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篇 鱼类的生物学基础
? 第十六章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 第十七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 第十八章 鱼类的摄食
? 第十九章 鱼类的繁殖
? 第二十章 鱼类的洄游
2
第十八章 鱼类的摄食
第一节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一、摄食类型
?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很多。根据各种鱼 成鱼阶段 所摄取的
主要食物性质,可以将鱼类的摄食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一)植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是植物。
?(二)动物食性的鱼类:主要饵料为动物,多数鱼类属
动物食性。根据食物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
? 温和肉食性鱼类: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
? 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为食 。
?(三)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
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性的,
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
3
? 如果按照鱼类所吃的饵料生物的生态类型来划分, 有:
?浮游生物食性:
?底栖生物食性:
?游泳生物食性:
? 又可依据鱼类摄取食物种类的多少, 分为:
?狭食性:
?广食性:
? 有些鱼类吃的食物比较多样, 往往可以划入两种食性类型 。
4
二、摄食方式
? 追捕:大多数凶猛肉食性鱼类均是以此方式摄食 。
? 滤食:食浮游生物的鱼类, 浮游生物随着水流进入口咽腔,
然后通过细密的鳃耙过滤食物 。
? 研磨:以无脊椎动物 ( 如甲壳类, 软体动物等 ) 为食的鱼类,
都有适应于其食性的不同类型的齿 。
? 刮食:以丛生植物为食的鱼用其往往极为锐利的下唇刮取食
物 。 如:鲤科的白甲鱼和鲴鱼类, 鲻, 鮻鱼 。
? 吸食:海马, 海龙等口呈长管状, 它们以吮吸的方式摄取水
层水的糠虾等无脊椎动物 。
? 寄生:鱼类中也有营寄生生活的种类, 如七鳃鳗和盲鳗, 角
鮟鱇等 。
? 鱼类不同的摄食方式是和食物种类及其运动特点相联系的,
当摄食不同食物时, 鱼类也以不同的摄食方式获取, 这是鱼
类生态适应特点之一 。
5
? 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 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各自食性类
型和摄食方式的形态学特征 。 一般来说, 每一种鱼对喜
好的食饵生物都有特定的形态学适应 。 鱼的体形, 感觉
器官适应于搜索, 感知, 口, 牙齿, 鳃耙适应于摄取,
而胃, 肠构造也适应于消化这种食物 。
三、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6
第二节 食物的选择性和食性的转换
一、食物的选择性
? 研究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 一般根据两方面的因素来判断:
一是栖息环境中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二是鱼类
吞食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比重情况 。 将这两方面的情况加
以对照分析, 即可看出某种鱼对饵料有无选择性 。
? 以鱼肠中某一摄食对象的百分比除以该对象在自然环境中
鱼类索饵的生物群落中所占的百分比, 即得出 选择指数 。
E=
? 如果选择指数大于 1,那就表明该饵料对象被鱼所选择, 如
果小于 1,就是被鱼所放弃 。 但是利用选择指数, 必须考虑
往往造成误差的一些因子, 如采样工具的性能问题 。
i
i
p
r
7
? 有一些学者采用另一种统计选择指数的公式:
E=
E=0,表示对这种成分没有选择性;
E>0,表示有选择性; E<0,则表示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
? 还有的学者根据他实验的结果, 采用另一种计算公式:
E=
E=0,表示没有选择性; 0<E<+1.0,表示有选择性;
当 0>E>-1.0,则说明对这种食物不喜好 。
根据这个公式求出的数值都在 +1.0和 -1.0的范围内 。
i
ii
p
pr ?
ii
ii
pr
pr
?
?
8
鱼类所摄取的食物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范畴,
? ( 1) 主要食物 —— 构成食物组成的主要部分, 它完全
满足生活的需要 。
? ( 2) 次要食物 —— 经常在鱼肠中见到, 但数量不多,
它不能完全供应鱼类全部生活的需要 。
? ( 3) 偶然食物 —— 是偶然被鱼所摄取的饵料 。
? ( 4) 应急食物 —— 由于环境条件改变, 缺乏主要食物
而摄取的食物, 例如有时在鱼胃内能发现一般不大摄取
的棘皮动物蛇尾类动物, 这显然是由于缺乏食物而被迫
吞下的 。
9
二、鱼类食性的转换
? (一)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引起的食性转换
? (二)食性的季节变异
? (三)栖息场所不同而引起的食性变异
? (四)鱼类食饵的昼夜变化
? 此外, 有些鱼类的食物组成在不同的年份也会反映出不同
的变异 。
? 鱼类食性的种种变异, 往往一方面是受着食物数量的波动,
特别是受基本食料的多少所影响, 另一方面也在极大程度
上依食物的易得性为转移, 两者是互相联系的 。
? 总而言之, 各种鱼类的食性组成常因不同的年龄, 季节,
地区等情况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 。
10
食性的可塑性和稳固性
? 有些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 有改变营养特性的能力, 食
性组成比较容易发生变化, 这可称为食性的 可塑性 。
? 鱼类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 仍能保持自己的营养特性, 食性
组成比较稳定, 变化不大, 这可称为食性的 稳固性 。
? 鱼类的食性往往既有稳固性, 又有可塑性, 这在各种鱼类中
的情况是不同的 。 有些鱼类的稳固性和可塑性都很高;有些
鱼类则稳固性较高, 可塑性较低;还有些鱼类是可塑性较高,
稳固性较低 。 鱼类食性的可塑性与环境条件, 饵料组成等有
很密切的关系 。
11
三、鱼类的食量
? 鱼类的摄食量一般有一次摄食量和日摄食量之分 。
? 一次摄食量:鱼类一次所摄食的饵料量 。 不同种类差别很大 。
? 日摄食量:鱼类 24小时所摄食的饵料量 。
? 日摄食量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直接法:又称饵料减量法, 即在已知容积的水体加入已
知数量的鱼和饵料, 经 24小时, 计算该水体内饵料减少
量即该水体内鱼类的日摄食量 。
?间接法:日摄食量 =一次饱食量 ×
? 鱼类摄食量受很多因素影响:
?( 1) 食性 。
?( 2) 水域中饵料生物量的多少 。
?( 3) 外界水文条件:温度, 溶解氧等 。
?( 4) 鱼类生理状态 。 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未成年
鱼, 其摄食量显著大于成熟的鱼 。
消化时间饱食时间
小时实际摄食时间
?
