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石坝
概述
土石坝 是指由当地土料、石料或混合料,经过抛填、辗压方法堆筑成的挡水坝。
土坝 当坝体材料以土和砂砾为主时,称土坝;
堆石坝 以石渣、卵石、爆破石料为主时,称堆石坝;
土石混合坝 当两类材料均占相当比例时,称土石混合坝。由于筑坝材料主要来自坝区,因而也称当地材料坝。
土石坝得以广泛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可以就地取材,节约大量水泥、木材和钢材,几乎任何土石料均可筑坝。
(2)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
(3)大功率、多功能、高效率施工机械的发展,提高了土石坝的施工质量,加快了进度,降低了造价,促进了高土石坝建设的发展。
(4)岩土力学理论、试验手段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大坝分析计算的水平,加快了设计进度,进一步保障了大坝设计的安全可靠性。
(5)高边坡、地下工程结构、高速水流消能防冲等设计和施工技术的综合发展,对加速土石坝的建设和推广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土石坝的特点和设计要求
分析土石坝的四大问题
(1)稳定方面。土石坝不会产生水平整体滑动。土石坝失稳的形式,主要是坝坡的滑动或坝坡连同部分坝基一起滑动。
(2)渗流方面。土石坝挡水后,在坝体内形成由上游向下游的渗流。渗流不仅使水库损失水量,还易引起管涌、流土等渗透变形。坝体内渗流的水面线叫做浸润线。浸润线以下的土料承受着渗透动水压力,并使土的内磨擦角和粘结力减小,对坝坡稳定不利。
(3)冲刷方面。土石坝为散粒体结构,抗冲能力很低;
工程措施:①在土石坝上下游坝坡设置护坡,坝顶及下游坝面布置排水措施,以免风浪、雨水及气温变化带来有害影响;②坝顶在最高库水位以上要留一定的超高,以防止洪水漫过坝顶造成事故;③布置泄水建筑物时,注意进出口离坝坡要有一定距离,以免泄水时对坝坡产生淘刷。
(4)沉陷方面。由于土石料存在较大的孔隙,且易产生相对的移动,在自重及水压力作用下,会有较大的沉陷。为防止坝顶低于设计高程和产生裂缝,施工时应严格控制碾压标准并预留沉陷量,使竣工时坝顶高程高于设计高程。可按坝高的(1~2)%预留沉陷值。
二、土石坝的类型
(一)按坝高分类
土石坝按坝高可分为:高度在30m以下的为低坝,
高度在30~70m之间的为中坝,
高度超过70m的为高坝。
土石坝的坝高均从清基后的地面算起。
(二)按施工方法分类
(1)碾压式土石坝。
(2)水力冲填坝。
(3)水坠坝。
(4)水中填土坝或水中倒土坝。
(5)土中灌水坝。
(6)定向爆破堆石坝。
(三)按坝体材料的组合和防渗体的相对位置分类
1.土坝
(1)均质坝:
(2)粘土心墙坝和粘土斜墙坝:
(3)人工材料心墙和斜墙坝:
(4)多种土质坝:
2.土石混合坝
上述多种土质坝中,粗粒土改用砂砾石料筑成的坝,或用土石混合在一起的材料筑成的坝,称为土石混合坝。
3.堆石坝
除防渗体外,坝体的绝大部分或全部由石料堆筑起来的称为堆石坝。
第二节 土石坝的基本剖面
一、坝顶高程
坝顶高程根据正常运用和非常运用的静水位加相应的超高Y予以确定。
计算情况:
设计洪水位+正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
校核洪水位+非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 最大值为坝顶高程
正常高水位+非常运用情况的坝顶超高+地震安全加高
坝顶设防浪墙时,超高值Y是指静水位与墙顶的高差。
计算的坝顶高程是指坝体沉降稳定后的数值。
Y按下式计算。
Y=R+e+A
(4-2)
式中R——波浪在坝坡上的最大爬高,m;
e——最大风壅水面高度,即风壅水面超出原库水位高度的最大值,m;
Hm——坝前水域平均水深,m;
K——综合摩阻系数,其值变化在(1.5~5.0)之间,计算时一般取K=3.6;
——风向与水域中线(或坝轴线的法线)的夹角,度;v0、D——计算风速和风区长度,见第二章;
A——安全加高,m;根据坝的等级和运用情况,按表4-1确定。
波浪爬高:
波浪沿建筑物坡面爬升的垂直高度(由风壅水面算起)称为波浪爬高,波浪爬高R的计算,土石坝设计规范推荐采用蒲田试验站公式,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波浪的平均爬高:当坝坡系数m=1.5~5.0时,平均爬高计算公式:
式中 ——斜坡的糙率渗透性系数
——经验系数,由计算风速v0(m/s)、水域平均水深(m)和重力加速度g组成的无维量 ;
m—单坡的坡度系数,若单坡坡角为,则m=ctg;
、——平均波高和波长,m;
薄田试验站的波高和波长计算:
1)平均波高hm用式计算:
2)平均波长Lm由平均周期Tm和平均水深Hm按下述理论公式计算:
平均周期Tm=4.438
当 0.5时,称为深水波,其波长与周期有关:
当<0.5时,称为浅水波,其波长与周期和水深有关:
(2)计算设计爬高值R:不同累计频率的爬高与的比,可根据爬高统计分布表确定。
当风向与坝轴的法线成一夹角时,波浪爬高应乘以折减系数,其值由表确定。
二、坝顶宽度
坝顶宽度应根据运行、施工、构造、交通和人防等方面的要求综合研究后确定。
坝顶宽度应按照交通规定选定。
当无特殊要求时,高坝的坝顶最小宽度可选用10~15m,中低坝可选用5~10m。
坝顶宽度必须考虑心墙或斜墙顶部及反滤层布置的需要。
在寒冷地区,坝顶还须有足够的厚度以保护粘性土料防渗体免受冻害。
三、坝坡
(1)上游坝坡常比下游坝坡为缓,但堆石坝上、下游坝坡坡率的差别要比砂土料为小。
(2)土质防渗体斜墙坝上游坝坡的稳定受斜墙土料特性的控制,斜墙的上游坝坡一较心墙坝为缓。而心墙坝,特别是厚心墙坝的下游坝坡,因其稳定性受心墙土料特性的影响,一般较斜墙坝为缓。
(3)粘性土料的稳定坝坡为一曲面,上部坡陡,下部坡缓,所以用粘性土料做成的坝坡,常沿高度分成数段,每段10~30m ,从上而下逐渐放缓,相邻坡率差值取0 .25或0.5。砂土和堆石的稳定坝坡为一平面,可采用均一坡率。由于地震荷载一般沿坝高呈非均匀分布,所以,砂土和石料有时也做成变坡形式。
(4)由粉土、砂、轻壤土修建的均质坝,透水性较大,为了保持渗流稳定,一般要求适当放缓下游坝坡。
(5)当坝基或坝体土料沿坝轴线分布不一致时,应分段采用不同坡率,在各段间设过渡区,使坝坡缓慢变化。
土石坝坝坡确定的步骤是:根据经验用类比法初步拟定,再经过核算、修改以及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马道 碾压式土石坝上下游坝坡常沿高程每隔10~30m设置一条马道,其宽度不小于1.5~2.0m,用以拦截雨水,防止冲刷坝面,同时也兼作交通、检修和观测之用,还有利于坝坡稳定。马道一般设在坡度变化处。
第三节 土石坝的渗流分析
一、渗流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一)渗流分析的目的
(1)确定坝体浸润线和下游渗流出逸点的位置。
(2)确定坝体与坝基的渗流量,以便估计水库渗漏损失和确定坝体排水设备的尺寸。
(3)确定坝坡出逸段和下游地基表面的出逸坡降, ,以判断该处的渗透稳定性。
(4)确定库水位降落时上游坝壳内自由水面的位置,估算由此产生的孔隙水压力,供上游坝坡稳定分析之用。
(二)渗流分析的方法
解析法分为流体力学法和水力学法。本节主要介绍水力学法。
