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国鼎立
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二,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三、诸葛亮治蜀和蜀国后期
的政局
四、东吴对江南的开发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 董卓入京,废少帝、立献帝,专擅朝政。
? 关东军的成立:以袁绍为盟主,“名豪
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 。”
(《三国志 ·文帝纪》注引《典论 ·自叙》)
?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大者连郡国,
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
并。” (至 199年,主要军阀有袁绍(占青、冀、幽、并四
州)、曹操(豫、兖二州、)孙策(据江东)、刘表(占荆州)、
刘璋(据益州)、韩遂与马腾(占有凉州)、公孙度(盘踞辽东)
等。)
? 返回
官渡之战 —— 曹操统一北方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
植,畜军资。”(《三国
志 ·毛玠传》)
? 袁绍:四州之地,大军十
万,战马万匹;政治腐败、
用人不当、治军不严、外
宽而内忌、犹豫寡断。
? 曹操:一州之地,军
队约一两万人;袁绍
之短正是曹操之所长。
?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
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
的战例之一,奠定了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返回
赤壁之战 —— 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
? 南方四大军阀
? 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
下之衅。”(,三国志 ·鲁肃
传,)
? 刘备:寄人篱下,身孤力薄。
? 刘表、刘璋:平庸之才。
? 曹军四大弱点
? 后方不稳。
? 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远来疲敝。
? 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 意义:
? 又一次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从此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初步
格局。
隆中对
?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
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
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
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
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
保其崖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
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矣。
?,三国志 ·诸葛亮传》
?
赤壁 地点的九个说法
? 九处赤壁 为:
? 蒲圻赤壁、黄州赤壁、
汉阳赤壁、江夏赤壁、
嘉鱼赤壁、汉川赤壁、
天门赤壁、钟祥赤壁、
新洲赤壁。
? 参阅,《赤壁有九何处是》
(《文史知识,1992.10.)
?,赤壁战地考》(武汉出版社
1990年版)
赤壁之战大小之争议
?,(黄)盖放诸船,册时发
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
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
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
退。”(《三国志 ·周瑜传》)
?,(黄盖军)去北军二里余,
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
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
延及岸边营柴。(周)瑜等
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
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同上注引《江表传》)
?,瑜之破魏军也,曹
公曰:‘孤不羞走。’
后书与孙权曰:‘赤
壁之役,值有疾病,
孤烧船自退,横使周
瑜获此名。’”
(《三国志 ·周瑜传》
注引《江表传》)
? 返回
三
国
鼎
立
形
成
的
原
因
?
客
观
条
件
:
?
地
理
上
:
蜀
有
剑
阁
、
三
峡
之
险;
吴
有
长
江
天
堑
。
?
经
济
上
:
蜀
有
天
府;
吴
的
长
江
中
下
游
地
区
之
经
济
也
足
以
立
国
。
?
主
观
条
件
:
?
三
大
集
团
的
领
袖
、
谋
臣
、
武
将
在
水
平
上
势
均
力
敌
,
并
有
自
己
的
人
才
群
体
。
?
孙
刘
联
盟
,
攻
虽
不
足
,
守
则
有
余
。
三国鼎立形成的意义
?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
局部的统一。它较之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
立的地区内社会生产
力的恢复和发展,开
发少数民族地区方面,
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
返回
二、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 1,恢复社会生产
? 2,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
汉末大乱后的凄凉景象
?,百姓死亡,暴骨如莽” (《三国志 ·文帝纪》注
引《典论 ·自叙》)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
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
可胜数。” (《后汉书 ·仲长统传》)
?,户口减耗,十裁一在。” (《三国志 ·张绣
传》)
?,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 。” (《三国志 ·蒋济传》)
1、恢复社会生产(一)
? 屯田:
? 类型:民屯、军屯
? 民屯始建时间:建安元
年( 196年)。
? 民屯组织方式:屯司马
( 50人) —— 屯田都
尉 —— 典农中郎将(典
农校尉) —— 大司农。
自成系统,不属郡县。
? 劳动者:屯田客(典农
部民)
? 民屯分布地点:首都洛
阳、黄河中游的有一定
条件或有战略意义的地
区。
? 剥削率,50%—— 60%
? 性质:用军事编制方式
强制解决土地同劳动力
结合问题。
恢复社会生产(二)
? 军屯
? 始建时间:建安二十三
年( 218年)
? 组织形式及结构:营
( 60人) —— 度支都
尉 —— 度支中郎将(度
支校尉)
? 劳动者:士兵、士家。
? 剥削率:与民屯大体相
同。
? 地点:军队驻地或士家
聚居地。主要在与吴、
蜀对峙的地区。
? 评价:强制手段、剥
削重,使劳动者积极
性不高。但在战争环
境下能使生产基本进
行下去,有一定积极
作用。
恢复社会生产(三)
? 安定自耕农生产:
? 1、大力招徕流民,劝课农耕;
? 2,204年颁布较轻的田租令:“其收田
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 3、“重豪兼并之法”,禁止豪强兼并土
地。
? 4、兴修芍陂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恢复社会生产(四)
?, 关中丰实”
? 扬州:“公私有蓄”
? 京兆:“丰沃”,
“编户皆有牛车。”
? 沛郡:“比年大收,
顷亩岁增。”
? 凉州:“家家丰足,
仓库盈溢”
? 黄河流域:“农田
兵官,鸡犬之声,
阡陌相属。”
? 洛阳:“其民异方