24
12
第三节 鱼类食性的研究
一、食性分析材料的收集
? 对鱼类摄食情况的分析,观察的材料越多,则所了解的材料
可以越接近于实际。收集食性分析材料可在船上或岸上进行,
最好取自拖网、围网等主动性网具的渔获物,而尽量少用在
水中滞留时间较长的被动性网具(如刺网、张网等)的渔获
物,因为这些网具捕到的鱼由于留在水中时间较久,食物的
一部分已经被消化或者反了出来,这样的材料进行食性分析
往往得不出正确的结果。标本采集后一般需进行以下几项工
作:
13
1.生物学测定
?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 分析材料可取 10— 100尾鱼 。 在取
出胃肠之前, 先要作生物学测定, 大致内容是记录它的产
地, 日期, 编号, 体长, 全长, 重量, 性别及性腺成熟度
等内容 。 然后取鉴定年龄和生长速度的材料 —— 鳞片或耳
石, 鳍条, 鳃盖骨等骨片 。
? 以上这些内容都要登记在统一设计的表格上, 年龄鉴定材
料要单独放在鳞片袋内, 标上鱼的编号, 采集日期等内容 。
14
2.肠胃充塞度测定
? 进行了生物学测定之后就要进行肠胃充塞度的测定 。 就是
用目测的方法, 观察肠胃内食物的饱满程度, 估计其摄食
强度 。 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将饱满程度分为六个等级,
区分的标准如下:
?,00级,,胃和肠内无食物;
?,0级,, 胃内无食物, 肠内有残食;
?,1级,, 胃内有少量食物;
?,2级,, 胃内食物适量;
?,3级,, 胃内充满食物, 但胃壁不膨大;
?,4级,, 胃内充满食物, 胃壁膨大 。
15
3.样品固定
? 目测肠胃充塞度之后, 将研究样品取出进行固定 。 体长
20厘米以下的鱼 ( 小型鱼, 仔鱼和幼鱼 ) 可以整条固定,
较大的鱼则取其胃肠道进行固定 。
? 一般将胃肠道从食道到肛门的一段全部剪下, 必要时在
食道及肠子末端用线扎紧, 以兔食物溢出 。 每一份肠胃
标本放上一个标签, 标签号码必须同生物学测定的记录
号码相一致, 以便对照分析 。 将肠胃连同标签纸放入小
瓶, 或包扎于纱布之中, 用 5— 10% 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
固定 。 如有可能, 最好现场就将新鲜标本称重, 福尔马
林固定后会失重 。
? 以上几项工作都要在现场进行测定和处理, 然后将材料
带回实验室进行室内分析研究 。
16
? 采集鱼类食性样品时, 必须在同一地点采集水生生物样品
( 底牺生物, 自游生物, 浮游生物, 周丛生物等 ) 。 这些材
料一方面对揭露饵料基础, 饵料基础的利用程度, 饵料生物
的选择性问题, 食饵相互关系等是必须的, 另一方面, 对取
得饵料生物平均标准重量时也是极为重要的 。
4,采集水生生物样品
17
二、胃肠道内含物的处理
? 研究胃肠道内含物的主要任务是鉴定食物团的组成和各
种饵料成分的比重 。 通过这些分析, 能够在数量上表示
各种鱼类在不同年龄, 不同性别, 不同季节和各种不同
地理位置等的食性 。
? 已固定的鱼(幼鱼、小型鱼)或胃肠,在分析的前一天
必须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中洗去福尔马林,最好更换几
次水。固定的鱼用剪刀或解剖刀把鱼剖开,并用镊子小
心地把肠道取出。胃肠内含物的基本处理方法如下:
18
1.胃肠道长度测量
? 胃肠道在解剖之前洗掉内脏的残碎物及油腻, 然后测量
肠道的长度, 这样做一是为了得到肠道的长度对鱼体长
度之比, 二是为了确定所研究的肠道是否完整或者仅是
其中的一部分 。 测量肠道的长度时, 应该避免把肠道拉
长, 因为肠壁有弹性, 拉得过紧, 会得出比实际长度要
大的数字 。
19
2.食物团称重
? 胃和肠的内容物要分别进行称重 。 用刮刀或解剖刀取出每
一段中的内含物, 根据食物团的多少放于盘, 培养皿或表
面玻璃上 。 仔幼鱼胃肠道的内含物最好置于载玻片上, 在
放大镜下用弯形针或昆虫针, 将内含物挤出 。 胃和肠内的
食物团置于滤纸上将水分吸掉, 直到滤纸上不再留有稍为
明显的水分痕迹, 然后在药用天平或扭力天平上称其重量,
这就是食物团的实际重量 。
? 有些鱼类固定后, 在肠道内除食物之外, 经常还有一些固
定了的粘液 。 在称量食物团之前, 必须除去这些物质 。 但
实际操作时, 有时会感到困难, 有些食物与粘液粘在一起,
可用 25— 30% 浓度的苛性钾或苛性钠溶液处理食物团 。 或
用目力估计粘液占整个食物的团百分数, 然后从肠道内含
物总重量中扣除其占有的体积重量 。
3.饵料消化程度的测定
? 消化道内含物称重之后, 置样品于解剖镜下进行观察, 首先按
下列情况测定消化道各段食物的 消化程度,
( 1) 饵料生物完整, 没有任何破损的迹象 。
( 2) 饵料生物稍微消化, 还完全可能作种的鉴定和计数 。
( 3) 饵料生物被消化了一半, 生物体已有部分破损, 但还
可以根据剩下部分鉴定其种属和计数 。
( 4) 生物体已被剧烈地消化以至完全破损, 但根据其身体
某些部分 ( 骨, 眼, 肢, 尾支, 介壳, 耳石等等 ) 尚可鉴定
出它的种属 。
( 5) 完全不能鉴定的物质 。
21
? 根据消化道各段的消化程度用数字进行记录, 如某鱼消
化道第一段 ( 食道 ) 内食物很完整, 属第 1级;第二段胃
的食物稍微消化, 属第 2级;第三段 ( 肠 ) 的食物已被消
化得很厉害, 但根据残渣仍可作种的鉴定, 属第 4级, 这
条鱼食物团消化程度的记录数字为 124。 又例如, 045,
即表示消化道第一段内无食物, 第二段的食物已被消化
得很厉害, 但尚能根据残渣鉴定, 第三段的食物消化得
更厉害, 已无法鉴定 。
22
4.饵料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定性就是确定食物中包括那些种类, 定量就是统计各种
饵料生物的数量 。 饵料成分鉴定到属或种, 并测定个体
的大小和它的发育阶段, 这对于查明仔鱼和幼鱼的发育
阶段和揭露鱼类食饵相互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
23
5.重量更正
? 根据整个食物团的实际重量和各个饵料成分的实际重量可
以得出有关鱼类被捕获时索饵程度的概念, 这对研究鱼类
的营养节律性和索饵洄游都是必要的 。 为了解决鱼类营养
的其他许多问题, 如测定日摄食量, 饵料消化率等等, 还
必须知道被吃下的真正重量, 为此, 就要应用更正重量法
或还原重量法 。
? 为了还原被鱼类吃下的饵料生物的重量, 可以利用水生生
物样品中所测定的饵料生物平均重量的资料, 上述的水生
生物样品是与收集鱼类营养样品时同时采集的 。 最好是同
,活体, 的平均重量, 也就是说用活体生物的重量, 而不
是对固定了的生物称重所得的, 湿, 重量 。 也不要用消化
道中未被消化的完整的个体来求平均, 活, 重 。 一般应从
同一水域, 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所采集的水生生物样品中,
