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
教学重点:1、熟悉词汇的有关概念。
2、掌握语汇的组成、发展以及构词法、词义等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词类使用的有关知识,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节 词汇、词汇单位和词的结构
一、词汇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例:(1)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文言词汇、方言词汇。
(2)“老舍的词汇”、“《鲁迅全集》的词汇”。
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好比没有建筑材料就没有房子。就一种语言讲,它的词汇越丰富发达,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发达,表现力就越强。就一个人讲,他掌握的词越多,他的词汇就越丰富,也就越能确切地表达思想。丰富自己的词汇,靠有意识地自觉地积累词汇。
①深入生活。
②阅读各类典籍、作品。
③加强写作实践
二、词汇单位
词汇单位:语素——词——短语
(一)语素
1、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读音+一定的意义。
例:“灯”是一个语素,“dēng”→“照明或做其它用途的发光的器具”。(“沉寂”也是一个语素,“chénjì”→“十分寂静”)
(“马虎”也是一个语素,“mǎhu”→“不认真”)
现代应用汉语绝大多是单音节:“人”、“土”、“山”、“农”、“河”;两音节:“葡萄、犹豫、参差”;多音节:“尼古丁、迪斯科、乌鲁木齐”
2、确定语素的方法——“替代法”
例:“蜡烛”中的“蜡”和“烛”可以为别的已知语素所代替,如:
烛——蜡烛、花烛、香烛、火烛
蜡——蜡笔、蜡人、蜡纸、蜡染
由此可见“蜡”和“烛”各是一个语素。
注:(1)两者替代缺一不可。
例:“蝴蝶”——“粉蝶”、“彩蝶”→一个语素。
(2)替代中应保持原义:
例:沙发→一个语素
沙——淘沙、沙砾、沙堆、沙滩
发——发展、发财、发现、发达
3、按构词能力分类:
(1)自由语素——能独立成词,语素互相组合成词。
例:天、人、土、火、水、木
大、小、多、少、你、淮、打
(2)粘着语素——不能单独成词,只能组合成词。
例:民、人民、民生、民族
言——言语、言论、无言
以上两种语素组成新词时表示词的基本意义成为该词的词根。
另有一类粘着语素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是固定的,只表示一些附加的意义,又叫词缀。例:
阿 子 性 者 家(画家、作家)
员(演员、会员) 儿(花儿、鸟儿) 化(绿化、净化)
(二)词和词的构成
词是句子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①能单说——单独成句。
②单用——单独做句子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例:我 吃 过 饭 了。
自由语素——单独成词。
粘着语素——不能单独成词。
“观察”、“旁观者”
词的构成: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
1、单纯词:
(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A、双声: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例:犹豫(y) 淘汰(t)
B、叠韵: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
例:叮咛、匍匐、锒铛
C、其它:
例:囹圄、囫囵
(2)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而成。
例:猩猩 姥姥 潺潺
(3)音译外来词:
例: 歇斯底里、的士、齐齐哈尔。
2、合成词:
(1)复合式:至少要由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
A、联合型:两个词根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并列组合而成。
例:a.路途、体制、改革、遥远、竞争、梳理、拼搏、丢弃
b.领袖、窗户、人物、国家
c.开关、来关、来往、好歹、利害
B、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
例:影星、雪白、飞快、黑板
C、补充型: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
例:a.长大、打断
b.书本、花朵
D、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
例:扬手、健身、说理
E、主谓型(陈述式):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
例:脸红、心动、日出、天亮
(2)重叠式: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而构成。
例:弟弟、往往、姑姑、匆匆
(3)附加式: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构成。
A、词缀+词根。
例:老——老虎、老乡 小——小王、小李
第——第一、第五 阿——阿姨、阿毛
B、词根+词缀。
例: 子 桌子 头 老头儿 儿 花儿 性 弹性 者
作者 化 净化
此外还有词根和一个叠音词缀结合的。
例:白茫茫(的) 笑哈哈(的) 凶巴巴(的)
词缀是由词根演化来的,在形式上,有的和词根相同,须注意区别:
老虎 椅子 弹性 绿化
老人 儿子 男性 变化
老、阿、表:“亲昵或喜爱”。
“化”是动词标志。
性、者、子、儿、头是名词标志。
还有:“在于、勇于、敢于”都是动词,这时“于”是构成动词的词缀。
以上所讲到的是单层次的合成词。
三个以上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不只一层次。例如:
翘翘板:“翘翘”修饰“板”,“翘翘”重叠。图示如下:
翘 翘 板
偏 正
重 叠
说明书:“说明”修饰“书”,“明”补充“说”,图示如下:
说 明 书
偏 正
补 充
