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血缘家族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禅让
少康中兴
二里头文化
夏小正
甲骨文
青铜器
盘庚迁殷
人祭人殉
商汤西周
纣王
牧野之战
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制礼作乐
成康之治
宣王中兴
井田制
宗法制
分封制
共和行政
平王东迁
春秋五霸
齐桓公
管仲改革
晋文公
弭兵之会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商鞅变法
马陵之战
桂林之战
长平之战
孙子兵法
孟子
墨子
韩非
百家争鸣
庄子
荀子
易经
孔子
老子
秦始皇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焚书坑儒
大泽乡起义
楚汉之争
汉高祖
汉武帝
文景之治
昭宣中兴
吴楚七国之乱
算缗告缗
中朝
左官律
平准均输
董仲舒
张骞
王莽改制
汉赋
太初历
史记
七略
今文经学
刘秀
尚书台
度田
张仲景
党锢之祸
班超
太平道
谶纬
论衡
汉书
地动仪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九品中正制
占田制
八王之乱
士族
淝水之战
典签
北魏均田制
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
六条诏书
后汉书
三国志
鲍敬言与无君论
神灭论
洛阳伽蓝记
世说新语
颜氏家训
隋文帝
输籍之法
大索貌阅
大运河
唐高祖
三省六部制
府兵制
唐律疏议
科举制
政事堂会议
贞观之治
租庸调制
安史之乱
唐蕃会盟碑
唐三彩
二税法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鉴真东渡
玄奘
禅宗
史通
通典
李白
杜甫
古文运动
孙思邈
周世宗改革
官职差遣
庆历新政
主户客户(宋)
景德镇瓷器
王安石变法
交子
靖康之难
猛安谋克
李元昊
头下军州
澶渊之盟
绍兴和议
开禧北伐
二程
朱熹
陆九渊
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
通志
活字印刷
宋词
话本小说
梦溪笔谈
成吉思汗
四大汗国
行省制
驱口
四等人制
马可·波罗
朱元璋
靖难之役
大诰
卫所制
内阁制(明)
一条鞭法
张居正
土木之变
奴儿干都司
皇太极
郑和下西洋
农政全书
王守仁
李贽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永乐大典
郑成功
军机处
清代文字狱
改土归流
三藩之乱
准噶尔部
金本巴瓶制
摊丁入亩
尼布楚条约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乾嘉考据学
四库全书
红楼梦
梅文鼎
?
?
填空题
1 (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 )。
2.“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大致可以分为( )、( )、尖状器三种类型。
3.尧、舜、禹的时期,就是“军事民主制”的时期,也称作 。
4.( )是商代最发达的手工业,其代表性产品( )重达875公斤。
5、夏商时期宗教信仰的对象较宽泛,可分为( )和( )
6、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一般又分为“五礼”,即:( ) ;有不同的“仪”与之相配以区别尊卑贵贱之等,其中重要者又称“八纲”,即:( )。
7、中国奴隶社会的典型土地制度是( ) ,春秋后期该制度逐渐瓦解;战国时( )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秦始皇颁布“( )”的法令,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愈益严重,大司马师丹为缓和此种严重情况,提出了“( )”主张,但未能实施;王莽改制中的( )与( )制,及光武帝的( )与( )政策也是为了要解决这两大问题。
8、战国时李悝变法中( )的措施、吴起在楚国变法中( )的措施、商鞅变法中( )的措施,均是为了否定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 )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置( )、光武帝设立( ) 以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9、我国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刀耕火种、( )耕和 ( )耕三个阶段;商朝、西周与春秋时期,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分别是( )、( )与( );西汉时发明了开沟与播种合一的工具( ),赵过推广( )于西北干旱地区,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 )法被推广于关中地区,使农业飞速发展。
10、从新石器时代( )期开始,中国从石器时代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繁荣期,( )后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时期铁制农具在我国已普遍使用。
11、《孟子·滕文公上》曰:“夏后氏五十而( ),殷人七十而( ),周人百亩而彻。”西汉
(景帝以后)的田租税率是( )。
12、我国是丝绸与瓷器之国,养蚕织绢及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白陶均开始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