杂居,多豪门大族,
商贾胡貊,天下四
方会利之所聚。”
返回
2、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一)
? 唯才是举
? 提出原因:打天下急需人才;东汉时的
察举制度流于形式、弄虚作假;战乱使
察举不能正常进行。
? 内容:从建安八年( 203年)至二十三年
( 217年),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
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
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
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二)
? 建安二十二年( 217年)求贤令:
?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
兴。肖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
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
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
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
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
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 ——,三国志 ·武帝纪》注引《魏书》
?
统治机构的调整(三)
?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 背景:曹丕代汉,需要士族的支持。
? 首倡者:颍川士族陈群。
? 基本方法: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
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在各地的士人,作出“品”、
“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 品: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分:上上、上中、上
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大致二至三品
为高品,四至五品为中品,五至九品为下品。
? 状: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
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四)
? 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革
? 中央:设中书监、令,以分尚书之权,“遂掌
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 (《通典 ·职官典
四》)
? 地方:将东汉末的州牧制度固定化,正式形成
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使持节、持
节、假节、单车刺史、)此举助长了后来的地
方割据趋势。
? 极力削弱地方势力,“封建侯王 ……虽有王侯之
号,而乃侪为匹夫。” (《三国志 ·武文世王公传》注引
《袁子》)
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二,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三、诸葛亮治蜀和蜀国后期
的政局
四、东吴对江南的开发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 董卓入京,废少帝、立献帝,专擅朝政。
? 关东军的成立:以袁绍为盟主,“名豪
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 。”
(《三国志 ·文帝纪》注引《典论 ·自叙》)
?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大者连郡国,
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
并。” (至 199年,主要军阀有袁绍(占青、冀、幽、并四
州)、曹操(豫、兖二州、)孙策(据江东)、刘表(占荆州)、
刘璋(据益州)、韩遂与马腾(占有凉州)、公孙度(盘踞辽东)
等。)
? 返回
官渡之战 —— 曹操统一北方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
植,畜军资。”(《三国
志 ·毛玠传》)
? 袁绍:四州之地,大军十
万,战马万匹;政治腐败、
用人不当、治军不严、外
宽而内忌、犹豫寡断。
? 曹操:一州之地,军
队约一两万人;袁绍
之短正是曹操之所长。
?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
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
的战例之一,奠定了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返回
赤壁之战 —— 三国鼎立的初步形成
? 南方四大军阀
? 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
下之衅。”(,三国志 ·鲁肃
传,)
? 刘备:寄人篱下,身孤力薄。
? 刘表、刘璋:平庸之才。
? 曹军四大弱点
? 后方不稳。
? 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远来疲敝。
? 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 意义:
? 又一次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从此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初步
格局。
隆中对
?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
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
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
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
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若跨有荆、益,
保其崖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
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矣。
?,三国志 ·诸葛亮传》
?
赤壁 地点的九个说法
? 九处赤壁 为:
? 蒲圻赤壁、黄州赤壁、
汉阳赤壁、江夏赤壁、
嘉鱼赤壁、汉川赤壁、
天门赤壁、钟祥赤壁、
新洲赤壁。
? 参阅,《赤壁有九何处是》
(《文史知识,1992.10.)
?,赤壁战地考》(武汉出版社
1990年版)
赤壁之战大小之争议
?,(黄)盖放诸船,册时发
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
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
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
退。”(《三国志 ·周瑜传》)
?,(黄盖军)去北军二里余,
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
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
延及岸边营柴。(周)瑜等
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
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同上注引《江表传》)
?,瑜之破魏军也,曹
公曰:‘孤不羞走。’
后书与孙权曰:‘赤
壁之役,值有疾病,
孤烧船自退,横使周
瑜获此名。’”
(《三国志 ·周瑜传》
注引《江表传》)
? 返回
三
国
鼎
立
形
成
的
原
因
?
