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章 化学教学系统设计和实施 [教学重点] 1、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 2、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程序 3、化学教案的设计 4、化学课堂教学 5、化学活动课程的设计 [难点]教案的编写 [日期]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化学教学系统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所谓设计是在活动之前,主体的头脑中预先形成活动方式、过程和结果的意向,据此自觉地组织、控制自己的行为来达到预定的目的。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工作方案,创造教学活动模式或观念结构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学设计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近代教育产生以前,人们主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者直觉来进行教学设计,没有一定的规范,随意性很强,系统性很差,这种教学设计是低级的、原始的,所得方案的实践效果没有保证。现在,有时仍可以从缺乏经验的新教师那里看到它的影子。 随着教学实践经验不断积累,教学逐步进化到经验设计阶段,这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以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感性经验为依据,自觉性有了提高,但仍缺乏系统的、严格的规范,设计质量受经验丰富程度和理性水平影响,实践效果仍然难以保证。目前,许多教师仍在使用经验设计这种传统的设计方法。 当教学的感性经验被总结成规律(或假说),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时,人们试图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开始进行各种局部实验乃至大规模实验,总结出教学实践规范,把它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辅助手段,此为教学设计的第三个阶段,即试验辅助设计阶段。由于教学规律比较深刻地概括了更为广泛的教学实践经验,设计的依据比较可靠,所以,这种设计的自觉程度进一步提高,能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设计质量还要受试验内容和水平的影响。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化学教学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化 学教学系统就是由这些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或部分) 以一定结构方式结合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教学系 统及其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全面地认识这些规律,并且以此为 基础进行教学的系统设计,即为教学设计的第四个阶段。也就是 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综合地了解和分析教学问题,设计问题的 解决方法和活动步骤,并对方法和步骤进行预测和优化。该过程 具有很强的理性和规范性,可以避免零散性、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达到协调、和谐的状态,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水平,保证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该设计过程称为系统设计或现代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利用教学规律进行系统 设计,以全面地、科学地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地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三、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 教学系统是有层次的,它可以大至一门课程,小至一个课时甚至其中一个阶段。根据化学教学系统不同层次的目的、要求和作用,可以把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分为学期、章(单元)和课时教学系统设计三种。它们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期(或学年)教学系统设计 学期(或学年)教学系统设计是化学教师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开始之前,在对学期(或学年)化学教学系统进行全面构思和预想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学期(或学年)化学教学系统的综合、整体设计方案。它在保证学期(或学年)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学期(或学年)教学系统设计方案,通常包括:学生情况的分析,本学期(或学年)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学习安排,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评价,化学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等项。 学期(或学年)化学教学系统设计方案可以采用文字叙述形式 或表格形式 [案例] (见教材153页表5-1)。 2、章(或单元)化学教学系统设计 通常情况下是制定章的化学教学系统设计方案,有时为了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或复习的需要,往往把某些有密切联系的、分布在教材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归并到一起构成一个单元。例如,把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归并为一个单元,把溶液、电解质溶液和胶体归并为一个单元,把卤素、氧和硫、氮和磷、硅等非金属归并为一个单元,等等。 章(或单元)教学系统设计是在学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提出的。学期教学系统设计为一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拟定了总体规划,提出学期的努力方向,而不要求它对化学教学作出具体详尽的规定。章(或单元)教学系统设计是要对一章或一单元的教学作出较为详尽的规划方案。它较之学期教学系统设计在内容上更为详细,在要求上更为具体,也更便于教师执行。 设计的内容:章(或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章(或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整体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章(或单元)教学进度的划分,章(或单元)教学的评价方案等。 在制定章(或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时,要明确规定出化学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态度培养和科学方法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在已拟定的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分析本章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章(或单元)教学系统设计也同样可以采用文字叙述形式或表 格形式。 案例] (见教材155页表5-2) 3、课时化学教学系统设计 也称为化学教学程序设计、教案设计。 课时化学教学系统设计是在学期(或学年)教学设计和章(或单元)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以课时为单位进行的教学设计。比章(或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更为具体和详细。教案不是课本的简单照搬,是教师结合本人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每课时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进行整体的、综合的思考,力量优地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因此,它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检验课时教学效果和做好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 化学教学程序设计的主要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构思本课时的教学过程、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等(如表5-3)。 在各层次的教学设计中课时教学设计是大量和经常进行的一种教学设计,在以后的讨论中,我们将以课时教学设计为主要对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设计教学的整体结构,即进行系统设计外,还需要对某些重要环节、关键片段等分别作具体的局部设计,例如倒入设计、过渡设计、结尾设计、板书设计、实验设计、练习设计、技术媒体设计等等。 如果没有局部设计,就不能使教学设计达到比较深人和精细的程度,就不能使教学设计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科学水平,也就难以保证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影响其可靠性,系统设计就会停留在粗糙、模糊和概略状态。局部设计必须在系统设计指导下进行,才能不偏离方向,才能在整体方案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完成各局部设计后,还需要在系统设计指导下作整体的协调。 因此,研究教学设计时,既要注意研究整体的系统设计,又要注意研究局部的具体设计,并且使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程序 化学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设计准备、构思设计和 评估优化三个主要阶段。下面就课时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来 分述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1、设计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 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调查与分析;教学内容选择与分析;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教学理论的选择与掌握;综合决策。 