代晚期,商代出现的( )己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两类,宗教迷信占据着支配地位,( )和巫觋盛行。
13.商代奴隶主贵族把奴隶杀死,以供奉祖先、鬼神,叫( );用奴隶为奴隶主贵族殉葬,
叫( )。4.井田制、( )、( ),是西周统治的三大支柱。
14.周初共分封了七十多个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 )、鲁、晋、卫、( )、宋等国。
15、西周是各种礼仪制度创建和完善的时期,周文化被称为( )。从出生、成人到婚嫁、
死丧都有一定的仪礼来规范人(主要是贵族)的行为。生( )男称“弄璋之庆”;生女称( )。男孩子20岁时,要行成人的冠礼,冠礼还包括命字的仪礼,有了字,表示( )了。婚
姻和丧葬是人生的大事,
16、西周承袭商代已形成一套礼仪制度,据《仪礼》载当时的婚姻普遍实行和( )的原
则,禁止男女自由结合。一般男娶女嫁,要经过( )和亲迎等六个程序。丧礼经长时期
的演变,到西周时日趋复杂,死者在埋葬时间、方位
等方面仪礼而有身份地位的区别。丧礼的等级是( )的延续。
17.“五经”是指《诗》、《书》、 ( )、( )、《春秋》五部儒家经典。
18.“三传”是指《左传》、( )、《谷梁传》三部书。
19.公元前770年,( )迁都洛邑,以后的周朝史称 。
20、春秋时期两次弭兵之会的发起人是( )、( )。战国时期合纵的代表人是公孙衍与( ),而连横的代表人是( )。
21.战国七雄是指齐、( )、( )、韩、赵、魏、秦七个国家。
22.战国时楚国的主币为“( )”,辅币为铜质币,俗名( )。
23.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货币主要是( );周和秦使用圆钱;齐、燕两国
的货币主要是 。
24.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爆发了( ),使楚国北进的势力受到了严重打击。
25.四川的( )和关中的 (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两大水利工程。
26、先秦车一般用四马,称为“驷”;用十六匹马驾车称为( )。四马驾车,驾辕
用两马,称为“服”;“服”两旁马称为( )。1.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等省的
我国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典型代表之一。
27、元前221年,秦灭掉关东最后一个政权( )国,统一了中国。
28、西汉对地方的统治,名义上是实行( ),实际上是( )。
29、公元9年,( )废掉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 )。
30、西汉时称帽子为“头衣”或( )。贵族的头衣为 ( ),平民的头
衣为. ( )
31、东汉的饮食习俗大体与秦、西汉相似,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
一日或分( )不等。
32、公元( )年,刘秀称帝于鄗,年号( ),建立了东汉政权。
33、汉明帝永平十二年,( ) 55万人归附汉朝,东汉因此设 ( )郡,从此云南
西部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34、公元92年,汉和帝依靠宦官( )等人,诛灭了外戚窦氏势力,东汉宦官专权从此开始。
35、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有三支主力部队,即由张角兄弟领导的冀州黄巾;( )
领导的颍川黄巾和( )领导的南阳黄巾。
36、张衡在天文学上的重大成就,一是继承并发展了( )的宇宙理论,二是制作了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属于( )教派,其教义的关键部分是“因果报应”和( ) 。4、东汉王朝的信仰禁忌,大体沿袭秦和西汉之俗,崇信“皇天上帝后土神祗”,( )五帝,( )泰山。
37、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一般又分为“五礼”,即:( ) ;有不同的“仪”与之相配以区别尊卑贵贱之等,其中重要者又称“八纲”,即:( )。
38、中国奴隶社会的典型土地制度是( ) ,春秋后期该制度逐渐瓦解;战国时( )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秦始皇颁布“( )”的法令,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和奴婢问题愈益严重,大司马师丹为缓和此种严重情况,提出了“( )”主张,但未能实施;王莽改制中的( )与( )制,及光武帝的( )与( )政策也是为了要解决这两大问题。
39、战国时李悝变法中( )的措施、吴起在楚国变法中( )的措施、商鞅变法中( )的措施,均是为了否定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秦始皇在中央实行( )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置( )、光武帝设立( ) 以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40、我国农业在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刀耕火种、( )耕和 ( )耕三个阶段;商朝、西周与春秋时期,农业耕作的主要方式分别是( )、( )与( );西汉时发明了开沟与播种合一的工具( ),赵过推广( )于西北干旱地区,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 )法被推广于关中地区,使农业飞速发展。