手绘流网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能够求渗流场内任一点渗流要素,并具有一定的精度,但在渗流场内具有不同土质,且其渗透系数差别较大的情况下较难应用。
二、渗流分析的水力学法
计算情况:
上游正常蓄水位与下游相应的最低水位;
上游设计洪水位与下游相应的最高水位;
上游校核洪水位与下游相应的最高水位;
④库水位降落时上游坝坡稳定最不利的情况。
(一)渗流基本公式
对于不透水地基上矩形土体内的渗流,如图所示。
渗流计算图
q =
即
由式可知,浸润线是一个二次抛物线。式当渗流量q已知时,即可绘制浸润线,若边界条件已知,即可计算单宽渗流量。
(二)不透水地基上均质土石坝的渗流计算
(1)土石坝下游有水而无排水设备的情况。
当下游无水时,以上各式中的H2=O;当下游有贴坡排水时,因贴坡式排水基本上不影响坝体浸润线的位置,所以计算方法与下游不设排水时相同。
以下游有水而无排水设备的情况为例。
计算时将土坝剖面分为上游楔形体,中间段和下游楔形体三段,如图所示。
等效矩形宽度:,值由下式计算:
式中 ——上游坝面的边坡系数,如为变坡则取平均值;
——上游水深。
计算对象:坝身段(AMB”)及下游楔形体段(B’B”N)。
坝身段的渗流量为:
(4-15)
式中 ——浸润线出逸点在下游水面以上高度;
K——坝身土壤渗透系数;
H1——上游水深;
H2——下游水深;
——见图(4-6)。
下游楔形体的渗流量:可分下游水位以上及以下两部分计算。
根据试验研究认为,下游水位以上的坝身段与楔形体段以1:0.5的等势线为分界面,下游水位以下部分以铅直面作为分界面,与实际情况更相近,则通过下游楔形体上部的渗流量为:
通过下游楔形体下部的渗流量为
通过下游楔形体的总渗流量为:
式中
水流连续条件: ,
未知量的求解:两个未知数渗流量和逸出点高度。
浸润线由式(4-13)确定。上游坝面附近的浸润线需作适当修正:自A点作与坝坡AM正交的平滑曲线,曲线下端与计算求得的浸润线相切于A’点,。
当下游无水时,以上各式中的H2=O;当下游有贴坡排水时,因贴坡式排水基本上不影响坝体浸润线的位置,所以计算方法与下游不设排水时相同。
有褥垫排水的均质坝
有棱体排水的均质坝
当下游无水时,按上述褥垫式排水情况计算。
(三)有限深透水地基上土石坝的渗流计算
(1)均质土石坝
渗流量:可先假定地基不透水,按上述方法确定坝体的渗流量和浸润线;然后再假定坝体不透水,计算坝基的渗流量;最后将和相加,即可近似地得到坝体和坝基的渗流量。
坝体浸润线:可不考虑坝基渗透的影响,仍用地基不透水情况下的结果。
对于有褥垫排水的情况,因地基渗水而使浸润线稍有下降,可近似地假定浸润线与排水起点相交。由于渗流渗入地基时要转一个90的弯,流线长度比坝底长度要增大些。根据实验和流体力学分析,增大的长度约为0.44T。(T为地基透水层的厚度)。这时,通过坝体和坝基的渗流量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的q用坝身的渗流量。
(2)心墙土石坝
心墙、截水墙段:其土料一般是均一的,可取平均厚度进行计算。若心墙后的浸润线高度为h,则通过心墙、截水墙的渗流量
下游坝壳和坝基段:由于心墙后浸润线的位置较低,可近似地取浸润线末端与堆石棱体的上游端相交,然后分别计算坝体和坝基的渗流量。
当下游有水时,可近似的假定浸润线逸出点在下游水面与堆石棱体内坡的交点处,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计算。
(3)斜墙土石坝 有限深透水地基上的斜墙土坝,一般同时设有截水墙或铺盖。前者用以拦截透水地基,后者用以延长渗径、减小渗透坡降,防止渗透变形,两种结构的布置如图所示。
1)有截水墙的情况 它与心墙土坝的情况类似,
当下游无水时,H2=0,L1=L。当T=0时,也可得出不透水地基上斜墙坝的渗流计算公式。
2)有铺盖的情况 当铺盖与斜墙的渗透系数比坝体和坝基的渗透系数小很多时,可近似地认为铺盖与斜墙是不透水的,并以铺盖末端为分界线,将渗流区分为两段进行计算。
(四)总渗流量计算
计算总流量时,应根据地形及透水层厚度的变化情况,将土石坝沿坝轴线分为若干段,如图所示,然后分别计算各段的平均单宽流量,则全坝的总渗透流量Q可按下式计算:
Q=
式中 、——各段坝长;
、——断面1、断面2处的单宽流量;
渗流量计算图
三、渗流分析的手绘流网法
(一)流网的特性
(1)流线和等势线都是圆滑的曲线。
(2)流线和等势线是互相正交的,即在相交点,二曲线的切线互相垂直。
(二)流网的绘制
以不透水地基上均质坝为例说明手绘流网的方法,如图所示。
首先确定渗流区的边界:
上、下游水下边坡线AF和DE均为等势线,初拟的浸润线AC及坝体与不透水地基接触线FE均为流线。下游坡出逸段CD既不是等势线,也不是流线,所以流线与等势线均不与它垂直正交,但其上各点反映了该处逸出渗流的水面高度。
其次,将上、下游水头差分成n等分,每段为(如图中分为10等分,每段为0.1),然后引水平线与浸润线相交,从交点处按照等势线与流线正交的原则绘制等势线,形成初步的流网。
最后,不断修改流线(包括初拟浸润线)与等势线,必要时可插补流线和等势线,直至使它们构成的网格符合要求,通常使之成为扭曲正方形。
(三)流网的应用
渗透坡降与渗透流速:在图中任取一网格i,两等势线相距为ΔLi,两流线间相距为ΔMi,水头差为,则该网格的平均渗透坡降为:
通过该网格两流线间(流带)的平均渗透流速为:
由于K、在同一流网中为常数,及大小与网格的中线长成反比,即网格小的地方坡降和流速大,反之则小。因此,从流网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流速的分布情况和水力坡降的变化。
(2)渗流量 单宽渗流量q为所有流带流量的总和。 网格i所在流带中的渗流量为:
如果绘制的网格是扭曲正方形(),则:
如整个流网分成m个流带(图中分为3个),则单宽总渗透流量为:
(3) 渗透动水压力 因为任意两相邻等势线的水头差为,所以任一网格i范围内的土体所承受的渗透动水压力为:
式中 Ai——网格i的面积;
γ——水的重度。
五、土石坝的渗透变形及其防止措施
(一)渗透变形的型式
(1)管涌 在渗流作用下,坝体或坝基中的细小颗粒被渗流带走逐步形成渗流通道的现象称为管涌,常发生在坝的下游坡或闸坝下游地基面渗流逸出处。没有凝聚力的无粘性砂土、砾石砂土中容易出现管涌;粘性土的颗粒之间存在有凝聚力(或称粘结力),渗流难以把其中的颗粒带走,一般不易发生管涌。
(2)流土 在渗流作用下,成块土体被掀起浮动的现象称为流土。它主要发生在粘性土及均匀非粘性土体的渗流出口处。发生流土时的水力坡降称为流土的破坏坡降。
(3)接触冲刷 当渗流沿两种不同土壤的接触面流动时,把其中细颗粒带走的现象,称为接触冲刷。接触冲刷可能使临近接触面的不同土层混合起来。
(4)接触流土和接触管涌 渗流方向垂直于两种不同土壤的接触面时,例如在粘土心墙(或斜墙)与坝壳砂砾料之间,坝体或坝基与排水设施之间,以及坝基内不同土层之间的渗流,可能把其中一层的细颗粒带到另一层的粗颗粒中去,称为接触管涌。当其中一层为粘性土,由于含水量增大凝聚力降低而成块移动,甚至形成剥蚀时,称为接触流土。
(二)渗透变形型式的判别
试验研究表明,土壤中的细颗粒含量是影响土体渗透性能和渗透变形的主要因素。
(三)渗透变形的临界坡降
(1)管涌的临界坡降 对中小型工程及初步设计时,当渗流方向为由下向上时,可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经验公式推算:
式中 d3——相应于粒径曲线上含量为3%的粒径
K——渗透系数,cm/s;
n——土壤孔隙率。