2、构思设计阶段 主要工作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包括认知逻辑设计、情景设计和教学结构设计等);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认知活动设计、情感过程设计等);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教学控制设计;设计总成与教案编制。 3、评估优化阶段 主要工作 教学效果预测;教学方案评估与选择;教学方案的调整与优化。 第二节 化学教学系统各环节设计与教案编写 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设计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教学的起点、终点、条件以及构思设计原理,初步作出方案设想并估计其实现的可能性,即要做好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然后,再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景、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最后,综合各种构思编制出各种不同形式的化学教学系统设计方案。 一、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准备工作 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准备工作要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 生、备教学环境。 1、钻研教学大纲、分析教学任务 化学教学大纲是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进行化学教 学系统设计之前,化学教师要深人地领会其精神,领会大纲对本节教材的要求。同时,为满足社会需要,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情感、意志、动机全面健康发展,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化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当前的教学中其具体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为本教学阶段选择最重要的、具有特殊迫切性的和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任务。 化学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要力求全面,还要注意负担合理,能跟其他阶段的教学任务协调和配合。 2、分析教材 化学教师在学期(或学年)教学系统设计之前要通读教材,以 便了解全部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全局。章(或单元)教学设计之 前的熟读教材,目的是掌握各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本章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教学设计之前的熟读教材,是为确定本 节教材的教学目的、难点、重点,研究本节教学方法等问题打下基础。 对于熟读教材,应要求做到彻底理解教材内容(包括课文插 图、实验、注释、附录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叙述出来,还应把有关的习题做一遍,明确习题的编排意图,以便做好习题的处理计划:哪些在教学过程中练?哪些在课后完成,哪些需要提示等。 在熟读教材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参阅一些有关的书刊,阅读参考书刊的目的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过多的内容,而是为了充实自己,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从而能深人浅出地讲解。也可以适当选一些读物,用于因材施教。 但是,熟读教材不等于很好地掌握了教材的深度、广度和教学目的,也未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还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之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以初中教材“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为例。 第一,分析本节教材的己有知识基础及本节教材和前后章节 教材的联系,为教学中做到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教授新知识,在教授新知识时又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逐步掌握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知识。 分析本节教材的已有知识基础及本节教材与前后章节教材的 联系,是在单元教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氧气的性质和用 途"这一节教材的已有知识基础是:小学科学课里已经学到空气里 有氧气,氧气能和一些物质发生燃烧;初中化学绪言课里学到的物 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概念。这些已有的知识基础有利于本节扩大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教学。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但对"绪言"课中学到的上述概念起到巩固作用,还为以后章节知识学习打好基础。例如,本节教材讲氧气的化学性质所涉及到的具体物质和化学反应,为本章后面建立分子、原子、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概念打下物质知识的基础。 第二,分析本节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为在课堂上准确地讲解化学基础知识打下基础。 分析教材的科学内容应该做到:逐字逐句地推敲定义、定律,做到正确地理解;正确地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避免在教学中单纯强调科学性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或只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忽视了科学性的两种倾向。前者会使学生学习困难甚至失去信心,后者会使学生形成模糊的甚至错误的概念。 例如,推敲化合反应的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一种"是关键词句,表明了这个定义是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数的变化来下定义的。也就是说,讲解时要强调反应前的物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一种"。再如,推敲氧化反应的定义:"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首先,应理解这里说"跟氧"而不提"跟氧气",是为在后面的氧化还原反应教材中,讲氢气跟氧化铜(化合物)中的氧(元素)化合成水的反应也叫氧化反应留下伏笔。其次,这里提"发生的化学反应",而不是按教材在定义前面列举的演示实验的例子总结为"发生的化合反应",这潜含着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化合反应"在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一种物质,而"氧化反应"在反应后的生成物不一定是一种物质。又如,推敲教材中概括氧气的化学性质的一段文字:"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文中提"比较"而未提"最"活泼的气体,是为以后讲氟气、氯气的化学性质比氧气还要活泼留下伏笔,文中提"跟许多"而未提"跟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为以后讲还有一些如金等物质不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留下伏笔。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分析教材的科学内容,可以增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时才能灵活地讲解,而又不致轻率地更改教材中的关键字句,在科学上发生含混不清或产生错误。还应注意教材中留下的伏笔,不可在一节课中一次向学生讲透,而应重视教材对概念逐步加深、扩大的系统处理,循序渐进地讲授。 第三,分析本节教材中有关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以及 日常生活实际的内容,为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 例如,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教材中,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的内容,比较集中地反映在"用途"一段。应特别注意教材中提到的,广泛地"利用氧气很容易跟别的物质反应同时发出热量"的这种性质。教学中突出从氧气的性质(理性知识)联系到实 际用途的讲解,既巩固了学生对氧气性质知识的掌握,初步明确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广泛利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分析本节教材中的思想内容,为教学中结合"双基"教 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好准备。 例如,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内容中,教材编写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把氧气放在与碳、硫、磷、铁等反应中去观察认识的,体现了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材是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述式,体现了化学表述式是客观事实的记载,不能由人的主观意识去臆造的观点;教材在这里编入了五个演示实验,通过教师在本节教学中的示范,可以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展现整洁和有条不紊的实验作风,以及节约药品爱护仪器的道德品质等。 第五,分析本节教材在培养能力方面的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的教学。 例如,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教材中,"氧气的性质"是学生系统地学习有关物质性质的开始,对今后如何系统地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结合本节知识、技能的学法指导,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教师在讲述氧气物理性质的同时,可指导学生总结出学习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性提纲;在讲述氧气化学性质的同时,可使学生懂得,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化学变化去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学习方法。 