41、从新石器时代( )期开始,中国从石器时代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时期是我国青铜时代的繁荣期,( )后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时期铁制农具在我国已普遍使用。
42、《孟子·滕文公上》曰:“夏后氏五十而( ),殷人七十而( ),周人百亩而彻。”西汉
( )的田租税率是( )。
43、我国是丝绸与瓷器之国,养蚕织绢及用高岭土(瓷土)烧制白陶均开始于原始社会新石
器时代晚期,商代出现的( )己经具备了瓷器的基本特点。
44、匈奴是战国秦汉时期威胁中原国家或王朝的最主要的少数民族,秦始皇派( )北击匈奴,并筑长城以防之。平城白登之役后,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派( )与( )先后三次反击北匈奴,使之迅速衰落。两汉均是在与匈奴的斗争中控制西域的,公元前60年,汉宣帝任命( )为西域都护,这是西域归于中国版图的开始。
45、两汉形成的天体理论的三大学说分别是浑天说、( )说与( )说。
46、曹操在汉末军阀混战中,采取了( )及屯田两项措施,使其势力得到了迅速
发展。东吴扶持地方大族的政策除了大中正制外,还有( )和 ( )。
47、诸葛亮《隆中对》的基本精神是 ( )、结好东吴、( )、北伐中原。
48、西晋的占田制包括对人民剥削的( )、农民的占田与课田、士族地主占田、( )和荫亲属等特权诸项内容。
49、西晋末年,统治阶级中爆发了(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盾专家迅速激化。
50、??????????????? 晋之初,琅琊王氏掌握了朝中军政大权,时称“( ),共天下。”
51、“五胡”是指魏晋时期的五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 )、( )、羌。
52、北魏后期的汉化改革有改官制、禁胡服( )、改姓氏、定族姓等。改革后,拓跋氏改
姓( )。
53、?????? 元450年,宋与北魏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史称“( )。
54、魏晋时期,人们以( )、老子、庄子为“三玄”。
55、魏晋南北朝时,由于战争导致人口减少,政府规定男子( )便可行冠礼,
所以,早婚现象非常明显和普遍。( )曾有女子年十七不嫁则由政府指配丈夫
的诏令。直至( )。政府公布的男女婚嫁的适宜年龄分别为15岁和13岁。在婚
姻习俗方面,由于门阀制度的影响,( )和( )在上层婚姻中占据主要
地位,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从一而终的思想,( ) 等传统习俗仍有较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思想解放和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入,这个时期的婚姻较之前代有所开放。特别
是北方,妇女社会地位较高,故在婚配上更为自由
56、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较为突出的是园林式居宅的兴起,这是此期崇尚自然美在居室建筑上的反映。西晋( )、东晋( )、谢安的别墅、刘宋( )、梁徐勉的小园,堪称这方面的代表性建筑。
57、??????????????? 南北朝时期,除了传统的“元正”(春节)、( )、“五月五”(端午节)等节日外,比较受重视的还有“三月三”、“七月七”、“七月十五”和“九月九”。“三月三”这一天人们至河洗濯,以除垢驱邪,是古人 ( )的节日之一。文人亦多选择此日出外踏青春游或集会,又在河边或人工渠浮杯取饮,称为( ),颇为浪漫。“七月七”大致始于两汉,旧例至此日当( )。而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说,虽上溯到东汉,但到正式记载却在西晋张华( )才出现。“七月十五” 即盂兰盆节,俗称( )。“九月九”即重阳节,其主要内容为( )。
58、??????????????? 南北朝时期,上至皇帝、达官显宦,下至屠夫走贩,几乎无人不好饮酒。( )
59、??????????????? 更是名士的标志之一。故官方民间酿酒均十分普遍。( ),驰名南方;而( )
桑落酒等则享誉北国,( )均为上供之佳品。
60、??????????????? 朝时期,标志庶族势力上升的是( )和( )。
61、??????????????? 魏时,宇文泰为保证赋税收入而创立( )和( )。
62、606年,( )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唐代科举分( )和( )两种,主持者分别是( )和( );武则天又增设( );宋代科举考试最突出变化表现在( )和( )。
实行----制度,即从中央到地方都是两套平行的行政机构( )和( )。
63、朝在地方设立以蒙古人为官的--------,-以监督地方官。
????64、学因以( )、( )、( )为代表而称程朱理学,其先驱是( ),( )是发展阶段,( )是集大成者。
65、代二府指( )和( ),三司使管( )。
66、代军队主要有( )、( )、( )和( )。
67、代地方有( )、( )、( )和( )四司,而明朝地方有( )、( )和( )三司。
68、整顿赋役, 隋文帝实行( )和( )。
69、606年,( )创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唐代科举分( )和( )两种;
70、宋代科举考试最突出变化表现在( )和( )。
71、代役法主要有( )和( ),为躲避赋役,一般地主采取( )、( )、( )的方式把负担转嫁给下等主户。
72、朝在地方设立以蒙古人为官的( ),以监督地方官。
初,农民负担的徭役有( )、( )和( )。
74、明初的户口总册称( ),同时为保证赋税收入而造( )。
75、( )和( )先生提出宋代资本主义萌芽学说。
史料分析及写作题:
???
