干光相关编码采用的方法。
在相干光相关编码系统中,用户信号光经编码器调制,变成两个失去相干
性的信号。在解码端,在匹配解码器的解调下,用与发端相同的地址码进
行光正交解码。
10.4.2 光码分多址的关键技术
OCDMA采用单极性码,它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交,其中某些自
相关性和互相关性差的地址码不能使用,因此其码字容量远小于双极性
码,这大大限制了可供用户接入的信道数目。而优化地址码的自相关性
和互相关性,能够显著的降低不同信道之间的干扰,降低色散、自相位
调制等非线性效应对误码性能带来的影响,降低系统对所使用光器件的
要求。目前比较常用的地址码有光正交码 (OOC),素数码 (PC),扩展素
数码 (EPC),二次同余码 (QC),扩展的二次同余码 (EQC)和混合码 (HC)
等。
编码 /解码器有很多种,其中研究较多的有光纤延迟线编码 /解码器、
跳频光码分多址编码 /解码器。
1,光纤延迟线编码 /解码器
最初使用的编码器大都基于光纤延迟线原理。光纤延迟线编码系统是由并
行的几束光纤和 2个 1× P星形耦合器构成的,同一码字中,编码器之间的差
别在于光纤延迟线的长度不同。编码器的作用是将一个输入的短脉冲进行不
同的延时,在输出端将得到由这些不同延时的短脉冲合成的脉冲序列,如图
10.4.1所示。经与阈值比较后,接收器将判决为 "0"或 "1"码。光纤延迟线编码
器的缺点是:体积庞大;存在严重的功率损失和分配问题;还存在码长选择
问题、码间串扰问题及光拍频噪声等问题。另外,光纤延迟线由于制造工艺、
温度、应力等因素的影响,会有延时误差,造成解码器的误判;同时,较长
码字造成光纤延迟线的数目相应增加,导致系统成本增加,且不利于集成。
因此这种方法在目前并不实用。当前,研究的热点是跳频光码分多址编码 /解
码器。
2,跳频光码分多址编码 /解码器
在光纤延迟线编码 /解码器中使用在时域上对信息比特进行编码的一维光
正交码。为了支持较多的用户同时接入,必须增加地址码的码长,这样光
纤延迟线的数目、长度也会相应地增加,编码 /解码器的结构会更复杂。为
了克服这个缺点,可以采用跳频光码分多址系统,它采用二维的光正交码,
即每个地址码序列同时在时域和波长上扩展。与一维正交码字相比,在码
长相同的情况下,此类编解码技术可用的码字数明显增多,能够接入的用
户数目大大提高。在跳频光码分多址系统中使用的二维光正交码通常称作
多波长光正交码。目前已可在一根光栅上进行连续的幅度和相位调制,形
成超结构光纤光栅,用它替代离散 FBG数组进行编 ∕译码。该技术可在实验
室实现 77km,10Gb/s的传输速率 (包括双极性码和单极性码 ),系统性能良
好。
10.4.3 光码分多址的特点
OCDMA相对 WDM和 OTDM有不可比拟的优点:
1,OCDMA通过不同的码字来区分不同用户信息,不需要 WDM所要求
的波长控制和波长转换,这样地址分配灵活,用户可以随机接人,因此引
起了人们极大兴趣。
2,保密性好,安全性高。由于每个信道采用不同的地址编码方式,在信
息的发送端和接收端都必须依照该地址码来编码和解码,这使得系统的安
全性大大提高。
3,OCDMA可以利用任何现有的光纤与 WDM技术结合使用:如在高速
通道中使用 WDM技术,而将 OCDMA技术用于上下通路。宽带性
OCDMA只在发射节点和接收节点对用户数据进行编译码,与网络结构无
关。可构成真正“透明”的全光高速通信网络。
4,可异步接入性, OCDMA不同信道之间可相互独立地发送与接收信号,
不需要网际规模的时钟同步,也没有接人时延。能支持突发性业务,可以
实现 "讲完即走 "(tell-and-go),适合突发流量、大流量和高速率环境。
5,可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不同 QoS的服务。由于地址码
的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不同,在同一编码方式下,不同地址码能够
提供不同的 QoS的服务,这样,可以根据业务的 QoS需求来选择地
址码,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可以降低系统的成本。
另外,OCDMA可传送任何数字信号,包括 SONET,ATM及 DS
- 1和 DS- 3信号。它是一项协议独立的技术,可与现有的任何新
老设备兼容。
目前,限制 OCDMA技术实现的关键问题包括:可获取的光编码
数;光纤色散的影响和 OCDMA的传输损失;不同波长的干扰码所
产生的干扰测量噪音。
10.5 自动交换光网络
传统的 SDH网络主要用于语音业务,为了实现快速保护性能,网
络拓扑结构以线型和环型为主。大量的环层叠导致网络结构复杂化,
许多环间电路业务无法获得保护,随着环内和跨环业务量的不断增
大,逐渐使跨环节点成为业务调度的瓶颈。
近几年来,IP业务发展非常迅猛。众所周知,IP业务具有突发特
性,对网络带宽的动态分配性能要求很高。随着竞争的加剧,运营
商渴望网络能够快速提供业务,并具有更强的生存性,从而提升服
务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一种能够自动完成
网络连接的新型网络概念 ―― 自动交换光网络 ASON( Automatic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应运而生。
10.5.1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体系结构
ASON网络结构的核心特点就是支持电子交换设备动态地向光网络申
请带宽资源,可以根据网络中业务分布模式动态变化的需求,通过信令
系统或者管理平面自主地去建立或者拆除光通道,而不需要人工干预。
采用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之后,原来复杂的多层网络结构可以变得简单
和扁平化,光网络层可以直接承载业务,避免了传统网络中业务升级时
受到的多重限制。 ASON的优势集中表现在其组网应用的动态、灵活、
高效和智能方面。支持多粒度、多层次的智能,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
服务是 ASON的核心特征。
按照 ITU-T G.8080(G.ason) 建议,ASON网络结构主要包括 3个独立
的平面:传送平面 (TP)、控制平面 (CP)和管理平面 (MP),如图 10.5.1所
示。
1,传送平面由一系列的传送实体组成,它是业务传送的通道,可提供
端到端用户信息的单向或者双向传输。 ASON传送网络基于网状网结构,
也支持环网保护。光节点使用具有智能的光交叉连接 (OXC)和光分插复
用 (OADM)等光交换设备。另外,传送平面具备分层结构,支持多粒度
光交换技术。多粒度交换技术是 ASON实现流量工程的重要物理支撑技
术,同时也适应带宽的灵活分配和多种业务接入的需要。
2,控制平面是 ASON的核心。控制平面主要包括资源发现、状态信息分发、
路径选择和路径管理 4个基本模块,能够提供快速和更加灵活的连接建立功能。
由 ITU-T、因特网工程任务组 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ck Force)、光互
联网论坛 OIF( Optical Internetworking Forum)分别侧重负责,ITU-T着重研
究 ASON的体系结构; IETF着重制定 ASON的协议方面的标准; OIF重点放在
UNINNI上。控制平面( Control Plane)实现对传送平面的灵活控制,因此,
ASON主要是关于控制平面的解决方案,它基于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 GMPLS)
族,包括用于分布式连接的建立、维护和拆除等的信令协议;为连接的建立提
供选路服务的路由协议,用于链路管理(包括控制信道和传送链路的验证与维
护)的链路资源管理协议等。控制平面提供网络节点接口( I-NNI和 E-NNI)及
用户网络接口( UNI)。
3,管理平面的重要特征就是管理功能的分布化和智能化。传统的光传送网管
理体系被基于传送平面、控制平面和信令网络的新型多层面管理结构所替代,
构成了一个综合化的光网络管理方案,具有集中管理与分布智能相结合、面向
运营者 (管理平面 )的维护管理需求与面向用户 (控制平面 )的动态服务需求相结合
的特点。 ASON的管理平面与控制平面技术互为补充,可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
动态配置、性能监测、故障管理以及路由规划等功能。管理平面的标准化工作
主要由 ITU-T负责,IETF也提出一些信令协议草案。管理平面通过 NNI-T接口
对传送平面进行管理,同时通过 NNI-A接口对控制平面进行管理。
