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化学教学中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重点]
1、化学教学中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意义
2、人的综合素质的内涵
3、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培养
4、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的培养
5、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培养
[难点]
[日期]
[教学过程]
第一节化学教学中综合素质的培养概述
一、化学教学中培养综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之必然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也初见端倪,各国都十分重视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各类人才,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教育滞后的状况也日益显现。突出表现是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考试分数,注重培养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而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必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和平共处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次会议上,国家主席江泽民明确指出:"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和国家这一系列的决策为我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化学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素质教育之必然。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综合素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化学教学中培养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学生学习的效果一方面决定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另一方面决定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毅力、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往往起更重要的作用。一个对化学学习毫无兴趣和动力,又没有坚韧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靠教师和家长外加压力进行学习的学生是难以学好化学的。有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课堂灌输,课后加压做法,搞得教师苦,学生累,教学效果却欠佳,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无法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因素,也无法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这就是说教书要育人,而育人才能有利于教书。化学教师应加深对培养学生素质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什么是人的综合素质
人的素质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指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和积淀。可见人的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同时,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那么教育应培养人的哪些素质呢?党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素质的人有明确的阐述,指出教育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这一表述,可以将人的综合素质分为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占有统帅的地位,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精神基础,是理想、道德、纪律的统一体。思想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在有无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精神,能否做到在为国家的富强和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中体现个人自身的价值等方面。道德素质包括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体现在能否以国家的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能否尽心尽责地于好本职工作,能否对家庭负责以及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等方面。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是人所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现代社会已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成员如果没有起码的科学技术知识,将难以生存。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是灾难。因此,现代社会成员还必须具备人文科学知识,并了解人文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为促进人类社会向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作贡献。
(三)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身体素质指有无健康的体魄,能否注意锻炼身体,能否做到劳逸有序,科学地生活;心理素质是指人的意志、情感等,体现在能否敢于接受挑战、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承受失败和挫折,是否具有个性、独立性以及自律性等方面。
以上三种素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人的整体素质,即综合素质。
五、化学教学中的素质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 转变教育观念,自觉实施素质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化学教学中存在着重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轻综合素质培养的现象。为了深化化学教学改革,切实把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在化学教学实际中自觉地重视素质培养。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效实施素质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教师是关键。化学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化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言传身教,不仅以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道德风范去教育和感染学生。
(三)、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全程实施素质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决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搞形式化。那种在化学"双基"教学中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课外活动时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的做法,不仅有违素质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还会加重学生负担,给素质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注意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实际,在化学教学全过程(包
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搞好素质培养。每个学生天赋的基础不同,后天生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如果教育得法,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只有通过提高个体的素质,才能达到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本章主要介绍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兴趣、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
第二节 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培养
一、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培养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正确而科学的思想方法。当今社会,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唯心主义、虚无主义思想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因此更需要人们具有识别真伪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切忌肤浅和牵强附会,应该指导和帮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物质和物质的变化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化学教学中涉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的观点和培养要求:
四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这些基本观点的教育。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物质的存在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化学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所要研究的物质,如某些单质,化合物以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照片的展现或通过化学实验证明原子、离子、分子等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物质的存在,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物质存在的客观性。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在化学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现象,如,湿衣服能被晾干,走过花圃能闻到花香,糖能溶解于水等;分析化学现象,如化合、分解、复分解反应,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在不停地运动,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分层作不停地运动等等。在不同层面分析物质的组成(如 物质、分子、原子...)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哲理。
(二) 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化学世界中也处处反应出对立统一规律。如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存在于原子这样一个统一体中,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又如物质的溶解与结晶,液化和汽化,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等等,均是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阐明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也就是内因。影响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发生化学变化的内因在于化学变化的物质内部原子的化分和化合,而引起化学变化的条件如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则是外因。化学教材中有着反映对立统一规律的丰富素材。
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则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三) 质量互变规律
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量变是指物质量的变化和运动的量的变化,质变指的是物质固有属性的变化。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质变常常是由量变引起的,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化学中许多例子反映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如CO和CO2
,在分子组成中相差一个氧原子,但CO和CO2性质有很大差
异,CO易燃,有毒,难溶于水;CO2不燃烧,无毒,易溶于水。又
如,稀硫酸呈显酸性,与锌反应放出氢气;浓硫酸则具有氧化性,与锌反应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量变到质变是由渐变引起的突变,即质的飞跃。随着量的变化,事物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转变为主要方面时,就会发生质变。如化学中的酸碱溶液,当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时,溶液呈酸性,若问溶液中滴入碱溶液,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逐渐降低,氢氧根离子浓度逐渐增加,当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时,溶液则呈碱性。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分析物质的性质,即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转化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加深学生对质量互变规律的认识。
第三节 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倾向日趋明显,国家间的合作会增强,同时竞争也会更加剧烈。在此背景下,各国都十分重视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更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各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化学教学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摆成就,提高民族自信心
我国古代在化学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火药便是四大发明之一。恩格斯曾指出:现在己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将火药武器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的。欧洲应用火药迟于中国500—600年。造纸术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已发明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公元8世纪后才传人外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冶炼技术。公元前17世纪我国就开始使用青铜器。古代的水法炼铜技术是近代"湿法冶金"的起源。公元前6世纪我国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我国也是最早发明和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100万年),我国己有了制陶技术,东汉末到六朝时期,我国已有了瓷器。公元11世纪,我国的制瓷技术传到了国外。早在夏禹商汤时,我国已掌握了酿酒方法。
建国以来,我国在化学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65年我国用人工合成了含51个氨基酸的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活性蛋白质。1981年我国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该项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我国在沼气的开发利用上,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建国以来,我国的化学工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钢产量已
从1949年的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上升至2000年的1.8亿多吨(居世界第1位);石油产量由1943的32万吨上升至2000年的
1.6亿吨(居世界第5位);纯碱产量由1949年的8·8万吨上升至1993年的530万吨(居世界第3位);水泥从1988年开始超过2亿吨,一直居世界第1位。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及现代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可以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讲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虽然我国古代和现代在化学科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化学资源十分丰富,如黑色金属铁、锰的储量居世界前列;煤炭储量居世界第3位,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5%;石油远景储量为300一600亿吨,石油资源储量居世界第8位;硼储量居世界首位;磷矿储量居世界第2位。尽管我国的化学资源如此丰富,但是我国有12亿人口,人均占有的资源却很低,因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就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生的如环境污染严重、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化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才能解决。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心,增强为建设祖国,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而学好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树榜样,激励奋发奉献精神
通过介绍徐寿、侯德榜等我国杰出化学家为国增光、为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事迹,激励学生为祖国建设和科学发展而奋发的奉献精神。
第三节、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化学学习兴趣及培养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的爱好和追求,是带有情感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学习的最实际的动力之一。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很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在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可见兴趣对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以求,持之以恒,就会用意志去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效性乃至创造性有密切的关系,这对于学生今后适应信息化的终身学习的社会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化学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化学教师有目的地引起化学学习的过程,也即是使学生能自觉、能动、有效地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这一过程的突破口。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是化学教师应重视并加以探究的问题。
二、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既然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心理倾向,那么,要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对化学在改造自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对化学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在化学教育过程中以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再则,教师应改变教育观念,要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满足并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便这种好奇心在满足中产生新的好奇心,推动兴趣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结合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教师可充分利用实验这一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创设良好的教学开端,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起他们的学习愿望。