史料分析及写作题:
1.请比较以下两段史料,说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10分)
?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媿(愧)辱焉。”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
?
2.阅读下面史料,然后写一篇 “小议三国时期的兄弟朋友之义” 的短文( 500字左右,35分)
刘廙戒其弟刘伟与魏讽交友曰:“夫交友之美,在于得贤,不可不详。而世之交者,不审择人,务合党众,违先圣人交友之义,此非厚己辅仁之谓也。吾观魏讽,不修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三国志·刘廙传》注引《廙别传》)
崔琰与公孙方、宋阶为友,公孙、宋二人早死, “琰抚其遗孤,恩若己子。” (《三国志》卷12《崔琰传》)
(任)峻“宽厚有度,……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三国志》卷16《任峻传》)
张裔,“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杨)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赈)赡衰宗,行义甚至。”(《三国志》卷41《张裔传》)
王朗 “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 (《三国志》卷13《王朗传》)
刘阳得罪曹操,曹操贵后,欲复仇,时阳已死,操“求其嗣子甚急。其子惶窘,走伏无所。阳亲旧虽多,莫敢藏者。(王)朗乃纳受积年。” (《三国志》卷13《王朗传》注引《朗家传》)
“何颙字伯求,南阳襄乡人也。少游学洛阳。……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笃病将终,颙往候之,伟高泣而诉。颙感其(孝)义,为复仇,以头醊(以酒相祭)其墓。”(《后汉书》卷67《何颙传》)
“(舒)仲膺名邵。初,(舒)伯膺亲友为人所杀,仲膺为报怨。事觉,兄弟争死,皆得免。”(《三国志》卷51《孙邻传》注引《博物志》)
舒燮(舒氏兄弟后裔)有罪下狱,吴国太常潘浚欲绳之以法,孙邻谓浚曰:
“‘舒伯膺兄弟争死,海内义之,以为美谭,仲膺又有奉国旧意。今君杀其子弟,若天下一统,青盖北巡,中州士人必问仲膺继嗣,答者云潘承明(潘浚字)杀燮,于事何如?’浚意即解,燮用得济。” (《三国志》卷51《孙邻传》)
“晋宣帝(司马懿)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昭因与斫枣树共盟而别。昭虽有阴德于帝,口终不言,人莫知之。”(《三国志》卷11《管宁传附胡昭传》注引《高士传》)
“(华)歆少以高行显名。避西京之乱,与同志郑泰等六七人,间步出武关。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俱,皆哀欲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已在危险之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无故受人,不知其义。既以受之,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相率共还出之,而后别去。众乃大义之。”(《三国志》卷12《华歆传》注引华峤《谱叙》)
“初,济阴王思与(梁)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日白事,失太祖(曹操)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识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思领豫州。”(按:梁习领并州)(《三国志》卷15《梁习传》
?
3.阅读下面史料,解释带点的字词,并指出西晋与曹魏相比,在剥削对象、赋税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
“其收(自耕农)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旧(按:即曹魏时期之屯田客)……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牛者,与官中分。”(《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
“(西晋)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
“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晋故事》)
?