老虎钳:“老虎”修饰“钳”,“老”附在“虎”的前面,图示如下:
老 虎 钳
偏 正
附 加
无产阶级化:“化”附加在“无产阶级”后,“无产”、修饰“阶级”。
“无产”是动宾型,“阶级”是联合型。图示如下:
无 产 阶 级 化
附 加
偏 正
动 宾 联 合
(三)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词是造句的单位,语素是构词的单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只有构成词之后才能在句子中起作用。
记录它们的书写符号则是字。
语素→词→句子
字→音节
单音节:词=语素=字
多音节:情况复杂
仿佛→语素 莫斯科→语素
语言→词 电视机→词
关系与区别例解表:
性质
举 例
字
准
人
人
民
琵
琶
巧
克
力
巧
克
力
糖
语素
琵琶
巧克力
巧克力
糖
词
人民
巧克力糖
(四)短语
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
它也表示一定的意义,也是造句成分,可以单说或单用,但它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
识别词和短语的方法是“扩展法”。
短语是可以分割的,中间往往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而词是不能分割的,分割之后就不表示原来的意思。
例如:“开头”
“我买了一个开关”,作为一种电器的名称,是一个词。
“早晚开关门是你的责任”,表示动作的两个词合在一起是短语。
骑兵——词
骑马——短语(骑了一匹马)
“头痛”——“这件事我很头痛”——词
“我今天头痛”——短语(我今天头很痛)
“脸红”
“看你脸红不?”——词(表示害臊)
“她的脸已经红透了”——她脸红了——短语(可以是太阳晒)
分类:
(1)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的需要的临时组合,“听课”、“打报告”——一般短语。
(2)固定短语: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词语。
特殊短语: 专名(专有名称)
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结构固定、功能上相当一个词。
例:专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联合国”
“世界妇女代表情大会”、“中国男足甲A联赛”——召集会议,举办活动比赛用专名。
“《青春之歌》、《人民日报》、《三国志演义》”——书名、篇名、杂志名、电影电视名。
成语:愚公移山、破釜沉舟
惯用语:开倒车、耍花招、傍大款、绕弯儿
歇后语: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
附:简称和数词缩语(称说简便、精炼)
选取名称中有代表性的语素或词,大体有下列几种方式:
1、只取每一个词的前一个语素或后一个语素。
例:家用电器——家电 公共关系——公关
电影名星——影星 等待就业——待业
2、取前一个词的前一个语素和后一个词的后一个语素。
例:外交部长——外长 扫除文盲——扫盲
职业技术学院——职院
3、包含外来词的名称可以只取外来词的头一个音节(字)。
例:哈尔滨市——哈市
呼伦贝尔盟——呼盟
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
4、省略并列的几个结构中相同的语素。
例:中学、小学——中小学
邮政局、电信局——邮电局
陆军、海军、空军——陆海空军
文科、理科——文理科
5、其他。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教委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
数词缩语也是简称的一种,它是用数词概括几种事物或行为。例如:
秋收、秋耕、秋播——三秋
陆军、海军、空军——三军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
金、银、铜、铁、锡——五金
简称本来是全称的临时代,在正式场合往往要用全称。
有些简称经过长期使用,转化为一般的词,全称反而很少使用了。例如:
“地铁”(地下铁路)、“空调”(空气调节器)
“教研室”(教学研究室)
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四之练习一
第二节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一、词义的性质
(一)词义是词的内容
词:语音(形式)
词义(内容)
例:“地契”,语音“dìpì”,词义“买卖土地时所立的契约”
“就义”,语音“jiùyì”,词义“为正义事业而被杀害”。
词是一种符号,它代表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客观、想象),从人类本身到宇宙万物,从遥远的蛮荒时代到未来的共产主义世纪,万事万物,都可以用词来表示,这内容也就是词义。
“龙”lóng,神话中的神异;帝王、恐龙、翼龙。
(二)词义的性质
1、词义的概括性
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为了准确地表明这个词所示的对象的范围,往往概括出对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例:“笔”——“写字画图时用来书写的工具”
指毛笔、圆珠笔、钢笔、铅笔、蜡笔……
专有名、人名、地名都具有概括性
2、词义的模糊性
指词义的界限不清楚,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
例:“中午”同“上午”、“下午”之间无明确的界限,我们并不知道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是“中午”。
“金”——有100%的纯金,也有含杂质的“金戒指”、“金项链”,至于几成算“金”,几成不算“金”,也还是模糊的。
作为颜色,“金黄”与“金红”与“金”的界限也不清楚。
“金色的太阳”——缘“金”色。
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事物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但它与近邻事物的差异是逐步扩大的,其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