三大平面之间通过 3个接口实现信息的交互。控制平面和传送平面之间通
过连接控制接口 (CCI)相连,交互的信息主要为从控制节点到传送平面网
元的交换控制命令和从网元到控制节点的资源状态信息。管理平面通过
网络管理接口 (包括 NMI-A和 NMI-T)分别与控制面及传送平面相连,实现
管理平面对控制平面和传送平面的管理,接口中的信息主要是网络管理
信息。控制平面上还有用户网络接口 (UNI)、内部网络网络接口 (I-NNI)和
外部网络网络接口 (E-NNI)。 UNI是客户网络和光层设备之间的信令接口。
客户设备通过这个接口动态地请求获取、撤销、修改具有一定特性的光
带宽连接资源,其多样性要求光层的接口必须满足多样性,能够支持多
种网元类型;还要满足自动交换网元的要求,即要支持业务发现、邻居
发现等自动发现功能,以及呼叫控制、连接控制和连接选择功能。 I-NNI
是在一个自治域内部或者在有信任关系的多个自治域中的控制实体间的
双向信令接口。 E-NNI是在不同自治域中控制实体之间的双向信令接口。
为了连接的自动建立,NNI需要支持资源发现、连接控制、连接选择和连
接路由寻径等功能。
10.5.2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组网方案
ASON的组网可采取下列方案:
1,ASON+DWDM:这一组网方案最大优点是,利用了 DWDM系统
的大容量长途传输能力,以及 ASON节点的带宽容量和灵活的调度能力,
从而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在骨干和汇聚层网络中,ASON节点可
以完成传统 SDH设备所能完成的所有功能,并提供更大的单节点带宽容
量、更灵活和更快捷的电路调度能力,同时网络的建设和运营费用也比
较低。 ASON节点所能提供的单节点交叉容量可以大大缓解网络中的节
点瓶颈问题。
2,ASON与 SDH混合组网方案:由于 ASON可以基于 G.803规范的
SDH传送网实现,也可以基于 G.872规范的光传送网实现,因此 ASON
可与现有的 SDH传送网络混合组网。 ASON与现有电信网络的融合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在组网时,客户采取先在现有的 SDH网络中形成一个个
ASON小网络,然后再逐步形成整个的 ASON大网络。
10.5.3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智能光网络中的若干关键技术支撑和决定这智能光网络性能的优劣,在智能
光网络中它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节点技术
光节点的作用是以波长路由为基础,提供端到端的光通道连接和分插复用,
对光通道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业务疏导,实现支撑骨干业务网的流量工程,实
现网络的保护与恢复。在节点采用光交换将使透明光网络成为可能,并可以实
时地依据业务的需求和控制信令的指配动态地进行光开关交换矩阵的倒换,实
现按需动态配置波长,从而在透明光网络中建立端到端的光通道。而以动态可
重新配置的、多粒度的光交换设备为主构建的智能化的透明光网络极大地简化
了网络和节点的体系结构,降低了网络的运营成本和管理的复杂性,使得各种
不同网络的互联互操作变得简单可行,易于实现动态有效的端到端的带宽分配
和光通道建立的智能性。因此,在未来的 ASON中作为光交换主角的将是 OXC、
OADM和波长路由器等节点设备。
波长路由器由波长选择器件和 OXC控制模块两部分组成。其中,波长选择器
件是负责光通路倒换的光开关矩阵/ OXC交换机构,OXC控制模块负责对
OXC倒换进行管理,OXC中各光波长通道之间通过 GMPLS协议和波长选路协
议进行控制,实现选路交换快速形成,提供动态连接。在光联网技术中综合了
先进的 MPLS业务量工程控制层技术,可以大大简化网络管理的复杂性,因此
特别适合于由 OADM和 OXC组成的光互联网络系统。
2,光通路路由状态监测技术
光传送网 (OTN)中光通路路由状态监测是指对进入节点的光通路的路
由状态进行监测,要求完成的功能有:确定该光通路是否连通;是否按
照要求正确地配置光通路的路由;如果没有连通,故障点在何处;如果
没有正确配置,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智能光网络光通路路由状态监测对 OTN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完成
光通路的连通性检查,在发生光通路阻断的情况下负担故障定位的功能;
其次,监测光通路实际的路由状态配置是否与管理者的要求一致;最后,
在发生路由配置错误的情况下,担负起故障定位的职责。
3,网络的生存性
高效灵活的保护与恢复手段是新一代 ASON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对光纤骨干网络的保护恢复能力和 QoS能力也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骨干网络交换的粒度一般比较大,网络的瞬时失
效将引起业务量的严重损失,因此在未来的智能化光骨干网中不能不考
虑光网络的保护恢复策略,以增强网络的自愈生存能力。网络拓扑和多
波长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保护恢复机制的设计提供了灵活性。如何将这些
机制引入 MPLS控制协议中,以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在一个各
自有各自的保护恢复策略的多层网络中,如何解决网络各层生存性机制
间的协调,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此外,随着光网络的发展,ASON从
垂直层面的角度来看将日趋扁平化,多种业务将直接加在光层上。由于
光纤复用波长数的增加和单波长速率的提高,使得光纤链路故障的影响
面将十分巨大,也使得光传输网的恢复远比 SDH等其它层的保护恢复困
难。而在一般情况下,保护恢复越靠近物理媒质层,受影响层面的备用
容量以及涉及的传送实体数越小,保护恢复的效率就越高。由于光层恢
复具有恢复可靠性高、恢复速度快、恢复成本低、占用网络带宽资源少
等优势,所以光层恢复性的研究对 ASON生存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10.5.4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优点
引入智能特性,可以为光网络带来以下好处:
1,实现灵活的 Mesh(网状)组网,提高带宽利用率,增强网络的生存
性;
2,网络拓扑自动发现;
3,简化网络管理;
4,提供增值业务,包括按需带宽、带宽出租、批发、贸易、光虚拟专用
网、业务 SLA等,使传统的传输网向业务网演进;
5,缩短业务建立时间,实现带宽动态申请和释放;
6,最终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和互通。
10.5.4 自动交换光网络存在问题及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ASON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把粗颗粒的 WDM技术和光交换的优势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大吞吐量的光网络平台来有效地支持分组业务。对于 ASON的发
展来说,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 ASON的标准如 ASON的网络管理、网络的互连和互操作、光性能的监
视和测试、波长路由协议、光分组格式等标准和协议大部分虽已由 ITU-T、
IETF等标准化组织提出,但是目前还不是很完善;
②目前的 OXC不能兼顾处理比波长粒度更小的带宽单元以以及满足巨大容
量需求。而且,其技术稳定性和成本也不是十分明晰;
③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DWDM技术还不是十分完善,它涉及到的
光转发技术、合 /分波技术、光放大技术、光监控技术以及网管技术都还在
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且,随着单波长速率和复用波长数量的不断增加,
一些物理效应对信号质量的损伤不可避免,而且对光子器件也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从而阻碍 ASON实用化的进程;