容许渗透坡降[J],可根据建筑物的级别和土壤的类型选用安全系数2~3。[J]值还可参照不均匀系数值选用:10<<20的非粘性土,[J]=0.20;>20的非粘性土,[J]=0.10。
(2) 流土的临界坡降 当渗流自下向上作用时,常采用根据极限平衡得到的太沙基公式计算, 即:
式中 G——土粒比重;
n——土的孔隙率。
JB一般在0.8~1.2之间变化。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建议把上式乘以1.17。容许渗透坡降[JB]也要采用一定的安全系数,对用粘性土,可用1.5;对于非粘性土,可用2.0~2.5。
(四)防止渗透变形的工程措施
设置反滤层是提高抗渗破坏能力、防止各类渗透变形特别是防止管涌的有效措施。在任何渗流流入排水设施处一般都要设置反滤层。
(1) 反滤层的结构 反滤层一般是由2~3层不同粒径的非粘性土、砂和砂砾石组成的。层次排列应尽量与渗流的方向垂直,各层次的粒径则按渗流方向逐层增加,如图所示。
(2)反滤层的材料 反滤层的材料首先应该是耐久的、能抗风化的砂石料。为保证滤土排水的正常工作,材料的布置和要求应满足如下原则:
1)被保护土壤的颗粒不得穿过反滤层。但对细小的颗粒(如粒径小于0.1mm的砂土),则可允许被带走。因为它的被带走不会使土的骨架破坏,不至于产生渗透变形。
2)各层的颗粒不得发生移动。
3)相临两层间,较小的一层颗粒不得穿过较粗一层的孔隙。
4)反滤层不能被堵塞,而且应具有足够的透水性,以保证排水畅通。
5)应保证耐久、稳定,其工作性能和效果应不随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而遭受破坏。
(3)反滤层级配的设计 根据上述要求,《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中提出如下的设计方法:对于被保护的第一层反滤层,建议用:
式中 ——反滤层的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重的15%;
——被保护土的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重的85%;
——被保护土的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重占总重的15%。
(4)土工织物简介 土工织物已在国内外的水利工程、铁路路基和海港等工程中广泛应用,我国也在广泛的研究和试用中。
土工织物是由聚合物形成的纤维制成的。使用最广泛的聚合物是聚酯、聚丙稀、聚乙稀和聚酰胺,它们都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按其制成的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有纺型——由相互正交的纤维组成;②编织型——用一根根单一的纤维按一定的方式编成;③无纺型——其纤维呈无规则编列的状态。
第四节 土石坝的稳定分析
一.概述
坝坡稳定计算时,应先确定滑裂面的形状,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1)曲线滑裂面 当滑裂面通过粘性土的部位时,其形状常是上陡下缓的曲面,由于曲线近似圆弧,因而在实际计算中常用圆弧代替。
(2)直线或折线滑裂面 滑裂面通过无粘性土时,滑裂面的形状可能是直线或折线形。当坝坡干燥或全部浸入水中时呈直线形;当坝坡部分浸入水中时呈折线形[图。斜墙坝的上游坡失稳时,通常是沿着斜墙与坝体交界面滑。
(3)复合滑裂面 当滑裂面通过性质不同的几种土料时,可能是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复合形状滑裂面。
二、荷载组合及稳定安全系数的标准
(一)荷载
土石坝稳定计算必须考虑的荷载有自重、渗透动水压力和地震惯性力等。
(1)自重 坝体自重一般在浸润线以上的土体按湿重度计算,浸润线以下、下游水位以上的按饱和重度计算,下游水位以下的按浮重度计算。
(2)渗透动水压力 动水压力的方向与渗透方向相同,作用在单位土体上的渗透动水压力为γJ,γ为水的重度,J为该处的渗透坡降。
(3)孔隙水压力 这是粘性土体中常存在的一种力。粘性土在外荷载作用下产生压缩时,由于土内空气和水一时来不及排除,外荷载便由土粒及空隙中水和空气共同承担。土粒骨架承担的应力称为有效应力,它在土体滑动时能产生摩擦力,而水和空气承担的应力称为孔隙压力,它是不能产生摩擦力的。土壤中的有效应力为总应力与孔隙压力u 之差,所以土壤的有效抗剪强度为:
式中、分别为内摩擦角和凝聚力。
(二)稳定计算情况
根据经验,应对以下几种荷载组合情况进行稳定计算:
正常运用情况(设计情况)包括:
上游为正常蓄水位,下游为相应的最低水位或上游为设计洪水位,下游为相应的最高水位时,在稳定渗流情况下的上、下游坝坡的稳定计算;
②水库水位正常降落时,上游坝坡的稳定计算。
非常运用情况(校核情况)包括:
施工期,凡粘性填土均应考虑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考虑孔隙水压力消散的条件为填筑密度低,饱和度>80%,K在cm/s 之间的大体积填土;
水库水位非常降落,如自校核洪水位降落、降落至死水位以下,大流量泄空等情况下的上游坝坡稳定计算;
③校核洪水位下有可能形成稳定渗流时的下游坝坡稳定计算。
(三)稳定安全系数标准
坝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应不小于规定的数值。
三、土料抗剪强度指标的选取
稳定计算时应该采用粘性土固结后的强度指标。确定抗剪强度指标的方法有前述的有效应力法和总应力法两种,《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规定,对Ⅰ级坝和Ⅱ级以下高坝在稳定渗流期必须采用有效应力法作为依据。Ⅲ级以下中低坝可采用两种方法的任一种。
四、稳定分析方法
(一)圆弧滑动法
土石坝设计中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圆弧滑动静力计算方法有瑞典圆弧法和简化的毕肖普法。
1.基本原理
假定滑动面为圆柱面,将滑动面内土体视为刚体,边坡失稳时该土体绕滑弧圆心O作旋转运动,计算时沿坝轴线取单宽按平面问题进行分析。由于土石坝工作条件复杂,滑动体内的浸润线又呈曲线状,而且抗剪强度沿滑动面的分布也不一定均匀,因此,为了简化计算和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实践中常采用条分法,即将滑动面上的土体按一定宽度分为若干个铅直土条,分别计算各土条对圆心O的抗滑力矩和滑动力矩,再分别取其总和,其比值即为该滑动面的稳定安全系数K:
2.不计条块间作用力的瑞典圆弧法
现以渗流稳定期,用总应力法计算为例分析如下。
(1)将土条编号 土条宽度常取半径R的,即b=0.1R。各块土条编号的顺序为:零号土条位于圆心之下,向上游(对下游坝坡而言)各土条的顺序为1、2、3…n, 往下游的顺序为-1、-2…-m。
(2)分别计算各土条上的作用力(不包括底面反力)对圆心的力矩Ms;
以土条i为例说明计算方法如下:
由图可求得Wi 为:
Wi=[γ1h1+γ3 (h2+h3)+γ4h4]b
式中 h1~h4 ——土条各分段的中线高度
γ1 、γ3 、γ4——分别为坝体土的湿重度、浮重度和坝基土的浮重度。
将土条自重在土条底面中点处分解为两个分力:
切线方向分力Ti=Wisin
法线方向分力=Wicos
注意:在图示垂线左边为正,右边为负。通过圆心,对圆心不产生力矩,故该土条自重对圆心产生的力矩:
(3)土条底部抗滑力产生的抗滑力矩Mr 根据库伦定律可求得土条底部的抗剪力Si=CiLi+Nitg。其对圆心的抗滑力矩为:
当土条底部为无粘性土时,Ci =0。
(4)求稳定安全系数 按上述方法可求得每个土条的Ms 、Mr, 由式可得
如果两端土条的宽度不等于b,可将其高度换算成宽度为b的高度h=/b。
若取b=0.1R, 则sin =ib/R=0.1i, ,对每个滑弧都是固定数,不必每次计算。
当采用有效应力时,式中的应改为、应改用有效抗剪强度指标、,Ui为孔隙水压力。
3.简化的毕肖普(Bishop)法
瑞典圆弧法不满足每一土条力的平衡条件,一般计算出的安全系数偏低。毕肖普法在这方面作了改进,近似考虑了土条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其计算简图如图所示。图中Ei和Xi分别表示土条间的法向力和切向力;Wi为土条自重,在浸润线上、下分别按湿重度和饱和重度计算;Qi为水平力,如地震力等;Ni和Ti分别为土条底部的总法向力和总切向力,其余符号意义如图4-14所示。
简化的毕肖普法
为使问题可解,毕肖普假设Xi=Xi+1,即略去土条间的切向力,使计算工作量大为减少,而成果与精确法计算的仍很接近,故称简化的毕肖普法。安全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符号意义同上。
4、考虑渗透动水压力时的坝坡稳定计算
当坝体内有渗流作用时,还应考虑渗流对坝坡稳定的影响。在滑动力矩中应增加一项,其中为总的渗透动水压力,为距滑动圆心的距离。渗透动水压力可用流网法求得,但总的渗透动水压力需将各网格的渗透动水压力按向量求和,比较繁琐,在工程中常采用替代法。例如,在审查下游坝坡稳定时,可将下游水位以上、浸润线与滑弧间包围的土体在计算滑动力矩时用饱和重度,而计算抗滑力矩时则用浮重度,浸润线以上仍用湿重度计算,下游水位以下土体仍用浮重度计算,其稳定安全系数表达式为:
式中 ——土体的湿重度;
——土体的浮重度;
——土体的饱和重度;
h1、h2——分别为浸润线以上和浸润线与滑弧之间的土条高度。
替代法适用于浸润面与滑动面大致平行,而且角较小的情况,因而是近似的。
5、地震作用下的稳定计算
6、最危险圆弧位置的确定
(1)B.B方捷耶夫法 最小安全系数的滑弧圆心在扇形bcdf范围内。
(2)费兰钮斯法 如图所示,H为坝高,定出距坝顶为2H,距坝趾为4.5H的M1点;再从坝趾B1和坝顶A引出B1M2和AM2,它们分别与下游坡及坝顶成β1、β2 ,角并相交于M2点,连接M1M2线,费兰钮斯认为最危险滑弧的圆心位于M1M2的延长线附近。
(二)折线滑动法
常采用两种假定:
①滑楔间作用力为水平向,采用与圆弧滑动法相同的安全系数;
②滑楔间作用力平行滑动面,采用与毕肖普法相同的安全系数。
非粘性土坝坡部分浸水的稳定计算
对于部分浸水的非粘性土坝坡,由于水上与水下土的物理性质不同,滑裂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近似折线面,今以图4-23所示心墙坝的上游坝坡为例,说明折线法按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安全系数的方法。
土体ADE的平衡式为:
由以上二式联立,可以求得安全系数K。
若 并令 则
并再将以上两式联解得:
式中
安全系数
为求得坝坡的稳定安全系数,应假定不同的α1、α2和上游水位,即先求出在某一水位和α2下不同α1值时的最小稳定安全系数,然后在同一水位下再假定不同的α2值,重复上述计算可求出在这种水位下的最小稳定安全系数。一般还必须至少再假设两个水位,才能最后确定坝坡的最小稳定安全系数。
斜墙坝上游坝坡的稳定计算
斜墙坝上游坝坡的稳定计算,包括保护层沿斜墙和保护层连同斜墙沿坝体滑动两种情况,因为斜墙同保护层和斜墙同坝体的接触面是两种不同的土料填筑的,接触面处往往强度低,有可能斜墙和保护层共同沿斜墙底面折线滑动,如图所示,对厚斜墙还应计算圆弧滑动稳定。
斜墙与下游坝壳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可用直剪仪做两种接触面的抗剪强度试验得到,也可根据两种土料的强度包线OAD,确定接触面的抗剪强度,当接触面法向压应力小于σc时,抗剪强度用OA线;当接触面法向压应力大于时,抗剪强度用AD线。
设试算滑动面abcd(图4-18),将滑动土体分成三块。如土体重量为W1,ab面的砂料内摩擦角为1(按图4-19原理决定),土体作用在面上的土压力为P1, P1的方向假定与底面平行。令
式中、分别为bc及cd面上的实际内摩擦角;c2为bc面上斜墙土料的实际单位凝聚力;f1、f2、f3分别为各滑动面为维持极限平衡所需的摩擦系数。
式(4-39)的意义是:各滑动面为维持极限平衡所需的摩擦系数之比值应与相应的土料抗剪强度之比值一致。也就是说各滑动面的安全系数相等。
由于f1、f2、f3未知,故先用已知的、、及c2由公式(4-39)算出n1、n2、n3,然后列出维持土体极限平衡时方程式,求出f3,由图可知:
P1=
P2=
式中 ——bc面的长度。
维持土体极限平衡的平衡方程式为
将式(4-40)、(4-41)代入式(4-42),经整理后得
式中
由式(4-43)求出f3值,稳定安全系数K为:
K=
为求得最危险滑动面,须用试算的方法,先假定某一上游水位,再假定c点位置(随即得出m3 ),再假定不同的b点。
(三)复合滑动面法
当滑动面通过不同土料时,常由直线与圆弧组合的形式。例如厚心墙坝的滑动面,通过砂性土为直线,通过粘性土为圆弧。当坝基下不深处存在有软弱夹层时,滑动面也可能通过软弱夹层而形成如图所示的复合滑动面。
计算时,可将滑动土体分为3个区,土体abf的滑动推力为,土体cde的推力为Pn,分别作用于fb和ec面上。由土体bcef产生的抗滑力S作用于bc面上,稳定安全系数K可表示为:
K=== (4-47)
式中 w——土体bcef的自重;
、C——软弱夹层的内摩擦角和凝聚力。
求Pa、Pn时,也可用条分法将两边的滑动土体abf和cde分成几个条块,并假定条块间的推力近似于水平。用上述试算法,拟定一个安全系数K,推求各条块对下一块的推力(求Pa时从左块开始,求Pn时则从右块开始),得出Pa和Pn后代进式(4-47),如果得到K值与拟定的K值不同,则重新拟定K,重复计算,直至两者相等为止。当然,也要多假定几个ab弧和cd弧的位置,经过多次试算,才能求出沿这种滑动面的最小稳定安全系数。
第五节 筑坝材料选择与填筑标准
一、坝体各组成部分对材料的要求
(一)均质坝对材料的要求
均质坝土料应具有一定的抗渗性能,其渗透系数不宜大于10-4cm/s;
粘粒含量一般为10%~30%;
有机质含量(按重量计)不大于5%,最常用于均质坝的土料是砂质粘土和壤土。
(二)心墙坝和斜墙坝对坝壳材料的要求
稳定性和透水性:多用粒径级配较好的中砂、粗砂、砂石、卵石及它透水性较高、抗剪强度参数较大的混和料。
(三)防渗设施对土料的要求
防渗性:一般要求渗透系数不大于10-5cm/s,它与坝壳材料的渗透系数之比应最小,最好不大于1/1000,以便有效地降低坝体浸润线,提高防渗效果。
土质:防渗体对杂质含量的要求也比对坝体材料的要求为高,一般要求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水溶盐含量不超过3%(均按重量计)。
(四)排水设施和砌石护坡对石料的要求
物理性能:较高的抗压强度,良好的抗水性、抗冻性和抗风化性。块石料的重度应大于22kN/m3;岩石孔隙率不应大于3%,吸水率(按孔隙体积比例计)不应大于0.8;块石料的饱和抗压强度不应小于30MPa,软化系数不应小于0.75~0.85.