例:“中午”——大致时间明白,分界忽略了。
模糊与精确是相对的,要求不同,所用词语模糊的程度便不同。
例:火车——精确到分 3点开车; 火箭——精确到秒
3、词义的民族性
各民族词义概括的对象不同,色彩上有一些差异
例:Brother——哥哥或弟弟
Easter——姐姐或妹妹(old or little)
Aunt——姑妈、婶娘、舅妈、姨妈
Car(一切机动车及车厢)——“卡车”专指载重的大汽车
“狗”:英吉利人表喜爱,汉语表贬义。
“狼心狗肺”、“人模狗样”
to work like a dog “拼命地工作” a lueky dog“幸运儿”
“乌鸦”:东南亚表示一种神鸟,汉语“乌鸦嘴”。
二、词义的构成
理性义:词义中的主要部分;色彩义:所属
(一)理性义
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做理性义或概念义。
例如:帛:丝织物的总称
撤退(军队):放弃阵地或占领的地区
出没:出现和隐藏
出处(引文或典故的):来源
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
理性义的作用:给词所联系的事物划一个范围,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关键。
例如:“词牌“的理性义就在于说明该词所指的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谱、词令、词曲等不在此列。
(二)色彩义
词的附属义,也可称附属义。
1、感情色彩
①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美,褒扬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色彩,这样的词称做“褒义词”。
如:
英雄 烈士 可爱 牺牲 英勇
壮实 彬彬有礼 秀气 温柔 美丽
英明 廉洁 健康 善解人意 慷慨
②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厌恶,贬斥的感情,这是词义中的贬义色彩,这样的词称做“贬义词”。
如:
叛徒 走狗 赖皮 瘪三 下流 丑陋
虚伪 恶心 马虎 肮脏 吝啬 勾结
俗气 妖气 狡猾 刺耳
③更多的词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它们是中性词。
例:
河流 整体 原因 老人 奶牛
将军 大树 生命 东 南 跑
④有些词造成短语或句子之后,整个语句可以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
例如:
“有水平,是地方,够朋友”,都有令人满意或合乎标准化的意思,但“水平、地方、朋友”都不算褒义词。
又如:
“干这事儿,你还嫩了点”、“这饭煮得太稀了”。这都有不满意的意思,但“嫩、稀”都不是贬义词。
还有,同一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色彩。
例:“敌人太狡猾了,我们什么收获都没有”。(贬义)
“小明狡猾地笑了笑:你猜我在干什么?”(褒义)
2、语体色彩
又称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
具有书面语色彩的。
例如:
因为 所以 珍重 风韵 仓促
刺配 葱郁 故乡 结识 竭诚
开蒙 快慰 旅途 窃窃私语
具有口语色彩的。
例如:
明儿 脑袋 纳闷儿 绕弯儿 好看(漂亮)
俏皮儿 也不得 翘辫子 白搭 火子(生气)
上心 歪说 瞧 歇会儿 使坏
选择何种文体色彩的词,固然同使用的场合有关,也同谈话人的文化修养有关,例如:
“她的晚年,据我想,是总算不很辛苦的,享寿也不小了,正无须我来下泪。况且哭的人不是多着么?连先前竭力欺凌她的人们也哭,至少是脸上很惨然。”(鲁迅《孤独者》)
这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魏连殳的话,带点的词都有书面的色彩,也表现了魏连殳的文化修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鲁迅《故乡》)
这是市井俗妇杨二嫂说的话,用的多是具有口语色彩的词。
3、形象色彩
例如:“美丽、平静”、“雪白”、“斑娴”,也不能说它们有形象色彩,但根据它们可构成一些具形象色彩的词。
A、形态:人面兽 鹅卵石 云海 林海 玉带桥
马尾松 美人鱼 龟山 蛇山
B、动态:垂柳 失足 上钩 牵牛花 落叶松
攀枝花 钻山豹 穿山甲
C、颜色:绿洲 碧空 黄莺 白桦 雪豹 彩带
墨菊 蓝天 白云
D、声音:轰隆 劈里叭啦 布谷鸟 乒乓球 哐啷
稀里哗啦 沙沙
词的形象色彩往往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古代的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用了几个具有形象感的词构成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生动的图画。
现代的如: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鲁迅《药》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而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色彩意义同词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古词往往带有书面语的庄重色彩,而方言词则常常带地域色彩,例:
“能治好的,破上半斗小米,搁巴斗里,入在井里泡上,咱们粮食有多的,破上点粮给它吃就行。”
“咱们的沙栗儿马骠多厚,劲多大。这马算啥呀?真是到哪里也是扔货。”
(周立波《分马》)
甚至不同的阶层、行业、集团的习惯用语,都有自己的特殊色彩。
例如:
“哎哟,他妈的是你,……来,叫爷爷看看…你小子行,洋眼穿的像那么一回事,由后边看哪,你比洋人还更象洋人!老王掌柜,我夜观天象,紫微星发亮,不久必有真龙天子出现……”——老舍《茶馆》
这一段话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流氓痞子的口语色彩。
又例:
李石清 (十分殷勤)经理,平常做存货没什么大危险,再没办法,我们收现,买回来就得了。可现在情形特别,行市一个劲儿往下跌。要是平定一点,行市还有翻回来的那一天,那您就大发了。不过这可是由不得我们的事。
潘月亭 (拿吕宋烟)你怎么知道谣言一定可靠?