[举例] 绪言课是学习化学的启蒙课。教师在绪言课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现象鲜明、有趣的化学实验,除了做好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外,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简单而形象的实验,如开始上课时,可用无色酚酞试液喷在一张已用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写过字的白纸上,使字显红色。新奇有趣的开端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会觉得化学世界真奇妙,化学真有意思,从而产生要学习化学的愿望。
课堂上现象鲜明的实验能使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而引起兴奋和产生兴趣,这种短暂的兴趣需要稳定和强化才能不致减弱或泯灭。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做到耐心细致,帮助学生克服实验中的困难,让学生尝到实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不但觉得化学看起来、听起来有意思,而且自己动手做实验更有意思,化学实验因其变幻多彩的现象而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前后,使学生经历生疑到释疑的过程,则可以防止学生看实验时有趣味,看过之后不思考的现象。教师在实验时,应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看实验,实验以后有一种消除疑问,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产生肯定的情感从而产生追求真理的热情。如在做镁条燃烧的实验前,可先问学生镁条能否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纸张、木头等可以燃烧,镁这种金属能否在空气中燃烧尚有疑问。当学生看到镁条不但能在空气中燃烧,而且燃烧时发出美丽耀眼的白光,同时有光泽的镁条成了无光泽的白色粉末时,就会十分惊喜,这时学生还想了解哪些金属能在空气中燃烧,哪些金属则不能,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等问题。
(二)结合"双基"教学巩固兴趣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习中的困难挫折往往减弱甚至失去学习兴趣的。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应当结合"双基"教学进行,教在"双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语言性和生动性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化学教学更直观更清晰,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分化的化学知识难点的教学,如化学用语,物质结构理论,化学计算等,还应注意不要随意拔高或不适当地补充教学内容,以防止增大学生学习化学的困难。总之,教师在化学"双基"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比较枯燥的知识,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结合化学史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增强兴趣
盲目的、缺乏指向的兴趣既不能持久更不能发展成为志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可以使他们了解化学学科在人类文明进步及社会发展进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化学教学,则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处处有化学的物质世界,化学与他们所在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类的衣食住行、健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进而认识到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化学的兴趣便会倍增。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国家和本地区的情况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料及搜集到的其他信息,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化学亲切,化学有用,这样才能将由外部刺激引起兴趣转变为内部的学习动机。
(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展兴趣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化学猜谜、化学游戏、化学相声、化学魔术表演、探索性的化学实验等,为活泼好动,凡事都要想一想、试一试的中学生提供了运用化学知识,表现聪明才智及涉足探索过程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精心组织、积极指导,使学生能开展好化学课外活动,在实践中强化求知欲望以及为人类造福的志向,将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成为与远大理想相联系的,为坚强意志所支持的学习志趣。
第四节 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的培养
一、什么是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就是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态度。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及从事其他领域工作所必须的,所以科学态度教育应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科学态度的主要内容
1、尊重客观事实的求实精神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尊重客观事实,才能从事物本身找出蕴涵其内部的规律性,也才有利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尊重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尊重客观存在的化学变化,而不是根据主观推断臆造化学变化。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既能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又有利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化学教学中应纠正学生重理论学习轻实验学习及重书本知识轻实际知识的错误倾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
3、严谨踏实的作风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探索末知领域搞科学研究,需要严谨踏实的作风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发明光谱分析的德国化学家本生教授就曾告诫他的学生:"严格是科学的生命。"在化学史上称"氩气是千分之一的胜利"
也说明了严谨踏实作风的重要性。
科学工作是艰辛的劳动,其中失败往往比成功和胜利要多。化学史上凡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科学家都具有对所研究的事物穷追不舍持之以恒的作风,而化学史上也不乏因经不起挫折而告退的化学工作者。化学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学习理论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满足于一知半解,不知难而退。学生做化学实验时,预习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写实验报告都要认真仔细地对待,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化学学习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4、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
没有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就不会有科学的发现和发明。人类的智慧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的。勤学有利于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而发现问题又能促使其去学习,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知识、经验和才干便会增长和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化学知识、技能的进步,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5、谦虚谨慎、团结互助的品质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有谦虚才能发现自身学习和工作上的不足、缺点甚至是错误,也才能真心诚意地向教师请教,向他人请教,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谦虚谨慎的人由于不是有一点知识或有一点进步就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而是常反省自身之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因此容易与他人合作互助。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问题仅靠个人单枪匹马难以解决,更需要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谦虚谨慎、团结互助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化学教学中培养科学态度的方法
1、以榜样作用影响学生
科学态度的培养是一种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在短时间内完成,而要通过长期的教育特别是榜样的影响和感染完成。教师是学生身边的榜样。化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以科学态度进行教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勤奋踏实地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摆正与学生的位置,谦虚而又耐心地与学生交朋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优秀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