取出足够数量同一体长, 同一年龄的个体称重所得 。
24
? 鱼类消化道内含物分析的结果可以用各种方式表示, 常用
的是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 1) 计算各饵料成分个数 。
?( 2) 测定饵料成分的出现频率 。
?( 3) 测定饵料成分的容积 。
?( 4) 测定饵料成分的重量 。
?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 。 所有的方法的基础是正确的定
性 。 在应用这些数字整理方法时, 必须考虑研究的目的和
任务选择适当的方法, 往往也要考虑工作的条件 。 为了解
决个别的, 局部的问题, 经常运用一些比较简便的, 而耗
费劳力较小的方法已经足够 。
三、食性研究材料的整理
25
1.出现频率法
? 这是最为简单和最为常用的测定饵料成分的方法 。 某种饵
料成分的出现频率是以含有该种饵料成分的鱼类尾数对该
种鱼类被研究的总尾数的百分比, 而每尾鱼胃肠内该饵料
成分的数量不必加以考虑 。 计算出现频率时, 只取含有食
物的肠, 空肠不计算在内 。
出现频率 (%)= × 100
? 为了统计鱼类摄食情况, 有时需要统计鱼的摄食率, 统计
方法如下:
摄食率 (%)= × 100
总胃数
含有该成分的实胃数
总鱼数
已摄食个体数
100% ?? 各成分出现总次数 该成分出现次数)出现频率百分组成(
26
2.个体数量法(饵料组成比例 )
? 个体数量百分比 = × 100
? 个体数量法还有一种简便, 迅速但很粗糙的方法, 就是对
饵料生物按, 少,,, 中等,,, 多, 三级统计, 或以
,+,,, ++,,, +++, 符号表示 。 也有以更详细
的, 零星,,, 少,,, 中等,,, 多,,, 大量, 五级
来表示 。 这在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时有应用, 这个方法
只能提供某种成分占优势的大概的概念 。
? 英国的研究者经常采用 优势法 。 该方法是:先求出每种饵
料成分的 优势百分比, 即某种饵料成分占优势的鱼类数,
占被研究鱼类总数的百分比 。 然后求出所得到的优势百分
比的总和, 再求出优势百分数占这个总数的百分比 。 这个
方法能更清楚地说明主要饵料生物的作用, 但这个方法忽
视了次要的饵料生物 。
各种饵料个体总数
该饵料个体数
27
3.体积法
? 这个方法需首先测定整个食物团的体积, 然后求出各饵料
成分的体积百分数 。 在研究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营养时常采
用体积法 。 体积法的测定方法:先在量器里装水, 大约装
到一半, 标出水位高度, 然后把食物团在滤纸上弄干, 弄
干的程度是纸上不再留有水分, 但食物团还处于潮湿状态,
把弄干的胃或肠的内含物放到量器里, 被排开的水的体积
就等于食物团的体积 。
? 以后, 把大型的生物体 ( 如软甲亚纲, 箭虫, 水母等 ) 从
食物团中拣出, 计数, 并用上述方法测定它们的体积 。 从
整个食物团的体积中除去大型生物体的体积, 就得出其他
小型生物体的体积 。
28
4.重量法
? 这是较为准确和完善的方法 。 前已述及, 个体数量法不能全
面反映鱼类的摄食状况, 不能正确反映各饵料生物个数的基
础上, 以各种生物的重量进行换算, 然后求出更正重量后的
百分比 。 这个方法也称为还原重量法, 应用这一方法时, 按
每一种饵料成分的大小和年龄来计数全部的个体 ( 完整的或
者是残渣 ), 把它们还原为活重 。 还原重量通常总是大于实
际重量 。
重量百分比 = × 100
? 此外, 还可计算食物充塞度指数 ( 或称饱满指数 ),
食物充塞度指数 = × 10000
食物团更正重量
该成分的更正重量
纯体重
食物团实际重量
29
? 为了研究鱼类食性组成的周年和季节变化, 在统计分析时,
常以更替率来表示各类群和各种类在各月和各季节的变化情
况, 其统计方法如下:
更替率 ( % ) = = 1— 相同率 ( % )
? 其中:
增补率 (% )=新增种类的重量百分比十原有种类所增加的重量百分比
减少率 (% )=消失种类的重量百分比十原有种类所减少的重量百分比
相同率 (% )=两份样品中相同种类的重量百分比的相同值的总和
? 更替率有以类群 ( 纲 ) 为单位来统计其类群更替率, 也有以
种类 ( 种 ) 为单位来统计其种类更替率 。
2
%% )减少率()增补率( ?
30
第十九章 鱼类的繁殖
第一节 鱼类的繁殖策略和两性系统
一、繁殖策略和繁殖技术
? 所谓繁殖策略 (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简单来说, 是指
每一个物种的繁殖特性, 包括该物种的两性系统, 繁殖方
式, 繁殖时间和地点以及亲体护幼等在繁殖过程中所表现
的一系列特性 。
? 鱼类每一个体的繁殖特性由该个体的基因型决定的 。 某种
鱼或某个种群的繁殖特性则由该种或种群的基因库所决定 。
? 个体对繁殖特性的表达, 通常称表现型, 其范围由个体遗
传型决定 。 由于个体所处环境变化而引起繁殖特性表达的
变动, 是个体对这些环境变化的技术性反应 。 个体的这种
技术性反应就是它的 繁殖技术 。 个体的繁殖技术只能在物
种繁殖策略所规定的范围内变动 。
31
二、鱼类的两性系统
1.性别( sex)
? ( 1) 染色体性别:鱼类性别最基本表达方式应该是由遗传
基因控制的遗传性别, 是在受精时经过一半来自卵和一半来
自精子的染色体的结合而形成的, 所以又称染色体性别 。 但
是, 目前在大约 1000多种进行过染色体数目和组型研究的真
骨鱼类中, 仅约 30多种能从细胞学角度证明具有性染色体 。
? ( 2) 生理性别:在遗传性别的控制下, 通过个体原始性器
官分化而形成的性别, 称为生理性别, 或性腺性别 。 目前,
鉴别鱼类的性别主要依靠性腺性别 。 鱼类的生理性别可能与
染色体性别不一致 。
? 在性腺性别基础上, 鱼类的性别可进一步分为雌雄异体, 雌
雄同体和单性型三种系统 。 雌雄同体又可分为 不同时性雌雄
同体 ( 雌雄间体 ) 和同时性雌雄同体 。
32
第二节 鱼类的性成熟和繁殖力
一、性成熟与生长
? 鱼类初次性成熟的年龄在不同的鱼类有很大的差异 。
? 不少学者认为, 决定性成熟开始的主要因素是生长, 作为
判断性成熟开始的指标通常是鱼体的大小而不是年龄 。 但
也有人认为, 有一些鱼的性成熟开始早晚与年龄的关系也
相当密切, 当达到某一年龄时, 即使个体间的体长也有所
差别, 它们都能成熟产卵 。
? 雌雄两性间初次性成熟年龄的不同, 在鱼类中是比较普遍
的现象 。 在同一生殖季节里也往往是雄的成熟比较早, 而
且总是雄的先进入产卵场 。
? 通常性成熟期早的鱼类, 其生命周期也较短, 性成熟期晚
的鱼类, 生命周期就长 。
33
二、影响鱼类性成熟的因素
? 决定鱼类性成熟的因素是很复杂的, 包括鱼类本身以及外界
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
?1,饵料 。
?2,水温 。
?3,光照 。
?4,其它因素:水的盐度, 水流速度, 水质, 透明度等条