李石清 (卑屈地笑)是,是,你说这是空气?这是空户们要买进,故意造出的空气。
潘月亭 空气不空气,我想我干公债这么些年,总可以知道一点真消息。(曹禺《日出》)
这一段话具有搞股票投机生意的行业色彩。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四之练习二
第三节 词义的分解
一、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
编篡词典时把词的理性义分解为若干义项加以说明、解释,有时也指出其色彩义的类型,用符号加以标志。例如:
断狱(书)审理案件:断狱如神
接头①(口)接洽;联系:②熟悉某声的情况:这件事我不接头
溜圆(方)很圆:溜圆的皮球
淼miǎo(书)形容水大:淼茫/浩淼
拍马屁(口)指谄媚奉承。也说拍马。
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如:“碣”只有一个义项,“石碑”,而“解”有几个义项:①分开;②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③解除;④解释;⑤了解;明白;⑥解手;⑦代数方程中未知(值)数的值;⑧演算方程式;求方程式中未知数的值。
如果该词在所有语境中只用一个意义便可以说清楚,这个词便只有一个义项;如果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才能把意思说清楚,那么这个词便有多个义项。
例如:“进步”的头一个义项“向前发展,比原来好”,在“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可以适用,但在“他是一个进步人士”中则不能适用,因此需要另立一个义项:“适合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的”。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时,各义项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即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
例:“好”(一共有十五个义项)
①庄稼长得好。(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
②我俩挺好的。(友爱;和睦)
③您好!(问候)
④好吧!你说了算。(表赞许、同意或结束等语气)
⑤班上坐了好多学生。(表示多久)
二、义项的分类
基本义:基本的、常用的。
转义: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
例:“牛皮”基本义“牛的皮”(多指已经鞣制的),转义有“比喻”“柔韧”或“坚韧”或“说大话(吹牛皮)”
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或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引申义: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比喻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是比喻义。
例如:
鸟瞰:站在最高处,可鸟瞰全景。(基本义:从高处往下看)
国际大势鸟瞰。(引申义:事物的概括描写)
近视:我的眼睛近视了。(基本义:视力缺陷)
他看不见前途,眼光太近视了。(比喻义:眼光短浅)
结晶:盐的结晶是白色。(基本义:从溶液中或蒸汽中新出来的晶体)
这部著作是他十年心血的结晶。(比喻义:珍贵的成果)
干瘪:墙上挂的辣椒,已经干瘪了。(基本义:干而收缩,不丰满)
他的这篇文章很干瘪。(引申义:(文辞等)内容贫乏,枯燥)
词的比喻义与修辞中的比喻的区别:
词的比喻义:转义、长期的,义项的一部分。
比喻手法:暂时的、非转义。
例:①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我的祖国是花园。(比喻)
②她是养鸡状元。(比喻义)
义项分层:
词义 基本义
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三)单义词和多义词
按义项的多少分:
1、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的词
煤 马 鸟 诌 萤 叁
瞟 溅 琐 谊 虐 匠
妯娌 啁啾 菠萝 蚯蚓 琵琶
——以上是单纯词
明晰 清凉 桌子 耸立 搜刮
退让 俊秀 宏愿 猜度 才干
厚望 约略 湍急 推演——以上是合成词
单义词:
术语:手术、收盘、嫁接
专有名词:奥运会 政协
常见事物的名称:窗子、桌子、大米
2、多义词
有两个或以上的义项的词。
例如“宽”
①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马路很宽”。
②放宽,使松缓:“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
③不严厉、不苟求:“对他要从宽处理”。
④宽裕、宽绰:“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
还有上面提到的“解”、“好”、“鸟瞰”、“近视”、“结晶”。
多义词的大量存在是词汇丰富的表现。(词的内容、词的使用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起增加新词更为经济。
局限性:具体语境中适用,易产生歧义。
四、同音词
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
同音词则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
例:“别”
①别离。如“别了,我的母校”。
②另外。如“另有一番风趣”。
③绷住或卡住。如“别上校徽”。
④不要,不用。如“别去了”。
这几项无内在的联系,例句中的四广“别”是四个同音词,只是用一个字书写罢了。
又如:“令”
①命令:“军令如山”。
②时节“现在是夏令时间”。
③(美好)敬辞“令兄最近怎么样”。
④令(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如梦令
还有书写形式不同的同音词,如:
“公事——公式——工事——攻势”、“大路、大陆”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四之练习三
第四节 词义的聚合——语义场
一、同义词