对于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本节演示实验中,除训练学生由反应物到生成物,由表及里,有目的、有计划地按顺序观察现象外,还应特别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容易被忽视的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形成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各实验结果,综合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 对于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师生共同阅读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定义时,要教导学生如何逐字逐句地推敲它们的含义。 第六,分析本节教材中各段内容间的联系及本节教材的中心 内容,为教学中合理地组织教材,加强系统性,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打下基础。 例如,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教材中,对各段内容间的联系以及本节教材的中心内容可作如下的分析:第一小段扼要地讲解氧气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氧气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和认识氧气,不外乎要知道氧气的制法、性质和用途。在教学上,从三者的关系看,制备氧气要利用氧气的性质知识来验证 得到的氧气,而氧气的用途又是以氧气的性质为依据的,因此,应先讲氧气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物理性质一般从表面 上就可以观察到,而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观察到。教 学上根据由表及里曲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通常都是先讲物理 性质,后讲化学性质。本段教材也是先讲氧气的物理性质,后讲氧 气的化学性质,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教材在处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段内容时,先是个别地讲氧气 与碳、硫、磷、铁、蜡烛发生化学反应的具体事实,然后概括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材在介绍前三个演示实验并分别列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后,归纳出化合反应的概念。接着介绍第四个演示实验,其目的在于增加一个复杂物质的类型——蜡烛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例子(前面的演示实验分别是一种金属物质或一种非金属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便于教学中应用化合反应这个概念对照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区别得出蜡烛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是化合反应(生成物不止一种)的结论。同时总结出它与前三个反应的共同之处,并建立起氧化反应的概念,也使学生区分了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这两个概念,从而更有效、更牢固地掌握它们。 教材在小结每个实验现象的结论中,都强调了"放出热量"这一事实,为后面概括氧气的性质创造了条件,也为讲氧气的用途打下了基础。教材的最后简介了氧气的重要用途。 从以上各段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可知,没有搞清楚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可能搞清楚氧气的用途。没有搞清楚体现氧气化学性质的那些化学反应,就不可能阐明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也不可能进一步研究燃烧、爆炸、自燃等现象的本质。因而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教材的中心内容。 3、对学习主体进行调查、分析 由于学生的情况在不断地变化,了解学生的实际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化学教师了解学生的途径,可通过观察、研究教学档案、跟学生谈话、课堂提问、批改作业、测验和试卷分析等方法作经常了解。 在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中,化学教师应着重研究学生已学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课的有关内容)有哪些与本节有联系,巩固程度如何,最近在学习情绪、学习能力方面出现了哪些问题等。化学教师应明确教授新课的基础,以便在确定课时计划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时,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订出比较切合实际的课时计划。 4、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调查和分析 化学教师首先要初步确定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哪些外部条件(仪器、试剂、设备、材料、图表、模型、技术媒体及其软件、资料等),了解这些外部条件是否具备,若不具备有无替代方法或能否自己制作。其次要确定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多少时间,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能否满足需要,若不满足需要如何作出调整。第三要调查在外部环境中有哪些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考虑如何用好外部资源。 二、化学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教师预期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发生的变化,它是用学生的行为方式来描述的。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区别: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中"学"的部分,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总的终结性目标的概括。由于教学目标比较具体,一般来说,它主要使用于单元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的情况。 在教学中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教学工作的方向。因此,教学目标不仅教师要清楚,也应该让学生了解。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不断调控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处于靠近或达到教学目的和目标的最佳状态。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对应于某一具体内容也可能提出各不相同的教学目标,这使得实际的教学目标形形色色。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说。国内学者认为,根据社会需要和化学教学系统的功能,化学教学目标应该既有化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又有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制定教学目标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首先要确定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然后对任务进行分解,使教学任务具体化;在确定教学内容并且认真阅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列出全部教学要点,把握教学重点;在了解和研究学生以及班级集体的特点、学习基础和可能性基础上,对教学任务和教学要点、教学重点作适当的调整,拟定各教学要点应达到什么教学水平,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 化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教学目标较多时,教师应优先选择既重要又具有关键性、迫切性的教学目标,并对其余目标作出妥善的计划调整和安排。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注意教学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尤其是课时教学目标应较为具体、明确,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实行。 [化学教学目标设计举例:] 初中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知道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知道生活中一些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现象;记住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记住灭火的原理,并知道它是由燃烧条件推导出来的;知道影响可燃物燃烧现象的因素,记住由燃烧引起爆炸的原因,以区别物理上的"爆炸";记住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定义。 2、[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识别、判断具体变化是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燃烧,并记住它们的区别、联系。 3、[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自燃的实质,被除"天火"的迷信说法;通过缓慢氧化放出热的利用及防止"天火"的方法和原理,使学生体验到"利"和"善"的辩证关系,要利用科学成就兴利除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位置;通过常见易燃物安全知识的介绍,意识到关心、保护社会利益是公民的责任,为此,要学好化学知识;通过演示实验和分析燃烧条件,领悟到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影响;通过一系列具有共同之处的具体反应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领悟到如何进行抽象思维。 三、化学教学策略设计 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手段或方法。教学策略是为 达到某种预设的教学效果所采取的教学行动。 通常,在对教学任务、学生情况和教学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后,设计者就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某种教学理论(或假说)从总体上形成某种教学思想,即形成高层次的教学策略。 [案例分析] "化学式"教学思想的设计 化学式的教学是在元素和元素符号之后进行的。这时再单纯 要求学生记住化学式的种种书写规则,常常会降低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并且常常会出现学生背得出书写规则,却写错化学式的情况。如果让学生作为"探索者",自己总结出书写规则,并且组织竞赛性或游戏性练习侧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们主动地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形成"化学式"的教学思想为: 让学生从教师出示的若干化学式中发现、总结化学式的书写 规则,并通过趣味性练习活动初步学会写简单的化学式。 [案例分析] 高一化学"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思想的设计。 在该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知道物质的性质是由物质的结构所决定的,因此,学生可根据已学知识对同一周期和同一主族的性质递变作出猜测。但仅有猜测是不够的,应该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进行验证,从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而且也学会了一种科学研究和思考的方法。由此形成"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的教学思想为: (1)提出问题,让学生推测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利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 (3)进一步用实验进行验证; (4)在得到结论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教学思想形成后,为了以重点内容的教学为主线,同时顾及难点的解决,设计者必须把全部教学内容组织起来,在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并且用适当的方式来描述,即形成中层次教学策略(又称教学模式)的设计。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的概括。它既可以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通过理论概括而形 成,也可以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一种假说,经过多次实践后形成。根据上述教学思想,设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的教学模式为: 提出问题——推测结论——理论验证——实验验证——得到结论——应用。 在设计中层次教学策略时,设计者可以在常用的一般教学模 式中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 实际上,在选择教学模式后,设计者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选择的一般教学模式作变通处理,有时,还可以对不同的教学模式作剪接组合,形成一些复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设计的第三个层次是具体教学策略的设计,又称教 学思路设计。它是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细化和具体化,同时又加入了艺术创造的成分。设计具体教学策略时,需要运用经验和创造性思维设想实际操作步骤及其可能性,通常没有固定的程式。 例6高一化学"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思路的设计。  四、化学教学情景设计 教学情景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景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教学情景能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因 为,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而良好的情绪又能使人的观察更敏锐、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想像更丰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 化学教学情景设计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以"理"入境 当学习者了解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后,往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说明某一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日常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达到以"理"入境的目的。 [案例 ] 高一化学“硫酸"的导入。 同学们,建国40多年来,我国硫酸产量增长140多倍,而世界硫酸产量增长5.3倍左右。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生产过程能量利用率却很低,发达国家能量利用率达70%,而我国仅30%。耗能高,利用率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硫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工业产品,硫酸的产量是一个国家无机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对硫酸应该有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以"趣"入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的教师、学者都非常重视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化学实验尤其是化学兴趣实验,其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往往使学生能很快进人教学情景之中;向学生描述化学史的许多事实,描述化学科学与技术新发现、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现状等,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趣事也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 例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新课的导入 在法国阿尔卑斯山下有个山洞。有一天,三个探险者带着几 条狗进洞探险,走着走着,几条狗便瘫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继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却安然无羔。消息传开,许多好奇者蜂拥而至,屡次试验结果都相同。为此,人们称之为"魔洞"。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请看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氧化碳。 3、以"疑"入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实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对比等方法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认知产生矛盾,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4、以"情"入境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以情感人,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了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情"入境的方法很多,如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能以师情激生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愉快、求知、民主的氛围中,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投影、录像、电影、多媒体课件等,让学生触景生情。 例 高一化学"硝酸、硝酸盐"的引入o。 摆在我们面前的硝酸是17世纪的德国人格劳贝尔最先制出来的,距今大约350多年了。当时人们称硝酸为“硝石精"、“魔 液",并说它里面有一只"无翅鸟"。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种"无翅鸟"。 五、化学教学媒体的选择设计 化学教学媒体通常分为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两大类。 现代教学媒体一般由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一是硬件,即用以传递教学信息的各种教学设备,如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放映机、电视机、扩音机、录像机、录音机、电子计算机等;二是软件,即承载教学信息的各种教学片、带,如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影碟、计算机课件等。 传统教学媒体是指在现代教学媒体出现之前常用的实物、实 验器材和装置、模型、图表以及语言、教科书、板书等。 选择教学媒体应遵循的原则: 1有效性原则。能清晰地、完整地向所有传递对象传送有关的教学信息,实用性和表现力强。有时还要求能有效地逆向传输信息,具有较好的交互性。 2、可靠性原则。具有多种教学传输通道,不易受外界干扰而导致信息传输中断或失真。 3、方便性原则。便于制作、使用和控制。 4、经济性原则。制造和使用时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较少。 (一)化学教学语言的设计 语言是师生间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跟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的要求是: 1·语言要符合科学性并富有思想性 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正确地引用化学术语,确切地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上。 化学术语是化学上用来表示物质及其变化、化学概念等的专有名词和科学语言,如氢、氧、盐酸、氯化氢、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元素等。化学教师要准确地运用化学术语,并教会学生正确地运用化学术语去打开化学思维之路,例如,不能将氯化氢说成是盐酸,点燃说成是燃烧等。在化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叙述化学事实的准确性,例如,把"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叙述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去掉了"一般"二字就造成了科学上的不严密。