④如何实现不同质量的 QoS、信令的可扩展性以及网间互联问题等还有待
改进;
⑤网络功能的增强以增加复杂性和成本为代价,很难取得较好的性价比;
⑥是兼容现有网络、充分利用已铺设的光纤资源,还是开拓全新的建网思
想,业内对此观点也不十分统一。
发展现状及展望
ASON被提出之初,通常认为应该采用分布式方式来实现。但随着
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考虑目前网络的现状和演进策略时,先采用
集中智能实现 ASON功能,待分布式智能技术(例如 GMPLS信令)
和设备成熟和标准化后再逐步采用分布式智能控制策略被逐渐提出,
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设备生产商和运营商接纳。目前,LUCENT、
阿尔卡特,CIENA等公司都能提供类似自动交换光网络解决方案。
随着 GMPLS技术的成熟,可以预见 ASON和 GMPLS这两种方式将
会在很大程度上并存和融合。在最终的 ASON中,带宽配置的工作可
能会由信令网来实现,当然现存网络的带宽配置仍可以通过网管系
统来实现。如果全网实现了 GMPLS,网管系统将演变成网络资源的
管理监控系统,提供诸如网络性能、故障处理和资源监控等功能,
最终成为网络监控与资源管理系统,并在未来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发
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尽管实现 ASON的完全自动交换和智能化还需要很长的一段发展时
间,但实现光网络的完全自动交换和智能化终将是下一代光网络的
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章小结
本章简单介绍了几种已经实用化或者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光纤
通信新技术,如:相干光通信、光孤子通信、光时分复用、光码分
复用、自动交换光网络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从各方面提高了光纤
通信系统的性能,使光纤通信系统向高速率、大容量、长距离方向
发展,尤其是自动交换光网络大大提高了通信网络的灵活性和可靠
性。本章重在掌握有关概念、原理。
?相干光通信
?光孤子通信
?光时分复用
?光码分复用
?自动交换光网络
10.1 相干光通信
目前实用化的光纤通信系统都是采用光强度
调制 /直接检测( IM-DD)方式,即光子到基带信
号的直接转换。其原理简单,成本低,但不能充
分发挥光纤通信的优越性,存在频带利用率低、
接收机灵敏度差、中继距离短等缺点。为了充分
利用光纤通信的带宽,将无线电数字通信中外差
检测的相干通信方式应用于光纤通信。在光纤通
信系统中采用外差或零差检测方式可以显著提高
接收灵敏度和选择性,这就是相干光通信。
10.1.1 相干检测原理
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基本框图如图 10.1.1所示。在发
送端,采用直接调制或外调制方式将信号以调幅、
调相或调频的方式调制到光载波上,送入光纤中
传输。在接收端,首先与一本振光信号(通过耦
合器)进行相干混合,然后由检测器进行检测。
其中,偏振控制器用于调节信号光与本振光间的
偏振态匹配。图 10.1.2解释了相干检测原理。光
接收机接收的信号光和本地振荡器产生的本振光
经混频后,由光检测器检测,经处理后,以基带
信号的形式输出。
调 制 器
信 号 光 源
本 振 光 源
光 电
二 极 管
放 大 器
二 次
检 波
判 决
光 纤
耦 合 器
信 号 输 出
频 率 控 制 ( 外 差 )
相 位 控 制 ( 零 差 )
偏 振 控 制 器
接
收
机
图 10.1.1 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基本框图
信号光
混频器
光检测器 电信号处理
基带信号
本地光
振荡器
S?
L?
图 10.1.2 相干检测原理框图
( ) c o s ( )S S S SE t E t????
( ) c o s ( )L L L LE t E t????
SE S? S?
LE L? L?
? ? 2)()( tEtE LS ??
22[ 2 c o s ( ) ]S L S L I F S LP k E E E E t? ? ?? ? ? ? ?
IF?
设接收机接收的信号光以及本振光的光场分别为
( 10.1,1)
( 10.1,2)
分别为信号光的幅度、频率和相位,
当信号光与本振光的偏振方向相同时,入射总光强 P
因此有 ( 10.1,3)式中
称为中频信号的频率。
式中,
分别为本振光的幅度、频率和相位。
()it
22S L S L I Fi ( t ) = [ E + E + 2 E E c o s ( t - + ) ]SLR ? ? ?
光检测器输出的光电流 正比于入射光功率 P,近似为
式中 R为光检测器的相应度。
根据本振光信号频率与接收到的信号光频率是否相等,
可分为零差检测相干光通信和外差检测相干光通信。
( 10.1,5)
SL???
0IF? ?
IF( ) 2 c o s ( t - )S L S Li t R P P ? ? ???
采用零差检测要求
所以需要频率稳定性高、线宽窄的光源;另外,这种方式取决于
信号光与本振光之间的干涉,因此要通过在接收机内进行偏振控制来保
持它们之间的偏振方向。
当中频信号 时,称为外差检测。此时,
在外差检测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增大本振光功率的方式增加接
收灵敏度。外差检测相干光通信不要求本振光与信号光之间的
相位锁定,并允许本振光和信号光之间存在频差。
( 10.1,7)
相干光通信中采用的调制方法有 3种:幅移键控 ASK( Amplitude Shift
Key)、频移键控 FSK( Frequency Shift Key)和相移键控 PSK( Phase
Shift Key)。
1、幅移键控( ASK)
光载波的频率和相位为常数,用数字信号去调制光载波的幅度,称为幅
移键控 ASK。
ASK相干通信系统必须采用外调制器来实现,这样只有输出光信号的幅度随
基带信号而变化,而相位保持不变。如果采用直接光强调制,幅度变化 将引起相位变化。
2、频移键控( FSK)
光载波的相位和幅度为常数,用数字信号去调制光载波的频率,称为频
移键控 FSK。对应二进制调制信号,传输,0”码和传输,1”码时,分别
用不同的频率表示。
3、相移键控( PSK)
光载波的幅度和频率为常数,用数字信号去调制光载波的相位,称为相
移键控 PSK。传输,0”码和传输,1”码时,分别用两个不同相位(通常
相差 π)表示。利用量子阱半导体相位外调制器或 LiNbO3相位调制器实
现 PSK调制这种调制器只要选择适当的脉冲电压,就可以使相位改变 π。
但是在接收端光波相位必须非常稳定,因此对发射和本振激光器的谱宽 要求非常苛刻。
10.1.2 调制与解调
图 10.1.3 数字调制的三种基本形式
把中频信号 解调成基带信号有两种方法:同步解调与异步解调。
将中频信号再次与原载波信号相乘并通过低通滤波器滤去高频信号
分量,则可恢复出原来的基带信号,此方法称为同步调制。异步解
调即包络检波法。
零差检测中,光信号经光电检波器后被直接转换成基带信
号,不用二次解调。
外差检测经光电检波器获得的是中频信号,中频信号还需
二次解调才能被转换成基带信号。根据中频信号的解调方式不同,
外差检测又分为同步解调和包络解调。外差同步解调检测器上输
出的中频信号通过一个中频滤波器后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用作中
频载频恢复,恢复出的中频载波与另一路中频信号进行混频,再
由低通滤波器输出基带信号。外差包络解调是在包络检测器后接
一个低通滤波器而直接检测出基带信号。
10.1.3 接收灵敏度
为分析相干光通信系统光接收机的性能,首先推导零差 PSK的信噪比。
零差检测的信噪比为
B
R
kT
Bq R P
PPR
S N R
L
L
LS
4
2
4 2
?
??
? ( 10.1.8)
为光检测器的响应度,为平均接收信号功率,为热噪
声功率,B为光接收机的等效噪声带宽,q为电子电荷。通过控制
本振光的功率,可使分母中的第一项占主导地位,从而得到散
粒噪声极限下的 SNR:
R ?? SP B
R
kT
L
4
LP
qB
PR2S N R S ???
在比特率为 1/T时,ThNP
RS /???? RNS N R ?4?
则
如果以系统的品质因素 Q来表示,则最小接收光功率,即灵敏度为
?
?
42
2
m i n
BQhPP S
S ?
?????