件, 有时对性腺发育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
?5,鱼体本身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脑垂体的作用 。 脑垂体
分泌的促性腺激素是直接控制性腺发育成熟的首要生理
因素 。 许多外界环境因素对性腺发育成熟的影响, 都是
通过脑垂体的分泌作用来完成的 。 分泌腺的分泌作用又
受到神经的管制 。
34
三、性腺发育与性周期
(一)鱼类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 卵原细胞发育到成熟的卵子,
大致需要经过三个时期:
( 1) 卵原细胞分裂期 ——
卵原细胞分裂为卵母细
胞 。
( 2) 卵母细胞的生长期 —
— 这期又可分为卵母细
胞的染色体交会期, 小
生长期及大生长期 。
( 3) 成熟期 —— 卵子完全
成熟 。
35
?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 发育到单层滤泡为止 。 这
时的卵母细胞, 称为卵母细胞成熟的 第 Ⅱ 时相, 以第 Ⅱ 时相
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 Ⅱ 期卵巢 。 性未成熟的鱼, 常有相
当长的时期停留在 Ⅱ 期 。
? 大生长期是营养物质生长的阶段 。 卵母细胞由于卵黄及脂肪
的积储而体积大大地增加 。 卵黄沉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卵
黄开始沉积阶段及卵黄充塞阶段 。
? 卵黄开始沉积阶段:卵母细胞成熟的 第 Ⅲ 时相, Ⅲ 期卵巢 。
? 当卵黄充满整个卵母细胞, 营养生长即告结束 。 这时的卵母
细胞已达到了成熟的 第 Ⅳ 时相, 以第 Ⅳ 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
卵巢为第 Ⅳ 期卵巢 。 一般春季产卵的鱼类在前一年冬季即可
进入本期 。
36
? 成熟期:进行两次成熟分裂:减数分裂和平均分裂 。 第一次成
熟分裂, 即减数分裂, 卵母细胞由 初级卵母细胞变为次级卵母
细胞 。 第二次成熟分裂, 次级卵母细胞变成成熟的卵细胞 。
? 鱼类卵母细胞由母体产出到受精以前正处于第二次分裂中期,
到精子进入卵中才排出第二极体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 。
? 在卵细胞进行成熟变化的同时, 滤泡上皮细胞分泌一种物质把
滤泡膜与卵膜间的组织溶解并吸收, 于是成熟的卵就排出滤泡
之外, 成为卵巢囊内流动的成熟卵, 这个过程叫排卵 。 当成熟
卵成为流动状态时, 称为成熟的第 V时相, 此时的卵巢属第 V
期 。 在适合的条件下, 已经完成成熟和排卵, 处于游离状态的
卵子从鱼体内自动产出, 这称为产卵 。
? 在人工繁殖工作中所称的, 亲鱼已经成熟,, 是指性腺发育已
达 IV期, 经催情注射激素能起正常成熟排卵反应的鱼, 而, 卵
子成熟,, 是指第 V期的卵 。
37
(二)卵巢的分期
? 鱼类卵巢成熟度的划分有目测法, 组织学测定法, 成熟系
数测定法和卵径测定法等不同方法 。 多数硬骨鱼类卵巢发
育过程, 依据性腺的体积, 色泽, 卵子的成熟与否等标准,
一般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在不同种类间, 划分的标准稍有
差别 。 目前, 各国采用的卵巢分期方法不尽一致, 日本,
美国, 印度等国有采用五期划分法的, 也有的采用七期划
分法的, 而我国基本上都采用六期划分法 。
38
? I期卵巢:性腺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 是透明细线状,
肉眼不能分辨雌雄, 看不到卵粒, 表面无血管或甚细弱 。
? Ⅱ 期卵巢:为性腺正发育中的性未成熟或产后恢复阶段的鱼
所具有 。 卵巢多呈扁带状, 有不少细血管分布于组织中, 肉
眼尚看不清卵粒 。
? Ⅲ 期卵巢:卵巢体积增大, 用肉眼就可以看清卵粒, 但卵粒
不能从卵巢隔膜上分离剥落下来, 卵母细胞开始沉积卵黄,
但也有较早期的卵母细胞 。
? Ⅳ 期卵巢:整个卵巢很大, 占据腹腔的大部分, 卵巢多呈淡
黄色或深黄色, 结缔组织和血管十分发达 。 卵巢膜有弹性 。
卵粒内充满卵黄, 大而饱满 。
许多学者主张将 Ⅳ 期卵巢分为 Ⅳ l,Ⅳ 2,Ⅳ 3等三个小期, 只有在 Ⅳ 2
一 Ⅳ 3期, 人工催情才比较能够获得成熟的卵粒 。
39
? Ⅴ 期卵巢:性腺完全成熟, 卵巢松软, 卵已排于卵巢腔中, 提起亲鱼时,
卵子从生殖孔自动流出, 或轻压腹部即有成熟卵流出 。
? Ⅵ 卵巢:是刚产完卵以后的卵巢, 它可以分为一次产卵和分批产卵两种
类型 。
? 一次产卵类型的卵巢体积大大缩小, 组织松软, 表面血管充血, 卵
巢内剩留一些主要是 Ⅱ 期的卵母细胞以及许多已排出卵的滤泡膜,
少数未产出的卵母细胞很快就退化吸收 。 退化延续一段时间, 卵巢
即退化到 Ⅱ 期再发育 。
? 分批产卵类型的 Ⅵ 期卵巢, 已产完卵的卵巢中有不同时相的 Ⅲ, Ⅳ
期卵母细胞, 排出卵的空滤泡膜并不多 。 卵巢退化到 Ⅲ 期, 又向 Ⅳ
期发育 。
? 若卵巢介于相邻两期之间, 很难区别其到底属于哪一期, 就写上述两期
的数序, 在中间加上破折号, 如 Ⅲ 一 Ⅳ, Ⅳ 一 Ⅲ 等, 比较接近于哪一期,
就把那一期的数字写在前面, 如写 Ⅳ — Ⅲ 期时, 表明卵巢比较接近 Ⅳ 期 。
40
? 测定卵巢的成熟度, 除上述的分期方法外, 成熟系数也是衡
量性腺发育的一个标志, 性腺的重量是表示性腺发育程度的
重要指标, 以性腺重量和鱼体重量相比, 求出百分比, 即为
成熟系数, 其计算公式如下:
成熟系数 ( ‰ ) = × 1000
? 一般来讲, 成熟系数越高, 性腺发育越好 。 成熟系数的周年
变化能清楚的反映出性成熟的程度 。 如黄海南部的小黄鱼在
10月份时的成熟系数最低, 仅 2.9‰ 左右, 10月以后逐月增
大, 但增长幅度不大, 一般在 5— 20‰ 之间, 自 1月以后则急
剧增长, 呈直线上升, 4月份达最高峰, 成熟系数大到 100‰
以上, 产卵后又大大降低 。
纯体重
性腺重
41
(三)精巢的分期
? 精巢同卵巢一样, 也可分为六期 。
? I期精巢:生殖腺很不发达, 呈细线状, 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
肉眼无法区别雌雄 。
? Ⅱ 期精巢:呈线状或细带状, 半透明或不透明, 血管不显著 。
? Ⅲ 期精巢:呈圆杆状, 挤压雄鱼腹部或剪开精巢都没有精液流出 。
? IV期精巢:呈乳白色, 表面有血管分布 。 早期阶段压挤雄鱼腹部没有
精液流出, 但在这期的晚期则能挤出白色的精液 。
? V期精巢:各精细管 ( 实为精小囊 ) 中充满精子, 轻压鱼体腹部时, 大
量较稠的乳白色精液就从泄殖孔涌出 。
? Ⅵ 期精巢:体积大大缩小 。 精巢一般退回到第 Ⅲ 期, 然后再向前发育 。