因为钠、镁、钾等活泼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只不过由于学习上的阶段性,当时还未学到钠、镁、钾等活泼金属,因此,在用教学语言描述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时,就必须加上"一般"二字,为以后学习钠、镁、钾等知识,科学地留下伏笔。化学教师还要讲清化学概念的字、词、句,注意区分易混淆的概念,防止用日常生活概念代替化学概念。 化学教学语言要注意思想性。化学教学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教师要挖掘"观点",将"观点"教育融于 "双基"教育中;还要重视化学史的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些生 动的化学史资料,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稀有气体"的教学中,可利用雷利(B.Rayleigh,1842——1919)根据由氨制得的氮气与空气中制得的氮气质量相差5/1000,进而发现氩气的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语言要具有启发性、逻辑性 教学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的主要标志,在于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化学教学语言启发学生思维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一节课的开始,为了给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创造良好的前提,常从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和造成悬念,终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组织引入新课的语言。例如,讲质量守衡定律时,可讲述一段启发性语言:"前面我们已学过不少化学反应,知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与其他物质反应是由物质的本性决定的,这是质的方面。如果某一反应能发生,我们又会想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有没有量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习过的旧知识,又提出了一个使人急盼解决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化学课中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以提出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语言,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展开积极思维。例如,氧与氮元素处于同一周期,教师首先提出两者单质的结构有什么差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当学生了解了两者的区别之后,又提出,从氮气与氧气结构的差异,可以推测两者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区别?并强调正是因为两者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别,工业上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分开。教师进一步提出,两者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差别?然后组织学生学习氮气的性质,并始终与氧气进行区别。这样,随着一个又一个矛盾的提出和解决,学生不仅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还会感受到自己沉浸在有趣的智力活动之中。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为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教学语言必须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必须精练、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既有书面语言的规范,又要口语化,句子比较简短。 教学语言采用形象的比喻,最能唤起学生的想像思维,但要注意,比喻要确当,要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 例 初中化学“煤和石油"倒入语设计 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根据他的中国之行,写成一本《东方见闻录》。在这本游记中,他以惊奇的语言向当时的欧洲人介绍了"中国黑石头"。马可波罗所说的"中国黑石头"是什么?它 有什么用途?…· 例 高中"化学键"教学中的比喻。 张某和李某两个同学各有一支钢笔,放在一起共用,这好比共用电子对。它们在共用时有很多名堂:张某用三天,李某也用三 天,他们共用一对钢笔的机会相等,好比非极性键中的共用电子对在两核附近出现的机会相等。如果张某用四天,李某只用两天,好比什么键?如果李某用五天,张某只用一天,好比什么键?如果这对钢笔都由张某一个人用,李某根本没有用,那好比什么键?我再提一个问题大家想想:如果两人共用的两支钢笔都是张某的,又好比什么键? (二)化学教学板书、板画的设计 板书、板画是教师配合讲授,利用黑板和粉笔书写、绘画,用以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恰当地利用板书、板画,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讲解的内容、系统和重点,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记笔记。 板书的主要内容 课题名称;授课提纲,包括研究的思路、步骤、知识的系统结构等;教学要点和重点,包括重要的定义、原理、规律、化学符号、数据、性质、制法、用途、方法、过程、结论、注意点和学习要求等;补充材料和其他内容,包括图表、例证,以及为了帮助学生听清、听懂而作出的文字说明、提示、图示和生僻字词等。 通常把板书分为主板书和副板书。主板书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写在黑板的显著位置并尽量保持,不要轻易擦去。副板书主要作为帮助学生听明白的辅助手段,或者是主板书的辅助和补充,它们一般不需要长时间保留,书写位置没有严格的规定。 板书、板画的设计要求 1、板书、板画的内容应突出讲授内容的中心和关键,为此,要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和图形来表达讲授内容。化学上的化学用语本身就是表达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缩写。化学仪器装置图、各种流程图、示意图等均有统一的简明画法。因此,它们应是用来表示化学课板书、板画的主要内容和工具,这也是化学课板书、板画的特征。 2、板书、板画的安排要有计划。教师必须事先考虑好:哪些板书、板画是要保留到最后的,哪些是可随讲随擦的,要保留的应保留在黑板的哪个位置,以及字、画的大小,行列的间距等都应计划安排妥当,使板书、板画显得整齐、清晰和美观,便于学生观察。 3、板书、板画应紧密配合讲解。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总是边讲边写,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生动直观而又保持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设计板书、板画时也应设计好讲解语言,使两者相得益彰。 4、板书、板画要有示范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板书应准确、规范、工整,板画应线条分明,比例得当等。 (三)化学模型、标本、挂图等的设计 标本(或样品)是实物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标本,可使学生对所展示物质的真实存在和外观特征获得深刻的印象和感性认 识。如在讲解硫的知识时,出示各种硫单质的标本,能很好地让学生感知硫的存在形态,并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模型是实物模拟品,例如炼铁高炉,接触法制硫酸的工厂设备流程模型,原子的电子云、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示意模型。做成立体模型,会使人产生近似实物的实体感,同时还可按教学的需要,做成活动的、能拆卸装配的立体模型,在课堂上可边讲边装配,便于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做成纸片模型、绒面模型、磁力黑板模型、比例模型、球棍模型等。制作时应防止出现科学性错误,同时要生动、形象、直观,突出重点。 化学挂图是化学教学上常用的图表、图形,例如元素周期表,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图,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示意图,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图,等等。这些图表一般在化学教科书中都能找到,但为了讲解时便于分析、说明,指导学生观察,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也需要放大绘制成挂图。 (四)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因此化学实验教 学设计是化学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化学教学实验可分 为演示实验、随堂实验(边讲边实验)和学生实验三类,其中演示实验数量最多。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是实验教学设计的主要部分。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必须依据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 如为了让学生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必须配合以钠在氧气中的燃烧、 钠与水反应等实验;为了完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的教 学任务,可以将钠与水的反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成探索性实验,以使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概括、总结出现象背后的本质。 2·鲜明直观,富有趣味性 教师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通过种种手段增加实验的直观性和现象的鲜明性,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更有效地引起学生感知。如利用投影实验可以放大实验现象,还可节省药品;讲电解质概念时,如果用音乐贺卡中的集成块代替小灯泡,接人导电性实验装置,当美妙的音乐响起时,学生会异常欣喜,也了解了溶液的导电性。 3·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 精心设计实验教学,设法提高每个实验的智力价值,使整个教学充满启发性、思考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如在初中化学"分子"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两个趣味实验:一是在两个 50mL烧杯中分别倒入氨水和蒸馏水,各滴人几滴无色酚酞,然后将两个烧杯放在一起,罩上玻璃罩,片刻后发现盛蒸馏水的烧杯中也逐渐变成红色;二是将精确量取的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发现混合后的体积少于100mL。