10.1.4 相干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1、外光调制技术
外光调制是根据某些电光或声光晶体的光波传输特性随电压或声压
等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现象而提出的。因此,外光调制器主
要有三种类型:电光调制器、声光调制器和磁光调制器。
2、偏振控制
相干检测要求信号光束与本振光束的偏振态相匹配。因此,在相干
光通信中应采取光波偏振稳定措施。主要有两种方法:( 1)采用保偏
光纤,使光波在传输过程中保持光波的偏振方向不变。( 2)在接收端
采用偏振分集技术。信号光与本振光混合后首先分成两路作为平衡接
收,对每一路信号又采用偏振分束镜分成正交偏振的两路信号分别检
测,然后进行平方求和,最后对两路平衡接收信号进行判决,选择较
好的一路作为输出信号。此时的输出信号已与接收信号的偏振态无关,
从而消除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偏振态的随机变化。
3、频率稳定技术
只有保证光载波振荡器和光本振振荡器的高频率稳定性,才能保证相干
光通信系统的正常工作。激光器的频率稳定技术主要有:( 1)将激光器的
频率稳定在某种原子或分子的谐振频率上;( 2) 利用光生伏特效应、锁
相环技术方法实现稳频;( 3) 利用半导体激光器工作温度的自动控制、
注入电流的自动控制等方法实现稳频。
4、频谱压缩技术
在相干光通信中,光源的频谱宽度越窄,越能克服半导体激光器量子调
幅和调频噪声对接收机灵敏度的影响,因相位漂移而产生的相位噪声也越
小。为了满足相干光通信对光源谱宽的要求,通常采取的频谱压缩技术有:
( 1)注入锁模法,即利用一个以单模工作的频率稳定、谱线很窄的主激光
器的光功率,注入到需要宽度压缩的从激光器,从而使从激光器保持和主
激光器一致的谱线宽度、单模性及频率稳定度;( 2)外腔反馈法,将激光
器的输出通过一个外部反射镜和光栅等色散元件反射回腔内,并用外腔的
选模特性获得动态单模运用以及依靠外腔的高 Q 值压缩谱线宽度。
除了以上关键技术外,对于本振光和信号光之间产生的相位漂移,在接
收端还可采用相位分集接收技术以消除相位噪声;为了减小本振光的相对
强度噪声对系统的影响,可以采用双路平衡接收技术,零差检测中为保证
本振零差检测中为保证本振光与信号光同步而采用的光锁相环技术,以及
用于本振频率稳定的自动频率控制等。
10.1.5 相干光通信的优点及其应用
相干光通信充分利用了相干通信方式具有的混频增益、出色的信道选
择性及可调性等特点。与直接检测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独特的优点:
1,接收灵敏度高
相干检测能通过提高本振光功率来有效地抑制噪声,改善接收机的灵
敏度。从而也增加了光信号的传输距离。
2,频率选择性好
外差接收时中频落在微波波段,采用非常窄的带通滤波器,可实现信
道间隔小于 1~ 10 GHz的密集频分复用,实现超高容量的信息传输。
3,可使用电子学的均衡技术来补偿光纤中光脉冲的色散效应
如使得外差检测相干光通信中的中频滤波器的传输函数正好与光纤的
传输函数相反,则可以降低光纤色散对系统的影响。
4,可抑制级联光放大器中产生的噪声累积
这样就可以采用多级光放大器级联来延长中继距离。
5,具有多种调制方式
在直接检测系统中,只能使用强度调制方式对光波进行调制。而在
相干光通信中,除了可以对光波进行幅度调制外,还可以进行频率
调制或相位调制。
由于相干光通信可以大大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在 EDFA出现之前,
拟用相干光通信大大延长线路的中继距离,显著提高传输容量。但
在相干光通信中需要有频率和相位十分稳定的激光光源,这给相干
光通信的实现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10.2 光孤子通信
损耗与色散是制约光纤通信系统传输距离以及容量的主要因素。利
用光孤子( soliton)传输信息的新一代光纤通信系统,可以真正做到全
光通信,无需光、电转换,就可在超长距离、超大容量传输中大显身手,
是光通信技术上的一场革命。
光孤子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短脉冲,它经光纤长距离传输后能保
持其初始形状,即其幅度和宽度都保持不变。光纤具有色散和非线性的
特性,它们单独起作用时,会使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产生脉冲展宽,损
害系统的传输性能。然而,通过合理选择相关参数,可以使非线性的影
响抵消色散的影响。利用两种效应的相互制约作用,就可以光脉冲经过
长距离传输而不发生畸变,这就是光孤子通信。
10.2.1 光孤子通信的基本原理
2
20 )()()()( tEntntntn =-??
)(2)()( tnLLtnct ????? ????
)]([2)()( tntLt tt ?????????? ???? -
如 2.3.5节所述,在强光作用下,光纤的折射率由( 2.3.30)式表示,即光强
感应的介质折射率变化为 ( 10.2.1)
由此引起的光相位变化为
由此,SPM引起的频移为
( 10.2.3)
( 10.2.2)
如图 10.2.1所示,在脉冲前沿,频率下移;脉冲顶部,频移为零;
脉冲后沿,频率上移。即这种相位调制的结果,表现为频率的变化,
引起脉冲前沿谱红移,后沿谱蓝移,因而前沿速度减慢,后沿速度
加快。
时
间
时间
光强
频
率
0
0
图 10.2.1 脉冲的光强频率调制
光脉冲在光纤中以群速度传播,群速度随频率而变,光脉冲
中不同频率的分量将以不同速度传播,导致脉冲展宽,称为群速
色散。在反常色散区,光脉冲的高频分量较低频分量的传输速度
快。此时,群速度的色散效应恰与 SPM的影响相反。当合理选择
相关参数,使两种效应的影响恰好彼此抵消时,脉冲就保持其初
始形状传输,因而形成基本光孤子,也称一阶孤子。
可以证明,孤子的振幅不是任意的,而是唯一地由非线性系
数、色散值以及脉冲宽度所确定,并且脉冲具有双曲正割分布。
一阶孤子的阈值功率可表示为
2
2
2
3
1
||7 6 6.0
??
?
cn
ADP e ff?