几何尺寸:块石的形状要尽可能做成正方形,最大边长与最小边长之比不应大于1.5~2.0,以避免挠曲折断,保证工程质量。
二.风化料的应用
随着土石坝堆石体施工机械的改进,施工方法已由抛填改为薄层碾压,从而:①提高了碾压效率,降低了碾压费用;②碾压后堆石表面平整,可以减少运输车辆轮胎的磨损;③碾压的密实度高,碾压的堆石很少发生颗粒分离现象,沉降和扭曲变形都较小。为此,对堆石料的石质、尺寸、级配、细料含量等要求均大大放宽,并有可能采用风化岩、软岩等劣质石料修建高坝。
风化岩、软岩等劣质石料的工程性质。
应用风化岩、软岩筑坝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应按石料质量分区使用,将坝壳由内向外分成几个区,质量差的、粒径小的石料放在内侧,质量好的、粒径大的石料放在外侧,这样可扩大材料的使用范围。
三、土石料的填筑标准
(一)粘性土的压实标准
对不含砾或含少量砾的粘性土料,以设计干重度作为设计指标,按击实试验的最大干重度乘以压实度确定。对于Ⅰ级坝和高坝压实度为0.98~1.00,对于II级、III级及其以下的中坝压实度为0.96~0.98。
土料的压实度在一定的压实功能条件下达到最佳压实效果的含水量称为最优含水量。填土所能达到的干重度与击实功能和含水量的关系如图。最优含水量多在塑限附近。粘性土的填筑含水量控制在最优含水量附近。
(1)填土含水量w
式中 w——土的最优含水量;
——土的塑限;
——土的塑性指数;
—系数(高坝可取为0.1,中低坝可取0.1~0.2)。
(2)填土的干重度
根据最优含水量w,用下式计算:
式中 ——单位土体中空气的体积(粘性土取为0.05,壤土可取为0.04,砂壤土可取为0.03);
——土粒比重;
m——施工条件系数(高坝可取为0.97~0.99,中低坝可取为0.95~0.97)。
(二)非粘性土料的压实标准
非粘性土料是填筑坝体或坝壳的主要材料之一,对它的填筑密度也应有严格的要求,以便提高其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增加坝体稳定和减小变形,防止砂土料的液化。它的压密程度一般与含水量关系不大,而与粒径级配和压实功能有密切关系。压密程度一般用相对紧密度Dr来表示。
第六节 土石坝的构造
一.坝顶
护面:坝顶一般都做护面。
坝肩:坝顶上游侧常设防浪墙,防浪墙可用混凝土或浆砌石修建。防浪墙的高度一般为1.0~1.2m,下游侧宜设缘石。
排水:坝顶应做成向一侧或两侧倾斜的横向坡度,坡度宜采用2%~3%。
二.防渗体
粘性土心墙
心墙一般布置在坝体中部,有时稍偏上游并稍为倾斜。
心墙坝顶部厚度一般不小于3m。心墙厚度常根据土壤的允许渗透坡降而定。《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规定心墙底部厚度不宜小于作用水头的1/4。粘土心墙两侧边坡多在1:0.15~1:0.3之间。心墙的顶部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3~0.6m,且不低于校核水位,当有可靠的防浪墙时,心墙顶部高程也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心墙顶与坝顶之间应设有保护层,厚度不小于该地区的冰结或干燥深度,同时按结构要求不宜小于1m。心墙与坝壳之间应设置过渡层,岩石地基上的心墙,一般还要设混凝土垫座,或修建1~3道混凝土齿墙。齿墙的高度约1.5~2.0m,切入岩基的深度常为0.2~0.5m,有时还要在下部进行帷幕灌浆。
(二)粘土斜墙
顶厚(指与斜墙上游坡面垂直的厚度)也不宜小于3m 。底厚不宜小于作用水头的1/5。墙顶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6~0.8m,且不低于校核水位。同样,如有可靠的防浪墙,斜墙顶部也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斜墙顶部和上游坡都必须设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冰冻和干燥深度,一般用2~3 m。一般内坡不宜陡于1:2.0,外坡常在1:2.5以上。斜墙与保护层以及下游坝体之间,应根据需要分别设置过渡层。
(三)非土料防渗体
将在堆石坝一节中介绍。
三.排水设施
贴坡排水
顶部应高于坝体浸润线的逸出点
贴坡排水构造简单、节省材料、便于维修,但不能降低浸润线。多用于浸润线很低和下游无水的情况。
棱体排水 在下游坝脚处用块石堆成棱体,顶部高程应超出下游最高水位,超出高度应大于波浪沿坡面的爬高。
棱体排水可降低浸润线,防止渗透变形,保护下游坝脚不受尾水淘刷,且有支撑坝体增加稳定的作用。但石料用量较大、费用较高,与坝体施工有干扰,检修也较困难。
褥垫排水 伸展到坝体内的排水设施,在坝基面上平铺一层厚约0.4~0.5m的块石,并用反滤层包裹。褥垫伸入坝体内的长度应根据渗流计算确定,对粘性土均质坝不大于坝底宽的1/2,对砂性土均质坝不大于坝底宽的1/3。
当下游水位低于排水设施时,降低浸润线的效果显著,还有助于坝基排水固结。但当坝基产生不均匀沉陷时,褥垫排水层易遭断裂,而且检修困难,施工时有干扰。
(4)管式排水 管式排水的构造。埋入坝体的暗管可以是带孔的陶瓦管、混凝土管或钢筋混凝土管,还可以是由碎石堆筑而成。平行于坝轴线的集水管收集渗水,经由垂直于坝轴线的
管式排水的优缺点与褥垫式排水相似。排水效果不如褥垫式好,但用料少。一般用于土石坝岸坡及台地地段,因为这里坝体下游经常无水,排水效果好。
综合式排水 在实际工程中常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几种排水型式组合在一起的综合式排水,
四.土石坝的护坡与坝坡排水
上游护坡
型式
(1)抛石(堆石)护坡
(2)砌石护坡
(3)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板护坡
(4)渣油混凝土护坡
(5)水泥土护坡。
范围:从坝顶到最低水位以下2.5,或至坝底。
2.下游护坡
型式:堆石、卵石和碎石、草皮等。
范围:为由坝顶护至排水棱体,无排水棱体时护至坝脚。
3、坝坡排水
作用:为了防止雨水的冲刷,在下游坝坡上常设置纵横向连通的排水沟。
形式:纵沟,横沟和岸坡排水沟
岸坡排水沟:沿土石坝与岸坡的结合处,也应设置排水沟以拦截山坡上的雨水。
纵沟:坝面上的纵向排水沟沿马道内侧布置,用浆砌石或混凝土板铺设成矩形或梯形。若坝较短,纵向排水沟拦截的雨水可引至两岸的排水沟排至下游。
横沟:若坝较长,则应沿坝轴线方向每隔50~100m左右设一横向排水沟,以便排除雨水。排水沟的横断面,一般深0.2m,宽0.3m,
第七节 土石坝的地基处理
任务:
控制渗流,使地基以至坝身不产生渗透变形,并把渗流流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保证地基稳定不发生滑动;
③ 控制沉降与不均匀沉降,以限制坝体裂缝的发生。
一、砂砾石地基处理
主要问题:解决渗流问题。
措施:上防下排,上防包括水平和铅直防渗措施,下排主要是排水减压,铅直的防渗措施能够截断地基渗流,可靠而有效地解决地基渗流问题,在技术条件可能而又经济合理时应优先采用。
(一)粘性土截水墙
当覆盖层深度在15m以内时,可开挖深槽直达不透水层或基岩,槽内回填粘性土而成截水墙(也称截水槽),心墙坝、斜墙坝常将防渗体向下延伸至不透水层而成截水墙。
截水墙底宽常根据回填土料的允许渗透坡降与基岩接触面抗渗流冲刷的允许坡降以及施工条件确定。截水墙内回填粘土、重壤土时不小于0.1H(H为作用水头),中、轻壤土不小于0.2H,且一般不小于3m,以利于施工。截水墙的土料应与其上部的心墙或斜墙一致。均质土坝截水墙所用土料应与坝体相同,其截水墙的位置宜设于距上游坝脚1/3~1/2坝底宽处。
截水墙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防渗效果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缺点是槽身挖填和坝体填筑不便同时进行,若汛前要达到一定的坝高拦洪渡汛,工期较紧。
(二)板桩
当透水的冲积层较厚时,可采用板桩截水,或先挖一定深度的截水槽,槽下打板桩,槽中回填粘土,即合并使用板桩和截水墙。通常采用的是钢板桩,木板桩一般只用于围堰等临时性工程。
钢板桩可以穿过砾石类土和软弱或风化的岩石,在砂卵石层中打钢板桩时,由于孤石的阻力,可能使板桩歪斜,显著地增加透水性,加之造价较高,在我国用得不多。
(三)混凝土防渗墙
用钻机或其它设备在土层中造成圆孔或槽孔,在孔中浇混凝土,最后连成一片,成为整体的混凝土防渗墙,适用于地基渗水层较厚的情况。
防渗墙厚度根据防渗和强度要求确定。按施工条件可在0.6~1.3m之间选用(一般为0.8m),因受钻孔机具的限制,墙厚不能超过1.3m。混凝土防渗墙的允许坡降一般为80~10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抗渗等级P6~P8,坍落度8~20cm,水泥用量每m3为300kg左右。墙底应嵌入半风化岩内0.5~1.0m,顶端插入防渗体,插入深度应为坝前水头的1/10,且不得小于2m。
(四)灌浆帷幕
当砂卵石层很厚时,用上述3种处理方法都较困难或不够经济,可采用灌浆帷幕防渗。
灌浆帷幕的施工方法是:先用旋转式钻机造孔,同时用泥浆固壁,钻完孔后在孔中注入填料,插入带孔的钢管(图4-48),待填料凝固后,在带孔的钢管中置入双塞灌浆器,用一定压力将水泥浆或水泥粘土浆压入透水层的孔隙中。压浆可自下而上分段进行,分段可根据透水层性质采用0.33~0.5m不等。待浆液凝固后,就形成了防渗帷幕。
砂卵石地基的可灌性,可根据地基的渗透系数,可灌比值M及小于0.1mm颗粒含量等因素来评判。M=,D15为某一粒径,在被灌土层中小于此粒径的土重占总土重的15%,d85是另一粒径,在灌浆材料中小于此粒径的重量占总土重的85%。一般认为,地基中小于0.1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或渗透系数 k>10-2cm/s或M>10,可灌水泥粘土浆,当渗透系数k>10-1cm /s 或M>15时,可灌水泥浆。
灌浆帷幕的厚度T,根据帷幕最大作用水头H和允许水力
坡降[J], 按下式估算:
一般[J]=3~4。
灌浆帷幕的优点是灌浆深度大,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对地基的适应性较差,有的地基如粉砂、细砂地基,不易灌进,而透水性太大的地基又往往耗浆量太大。
(五)防渗铺盖
这是由粘性土做成的水平防渗设施,是斜墙、心墙或均质坝体向上游延伸的部分。当采用垂直防渗有困难或不经济时,可考虑采用铺盖防渗。防渗铺盖构造简单,造价一般不高,但它不能完全截断渗流,只是通过延长渗径的办法,降低渗透坡降,减小渗透流量,所以对解决渗流控制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布置形式如图所示。
铺盖常用粘土或砂质粘土材料,渗透系数应小于砂砾石层渗透系数的1/100。铺盖长度一般为4-6倍水头,铺盖厚度主要取决于各点顶部和底部所受的水头差△Hx和土料的允许坡降[J],即距上游端为x处的厚度应不小于,[J]值对于粘土可取5~10,对壤土可取3~5。上游端部厚度不小于0.5m,与斜墙连接处常达3~5m。铺盖表面应设保护层,铺盖与砂砾石地基之间应根据需要设置反滤层或垫层。
(六)排水减压措施
常用的排水减压设施有排水沟和排水减压井。
排水沟在坝趾稍下游平行坝轴线设置,沟底深入到透水的砂砾石层内,沟顶略高于地面,以防止周围表土的冲淤。按其构造,可分为暗沟和明沟两种。两者都应沿渗流方向按反波层布置,明沟沟底与下游的河道连接。
将深层承压水导出水面,然后从排水沟中排出,其构造如图所示。在钻孔中插入带有孔眼的井管,周围包以反滤料,管的直径一般为20~30cm,井距一般为20~30m。
二、细砂与淤泥地基处理
(一)细砂与淤泥地基处理
饱和的均匀细砂地基在动力作用下,特别是在地震作用下易于液化,应采取工程措施加以处理。当厚度不大时,可考虑将其挖除。当厚度较大时,可首先考虑采取人工加密措施,使之达到与设计地震烈度相适应的密实状态,然后采取加盖重,加强排水等附加防护设施。
(二)淤泥层的地基处理
淤泥层地基天然含水量大,重度小,抗剪强度低、承载能力小。当埋藏较浅且分布范围不大时,一般应把它全部挖除;当埋藏较深,分布范围又较宽时,则常采用压重法或设置砂井加速排水固结。压重施加于坝趾处。
砂井排水法,是在坝基中钻孔,然后在孔中填入砂砾,在地基中形成砂桩的一种方法。设置砂井后,地基中排除孔隙水的条件大为改善,可有效地增加地基土的固结速度。
三、软粘土和黄土地基处理
软粘土层较薄时,一般全部挖除。当土层较薄而其强度并不太低时,可只将表面较薄的可能不稳定的部位挖除,换填较高强度的砂,称为换砂法。
黄土地基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分布较广,其主要特点是浸水后沉降较大。处理的方法一般有:预先浸水,使其湿陷加固;将表层土挖除,换土压实;夯实表层土,破坏黄土的天然结构,使其密实等。
第八节 土石坝与坝基、岸坡及其它建筑物的连接
坝体与土质地基及岸坡的连接