这种与日常生活相悖的情况,必然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4·科学、简洁、安全、可靠 无论是自行设计的实验,还是改进的实验,或配合演示实验的讲解,都必须保证科学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实验要尽可能简单明了;同时,安全可靠是实验教学的重要要求,因为实验失败,特别是一些危险情况,不但会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 根据实验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教学需要,可补充一些实验内容,甚至改进实验手段,从而便于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教学中还可改变实验主体,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谓整实验时序,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现代教学媒体的设计 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片和计算机课件等又叫化学电教软件,它们以形象和声音来表现教学内容,能以鲜明生动的现实形象,对学生晓之以理,见之以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智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教学软件内容便于重现放大,有利于因材施教,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投影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真实性、直观性、高效性的特点,可辅助化学实验,放大实验效果,增加可见度,让细微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可替代部分黑板板书,有助于师生之间快捷交流,提高教学效率。 在制作投影片之前,教师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精心选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题材。制作的内容要准确,线条要清晰,色彩要鲜明,绘制要工整,尺寸要适当。如果画面简单,可手工制作,画面不宜手工制作的,可考虑翻摄法或印刷法,为了表现变化过程等内容,还可选择设计特技方法制作。编写文字解说和使用说明,可在制作完成后进行。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利用电视、录像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演示化学实验或创设实验情景;利用电视拍摄和放映速度的调节,可将实验中的一些瞬间变化呈现出来,可将变化慢的反应过程如金属的锈蚀等缩短为较少时间。这些都能形象地表示微观的物质结构,并能将传统媒体无法表现的一些自然景观、工艺流程表现出来。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被中学化学教师广泛使用。其中,根据教学目标编制用于课程教学的程序软件称为课件,一般由教学内容信息和教学控制结构所组成。 课件的开发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内容: 1课件规划。拟定课件的编制目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分节和结构方式;明确课件的适用对象、范围和支持环境,编写或选择适当的教材蓝本。 2教学设计。确定各节的CAI模式和课件类型、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教学内容要素划分教学单元,确定各教学单元向学生传授哪些学习内容、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种可能的应答反应,对应答反应可能的判断、反馈以及转移控制结构。根据课件的支持环境选择适宜的信息输人方式,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再创造编制出流程框图。 3、输出设计。为了提高信息传送效率,要选定适当的信息表现形式(例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显示器是最主要的输出设备,要根据它的显示特性精心设计信息显示位置(如划分课文显示区、插图区、问题显示区、反馈信息区、操作提示区等),设计显示的技巧(如色彩、闪烁、字体、大小、反相、滚动、动画等),画出附有注解说明的系列屏幕设计图。 4、程序编制和调试。用适当的程序设计语言编写各单元的程序,并在计算机上初步调试,最后将各单元程序组接成课件,再进行整体调试。 5、试用、修改。使课件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修改,以使课件符合学生实际,使教学效果更好。 六、化学教学设计总成 化学教学设计总成是指对化学教学各环节局部设计的综合和合成。 化学设计总成着重于具体地处理好系统整体、各要素部分、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使系统协调、和谐、自然,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形成自然、流畅的教学活动整体过程。它不是各局部设计的简单拼凑,而是在系统结构设计指导下的整体结合和协调。在这一阶段,通常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以及各环节设计作艺术性的审视、加工、调整和润饰,力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 化学教学设计总成的具体结果——教案和"说课"。 (一)教案 教师可把教学设计用文字、符号和图示表达出来,形成教案。常用的教案形式有综合式、纲要式和图解式等。 1、综合式教案 综合式教案是化学教师常用的一种教案的书写形式。它包括:课题、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实验仪器和药品、电化教具和其他直观教具、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与教学过程序列相对应的教与学的方法、板书设计、课后分析和评价等内容。有的对教学各阶段应注意的事项和具体要求也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文字叙述,必要时画出实验仪器装置图以及其他图表。这种形式的教案,能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构思和设想都详尽地反映在书面上。它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不仅是年轻教师也是有经验的教师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案形式,可参见教材159页教案示例一。 2、纲要式教案 教师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习惯和使用上的方便,可以简化教案的内容。纲要式教案就是用少量关键性文字、图表和符号(包括化学用语)设计的课时教学程序实施方案。由于它简明、形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所以便于教师掌握整体教学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便于实施和检验。如果将它作为板书内容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见教材161页教案示例二。这种教案表面上看比综合式教案简化了许多,但它要求教师对课时教学内容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情况、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阶段的安排相当熟悉,要经过深思熟虑和不断提炼方能写成。它能督促教师在改革化学教学、提高课时化学教学质量方面做到深入思考、反复推敲。 3、图解式教案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进行科学探究方法教育的要求,可以采用以实验简图(包括实验仪器和实验装置)、方框、线条为主,文字、符号为辅的形式来设计课时化学教学系统。这种教案就是图解式教案。 这种教案的主要优点是:生动直观、形象易懂、重点突出;采用的科学方法,学生的科学认识、逻辑思维,教学内容各要素的逻辑结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都全面鲜明、直观地呈现在设计方案里,便于教师执行和检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知识的系统化。这种教案,从内容上看可繁可简,形式上也可不同,参见教材163页教案示例三。 图解式教案常用在按科学方法的基本程序来设计课时教学过程和随堂实验,以及学生的阶段复习总结等方面。 (二)说课 目前有许多学校为了交流教学经验,考核评价新老教师教学 设计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主动性和技术,常常要求教师以语言表达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思路表达出来,即为说课。该种方式能比较直接明了地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评判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能力。 说课通常可以两种方式叙述: 第一种方式是,首先交代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然后说明各局部设计的意图,最后交代课时教学的具体步骤。此种方式能很好地反映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反映出设计者教学理论、教学艺术的掌握程度和水平。在大量的教学分析、设计的基础上,最后说明具体的教学步骤,往往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有理论、有实践,充分反映了设计者的现代教学水平。 第二种方式是,在说明具体教学步骤(教学思路)的过程中,每交代一步教学活动,就说明设计该种教学活动的理由。这种说课方式的优点是设计者将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思想、教学设计艺术全部融入每一步教学之中,使听课者能具体而又详细地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路。 第三节 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课堂教学又称上课,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备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成绩考核等环节具有支配和决定作用。如果上课这个环节抓得不好,其他环节抓得再紧,也是舍本求末,收效甚微。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关键,上好每一堂课。 一、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一) 化学教学的准备工作 1、准备实验和其他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 上课前,教师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部必须亲自预做。