当唯一确定的基本孤子注入无损耗光纤后,将沿光纤无失
真地无限传输下去。但实际上,光纤的损耗导致孤子幅度随着
传输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同时由于孤子幅度的变化导致脉冲展
宽,但孤子幅度与脉宽之积为常数。这样,通过每隔一段距离
补充脉冲损失的能量,可以使脉宽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如此
一来,就可以增加传输级数,极大地延长传输距离。
10.2.2 光孤子通信系统
由于基本孤子脉冲在传输中,色散效应恰与非线性效应相抵消,
形状保持不变,使人们想到用基本孤子为信息载体,将有可能克服原来
线性脉冲遇到的困难。
1980年贝尔实验室的莫勒诺尔 (Mollenauer,L.F.)等人实验成功
后,海斯格瓦 (A.Hasegwa)等人开始着手研究基本孤子用于通信技术的
可能性,并于 1981年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光纤孤子通信的设想。上世纪
9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奥尔森 (N.A.Olssen)小组利用多重孤子两路传输
9000km,甚至 1992年在传输速率为 10GB/s的条件下成功地进行了 100
万公里的光孤子传输试验。这表明光纤孤子通信不仅可以跨洋,甚至可
以在全球任意两地间进行。
1,光孤子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关键技术
如图 10.2.2所示,长距离光孤子通信系统由光孤子源、传输光纤、
孤子能量补偿放大器与孤子脉冲检测接收单元组成。
光孤子源 调制器
信号源
EDFA
隔离器 隔离器 探测器
图 10.2.2 长距离光孤子通信系统基本框图
根据理论分析,只有当输出的光脉冲为严格的双曲正割形,且振
幅满足一定条件时,光孤子才能在光纤中稳定地传输。但光孤子通
信系统中所用的孤子源一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孤子激光器,只是一
种类似孤子的超短光脉冲源,它产生满足基本光孤子能量、频谱等
要求的超短脉冲,这种超短光脉冲在光纤中传输时自动压缩、整形
而形成光孤子。较常用的光孤子源有增益开关分布反馈半导体激光
器( GS-DFB-LD)以及锁模外腔半导体激光器( ML-EC-LD)。
GS-DFB-LD依靠大电流的注入形成窄脉冲,结构简单,且重复频率
可调,但产生的光脉冲啁啾大,所以在入纤前要进行消啁啾处理,
它是目前光孤子传输系统中重要的光源; ML-EC-LD产生的脉冲波形
较好且频率啁啾成分较低,但结构复杂,稳定性差,集成 ML-EC-LD
是一种较好的孤子源产生方案; ML-ER-FRL是一种新颖的超短光脉
冲源,它能直接产生孤子,无啁啾,可自启动并易于与光纤连接,
结构较简单,也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光源。
光纤的损耗不可避免地消耗孤子能量,当能量不满足孤子形成的条件时,脉
冲丧失孤子特性而展宽,但只要通过掺铒光纤放大器给孤子补充能量,孤子即
自动整形。利用孤子的这一特性可进行全光中继。主要有四种光放大器可实现
光孤子放大,它们是半导体光放大器( SOA)、掺铒光纤放大器( EDFA)、
分布式掺铒光纤放大器( D-EDFA)和喇曼光纤放大器。 SOA尺寸小、频带宽、
增益高,易和其他光电子器件混合集成,但输出功率较低,并且其增益与光的
偏振有关。 EDFA具有大输出功率、增益高、频带宽、噪声低、对偏振不敏感、
结构简单等特点,特别适用于高速长距离通信应用。 D-EDFA采用掺 Er3+浓度
低、增益系数低、截止波长长、数值孔径大、负色散区宽的三角形折射率分布
的掺铒光纤,并采用 1480nm双向泵浦技术,可达到较长的中继距离。利用受
激拉曼散射效应的光放大器是一种典型的分布式光放大器。其优点是光纤自身
成为放大介质,然而石英光纤中的受激拉曼散射增益系数相当小,这意味着需
要高功率的激光器作为光纤中产生受激拉曼散射的泵浦源。其中,集总放大方
法是通过 EDFA实现的,其稳定性已得到理论和试验的证明,成为当前孤子通
信的主要放大方法。光放大被认为是全光孤子通信的核心问题。但是放大器的
自发辐射噪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热噪声,它与孤子相互作用后,造成孤子中
心频率的随机抖动,进而引起孤子到达接收端的抖动,即戈登 -豪斯效应。这
一效应是限制孤子传输系统的容量、放大器间隔等系统指标的重要因素。因此
通常在放大器后加一个带通滤波器来抑制戈登 -豪斯效应。
传输光纤、孤子脉冲检测接收单元的作用与在普通光纤系统中的作用类似。
2,光孤子系统的实用化进程
在全世界范围,全光通信系统已在横跨大西洋的 TAT-10系统和横跨太平洋的 TPC-15
系统上首先应用。美国贝尔实验室 Mollenauer研究小组的实验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孤
子实验系统,首次检测出脉宽为 10ps的光孤子经 10km传输无明显变化,从而首次从实
验上证实了光孤子传输的可能性。日本利用普通光缆线路成功地进行了超高 20Tbit/s、
远距离 1000km孤子通信;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在 1992年推出速率为 10Gbit/s、能传输
12000km的直通光孤子通信实验系统。我国在 1999年也成功地进行了 8× 2.5Gb/s、
105km的光纤传输。该技术中:采用色散补偿光纤对光脉冲进行压缩;采用 2.5Gbit/s~
20Gbit/s的光信号复用;从 20Gbit/s的复用系统中提取 2.5Gbit/s电时钟;采用非线性光
学环路实现 2.5Gbit/ s~ 20Gbit/ s的解复用;采用啁啾光栅对 20Gbit/ s信号在标准单
模光纤中传输 105km后造成的色散进行补偿。
3,光孤子通信系统的发展前景
光孤子通信是未来高速率光纤通信系统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通信方式,它具有超大
容量和超长距离传输的潜力。并且孤子脉冲的特殊性质使中继过程简化为一个绝热放大
过程,大大降低了中继设备的数量以及成本。
近几年来,人们对光孤子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光孤子的波分
复用应用,准孤子理论。当然,实际的光孤子通信仍然存在许多技术的难题,比如:延
长放大间距,减少放大器数量,降低成本仍是光孤子通信有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但目
前已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使我们相信,光孤子通信在超长距离、高速、大容量的全光通信
中,尤其在海底光通信系统中,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10.3 光时分复用
通信网应该具有足够大的容量,有能力适应各种通信业务量,保证
通信畅通。现行的电通信网利用电的时分多路 TDM技术,按照标准的
同步数字群系列 SDH,最高的数字速度限于最高一级数字群的速度,
即 40Gb/ s。由于受到电的 TDM技术中电子瓶颈的限制,该速率尚未
能突破。
目前有两种途径可以提高传输速率:波分复用 WDM和光时分复用
OTDM。前者在第 8章中已作专门介绍,这里主要讨论 OTDM技术。
10.3.1 光时分复用原理
OTDM与电时分复用 ETDM相似,只是将复用技术移到光频上,就
是将多个高速电调制信号分别转换为等速率光信号,然后在光层上利
用超窄光脉冲进行时域复用,将其调制为更高速率的光信号。这种方
法使用高速光电器件代替了电子器件,克服了电子瓶颈效应。图
10.3.1是 OTDM系统框图。光时分复用技术中,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
分成若干个时间片,轮流地分配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时间片由复用
的一个信号占用,即构成帧结构。这样,利用每个信号在时间上的交
叉,就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同时时分复用必须
采取同步技术来使远距离的接收端能够识别和恢复这种帧结构。
超短脉冲
发生器
帧同步时钟
接收机
误码检测
光带通滤波器
延时线
1
2
N
时钟提
取电路
光波时
钟产生
合
路
器
E D F A
解复用器
全光开关
分
路
器
T
?