坝体与土质地基及岸坡的连接必须做到:①清除坝体与地基、岸坡接触范围内的草皮树干、树根、含有植物的表土、蛮石、垃圾及其它废料,并将清理后的地基表面土层压实;②对坝断面范围内的低强度、高压缩性软土及地震时易于液化的土层,进行清除或处理;③防渗体必须座落在相对不透水土基上,否则应采取适当的防渗处理措施;④地基覆盖层与下游坝壳粗粒料(如堆石)接触处,应符合反滤层要求,否则必须设置反滤层,以防止地基土流失到坝壳中。
心墙和斜墙在与两端岸坡连接处应扩大其断面,加强连接处防渗性。
二、体与岩石地基及岸坡的连接
坝体与岩石地基及岸坡的连接必须做到:
坝断面范围内的岩石地基与岸坡,应清除表面松动石块、凹处积土和突出的岩石;
土质防渗体和反滤层应与相对不透水的新鲜或弱风化岩石相连接。基岩面上一般宜设混凝土盖板、喷混凝土层或喷浆层,将基岩与土质防渗体分隔开来,以防止接触冲刷;
③对失水时很快风化变质的软岩石(如页岩、泥岩等),开挖时应预留保护层(厚约10-15cm),待开始回填时,随挖除、随回填;
④土质防渗体与岩石或混凝土建筑物相接处,如防渗土料为细粒粘性土,则在邻近接触面0.5-1.0m范围内,应控制在高于最优含水量不大于3%的情况下填筑,在填土前用粘土浆抹面。如防渗土料为砾石土,临近接触面应采用纯粘性土或砾石含量少的粘性土,在略高于最优含水量下填筑,使其结合良好。
三、坝体与混凝土建筑物的连接
1.土石坝与重力坝的连接
土石坝与混凝土重力坝常采用插入式连接,如图所示。
这种连接形式,土石坝的坡脚要向混凝土坝方向延伸较长,故对中高坝不适于直接与混凝土溢流坝相连接。
2.土石坝与溢流坝(或船闸)的连接
土石坝与船闸、混凝土溢流坝和溢洪道连接时常采用翼墙式连接,如图4-59所示。其中图(a)的上、下游翼墙在平面上为圆弧形,
为使接触面结合紧密,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混凝土挡土墙宜采用1:0.5左右的坡度,使填土高度缓慢变化,避免裂缝;②为避免土和混凝土两种不同类型结构地震时变形不协调,在结合部位脱开或产生间隙,宜尽可能增大接触面积,将土石坝的防渗体适当扩大,如日本四十四田坝,将土坝心墙上、下游均作成1:0.5的坡度;③在结合部位数米范围内设置良好的反滤层,一旦出现裂缝后使其可以自愈,如日本四十四田坝在接合部心墙下游侧混凝土挡土墙上设有宽2.0m,深1.0m沟槽,填入反滤料,与心墙的反滤连成一体。同时,在寒冷地区,要防止因翼墙厚度和保护层厚度不足而使填土冻结。
3.土石坝与坝下埋管的连接
土质防渗体与坝下埋管连接处,应适当扩大防渗体断面,以延长渗径。在防渗体下游面与坝下涵管接触处,一定要做好反滤层,将涵管包起来。
坝下埋管周围均应仔细回填不透水土料,分层夯实。涵管本身必须设沉陷缝,作好止水,对于地震区的土石坝以及高中土石坝,不得在软基上布置坝下埋管,低坝采用软基上的坝下埋管时,必须有充分的技术论证。
第九节 堆石坝
一.概述
堆石坝主要由堆石作为支承体和弱透水材料作为防渗体这两部分组成。按防渗体的位置分为心墙坝和斜墙坝,按防渗体材料的性质分为刚性防渗体(如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木板和钢板等)的坝和塑性防渗体(如土料和沥青混凝土等)的坝,按施工方法分为抛填的、碾压的和定向爆破的坝,其主要类型如图 所示。
二.堆石坝的特点
堆石坝与其它坝型比较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有广泛的适用性。如地震区、多雨、寒冷以及交通不便地区等,都可修建,而且不影响施工。
(2)可就地取材,在经济上有较大的优越性。
(3)施工机械的迅速发展和施工的高度机械化,大大加速了建坝的速度,减少了投资费用。
(4)可承受水头不大的坝顶漫溢,较之土坝有更大的安全性,施工渡汛时也允许有少量漫水。
三.坝顶和坝坡
坝顶和坝坡
堆石坝一般为梯形剖面,其坝顶宽度和坝顶高程的确定与土坝类似。
堆石坝的坝坡与石料性质、坝高、坝型和地基条件有关,下游坡一般取1:1.25~1:1.4。如果石料质量或地基条件较差,则需要放缓边坡,有的达1:2.0~1:2.2左右。我国有些岩基上的堆石坝下游坡用大块石护面或干砌石护面,坡度可陡至1:1,甚至1:0.5~1:0.7,运用情况良好。上游坡取决于防渗体的材料和结构,变化范围较大,可自1:0.5到1:2.5,在地震区有的达1:3.0,由稳定计算条件确定。
(二)堆石坝的构造
组成:堆石体、防渗体和上述二者之间的垫层(或过渡层)。
1、堆石体
堆石体是支承堆石坝并使之稳定的一个主要部分。一般应采用新鲜、完整、坚硬和耐久的石料。
对于沉降反应敏感的非土质防渗体(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堆石坝,当坝壳或坝体采用抛填式堆石施工时,要求尽可能采用新鲜、完整、坚实的大石料,并要求石块的最大边长与最小边长之比不大于3~5,细料不超过5%。对于土质防渗体堆石坝,可把粒径较小、强度较低、抗冻性也较差的石料填筑在坝体内部,两侧棱体则采用强度较高、粒径较大的材料。
碾压堆石坝一般多采用薄层碾压填筑堆石。每层填筑的厚度约0.6~0.9m,用6~14t的振动碾碾压,使干重度和孔隙率达到设计标准。在坝体设计中,如能正确、合理地选择颗粒级配和材料分区,则几乎所有料场和施工开挖中的石料都可用来堆筑坝体。西北口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主堆石体堆筑层厚80cm,最大粒径60cm,加水25%~50%,用13.5t和17.2t振动碾碾压,压实干重度为21~21.5KN/m3,相应孔隙率为25%~23%,上游过渡层部分要求稍微高一些,主堆石体靠下游部分则要求稍微降低。
实践证明,经振动碾压的坝体,建成后的沉降量都不大。一般抛填式堆石坝,施工期的沉降一般都在碾压过程中基本完成,而运行期的沉降量仅为坝高0.2%左右。
2、防渗体
堆石坝的粘土斜墙和心墙防渗体的构造与土坝类似。下面只简述钢筋混凝土面板(斜墙)和沥青混凝土防渗体的构造和设计要点。
(1)钢筋混凝土面板 图4-62、图4-63 所示为两个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实例。钢筋混凝土面板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面板厚度、配筋、分缝和止水、垫层和底座等。
①面板的厚度 面板是浇筑在已碾压密实的垫层上,在水荷载作用下,面板会将其承受的水压力均匀地传至垫层和堆石体上,其本身不承受弯矩,或只承受很小的弯矩。因此,板厚主要由防渗性和耐久性两个条件确定。
②面板的配筋 面板配筋的作用主要是承受蓄水前温度变化和干缩产生的拉应力,并有防止裂缝开展的作用。一般在面板截面的中部双向配置钢筋,配筋率约为0.5% 。
③面板的分缝和止水 为了适应堆石体的变形,也考虑温度变化及施工设备等因素,面板必须分缝,一般有垂直缝、水平缝和周边缝。垂直缝又称伸缩缝,从坝顶沿坝面一直延伸到坝脚,方向与坝轴线垂直,间距一般为12~18m,所有垂直缝都不使用填充材料,以便接触紧密,最大限度地减少面板移动。水平缝可用坚硬木板作填充材料,填充深度为面板厚度的一半。