42
(四)鱼类的性周期
? 鱼类性腺发育, 成熟与产出等过程, 都有严格的周期性, 这
种周期性是鱼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固定下来的一种适应性 。
这一周期在鱼类达到性成熟之后, 一般每年重复一次, 只有
那些一生只产一次卵的鱼 ( 如大麻哈鱼等 ) 是例外 。 卵巢和
精巢的发育过程虽基本类似, 但各期出现和经历的时间并不
完全相同, 有些雄鱼的潜在性成熟期较早于雌鱼 。
? 不同类群的鱼, 由于繁殖习性不同, 性腺发育周年季节节律
也不相同, 春季产卵的鱼和秋季产卵的就有不同的季节节律 。
? 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每年生殖一次, 性腺发育与季节变化密
切相关 。 而一些热带鱼类, 如罗非鱼, 一年可以生殖多次,
它们的性腺发育与季节变化较少联系, 甚至没有联系 。
43
(五)鱼类发育阶段的划分
? 鱼类生活史是指精, 卵结合, 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亦称生命周期 。
? 鱼类的生活史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发育期 。 各发育期在
形态构造, 生态习性以及与环境的联系方面各具特点 。 硬骨
鱼类的生活史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胚胎期 ( embryo)
2,仔鱼期 ( larva)
3,稚鱼期 ( juvenile)
4,幼鱼期 ( young)
5,成鱼期 ( adult)
6,衰老期 ( aged or senility)
44
1,胚胎期 ( embryo)
? 从受精开始
至孵出仔鱼
为止 。
? 此期的特点
是发育在卵
膜内进行,
发育所需营
养完全依靠
卵黄 。
45
2,仔鱼期 ( larva)
? 从孵出开始至各鳍鳍条形成, 各运动器官发育完备为止 。
? 仔鱼期一般为浮游生活方式 。
? 根据卵黄囊的完全吸收与否, 仔鱼期有可分为早期仔鱼
( early-stage larve) 和晚期仔鱼 ( late-stage larve) 两个阶段 。
?早期仔鱼具有卵黄囊, 又称为卵黄囊仔鱼 ( yolk-sac
larva), 以往称为前期仔鱼 ( prelarva) 。
?晚期仔鱼以往称为后期仔鱼 ( postlarva) 。
?在欧美文献中已很少使用 prelarva和 postlarva两词, 因为会引起概念模糊 。
3,稚鱼期 ( juvenile)
? 从各运动器官发育已臻完善开始, 直到鳞片开始形成至全身
披鳞, 体形, 体色基本上已与成鱼相似时为止 。 早期稚鱼一
般仍浮游生活 。
胚胎期,
仔鱼期, 稚
鱼期和幼鱼
期统称为鱼
类早期生活
史 ( early
life history
of fish) 阶
段 。 这一阶
段的命名在
学术界尚有
不同的见解 。
47
4,幼鱼期 ( young)
? 当鱼体鳞片全部形成, 体色, 斑纹, 身体各部分比例等外形
特征以及栖息习性等均和成鱼一致, 便进入幼鱼期 。 少数卵
胎生或胎生鱼类, 往往以幼鱼形式由母体产出 。
5,成鱼期 ( adult)
? 从初次性成熟开始, 即进入成鱼期 。 成鱼期的主要特征是在
生殖季节进行繁殖 。
6,衰老期 ( aged or senility)
? 一般指性机能衰退, 体长接近渐进值, 即体长生长极缓慢或
几乎停止, 直至死亡的时期 。
48
四、鱼类的繁殖力
(一)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 一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即称之为鱼的繁殖力(或
称个体生殖力 Individual fecundity)。
? 鱼类的繁殖力可以分为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两类。
?绝对繁殖力,每一雌体在一个生殖季节中怀卵的总数。
?相对繁殖力,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
位体长所具有的卵子数量。
? 各种鱼类的怀卵量极不相同 。 鱼类的产卵数目对于保存种
群来讲是有重大意义的 。 在鱼类中怀卵量最大的是鲀形目
的翻车鲀, 有三亿粒左右, 而怀卵量少的鱼类只有几粒或
几十粒, 如软骨鱼类的宽纹虎鲨, 锯尾鲨只产 2— 3粒卵 。
海水鱼类中怀卵量在几十万到几百万的种类相当多 。
49
(二)繁殖力和生长、年龄等方面的关系
? 鱼类的繁殖力是随着体长和体重的增长而发生变化 。
? 与体长的关系,F= aLb。
? 与体重的关系,F= a+ bw。
? 与年龄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随着年龄而增大的, 到了高龄
以后繁殖力的增长减缓, 甚至有下降的现象 。
? 繁殖力与营养条件及栖息水域也有一定关系 。
50
第三节 生殖群体
一、生殖群体的组成
? 生殖群体是指性腺已经成熟,在即将到来的生殖季节中参
加繁殖活动的那部分群体 。
? 鱼类的生殖群体包括两部分群体:
?一是过去已产过卵的群体, 称为剩余群体;
?二是初次性成熟的群体, 称为补充群体 。
? 根据各种鱼类性成熟的迟早以及生殖群体组成的结构等特
征, 鱼类的生殖群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种群 D= 0,K=P
?第二类型种群 D> 0,K> D,K+ D= P
?第三类型种群 D > 0,K< D,K+ D=P
式中 D—— 剩余群体 。 K—— 补充群体 。 P— 生殖群体 。
51
二、雌雄性比
? 鱼类种群雌雄性个体的比例, 一般是接近 1,1。 但不同的种
类, 在不同的条件下, 也有不同的情况 。
? 雌雄性比也是反映鱼类生殖群体组成的一项指标 。
52
第四节 繁殖习性
一、产卵季节和产卵次数
? 各种鱼类都要求一定的繁殖条件, 鱼类的产卵季节, 依种
类而不同, 在世界范围来看, 几乎每个季节都有鱼类产卵 。
? 一定的水温范围, 是鱼类产卵的一个重要条件, 同一种鱼,
由于分布地区不同, 相同的季节, 各地的水温有很大差别,
因而同一种鱼在不同地区的产卵季节是有差异的 。
? 生活在赤道和热带地区的鱼类, 在终年气候暖热的条件下,
多数常年可以产卵, 一年可以产卵多次, 如罗非鱼 。
? 由于卵子的成熟特征不同, 有些鱼的卵子是一批同时成熟,
产卵时也是一批产完 ( 当然也可能留有少数卵子, 这些卵
在这个生殖季节里是不会成熟的 ) 。 也有一些鱼的卵是分
批成熟, 成熟一批产一批, 在整个生殖季节里分批产卵 。
53
二、卵的性质
? 根据鱼卵的不同比重以及有无粘性和粘性强弱等特性, 可
以将鱼卵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一)浮性卵:卵的比重小于水,它的浮力通过各种
方式产生,如含有使比重降低的油球、卵径很大,便