? ( n - 1 ) T
图 10,3.1 O T D M 系统框图
时分复用可分为比特交错 OTDM和分组交错 OTDM,这两种复用方式都
需要利用帧脉冲信号区分不同的复用数据或分组。
1,比特交错 OTDM
如图 10.3.2( a)所示,比特交错在传输过程中按顺序将比特流按 1→n 循
环编号,编号为 i的比特在第 i路时隙中传输,主要用于电路交换业务。
在接收端,OTDM输入复接信号经 3dB耦合器分成两个数据流,通过选取
时隙提取所需比特信息。为了提取帧同步脉冲,可通过门限功率判决得到
(因为帧脉冲有比其它数据脉冲更高的发送功率)。因此,从 OTDM复接信
号中得到第 i个支路信号的解复用过程如图图 10.3.2 比特交错复用 /解复用原理
10.3.2( b)所示:将 OTDM复接信号首先经耦合器分成两个数据流,将
其中一个数据流延迟 i 个时隙后送入门限判决器,得到已被延迟 i个时隙的帧脉
冲,此帧脉冲位置正好与要求提取的第 i个支路信号脉冲相一致,因此将帧脉
冲数据流与复接脉冲数据流进行逻辑与操作,与门输出便得到要求提取的第 i
个支路数据流。
2,分组交错 OTDM
分组交错 OTDM与比特交错 OTDM相似,但是帧中每个时隙对应一个待复
用支路的分 组信息(若干个比特区),帧脉冲作为不同分组的界限,主要用
于分组交换业务,如图 10.3.3。由锁模激光器产生的窄脉冲周期序列分别被
支路数据流外调制,若支路一个比特持续时间是 T,则相邻支路脉冲之间距
离也是 T。为了减少脉冲之间的间隔以便实现分组交错复接,在每个支路外
调制器输出端串入一个多级压缩器,对脉冲进行压缩,最后加帧同步脉冲后
完成分组交错复接。
解复用操作等效于分组去压缩过程。原则上,通过一组性能与复接器相反
的去压缩级,便可完成解复用工作。然而,这种方法要求放大器开关时间必
须在脉冲宽度 ps量级上,因而难于实现。一种实用的方法是采用与门堆:首
先将输入的高速串行的复接数据流变换为低速并行数据流,然后再利用电子
学方法进行处理。
10.3.2 光时分复用的关键技术
OTDM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超短光脉冲发生技术、全光时分复用/去
复用技术和超高速定时提取技术等。
1,超短光脉冲源
光时分复用要求光源产生高重复率( 5~ 20 GHz)、占空比相当小的超窄
光脉冲,脉宽越窄可以复用的路数越多,且谱宽也就越宽。能满足这些要求
的光源主要有锁模环形光纤激光器( ML-FRL)、增益开关 DFB激光器和光
纤光栅法。其中 ML-FRL的特点是产生的脉冲几乎没有啁啾,在 40 GHz的高
频条件不需要进行啁啾补偿或脉冲压缩,就能产生 10ps以下的超短变换极限
光脉冲,输出波长较灵活,稳定性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光时分复用光源。
增益开关法可以产生脉宽 5~ 7ps、脉冲重复频率在 10GHz左右可任意调整的
光脉冲,并且很容易与其它信号同步。利用调整线性调制光纤光栅的色散值
对电吸收调制器输出的光脉冲形状进行修正,也可以产生脉宽为 5.8ps、占空
比为 6.3%的 10GHz的光脉冲。
2,全光时分复用/解复用技术
目前已研制出 4种形式的器件作为解复用器:光克尔开关矩阵光解复
用器、交叉相位调制频移光解复用器、四波混频开关光解复用器和非线
性光纤环路镜式( NOLM)光解复用器。无论采用何种器件,都要求其
工作性能可靠稳定,控制其光信号功率低,与偏振无关。
3,超高速定时提取技术
在 100Gb/ s以上的光传输系统中,接收端采用重新定时的时钟,产
生控制光脉冲,时隙特别短,因此,希望控制光的时间抖动尽可能小,
就必须尽量降低重新定时的时钟相位噪声。在目前的 OTDM试验中,主
要采用了两种方案,一是采用高速微波混频器作为相位探测器构成的锁
相环路( PLL),另一种是使用法布里一珀罗干涉光路构成的光振荡回
路( FPT)也可以完成时钟恢复功能。
10.3.3 光时分复用的特点
1,优点
OTDM有几个主要优点:
( 1) OTDM技术可解决 WDM系统中受激 Raman散射和四波混频效
应等限制;
( 2)提高光谱带宽效率;
( 3)可以与 WDM技术相结合:由于 WDM对长距离、大量波长数的
限制,因此不太适于波长数较多的情况。这时可由 WDM构成子网,采
用 OTDM高速信道将 WDM互连。在子网中使用 WDM,可以增加网络的
灵活性和可靠性,而 OTDM则是实现高速干线传输的有利途径。
2,存在问题
OTDM的主要缺点是:此方案通常需要高速的开关器件。另外,在
高速下,网络的控制、稳定性和电处理性能受限。而且,除非是孤子
传输,否则短脉冲的传输受光纤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的影响很明显。不
过,将来的系统可能采用某些形式的 TDM和另一种复用方式共同使用
的方案。
10.4 光码分多址
码分多址 CDMA(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作为一种多址方
案它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卫星通信和蜂窝电话领域,并且显示出许多优于
其他技术的特点。近年来,光码分多址 OCDMA已经成为一项备受瞩目
的热点技术。
10.4.1 光码分多址的基本原理
OCDMA技术在原理上与电码分多址技术相似。电 CDMA主要通
过分配码字获得多接入能力,码分多址最常见形式是扩频多址访问
SSMA( Spread Spectrum Multiple Access),其中每个用户分配
一个特定的码序列,调制到载有数据的载波上,以比数据带宽宽得
多的频带传输信号。扩频多址访问技术包括直接序列( Direct
Squence)、频率跳变( Frequency Hopping)、啁啾系统
( Chirp System)、发射时间跳变( Time Hopping)。尽管跳频、
啁啾和跳时曾有应用到 OCDMA的报道,大部分 OCDMA研究还是
集中在直接序列类型上。
OCDMA采用光特征码来编码和解码,不同的信息可共享一个时
域、频域、空间域,它根据域值从通道的所有信号中选取所需的信
号,光解码器的输出与输人信号和滤波器相匹配。通常,为了保持
较好的信噪比,特征码必须相互正交。
1.相干的 CDMA和非相干的 CDMA
在把用户信号转换为高速地址序列的过程中,光信号之间相互作用
必须具有相干性条件,这一点与电 CDMA不同。根据信号处理是否以相
干为基础,CDMA通常分为相干和非相干两类。前者采用相位移的双极
性光序列;后者采用强度调制的码序,使用单极性码 —— 又称为准正交
编码。相干处理是电 CDMA通常采用的方法,其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具
有较高的信噪比。这主要是由于码间具有较好的正交性,可以产生较高
的处理增益。而在 OCDMA中比较常用的是非相干信号处理方法。在
OCDMA中,相干与非相干方式的编码区别体现了编解码过程中信号变
换的本质,限制了系统所采用的地址码的类型,并最终决定系统的性能,
因此相干与非相干的差别是最根本的;而 OCDMA系统由于相干光发展
不够成熟,对于光波中的许多特性:如相位、偏振等都难以利用,所以
非相干系统成为研究的重点。非相干系统利用光信号的有无来表示二进
制的,1”和,0”,终端采用平方律检测光信号,信号是功率叠加而不
是振幅叠加。非相干系统的地址码之间是伪正交的,比如光正交码
( OOC)和素数码。自相关有一峰值、互相关不为零。因为互相关不
为零、解码器解码时,其他用户就会对信号产生干扰,当突发用户集中
时,误码率较高。现在一般采用在解码器端减小干扰。
2.扩频类型和非扩频类型
在 OCDMA的研究中,编解码方式有两种基本类型:扩频类型和非扩频
类型。扩频是把信息的频谱扩展到宽带中进行传输的技术,可分为扩时编
码和扩频编码,非扩频类型主要是以光学特征为码字的系统中的编码。扩
频编码解码是在用户的数据信号光上,通过偏振调制器等形式上的编码器,
把信号光的某一参量(如偏振方向或波长等)按地址序列调整,使这一参
量变为高速扩频信号。扩时编码是在用户数据信号光出现,1”的时候,发
出一个短光脉冲,经编码器的作用,得到一个短光脉冲序列来代表用户的
数据,其核心是,地址序列由短光脉冲形成。一种典型的非扩频类型的编、
解码是利用光的相干性作为调制的参数,例如相干光相关编码采用的方法。
在相干光相关编码系统中,用户信号光经编码器调制,变成两个失去相干
性的信号。在解码端,在匹配解码器的解调下,用与发端相同的地址码进
行光正交解码。
10.4.2 光码分多址的关键技术
OCDMA采用单极性码,它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交,其中某些自
相关性和互相关性差的地址码不能使用,因此其码字容量远小于双极性
码,这大大限制了可供用户接入的信道数目。而优化地址码的自相关性
和互相关性,能够显著的降低不同信道之间的干扰,降低色散、自相位
调制等非线性效应对误码性能带来的影响,降低系统对所使用光器件的
要求。目前比较常用的地址码有光正交码 (OOC),素数码 (PC),扩展素
数码 (EPC),二次同余码 (QC),扩展的二次同余码 (EQC)和混合码 (HC)
等。
编码 /解码器有很多种,其中研究较多的有光纤延迟线编码 /解码器、
跳频光码分多址编码 /解码器。
1,光纤延迟线编码 /解码器
最初使用的编码器大都基于光纤延迟线原理。光纤延迟线编码系统是由并