客
观
条
件
:
?
地
理
上
:
蜀
有
剑
阁
、
三
峡
之
险;
吴
有
长
江
天
堑
。
?
经
济
上
:
蜀
有
天
府;
吴
的
长
江
中
下
游
地
区
之
经
济
也
足
以
立
国
。
?
主
观
条
件
:
?
三
大
集
团
的
领
袖
、
谋
臣
、
武
将
在
水
平
上
势
均
力
敌
,
并
有
自
己
的
人
才
群
体
。
?
孙
刘
联
盟
,
攻
虽
不
足
,
守
则
有
余
。
三国鼎立形成的意义
?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
局部的统一。它较之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是一个较大的进步。
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
立的地区内社会生产
力的恢复和发展,开
发少数民族地区方面,
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
返回
二、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 1,恢复社会生产
? 2,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
汉末大乱后的凄凉景象
?,百姓死亡,暴骨如莽” (《三国志 ·文帝纪》注
引《典论 ·自叙》)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
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
可胜数。” (《后汉书 ·仲长统传》)
?,户口减耗,十裁一在。” (《三国志 ·张绣
传》)
?,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 。” (《三国志 ·蒋济传》)
1、恢复社会生产(一)
? 屯田:
? 类型:民屯、军屯
? 民屯始建时间:建安元
年( 196年)。
? 民屯组织方式:屯司马
( 50人) —— 屯田都
尉 —— 典农中郎将(典
农校尉) —— 大司农。
自成系统,不属郡县。
? 劳动者:屯田客(典农
部民)
? 民屯分布地点:首都洛
阳、黄河中游的有一定
条件或有战略意义的地
区。
? 剥削率,50%—— 60%
? 性质:用军事编制方式
强制解决土地同劳动力
结合问题。
恢复社会生产(二)
? 军屯
? 始建时间:建安二十三
年( 218年)
? 组织形式及结构:营
( 60人) —— 度支都
尉 —— 度支中郎将(度
支校尉)
? 劳动者:士兵、士家。
? 剥削率:与民屯大体相
同。
? 地点:军队驻地或士家
聚居地。主要在与吴、
蜀对峙的地区。
? 评价:强制手段、剥
削重,使劳动者积极
性不高。但在战争环
境下能使生产基本进
行下去,有一定积极
作用。
恢复社会生产(三)
? 安定自耕农生产:
? 1、大力招徕流民,劝课农耕;
? 2,204年颁布较轻的田租令:“其收田
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 3、“重豪兼并之法”,禁止豪强兼并土
地。
? 4、兴修芍陂等一系列水利工程。
恢复社会生产(四)
?, 关中丰实”
? 扬州:“公私有蓄”
? 京兆:“丰沃”,
“编户皆有牛车。”
? 沛郡:“比年大收,
顷亩岁增。”
? 凉州:“家家丰足,
仓库盈溢”
? 黄河流域:“农田
兵官,鸡犬之声,
阡陌相属。”
? 洛阳:“其民异方
杂居,多豪门大族,
商贾胡貊,天下四
方会利之所聚。”
返回
2、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一)
? 唯才是举
? 提出原因:打天下急需人才;东汉时的
察举制度流于形式、弄虚作假;战乱使
察举不能正常进行。
? 内容:从建安八年( 203年)至二十三年
( 217年),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
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
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
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二)
? 建安二十二年( 217年)求贤令:
?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
兴。肖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
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
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
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
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
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
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 ——,三国志 ·武帝纪》注引《魏书》
?
统治机构的调整(三)
?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 背景:曹丕代汉,需要士族的支持。
? 首倡者:颍川士族陈群。
? 基本方法: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本州、郡、县的大
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在各地的士人,作出“品”、
“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 品: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共分:上上、上中、上
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大致二至三品
为高品,四至五品为中品,五至九品为下品。
? 状: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
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四)
? 对中央和地方官制的改革
? 中央:设中书监、令,以分尚书之权,“遂掌
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 (《通典 ·职官典
四》)
? 地方:将东汉末的州牧制度固定化,正式形成
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使持节、持
节、假节、单车刺史、)此举助长了后来的地
方割据趋势。
? 极力削弱地方势力,“封建侯王 ……虽有王侯之
号,而乃侪为匹夫。” (《三国志 ·武文世王公传》注引
《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