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实习指导
§2.3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2.3.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 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 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 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3.2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 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 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
②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③ 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
④ 土地资源调查;
⑤ 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
⑥ 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
⑦ 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3) 样品采集、测试统一标准,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的建立,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新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测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等。
调查成果要以数字和纸介质两种形式表示,数字成果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修订的《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和《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以及其它相关标准。要建立空间生态环境地质图库。
2.3.3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几点技术要求
(1) 要明确并突出 “3S”技术在调查中的应用。要明确测区内可利用的航、卫片类别、精度,明确所使用的解译手段、数据采集记录手段、GPS仪器类型、测量精度、GIS平台类别等。收集的历史资料和本次调查获得的资料要进入空间数据库。要真正做到与“3S”技术的有机结合。
(2) 要突出反映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对象的动态性。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调查评价区域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动态性包括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的区域性动态(生态水位、资源的质与量)变化、地面沉降量变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沙漠化、土地沼泽化、土地贫瘠化和石漠化,微地貌的变化等。这些动态变化要用GIS可视化表示。
(3) 要突出揭示生态区域变化与地质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4) 空间数据库平台为Arc/Info。
(5)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目前尚未发布技术要求和规程,调查研究工作可根据各测区的实际情况,可参照有关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