4.阅读下面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晋与曹魏相比,在剥削对象、赋税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
“其收(自耕农)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旧(按:即曹魏时期之屯田客)……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牛者,与官中分。”(《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
“(西晋)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晋书》卷二十六《食货志》)
“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晋故事》)
?
5.阅读下面一段史料,然后回答:1、文中的“高祖”指谁?2、李安世为他的“均田”主张提出了哪些理由? 3、其主张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曰:“臣闻量地画野,经国大式;邑地相参,致治之本。井税之兴,其来日久;田莱之数,制之以限。盖欲使土不旷功,民罔游力。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所以恤彼贫微,抑兹贪欲,同富约之不均,一齐民于编户。窃见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毁,桑榆改植。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强宗豪族,肆其侵凌,远认魏晋之家,近引亲旧之验。又年载稍久,乡老所惑,群证虽多,莫可取据。各附亲知,互有长短,两证徒具,听者犹疑,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侥幸之徒兴,繁多之狱作。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审其径术,令分艺有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则无私之泽,乃播均于兆庶;如阜如山,可有积于比户矣。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虽明,悉属今主。然后虚妄之民,绝望于觊觎;守分之士,永免于凌夺矣。”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魏书》卷53《李安世传》)
?
6.阅读下面一段史料,然后回答:
(1) 这段史料就北魏一朝的政治提出了哪些批评?
(2) 你认为这些批评哪些是对的,哪些并不正确,理由何在?
(3) 文中的“刘、石、慕容、苻,姚”和“聪、虎”指历史上的哪些人(按:“慕容”不要求解释。)?
????“拓跋氏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暴师喋血三十余年,而中国略定。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迁洛之后,稍用夏礼。宣武柔弱,孝明冲幼,政刑弛缓,风俗偷恶,上下相蒙,纪纲大坏。母后乱于内,群盗挠其外,祸始于六镇,衅成于尔朱,国分为二而亡矣。虽享国百余年,典章制度,内外风俗,大抵与刘、石、慕容、苻,姚略同。道武、太武暴戾甚于聪、虎。孝文之强,不及苻坚。”(旧本魏书目录叙)
7.阅读下面史料(正文括号内文字及文后的简注为出题者所加),然后写一篇 “隋末赋役的严重” 的短文(可结合教材所学,500字左右,32分)
炀帝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此隋之极盛也。後周静帝末授隋禅,有户三百五十九万九千六百四。至开皇九年平陈,得户五十万。及是才二十六七年,直增四百八十万七千九百三十二。承其全实,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饋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通典》卷7《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
元弘嗣,河南洛阳人也。祖刚,魏渔阳王。父经,周渔阳郡公。
弘嗣少袭爵。十八为左亲卫。开皇九年,从晋王平陈,以功授上仪同。十四年,除观州总管长史。在州专以严峻任事,吏人多怨之。二十年,转幽州总管长史。于时燕荣为总管,肆虐于弘嗣,每被笞辱。弘嗣心不伏;荣遂禁弘嗣于狱,将杀之。及荣诛死,弘嗣为政,酷又胜之。每推鞠囚徒,多以酢(醋)灌鼻,或椓弋①其下窍,无敢隐情,奸伪屏息。仁寿末,授木工监,修营东都。
大业初,炀帝潜有取辽东之意,遣弘嗣往东莱海口监造船。诸州役丁苦其捶楚,官人督役,昼夜立于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无不生蛆,死者十三四。(《隋书》卷74《元弘嗣传》)
?
?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
……
臣又尝见隋室造殿,楹栋宏壮,大木非随近所有,多从豫章采来。二千人曳一柱,其下施毂,皆以生铁为之,若用木轮,便即火出。铁毂既生,行一二里即有破坏,仍数百人别赍铁毂以随之,终日不过进三二十里。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功,则余费又过于此。臣闻阿房(宫)成,秦人散;章华②就,楚众离;及乾阳③毕功,隋人解体。且陛下④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⑤所笑,则天下幸甚。(《旧唐书》卷75《张玄素传》引《谏治宫殿书》)
公田所彻,不过十亩,人力所供,才止三日。是以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宁积于人,无藏于府。而(隋炀帝)科税繁猥,不知纪极;猛火屡烧,漏巵难满。头会箕敛,逆折十年之租;杼轴其空,日损千金之费。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西蜀王孙之室,翻同原宪⑥之贫;东海糜竺⑦之家,俄成邓通⑧之鬼。其罪五也。(《旧唐书》卷53《李密传》)
简释:
①椓弋:敲击,一说椓为刑名,即宫刑。
②章华:即章华台,楚人所建。
③乾阳:即隋东都乾阳殿。
④陛下:指唐太宗。
⑤由余:春秋时人,祖先为晋人,后入戎,见秦穆公治宫室,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则苦民矣。”
⑥原宪:孔子弟子,贫而乐道。
⑦糜竺:三国人,家富,有僮客万人,资产钜万。
⑧邓通:西汉人,曾以铸钱至富,景帝立,尽没其家产入官,邓通死于别人家中。
?