在面板接缝处都应设置止水设备。常用的止水材料有止水铜片、橡皮止水和塑料止水等几种。止水可设一道或两道。靠近岸边部位的周边缝和垂直缝,处于坝面受拉区,属于张拉缝,是容易拉开的薄弱点,至少应设两道止水。其它垂直缝、水平缝的止水构造则比较简单,但都必须保证止水片焊接牢固,并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④面板的垫层 以前的抛填式堆石坝,多在堆石体上游设一层干砌石作为面板垫层。碾压的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堆石体的上游面则以碾压的级配料作为面板垫层,它除了作为面板的基座外,还有半透水的反滤作用。其颗粒级配应符合反滤层的规定,垫层的厚度为3~5m左右,按堆石体的粒径大小可用一层或两层,垫层在碾压后的渗透系数一般为10-2~10-4cm/s。
⑤连接的垫板 这是接缝设计的一个重要项目。设置的目的是给紫铜片和模板接头提供一个平整的基底面。作法是将砂浆直接铺设在用沥青处理过的堆石表面上,垫板与止水片之间再涂上薄层沥青。垫板的厚度可从零到需要达到平整面的厚度,允许垫板突入面板设计厚度之深度不超过50mm。
⑥面板的底座 底座是面板与河床和两岸基岩联接的混凝土板结构,面板底端即铰接在这个底座上。面板与底座之间设有周边止水缝,并通过锚筋,固结灌浆将底座与稳定基岩连接成整体,以形成止水封闭系统。
(2)沥青混凝土防渗体 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塑性、柔性、防渗透性,不易产生裂缝,既使产生裂缝也有自行愈合的性能,而且施工简单、造价低,所以适用于做土石坝的防渗材料。它可用于做斜墙和心墙,但已建堆石坝大多数是斜墙的。
①沥青混凝土斜墙(面板) 沥青混凝土斜墙常用的有两种型式:有中间排水的复式结构和无中间排水的简式结构,如图所示。
②沥青混凝土心墙 这种材料的心墙有块石沥青混凝土和致密沥青混凝土两种。前者是先浇筑细骨料沥青混凝土,然后在其上放块石,用振动碾将块石压入该沥青混凝土。由于施工麻烦、造价较高,所以目前较少采用,而多用致密的沥青混凝土心墙。
第十节 土石坝的运用管理
一、土石坝的检查与养护
土石坝的检查
经常检查。
土石坝的经常检查主要内容:坝体裂缝和渗流;边坡滑动、坍塌、塌陷和隆起;护坡完好情况(松动、塌陷、架空翻起等);排水系统;坝体有无蚁穴、兽洞;水质、环境污染情况;土石坝观测仪器、设备工作情况等。
定期检查。
指汛前、汛后、大量用水期前后、寒冷地区的冰冻期或在其它正常情况下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应结合经常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特别检查。
主要包括特大洪水、暴雨暴风、地震、工程非常运用、发生重大事故等情况时的检查。
安全鉴定。
土石坝运用的前三至五年内必须对工程进行一次全面鉴定;以后每隔六至十年进行一次。安全鉴定应由主管部门组织管理、施工、设计、科研等单位人员参加。
(二)土石坝的养护
(1)保持坝面完整。
(2)保持排水系统畅通。
(3)合理控制水库水位。
(4)加强安全管理。
(5)观测仪器设备的养护。
二、土石坝的裂缝及处理
裂缝的种类和成因
1、按分布的位置分类
按裂缝分布的位置分:表面裂缝和内部裂缝。
(1)表面裂缝。在坝体表面的裂缝叫表面裂缝,其特点是缝口宽度较大,向下渐渐变窄和消失,若表面呈龟裂状,则缝长和缝口宽度均不大,深度也较小。
(2)内部裂缝。指坝体内部的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心墙内部,狭窄河谷上的高坝内部,土坝与刚性建筑物连接部位的坝体内部。
2、按走向分类
横向裂缝。指与坝轴线垂直或斜交的裂缝。
纵向裂缝。指与坝轴线平行或接近平行的裂缝。
水平裂缝。指缝面平行或接近水平面的裂缝。
龟纹裂缝。指出现在坝体表面呈龟纹状的裂缝。
3、按裂缝的成因分类
(1)干缩裂缝。
(2)变形裂缝。
(3)滑坡裂缝。
(4)冻融裂缝。
(5)水力劈裂。
(6)塑流裂缝。
(7)振动裂缝。
(二)裂缝的处理
1.开挖回填法
2.灌浆法
3.挖填灌浆结合法
三.土石坝的渗漏及处理
(一)渗漏的种类和成因
类型:坝体渗漏、坝基渗漏、接触渗漏和绕坝渗漏四种。
1.坝体渗漏
原因:
(1)设计考虑不周。
(2)施工质量较差。
(3)管理不善。
2.坝基渗漏
(1)坝基处理不当。
(2)粘土铺盖尺寸不足。
(3)排水系统堵塞。
(4)空库运用,铺盖开裂。
3.接触渗漏
(1)坝基处理不彻底。
(2)防渗体与坝基结合不当。
(3)坝体与刚性建筑结合不当。
4.绕坝渗漏
岸坡山体单薄。
坡岩性差。
岸坡存在孔洞。
(4)岸坡天然铺盖破坏。
(二)渗漏处理措施
上游截渗法
(1)粘土斜墙法。
(2)抛土或放淤法。
(3)灌浆法。
(4)防渗墙法。
(5)粘土铺盖法。
(6)截水墙法。
2.下游导渗法
(1)导渗沟法。
(2)贴坡排水法。
(3)导渗砂槽法。
(4)排渗沟法。
(5)排水盖重法。
四.土石坝的滑坡及处理
(一)滑坡的种类及成因
1.滑坡的种类
(1)剪切性滑坡。
(2)塑流性滑坡。
(3)液化性滑坡。
2.滑坡的成因
(1)勘探设计方面。
(2)施工方法。
(3)管理方面。
(4)其它方面。
(二)滑坡的处理措施
1.滑坡的预防和抢护
2.滑坡的处理
(1)因坝体碾压不实,浸润线过高而造成的背水坡滑坡,应采取上游防渗、下游压坡、导渗、放缓坝坡等措施。防渗措施主要包括粘土斜墙、混凝土防渗墙、抛土或放淤等。下游压坡则是在滑坡体下部修筑压坡体固脚。
(2)因坝基存在淤泥层、湿陷性黄土层或均匀细砂层引起的滑坡,可在下游坝脚采用先挖除后用透水料回填的方法,先在坝脚外修筑固脚齿墙,然后挖除坝脚到齿墙间的泥、砂层,施工时要求分段开挖回填,并在其上面做压重台。
因排水体堵塞而引起的下游滑坡,应先分段恢复排水功能,并筑压重台固脚。
(4)因渗漏引起的下游滑坡,处理时要上游防渗,下游修戗台,增设垂直排水系统,与水平排水体相连。
五.土石坝护坡破坏及修理
(一)护坡破坏的种类及原因
类型:有脱坡、塌陷、崩塌、滑动、挤压、鼓胀、溶蚀等。
原因:
(1)对波浪的冲击破坏考虑不周。
(2)护坡结构不合理。
(3)护坡施工质量控制不严。
(4)护坡材料选择不当。
(5)管理运用不当。
(6)严寒地区的冰冻影响。
(二)护坡破坏的修理
1.临时性紧急抢护
(1)砂袋压盖法。
(2)抛石压盖法。
(3)石笼压盖法。
2.永久性加固修理
(1)填补翻修法。
(2)干砌石缝粘结法。
(3)混凝土盖重法。
(4)框格加固法。