通过实验检验所用试剂、仪器和设备是否符合要求,探索和掌握最佳的实验条件,以确保实验成功,并做到现象鲜明、安全正确、时间合适和效果最佳。此外,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哪些科学方法的训练以及怎样去训练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上课之前还要对所准备的实验用品进行一次清点,不可有半点马虎。 图表、模型和标本在准备妥当之后,课前还要进行认真检查,对绘制的胶片要预先在上课的教室放映,检查它的直观效果。如果线条或字迹模糊不清、不美观,起不到直观效果或效果不好,就要重新绘制直到满意为止。对教学影像片也要预先放映,熟悉其内容,掌握放映时间和放映技术。 课前的准备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教师要认真负责,切不可粗心大意。 2、修正并熟悉教案 上课前,教师还需要进一步熟悉自己设计的教案,以达到在课堂上能灵活地、熟练地运用和执行教案设计的内容。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步骤、各种教学方法和科学方法的配合、教学媒体的使用以及教学语言等都应非常熟悉;对如何启发相引导学生,教师的活动如何和学生的活动协调起来,如何控制教学和取得反馈信息等都应结合教案考虑成熟;此外,做好默讲是教师掌握教案不可缺少的一步,对于新教师来说,进行试讲是很有必要的;在熟悉教案和默讲(或试讲)的基础上,对原设计的教案中的一些考虑不周之处,还需要进行修改,使之更趋完善。 (二)课堂教学的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新授课)、明确实验目的和提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课)、明确练习目的要求和复习有关知识(练习课)、明确复习的要求和重点(复习课)等这类教学环节都属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的目的是安定课堂教学秩序,使学生做好学习的思想准备,准备好学习用具,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组织教学应贯穿整堂课的始终。 从课开始就需要组织教学。教师自进入教室开始,镇静、从容、亲切的举止,振奋的精神,充沛的感情,上课必要的礼节以及检查学生出席情况,新颖、别致的"开场白",提问引起的深思等,都会起到安定课堂教学秩序的作用。继而直到下课,教师都要留心观察学生情况,使之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为此,除需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适当做好学生听讲、观察、讨论、实验等的组织工作外,主要的还是靠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和启发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来实现组织教学。最后,按时结束一堂课和认真布置好课外作业,也是完成全堂课教学所应重视的,否则随意"拖堂"或"草率收兵",都将会引起教学秩序的混乱。 "检查复习"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完成作业以及能力的发展情况,以便督促、帮助学生提高作业质量和复习巩固学习新课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技能(包括前一堂课和以前学过的),建立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并引入新课。由于前后知识的联 系,往往上节课的作业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基础,因此,检查作业和复习旧知识可结合起来进行。 (三)课堂教学的中心部分 课堂结构中的教授新课(新授课中)、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课中)、学生进行练习(练习课中)、复习(复习课中)等这类教学环节都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部分,是完成本课时教学目的的主要部分,所以,一堂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部分教学质量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好内容的深广度,恰当而熟练地运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学语言力求做到清楚、准确、精练、生动,板书做到有计划、准确、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示范性和艺术性,演示实验紧密配合教学,同时,要灵活地使用教案,由于课堂上的情况常有变化,教师在执行教案时,就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临时发生变化的情况,对教案作部分修改,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使课堂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其次,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及时给予评价。为了尽快调控课堂现状,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为使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造条件。 (四)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 课堂结构中的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等这类教学环节都属于课 堂教学过程的结尾部分。 "总结巩固"主要是在新课结束后,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系统概括,使学生对新形成的概念加深印象;或提问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并针对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练习和阅读教科书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布置作业"是给学生布置课外学习任务,例如,解化学习题、作课外小实验、写实验报告、阅读教科书等。课外作业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熟练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等。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应予重视。布置作业时,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有时还需提示或示范。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应为布置作业留下足够的时间。那种在下课铃声中草草布置作业,或在下课后侵占学生休息时间来布置作业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实际的中学化学教学中,具体到每一堂课,不一定各个环节俱全,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步骤一般都应体现,同时教学中应使它们有机地联系为一个整体,由一个部分过渡到另一个部分时,应注意用简短的逻辑引言使之自然衔接,避免学生思维松弛。在时间分配上,中心部分是主要的,应分配得多一些。不要在开始和结尾部分占用过多的时间,影响主要内容的教学。 第四节 化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化学活动课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实践性教育活动的过程。 基本特点是:学生有参加活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活动的内容有广泛性、伸缩性和趣味性,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活动的开展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化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 是我国基础教育现代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必要条件。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化学活动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体制的重大问题,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化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化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分,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和艺术等活动等,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从组织角度分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一)群众性活动 群众性活动是组织全体或多数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的全面提高的活动形式。主持人可以是授课教师,也可以是学生骨干。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化学专题讲座 这种方式容纳的人数较多,不需要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只要有一间较大的教室或场地就可以了。讲座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涉及各方面的知识,例如,“中国化学史话"、"元素周期律发展史"、"元素的故事"、"光导纤维"等。 讲课人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校外专家、一个或几个学生。讲课时间以一节课为宜,因为时间一长,青少年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影响课堂纪律,最好在大家兴趣正浓时结束,给大家产生一种悬念、向往和追求。 2、放映科教电影和录像 放映科教电影和录像的内容应以配合教材、扩大知识面为主,但不宜用来代替化学实验。人数以一至两个班为好。放映时要配以教师的适当讲解,以发挥该种形式的更大优势。 3、组织参观和现场教学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就近选择化工厂、化学试剂厂、制药厂的车间、化学科研单位或大学的有关科研室作为参观对象。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参观的内容经过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或教师的讲解后应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4、化学竞赛 化学竞赛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从命题到竞赛中的评议以及组织工作都由化学教师进行。化学竞赛又分为化学智力竞赛和化学实验竞赛。化学竞赛一般是先进行预赛,再从各班选拔出优秀代表2一4人准备参加正式竞赛。参加正式竞赛的成员虽然是少数,但参与竞赛的是大多数。 