(一)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例:
①相同(等义)
青霉素——盘尼西林 公尺——米
铁路——铁道 麦克风——扩音器
自行车——脚踏车 医生——大夫
马铃薯——土豆
西红——蕃茄
②相近
坚决——坚定 喜欢——喜爱
愤怒——愤慨 漂亮——美丽
人际——人间、人世 脑瓜子——头颅
①组词: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义都相同,在语言中通常可以换用,还有一类“等义词”。
演讲——讲演
觉察——察觉
情感——感情
冰棒——棒冰
②组的词:“坚决”和“坚定”都有拿定主意,不为外力所动摇的意思,但两者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一些差别。“坚决”侧重态度果断,跟“犹豫”相反;“坚定”侧重立场稳定,跟“动摇”相反。因此,“坚决”常用来表示行动、态度;“坚定”常用来表示立场、意志。
※“愤怒”和“愤慨”都有“生气”的意思,但两者在程度和用法上有一些错别,“愤怒”侧重于“生气”的程度,结果激动到极点,“愤慨”侧重于“生气的状态”、“不平”。因此,“愤怒”常指因某事生气到极点,“愤慨”常用来指由于内心不平而表示气愤。② 组的词也称为近义词,我们通常所说的同义词就是指这一类。
判断同义词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只要有一个重要义项相同即可判定为同义词。
例:“喜欢”在“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到兴趣”这个义项上可以同“喜爱”的意义相等,另一个义项“愉快、高兴”则与“喜爱”无关。
2、所指相同并不一定构成同义词。
例:阿Q……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鲁迅《阿Q正传》)。
“铜的、银的”所指就是下文的“现钱”,但“银的”、“铜的”都是“的”字短语,不是词,“银的”、“铜的”与“现金”也没有相等的义项。
(华老栓)摸摸腰间硬硬的还在。《药》
(二)同义词的差别
1、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
(1)意义的轻重
例如:“轻视”和“蔑视”都有“看不起”的意思,但“蔑视”的程度显然比“轻视”重。如“蔑视霸权主义”一句里的“蔑视”不能改成“轻视”。
“剧烈”和“强烈” “失望”和“绝望”
“侵夺”和“侵吞” “请求”和“恳求”
“违背”和“违反” “努力”和“竭力”
“希望”、“盼望”和“渴望” “焦急”和“焦躁”
(2)范围的大小
例如:“战争”和“战役”都指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武装斗争,两者的范围有差别。“战争”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的武装斗争。“战役”是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面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是战争的阶段),范围比较小。
解放战争——淮海战役
“局面”和“场面” 打开局面——精彩的场面
“性质”和“品质”、 “侵占”和“侵略”
(3)个体与集体不同
例:词汇——词
信件——信
车辆——车
人民——人
班级——班
(4)搭配对象不同
例如:
充足:阳光充足 食物充足
充分:理由充分 条件充分
充沛:精力充沛、感情充沛
发扬(优良作风、传统、精神、民主)
发挥(作用、余力、潜力、威力、力量、创造性)
“采取”(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势、态度)
“采用”(材料、工具)
“采取”多与一些抽象的现象搭配,而“采用”则多用于一些具体的事物。
“成果”和“后果”都有“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达到的最后状态的意义”。“成果”多用于事物顺乎发展规律而达到的最后状态(好)。“后果”多用于言语和行动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产生的结果(坏)。
2、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
例:
成果——结果——后果
褒 中 贬
果断——武断
褒 贬
教导——教唆
鼓励——怂恿
行为——行径
A褒 B中 C贬
老头儿 老汉 老头子
老大娘 老太太 老婆子
死——牺牲、就义——呜呼、毙命
(2)语体色彩不同
例:“父亲、母亲”和“爸爸、妈妈”前者适用于庄重场合,有书面语色彩;后者适用于一般的场合,有通俗的口语色彩。
诞辰——生日
驾崩、逝世——死亡
悲痛、悲伤——难受
脑袋——头部
方言: 早点——早餐 时代:伙计——服务员——小姐 玉米——包谷
3、词性方面的差异
有的词同时属于不同的几个词类,与别的词形成同义词。
例:“激励”和“鼓励”两个词,都有“激发,勉励”的意思,它们都可以作动词。如“他激烈战士们勇夺阵地”,“他鼓励我勇往直前”。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同义词。但“鼓励”可以作名词,如“在他的鼓励下,我有了很大的信心”。在这个意义上,这两个词不是同义词。
“激励”和“鼓励”作为一组同义词,在搭配对象上有所不同,“激励”的对象多指将士、语言激励某人的行为,前进的方向,“鼓励” 的对象可指任何普通的人、言行等。
深刻 形容词
深入 动词 形容词
拘泥 形容词 动词
拘谨 形容词
壮大 形容词 动词
强大 形容词
申明 动词
声明 动词 名词
愿望 名词
希望 名词 动词
(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替换法)
步骤:
①尽可能搜集有代表性的句子,将所有例句的义项进行归类。
②互相替换。
③对种种替换情况的分类并概括说明,指出同义词在哪些方面有差别。
做课堂练习:辨析“分配”和“分发”的差别。
例句:
①系里给我班分配了四个宿舍。
②以前的毕业生必须服从组织分配。
③我们要合理分配劳动力(时间),搞好生产(学习)。
④我们现在实行的是按劳分配的制度。
⑤请把练习本分发下去。
⑥我不知道我会被分发到哪儿去。
两个词之间的差别:
(1)“分配”有“安排”的意思,“分发”没有。
(2)“分配”有“经济学上把生产资料分给生产单位或把消费资料分给消费者”。
(3)“分发”指“一个个地发给……”,分配“按规定标准分”。
(四)同义词的作用
1、可以使语言的表达精确、严密
例如:
①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②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
——鲁迅《药》
同是往外拿钱,用不同的动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动作的不同形象,更准确、更精密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掏”和“摸”在这里都是伸进手去取,但“掏”强调洋钱收藏之深,“摸”没这层意思;掏可以用眼看着,也可不看,摸则一定不用眼看。
看——俯视、仰望、俯瞰、瞟、遥望、瞪、盯、观
2、可使语体风格鲜明
书面语措词郑重、严肃,口头语、随意、通俗
“望即以此为准”、“恳望批准”、“××惠存”
3、可以使其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例如:
“您开襟解怀……”
“拉车挽绳……”怀念周总理的诗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象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
——张洁《捺麦穗》
“我敬重为人民立法的摩西/我更钦佩推倒神殿的沙逊”
——健康《重读圣泛》
4、可以使语气委婉
为了适应交际的需要,表达一种委婉的语气,可选用不同色彩的同义词。
落后——后进 死——过世
便宜——优惠 刻薄——尖锐
5、同义词连用,可以加强语势,使语意完足
例:“而您却是永恒的永恒呀/除非大地寂灭,除非江河消失”
公刘诗《沉思》
※由两个同义词构成的成语能加重语气,突出形象,增强表现力,如:
心满意足 高瞻远瞩 真知灼见 口干舌燥 心灰意懒
翻云覆雨 言简意赅 阴谋诡计 陈词滥调 甜言蜜语
耳濡目染 含辛茹苦 歪风邪气 改法更章 丰功伟绩
二、反义词
(一)反义词
两个意义相以或相对的词。
例:
上——下 黑——白 来——去 进——出
成功——失败 骄傲——谦虚 仰——扬
构成反义的两个词必须是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如“黑”、“白”都属于颜色。“男”、“女”都表示人的性别。
不同范畴的词不能构成反义,如“男人”(人),“母牛”(动物不能构成反义,“高”(高度)不能和“少”(数量)构成反义。
(二)反义词的类型
1、互补(意义相反)
两种状态或两种性质只能选择一种。
例:
生——死 男——女 有——无 内——外 表——里
正确——错误 内政——外交 同——异
2、极性反义词(相对)
这类反义词处于一系列的两端,中间留下空白,可以插进别的成员。
这一对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例如:
黑——白 苦——甜 朋友——敌人 赞成——反对
前进——后退 反对——拥护 大——小 冷——热
左——右 讨厌——喜欢
3、互补可以当作极性采用
例:
“男”和“女”→“不男不女”→“男的”(或女的)打扮、举止不合正常。
“死”和“活”→“不死不活”→“活的”强调处境难受
极性→互补
“进”和“退”→“不进则退”→“进”
“左”和“右”→“非左即右”→强调总不能坚持正确立场
4、有两种划分方法的反义词
左——右 东——西
非左即右 东 | 西
左—中—右 东 || 西
5、多义词的反义现象
开:①花开——花谢
②开门——开关
③开口——闭口
新:①新老同学
②新旧更替
③推陈出新
宽:①路宽——路窄
②放宽——绷紧
③从宽——从严
深:①井深——井浅
②色深——色淡
失败——胜利、成功
正——雅、误、反、歪、偏、副
有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对举时就具有了反义关系。
(三)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例:①深——浅
深不深?深、浅
有多深?三米深 二十米深
②漂亮——难看
漂不漂亮?漂亮、难看
③好——坏
他这人好不好?好、挺坏的
④重——轻
重不重?重、轻得很
有多重?只二两重 五公斤重
偏义词:好歹 动静 忘记
(四)反义词的作用
1、形成鲜明对照和映衬,突出事物特点
2、加强语言
3、对偶映衬使语言更深刻有力
4、使语言新颖、简练
5、构成合成词和成语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四之练习四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一、两种语境
(一)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与本词语有关系的前后词语,或本句话前后的语句。
(宽)“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凡出现在某词之前的词,语句都是该词的上文,出现在后的都是下文”。
(窄)“跟该词处于同一个句子的其它的词或短语”。
例:“她是一个很有希望的眼科大夫”。
(二)情景语境
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话双方,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等非语言因素)。
在日常对话中,人们总是结合着情景语境选择词语,理解词语的。例如:“这小家伙真可爱”——我们可以知道“小家伙”是一个“小孩”,而且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
“什么人说什么话”,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情景,说的话便不同。
例:“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鲁迅《药》)
这段话很符合刽子手康大叔的身份。
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情况,也须有大致的了解,做到“看人说话”,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药》中康大叔转述夏瑜劝阿义的话,不仅阿义接受不了,康大叔、花白胡子之类都是理解不了的。
“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只有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才能掌握句子或词语的准确含义,如:长篇小说《六十年的变迁》里季交恕问方维夏:
“你知道这个消息吗?”方维夏:“什么消息?”季交恕:“蒋介石开刀啦!”方维夏:“什么病开刀?”季交恕:“你还睡觉?杀人?……”方维夏没有联系1927年革命形势的变化,就不明白“开刀”两字究竟指什么,需要别人作进一步的解释。
例如在江边上说一声“鱼”!可能指小贩卖的鱼,也可能指钓上来的鱼或者江面上蹦出来的鱼。只有结合着当时出现的情况才能准确理解。
在文艺创作中,情境语境在人物语言上下文里叙述出来。例如: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嫂慌忙大声说。
戏剧作品通常把情(境)景语境写在括号里。
二、语境和词义
语境和词义的关系或语境对词义的作用。
(一)指示法与“因文定义”
指示法——直接在情景语境中解释词语的方法。
例:“桌子”、“黑板”,可以直接摆一张桌子或指着黑板说:“这就是桌子(黑板),也可以明白”。
这种“指示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很多,但是许多词语所表示的内容无法指示,需要依靠上下文语境来解释,这就是所谓“因文定义”。
(二)语境使词义单一化(明确化)
词往往是多义的,但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只使用一个义项。
例:
樵天——打柴(砍)
渔夫——打鱼(捉)
下雨——打伞(撑)
更夫——打更(敲)
打毛衣、打包、打电话、打酒。
如果语境不足以限定单一的义项,就可能产生歧义。例如:“这棵树长了”,就可能理解为“长大了”或“太高了”。
老王老了——岁数大了、死了。
(三)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词义往往指整类事物中的某些或某一个个体,什么时候指整体,什么时候指个别成员由语境决定。
如“后听邻居说,此花名扶桑,因花形酷似牡丹,有假牡丹之称。此花花期很长,从五月一直开至十月,而且易插易养,夏日正是插花的好季节。”——2000年3月4日《孝感日报》(缪馥华《扶桑花开让人醉》)
例如:同样是“我去上课”,教师说是去讲课,学生说是去听课。同样,大夫说“我去看病”是给人看病,病人说是让人给他看病;“我的书”可以是我买的,也可以是我写的,不结合具体的环境,有些话就听不懂。
很多的话都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了解它的确切的意思,同样的话,两个人处境不同,可能会作截然相反的理解。
例:《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故事,描写曹操行刺董卓未成,逃亡到他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晚上,曹操听见后堂有人说话:“缚而杀之,何如?”曹操亡命之中,思想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时时处处都在防备别人的告发和官府的搜捕,所以一听见这话就以为吕伯奢一家人要杀他,他思忖:“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杀尽吕伯奢一家。直至到后面看到圈口绑着待宰的猪,才知道杀错了。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环境和意义之间的联系,类似这一类的话语,都包含着一部分环境所给予的意义,曹操以亡命生活的环境去代替吕伯奢一家的殷勤待客的环境,终于铸成大错。
例:“球”包括弧圈球,抽球、扣球、三分球、点球、角球、任意球。
(四)语境表现词义的选择性
词语搭配,实质是词语可以在怎样的语境中出现,例如:“唱歌”可以说,是因为“唱”可以在“唱歌”这样的语境中出现;“唱话”不可以,是因为“唱”不能在“唱话”这样的语境中出现。
能在什么语境中出现或不能在语境中出现,表现了词义的选择性,词出现的语境有宽有窄。例:
马嘶、狼嚎、虎啸、猿啼、狗吠
鸟鸣、虫鸣
叫……
词语组合也影响词义的选择,词语组合的内容越多,在它所形成的语境中可能出现的词就越少。
例:“~走”人、小孩、盲人、狗、鹅、钟、表
“~走进公园”
“~走进公园欣赏梅花”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四之练习五
第六节 现代应用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一)基本词汇
是基本词的总和,基本词使用率高,生命力强,为全民所理解,基本词汇是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
例:天、地、人 大小多少 因为所以
你、我、他 甜苦想写 但虽吗了
水、火、土 最很全把 尺寸元角分
特点:1、稳固性——使用的长久性
2、能产性——构词能力强
3、全民常用性——流行地域广,使用频率高,为全民族
(二)一般词汇
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一般词汇是经常变动的,具灵活性。
现代应用汉语一般词汇包含有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
1、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1)古语词
古语词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和历史词。(源于古代文言著作)
文言词:例如:“底蕴、磅礴、若干、如此、余、其”等,还有“之、而、次、与、及、亦、甚、而已”等虚词。
历史词:宰相、丞相、尚书、太监、驸马、戟
有些历史词,在今天国际交往中还经常使用,如:“皇帝、亲王、大臣、公主、酋长、陛下、殿下、公爵、男爵”
古语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①可使语言简洁匀称
例:这次文代会闭幕时,……我在茶会上与叶圣陶同志幸会。叶老须眉皓白,满头霜发,而精神矍铄。
不仅使语言简洁,而且使意思表达得生动有力,富于节奏感。而且“矍铄”现代应用汉语中也没有和它相应的口语词可换用。
②可以表达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
例:铭记、教诲、瞻仰、拜谒、吊唁
拜读、惠存、久仰、光临、共勉、囹囤
③可以表达幽默、讽刺等意义
例:
a、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家里的客人渐渐多起来。……他整天迎进送出,开门关门,忙得不亦乐乎。(冯骥才《雕花烟斗》)。
b、倘遇前二种,便即附和去打,自然过去无聊,或者竟近于卑怯但若与狗奋战,亲手打其落水,则虽用竹竿又在水中从而痛打。