8.下面一段材料选自唐太宗《帝范》一书,请将其译为现代汉语,并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小评论,说明这段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样的人才思想
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爲轅曲者以爲輪長者以爲棟梁短者以爲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眀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愼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
9. 阅读下一段史料,请指出当时是哪一位君主在位,奏书中提出了哪些方面的建议?
?
(姚崇)曰:“垂拱以来,以峻法绳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愿不倖边功,可乎?比来壬佞(奸佞)冒触宪纲,皆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愿宦竖不预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寖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先朝亵狎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批逆鳞,犯忌讳,可乎?武后造先福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鉅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新唐书》卷124《姚崇传》)
?
10.阅读下面一段史料,然后回答:1、文中的“开元”、“天宝”是哪个皇帝的年号?2、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有哪些?3、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初,定令有租赋庸调法,自开元承平久,不为版籍,法度抏敝。而丁口转死,田亩换易,贫富升降,悉非向时,而户部岁以空文上之。又戍边者,蠲其租、庸,六岁免归。玄宗事夷狄,戍者多死,边将讳不以闻,故贯籍不除。天宝中,王鉷为户口使,方务聚敛,以其籍存而丁不在,是隐课不出,乃按旧籍,除当免者,积三十年,责其租、庸,人苦无告,故法遂大敝。至德(按:唐肃宗年号)后,天下兵起,因以饥疠,百役并作,人户凋耗,版图空虚。军国之用,仰给于度支、转运使。四方征镇,又自给于节度、都团练使。赋敛之司数四,莫相统摄,纲目大坏。朝廷不能覆诸使,诸使不能覆诸州。四方贡献,悉入内库,权臣巧吏,因得旁缘,公托进献,私为赃盗者,动万万计。河南、山东、荆襄、剑南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科敛凡数百名,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有休息。吏因其苛,蚕食于人。富人多丁者,以宦、学、释、老得免,贫人无所入则丁存。故课免于上,而赋增于下。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收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岁终以户赋增失进退长吏,而尚书度支总焉。帝善之,使谕中外。议者沮诘,以为租庸令行数百年,不可轻改。帝不听。天下果利之。自是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新唐书》卷145《杨炎传》)
?
11.阅读下面史料(个别较难处已作注,在或括号内作简注),然后写一篇 “从乾隆喻禁毁书看清初的思想统治” 的短文(可结合教材所学,500字左右,35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丁卯)谕曰:
军机大臣会同九卿科道等审拟段昌绪 [1] 、彭家屏 [2]一案。段昌绪抄录伪檄,圈点评赞,悖逆已极,其罪自不容诛。至彭家屏前因段昌绪家查出伪檄,彼时以该处人心恶劣,即彭家屏家亦不能保其必无,因降旨严查。及到京后,召九卿科道面询彭家屏,所问者伪檄及诋毁悖逆、类于伪檄之书耳,而彭家屏果供出抄存明末野史数种。盖彼时彭家屏意中,以朕已查伊家中书籍,难以狡饰,是以据实供认,尚冀稍减万一。而伊子不知,希图灭迹,先已闻风烧毁。若使此数种书中,果无悖逆诋毁之言,亦何必作此鬼域伎俩耶。……以彭家屏居心观之,则其所抄藏者,自系诋毁悖逆之词,又焉知其不加以批阅评点耶。……此后臣民中若仍不知悛改消灭,天道自必不容,令其败露,亦惟随时治以应得之罪耳。彭家屏本应斩决,但所藏之书既经烧毁,罪疑惟轻,著从宽改为应斩监候,秋后处决。段昌绪从宽改为斩决。(《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540)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丙戌)谕军机大臣等:前曾谕令各督、抚采访遗书、汇登册府。下诏数月,应者寥寥。彼时恐有司等因遗编中或有违背忌讳字面,惧涉干碍;而藏书家因而窥其意指,一切秘而不宣。因复明切宣谕,即或字义触碍,乃前人偏见,与近时无涉,不必过于畏首畏尾。朕断不肯因访求遗籍,于书中寻搞瑕疵,罪及收藏之人。若仍前疑畏,不肯尽出所藏,将来或别露违碍之书,则是有意收存,其取戾转大,所降谕旨甚明。并寄谕江、浙督抚,以书中或有忌讳诞妄字句,不应留以贻惑后学者,进到时亦不过将书毁弃,转达谕其家不必收存,与藏书之人并无干涉。至督、抚等经手汇送,更无关碍。朕办事光明正大,各督、抚皆所深知,岂尚不能见信于天下。该督、抚等接奉前旨,自应将可备采择之书,开单送馆,其或字义触碍者,亦当分别查出奏明,或封固进呈,请旨销毁,或在外焚弃,将书名奏闻,方为实力办理。乃各省进到书籍不下万余种,并不见奏及稍有忌讳之书,岂有裒集如许遗书,竟无一违碍字迹之理?况明季造野史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诋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断不宜置之不理。