智力竞赛可以采取抢答、必答、抽签抢答等多种形式,可以在一个年级进行,每班抽3一4人作代表(其中男女同学有一定的比例),其他同学旁听。形式有回答问题、看图和录像回答、动手做、上台贴画、笔答等,中间穿插化学谜语、实验表演等,以活跃气氛。 实验竞赛需要一定的仪器药品,花时间较长,且需要裁判人员,所以参加人数不能太多。实验竞赛通常用于复赛或第二轮比赛,其内容可包括化学基本操作、物质制备、物质鉴别和设计实验等。这种活动对于鼓励学生认真实验,重视操作的规范和熟练有一定的作用。 5、化学晚会 化学晚会与其他形式的课外活动不同,它有着文艺活动的特点,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受和美的熏陶,它能融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因此,化学晚会是倍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一种课外活动。这种形式能吸引数量较多的学生参加,但准备和组织工作则需以为数不多的学生为主,演员尽可能全部由学生担任,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评奖。 6、化学展览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用过的图表、实验仪器装置、实物标本、型,学生课外活动小组的成果,化学课外阅读小组的读书报告,学生的笔记、实验报告等都可以作为展览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展览中应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在化学活动课程中应用较为广泛。这种活动人数在20人左右,不宜太多,可采取自愿报名、教师协商批准的办法确定小组人员。活动中要做到:固定教师,固定活动地点(如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等),固定活动时间(如两周一次),固定活动内容。内容可以有探索性实验、模型教具制作、收集标本、阅读课外书籍、出版墙报、解决简单的实际化学问题等,此外还可以是学生协助教师准备实验,训练学生玻璃加工技术,帮助学生熟悉仪器、药品的性能等。 小组活动的共同特点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利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去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上。它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以实验为重点的活动小组,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巩固和深化化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地设计实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和开阔知识视野。 (三)个人活动 这类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可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丰富学生的个人生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主要内容有: 1、阅读化学参考书,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教会他们作摘记、写心得、归纳知识、撰写小论文; 2、自找材料,开展家庭小实验。 二、化学活动课程的设计 作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化学活动课程,比学科课程具有更大的实践性。它的目标不仅是学习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活动课程的设计不是依据某种学科体系的逻辑关系设计的,而是根据学生活动的需要设计的。由于学生的活动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乃至不同的学生进行的活动可能不同,这就决定了它的内容设计可能也应当是各具特色的,而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在化学活动课之前的设计,对于活动课程来说,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较学科课程教学设计具有更大的意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化学活动课的特点能否充分体现出来,能否有效地实现其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和指导。由于化学活动课所追求的目标和其自身学习方式上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需要有教师来参与设计。 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以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学习的素材,使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要根据地区的生活环境决定学习素材,比如同样是环境教育,在城市地区可以"生活垃圾"、"化学与工业环境污染"等为题,而在农村地区可以选择"土地资源"、"化肥污染"等为素材。 第二,充分利用社会人员资源与条件。如积极利用共建单位或学生家长等社会关系,为化学活动课创造条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发挥社区中各种人员的积极作用。 第三,充分利用社会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如交通、通讯设施,图书馆、文化馆等文教设施。在制作活动中,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自然与物质条件,如选择丰富与低廉的木、石、土等,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废物。 第四,充分利用地区独特的文化历史资源。如利用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健康的民俗活动等进行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促进民族平等和交流的活动。 第五,利用校园特有的物质条件和学校文化,可以开展适合突出学校特色的活动,使活动课程的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如将活动课程与学校的绿化、美化结合起来;利用已有的校际间交往关系,通过交换信息,开展相同专题的社会调查和研究等。 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采取哪种方式和活动形式是由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的。与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设定不同,对于形式和方法,教师不必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为了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留有余地,使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自行设计和确定活动形式和方法。 对高中学生,可采取一些较高级的活动方式,如参观、外出调查、报告会或交流会等,同时可给小组或个人更大的在形式或方法上的选择余地。对初中的学生,特别是在开始阶段,指导者除了具体安排每节课要进行的活动外,还可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方法。如提示通过哪些途径进行调查,可以查阅哪些资料,观察哪些人或物,如何进行记录和分析等。 无论是对高中或初中的学生,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尽可能启发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手段,使他们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例如,可以出以下讨论题,启发学生去思考活动方法:为完成设计方案应该从哪些方面人手?需要查找哪些资料?可以从什么地方查到?制作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可以用什么代替?需要并且可能到哪些部门、哪些地方参观和咨询?小组成员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地分工?如何分配时间? [活动案例] 酸雨一一与挪威学校的合作研究(英国) [目标] 为了对酸雨进行合作研究,学校与挪威的一所学校建立了联系。在一年中,学生对他们周围的水污染及酸雨进行了分析,并将所得结果和经验与姐妹学校的同学进行了交流。从实际调查中得到的经验以及交流活动,促进了学生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环境状况和调查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活动过程] (1)通过地方教育局的帮助,两国学校之间建立了联系。学生们首先学习了有关知识,并得到了测定雨水和湖水pH的同样的工具。 (2)调查活动包括对雨水和湖水pH的测定,对不同岩石的分析,以及对气象条件(云量及风向)的记录。 (3)学生们利用计算机将结果制成了图表,在地图上标出了调查地点,并将所得结果以信函和录像带的方式进行了交换。 (4)为了满足学生为说明调查结果、查询各种有关资料的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官方及民间团体观点的录像带、幻灯片、小册子以及官方文件等;科学工作者配合学习需要,从科学角度讲述了酸雨形成的原因;政府及非政府代表也向学生说明了政府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5)最后,学生通过报纸、广播和录像带等各种媒介,表达了各自的意见。 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功能是什么? 2、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是什么? 3、选定中学化学课本的某一章,设计这一章的化学教学方案。 4、选定中学化学教材的某一节,制定出课堂教学程序方案,并进行试讲。 5、举例说明优化化学教学系统设计的措施有哪些? 6、结合中学化学教材的内容,设计一课外活动的方案,并在中学某一年级进行试验。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宏佳等 化学教学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查有梁·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何吉飞·中学化学教与学的优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刘家勋,现代教育技术 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黄甫全,王本陆 现代教学论学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李如密·教学艺术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徐承波,吴俊明·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 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所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