(2)方言词(略)“橄榄、青稞、槟榔、名堂、把戏、二流子”
(3)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语族语言里借来的词。
例:法兰西、巴尔干、镑、加仑、模特儿、摩托、马达、幽默、浪漫、取缔、景仰。
分类:
a、音译外来词
照着外语词的声音对译起来的,一般叫音译词。例:
休克shock 扑克pober
苏打soda 逻辑logic
沙发sofa 苏维换COBei(俄)
模特儿modile(法) 法兰西France
幽默humor 加仑garlun
b、音意兼译外来词
把一个外来词分成两半,一半音译,一增音译,例:
romanticism浪漫主义,marxism马克思主义
c、音译加意译外来词
整个词音译之后,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
例:car——卡车 sardin——沙丁鱼
tractor——拖拉机 Jack——夹克衫
beer——啤酒 芭蕾舞、香槟酒
d、字母外来词
直接用外文字母(简称)或与汉字组合而成的词。例如:
MTV 卡拉OK CT CD KTV X光
B超 BP机 X射线 SOS WTO
日语词:
景气、引渡、取缔、瓦斯、茶道、俳句
2、行业语、隐语
(1)行业语
行业词语是各种行业应用的词语。
语言界: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句型、修辞。
哲学:同一、对立、理性、感性、理论、实践、反映、能动。
教育界:课时、德育、教具、课程、教案、电教。
受社会专业范围的限制,不受地域的限制。
(2)隐语
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
例:挂彩、清一色、条子。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四之练习六
第七节 熟语
一、成语
(一)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如:
四面楚歌 歌功颂德 德才兼备 首屈一指 首当其冲 虎头蛇尾
生活中运用的成语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成语的特征及其运用
1、意义的整体性
它是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的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的整体意义。
如:“油头粉面”,表现意义是“抹了油的头和擦了粉的脸”,实际含义是“形容人打扮得妖艳轻浮”。
“破釜沈舟”表面意义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含义是“下定决心干到底”。
“虎头蛇尾”表面意义是“虎的头,蛇的尾”,实际含义是“做事有始有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要注意,弄清成语的实际意义。
除了要弄清表面意义与内部含义的区别之外,有些成语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还要弄清成语的褒、贬义。
例:
再接再厉——变本加厉
侃侃而谈——夸夸其谈
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前面的带有褒义,而后面的一组带有贬义。
2、结构的凝固性
成语的结构形式(字数、词序、成分)是定型的、凝固的。一般必须沿用原型,不能随意变换和增减其中的成份。
“殃及池鱼”不能变换为“殃及塘鱼”
“战略部署”不能改为“战略和部署”
当然,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读音,不能写错、读错,这我们在“纠正错别字”时也讲过。例:
委曲求全——委屈求全(×)
不计其数——不记其数(×)
言简意骇(gāi)不能读作“hài”
呱呱坠(zhuì)把不能读“duò”或“duì”
至于成语的来源,大家只要看书稍作了解即可。
二、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是惯用语的主要特征。并且惯用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例:
动宾式:耍滑头、耍花招、放空炮、开绿灯、揪小辫子
炒鱿鱼、扯后腿、钻空子、吹牛皮、绕弯子、傍大款
偏正式:铁公鸡、马后炮、过后计、空城计、铁饭碗、墙头草、下马威、耳边风、绊脚石
主谓式:天晓得
其他:巴不得 三七二十一
三、歇后语
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例: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哑吧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1、喻意歇后语
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①有的解释部分的意义是它的字面上的意义。例:
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②有的解释部分的意义是它的转义。例:
快刀切豆腐——两边光(两边讨好)
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问、知识(倒/讲)不出来)
2、谐音歇后语
它的后一部分是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例:
飞机上吹嗽叭——响(想)得高
和尚打伞——无岁(法)无天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韭菜伴豆腐——一青(清)二白
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四之练习七
词汇的发展变化和词汇的规范化
一、词汇的发展变化
(一)新词的产生
(二)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三)词义的演变
1、词义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二、词汇的规范化
第一,方言词的规范
第二、外来词的规范
第三、古语词的规范
[思考与练习]见题库四之练习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