此等笔墨妄议之事,大率江、浙两省居多,其江西、闽、粤、湖广亦或不免,岂可不细加查核。高晋、萨载、三宝、海成、钟音、德保,皆系满州大臣,而李侍尧、陈辉祖、裴宗锡等,亦俱系世臣,若见有诋毁本朝之书,或系稗官私载,或系诗文专集,应无不共知切齿,岂有尚听其潜匿流传,贻惑后世。不知各该督、抚等查缴遗书,于此等作何办理,著即行据实具奏。
至各省已经进到之书,现交四库全书处检查,如有关碍者,即行彻出销毁。其各省缴到之书,督、抚等或见其书有忌讳,撤留不解,亦未可知。设或竟未交一关碍之书,则恐其仍系匿而不献。著传谕该督、抚等,于已缴藏书之家,再令诚妥之员,前往明白传谕。如有不应存留之书,即速交出,与收藏之人并无干碍。朕凡事开诚布公,既经明白宣谕,岂肯复事吹求。若此次传谕之后,复有隐讳存留,则是有心藏匿伪妄之书,日后别经发觉,其罪转不能逭(音欢,逃避),承办之督、抚等亦难辞咎。但各督、抚必须选派妥员,善为经理;毋得照常通行交地方官,办理不善,致不肖吏役藉端滋扰。将此一并谕知之。(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964)
12.利用下列全部材料为《中国教育史》教材编写《孔子的教育思想》一节。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5.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6.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7.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8.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13.史料解析(15分)
“贞观八年,上谓待臣日:‘朕每闲居静座,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不合朕心,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惧,岂敢更言’。”
上述史料中的“上”指何人,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其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并评价其产生的影响。
问答题
商代历史分期
老子的思想
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春秋时期各国赋税改革的原因和结果如何?
试述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代二十级军功爵
西汉中央政府是如何与封国分裂势力作斗争的?
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历程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略述三国鼎立的形成。
东汉前四帝
三国两晋的开国皇帝
试评述北魏孝文帝改革。
试述北魏均田制、三长制的内容
简评贞观之治
试析安史之乱对唐后期历史发展的影响
略述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简述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及意义
试述清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的几个重大事件。
简述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统一台湾的过程。
试比较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之异同。
试述从西汉至唐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中中枢权力机构(主要是决策、审议及执行机构)的变迁,并简略概括其作法和趋势。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请结合有关史实,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分。注:观点不限,要求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怎样进行历史人物评价?
略述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简述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试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试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冯太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试述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形成情况。
试论两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兴衰。
评贞观之治
比较汉、唐两个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
略述北宋至清的变法及改革。
试述康、雍时的“摊丁入亩”。(15分)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丞相制度的演变,并谈自己看法。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论述。
宋祁《景文集》卷26称北宋: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请回答:
1、? 文中“三冗”指什么?
2、 分析“三冗”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