于飘浮。我国大多数鱼类产的卵属此类型。
? (二)粘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膜有粘性,产出
后粘附在水生植物上。如燕鳐鱼、六线鱼、太平洋鲱、
松江鲈及一些鰕虎鱼等都产粘性卵。
? (三)沉性卵:卵的比重大于水,卵黄周隙较小,产
出后沉于水底。如海鲶的卵。
? (四)漂浮性卵:卵的比重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
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卵在静水中下沉,稍有流
水即能浮于水面,又称为半浮性卵。
? 鱼类卵子的大小差
别很大, 小的卵子
只有 0.3~0.5mm,如
鰕虎鱼, 而银鲛,
鲨鱼等有大到 80mm
以上的, 硬骨鱼类
中要算产于南非的
矛尾鱼的卵最大了,
卵径 85~90mm, 重
达 320g。 大多数鱼
类的卵很小, 多为
1~3mm。
55
三、产卵场和产卵条件
? 鱼类过渡到产卵期, 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如水温, 水流,
水质, 光线及附着物等 。 在适宜鱼类繁殖的地点, 鱼类大
批的群集进行繁殖, 就形成了产卵场 。
? 根据产卵地点, 条件和卵的发育条件, 鱼类的产卵场所大
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 (一)敞水性产卵类型:大多数鱼类属此类型,多为
浮性卵,也有半浮性卵。
? (二)石砾产卵类型,卵粒沉于水底,许多是粘性卵,
粘附于砂砾石块上。
? (三)海藻上产卵类型:燕鳐鱼、太平洋鲱鱼等。
? (四)喜贝性产卵类型:淡水的鳑鲏、海边的一些鰕
虎鱼、鳚类等。
四, 筑巢和亲体保护
? 许多鱼类在产卵以后, 有保护幼体
的习性 。 凡是有护幼习性的鱼, 大
多都是营筑巢产卵的, 卵产在巢窝
内, 卵子发育及幼体阶段有亲体进
行保护 。 如:罗非鱼, 大麻哈鱼,
绵鳚, 海龙, 海马类 。
57
第二十章 鱼类的洄游
? 洄游是鱼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现象,表现为定向的周期运动。
鱼类通过洄游得以完成其生活史中各个重要环节,诸如生殖、
索饵、越冬、成长等。鱼类的洄游现象在很多鱼类中表现得
非常明显,如大部分海洋鱼类、溯河性和降河性鱼类等。因
为它们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个不同时期,要求不同的环境
条件,而鱼类的洄游,正是它们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而进行
的有效运动。有些鱼类,在繁殖季节,经过很远的路途,从
越冬场所游向产卵场去产卵,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使鱼类到达
适于其后代生长发育的场所,从而保存了种族的绵延不断,
这在鱼类的一生中是必不可少的。从生物学观点上看,洄游
现象,仍是鱼类长期适应于环境条件而形成的固有特性,通
过世世代代的承袭,也就成为某些洄游鱼类生活史中不可缺
少的组成部分。
58
? 由于处于洄游时期的鱼类, 往往集合成群, 向一定方向作
有规律的运动, 能在一定时期, 一定地点大批出现, 因而
形成了捕捞的旺汛, 并能观察到鱼卵和仔鱼的出现产地,
掌握了这些规律, 对于发展海洋捕捞, 资源的繁殖保护是
十分重要的 。
? 鱼类洄游的研究对于开展海水鱼类增养殖工作也是很重要
的, 我们在进行海水鱼类增养殖研究时, 总是要选择一些
经济价值高, 洄游距离小, 放流后回捕率高的品种作为对
象的, 摸清经济鱼类的洄游规律, 使增殖工作取得更好的
效果 。
第一节 鱼类洄游的类型和影响洄游的因素
一、鱼类洄游的类型
各种鱼类在不同生活阶段中, 存在不同类型的洄游 。 对
于洄游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 存在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目前, 通常是按照鱼类洄游
的不同目的而划分为产卵洄
游, 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
这三种洄游在多数情况下构
成了鱼类三个主要生命过程
之间的相互联系 。
60
(一)产卵洄游
? 当鱼类生殖腺成熟时, 脑垂体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产
生生理上的刺激, 而导致鱼类产卵繁殖的要求, 在此期间
常集合成群, 游向产卵场地进行产卵活动 。 产卵洄游的特
点是鱼类聚集成大群, 在一定时期内, 沿着一定路线, 向
一定方向作急速的洄游 。
? 产卵期间鱼类的集群一方面是由于性腺激素刺激的缘故,
另一方面亦是具有生物学适应的意义, 当大批聚集的鱼群
到达产卵场后, 就可以大规模地进行繁殖活动 。 列别捷夫
( 1946) 指出, 结群性鱼类能更快地找到洄游路线, 比较
容易地发现某些定向标志, 甚至平时单独生活的鱼类, 在
洄游期间也集结成群 。 洄游开始的时间, 路线和方向虽然
因环境条件的变动而略有变动, 但是总的趋势是保持着相
对稳定的 。
? 根据产卵场地的不同, 鱼类的产卵洄游有下列三种类型:
61
1.由深海游向浅海或近岸
? 见之于多数海洋鱼类, 如大黄鱼, 小黄鱼, 鳓鱼, 鲐
鱼, 马鲛, 鲔, 鲣等 。 它们的产卵场多在浅海近湾或
河口附近, 此处天然饵料丰富, 温度, 盐度都很适宜,
对于受精卵的孵化和仔鱼, 幼鱼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
62
2.由海洋游向江河的溯河洄游
? 溯河洄游是指在海洋中生活, 繁殖期间到江河 ( 包括河口 )
产卵, 它们一生中要经历二次重大变化, 一次是其幼鱼从淡
水迁入海洋环境, 另一次是成年时期又从海洋洄到淡水环境
中进行繁殖活动 。
? 溯河鱼类在溯河洄游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渗透压的调节 。
所有溯河鱼类都具有很好的调节能力 。
? 溯河产卵洄游的鱼类相当普遍, 如鲥, 鲚, 银鱼, 鲟鱼, 大
麻哈鱼等 。 大麻哈鱼逆水上游的能力很强, 甚至途中遇到象
瀑布那样的障碍, 亦会克服重重困难, 奋力跃出水面, 越过
障碍, 达到目的地 。 大麻哈鱼产卵洄游的另一特点是, 回归,
性特别强, 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从海洋再回到它原来出生的
淡水河流里来进行产卵繁殖 。
? 我国四大家鱼 ( 青, 草, 鲢, 鳙 ) 等淡水鱼, 在产卵前由下
游及支流洄游到河流的中上游产卵, 有的行程达 500—
1000km以上, 这是产卵洄游的又一种类型 。
63
3.由江河游向海洋的降河洄游
? 属于这一类型的代表以鳗鲡最明显, 它们平时栖息在淡水