在化学教学中还应重视化学史的教育,大批具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中外化学家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在化学领域的艰苦卓绝的工作以及创造的辉煌的业绩十分感人,对青年学生极容易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2、严格要求,耐心引导
学生进人中学学习化学时,由于从小生活及教育环境的影响,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如听课、做作业、做实验马马虎虎,学习满足一知半解,怕吃苦,不能持之以恒,观察实验现象时不细致,甚至不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而是将书上的有关现象和结论抄写在实验报告上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违反科学态度的习惯和做法,教师不能姑息迁就而应严格要求,同时又需要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可以用科学史上由于缺乏科学态度造成的失误及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教育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学习习惯和态度好的学生的肯定和表扬,教育其他学生。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成就感及养成科学态度的强烈愿望,自觉地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3、重视实践,课外强化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使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得到强化。如可以指导学生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由学生管理,寻找合适的课题,制订计划,督促学生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可以举办学生科技活动情况和成果展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化工厂,指导学生了解化工厂对化工生产过程的严格的科学管理;等等。课内课外的结合将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第五节 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培养
一、什么是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符合科学认识的途径、手段和方式。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科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1、科学的认识方法
科学的认识方法服从于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同时又具有科学研究的特征。如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感性知识的经验认识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
进行整理(比较、分类),科学的抽象,提出并验证科学的假说等手段获得理性知识的理性认识方法,以及从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的认识方法等。
学生的化学学习虽然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然而其认识化学
世界、获得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仍需要用科学的认识方法。如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有关物质和物质变化的感性认识,在教师指导下,对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思维的加工获得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化学变化的本质的理性认识。所以,科学的认识方法是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内容。
2、科学的实验方法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实验中进行有效的观察获得全面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如何进行实验以使实验具有提供感性材料验证科学假说的功能,是科学方法的重要内容。
第一,观察方法,就是指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客观性、系统性和思维性。
第二,设计和控制实验的方法。实验是由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在化学教学中,实验的设计须考虑实验的教学目的。设计实验要全面考虑实验仪器、工具、设备以及完成实验的条件,可能产生的变化和现象等。实验设计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实验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因而十分重要,是实验方法的关键部分。控制实验条件是人为的控制影响实验进行的各种外部因素,使实验产生预期效果的科学方法。影响化学实验的外部条件有温度、压力、催化剂、试剂种类等以及实验人员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等。
第三,数据的测定和处理。有的实验需要测定数据,并按一定要求处理数据以便分析现象、发现问题、得出结论。通过化学实验认识物质的一些属性,如密度、硬度、溶解度、氧化还原电势等。了解物质组成中各组分相对含量部需要在实验中测定和处理数据。测定数据要有一定的准确度才有意义。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试剂、反应条件及操作方法是获得准确数据的保证,也是科学方法的具体表现。测定的数据有的需要按一定的要求和方法进行处理才能说明问题。如将测定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绘成溶解度曲线,可以清楚地认识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以及比较相同温度时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提出假说,建立模型的方法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通过推理提出假说,然后对假说加以验证而产生的。提出假说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化学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或让学生体验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过程,使学生对这一重要科学方法有所认识。
化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揭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对于物质的结构如晶体结构、分子结构、原子结构等,常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使它形象化,有利于人们的认识,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内容向学生展示模型时,要有意识地介绍这些模型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同时也指出模型在描述微观世界时的局限性,以帮助学生学会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三、化学教学中培养科学方法的途径
1、寓科学方法教育于化学理论知识教学之中
化学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在化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概念和理论是先给出演示实验,从实验人手,再经过科学的概括和思维得出结论,而有的概念和理论则是在已有的概念和理论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给出的。教师在进行化学理论知识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恰当的科学方法教育。
2、寓科学方法教育于化学实验教学之中
化学教材中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化学实验,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等。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实验内容和特点。有的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有的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条件的控制,一些定量的实验则重点培养学生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认识操作不当给实验造成的影响,使学生从科学方法的高度认识提高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告诉学生所做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存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对实验设计提出改进意见,还可结合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指导和鼓励学生给出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通过以上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寓科学方法教育于素质培养之中
学生并非靠死记硬背固定的模式和原理学习科学方法,而是通过自觉学习、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学习科学方法的。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自始至终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改革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才能使学生从实质上而不是从形式上掌握科学方法,运用科学方法。
思考与实践
1·简述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简述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3·简述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4·写一篇关于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相关性的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