行的几束光纤和 2个 1× P星形耦合器构成的,同一码字中,编码器之间的差
别在于光纤延迟线的长度不同。编码器的作用是将一个输入的短脉冲进行不
同的延时,在输出端将得到由这些不同延时的短脉冲合成的脉冲序列,如图
10.4.1所示。经与阈值比较后,接收器将判决为 "0"或 "1"码。光纤延迟线编码
器的缺点是:体积庞大;存在严重的功率损失和分配问题;还存在码长选择
问题、码间串扰问题及光拍频噪声等问题。另外,光纤延迟线由于制造工艺、
温度、应力等因素的影响,会有延时误差,造成解码器的误判;同时,较长
码字造成光纤延迟线的数目相应增加,导致系统成本增加,且不利于集成。
因此这种方法在目前并不实用。当前,研究的热点是跳频光码分多址编码 /解
码器。
2,跳频光码分多址编码 /解码器
在光纤延迟线编码 /解码器中使用在时域上对信息比特进行编码的一维光
正交码。为了支持较多的用户同时接入,必须增加地址码的码长,这样光
纤延迟线的数目、长度也会相应地增加,编码 /解码器的结构会更复杂。为
了克服这个缺点,可以采用跳频光码分多址系统,它采用二维的光正交码,
即每个地址码序列同时在时域和波长上扩展。与一维正交码字相比,在码
长相同的情况下,此类编解码技术可用的码字数明显增多,能够接入的用
户数目大大提高。在跳频光码分多址系统中使用的二维光正交码通常称作
多波长光正交码。目前已可在一根光栅上进行连续的幅度和相位调制,形
成超结构光纤光栅,用它替代离散 FBG数组进行编 ∕译码。该技术可在实验
室实现 77km,10Gb/s的传输速率 (包括双极性码和单极性码 ),系统性能良
好。
10.4.3 光码分多址的特点
OCDMA相对 WDM和 OTDM有不可比拟的优点:
1,OCDMA通过不同的码字来区分不同用户信息,不需要 WDM所要求
的波长控制和波长转换,这样地址分配灵活,用户可以随机接人,因此引
起了人们极大兴趣。
2,保密性好,安全性高。由于每个信道采用不同的地址编码方式,在信
息的发送端和接收端都必须依照该地址码来编码和解码,这使得系统的安
全性大大提高。
3,OCDMA可以利用任何现有的光纤与 WDM技术结合使用:如在高速
通道中使用 WDM技术,而将 OCDMA技术用于上下通路。宽带性
OCDMA只在发射节点和接收节点对用户数据进行编译码,与网络结构无
关。可构成真正“透明”的全光高速通信网络。
4,可异步接入性, OCDMA不同信道之间可相互独立地发送与接收信号,
不需要网际规模的时钟同步,也没有接人时延。能支持突发性业务,可以
实现 "讲完即走 "(tell-and-go),适合突发流量、大流量和高速率环境。
5,可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提供不同 QoS的服务。由于地址码
的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不同,在同一编码方式下,不同地址码能够
提供不同的 QoS的服务,这样,可以根据业务的 QoS需求来选择地
址码,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可以降低系统的成本。
另外,OCDMA可传送任何数字信号,包括 SONET,ATM及 DS
- 1和 DS- 3信号。它是一项协议独立的技术,可与现有的任何新
老设备兼容。
目前,限制 OCDMA技术实现的关键问题包括:可获取的光编码
数;光纤色散的影响和 OCDMA的传输损失;不同波长的干扰码所
产生的干扰测量噪音。
10.5 自动交换光网络
传统的 SDH网络主要用于语音业务,为了实现快速保护性能,网
络拓扑结构以线型和环型为主。大量的环层叠导致网络结构复杂化,
许多环间电路业务无法获得保护,随着环内和跨环业务量的不断增
大,逐渐使跨环节点成为业务调度的瓶颈。
近几年来,IP业务发展非常迅猛。众所周知,IP业务具有突发特
性,对网络带宽的动态分配性能要求很高。随着竞争的加剧,运营
商渴望网络能够快速提供业务,并具有更强的生存性,从而提升服
务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一种能够自动完成
网络连接的新型网络概念 ―― 自动交换光网络 ASON( Automatic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应运而生。
10.5.1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体系结构
ASON网络结构的核心特点就是支持电子交换设备动态地向光网络申
请带宽资源,可以根据网络中业务分布模式动态变化的需求,通过信令
系统或者管理平面自主地去建立或者拆除光通道,而不需要人工干预。
采用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之后,原来复杂的多层网络结构可以变得简单
和扁平化,光网络层可以直接承载业务,避免了传统网络中业务升级时
受到的多重限制。 ASON的优势集中表现在其组网应用的动态、灵活、
高效和智能方面。支持多粒度、多层次的智能,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
服务是 ASON的核心特征。
按照 ITU-T G.8080(G.ason) 建议,ASON网络结构主要包括 3个独立
的平面:传送平面 (TP)、控制平面 (CP)和管理平面 (MP),如图 10.5.1所
示。
1,传送平面由一系列的传送实体组成,它是业务传送的通道,可提供
端到端用户信息的单向或者双向传输。 ASON传送网络基于网状网结构,
也支持环网保护。光节点使用具有智能的光交叉连接 (OXC)和光分插复
用 (OADM)等光交换设备。另外,传送平面具备分层结构,支持多粒度
光交换技术。多粒度交换技术是 ASON实现流量工程的重要物理支撑技
术,同时也适应带宽的灵活分配和多种业务接入的需要。
2,控制平面是 ASON的核心。控制平面主要包括资源发现、状态信息分发、
路径选择和路径管理 4个基本模块,能够提供快速和更加灵活的连接建立功能。
由 ITU-T、因特网工程任务组 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ck Force)、光互
联网论坛 OIF( Optical Internetworking Forum)分别侧重负责,ITU-T着重研
究 ASON的体系结构; IETF着重制定 ASON的协议方面的标准; OIF重点放在
UNINNI上。控制平面( Control Plane)实现对传送平面的灵活控制,因此,
ASON主要是关于控制平面的解决方案,它基于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 GMPLS)
族,包括用于分布式连接的建立、维护和拆除等的信令协议;为连接的建立提
供选路服务的路由协议,用于链路管理(包括控制信道和传送链路的验证与维
护)的链路资源管理协议等。控制平面提供网络节点接口( I-NNI和 E-NNI)及
用户网络接口( UNI)。
3,管理平面的重要特征就是管理功能的分布化和智能化。传统的光传送网管
理体系被基于传送平面、控制平面和信令网络的新型多层面管理结构所替代,
构成了一个综合化的光网络管理方案,具有集中管理与分布智能相结合、面向
运营者 (管理平面 )的维护管理需求与面向用户 (控制平面 )的动态服务需求相结合
的特点。 ASON的管理平面与控制平面技术互为补充,可以实现对网络资源的
动态配置、性能监测、故障管理以及路由规划等功能。管理平面的标准化工作
主要由 ITU-T负责,IETF也提出一些信令协议草案。管理平面通过 NNI-T接口
对传送平面进行管理,同时通过 NNI-A接口对控制平面进行管理。
三大平面之间通过 3个接口实现信息的交互。控制平面和传送平面之间通
过连接控制接口 (CCI)相连,交互的信息主要为从控制节点到传送平面网
元的交换控制命令和从网元到控制节点的资源状态信息。管理平面通过
网络管理接口 (包括 NMI-A和 NMI-T)分别与控制面及传送平面相连,实现
管理平面对控制平面和传送平面的管理,接口中的信息主要是网络管理
信息。控制平面上还有用户网络接口 (UNI)、内部网络网络接口 (I-NNI)和
外部网络网络接口 (E-NNI)。 UNI是客户网络和光层设备之间的信令接口。
客户设备通过这个接口动态地请求获取、撤销、修改具有一定特性的光
带宽连接资源,其多样性要求光层的接口必须满足多样性,能够支持多
种网元类型;还要满足自动交换网元的要求,即要支持业务发现、邻居
发现等自动发现功能,以及呼叫控制、连接控制和连接选择功能。 I-NNI
是在一个自治域内部或者在有信任关系的多个自治域中的控制实体间的
双向信令接口。 E-NNI是在不同自治域中控制实体之间的双向信令接口。
为了连接的自动建立,NNI需要支持资源发现、连接控制、连接选择和连
接路由寻径等功能。
10.5.2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组网方案
ASON的组网可采取下列方案:
1,ASON+DWDM:这一组网方案最大优点是,利用了 DWDM系统
的大容量长途传输能力,以及 ASON节点的带宽容量和灵活的调度能力,
从而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在骨干和汇聚层网络中,ASON节点可
以完成传统 SDH设备所能完成的所有功能,并提供更大的单节点带宽容