里, 性成熟后开始离开其索饵, 生长的水域, 向江河下游
移动, 在河口聚成大群, 游向深海 。 鳗鲡性成熟期较长,
雄性的 8— 10年, 雌性则更长 。 鳗鲡的洄游, 一般多在夜间
进行, 开始洄游时身体肥满, 但在长距离洄游途中消耗巨
大能量, 又不摄食, 体质极消瘦, 到达产卵场产完卵后,
亲鱼大部疲惫而死 。 孵化后, 幼鱼逐渐向原来的栖居处所
洄游, 其时幼鱼白色, 头细, 形如柳叶状, 称为柳叶鳗,
它漂泊于水面波涛间, 回到欧洲的柳叶鳗须经三年之久,
在进人淡水以前, 始变为鳗形的线鳗 。 回到美洲的柳叶鳗,
行程较短, 约需一年时间方可变态进入淡水 。
? 因为产卵洄游的鱼群大批游入产卵场地, 所以对捕捞来讲
价值最大,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中, 不少是捕捞各种鱼
类的产卵群体, 我们可以根据产卵群体的雌雄性比, 年龄
组成, 体长组成的分析, 来判断鱼群动向和鱼汛的盛衰 。
64
? 关于导致鱼类产卵洄游的机制, 一般认为受生殖腺刺激与
压迫, 不得不向着鱼类祖先千百年来的老路走;又有解释
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水温, 水流, 盐度等作用 。 因为
外因的变化, 促使生殖腺逐渐成熟, 生殖腺的成熟导致内
在生理的变化 。 但有些鱼类能自行调节体内外的情况 ( 体
内渗透压与外界水环境相适应 ) 故无需产卵洄游, 无需寻
找适当之产卵场所, 而另外一些鱼类不能主动调节体内渗
透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则非迁地不可, 以求得这种体内
外环境的相互协调作用 。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其产卵时对环
境条件的要求 。
? 多数溯河产卵的鱼类, 在溯河过程中一般多停止摄食, 或
不如在海洋中摄食强烈, 洄游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完全由
洄游前体内所积累的能量来补给 。
65
(二)索饵洄游(又称肥育洄游)
? 是鱼类追随或寻找饵料所进行的洄游 。 索饵洄游在产卵后的
鱼群或接近性成熟和准备再次性成熟的鱼群中表现得较为明
显 。
? 索饵洄游的基础在于饵料, 因之洄游路线, 方向, 时间的变
动较大, 变动的原因主要取决于饵料生物的种群分布与移动 。
? 由于饵料生物垂直分布的变动, 亦可引起鱼类追随饵料生物
的垂直索饵移动, 它主要与饵料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和季节
变动有关 。
? 索饵鱼群在索饵场消耗大量饵料后, 导致饵料密度的下降,
当饵料密度下降至某一最低限度时 ( 对不同鱼类和不同饵料
生物是不同的 ), 鱼类取食饵料时将耗费过多能量, 不能保
证必要速度来积累能量供其生活必需, 此时索饵鱼群就要转
移索饵场地继续寻找新的饵料生物群 。 当我们知道饵料生物
出现的时间, 分布及变动情况和最低密度, 鱼群摄食速度后,
我们就能够大致确定索饵鱼群在索饵场逗留的时间, 测知鱼
群所在, 这对渔捞业具有很大意义 。
66
(三)越冬洄游
? 越冬洄游亦称季节洄游, 多见于暖水性鱼类 。 因鱼类对水温
的变化非常敏感, 一般在晚秋和冬季, 由于水温降低, 鱼体
代谢强度显著下降, 摄食强度亦随之下降, 甚至停止摄食活
动, 变得不大活动, 有时甚至陷入休眠状态, 在此场合下,
鱼类不是停留在索饵场地过冬, 而是主动地选择它们所适宜
的海区进行集群性移动, 洄游至海底地形, 底质, 温度等条
件都适于过冬的深海区, 这种因水温下降而作的集群性移动
叫做越冬洄游 。 当海区温度下降到一定限度时, 刺激了具备
越冬条件的鱼体, 导致了鱼类的越冬洄游 。
? 鱼类越冬洄游在于达到较为温暖的海区度过严冬, 所以越冬
洄游的开始, 洄游路线, 地点等, 主要受水文条件影响较大
( 水温, 海流等 ) 。
67
? 上述三种类型的洄游, 虽然因各种洄游的特点而被人为
区分开来, 但在自然界中, 三者在同一鱼类的生活史中
却是密切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它们往往是互相连贯而有
时亦具不同程度的交叉现象 。 如小黄鱼和鲐, 每年春季
进行产卵洄游, 产卵完毕紧接着进行索饵洄游, 秋后由
于水温下降, 就进行越冬洄游 。 这个周期在不同种鱼类
的生活中往往要重复一次或许多次 。
68
二, 影响鱼类洄游的各种因素
? 洄游是鱼类的种或种群的特征之一, 鱼类洄游具有明显地
规律性, 是由于鱼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 。 洄
游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 而其所发生的变化, 仍是对
于环境条件的适应 。
? 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非常复杂, 包括内在的与外界环境等
多方面的因素, 而内在因素也正是历史上的鱼类与过去环
境条件互相统一的结果的反映 。 所以认识产生鱼类洄游的
原因及影响鱼类洄游的因素必须考虑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
69
1.历史因素
? 鱼类洄游是具有遗传性的, 鱼类自身在其物种的发展历史上
就决定了它们洄游的一系列特性, 这是主要原因之一 。 这种
遗传性在每种鱼类甚至不同的种群是具有不同的特性 。
? 研究鱼类洄游时, 必须掌握种在其发展历史中一系列影响洄
游的历史环境因素, 这样才可能理解洄游的原因和探讨洄游
变动的基本规律 。
70
2.鱼体内在因素
? 鱼的自身因素对于洄游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 而且常与
外界其他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 这方面最明显的是性激
素对于产卵洄游的巨大影响, 当生殖腺成熟时, 内分泌
激素促使鱼体代谢作用发生变化 。 并引起鱼类的洄游 。
例如大麻哈鱼由于性激素的作用, 改变了体形和体色,
无保留地迫不及待地自海中进入淡水, 在洄游中, 鱼体
的血液化学, 渗透压调节机制的改变也都与洄游有关 。
如果鱼生长发育得很不好, 虽然已到生殖年龄, 鱼类也
不会产生产卵洄游, 所以鱼类的生理活动状态对于洄游
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
71
3.环境因素
? ( 1) 温度:温度对于鱼类的洄游影响很大, 首先鱼类的
生长, 发育和性成熟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产卵洄游的开
始是与温度条件有关的, 这一方面是成熟鱼类要求适宜温
度, 同时温度也是鱼类产卵的主要条件, 鱼卵, 仔鱼, 幼
鱼等都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发育 。 鱼类的索饵洄游与
温度的关系更表现在由于温度的变化, 导致饵料生物的变
动, 间接影响到鱼类的摄食活动 。 至于越冬洄游, 温度起
着决定性作用, 这时水温下降得早和晚直接影响到越冬洄
游的时间和速度 。 我国很多鱼类从秋季开始的越冬洄游,
往往是随着当年温度情况而结束索饵, 向南游动, 当寒流
提前来到时, 鱼类向南移动的时问亦提前, 并且迅速加快,
表现为鱼类追随一定温度而进行的洄游 。
72
? ( 2) 水流:水流在江河中对于湖河产卵的鱼类及鱼卵, 仔
鱼的被动洄游影响很大 。 我国的四大家鱼 ( 青, 草, 鲢, 鳙 )
及大麻哈鱼等在产卵洄游中, 水流对它们具有, 引导, 作用,
它们的鱼卵和仔鱼的被动洄游完全取决于水流 。 在海洋中浮
性鱼卵和仔鱼的被动洄游也主要受海流的作用, 鱼卵和仔鱼
往往被海流携带很远并扩大了栖息分布区域 。 各种海流中有
不同类群的鱼类生活着, 即使在成鱼时期, 由于海流特有的
温度, 浮游生物组成和理化因子条件, 所以也和鱼类的洄游
密切相关 。 鱼类具有感受水流的能力, 水流对鱼体感受器的
连续刺激, 能感受到水流速度, 水流方向, 这种感受被鱼类
作为洄游时的, 引导, 。 鱼类对水流常表现为正的趋流性
( 逆流运动 ) 或负的趋流性 ( 顺流运动 ), 在港塭纳苗养殖
中颇多利用这一特点 。
73
? ( 3) 水化学因素:水的化学成分, 特别是盐度是影响鱼类
洄游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 一般过河口性鱼类, 在进入淡水河
流前, 都要先在河口咸淡水区内渡过一些时候, 以逐渐适应
在较淡水中生活, 并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因素 。 鳗鲡在向产
卵场洄游时,, 引导, 因素可能是与水中盐度增高和温度有
关 。 此外水中的 PH值, 溶解氧, 二氧化碳的含量在不同程
度上影响着鱼类的洄游 。
? 大麻哈鱼幼鱼在淡水河中生活几个月后, 沿江顺流而下, 在
海洋中生活几年后, 又溯河回归到原出生的河道中进行繁殖
活动 。 是什么机制引导大麻哈鱼准确回归呢? 美国鱼类学家
哈斯勒 ( A,D,Hasler) 从 50年代一 70年代经过长期研究,
认为与气味迁徙有关, 凭着他灵敏的嗅觉, 能分辨其出生的
河道与其他河道间极细微的气味差别 。
74
第二节 研究鱼类洄游的方法
? 研究鱼类的洄游首先应该根据各种鱼类制订出具体的工作计
划, 而且必须由很多地区协作支持, 方能获得比较可靠的结
论 。 长期对各渔区的渔获物进行统计分析亦是重要的一环,
如记录渔场生态环境因素, 渔期和鱼体的各个指标 ( 体长,
体重, 年龄, 生殖腺发育情况, 肠胃饱满度, 丰满度和含脂
量等 ) 。 将它们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就可以大体上推知鱼群
的洄游路线和出现日期, 亦可了解鱼类整个生活史中的各个
阶段所要求的生活条件和栖息场所 。 其次在各渔区, 各个水
域中定期试捕, 结合渔场和非渔场等多方面的资料, 可以发
现鱼类周年的运动规律 。
? 研究鱼类洄游的基本方法是标志放流法 。 一般是利用特制的
标牌或标签, 结附在被捕鱼的身体上, 再放入水中任其游返
原群, 经过一定时间后, 当负重新被捕获时, 根据放流与被
捕地点, 加以分析 。 利用标志放流可以获得较为直接的资料 。
75
标志放流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切断标志法
? 一般是剪下鱼体部分鳍条作为标志, 在放流时将切断的
形状, 部位, 时间, 地点分别作好记录, 作为重捕时检
查根据, 此法自 1879年开始一直到现在仍被广泛采用 。
该种方法多应用于鲑鱼一类, 切去其脂鳍作为标志, 以
后重捕时检查有无脂鳍, 这种方法对鱼体刺激较大, 但
在河口标志鲑鱼尚无大害, 因它们很快地向上游洄游,
且产卵后大部死亡 。
76
( 二 ) 外部标志法
? 在鱼体的某些特定部位, 如尾柄, 背部, 鳃盖部挂上或夹
上防锈蚀的金属标牌 ( 如银牌, 镍牌 ) 和塑料标牌 。 牌上
刻有编号, 放流单位 ( 标志放流日期, 地点要写在记录本
上 ), 标志牌要尽可能的小, 以免妨碍鱼类运动, 标牌的
形状视所标志的位置而有所不同, 一般有如下几种:管子
形, 它是应用一根管壁很薄, 直径 1mm的尼龙管, 内放标
签纸, 并印好放流单位和号码, 加热压成薄片, 在开口的
一端捻成细丝, 结挂在鱼体上, 然后放流之, 这种标签法
比较轻便;扣子形, 是由两片圆形薄片用金属丝对穿着;
挟扣形, 则是用具有韧性的金属制成, 夹挂在鱼体之上;
针带形, 是系于尾柄上, 一端稍长圆形, 中央有孔;钓钩
形, 钓上刻有放流单位和号码, 利用延绳钓, 故意使钓钩
上端脆弱易断, 就成为标志鱼, 待重捕时能发现口中的钓
钩 。 标志牌常挂于尾柄, 背鳍, 细盖等处, 应力求减少阻
力 。
77
( 三 ) 内部标志法
? 多用于标志大型鱼类, 将标志物放入鱼体内部, 虽不易脱
落但不易被发现 。 应用时将标志物插入鱼体腹腔内, 标志
物一般选用导磁率较大的金属或不锈钢等, 渔获物通过电
磁设备就能检查出标志鱼 。 此法缺点是标志鱼不易发现,
遗漏较多 。
78
( 四 ) 同位素标志法
? 这是目前最新的方法, 同位素不仅可用作外部标志, 也
可作为内部标志 。 用放射性周期较长 ( 一般 1,2年 ),
对鱼类无害的放射性同位素, 如 P31,P32,Ca45等 。 利
用示踪原子探测器即可发现标志鱼, 此法一般多用于集
体放流 。
79
? 标志放流后, 根据重捕情况及重捕鱼的比例, 应当了解下
列事宜:
?① 了解各区域鱼类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某处捕获了标
志鱼, 那么显然鱼群是由流放处游来的, 进一步可以
探讨鱼群的洄游路线, 洄游时间和洄游速度 。
?② 从重捕鱼的数量和放流数量之间的比例, 可推估渔
获量和蕴藏量之间的关系 。
?③ 从标志放流时和重捕时的记录比较, 测定鱼类的年
龄和标志鱼类体长, 体重的增加率 。
?④ 我们总共标志放流了多少鱼, 最后合计重捕了多少
鱼, 未捕到的鱼显然是死去或为其他原因, 由此可以
推算整个鱼群的死亡率 。
80
? 目前标志放流的方法还是不够十分完善的, 尚不能保证
将标志鱼全部收回, 许多标志牌在鱼体上遗失, 或是鱼
体加挂标志后会引起鱼类行动的变化, 从标志鱼的重捕
中常会得出失真的资料 。 但尽管有这些不足之处, 通过
标志放流仍可得到十分重要的资料, 要进行大规模的标
志放流工作 。 必须继续改进标志放流方法, 并在技术上
要结合影响洄游的外界因素 ( 年龄组成, 体长组成, 生
长发育等情况 ), 进一步结合试捕, 渔获物统计及标志
放流的资料, 作出综合性分析, 才能对于研究鱼类的洄
游和指导生产作出正确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