量、更灵活和更快捷的电路调度能力,同时网络的建设和运营费用也比
较低。 ASON节点所能提供的单节点交叉容量可以大大缓解网络中的节
点瓶颈问题。
2,ASON与 SDH混合组网方案:由于 ASON可以基于 G.803规范的
SDH传送网实现,也可以基于 G.872规范的光传送网实现,因此 ASON
可与现有的 SDH传送网络混合组网。 ASON与现有电信网络的融合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在组网时,客户采取先在现有的 SDH网络中形成一个个
ASON小网络,然后再逐步形成整个的 ASON大网络。
10.5.3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智能光网络中的若干关键技术支撑和决定这智能光网络性能的优劣,在智能
光网络中它们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节点技术
光节点的作用是以波长路由为基础,提供端到端的光通道连接和分插复用,
对光通道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业务疏导,实现支撑骨干业务网的流量工程,实
现网络的保护与恢复。在节点采用光交换将使透明光网络成为可能,并可以实
时地依据业务的需求和控制信令的指配动态地进行光开关交换矩阵的倒换,实
现按需动态配置波长,从而在透明光网络中建立端到端的光通道。而以动态可
重新配置的、多粒度的光交换设备为主构建的智能化的透明光网络极大地简化
了网络和节点的体系结构,降低了网络的运营成本和管理的复杂性,使得各种
不同网络的互联互操作变得简单可行,易于实现动态有效的端到端的带宽分配
和光通道建立的智能性。因此,在未来的 ASON中作为光交换主角的将是 OXC、
OADM和波长路由器等节点设备。
波长路由器由波长选择器件和 OXC控制模块两部分组成。其中,波长选择器
件是负责光通路倒换的光开关矩阵/ OXC交换机构,OXC控制模块负责对
OXC倒换进行管理,OXC中各光波长通道之间通过 GMPLS协议和波长选路协
议进行控制,实现选路交换快速形成,提供动态连接。在光联网技术中综合了
先进的 MPLS业务量工程控制层技术,可以大大简化网络管理的复杂性,因此
特别适合于由 OADM和 OXC组成的光互联网络系统。
2,光通路路由状态监测技术
光传送网 (OTN)中光通路路由状态监测是指对进入节点的光通路的路
由状态进行监测,要求完成的功能有:确定该光通路是否连通;是否按
照要求正确地配置光通路的路由;如果没有连通,故障点在何处;如果
没有正确配置,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智能光网络光通路路由状态监测对 OTN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完成
光通路的连通性检查,在发生光通路阻断的情况下负担故障定位的功能;
其次,监测光通路实际的路由状态配置是否与管理者的要求一致;最后,
在发生路由配置错误的情况下,担负起故障定位的职责。
3,网络的生存性
高效灵活的保护与恢复手段是新一代 ASON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对光纤骨干网络的保护恢复能力和 QoS能力也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骨干网络交换的粒度一般比较大,网络的瞬时失
效将引起业务量的严重损失,因此在未来的智能化光骨干网中不能不考
虑光网络的保护恢复策略,以增强网络的自愈生存能力。网络拓扑和多
波长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保护恢复机制的设计提供了灵活性。如何将这些
机制引入 MPLS控制协议中,以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在一个各
自有各自的保护恢复策略的多层网络中,如何解决网络各层生存性机制
间的协调,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此外,随着光网络的发展,ASON从
垂直层面的角度来看将日趋扁平化,多种业务将直接加在光层上。由于
光纤复用波长数的增加和单波长速率的提高,使得光纤链路故障的影响
面将十分巨大,也使得光传输网的恢复远比 SDH等其它层的保护恢复困
难。而在一般情况下,保护恢复越靠近物理媒质层,受影响层面的备用
容量以及涉及的传送实体数越小,保护恢复的效率就越高。由于光层恢
复具有恢复可靠性高、恢复速度快、恢复成本低、占用网络带宽资源少
等优势,所以光层恢复性的研究对 ASON生存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10.5.4 自动交换光网络的优点
引入智能特性,可以为光网络带来以下好处:
1,实现灵活的 Mesh(网状)组网,提高带宽利用率,增强网络的生存
性;
2,网络拓扑自动发现;
3,简化网络管理;
4,提供增值业务,包括按需带宽、带宽出租、批发、贸易、光虚拟专用
网、业务 SLA等,使传统的传输网向业务网演进;
5,缩短业务建立时间,实现带宽动态申请和释放;
6,最终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和互通。
10.5.4 自动交换光网络存在问题及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ASON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把粗颗粒的 WDM技术和光交换的优势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大吞吐量的光网络平台来有效地支持分组业务。对于 ASON的发
展来说,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 ASON的标准如 ASON的网络管理、网络的互连和互操作、光性能的监
视和测试、波长路由协议、光分组格式等标准和协议大部分虽已由 ITU-T、
IETF等标准化组织提出,但是目前还不是很完善;
②目前的 OXC不能兼顾处理比波长粒度更小的带宽单元以以及满足巨大容
量需求。而且,其技术稳定性和成本也不是十分明晰;
③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DWDM技术还不是十分完善,它涉及到的
光转发技术、合 /分波技术、光放大技术、光监控技术以及网管技术都还在
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而且,随着单波长速率和复用波长数量的不断增加,
一些物理效应对信号质量的损伤不可避免,而且对光子器件也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从而阻碍 ASON实用化的进程;
④如何实现不同质量的 QoS、信令的可扩展性以及网间互联问题等还有待
改进;
⑤网络功能的增强以增加复杂性和成本为代价,很难取得较好的性价比;
⑥是兼容现有网络、充分利用已铺设的光纤资源,还是开拓全新的建网思
想,业内对此观点也不十分统一。
发展现状及展望
ASON被提出之初,通常认为应该采用分布式方式来实现。但随着
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考虑目前网络的现状和演进策略时,先采用
集中智能实现 ASON功能,待分布式智能技术(例如 GMPLS信令)
和设备成熟和标准化后再逐步采用分布式智能控制策略被逐渐提出,
并开始为越来越多的设备生产商和运营商接纳。目前,LUCENT、
阿尔卡特,CIENA等公司都能提供类似自动交换光网络解决方案。
随着 GMPLS技术的成熟,可以预见 ASON和 GMPLS这两种方式将
会在很大程度上并存和融合。在最终的 ASON中,带宽配置的工作可
能会由信令网来实现,当然现存网络的带宽配置仍可以通过网管系
统来实现。如果全网实现了 GMPLS,网管系统将演变成网络资源的
管理监控系统,提供诸如网络性能、故障处理和资源监控等功能,
最终成为网络监控与资源管理系统,并在未来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发
挥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尽管实现 ASON的完全自动交换和智能化还需要很长的一段发展时
间,但实现光网络的完全自动交换和智能化终将是下一代光网络的
未来发展的方向。
本章小结
本章简单介绍了几种已经实用化或者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光纤
通信新技术,如:相干光通信、光孤子通信、光时分复用、光码分
复用、自动交换光网络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从各方面提高了光纤
通信系统的性能,使光纤通信系统向高速率、大容量、长距离方向
发展,尤其是自动交换光网络大大提高了通信网络的灵活性和可靠
性。本章重在掌握有关概念、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